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14 13:41:5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历史教学反思14篇(热门)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教学反思14篇(热门)

  历史教学反思 篇1

  1.能力:

  所谓能力,就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从事任何专门的活动,都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一种是一般能力,或叫做认识能力、智力。一般能力(认识能力或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考力几个方面的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另一种是特殊能力,它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须的特殊专业才能,如音乐家对音量、音色、音质的辨别能力与节奏感等。

  2.思维:

  简单地说,思维能力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认识,是对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联系的认识。研究思维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

  (1)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任何思维都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推理又分为归纳推理(由个别到一般)和演绎推理(由一般到个别)。

  (2)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和具体化,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在思维活动中,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过程。

  (3)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品质是评价思维能力的`指标。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第一,思维的广阔性。第二,思维的深刻性。第三,思维的灵活性。第四,思维的批判性。第五,思维的逻辑性。第六,思维的创造性。

  (3)历史思维:

  我们目前还不能给历史思维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关系的描述中,从它的具体内容中来了解。

  我们把思维分为一般思维和个别思维。一般思维即逻辑思维,其主要形式和过程在“思维”条中已作了介绍,所谓个别思维则是指专门的思维,例如数学思维和历史思维等。

  历史思维是一般思维的一部分,历史思维是结合一般思维统一形成的。

  一般思维和历史思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丰富的关系历史思维的根本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培养历史思维的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从初中学生一般思维发展的现有水平出发,从他们现有的历史思维基础出发,我们可以把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具体化为以下几种思维品质的培养:

  (1)学会历史地看问题的思维品质。学会历史地看问题,对初中学生来说,主要是养成两种思维的习惯:

  第一,善于把事件和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思维习惯。每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对事件或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进行评价时,一定不要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而要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人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否比他们的前人提供了新的、有进步意义的东西;评价以往的历史事件,看它是推动了还是阻碍了历史的进步,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是非的重要标准,也是良好的历史思维品质。

  第二,善于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历史现象的思维习惯。历史是作为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过程而展开的。就社会的发展而言,古代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后一种社会总比前一种社会进步,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如衣、食、住、行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通过从社会到生活的发展变化的内容的讲述,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不断发展、不断改革和不断进步的观念,养成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思维习惯。

  (2)注意收集事实材料,养成用材料说话,依据材料澄清问题,说明问题的思维品质。

  (3)用比较、类推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历史教学反思 篇2

  第一个班我按照教参和书上的步骤上,发现讲完聚焦和探索过后,做独木舟时间不够。我把这节课进行了调整。

  我上网找了很多关于船的资料,结合本单元作业设计内容。我将本课做了一些调整。

  为了激发学生对船的研究兴趣,课堂的前十分钟,我主要对本单元进行了一个大的概括。

  提问:

  你都见到过哪些船?

  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这时候学生兴趣比较高涨,每个班的学生都说了很多。

  你想做一搜船吗?

  五年级的男生相对于女生来说对这一单元感兴趣,表现出了对做船的热情。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似乎不是有很大的'兴趣。我也在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内驱力?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换。

  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开始研究船

  引出《船的历史》这一课

  一、聚焦

  关于船,你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得很多,五年级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知道很多关于船的知识。因此探索部分的讨论我换成了独自填写表格,最后全班交流。

  过渡:船是人类伟大的发明

  提问:从古至今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人们都发明过哪些船呢?

  对于船的种类学生见到很多,我特意加了一个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提醒孩子们关注船的演变,这时候大部分孩子说不出来。

  这时候视频《船的历史》

  看视频的同时,让孩子们观察从古至今船的啊些方面发展了。

  填完船的比较这一个表格,第一节课差不多就下课了。

  独木舟实验放在了第二课时,

  开课以前,对船的知识我进行了回顾,特意强调船在那些方面有了改变。世界上第一种船是独木舟,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下。

  这个实验很简单,第一个班做的时候,仅仅是做独木舟实验,孩子们没有带着问题去做,没有思考。因此做实验之前,我专门强调,你的独木舟可以载重多少,为什么?

  让孩子们观察不同形状的独木舟,猜一猜哪一个的载重好。

  第二个小实验是比较形状不同,船的阻力不同。这个实验效果不佳,在操作上面有一些问题。这个我没有想到好的方法解决,以后老师们上课的时候我来吸取经验。

  历史教学反思 篇3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只有让学生体验历史,才能使学生理解历史。

  钟启泉教授指出,历史讲的是过去,而这个过去却是现今的根源,因此,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就是将我们自身的生活与过去相连接,把我们自身的习惯和制度与过去相互对照,是今天与过去的对话。历史教学一定要改记忆式教学为思维式教学才可能真正吸引学生,使学生获得种种历史学习的愉悦体验,从而发自内心的喜欢历史。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将学生的已有知识,、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生活环境等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把生活引入课堂之中,拉近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历史教学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但不摒弃接受学习。

  由于教育教学(此文来自)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探究合作学习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继承和发展了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思想精髓,但我们提倡合作探究并非完全排斥接受学习,关键问题要看所学知识的层次和类型。知识具有不同形态,“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就一定程度上用接受学习。新课程不可能也不应该摒弃接受学习,必须批判的是在接受学习中的“机械学习”的模式。

  历史教学反思 篇4

  1:带来巨大的灾难

  2: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罗马帝国在扩张的过程中,给被侵略的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带去了西方的文化。

  问: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都促进的文化的交流,你认为他们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呢?

  (是建立在巨大灾难的基础上)

  战争是不是人类之间唯一的不同文化交流的方式呢?

  汉代,是谁通过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带到西方罗马帝国?他们还把中国的什么带到罗马帝国?

  阅读课文,阿拉伯人把中国丝绸、罗盘针、造纸术等带到西方,对西方产生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带到西方,给中国带来阿拉伯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战争也促进文化交流,你认为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

  学生徐小琴回答:战争在促进文化交流时,却产生巨大的灾难。

  思考:如何向学生说明和平交往的方式是人类社会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呢?

  列举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大贡献是什么?“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印度人,阿拉伯人将传到欧洲。现在弄清楚了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你觉得将它更正为印度数字可以吗?附注:这一问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观点:阿拉伯数字是为了记念阿拉伯人在传播“阿拉伯数字”的重大贡献。传播文化也是对文化发展的一种重大贡献。(课堂上,没有这样问,而是直接讲明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传播。进行这样的问,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知历史现象的能力。)

  列举:你还知道哪些通过和平方式传播文化的历史事件呢?(这一问是在讲完马可.波罗后才提问。如果改在这个时候问,将两部分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了,也使学生意识到马可.波罗是一次和平传播文化的`旅行。

  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当时的帝王是谁?你能介绍一下当时的中国吗?这一问没有提出来,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及知识面。

  马可.波罗为什么来到中国?附加一问,你最想的国家是哪个国家?为什么?我想到美国,因为美国的繁荣。这一问有利于让学生自然地到当时中国的繁荣。这一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豪感。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不少孔子学院,世界各地争相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这一切都源于现代中国的繁荣。

  历史教学反思 篇5

  新课程突出文明史观的地位,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新史观也得到重视,但唯物史观的传统(正统)地位动摇了吗?传统史观与新史观的结合对很多年青教师来讲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离开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彻底抛弃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那我们的史学标准又是什么?难道神学史观、宿命论史观、英雄是史观、实用主义史观不会抬头?我们坚守的意识形态阵地能放弃吗?

  如果专家能为教师编写一本史观理论方面的'导向性书籍,教师认真地学习研究后,也许能够处理好唯物史观和新史观的关系。当然,我们需要和而不同的开放意识,关注现实的现代意识、放眼世界的全球意识、辨证思维的历史意识、多元创新的发展意识、前车之鉴的成长意识和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但史学的灵魂(唯物史观)是不能模糊不清的,它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历史教学反思 篇6

  今天是实习以来,第一次站上讲台,我上的是九年级下册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之前在学校实习,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事先总会打好招呼,大家互相配合下,可是这次面对的是一群孩子。之前交流不多,心里一...

  今天是实习以来,第一次站上讲台,我上的是九年级下册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之前在学校实习,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事先总会打好招呼,大家互相配合下,可是这次面对的是一群孩子。之前交流不多,心里一直害怕自己不能驾驭课堂,所以一直紧张。我早三天前已备好课,自己在家练了很多遍,但是当自己真正站上讲台的时候,感觉就不一样了,难免的紧张让我语速很快,原本两分钟的导课,我只用了四十秒,到说完第二大部分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时,才上了十几分钟,接下来的内容我不得不去好好把握一下时间,到这个时候课堂气氛渐渐活跃,我之前的.紧张也消退了。在学习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时引导的欠妥,内容稍抽象,现在反思一下:

  1.板书。板书处理的不够好,稍显拥挤,太过细致,今后要注意详略。

  2. 时间。内容时间分配不合理,处理欠妥。

  3.与学生互动。多多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教材内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把握的还不是很清晰,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今后还要多下功夫,不光是备教材,还要吃透教材。

  5.心态。紧张导致语速快,教态不是很自然,以后有机会要多锻炼。

  我尽最大努力想要做到脱稿,想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己尽可能的在旁边引导,限于自己水平,恳请王老师批评指正,多提意见。我以后多多学习,虚心请教,通过实习,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不足,力求做到更好。

  历史教学反思 篇7

  我在设计本课时立足于由近及远的原则,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视野从身边扩展到全方位来感受改革政策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切实变化。

  我把本课内容分设为四个篇章,即忆昔篇、改革篇、开放篇及成就篇,分别讲述改革开放的原因、内容、影响,并用“春天的故事”贯穿始终,我认为本设计新颖,很好的把本课内容形成一个整体的,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本课的'内容。本课的导入和各环节过渡自然,通过改革开放前后农村、城市变化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同时在设计和授课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很多的不足,需要在以后得教学工作中注意:

  1、某些教学环节的设置有些不够合理。如果把课堂总结放在成就篇之后,可能本课得整体效果会更好一些。

  2、本课中讲完农村改革和深化,我又展示了富裕之后农村的例子——“华西村”,华西村的发展是改革开放政策带动的,是农村富裕的成功典例,有人认为此处与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以后需要注意慎用有争议的例子。

  3、由于对学生情况不够熟悉,有些问题的设置考虑的不够周全,如小调查一环节,没有预置学生中没有农村家庭的情况。备课时备学生一环节不到位。

  4、一些专用名词如“生产关系”,“生产力”等名词没有直接表达,导致难点突破不够明显。

  5、授课过程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6、课件出自本人精心设计,虽然新颖,但有些细节仍有待推敲。可能是个人理解不同,但个人认为不存在知识性错误。

  历史教学反思 篇8

  本学期是九年级最后冲刺时间。根据前几年的中考内容,中考题型,结合九年级学生实际和复习教学后有以下反思:

  一、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是联想式教学方法,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后教师从以讲解、概括为主,到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在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

  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

  三、加强中考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考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功在平时,形成习惯。

  历史教学反思 篇9

  历史课主要是通过向学生们讲述历史事件等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是从小学到初中直到高中大学都要学的一门重要课程。针对初中生历史课程应该怎么教学?

  走上教师岗位已经有两个星期了,生活、工作、学习都步入了正轨。这段时间里,有成就感,也有受挫感,但的确收获了许多,成长了许多。随着教学工作的逐渐展开,我发现自己原来设定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学情,导致我开始工作之初便遇到了十分棘手的麻烦。

  一、学情分析

  我实习的学校在北京,担任八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老师,共负责80名学生。

  在北京市历史学科与地理、政治和生物这四门学科均不参加中考,只参加八年级下学期的会考,九年级不再学习这四门课程。这就意味着学生们需要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两个学年的时间里学完初中三年的课程,时间很紧张,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非常大。目前我需要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完成九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的教学任务,是初中阶段的第六本课本,也是最后一本,相对来说时间比较富裕。

  就学校的历史成绩而言,并不是十分理想。单从我负责的三个班级的成绩来看,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将近有一半学生历史成绩不及格,但是每个班的优秀率在6%左右,与地理、政治、生物这三科同样不参加中考的科目比起来,优秀率太低,不及格率太高。在我的了解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更换过于频繁

  由于学校历史老师资源不足,到目前为止我是任教班级的第四位历史老师,过于频繁的更换老师,是导致学生历史成绩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师生之间是需要时间来彼此磨合,彼此适应的,而每一位老师都有着自己的教学风格,每更换一次老师就意味着学生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适应。长期下来,会使学生感到疲劳,对这门课程也会失去归属感,使他们从心里认为这门课不重要。

  (二)时间紧,任务重。

  因为学生需要在两学年的时间内学完六本书,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以及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迫于教学任务,老师不得已加大课容量,讲课速度也偏快,以致学生知识掌握不牢,也在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历史学科不作为中考科目

  因为历史学科不作为中考科目,学生在历史方面下的功夫可能就相对语文数学等少一些。但这不是主要原因。

  二、教学反思

  截止到今天,我一共上了十三节课,在将近两周的实际教学,观摩其他教师上课,以及指导老师听评课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会,我总结了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明确了日后需要改进的方向。

  (一)学生情况了解不足

  这一点是造成我这一阶段教学工作失误的根本原因。由于自小在河北接受教育,了解得最多的也是河北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在一开始设定教学的时候,便较多地体现出了河北教学模式的特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要加大对学习历史的投入。然而,在河北历史需要参加中考,这是两个地域最大的区别,而我却忽视了。

  再加上长久以来我同高中生接触较多,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更多地偏向了高中历史课堂,内容很多很全面,这样恰恰偏离了出重生的学习特点。受到年龄、经验的局限,初中生对于一些专业名词、较复杂的历史事件接受起来并不容易,反而加深了他们的困惑,引起了他们的反感。

  (二)课前备课准备不足

  课前备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直接决定了你一节课质量的高低。最开始上课的时候,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常常出现不知道接下来课件上要展示的内容是什么,甚至有些内容的出现甚至会给我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以致于后来出现了课件带着我走,而不是我来操控课件的局面。

  再有一点就是课前备课时,对于一些课外知识掌握不清要提前调查清楚。在讲授俄国十月革命一课时,我提到了“空包弹”这个词,结果学生就这个词提出了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而这恰恰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可想而知,当时的场面十分尴尬。

  (三)课上时间安排不合理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课上时间安排不合理就十分容易导致讲不完课。第一节课的时候,课前导入我用了十五分钟,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讲解课本知识再加上处理习题,往往就是一课书的内容要用两个可是才能完成,要么就是匆匆收尾,这样就无法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四)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吸引力

  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和学生彼此简单地认识了一下。期间,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小游戏。由于一开始就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加上之前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个环节出现了冷场,整个游戏环节几乎是我一个人完成的。由此,我也充分感受到了一趟无聊的课对学生对老师来说都是煎熬。

  (五)讲课平铺直叙,缺少亮点

  平铺直叙是我上课最大的特点。为了避免照本宣科,同时也为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在备课的时候,我特意将课本上的知识串成一条线,力求面面俱到。这样非但没有达到设想的效果,反而让我陷入了一个困境。整节课我都在向学生们灌输知识,虽然知识之间的衔接很紧密,但太过于笼统,以致学生抓不住重点,也找不到让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反响自然也不热烈,很显然,这堂课失败了。

  (六)细节问题没能提起注意

  细节决定成败,而我却常常输在一些小细节上。比如:

  1、写字时笔顺不对,这一点指导老师和我的学生都曾给我提出来过;

  2、上课时拄讲台,小动作太多;

  3、经常忘记写板书,要么板书就是太过简单随意。

  细微之处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修养。注意细节,也可以向学生们传递一个积极的态度。

  教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职业,每次上课学生的面部表情都会直接碰触到我的中枢神经。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工作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我有理由也有信心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今后的日子里,吸取教训,努力钻研,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历史教学反思 篇10

  这课内容是第二册必修教材的第一课,所以在设计教案和学案的过程中要从全盘考虑,首先让学生从目录看起,把握本册书的全局,努力做到理清线索,把握思路,宏观掌控。这样形成了目录部分的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古代、近代和现代;两个地区:中国和世界。发展规律: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近代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其次,引导学生看第一单元前言,使学生明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农业、手工业、商业。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和特点;农业与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古代出现的经济政策及影响。

  有许多学生对历史朝代不甚清楚,所以需要教师再次呈现古代中国的发展线索:

  公元前21世纪前:原始社会

  约公元前20xx-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公元前475-1840年封建社会:

  战国、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时期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以此让学生明白经济的发展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把握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的线索脉络。让学生课前阅读,做好预习,再上课,效果就会好多了。

  历史教学反思 篇11

  新课程标准需要教学方式的转变,而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却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期,中学生的知识、个性和社会性都比小学生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具备初步的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应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学习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1、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巧设悬念,引发兴趣。历史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历史事件总是互相联系并且大多是因果相联的。历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发学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面分解”的欲望。历史教师在各个知识点的衔接上巧设悬念,学生会不自觉地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迫切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和原委,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学生会学习热情高涨,积极进行探究从而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2、教学中适当穿插简短的历史故事,强化学习兴趣。历史事件背后总有一些野史传说和故事,这正是初中生最最感兴趣的。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穿插一至二个轶闻趣事,来满足学生的猎奇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学习历史如同看故事的感受,这种心理能驱使学生主动寻找历史书籍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应提高。

  3、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攻破学习中的难点,难点一旦攻破,学生会非常兴奋,教师要及时帮学生把兴奋上升为成功体验,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成功的体验将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信心,激励学生继续走向成功。

  历史教学反思 篇12

  在本届高三的教学过程中,更是得以完全的贯彻执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学生为绝对主体,老师只起引导和解答的作用。

  本部分主要介绍做法,并提供一些资料。下部分着重调查数据的分析。

  一、与高三历史班的每一位学生签订合同,严格要求,半军事化管理。

  这届历史班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历史课预备铃响完,已经坐在座位上专心读书;正式上课前被提问是惯例;上课途中不会也不敢讲话;讨论有气氛;下课铃响必然下课决不拖堂。当然还有历史课从来不搞起立坐下,也决不刻意用电脑上课,老师板书很少等等。

  二、正在试验改变课前提问方式。

  以前课前提问,我都要精心设计题目,哪个同学回答等等,学生过于被动。配合天河部落高三历史学科资源的开展,现在我正在试验改变提问方式,老师不再提问,而由学生自己问自己。每个学生在课前必须按照老师规定的内容复习好以便被问,同时自己设计一个问题准备问别人,问题的答案不准超出两分钟。回答正确,奖励一个事先已经复制好的.存有高三历史资源的磁盘,回答错误将被罚。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

  实际上,我着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方法来自于英特尔未来教育方法的应用。我和其他三位老师已经在天河进修学校开办了两届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讲座,一方面在培训其他老师,另一方面自己也得到了提高,这种能力自觉地就运用在本届历史班学生的身上了。

  在这个方面,可以说你随便找我的一个学生,出一道历史问题,这个学生一定会懂得从多种角度来分析,什么主观客观、必然偶然、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外交、多重对象等等。

  四、培养学生自己分析总结试卷的能力

  我经常对学生讲,高考就象踢足球,以成败论英雄。历史高考的25道选择题,3道材料解析题,3道问答题就是球门,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想方设法把球射进去。教练就是老师,运动员就是学生。我们不玩花哩胡哨的,简单快捷射门就行。

  所以针对高考就是考试,考试就是试卷,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自己分析总结试卷的能力。这届高三,我讲试卷比以往带高三更详细更认真,有时一节课只讲25道选择题。现在学生已经习惯在老师讲完试卷后做试卷分析,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不同的情况。每位学生必须自己总结每次考试的失分点和得分点,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试卷上。经过多次考试后,再把所有的试卷拿过来比较分析,在自己的内心体会和感悟。

  五、不到迫不得已,不回答学生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我不回答学生的问题。尤其是现在练习的试卷一多,学生往往动不动就问问题,我一概拒绝之。对问题的出现,我的做法是:先不看书考虑;再翻书考虑;然后和同学讨论;还不行过一个晚上再问老师。这样许多问题学生凭自己和同学的力量就搞定了,问到老师这儿来的问题不多就有讲头了。

  有一个经验,老师讲过学生已经听懂过的问题,下次考试学生还犯类似的错误;但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下次再考效果就好得多。实际上,我的做法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不要对老师依赖和等待。

  六、个人一些做教师的习惯

  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不以学生的成绩评价学生的好坏;课堂非常严肃,课外可以做朋友;严格执行师生约好的规定,不惧领导和家长;老师很少板书,学生不需要笔记本,都记在书上;试题一定要精选,不能随意,重要试卷的讲解要透彻;坚决拒绝一切不利于提高学生成绩的形式主义;高三的课我基本上坐着上等。

  历史教学反思 篇13

  讲好历史课,难。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老套和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准确传授知识、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这份粗粮精工细作成宫廷御宴。讲好历史复习课,更难。首先,内容庞杂。不论是复习一章还是一册书都需要历史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授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生记忆。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第三,需要对学生学习及答题方法进行指导,这一项一般是比较乏味的。

  鉴于以上思考,我对历史教学及复习反思如下:

  首先,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比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经常具有跳跃性,学生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如果我们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内容的连贯性。

  其次,与时事相联系。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xx问题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第三,比较式学习。学生对近代史中频繁的战争的分析能力不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条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战争这一类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之处。比如,我在讲授《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我把甲午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伊战争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战争的爆发它需要交战双方原因、国际环境、导火线等几个方面的原因。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知识的记忆。

  第四,复习的时候选取好的线索。我在进行《屈辱、抗争和探索》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分中国近代史为平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探索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编织一张知识网。纵向看,是战争、条约、民族资本主发展、思想探索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从民族危机到思变、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在联系。

  第五,能力提升与方法指导。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比如新文化运动,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评价可以分三步:(1)是什么;(2)积极作用;(3)消极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比如分析李鸿章,我们应该对学生强调:(1)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

  另外,可以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业,比如:假设你是某位历史人物,写一篇日记。你应该注意把自己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注意史实、阶级立场和逻辑关系。这样不仅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史实,而且锻炼他们阶级分析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总之,历史课的创新虽然很难,但是不是山穷水尽,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并琢磨学生的思维就会发现前方柳暗花明。

  历史教学反思 篇14

  今天下午按学校计划听取了一节地理课,在初一一班,孙广平老师讲了第三节《地图》,他下发了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很好。作为改科的新手而然,我觉得这堂课上的'算是成功的。首先,在知识的处理环节上,做到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这节课讲了三个问题,重点分析了第一个和第三个,略处理第二个问题,对重点的把握准确,处理得当。其次,解决重点问题上,先让学生感知,再利用知识让学生解决问题,并对错误认识及时进行分析纠正,结合练习加强训练。重点得以突破。第三,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学习比例尺问题,学习判断方向问题,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判断?他通过画坐标法指导学生进行确定,通过多次练习,学生对这一部分就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以上是这一节课的优点。当然,作为一名新手,存在一些失误是无可厚非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提高。如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再如,教法上还需改进一些,应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当然,对于这些问题,我在上课是也会出现,学生精力不集中,回答问题拖拖拉拉。完不成任务,练习题当堂课处理不完等等。

【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历史教学反思05-15

历史教学反思03-08

(推荐)历史教学反思07-08

历史教学反思范文04-29

(集合)历史教学反思07-22

历史期末教学反思07-30

历史教学反思(推荐)07-06

历史教学反思(精华)07-05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06-14

初一历史教学反思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