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常用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反思1
北京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古都,又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二年级上册第10课《北京》用简洁、浅显、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北京的风貌,表达了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课文采用总——分——总的写法,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表现了北京古今结合的特点。根据的教材的特点,我是如下完成这一课的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整堂课让学生置身于游览观光的氛围中,激发阅读的兴趣。
开始上课,我就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游览风景优美的北京,现在我们出发吧。”然后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我们观看北京风光片,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一下子就对学习这篇课文产生很大的兴趣。我们一会儿游览景物,一会儿又回到优美的文字中,在诗情画意中完成了这一课的学习。因为图文并茂,孩子们的感情被激发起来,朗读也特别有激情。最后孩子们还充当了一回小导游,其实就是背诵课文。可是,孩子们一点也不感到枯燥,一个个饶有兴趣,干劲十足的'。就连说话练习,也是情境中的一个环节,那就是我们旅行结束了,回到了长沙,大家说说长沙的美。总之,这堂课孩子们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知不觉地就下课了。
二、抓中心句,从整体入手,紧扣中心词“美丽”展开教学。
课文开头结尾都赞美了北京的美丽,她到底是怎样的美呢?这是我这一节课围绕的中心。每欣赏一个段落,我都会让他们到文字中去寻找,哪些词语可以让你感受到天安门的美,道路的美,全城的美。而找到这些词语之后,我会让他们再一次直观地从图片中感悟到,这些词语所描述的景象,如: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川流不息等等,这样既能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描述的美丽场景,还能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一举两得。
三、采取各种方式理解词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庄严”一次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庄重严肃。但是这样解释,孩子们还是不理解呀。所以,我让他们回顾升旗仪式、入队仪式时他们的表现,理解“庄严”的意境。“矗立”一词的理解,我是引导他们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形状,明白高高地立着,就是“矗立”。还有不少的四字词语,也是通过观看图片,理解词语表达的意境。
四、扩充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课文的第四小节介绍了北京的全称风貌,可是都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详细阐述。所以,我准备了一些图片,让他们对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有了些许了解,学生看后都发出阵阵惊叹,从内心觉得北京太美了,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可是,这节课还是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话练习,老师还需要对学生的说话做具体的指导,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学生的说话练习才会更有成效。
教学反思2
我今年任教的班级共有42名学生,对照“3个一” 的写字姿势要求,本班大约有80%学生符合要求,其实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远远超出了练字的本身。为了切实打好学生写字基础,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一、注重指导的示范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发达,他们的模仿能力强。在写字教学中要注重准确示范,化难为易。在指导学生写字时,示范十分重要,它是最形象、最生动、最切实的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老师形象的动作,亲眼看到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全过程,直观地感受到运笔的轻重缓急和间架结构的均匀、协调,能领略到书写汉字的韵律美和汉字的结构美。示范时注意两点:
1.示范与讲解相结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协同作战,更快、更好、更准确地掌握书写要领。同时讲解边示范,能使讲解得到验证,使示范获得阐释,相得益彰。2.在田字格中示范。这样,一方面便于教师在书写时准确把握笔画的位置、字体的大小,把字写得匀称、美观;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分析记忆字的书写特点。
二、规范写字姿势,做到姿势不规范不动笔
我 从学生规范执笔姿势开始,就一直严格要求学生的握笔姿势,给他们找到了朗朗上口的小歌谣,每次写字之前都背上一遍,例如:一抵、二压、三衬托,指实掌虚腕灵活,角度适宜方向正,笔画轻重细琢磨。手指离笔尖一寸,胸口离课桌边沿一拳以及眼睛离本子的距离一尺。这样进行强化训练,耐心地教育他们,看清楚了再动笔,给他们讲“书法家小时侯的故事”,并及时提醒,编成儿歌,鼓励他们坚持不懈,相信自己克服困难。我板书时也要求自己尽量做到规范写字,并请家长配合,同桌之间相互监督。在我的严格要求下,学生们不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能努力按要求坚持做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已经初步养成了正确的坐姿和正确握笔的好习惯。
三、内外结合,耕耘收获
在掌握了写字的要领以后,需要反复的练习,在练中学、学中练,逐步掌握书写的规律。力求书写规范、端正,做到整洁、美观,坚持不懈地练习会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课内练,回家练,不求多,只求精,做到每日必练,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培养训练下,坚持练字,从不间断。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学生的字都写得比较工整,。室内的标语、墙报也都留有学生们秀丽的小字。学生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受到了校领导和任课教师的好评,学生们写字的热情更高了。总之,我觉得小时候练就了一手好字,将会终身受益
“滴水穿石”、“铁杵磨针”。正如前人所说,人贵在坚持,学习写字也一样,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就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教学反思3
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为人师者都已熟知的观点,可是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不少教师感到困惑。从《碧螺春》一课的教学中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教学中,不难发现,词语的理解由过去的教师简单的说教,转变为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习惯和已有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存在的问题,他们或有所疑惑,或跃跃欲试,或踊跃发言,或各抒己见。学生不再是等待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给予的东西,而是自己自主地学习,主动地探究。整个教学环节,学生学得是那么的充分,那么的投入,学习主人的地位得以凸显。
合作的过程不再流于形式。合作的动力是什么?那就是学生的心中有着自己的疑问,心中迫切希望解决它。什么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那就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到了从学习伙伴那里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或自己还不具备的知识、方法、技能等方面的东西。可以说,离开了这两个要素谈合作,那是空洞的,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流于形式的。在教学中,学生心中有着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他们想从伙伴那里得到帮助,这就有了合作的动力;通过合作,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这也就证明了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有效的'。
学习的过程是充满激情的。衡量学生学习的质量,就看学生是否积极有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课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自己或同学提出的不理解的词语展开讨论。这时的学生有着一种强烈的渴望,那就是把面前的词语全部搞懂。美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是积极主动的,当他们从中获取到了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识时,他们的心中有着一种无以伦比的高兴和满足,这种心态下的学习,是洋溢着激情的。
静心思考《碧螺春》一课的教学,我对合作学习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教学反思4
这节课上我利用想象、展示图片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进而激发学生对猫等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由于学生对前文有了正确的理解,所以在学生体会满月的小猫把满院的`花草弄得枝折花落老舍先生“绝不责打它们”时,学生能准确体会老舍先生爱猫之情,读得较好。爱猫、爱花、爱生活是老舍先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我能通过学生课上积极踊跃的表现、深入地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到每一个学生对猫的喜爱、对小动物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新课标、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会不断思考、不断改进。
教学反思5
《郑人买履》一课是一篇文言文,我觉得指导学生理解这类文章,必须重视方法指导。
一、坚持以朗读为主,重朗读指导,在读中感悟。
1、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是理解全文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标准的范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指导时重视字音、停顿、节奏及语气的具体体现。学生从模仿中便形成自己的能力。然后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以不同方式的朗读展开朗读比赛,在反复朗读中进一步感悟句义。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去翻译,只是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大体意思即可。在此过程中大胆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
2、练习讲故事,通过讲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针对青少年的“好奇”的心理特征,把教学和讲故事结合起来,对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路,讲故事时要求注重三点:
(1)不要逐字逐句的翻译。
(2)故事要富有生活气息。
(3)着力刻画人物的形象,在想象中使自己如身临其境。亲见其情态,亲闻其声。
3、讨论理解寓意,联系实际谈谈感受。这一练习形式,既能让学生的理解得到深化,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结果学生的回答让我出乎意料,看来学生们真是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学以致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极大的主动性。
二、课程内容的延伸,检验学习的成果。
三、课程结束后,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加强语文实际运用能力,也让他们能够多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我布置了自学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故事。
学生们能用课上积累的方法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实际效果真的不错。
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们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了知识。既积累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又理解了本课所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从而促使学生避免错误的再一次发生,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得到了双重发展。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质疑能力还稍差,从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学习语文的目的,所以今后还要继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学反思6
之所以选择这首歌曲,除了自己非常喜欢这首歌的曲风之外更多的是想挑战一下自己的课堂,通常公开课习惯选择活泼能使课堂充满欢乐气氛的歌曲,这次特意选了一首优美地、充满意境的抒情歌曲。
回顾本节课的得失,心中始终抱有遗憾,或许这就是我们作为教师在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吧。这首歌曲优美、抒情同时演唱时又觉豪迈、奔放,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要唱好这首歌曲并不容易,首先就是要体会歌曲的内涵,三个关键词的作用很大,能较快的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情绪,学生在跟琴演唱时也尽力在做,可是始终觉得不是很令人满意,可能跟自己对学生演唱时的状态没有太过关注有关,这是让自己感觉遗憾的一点。一首歌要唱到极致必然要经过唱熟、唱准、唱美、唱情、唱境几个阶段,当然这需要时间,因为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我要完成这首歌曲,所以我更多定位在唱熟、唱准的阶段,虽然歌曲的情感表达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是重点难点问题也算基本解决。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在范唱时选择的是用钢琴自弹自唱,在后期的.评课中老师们给出建议,尽量做到最好的范唱就是用音频伴奏,专注于演唱,不要自弹自唱,这会分散教师的精力,我们要让自己的范唱达到最好的标准从而给学生最深刻的印象。
无论怎么说,我们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和学生一样需要不断的进步和提高,公开课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考验,永远走在路上,伴着煎熬、伴着磨练,但同时也伴着歌声、伴着音乐、伴着欢乐……其实这一切都很美好!!
教学反思7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远的周长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所以,数学知识的探索轨迹,作为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展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意义”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则是借助于学生主体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可以说,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论。探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达到了最大化。
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知识的探索是一条明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贯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条暗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渗透”;笔者认为,只有两者有机整合,让课堂成为“自主探究”与“人文交融”的平台,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现实,着眼学生未来”的宗旨。
教学反思8
《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这则寓言情节简单,学生一读就能了解故事内容,但寓意比较抽象,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此,我认真研读了文本,寻找到了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较好地引导学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在教学前,我努力思考应该怎么样教授,才能让孩子在短暂的课堂上明白这两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于是,边看书,边思考,就在自己手捧着课本想:这两个人的表现有趣极了,第一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没有长高,好着急,于是自己认为想了一个“好”办法,“好”辛苦地将禾苗全部拔高,而自己认为的“好”结果却让禾苗全部枯死了,于是我们得出结论:这个人好愚蠢。哈哈,自己就用这几个好字,作为本节课的一条线,作为板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学习好轻松啊!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划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的自然段,一共有4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讲明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填空的形式:“宋国有的农夫,因为巴望禾苗____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并自然地概括了各部分的意思。
然后自己提示学生,“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天边去看。说明他心里好——学生立刻会说焦急;我们接着分析课文,让孩子边读书边思考,当我写出“好”办法时,学生有不同意见了,于是我请同学们分析原因,有的同学说这个好办法实际上不好,因为禾苗都死了,有的'同学说这是一个好办法,让禾苗长高了,于是我提醒学生注意好的双引号,很快同学就明白了是反语,是这个人自己认为这个办法好,而实际上办法并不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整节课在学生的激烈讨论中,在学生的哈哈大笑中度过,我们“好轻松”!
第二篇寓言是《守株待兔》。这篇寓言故事对孩子很有教育意义,这是古人做的一件蠢事,对什么事情都存有侥幸心理,不会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夺。在学习中,我借鉴第一节课的良好效果,让学生用“真”来总结,部分学生很有悟性,从种田“真辛苦”到捡到兔子“真幸运”再到心里想:要是每天都能捡到一只兔子那该多好啊!“真敢想”到从此扔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真有耐心”再到天里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真可悲,真愚蠢”。我将课文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总结,很快,学生就在一节课中度过了,我们就在这简洁的寓言中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故事,相信这节课一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真是一节“真愉快真和谐”的课堂啊!
教学反思9
上完《摆》这一课,感触颇多。
一、充分挖掘思维的训练点。按前面的学习经验,摆绳不变,摆锤长短不同的两个摆,摆动快慢应该一样,事实上两个摆的摆动快慢是不同的,即摆锤长,摆的慢,摆锤短,摆的快。这是第一次对学生原有知识建构的否定。又通过相同长度的两个摆锤(一个在末端加了重物)的摆动快慢不一样的实验,意识到又和摆锤的长短不太有关,好像和摆锤上的重物有关。这是第二次对学生原有建构的否定。通过改变摆锤上重物的位置变化,影响了摆动快慢这一现象,认识到摆锤中重物离摆的固定点越近,摆动越快。这是第三次对学生原有建构的否定。学生的思维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又否定——最后肯定”这一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三个看似前后有着矛盾的实验,实际是活动在深度上的提升,在思维上的推进,由此所出现奇妙的结果,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科学的真,这就是科学的美,这就是科学因神奇而产生的魅力。
二、是科学处理摆长的概念。教材上出现了一个名词——“摆长”。如何理解并向学生解释这个名词的含义,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单摆的摆长是指摆的固定点到摆锤重心间的长度。摆长通常分成两部分,摆线长度比较容易测量,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摆锤的重心是很难找到的。怎么处理?我就采用让学生一个手指托尺,让他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告诉学生这就是重心的位置,再通过在尺上不同位置添加重物来感觉重心位置的移动,从而理解摆长在增添重物的同时不断地发生变化。为学生科学理解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这一科学概念。
三、对教材的处理。一般来说,教材中设置的教学活动是不能轻意改变的,因为这有着它存在的理由,有着它所要呈显的教学价值,更是承载着教材编写专家的`良苦用心。可事实上,科学教师不应持有如此想法,否则只能出现“死抱教材,念死经”的怪状,从而使得原本有着生命活力的教学活动,变得黯然失色,毫无生机。也许因为有着如此担忧,所以有关科学教育专家在“新课标”要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忠告,或者说的严重一点就是警告吧!
就如教材中,让学生制作每分钟摆30次的摆,在试教中始终没有想到把它改为制作每分钟摆60次的摆。结果导致教学活动就卡在这个环节上。每分钟摆30次的摆,摆长估计需要1米左右,通过现有的材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就将设计摆的活动调整为制作一个每分钟摆动60次的摆。事实证明,制作钟摆活动改变后,既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更为精彩,还实现了把课堂教学活动向课后延伸,拓宽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
教学反思10
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准备,从学生的反应以及课后的练习完成的情况,学生抽样访问调查情况分析,《磁场》这一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非常不错,对该课的心得和体会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1、磁场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本节课中,用小磁体形象的描述了磁感线,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了一个很牢固的磁场形象,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本节课重点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探索的空间,让整堂课都充满了学习的氛围。
3、着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摆脱了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描绘出各种磁体的磁感线。
有待改善之处:
1、本节课的部分演示实验,操作性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老师在一旁作为指导
2、由于本节课容量较大,时间凸显紧张,导致课堂的练习不够。
体会: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建立磁场的概念,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对于学生来说,初次接触到这个概念并且在大脑中形成第一印象非常的重要,这堂课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整个磁概念的认知,尤为重要。在本堂课中,务必要使用最简便、最直接的办法,在学生的心目中烙下一个深深的烙印,让他们永远记住看不见的磁场的形象到底是什么样子,为后面的电生磁、磁生电等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印象建立得不好,后面的一系列的电磁学都无法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最终会导致学习起来,困难重重。所以我们在实验室寻找了很多能够模拟磁场的形象,最终确定用那种玻璃板里面每一个圆形空间里放置一个永久性的条形磁石作为演示对象,效果明显,让学生”大开眼界”。
教学反思11
本人在设计这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聆听和演唱,感受音乐的不同情绪,学习表现歌曲的不同音乐情绪。借助肢体语言参与音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动作的协调性。运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感受和掌握歌曲中难点节奏,同时在唱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在教学中形成生评生、师评生的多方评价。其中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1、在整节课上,我能够较好的完成从设想、计划的教学过程到实际进行的过程。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都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播放音乐学生聆听,学生能学会其中的哪一句,哪句较难唱的,让学生提出来,请其他学生、老师帮助,这样的做法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通过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培养学生独立的感受与见解,以鼓励式教学的恰当应用,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较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歌曲。
4、用小朋友喜欢的动物名称,来引入节奏教学,加深对节奏型的巩固的基础上,把趣味性贯穿整个课堂。
5、以合作的形式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助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爱、团结,体现了集体合作精神。
这节课,我一共上了三个班,普遍现象是学生通过多次聆听歌曲,普遍都会唱一点,但仍有同学在唱歌的时侯,旋律没有较好的掌握。歌词三、四句容易记错。因而我在后两次的试教中,着重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歌词的含义,用简单的动作来帮助学生记忆歌词,都较有成效。在歌曲的第六句旋律上采用了听唱、画旋律线的方法来帮助教学。
在课堂拓展部分,由于大部分同学的节奏感较好,所以用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时,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并且增强了学生互动合作的'团结合作意识。不过在表演的过程中,多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大胆上来演唱做示范,虽然有的学生的音准把握不是很准确,但节奏非常稳,表情丰富,给其他学生树立了好榜样。课后我好好思考了一下,从新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进行了分段学唱,巩固音准,更好地表达出歌曲中的情感。并逐步引导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和歌曲的情绪来表演,而第三次试教的效果明显比前两堂课好了很多。看来在教学中的每一个小环节,都要为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设计,和从学生身上发现问题,改变教学方式。
在教授歌曲《箫》一课中,有学生把“箫”看作是“笛子”,第一次试教时我忽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就直接引入下一个环节;经过调整后,我在后两次试教中,都给学生作简单的介绍,让学生能够区别箫和笛子的不同。受学生的启发,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学不能单单从教师的设想出发,而课前对学生的了解、教学过程的预见、教学内容的充分准备是非常的重要。我想,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多实践,抓住每一个教学的机会,能让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
教学反思12
《乘车》一课是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最后一个内容。主要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两点:让学生在具体的乘车情境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1、充分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实际意义。
教学中,创设了乘车的情境,并请学生上讲台来模拟乘车的过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的高,个个希望上台表演。通过模拟表演,在游戏中学生充分感受上车和下车的动态过程,为了加深理解,还请学生借助直观手段用摆学具及画图的方式表示表演的过程。由于学生有了亲身感受,所以画起图来,还有不一样的方式。如车上有8个人,下来4人,又下来1人。学生有的用箭号的方式表示下车,有的用画斜线的`方式,有的则用画虚线的方式来表示。这样让学生建立直观,借助形象思维较好地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实际意义。
2、充分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三个数之间的运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两步口算才能得到结果,学生容易忘记第一步的结果而导致计算错误。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在理解算式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共同点:从左往右依次运算外,还要求学生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写出来,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表示要先算这一步,并记住这一步的结果。有效的避免了计算错误的发生。
通过教学,发现教学目标基本能达成,可是由于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模拟表演乘车的过程,还让学生通过摆学具及画图的方式来表示乘车的过程,因而在这一部分所花的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的习题无法完成。因此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我应该思考的问题。
教学反思13
上周我执教了中班美术活动《蜘蛛》,教学活动结束后我进行了自我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案设计方面
1.设计意图
应当从教材、学情及年龄段特征这三方面出发,进行分析和撰写。
2.活动目标
应当从领域目标和立足于活动的目标这两个方面定位本次活动的最终目标。
3.活动重难点
应当从本次活动中希望幼儿达到又对于本班幼儿有点难度的方面进行提炼。
4.活动过程
设计思路明确,文字简洁易懂,简案和详案双重准备。
二、教学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了解蜘蛛的外形与特征
在课件方面可提供一张显示蜘蛛明显特征的图片;显示蜘蛛花纹的图片若干;富有蜘蛛动态的图片若干,即从特征、花纹、动态三方面展示课件,为后面讲评部分做相应的铺垫。在最后为幼儿梳理概念。
(二)探讨制作,扩展思路
这个环节对于教师的提问幼儿可自由表达,为后面的画笔表达做铺垫。
1.认识材料
制作蜘蛛的材料只有纸和毛根,幼儿可能会说到笔、剪刀和双面胶这类制作工具,教师应当稍带一句作为引导即可,无需刻意强调。
2.梳理流程
在引导幼儿制作蜘蛛时,要求幼儿将蜘蛛画得大一点,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大”这个概念可能不是很明确,或许他已经觉得足够大了但远远没达到我的要求,那么教师就应当做相应的引导:将蜘蛛贴在与蜘蛛颜色不同的A4底板上,幼儿就能直观地了解教师所谓的“大”了。
为了给幼儿自由作画的空间,教师无需强调将纸竖起来画以达到“画大一点”的目标,可以同样横放一张A4纸做底板将画好的胖蜘蛛贴在上面作为引导,给予幼儿足够的发挥空间。
在引导幼儿运用毛根制作蜘蛛的脚时,教师无需问幼儿“蜘蛛有八只脚,需要几根毛根”这样的问题来扰乱幼儿的思绪,应当用简单的语言引导幼儿制作蜘蛛脚,如“请你用毛根变成蜘蛛的八只脚,弯一弯、粘一粘”,防止被无关的问题所干扰。
(三)幼儿作画
当幼儿安静地制作着能动的'蜘蛛时,教师可以播放轻音乐给予幼儿适宜的创作环境。
(四)作品展示
创设的蜘蛛网以及请“小蜘蛛”们一起去抓虫子这样的情景很受幼儿欢迎。
教师的评价可以从美术的角度出发,如:你喜欢哪只蜘蛛;你的蜘蛛真可爱等;也可以从蜘蛛的动态、装饰方面进行评价,如:你的蜘蛛为什么放在这里;你的蜘蛛在干什么等。
三、对于美术活动的注意点
1.现场掌控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回答与教师预设不符时,教师应进行追问,把幼儿的回答引导到预设中。
2.巧拉思路
当幼儿思路漂移的时候,教师可随机应变地将提问简略小结,再进行下一个环节。
3.动静结合
中班幼儿静坐的时间并不久,在教学过程中可请幼儿试一试、动一动,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度。
4.语言精练
中班美术活动总时间适宜在25分钟至30分钟,所以教师讲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那么只能用精练的语言才能时幼儿明白并达到预想的目标。
四、其他
在本次美术活动中,我还学到了两大问题的解决方法:
1.如何解决当部分幼儿完成作品后出现混乱现象
(1)有目的地引导(如:大部分孩子都完成了蜘蛛的制作,教师可询问一位幼儿“你的蜘蛛在干什么呀”,再请该幼儿与其他幼儿相互讨论,这样孩子们就有事做、有任务需要完成避免乱跑的现象)
(2)提供更多的材料
2.美术活动选择教师当场示范还是PPT讲解恰当
两者都是可以采用的,但是一般选用一步一步出示课件,减少用时,而且这样幼儿也很直观地了解制作过程,当有难度出现时也可选择局部当场示范。
教学反思14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值的概念,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让学生议一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并学会求比值。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值的求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
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计算机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教学反思15
《春雨》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诗,原名《春夜喜雨》,选入教材时只截取了前四句。《春雨》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及时滋润万物的特点,赞美了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
一、教学的亮点:
1、抓诗眼,学古诗
本课教学以一个“好”字,贯穿全文教学。上课开始,老师以“这是一场怎样的雨?”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将整个身心聚焦古诗,发现这是一场“好雨”。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这场春雨好在哪里呢?”深入学习古诗。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呆板逐句讲解古诗的方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始终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
2、巧对诗,激兴趣
本课的导入,可谓是别出心裁,有趣的师生对诗游戏将学生带入到了浓浓的古诗氛围之中,激发了学生对我国古诗词的热爱之情的学习兴趣,对本课古诗的学习奠定了兴趣的基础。
3、演一演,助理解
在理解“潜入夜”时,我让学生上台表演,用自己的'动作演示出“春雨在夜晚悄悄地来”的样子。这样做,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了古诗的意思,起到了化难为易的作用。
4、看图说话,放飞想象
在学习前两句的古诗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填补儿歌、想象说话的情境,让学生更加体会到春雨的善解人意和来得及时。在学习后两句的时候,我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填补小诗歌“春雨染——了——,春雨唤醒了——。”这一看图说话练习,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让学生理解了春雨“润万物”、“无私奉献”的特点。
5、飞花令,进诗境
学完古诗之后,“飞花令”的游戏——让学生说出带“花”字的诗句,更是把课堂学习推向高潮。学生们一个个情绪高涨,争先恐后,这一游戏,让学生深深地陷入了古诗的王国之中。
6、生字教学方法独特
在教学生字的时候,老师一句“你有哪些好方法记住这个生字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加一加、换偏旁、编故事等记忆生字的方法,都通过学生一个个呈现了出来。这一做法,让识字变得简单有趣。
二、存在的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缺憾之处,在教学生字的环节,缺少了写字指导。
古诗教学是一个难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素描课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2-06
《称赞》教学反思称赞的教学反思06-02
【精选】教学反思05-23
《》教学反思05-16
教学反思05-17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6-14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09-25
《荷花》教学反思09-25
长城教学反思10-16
《鲸》教学反思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