《北京》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京》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读8个字。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体会修建半边井的人关爱他人的品质,懂得要关怀周围的人。
教学重点:体会修建半边井的人关爱他人的品质,懂得要关怀周围的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给生字注上拼音。标好自然段序号。
2.再练习读课文,要求不加字、不丢字、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听的同学要认真,看谁听出问题。
二、阅读感悟,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问题思考:
1.“半边井”什么样?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来。
学生默读课文,画一画
说说“半边井”的样子。
2.鹿港人为什么要修半边井?默读课文,用括号标出来。
(1)学生默读课文,想、找、标
(2)个别发言。
(3)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修建半边井的人关爱他人的品质。)体会“半边井”历史悠久。
(4)当我介绍完半边井的来历时,游客们都会露出敬佩的表情,还会说
(5)出示句子 鹿港镇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地方
重点讨论“为什么说鹿港镇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地方?”
(6)你就是去半边井的一名游客,听力介绍,你会说:个别读句子。
进一步体会鹿港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三、说说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讨论。
四、作业。
阅读语文读本中的《我是苹果》
板书设计:
半边井
历史悠久 样子独特 人情味浓
课后反思:
学生能够讲出修建“半边井”的目的,结合实际说出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事例,但是读的不够充分。
《北京》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其中2个多音字“发”和“几” )及新词,认读6个字。
2.默读课文,继续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
能力目标:
1.能正确地搭配词语。
2.能从指定的词语中任选2个造句。
情感目标: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初步懂得对人要有爱心,要相互尊重,善待他人。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老师让同学们都戴帽子的真正用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课时)
体现新课程理念:
教师要深刻认识“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四度空间’——触摸词语的温度,点染词语的亮度,开掘词语的深度,提升词语的效度,让词语成为学生言于表现的鲜活元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爱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默读课文,继续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
3.通过朗读感受山区孩子上学的欢乐,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4.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初步懂得对人要有爱心,要互相尊重,善待他人。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老师让同学们都戴上帽子的真正用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我们都认识帽子,那么你认为帽子都有什么用?(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帽子的故事。
板书课题 9 帽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后同桌互查生字,并标好自然段的序号。同学们在课前都做了预习,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字和词语。
2.出示字词:
不幸 肿瘤 化疗 乌黑发亮新奇
帽子 熟悉 意外
五花八门 轻松 似乎
谁知道“肿瘤”和“化疗”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能够通过阅读从中寻找答案)
三、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1.边默读边想----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困)
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浅显问题互相解答,较难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大家评议的方法解答。
2.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A.老师让大家都戴帽子,是想让大家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
B.老师是想让大家都跟汪霞一样戴着帽子,免得汪霞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2)你同意哪种意见,说说为什么。(感受老师对汪霞的关心)
(3)汪霞在看到大家都戴着帽子前后心理的有哪些变化?(不安、不敢—意外—轻松—忘了)
①汪霞掉了头发后为什么会感到不安?请你再读读这句话,表现出汪霞当时不安的心情。
②当看到大家都戴着帽子时,汪霞的心情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
指名读读第三自然段。
指导读:我们把“汪霞”换成“我”假如你就是汪霞,看到这种情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一读:
星期一到了,我回到了熟悉的校园。我来到教师门口,迟迟没敢进去,因为我戴了一顶帽子。当我把目光投向教室的时候,感到十分意外: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跟他们那些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我的这顶帽子显得那样普通,几乎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我一下子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轻松地笑了,大步走进教室。
(4)你怎样理解“同学们似乎也忘了。”(同学们有的因为大家都戴着帽子,忘了汪霞戴帽子的'原因,有的是故意不提,怕汪霞伤心。)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就是文章中的人物,你想以谁的身份对谁说点什么。
五、课堂小结。
希望大家像汪霞的老师和同学一样,关心爱护你身边的人,使他们也能体验到爱的阳光。
板书设计:
9 帽子
老师 汪霞 同学
不安、不敢
意外
轻松
忘了
课后反思:学生掌握了默读的方法,在默读过程中初步学会了思考。2、能从重点句子中分析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包括两个多音字,以及新词,认读6个字。
2.能正确进行词语搭配,从指定的词语中任选2个造句。
3.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主动识字,学会本课13个生字。
教学难点:能够从指定的词语中任选2个词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是否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学生自主识字。
1.激发兴趣,自主识字。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认识13个生字。虽然听起来很多,但是很多字都是你们的老朋友呢。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谁认字认得得最好!
提要求:
(1)读准字音。
(2)想想怎样记? (困)
(3)说说怎样组词?可以从书上找,也可以查字典。
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提问:“发”有几个读音? “几”有几个读音?
fā(发言) jī(几乎)
发 几
fà(头发) jǐ(几个)
3.熟悉的“悉”上边不是“采”,“竖”是一笔下来的。
4.指导书写:
和蔼的”蔼”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熟是上宽下窄
指导学生按照整体观察,按照标准姿势书写
三、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1.书后第3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提示:什么样的头发?
怎样地宣布?
教师行间巡视,及时指导
2.指导造句。
(1)了解课文中是怎样用到该词语的 。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到这些词语,试着说句。教师举例。
(4)把句子写下来。
课堂小结:今天学习生字你用了什么方法?鼓励主动识字、独立识字。
板书: 9 帽子
fā(发言) jī(几乎)
发 几
fà(头发) jǐ(几个)
课后反思:生字学生掌握得很好,能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记忆字形。
《北京》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认读6个字(含多音字得)。学习“三框”。
2、能正确读写课后练习中的词语。能用“立刻”写一句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华佗很聪明。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词。
教学难点:
能用“立刻”写一句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词。
教学难点:
规范生字的书写。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聪明的华佗”)
今天这篇课文从课题看,写的是谁的故事呢?这个人一定是个怎样的人?(聪明)。
二、初读课文:
(一)师示范朗读课文,生听读音。
(二)生借助拼音再读课文,巩固字音。
(三)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同桌互相检查。
2、提出难记的字,师生互相帮助。
3、出示生字,抢读。
4、分层次竞赛。
分优秀、良好、一般三类评奖。
5、展示学生预习情况(同偏旁的.字)。并联系课文组词。
(四)再读课文,巩固识记生字。
三、学习书写:
(一)由学生给生字按结构分类。(板书)
(二)分类分析结构特点。(板画)
(三)重点指导难写的字,随即学习笔画。
(四)学生先描后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在学习生字的时候要按结构特点分类记忆。
五、作业:
每个生字写一行,并抄写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大意,从哪里能看出华佗聪明。
3、能用“立刻”说一句话。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聪明的华佗》。介绍华佗。
二、指导看图,了解图意。
1、出示课件,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图上画了些什么人?从服饰上看,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
图上画的小男孩就是小时候的华佗。旁边的中年妇女就是华佗的妈妈。摸着胡须的老人就是华佗的师父蔡先生。你看,图上的小华佗在干什么?
3、华佗为什么拿青草喂小羊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四、分段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自学,我们已经初步知道文章讲了华佗小时候的事。接下来,我们深入学习,看看华佗聪明在哪儿?
2、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这段讲什么?
(2)齐读第一句,谁能给“有名”换一个词语,但这句话意思不变?(出名)把“出名”放进句子,再读一读。
(3)理解“学徒”。
3、蔡医生是怎么收下华佗的?自由读读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
(1)蔡医生出了一个什么题目考华佗?
(2)用“﹏﹏”画出写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3)华佗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4、反馈学习结果。
(1)蔡医生是怎样考华佗的?指名说,全班开读第二自然段,
(2)找一找写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出示句子:
“两只羊头对着头,角对着角,你顶过来,找顶过去,斗得很凶”。大家一块读一读。
(3)华佗是怎么想的?(齐读想法。)
“硬拉”会有什么后果?你有什么好办法?说给大家听听。
(4)华佗想到了好办法吗?哪个自然段写了华佗的做法?
①看图,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②找找描写华佗动作的词语。(“采”、“拿”、“晃动”。)
华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觉得华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③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④指导读这一自然段,要表现出华佗的聪明。齐读。
5、学习第五段。
(l)蔡医生收下了华佗为徒吗?齐读最后一段。
(2)你从哪几个词中看出蔡医生对华佗很满意?
(明确:很高兴、立刻)
(3)你能用“立刻”说一句话吗?
(4)用高兴的语气再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你觉得华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完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让全班同学自由发言)
六、朗读全文。
《北京》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个自然段。
3、体会到北京的美,从而建立起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四、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关看图:
⑴ 课文中有几幅图,图上分别画了什么?
⑵ 课文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地方?
2、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你知道了什么?
3、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本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⑵ 学生分别在图中指出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弄清楚中央、前面和中间的方位。
⑶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⑵ 结合上下文和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的'意思。
⑶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
5、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美吗?
⑵ 结合课文和图画理解生词。
⑶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
6、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 学生读后,教师提问:
哪里最美?我们要爱什么?
⑵ 讨论:
在这一自然段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六、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七、课堂练习
刚才小导游们在网站中,查询到了很多有关北京高楼大厦、名胜古迹和公园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再请小导游把你们在网站中看到的、听到向游客们介绍,好吗?
《北京》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及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4、能用“叮嘱”、“严肃”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第18自然段老师的话,明白“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各种方式,学会10个生字及新词,结合课文理解字义。
2、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结合课文理解字义。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选择字义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见过杨桃吗?老师这里有几幅关于杨桃的图片,欣赏一下。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不丢字,不加字。)
2、指名读。(纠正学生的字音,指导三个多音字的读音,能够读出自己的语气。)。
3、小组互相读一读,进行评议。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说一说,“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同学们对“我”画的杨桃是怎么看的?
(1)同学们开始是怎么看的?
(2)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上述两方面理解。
(二)学习生字。
1、指名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语。
2、在预习中,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记起来有困难?自由发言。
3、指导“肃”的书写。
4、试着把本课的生字都写一写,着重练习写“肃”。
(三)听写本课生字。加强生字的掌握。
(四)练习朗读课文。多种形式读:小组读,评出好的读,自选段落读……
(练习朗读的同时,小组互相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
三、作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词语。
教学反思:“肃”字的处理被老师忽略,结果部分学生写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在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能够用“叮嘱”、“严肃”造句。
教学重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难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困)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讨论:“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1)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2)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3)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4)“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九自然段。
(1)讨论: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十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着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倒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四、探究:在你身边每天会发生很多事,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讲给同学们听。要把事情经过说清楚,重点地方说具体,语句要连贯。要把从中明白的道理说出来。(说话训练)
板书设计:
6、画杨桃
父亲:是……就……
老师: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要……不要……是……就……
我:一生受用
《北京》教学设计 篇6
一、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三过家门而不入
质疑:说说你的理解和不解
谁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
二、自读课文。
1.学生自己读课文,借助字典、老师、同学的帮助读准字音。
教学流程
2.组内交流。
3.指名读,集体评议。
三、自学课文。
1.说一说大禹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学生自学。
3.小组讨论。
4.集体交流。
5.质疑问难。
6.答疑解疑。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生分组练习。
2.推荐朗读。
五、开展讨论。
如果你是禹,你会放下工作,回家探望亲人吗?
六、进行拓展阅读。
同学们,我国自古以来洪水就特别多,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为了中国的水利而前仆后继,课文中的大禹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中国治水利的.英雄,那么,中国为什么多洪水?中国的水利情况又是怎样的?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又又哪些内容是书上所没写到的?大家可以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查阅一些资料看一下,也可以写下自己的体会。
板书设计
24、三过家门而不入
一过家门听骂声,
二过家门闻笑声,
三过家门哨口信,
治好洪水转家门。
作业 朗读课文。
《北京》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
学会10个认读字。
能力
能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简要讲述“沉香救母”的故事。
思品
能比较准确地理解课文赞扬了沉香爱母亲、救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简要讲述故事。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简要讲述故事。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查阅资料
查阅有关资料。 看电视剧《宝莲灯》。
教、学具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
一、启发阅读兴趣。
1、谁知道《沉香救母》的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今天我们要读读《沉香救母》故事的原文,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读原文比看电视、听人说的`收获大多了。现在请你们打开书40页,自己读一遍课文。
二、自学课文,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1、我们读课文前,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
①自学认读字表中的字。
②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自学带注音的字。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准备与同学交流。
③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集体交流。
①谁能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英俊倜傥 文采斐然 怅然离去 思忖再三 蟠桃会
萱花开山神斧 怒不可遏 伉俪
②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
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第一段(1——3)书生刘向与仙女华岳三娘结为伉俪。刘向进京赶考,一举中榜,三娘被二郎神压在了华山之下。三娘生下了沉香并恳求夜叉将他偷偷送到刘向身边。
第二段(4——6)沉香救母的艰难历程。_
第三段(7—8)沉香斧劈华山,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三、抓住要点,简要复述
简要复述不能像课文那样详细,也不能讲成一两句话概括的课文主要内容,可以用上书中的一些词语,主要要把句子说通顺、连贯。
自己先练习讲——然后俩人一组讲评出一人——组内比赛——最后展示
四、再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敬佩谁?
五、推荐《中国神话故事》
《北京》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泊” )及新词。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绝句》中的生字新词,会背诵和默写全诗。
2、使学生学生理解《绝句》这首诗的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叫绝句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写的。
二、新授:
1、按照正确的读音,把诗歌读正确、流利。
2、小组互相读一读,评议。
3、指名读,纠正读音。
4、自学生字。
(1)出示“鹂(li)鹭(lu)泊(bo)”等三个字,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弄清各宇的音、形,义。
(2)学生通过查字典弄明白“黄鹏,白鹭,泊”等词语的意思。
(3)听写检查。
三、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汇报。
(1)说一说每一句写的是什么情景?这个景色是在近处?还是在远处?为什么?
(2)教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下面我们从远处来看这幅景,(出示图这幅图画展示了一派和平安静的环境。为什么杜甫喜欢这个环境呢?那时,国家刚刚平息了安史之乱,人民要求过和平安宁生活的愿望实现了。
四、指导朗读,加深理解,指导背诵。
五、复习巩固,背诵并默写。
六、作业:默写这首诗。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以画为媒,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咏柳》中的生字新词,会背诵和默写全诗。
2、使学生学生理解《咏柳》这首诗的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这节课再学一首古诗《咏柳》。
二、新授:
1、按照正确的读音,把诗歌读正确、流利。
2、小组互相读一读,评议。
3、指名读,纠正读音。
4、自学生字。
(1)边读边把课后的6个生字画出来,读准音,利用字典或注释理解词义。
(2)小组互相检查。
(3)听写。
三、理解诗意。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自由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
2、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汇报。
(1)指名读第一二句,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2)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感叹,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3)指名读。老师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4)全班看读这两句。
(5)自学第三、四句。
四、指导朗读,加深理解,指导背诵。
五、复习巩固,背诵并默写。
六、作业:1、默写古诗《咏柳》。
2、课下自己试着说一说古诗的大意,并试着画一画
教学反思: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习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北京》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地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北京奥运会的快乐和令人留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奥运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一定还记得2008年8月的北京奥运会吧。闭幕式大家都看了吗?印象如何?
(幼儿相互讨论,并回答)
闭幕式之后人们就要离开北京,跟北京说再见了,那么,除了快乐之外,人们还会有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2、板书课题——《再见了,北京!》,齐读课题。
3、师:2008年,北京举办盛大的奥运会,这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奥运会,人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从课文里,我们来看看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情景?人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
提问:
1、你从课文中了解了那些内容?
2、提出自读要求:
⑴读准生字。
⑵读通课文,不添字,不漏字。
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4)学生各自借助拼音大声练读。
2、教学生字词
(1)划出生字词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易读错的字词、短句,以学生当小老师的形式,在音、形、义上做介绍
3、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4、以小组为单位分段朗读。将学生提出的难读的长句子,以教师范读、学生比赛读的形式,保证全部同学能正确、流利地读。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2、小小组合作,选择一个生字,学习生字的读音、结构、难写之处、组词。全班交流。
3、场:共六画,左右结构。名:共六画,上下结构。米:共六画,独体字。
4、学生描红,仿影,完成《习字册》。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北京》教学设计 篇10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重点剖析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多方面的描写,扩大学生对北京胡同文化的认识。
能力目标:
在分析作者描写老北京小胡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意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对胡同文化的感悟能力,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重点剖析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多方面的描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搜集关于北京胡同的照片、图片、文字,对胡同作一定的了解,获得直观感受。有条件的学生做成PowerPoint文档,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及步骤:
1、请学生放映演示文稿,结束自己了解到的胡同的相关信息
2、请学生就国内外的著名建筑举例子,引入本课。
二、明确自学的目标和形式,交待有关事项,分组学习学生自读思考,小组研讨: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作者写了老北京小胡同的哪几件事?小组学生书面完成,并回答以上问题,其他学生补充。老师写板书,对以上问题作简单小结。
第一部分(1~3段),总括写自己对老北京小胡同的印象。
第二部分(4~10段),具体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小胡同的风土人情。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儿时的`玩具——买小风车,刻泥饽饽,放风筝。逮蛐蛐,捉蛤蟆。
第三部分(11~13段),与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对比。通过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学生自学思考,填写表格,并回答如何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老北京的小胡同弄堂国外平房伦敦慕尼黑美洲狮城阳光指数保护情况这样对比,突出了老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也更突出了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的怀念和留恋之情。教师写板书,小结以上问题
三、拓展延伸
1、学生阅读《四世同堂》片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笔下的小胡同。
2、学生介绍胡同的相关知识
3、学生就北京胡同的拆、留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结束语: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胡同文化,感受了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的怀念和留恋之情,希望大家以后多多留心生活,炼就一双文化慧眼,时时处处都能发现文化、感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做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
五、作业
1、写一写你最了解、最熟悉的北京小胡同或者你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2、学生分组,制作专题网站―――北京的胡同
3、就北京胡同的拆、留的问题征询周围人的意见,再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写成书面文字。
板书设计:总括写自己对老北京小胡同的印象老北京的小胡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
小胡同的风土人情儿时的玩具作者对小胡同的怀念、留恋之情逮蛐蛐,捉蛤蟆与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对比
《北京》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的巨大变化。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自由读课文:
北京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2、有感情的读这句话,读出赞美的语气。
二、朗读感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作者都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北京的美?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2、学生讨论得出:天安门:庄严、美丽,宽阔的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
柏油马路:又宽又长,绿树成阴、鲜花盛开。
立交桥:许多、有绿毯似的草坪、拼成图案的'花坛,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读出立交桥的美)
名胜古迹和公园、高楼大厦:许多、风景优美。
3、教师小结。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实践活动。
交流有关的北京变化的资料。
五、布置作业。
《北京》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读3个字。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产生学习北京老人关爱他人的好品质的愿望。
3、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
重点提示: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
学习过程:
1、重点词语
过客——过路的客人、旅客,泛指过路的人。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无奈——在本文中是可惜的意思。
要旨——要领,要点,主要的意思。
一头雾水——本文形容头脑不清楚,不明白。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沉淀——本文比喻凝聚、积累。
几多——本文表示不确定的数量。
不为——本文指不做、不干。为:做。
2、习题指导
习题2要求学生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做这样的习题也要有引导,摘录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拿到一篇文章,通读内容大体了解意思后,就要抓住表现文章主旨的.重点语句进一步体会,积累的语句主要也应当从这里面产生,看看重点语句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情感的,否则不能算是真正读懂这篇文章。可以这样引导:北京老人是怎样热情地、真诚地帮助素不相识的人的?其中哪些语句打动了你的心?启发学生在认真读书、认真思考后,有目的地摘录。
《北京》教学设计 篇13
A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B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第一课时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现在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六、学习“阅读链接”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北京》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再见了,北京教学设计07-29
北京版《白求恩与孩子》教学设计07-14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06-14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2-30
北京版《爱因斯坦与小姑娘》教学设计07-14
关于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通用01-20
北京教学教案09-08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