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时间:2024-07-17 14:14:06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

  一、教学理念:

  采用“做中学”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活动和交流机会,让学生亲自观察、记录两周的天气数据,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获得对天气消息的直接认识,改善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会用文字和图表等方式观察记录天气消息的方法。

  ·认识和掌握天气预报的制作程。

  ·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

  2、知识与技能:

  ·掌握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天气变化相关数据和天气预报。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三、教学重难点:

  能对天气的各个方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进行探究。

  四、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连续两周的天气数据资料。

  (2)学生天气及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摘要。

  (3)供学生活动用的图表及天气预报常规用具。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老师让大家收集两周天气的消息,同学们一定想让大家来分享你的成果是不是?下面今天天气消息发布会现在开始。有请主持人。(板书:发布天气消息)

  〔二〕、学生活动

  1、学生模仿天气预报员

  2、 认真听取同学的资料并提出相关建议。

  3、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并给大家展示一下。

  〔三〕、研究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1、你还想天气预报的哪些方面?

  2、找到和你研究同样问题的伙伴,与他们组成一个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你们准备设计什么样的方法研究你们想了解的问题?需要哪些实验用品?

  3、根据各小组所研究的问题,分别给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图表。

  4.汇报交流研究成果: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与你们预测的结果一致吗?

  〔四〕、拓展

  今天我们通过天气预报的研究,对天气消息的各个方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家能不能根据你对天气预报的了解,继续为同学们发布天气的消息呢?

  六、教学反思:

  小学生对天气这样的自然现象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但限于他们的观察水平,他们的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发布天气消息》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与实验接触现实,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交往和语言能力。让学生们亲自探究,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天气知识丰富的直接认识。并在活动中改善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做到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天气的各项特征,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天气的各项指标等情况,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课后很多学生对天气的变化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天气的观察与的生活关系,这对下一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的行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也改变了教师“教”的行为,使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

  第2课点亮小灯泡

  (教材P24~25)

  授课时间:

  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点亮小灯泡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知道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的闭合回路。

  3.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用多种方法建立起来。

  4.知道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电源、导线和小灯泡连接简单电路。

  2.能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能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点亮小灯泡过程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点亮小灯泡,让学生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

  难点:推测电在连接装置中是怎样流动的。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小灯泡、1.5伏的干电池、导线、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电池和小灯泡的实物图、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手电筒大家都非常熟悉,你们知道手电筒中的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吗?(预设:打开开关,小灯泡就会亮。)只需要打开开关吗?

  2.演示:出示一个手电筒,打开开关,并用手电筒照射墙壁。然后关闭手电筒,取出手电筒内的电池,再次打开开关并重复几次,引导学生发现手电筒的小灯泡不亮。

  3.提问:取出电池后,即使打开开关,手电筒的小灯泡也不亮,说明必须还要有电池,小灯泡才会亮。这是为什么呢?(预设:电池能给小灯泡提供能量。)

  4.讲解:安装了电池的手电筒,打开开关后,会有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小灯泡就亮了。

  5.布置任务:如果有导线和电池,你们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教学提示:出示电池和小灯泡的实物图。)请大家用画线的方法代替导线,把你们认为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画出来。

  6.揭题:大家的'想法究竟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点亮小灯泡。(板书:点亮小灯泡)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悉的手电筒引入电路的相关知识,将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可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兴趣。画图活动能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开展的实践活动做铺垫。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小灯泡

  1.过渡:大家对如何使小灯泡亮起来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小灯泡内部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2.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头脑中的“小灯泡”画出来,然后交流各自所画的小灯泡。

  3.提问:你们画的小灯泡有哪些结构?(预设:有玻璃外壳、灯丝和支架。)

  4.布置任务:(教学提示:分发小灯泡。)请大家仔细观察小灯泡的结构,看看和自己画的有什么不同。(教学提示:提示学生关注小灯泡的发光部位。)

  5.讲解:出示小灯泡结构示意图,并简要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小灯泡的结构,引起学生对小灯泡发光部位和各部分作用的关注,以此为基础开展后续“点亮小灯泡”的活动,能有效避免学生进行过多的错误尝试,提高课堂效率。

  探索二:点亮小灯泡

  1.过渡:前面我们用画线代替导线的方式把我们认为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画出来了,接下来,我们就用实物测试一下,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

  2.布置任务:(教学提示:给各小组分发1根导线和1节干电池。)我们已经了解了小灯泡的结构,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一说导线和干电池的结构。(预设:导线大约10厘米长,两端的外包皮已除去;干电池的一端有突出的金属帽,并标有“+”号,另一端扁平,并标有“-”号。)

  3.讲解:干电池的金属铜帽端是正极,用“+”号表示;另一端是负极,用“-”号表示。当导线直接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而没有经过小灯泡时,就会造成短路。短路时,电池中的电会很快消耗完,并且电池还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甚至可能爆炸。所以,在实验中要避免出现短路。

  4.活动:指导学生尝试多种方法用导线和电池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记录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提醒学生禁止用导线将电池的两极直接连接起来。

  5.交流:指导学生展示实验记录,交流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

  6.提问:有电流通过小灯泡,小灯泡才会发光。在大家所记录的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中,电流是怎样流动的呢?(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尝试用手指比画出电流的路径。)

  【设计意图】在对材料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引导学生尝试点亮小灯泡,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电路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电在简单电路中如何流动的思考,并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小结: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电路,即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经过导线、小灯泡回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回路。如果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未流过用电器直接流回到电源的负极,这样的连接叫作短路;如果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回路,这样的连接叫作断路。

  2.布置任务:请大家观察学生活动手册上拓展活动部分的电路连接图,判断哪些能够点亮小灯泡,哪些不能点亮小灯泡。能点亮的用箭头在连接图上画出电流的路径,不能的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对多种电路连接图的判断,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电路知识,强化学生应对电路和电流的理解。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等组成的电流路径。

  教学反思

  用导线和电池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并不难,但学生不一定了解电路的真正意义。为什么这样连接小灯泡就能亮,是引导学生认知的重点。因此,本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的构造,并重点关注小灯泡的发光部位,帮助学生聚焦是电流通过灯丝使小灯泡发光的。然后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点亮小灯泡,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尝试点亮小灯泡,从而形成“电路是电流通过的封闭回路”这一初步的电路概念。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20~21第二、三题。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

  【教材简析】

  《种子长出了根》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3课。

  教科书中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本课的研究任务:植物根的生长变化、类型和作用。书中安排了大量的主题研究活动:1.研究植物根的生长。这是一个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观察前一课中已经种下的种子的变化,因此前一节课的课后延伸与本节课的课前作业是一致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凤仙花根的发展变化的过程。2.分析归纳根的类型。师生共同收集一些带根的植物,让学生全面观察,利用简单的表格对根进行记录、分析、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研究根的作用。我们从教科书中遴选部分资源,再结合本地植物根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植物不同的根以及根的作用。

  【学生分析】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种植凤仙花》两课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单元教学中承上启下的一课,承上是需要用到前两节课学生种植后对植物的观察记录,启下是为后面能够有序地研究茎和叶的变化及作用做好铺垫。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身边的植物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一些观察经验,已经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但存在对植物观察、描述不够具体的现象,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让学生聚焦观察植物的根部变化,从根的生长、类型和作用三方面进行观察与思考,引发学生对植物根的生长变化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种子可以萌发成幼苗。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根总是向下生长。

  根能够吸收水分、矿物质以及固定植物,维持植物生存。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植物根的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基于观察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

  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根吸收水分的实验现象。

  能以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为依据说明根的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调整自己的观点。

  乐于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环境影响植物生存,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并做好记录,知道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难点:通过实验验证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前一节课的'课后观察记录表,凤仙花种子发芽实验观察杯,一些带根的植物。

  教师准备:种在玻璃杯中的凤仙花的种子,一些带根的植物。

  【教学过程】

  一、聚焦观察、寻找规律

  1.谈话:通过精心培育,我们播下的凤仙花种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凤仙花种子萌发的情况。(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1)通过交流学生总结种子萌发的过程。

  种子先长小芽,这个小芽逐渐长大就会变成根,凤仙花的根就是由这个小芽长大形成的。

  (2)大家能不能给这个小芽起个名字呢?

  学生:对,这个小芽叫根芽!

  教师:你知道根芽是种子里的哪部分变成的吗?(胚根)

  2.上节课,大家观察了不用种子也能发芽的植物。现在,我们来交流讨论一下自己的发现。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总结出,根生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我们发现,根都是向下生长的。也就是说,不管我们种的时候怎么放种子,它的根永远是向下生长的。同时我们还发现,根的生长速度比较快,几天时间就长出来了。

  3.研讨:为什么刚才汇报的同学有的说种下的种子有些没有萌发,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针对问题、分析归纳

  1.说一说,除了刚才观察的凤仙花的根,你还见过哪些植物的根?(学生回答)

  2.老师课前让大家带一些比较完整的植物的根,大家带了哪些呢?

  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葱、菠菜、香菜、狗尾草、胡萝卜、甘薯等常见植物的根。

  3.观察植物的根,填写实验观察表。

  植物名称

  根的形态特点

  4.先根据植物根的形态特点进行分类,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起个名字。

  5.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出直根系、须根系、变态根这三种根的类型。

  6.留心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的根,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根。

  三、实验总结、发展思维

  1.同学们想想,植物为什么能固定在土壤中?它的什么部分起了关键的作用?

  2.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作为证据证明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3.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8页右下图,种子萌发先长出了根,推测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拿出课前布置的根的作用实验记录表,观察记录表上的数据和我们画图记录所看到的现象并思考:试管中的水位变化说明了什么?

  4.同学们都养过花,在养花的时候是需要细心呵护的,例如定时给花浇水施肥、松土等。想一想,我们给花浇的水、施的肥到哪里去了呢?

  5.小结: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的作用。

  四、拓展应用、实践体验

  1.课后了解植物根的有关知识。

  2.制作不同植物根的标本。

  3.不同植物的根,形态特征不同。可以让学生收集更多根的图片并分类,说说根在维持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4.继续观察实验瓶里植物吸水的实验,想想植物的根吸收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再把它画出来。

  【板书设计】

  种子长出了根

  胚根—根芽—根

  生长变化根向下生长

  速度比较快

  直根系

  植物的根类型须根系

  变态根

  固定植物

  作用

  吸收水分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

  授课时间:

  累计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电从能够持续提供电能的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2.知道可以在电路中安装开关来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电池盒、灯座和开关的结构,了解各部分的功能。

  2.能将电池盒、灯座和开关连接到电路中,让小灯泡亮起来。

  3.会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能画出简易电路图。

  科学态度目标

  1.进一步培养探究电路的兴趣。

  2.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科技在不断的需求中创新和发展。

  2.体验电池盒、灯座等的发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将电池盒、灯座和开关连接到电路中,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能用开关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难点:用简易符号画出简易电路图。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导线、开关、小灯泡、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1套、小电风扇或小电动机、教学课件。

  聚焦

  1.回顾: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点亮小灯泡的?(预设:电池正、负极通过导线分别与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相连。)小灯泡和电池的连接点在哪里?(预设: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在小灯泡顶端和灯口,电池的连接点分别在正、负极。)电流是如何通过小灯泡的?(预设:电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导线流到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再经过与连接点相连的金属架流到灯丝,并从另一个金属架流到另一个连接点,最后通过连接点回到电池的负极。)

  2.活动:通过上次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电路是由什么组成的。你们能组装一个电路吗?(教学提示:给每组分发一节干电池、两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比一比哪个小组能最快把小灯泡点亮。)

  3.揭题:大家都完成得很迅速。这种由电池、导线以及小灯泡组成的.电路称为简易电路,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简易电路。(板书:简易电路)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课获得的知识,分享点亮小灯泡获得的经验;然后通过快速点亮小灯泡的活动,帮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获取知识走向迁移应用以及投入后面的科学实践活动。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组装一个电路

  1.过渡: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很不方便呢?(预设:是的。)请大家观察教室里的灯或回忆家里装的灯,有什么办法让我们更方便地操作呢?(预设:可以用胶带之类的东西把导线和小灯泡的连接点固定。)

  2.提问:(教学提示:逐个出示电池盒和灯座,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工具分别是电池盒和灯座,大家猜猜它们是干什么用的?(预设:固定电池和小灯泡。)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特点?(预设:电池盒中间有一个大凹槽,两端分别装有铜片,并连接着外面两个接头的弹簧夹;灯座中间有一个螺旋状的螺口,旁边是两个接线头,分别连接有一个弹簧夹。)

  3.演示:请学生上台演示电池盒和灯座的安装方法,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学会使用电池盒和灯座。

  4.布置任务:请大家利用电池盒和灯座组装一个简易电路。(教学提示:出示组装简易电路的步骤。)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电池盒和灯座的结构,思考这些构造的用途,并邀请学生演示安装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电路组装。再通过组装活动强化学生对电路的各部分要相互连接、形成完整通路的认识。

  探索二:在电路中安装开关

  1.过渡:现在,不用我们用手按着,小灯泡也能一直发光了。

  2.提问:如果现在想让小灯泡熄灭,我们该怎么做?(预设:把导线从弹簧夹上拆下来;将电池拆下来。)

  3.追问:这样是不是也很麻烦?有什么方便控制小灯泡亮与灭的好方法吗?(预设:在电路中加一个开关。)

  4.活动:出示开关,引导学生观察开关的结构,分析其特点,并讨论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的。(预设:开关中间是一个一端带塑料按钮的金属簧片,不带按钮的一端连接在弹簧夹上。有按钮的一端抬起,下方对准另一个弹簧夹的接头。用手按住塑料按钮,电路接通;松手后金属簧片弹起,电路断开。)

  5.布置任务:接下来,请大家尝试着把开关连接在电路中,并使用开关来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开关的结构,思考开关的用法,然后尝试把开关连接到电路中,并使用开关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路概念的理解,同时感受开关具有控制电路的作用。

  探索三:画电路连接图

  1.过渡:我们已经能用导线、电池、小灯泡和开关组成一个电路了,如果要把我们的连接方法都记录下来,我们可以怎么画?(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28电路实物图。)

  2.讲解:如果我们在实验记录时都画实物图,会比较费时间。因此,我们可以用简单的、特定的符号来表示电器元件,将实物电路画成简易电路图。通常,我们用代表小灯泡,代表电池,代表开关,再用画线来代替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最后用小圆点标出连接点。

  3.活动:指导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出简易电路图。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常用的电器元件代表符号,引导学生用符号绘制简易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方法。指导学生用箭头标出电流的路径,为学生今后组建和连接更加复杂的电路打好基础。

  拓展与小结

  1.小结: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电流动的路径是从电池的正极出发,经过导线和用电器,再流回电池的负极。开关能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

  2.提问:我们已经发现电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在电路中哪些电器元件是必备的?(预设:用电器、电源、开关和导线。)

  3.追问:如果我们将小灯泡换成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有什么现象?(预设: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转动。)

  4.拓展:出示小风扇或小电动机,连接到电路中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将用电器拓展到小风扇或小电动机,拓展学生对电路的认识,提升学生连接电路的能力。

  板书设计

  2.3简易电路

  电路概念:电从电池正极出发,经过导线和用电器回到

  电池负极,形成闭合回路

  电路组成: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

  电器元件符号:简易电路图: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对于如何点亮小灯泡,学生已获得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新的装置——灯座和电池盒,并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在使用这些电器元件组装电路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组装电路的经验。根据这样的理念,本课首先让学生点亮小灯泡,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只用一根导线和电池点亮小灯泡很不方便,顺势引入电池盒和灯座。接着让学生利用电池盒和灯座连接一个能点亮小灯泡的电路,使学生掌握电池盒和灯座的安装方法。再引入开关,使学生发现开关能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最后学习绘制简易电路图,加深学生对电路概念的理解。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22第二题。

  判断题。

  1.连接电路时,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与灯座的两个连接点要相接触。( )

  2.开关的连接点只有一个,在开关的一端。( )

  3.一个完整的电路不能缺少开关,否则小灯泡不能被点亮。( )

  4.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从电池的负极流出,回到正极。( )

  参考答案

  二、1.√2.×3.×4.×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

  【教材简析】

  《凤仙花的一生》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8课。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种植凤仙花活动的总结课。经历了长达几个月的种植活动,同学们亲历了从播下一粒凤仙花的种子,到收获更多的凤仙花的种子。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凤仙花进行栽培、管理、观察、记录,形成了对凤仙花的一个生命周期的认识;知道了凤仙花的几个阶段所要经历的时间,以及凤仙花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周期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课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一)展示并交流种植的凤仙花生长变化记录,说一说对凤仙花生命周期的认识。

  (二)将我们记录的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按生长的顺序排列。

  (三)根据观察记录,了解凤仙花在一个生命周期中的几个阶段所要经历的基本时间。完成计算凤仙花从播种到子叶出土、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果实开裂、植物枯死所需的时间,填写出每两个相邻的阶段间生长发育所经历的基本时间。

  (四)根据记录的不同阶段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制作凤仙花高度变化统计图,分析凤仙花生长高度变化的规律。

  (五)研讨:哪些现象可以说明水、阳光、空气温度对植物的影响;说出凤仙花的各部位的作用;总结凤仙花的生命周期。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喜欢探究实验,但缺乏长期观察的耐心。在经历了种植凤仙花的整个过程后,学生通过亲历栽培、管理凤仙花的实践活动,更好地了解科学探究的精神,对于整理分析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会有一定的提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绿色开花植物通常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过程。

  绿色开花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

  植物根、茎、叶为其生存提供营养物质,花、果实、种子帮助其繁衍后代。

  植物维持生命需要水、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表格、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观察记录的信息。

  能基于观察记录有依据的描述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

  能够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植物生长变化规律及生命需求等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能够以事实为依据陈述自己的观点、接纳他人的观点。

  能继续保持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变化影响植物的生存和繁殖,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综合运用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理解种子是多种多样的。

  2.运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比较种子的内部结构,了解种子的共同特征,理解种子中孕育着新生命。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表、照片、观察日记等。

  教师准备:各阶段的凤仙花植物图、长着果实的凤仙花植株、教学课件、多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

  一、交流分享

  经过长达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亲历了栽培、管理凤仙花的`过程,观察记录了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在开始种植凤仙花的时候,老师就鼓励大家用不同方式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同时完成观察记录总表。

  现在,请同学们来展示各自的观察记录情况,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还有什么发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汇报。

  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有照片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形式、绘画的形式、作文的形式、手抄报的形式等,汇报在种植凤仙花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

  二、探究凤仙花的一生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

  根据我们的观察记录,同学们可以将上面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按生长顺序排列起来吗?

  学生排列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的生长变化规律共同判断,最后排列出凤仙花正确的生长顺序。

  2.提出问题:凤仙花的生命周期有多长呢?

  (1)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计算凤仙花从播种到结出新的种子需要多长时间。最后,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凤仙花的生长变化,从播种到子叶出土、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果实开裂、植物枯死,凤仙花大概要经历140天左右。

  3.我们从凤仙花生长的不同阶段,分析了凤仙花的生长周期。大家看看,凤仙花每个阶段植株的高度有什么变化?

  上课前,教师请同学根据记录的不同阶段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完成活动手册凤仙花

  高度变化统计图。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总结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当植株处于生长初期的时候,土壤里面会有充足的养分,可以供给植株生长,所以植株的生长高度就会很快。等慢慢到了生长后期,也就是开花结果的时候,土壤里面的养分会变少,而且多用于繁殖,因此它的生长高度就会变得很慢。

  三、研究讨论

  1.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哪些现象可以说明水、阳光、空气、温度等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情况?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种植凤仙花的过程,结合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分析光照充足的树,会长得更大、树叶更多;森林里的树因为水分充足长得更快;南方的树比北方的树多,这些都证明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阳光、空气、温度。

  2.成熟的凤仙花植株包括哪几部分?每部分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成熟的凤仙花植株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凤仙花的根茎部分是整个植株的主要部分,为其他部分的生长提供所需要的水源和养分;花和叶具有观赏性;果实和种子主要起到再生繁殖的作用。

  四、课堂拓展

  1.在组织学生制作模型前,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凤仙花或其他植物的实物模型或模型照片,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凤仙花模型图。模型的制作的材料可以选择扭扭棒、彩纸、胶带、橡皮泥等,可以建议小组成员分别制作不同时期的凤仙花模型,然后按生长顺序摆放展示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2.想一想,不同植物的生长变化,与凤仙花相比,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理解植物的多样性。

  植物生长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植物生长的不同点是:不是所有植物都是用种子繁殖后代,也不是所有的植物都会经历和凤仙花一样的生长周期。

  五、课后延伸

  学生通过种植、观察、研究凤仙花的亲历活动,对种植观察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能自觉开展种植、观察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从而丰富对植物一生生长变化的认识。

  【板书设计】

  凤仙花的一生

  播种→发芽→长出茎叶→长出花蕾→开花→结果→形成种子

  凤仙花的一生:要经过140天左右

  凤仙花的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手册有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制作凤仙花高度变化的统计图。制作时,教师要先指导学生一起描出2~3个点,并用直线连接起来,其余的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部分是做凤仙花模型图。学生先在活动手册上写出制作模型准备使用的材料,再画出凤仙花模型设计图,最后用文字标出凤仙花植株的各个部分。要求学生课后按照设计图亲自制作凤仙花模型,教师要在适当时候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之间一定构成一个电的通路。

  2.知道可以用不同的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乐于思考,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测试活动,运用比较、分析、推理解决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勇于挑战、缜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发现电器内部多种的电路连接,感受科学技术应用的复杂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内部的电路。

  难点:根据检测的结果判断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情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电路检测器、4个接线柱的接线盒(有3组通路)、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按动教室里日光灯的开关,使灯先熄灭再亮起。

  2.提问:我们一按墙上的开关,电灯就亮起或熄灭,你们知道电灯的电路是怎么连接的吗?(预设:不知道。)

  3.讲解:(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31集成电路板图片。)在一个真正的电路中,各个部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连接的。家庭电路中常用到接线盒,它不仅可以保护和连接电线,还方便维修。

  4.追问:该怎么判断接线盒内部哪里连通,哪里断开呢?(预设: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根据小灯泡能否亮起来判断。)

  5.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在不打开接线盒的情况下,通过电路检测器来研究里面看不到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板书: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设计意图】通过教室里的日光灯引发学生对看不见的电路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探究接线盒里面的电路如何连接的兴趣。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检测打不开的接线盒

  1.过渡:给每个小组发一个接线盒,引导学生观察接线盒外面的4个接线柱及其对应的数字标号。

  2.布置任务:这4个接线柱在接线盒内部有的相连,有的不一定相连。不打开盒子,直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你们能知道哪两个接线柱之间是通路吗?请各个小组讨论一下,如何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以及按照怎样的顺序去检测才能把4个接线柱之间所有可能的连接都检测到?

  3.活动:指导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方法和顺序检测接线柱之间是通路还是断路,并将检测结果补充到接线柱通断检测记录表中。(教学提示:提醒学生检测电路前,先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以检测它能否正常工作;并且,每两个接线柱之间至少要检测三次,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计检测方案并进行检测,既检验了学生使用电路检测器的情况,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排列方法。

  探索二:推测接线盒内部是怎样连接的

  1.过渡:说说你们的接线盒的检测结果。(预设:电路检测器的检测头接1号接线柱和其他接线柱时,小灯泡都不亮,说明1号接线柱和其他接线柱之间都是断路;检测头接其他任意两个接线柱时,小灯泡都亮,说明其他接线柱之间都是通路。)

  2.布置任务:根据你们的检测结果,请大家在组内讨论各自小组的接线盒内部的电路可能是怎样连接的,并将推测的连接方式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接线盒内部可能的连接方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检测结果讨论、推测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方式,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拓展与小结

  1.小结:不管多么复杂的电路,都是由很多简单的电路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组合而成的。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之间一定构成一个电的通路。

  2.提问:如果是5个或者6个接线柱的接线盒,怎样才能毫无遗漏地检测任意两个接线柱之间的通断情况?(预设:先给各个接线柱编号,再按照编号顺序,逐一排列组合,如对于5个接线柱的接线盒,1号接线柱可依次和2、3、4、5号接线柱组合,

  2号接线柱可依次和3、4、5号接线柱组合,以此类推。)

  3.拓展:请大家课后尝试测试5个接线柱的接线盒,并根据测试结果画出可能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设计意图】增加接线盒的接线柱的数量,提高检测难度,以此培养学生解决更加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已有能力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指导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内部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使学生对电路的概念有了全面的理解,明白了电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连接。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检测方式,指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排列方式进行不遗漏、不重复、高效率、准确的测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测试结束之后,安排学生通过测试结果对接线盒中电路的连接方式进行推测,并画出电路连接示意图,一方面检验学生对电路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26第三题。

  三、选择题。

  1.检测如图的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时,以下检测顺序最合理的是()。

  A.1-2、2-4、1-4、1-3、1-4、3-4

  B.1-2、1-3、1-4、2-3、2-4、3-4

  C.1-2、2-3、1-4、3-4、1-3、2-4

  2.在检测电路之前,要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这是为了()。

  A.检查它能否正常工作

  B.提高检测器的灵敏度

  C.消耗检测器的电流

  3.在检测接线盒的连接情况时,以下操作最合理的是()。

  A.检测不用按顺序,不漏掉每个位置就好

  B.组内分工明确,有操作员和记录员

  C.若不能检测出结果,则可以打开接线盒记录里面的电路连接情况

  4.用一个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情况,发现如下结果:

  由图可知,接线盒中的电路连接情况是()。

  参考答案

  三、1.B2.A3.B4.B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它们能够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花到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课件。

  分组:开花的油菜植株,镊子、放大镜、胶带、剪刀,白纸、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单元概述: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单元。本单元共有7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植物和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请一位同学朗读单元导语:“春天……”

  出示开花的油菜植株。这是什么植物?同学们平时认真地观察过花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花的世界吧!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请同学们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油菜和凤仙花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样的植物叫绿色开花植物﹙板书﹚,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3)请同学再说出几种绿色开花植物。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 观察:

  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

  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

  注意萼、瓣、蕊的读音。

  (2)解剖:

  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

  示范: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解剖的油菜花。

  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胶带贴在观察记录表上。

  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填写“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 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一个花蕾;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

  画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变化顺序图。

  三、小结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采集各种各样的花,下节课带来。

  五、板书设计

  油菜花开了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教学后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8

  【教材简析】

  《茎和叶》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4课。

  这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茎和叶的作用。教科书从观察一株完整的凤仙花入手,聚焦到茎和叶的作用上。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工具解剖,对茎的内部构造进行观察,并通过实验现象,推想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过程,通过课前给叶片上套塑料袋和用黑色卡纸遮住叶片这两个实验,引发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实验的分析与推测,得出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科学研究要尊重证据。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植物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一些观察经验,已经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但存在对植物观察、描述不够具体的现象。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前,要让学生聚焦观察植物的茎、叶的变化,利用“把植物的茎泡在红墨水里、用黑色卡纸遮住叶面、用干燥的塑料袋罩住大的叶子”等课前准备活动,引发学生对茎、叶是否会变化的思考及持续观察的动机,激发学生对植物茎、叶的研究兴趣。通过学生对植物的茎和叶的对比观察、解剖,知道茎和叶具有一定的特殊功能,从而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增强学生热爱植物、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茎和叶是植物体的营养器官。

  不同环境中植物的茎、叶外部形态不同。

  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

  叶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科学探究目标

  能基于观察描述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发现其生长规律。

  能够基于观察及已有认知推测茎与叶的功能。

  能够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对茎与叶的作用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尊重事实,能依据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影响植物生长,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植物的茎和叶的作用。

  难点:1.引导学生用横切和纵切的实验方法探究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2.通过观察探究,引发学生科学思维,推测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

  1.选取一段浸泡过红墨水的凤仙花的茎,一把小刀。

  2.课前一周,在凤仙花植株上选一片叶子用黑卡纸遮住。

  3.选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其中一片叶子上套上干燥的塑料袋。

  4.课前导学:学生观察凤仙花形态特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种植的凤仙花,茎越长越高,叶越来越多,你们想过茎为什么会长高,叶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吗?它们对植物生存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今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探究植物的茎和叶。

  1.学生汇报课前所观察到的`凤仙花的形态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推测茎和叶的作用。

  学习新知

  (一)探究茎的运输作用

  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把植物的茎浸泡在红墨水中。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茎有什么变化?

  2.学生回答:茎的内部变红了。

  3.提问:茎为什么会变红?这个红色是从哪里来的?

  4.学生猜想。

  5.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茎的内部呢?

  6.可以有几种切茎的方法?

  7.学生交流、徒手演示。

  8.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切茎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横着切,这种方法叫“横切”。你能猜出来第二种方法怎么切吗?可以竖着切,这种切法叫什么?科学上这种切法不叫“竖切”,我们把它叫做“纵切”。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1)先横切,再纵切。

  (2)在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不要伤着手。

  (3)切完后,认真观察切面茎内红色的部分,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并画在实验记录表上。

  (4)实验完成后整理好实验器材,保持桌面的整洁。

  9.学生分组探究、观察并交流。

  10.小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二)研究叶的蒸腾作用

  1.大家想一想,茎把根部吸收的水分运送到哪里去了?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选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叶片上套一个干燥的塑料袋。你们在塑料袋内发现了什么?(塑料袋内壁有小水珠)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小水珠是哪里来的?

  3.小水珠是从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在科学中,我们称叶子这种散发水分的本领叫蒸腾,叶的这种作用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可以降低叶面温度,对植物起保护作用,同时还可以湿润周围的环境。

  (三)研究叶的吸收阳光作用

  1.7天前,老师安排同学们在凤仙花上选一片叶子用黑色卡纸遮住,使它见不到阳光。现在,猜一猜这片叶子和其他叶子相比,会有什么变化?把你们的猜想记下来。

  2.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揭开谜底吧!(取下黑卡纸,进行观察)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4.小结: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

  三、研讨交流

  1.不同植物的茎叶各不相同,你见过哪些?学生交流汇报。

  2.(播放教学课件)观察这些不同形态的茎,说说它们的特征,并给茎分类。

  3.(播放教学课件)观察不同形态的叶,说说这些植物的叶子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它们分别适合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举例说明哪些植物适合生活在水中、沙漠等环境里。

  四、拓展延伸

  1.植物的茎和叶除了运输水分、吸收阳光、蒸腾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繁殖后代)。

  2.课后,我们还可以进行小调查,看看哪些植物可以用茎或叶繁殖。

  【板书设计】

  茎和叶

  支撑

  茎的作用

  运输水分

  吸收阳光

  叶的作用

  蒸腾水分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235585096520第一部分,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凤仙花叶子在茎上的分布样子。要求画面呈现出叶子之间的位置关系,用简单的线条记录也可以。

  23558501457960第二部分,推测植物生活的环境并说明理由,教师指导学生用文字记录下来。图1植物是浮萍,生活在水中,推测的理由是它的根细小,在水中生活的植物不需要根吸收更多的水分。图2是橡胶树,生活在雨水丰富的热带环境,推测的理由是它的叶片很大,可以蒸腾更多的水分。图3是仙人球,生活在干旱的沙漠中,推测的理由是叶子呈针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图4是胡杨树,生活在缺水的戈壁滩,推测的理由是它的根很长、根系很发达,可以深入土壤吸收更多的水分。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6-07

四年级下册教案02-04

2023四年级下册教案02-04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2-27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6-09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12-07

四年级下册周记06-20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28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