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7 07:56:0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灯塔》这篇通话讲的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日夜为航海的船只盗航,得到船只和海鸥的欢迎,却也遭到狂风暴雨和闪电雷鸣,可它毫无畏惧,依然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第二天黎明,他告诉海鸥它之所以不惧怕,是因为它认为自己在作着对人们有益的事。教这篇课文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这则通话主要写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了解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然后质疑阅读,一边读,一边想,自己提出问题,交流讨论。如:暗礁为什么认为灯塔可恶,想把它除掉?面对狂风暴雨、雷鸣闪电和咆哮的浪涛,等他为什么毫无畏惧?通过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感受灯塔的可贵美好的.心灵和暗叫内心的污秽。

  2、 加强朗读指导。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朗读第8自然段时,我引导生朗读时语速可以加快,节奏紧凑些,注意表现出风雨雷电和浪涛的肆虐,环境的恶劣可怕。第10自然段,要读出坚定的语气,以表现出灯塔的无所畏惧和坚定的信念。

  3、 阅读和实际相结合。文中将所描述的事物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爱憎情感。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在学文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交流体会。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同时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起到导向作用。

教学反思2

  《雪花》教学反思 我在《雪花》这一课中,我以情感为主线,处处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感染,《雪花》教学反思。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处:

  1、在发声训练中,我采用画面对比的形式,让学生观察静态和动态画面的不同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有针对性地用柔美和有弹性的声音分别练唱不同情绪的练声曲,为后面的歌唱做好铺垫,教学反思《《雪花》教学反思》。

  2、在新课导入中,让学生回忆飘着雪花的冬景,并伴有柔和的音乐背景,以此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从思维上充分感受严冬的气息,使其沉浸在特定的意境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畅谈各自的`感受。

  3、艺术处理。当孩子们在学完一首歌曲时,思维已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若要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演唱歌曲,必须对其再进行一定的思维刺激,才会促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因此,我在进行艺术处理时,让孩子们边听歌曲,边看滚雪球、堆雪人的场景图片,以此去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能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一节看似常规的唱歌课,在经过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后,似乎对其润色不少。学生不仅兴趣浓厚,学得轻松,而且很自然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主体意识,成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反思3

  根据同学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情况,在教学本课的时候老师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在优秀教案上,首先从整体上注意引导同学对课文内容的总体掌握,设计了两个问题:

  1、你认为作者对白鹅的态度是怎样的?用课文中相关的词句回答。

  2、“我”喜欢白鹅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语言概括回答。

  这两个问题不但激发了同学的朗读兴趣,也促进了同学的考虑,达到了掌握全文内容的目的。

  然后,在深入探究的时候,只抓住课文描述的白鹅的主要特点“高傲”老引导体会,如:

  1、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白鹅高傲特点的?又是采用什么手法来突出这一特点的?结合文中具体句子谈一谈。

  2、作者为什么能如此鲜明地刻画出白鹅的特点?去掉文中写鸭:狗的内容好不好?为什么?换成小羊等动物可以吗?为什么?

  这些问题的设计让同学很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对百鹅高傲这一特点有了较深刻的体会。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对同学能力的培养,突现了同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同学自主探究,达到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同学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我在设计《白鹅》这节课时,偏重布置同学实践活动时间多一些、每一项都注意有效性和大面积参与,尽量使同学的'潜能得到充沛发掘。我在播放“净角”脸谱图像之后,问同学:“角”是多音字,在“净角”一词中读什么呢”,我认为,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四年级的语文课,识字教学也不能放松。

  在后面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我请同学自身读两遍课文,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然后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要用课文里的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学习方式,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扮演,我认为比较富有创意:一是了解对词语掌握的情况;二是进一步感悟观察细致的态度和用词准确,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学反思4

  二年级音乐《小雪花》这一课的教学,从教材的分析、教学资料的整理、课件的制作、教案的设计,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雪花》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歌曲不同的情绪。虽然歌曲短小精悍,但我从音乐本身出发,利用各种音乐元素引导学生充分地体验,表达歌曲的意境,与学生共同度过了充满快乐的四十分钟。课后,我静心反思,又一次深刻感受到:音乐课的形式不管怎样创新,但是每一个环节,都要具有浓浓的音乐性。

  从内容安排上以一个短小的儿童歌曲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音乐体验。不管歌曲学唱前的旋律练习还是歌曲后的舞蹈的创编,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意境。而不是为了体现多样的教学形式,创设完整的教学情境,为设计而设计。

  从教学方法上,我对学生用轻巧跳跃和连贯舒展两种不同的声音来表现歌曲情绪有了新的突破。歌曲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用跳跃和舒展两种声音把歌曲中不同的歌曲情绪表现出来是很有难度的`。我通过用多媒体出示美轮美奂的雪景图片,用雪花出示旋律线等办法来创设不同的场景,让学生由衷地发出感慨,有兴奋、有惊叹。然后再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兴奋高兴的心情应该用轻轻的带有跳跃的声音来表现,而赞叹赞美的情绪则用舒展连贯的声音来表现。这个过程设计得环环相扣,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学得很轻松,在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课堂中很难表达准确的两种声音的演唱,歌曲情绪有了准确的表达。

  在这次课中,我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缺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和驾驭课堂的艺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更上一个新台阶。

教学反思5

  本课题《溶液的浓度》是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和《溶解度》后对溶液组成的定量的认识,在课前准备时,考虑到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课本实验9—8去掉,安排在溶液配制,讨论“20度时氯化纳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调整为“20度时,在100克水中假如25克硫酸铜,溶质质量分数为20%,对吗?”,并给出了20度时硫酸铜的溶解度为20。7克的提示,让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这个调整能够把本节课所用硫酸铜溶液在第一环节具有完整性,又能把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进行了巩固复习,还能把本节知识联系起来,这一改动,我认为是本节课设计的亮点之一,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也答的很到位。

  本节课堂的引入我认为是课堂的另一亮点。我认为课堂的引入虽短短几分钟,但他是最能把学生带入课堂的环节。对于课堂引入我做了多次筛选,最初的红糖溶液的引入,有颜色的硫酸铜溶液的引入,都不能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知识服务于生活的理念,选择了“文盲老板配错了农药 蜗牛越灭越猖狂”,“农夫自杀:只因十亩果树“离奇死亡”,两则新闻引入,很快把学生带入了课堂。

  本节课堂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来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环节一,溶液的再认识。出示三杯硫酸铜溶液,让学生分析溶液的组成,并通过颜色深浅粗略表示浓度的大小。环节二,学习常用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溶质质量分数,通过三份硫酸铜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巩固基本公式的运用,通过溶解度计算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环节三,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本环节设计了不同梯度的两种题型,固体配制一定量溶液需固体和水;浓溶液稀释问题;环节四,知识的拓展,想做到前呼后应,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不足之处是有些语言不够简练,环节之间过渡不自然。教学中四个环节没有完成,使得本节课不够完美。预设的内容较多,由于学生计算时间较长,使得教学只进行了环节三的题型I,对题型二作为课下的讨论内容。而且,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跟进性的评价语言不够恰当,如第三组同学汇报计算结果时,出现错误不应否定,而应组内纠正,对计算错误的同学给予适当的指引。

教学反思6

  本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用漫画的表现形式来画画你的同桌。通过画漫画像,训练学生观察生活,夸张、简练描绘人物头像的技能、技巧的表现力,培养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

  课一开始,我请学生欣赏了一些漫画大师的作品,让学生感受漫画所特有的表现方式幽默与夸张。接着提出问题“如果老师让你们来画一画XX同学,你如何来运用漫画的表现方式进行表现?”听到这里许多同学的兴趣来了,真想争先恐后得来说说如何表现他们的同学。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用漫画的形式表现人物最主要的就是要抓住人物的特征,对其进行适当的夸张,这样我们就能表现出一个非常有趣的漫画人物了。紧接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人物漫画的表现兴趣,我请了一位同学上台,示范性的创作了一幅人物的漫画作品。这时候学生们都用惊奇的眼神望着我画的漫画人物,都跃跃欲试。这时我顺式提出了要求,请每位同学用漫画的形式来表现一下你的同桌,并为你画的漫画人物加上一定的'故事内容,然后来比比,看谁画得漫画人物最有趣,最像,看看谁才是我们班的幽默大师。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发现学生的作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内容更有趣了,画面更深动了。

  如何上好美术课,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是否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感受美术课带给他们的乐趣。

教学反思7

  《荷花》是一篇状物写景的散文,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和“我”观赏荷花时的细腻、真切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我在教学时围绕“初闻花香──再赏花姿──幻化荷花”的思路,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我在课中,力求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思考,讨论来解决,学习任务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如荷花美在哪里,怎么读出荷叶的美来,写荷叶与写荷花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虽然也调动了起来,可就是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

  因此,我在反思,是不是我的引导缺乏技巧,还是学生的语言显得贫乏?与大师于永正老先生的课堂比起来,我的学生感悟总是的浅了许多。我在不断实践和总结,现在有了一点收获,学生的积累显得贫乏,因而课堂语言的表达也就显得贫乏。而且学生的积累有了,但是学生的迁移不够。因而要将阅读充盈于整个语文教学,加强学生的积累和学会运用。

教学反思8

  年级组的教师看到的是我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我只是大略跟着自己设计的几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第一环节“美文欣赏 入新课”实际上就是给学生定下了本次课的基调——以欣赏文本为主,让来自网络的美文朗读矫正学生初读课文时存在的不足,学生在静静地欣赏中感受时间的飞逝;我们高年级的同学欣赏美文有了一些方法,如从文章的语法角度进行赏析,文章用到了哪些修辞方法,从文章的语言特色角度,叠字的运用之巧妙呀、语言的精悍押韵呀…..等等,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也就是放手让学生去欣赏自己喜欢的语段或句子,教师在学生的难点之处加以点拨。他们欣赏交流后再跳出文本和作者对话,从而明白作者要阐述的.道理。从整个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来说,我自己认为达到了本次教学的目的,学生有收获,有感悟。记得在“交流感悟 有心得”这一环节中,同学A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懂头涔涔而泪潸潸是什么意思?”同学B马上举手站起来说他知道就是泪流满面的样子,可是他回答的并不全面,我又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就采用了一个迂回的办法,把他的回答再慢速重复半句:“头涔涔而泪潸潸就是头——,泪——”同学们马上理解过来,哦,作者是说他头上紧张地出汗而且泪流满面,这样学生自己纠正了回答不严谨的问题,也没对同学B的自尊造成伤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欣赏文章,我反过来借学生的提问生出一个新问题:“老师也有不懂的地方,你们来帮助解答一下,朱自清先生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呢?”这样学生再次进入文本抓出优美的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象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通过指名读、齐读、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明白了时间很短暂。

  当然,课后,我自己也发现在本次教学中还有些需要商榷的地方,1、学生提出了喜欢的语段和句子(也是课文的重难点),能够做简单的阅读理解,说出浅显的喜欢理由,我究竟要怎样引导学生在已经阅读理解的水平上再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指导学生把文章读的更有深度,究竟怎样做才能指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个性?2、时间分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就某个喜欢的语段进行深层的挖掘,那这节课设计的教学环节就可能无法完成。本来新课程倡导地就是教师要关注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可是我总觉得怕任务完不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就不敢做深层挖掘,只敢是点到为止。比如,关于头涔涔而泪潸潸这句话有老师就提出可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本来我在设计初稿时,就是抓这条线设计的,可是后来我反复思考后,还是舍弃了,最终定位在教学过程中保全欣赏、交流、导行来浅析《匆匆》,这节课我也就和学生们一起匆匆地感悟了时间的匆匆而过,发现它是有声有形,有迹可循的,我们以后都要珍惜时间,做个聪明者、勤奋者、求知者。

教学反思9

  《北京》这一课讲完后,我感触很多。虽然之前备了好几天,教案改动了好几次,自己也查阅和参考了一些资料,但是讲完课听了成老师的指导,我才知道自己的课存在的各种问题,作为青年教师,只有多问,多学习,经常反观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行为,听取老师们的建议,才能够给孩子最轻松高效的语文课堂。

  首先,语文课堂环节丰富却不能做无用功。我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的理解,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各种环节,比如写字时,我跟孩子说,谁写得好请给自己加一个小五星,这样的自评环节其实对二年级的孩子是不恰当的,低年级的孩子还难以分辨出怎样是像例字一样好,而这一环节无非是自欺欺人,没有将书写认真、坐姿、执笔等基本要领落实。最后,我想加入一个口语表达和拓展环节,以“北京真美啊!我多么想……”为例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二年级的'孩子能够想到的句子还不多,仅限于去北京看看天安门,看看马路这样的例子,在引导时,应该在相应的维度中去进行思维发散,从课文文本或者从情感感悟的角度出发,来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如果课堂中一环一环的花样多端,而学生能够真正得到锻炼和收获的太少,那么这堂课就成了表演,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情感态度都没有真正获得有效的成果,语文课堂就会变成花架子。

  其次,以读促悟需要老师的合适引导。我们常说课堂中学生是主体,而老师是引导者,那么引导得好,课堂就更充满活力。在这节课中,我把课文第二段设置成重点朗读的段落。但是在朗读指导中,我没有考虑到学情,二年级的孩子对一些词的感受还是不充分的,这就需要在指导时给孩子更多直观的感受。“美丽的城市”可以结合图片或者描述来引导孩子感悟美丽,从而激发内心情感,体会朗读。而“又庄严,又美丽”则完全可以参照文本解读,成老师说从“中央”、“红墙,黄瓦”这样简单的几个字中,就能讲明白外观的美丽和政治地位的庄严,我听后恍然大悟。在讲课中,我常常忽视了文本的研读而去做额外的拓展,词义的理解固然重要,但更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

  第三,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要贯穿始终。我知道以读促悟,常常教孩子如何朗读,体会感情,但我们班学习常规不如别的班,比如握笔姿势,读书习惯,这是低年级语文课上应该培养的。在本节课的板书中,我让孩子来说哪些地方美,由于没有说明白问题,学生回答得五

  八门,有说“绿树成荫”的,有说“鲜花盛开”的,不但没有理解好“地方”这个词,也没有按照顺序来说。所以板书时我也没有按照顺序板书。但在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中,按顺序概括段落是一项基本技能。所以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中,我也应该多注重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

  这节课中存在的问题,细枝末节还有许多,这都是我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之处,以后的语文课堂中,要多想,多问,多钻研,还给孩子愉悦而高效的语文课。

教学反思10

  《桥》这篇课文声情并茂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着、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是我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一、我在备课时特意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快速读文,了解内容。

  (课文为什么用桥做题目?课文主要任务是谁?)

  2、再读课文,探究人物。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词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老汉说的话,从而体会老汉不徇私情、舍生忘死、临危不惧,坚定果断。如:引导学生体会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学生发现矛盾与疑惑。

  3、研读课文,学习写法。

  我借助课后思考第3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二、遗憾之处

  1、在课文最后让学生用上“桥”来赞美老汉,提的要求有些高了,使得学生迷惑,不知如何回答,如果将这个问题分解一下,先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赞美老汉,然后再让学生用上“桥”,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2、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关注面不够广,要想方设法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除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还要让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更活跃些,这样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11

  《斗笠》是语文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这是一首感情细腻、真挚的现代诗。诗歌表达了深深的母爱、浓浓的乡情。因为拥有一颗丰富而灵动的心,在作者的眼中,斗笠蕴涵着情,蕴涵着爱。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以情为线,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悟情、读中悟境,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诗歌意境美和结构美。教学过程中,认为自己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一、 以“情”为线,在课堂中创设情感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在课堂上,我以“情”为主线,创设了较好的情感氛围:以歌曲《妈妈的吻》和唐诗《游子吟》引入新课,让学生产生认知情;教学流程中让学生自由品读感悟乡情、母爱;朗读诗歌时,引导学生情境朗读,体会母子情;感悟课文时,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聆听诗人的心声,产生共鸣情。

  二、 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本堂课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

  我采用了听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主读、齐读以及边读边想像画面读等多中朗读方式,让学生较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主人公对话。因此学生读出了情,读出了意,也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如:学生读“斗笠里有我编进的鸟鸣??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听到了鸟鸣声。”另一个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母亲正在树下编斗笠,脸上充满了幸福和甜蜜。”这是只有走进文本时才会有的感受。当学生读到最后一节,“孩子,它可是娘心头的亮光啊,让它照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熄的灯”时,一个学生竟然能这样说:“在这句话中,我读懂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期盼和祝福,她希望她的孩子在人生路上充满阳光和幸福!”好一个深刻的“懂”啊!这样朴实的一句话在孩子口中响起,犹如天籁之音,还有什么能比这句话更能理解母爱的吗?

  三、以“文”悟境,让课堂充满诗意。

  意由心生,心由情生,情由境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情境,让课堂充满诗意,是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斗笠”本就是一首现代诗,构思巧妙。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蘑菇”、“鸟鸣”、“热土”、“花儿”、“明月”、“明灯”等事物,体会它们用在文中的妙处,感受这些事物组成的诗歌的美感。整堂课中,学生感受到了诗中有画(林中的鸟鸣,故乡的明月,芬芳的花儿??),感受到了画中有诗(斗笠是故

  乡的蘑菇,鸟鸣会滑进梦境,泥土的芳香飞进城市的每扇窗户??),学生领略了诗歌的“形之美”“神之韵”。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韵味悠长,让学生有余音绕梁之感。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本人认为也有不足之处:

  一、读的时间不够。用心品读美文,才能真正品味到美文的美。由于时间安排得不太合理,在解决“你最喜欢的小节?”的环节中让学生说得太多,耽误了一些时间,给学生留的有感情朗读的时间不足,对美文品味不够。

  二、对学生的语文能力估计不到位。要学生在课堂上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品读,尤其是要深入了解生活背景和创作背景。因为课前虽安排学生预习,但有些学生预习不到位,所以谈感受时不够深刻。即兴作诗的难度也太大,造成在课堂上作出的诗不唯美、诗意不浓。

  就这节课来说,只是我在教改路上的点滴尝试。课改路漫漫,我会在不断探索中,总结、创新、前进,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教学反思12

  《西湖》以它优美的文笔、清晰的层次、丰富的词汇描绘了人间天堂的美景,如画的风景令人深深陶醉,诗一般清新的语言同样让人沉醉,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这么美的文章该如何教呢?

  因为教过,深知这一课对学生来说不是一般的难,因此,三天前开始让学生回家每天读5遍,家长签名,第一次读后逐个检查了学生注音、划词的情况,一一落实。短信中告诉家长读书的重要性,要求家长督促孩子认真读书。北大荒一课的背诵告诉我落实得还是不错,个别同学没按时背出全文,其余的还算令人满意。三五十五遍读下来,再加上早读的朗读,《西湖》在孩子们眼中已不陌生,读熟了,也就可以开讲了。

  昨天的`第一课时,本拟在初读课文知大意后,学习生字词,再弄清描述了哪些景物,学习第一自然段。结果,字词关还是用了大部分时间,三十个左右的词语,小黑板出示,用各种方式读后,开火车游戏时,还是有同学打疙瘩,擦去拼音后,两位同学读错音,因为不太放心的缘故,又花了时间读词、理解、学生字、组词,课文也就读了两遍:自读、指名分节朗读学生点评。

  时间过得飞快,一节课大半用来读词了,课前预设没完成,这也在预料之中。这是本册最难的课文了,学生由二年级上来一下接触此类美文,也是有点懵的吧。

教学反思13

  选入高中《语文(必修5)》的《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篇优秀的文艺随笔,更在于它本身就是在讲语文知识和语文思想,所以语文老师大都很重视本文。

  “咬文嚼字”通常含有贬义,但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即“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现在不少学生对语言不大讲究,有些随意,表现在作文和随笔中,就是语言粗糙、啰嗦,大白话、网络语时有所见。至于语言的贫乏,写法的老套(即文所说的“套板反应”)等问题,也值得注意。

  有鉴于此,我在讲这篇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梳理层次、找出关键句、体会事理结合的写法,自己补充并讲析了从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搜集的语言实例之外,特地布置了一次作文,让学生写“《咬文嚼字》读后感”,以图达到“读思写”相互为用,一举三得的效果。

  1.读:写读后感,首先要确定感点,进而确定文章中心,这就需要反复读原文,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原文,特别是其中重点语句的理解,使学生树立对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

  2.思:写读后感,须结合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我想借此引发学生对自己语言运用的`反思,促使学生日渐养成用语谨严的良好习惯。

  3.写:读后感是一种常用文体,从拟题到章法到用语,都有其自身的写法,通过这次作文,可以使学生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

教学反思14

  在《gkh 》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思维形象具体化的特点,积极合理的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愉悦教学,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力求做到教学具有趣味性,激起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一、以到拼音乐园为由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以卡通形象出示三位声母朋友 g k h, 为课堂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游戏朋友,学习 g k h 的三拼音节。

  四、出示变静为动的课文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讲故事。

  总而言之,整节课我始终本着“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拼音”,紧紧围绕着“趣”展开教学,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愉悦。

  但事与愿违,当然成功之处也不是没有,如:第四部分,看课文插图,学生能兴趣盎然地把看到的东西说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连成一个优美的小故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可是让人困扰的是:当我用情景童话故事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声母,什么是韵母,什么是介母后,我先让他们听课件的读音,然后告诉他们拼读的方法,再教他们拼读几遍以后,全班一起读。我自己感觉良好,以为不会有什么问题了,没想到大家对 “ua” 和 “uo” 的读音不分,而且混淆十分厉害。

  于是,我又让孩子们看我读时的嘴形,让他们知道,最后拼读出来的音的嘴形应该定位在最后的一个韵母的嘴形上,并且示范夸张地读了几次。这样的讲解过后,我想这次该没问题了吧?但经过抽读,发现大多数孩子的读音好多了,可还是有混水摸鱼的'现象。于是我又从不会的孩子抓起,通过小老师教读,听课件读音,奖励,做游戏等方式,仍然有不会读的孩子。

  到底该怎么办呢?难道下课给他们补课吗?这可不是我的风格。看来,下节课的时候,我得从上课的最开始就从这些学习困难的孩子考虑,多给他们时间,多盯着他们是否认真听讲,争取在课内解决后进生的问题。不能让他们从一年级就产生依赖思想,觉得上课不会了还有下课时间。

  

教学反思15

  案例式教学反思,不同于以往的教后记、教学随感等内容,是聚焦于一个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和追问的过程,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应该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雕像》是湘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

  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我发现,本文虽是一则简短的故事,却与一般故事不同。因为它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将故事的结局放在了文章的`开头。

  然而,在最初的设计中,我虽然注意了倒叙这一特点,也将它与《母牛》的写法进行了对比,但我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进行文章内容概述时,结果总是把故事的结局放在开头,导致概述不清。

  事实上,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概述主要内容,是他们大多数人已经掌握了的一种基本方法。课堂中之所以出现学生概述时起因和结果混淆不清,究其原因还是老师在比较顺叙与倒叙时太过随意,分析不透。

  因此,教学设计还是要回归文本体式的特点上来。既然是一则采用倒叙形式进行记叙的故事,那么,比较,区分异同,以此为基础进行概述,将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于是,我形成以故事的发展顺序为主线,“寻找情节——比较情节——还原情节——概述内容”的阅读过程,与教学环节对应如下;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素描课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2-06

《》教学反思05-16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6-14

《桥》教学反思06-13

《太阳》教学反思06-13

《假如》教学反思06-16

《背影》教学反思06-17

白杨教学反思06-14

生物教学反思06-14

《掌声》教学反思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