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
这节课时本册书的起始课重难点是: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正确的用尺子测量长度。
不足的地方:
1.在让学生理解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是,没有让学生先说出测量的物品而是老师先举出了例子,之后又让学生说,最后看书。应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古时候测量用的庹,拃,脚印,这一块弄反了。
2.在本节课最重点的地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时候没有落实好啊,没有让学生感受1厘米,没有给出1厘米有多长时,就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长度,导致学生部知道怎么找,也不知道要找什么。听完尉主任的评课后,觉得应让孩子知道1厘米有多长后在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先是有1厘米之后才有的'直尺,要让学生感受到直尺就是这样的1厘米1厘米的连接起来的,之后要让学生找自己的尺子上有多少个1厘米,进一步巩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一步一步的走把没一步都落实。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2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中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在前一段学习2—5的乘法口诀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编写口诀的经验。能熟记2—5的乘法口诀并加以运用。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但仍存在个体差异,比如说有些学生已经会背九九乘法表了,但不是建立在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
正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境的创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理解并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应用所学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编出的6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在鼓励评价中,让学生树立自信,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分析、去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本课的重点是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熟记口诀。难点是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利用青蛙的谜语导入,并将小青蛙贯穿于整堂课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我利用8道口算题对 2到5的乘法口诀进行了复习,然后自然地过渡到对6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小青蛙的粘贴画这一情境图,注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编口诀,并且自己去发现口诀的规律,这种教学方法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也给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究的机会。编完口诀、找完规律以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口诀,教师再运用拍手背、开火车背、师生对口令、齐背等方式来检查记忆效果。最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练习既有看口诀、写算式的形式,又有动物藏题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我是通过创设情境、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在游戏中让学生学会了6的乘法口诀,化解了本课的重难点。
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在个别环节的处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当之处,教师的语言、教态也缺乏感染力,班级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尚待改善之处,望各位领导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
本单元的教学主要是运用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开展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主要体现在:
一、体现合作性。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探索交流,让学生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在教学法中,本人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过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让学生与同伴交流,倾听同伴不同的意见;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义,为学生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体现亲历性。
亲自经历使学生进入生命领域,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本单元教学注重通过摆一摆,圈一圈,找一找等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体现个性。
人们常说:“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数学的感受,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人,就会有不同的体会。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操作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的迸射出来。
四、体现生活化。
创设情境,贴近生活,生活化地学习。课堂上我把教材进行创造处理,巧妙地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灵活、合理、科学地创设在数学活动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便于学生迁移,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研究发现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
这周学习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的加法运算,包括不进位加和进位加两大课时,在讲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时候,大部分同学由于暑假已经预习过,所以掌握的还不错,但是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比如在列竖式时,部分同学数位不对齐,当其中一个加数是一位数时,有同学不认真或者是不仔细就将其写在十位下面,或者写在十位与个位的中间,所以关于这一点需要加强,还有一种现象,在作业本上写竖式,由于作业本上有横线,学生在列竖式时就不画横线了,忽略了竖式横线表示等号的`意义。再有在做练习时,很多学生计算错误,该进位的不进位,不该进位的进位了。所以对于这一点还是需要强化练习。
对于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交流,引导学生从列竖式对位、计算顺序、进位等方面加以归纳汇报,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归纳总结,淡化了计算法则运算规定的文字表述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总结笔算法则,实际上是促进学生对100以内加法计算过程及其方法的理性认识。对刚进入二年级的同学们来说通常有一定的难度,应当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回忆、交流,大家相互启发、共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5
邹显微老师曾对我说过,你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一代二”是我需要才产生的,统计意识一定要强烈,另外还要备学生,当课上发生一些突发状况的时候,正是考验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的好时机,老师需要再瞬间做出最合理的安排,还有二年级的学生是需要适当的夸奖和鼓励,老师要抓住这个特点,进行适当的教育机制设计。对此,教案我是修改了又修改。
之前是自己对统计也没有深刻的认识,经过第一次的试教,我认真研读了教参,教案,看了教学实录,懂得了教授《统计》,必须要使学生建立“统计观念”,产生对统计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所以我着重在这几方面做了修改,
如:
1、在引导“一代二”的方法上,学生提出了多种方法,我都在课件上,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每种方法生成的过程,直观又形象,通过对比,学生意识到用“一代二”的方法是最合适,最好的,最后再延伸到到底“一代几”最合适,是得要看数据的大小的。
2、第一次试教,因为自己都没有真正去渗透《统计》,所以虽然很多问题都有设想到,却只是过过场,使得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统计的意义,所以第二次,第三次的修改,我都告诉自己,每一个问题抛出,学生的回应,都必须是真正理解的,要充分让学生,想透,讲透,所以“一代一”和“一代二”表示的意思,我通过反复变着问:要涂几个?为什么?如果我要涂两个,表示多少?还有先是动画0——10,再到后来动画0——20,另外“一代一” 和“一代二”统计图的直观比较,等等这些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渗透“一代二”产生的意义。
2、平时我上惯了高段的数学,接触的都是高段的数学,所以在最初备这堂课时,我对二年级的学生的特征并没有深入的去了解,而是想当然的以为,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好动,但是稍加管理,肯定还是会自觉,守纪律的,总之把她们想的.特别“大人化”,所以在第一次试教的时候,学生的表现,就给我当头一棒,我自认为绘制统计图对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有点难度,但是只要我适当引导一下,就一定会,可是并不是这样的,学生知道什么是统计图,但是着手画,却这里出问题,那里出问题,忘记数标,图的乱七八糟,数字不看清,涂错位置,速度极慢,好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在第二次修改后,我设计了“一个和学生一起经历,重现画统计图”的环节——学生充分理解“一代二”后,她们说,我在电脑上动手画,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模范学习,回忆,这样在学生们绘制统计图的时候,很多问题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我讲的也没那么吃力,很多会出现的问题还是学生自己提出并解决的,这样省时我又省力,大部分学生也是真正掌握。
但是即使再三修改,上课的时候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的,对学生的备课还是不够,对教材的研究还是不够。。。不过不管怎样,出现的问题都是我值得去反思的,这堂课我上了三次,总结就是一次比一次上得有进步,却不会说上的好,因为每一次的授课,出现的问题,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经验,一种学习,这堂课,我还会再修改,再教,再反思。
最后,我要感谢我们这组的成员,能把此次锻炼、学习的机会给我,虽然备课感觉有点辛苦,甚至备不出来的时候,有种崩溃的感觉,但是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谢谢!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6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但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没接触过,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棵大树高40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
当然做到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的交谈中,还可以有意无意地拿出这些知识和学生一起练习复习,也能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抽象的概念课——“倍”的认识。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学得充实、快乐,比预想的教学效果要好一些,也许是因为教学活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原因吧!反思课堂教学情况,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中重要理念之一。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课初,我以“机灵狗表演节目”、“看望小动物”这些学生喜欢的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改变了“学习枯燥乏味”的思想。在探究性学习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此外,重视学生认真观察、选择信息、提出并能完整地描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地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探究的过程相统一。这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体会倍的意义”上得到充分的展示。
3、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得到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评价有:教师评、学生评;评个人、评他人等多种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的使用对学生是一种促进,它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课上,我通过及时地组织教学和多次的激励性评价,整节课学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动中也没有出现混乱状态。
4、本节课上多次开展了合作交流活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等等),但在交流过程中没有留多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说,有些过急。如果时间再多一些,活动面再广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因此,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值得我在今后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研究。
5、此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班额较大,我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导致个别不善言谈的学生没有得到发表见解的机会。今后,我要对这部分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为他们创造一个施展自己个性的舞台。
通过教学本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给学生一些思维发展的空间,就收获无穷的教育信息!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8
在一节课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了三个环节:
1、观察寻入,在这一环节中我结合学生平时经常用的通过观察判断物体异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两个盒子,并故意将不同的一面背对学生,学生很自然判断这两个盒子完全相同,这时,我并没有将不同的一面展示给学生,而是让一个学生到盒子背面观察,提出不同意见,在其他学生都感到奇怪并急于观察时,我将两个盒子不同的一面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要全面了解物体,就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从而写出课题。
2、探究新知,当学生有了观察的欲望后,我设计以观察同学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观察到的情况,体会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看到的情况是不同的。然后我又设计了观察玩具老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变换自己观察,看到的情况是不同的。
3、练习体会这一环节里通过“想一想”、“连一连”的活动,让学生体会理解,巩固观察方法。然后通过用学生喜欢的赛车及其图片,进行“猜一猜”活动,把观察的位置扩展到六个方位,将所学的知识扩展延伸。
这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自己的游戏、活动中体验生活,发现规律,总结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9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经历编写6、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后我对自己的课进行了反思。
成功之处:
1、处理好了数学知识的掌握与灵活应用的问题
就教材而言,显得很枯燥,以前我会简单地处理成找规律,编口诀,背口诀的机械记忆的模式,这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很多很多的生活中的与6、7有关的话题。
2、处理好了情景创设的问题
本课开始引出小朋友喜欢的逛商店画面,从学生直接的对图像的兴趣转移到对数字的兴趣,初识6、7的乘法口诀。
3、在本课中体现合作学习
本课在指导学生编写口诀的时候,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编写的口诀并让记录最快的'同学整理下来,每个人都很投入,争取以小组第一获胜。在指导学生记忆口诀时,又采用了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这种合作方式就是让其他的学生分享别人的思维结果,请学生讨论如果忘记了其中一句口诀你可以有什么办法想出来,再请同学说说哪些口诀好记,哪些口诀不好记,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它,让学生在说明的过程中使其他学生跟着记住了。
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要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本课是学习6、7的乘法口诀,在学习6、7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有了2-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经验,完全可以将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一些学习方法迁移过来,这堂课上没有体现出这一点来,下次教学要深入考虑。
2、这节课的设计运用了很多集体备课中老师的设想,自己创新的地方很少。虽然是善于学习了,但是也要自己尝试改革创新。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0
从本节课的课前预设及课堂生成的情况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和思考。
1、尊重和利用的学生已有经验基础,逐步扩大学生探索的空间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重视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新知识,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基本共识,每个孩子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不同程度的知识积累,这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与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初步掌握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时候学生对于如何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已经比较熟悉,也积累了不少编制口诀的方法和策略,这些经验就为学生独立自主的编制口诀提供了实现的可能和基础;而6的乘法口诀中的前5句在前边口诀的学习中也已经学过,只是沟通意义的问题,所以这节课注重给予学生较多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孩子们运用迁移、概括、类推等方法独立编制口诀,提高能力;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把握,并不是仅仅保持微笑、和蔼可亲温柔的语态等就是融洽的、朋友般的师生关系的全部,我想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还应该除了从教师角度考虑问题外,也要换位思考,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并为他们的想和做的实现努力的创造条件给予机会,师者不但合作、不忘引导,这节课尝试通过3个重要学习环节的设置层层铺垫,从6连加表格的独立填写,到乘法口诀的独立编制,在到学生骄傲的体验运用口诀解决问题,都是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却也包含了教师的一番深意。
3、关于学习方法的指导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策略的指导和渗透也是应当注意的,比如:1个6、2个6、3个6都可以我们用学过的口诀来解决,到6个6是多少?作为新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帮帮忙:比如5个6,口诀:五六三十,再加一个六就是三十六等,使学生了解和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运用,渗透从已有知识出发尝试解决遇到的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学生经历了乘法口诀编制的过程后,模型建立了但熟练记忆口诀才能运用解决问题,启发指导学生通过找口诀间的联系和规律来熟记口诀;
4、关于评价方面的尝试
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隐、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恰当有效的评价既能了解掌握学生学习过程,反映学生学习的困难、进步以及成就,促进学生发展,又能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反馈,以便教师调整改善教学,它还应当具有指向性和激励性。恰当的评价不但可以明辨是非,还能帮助被评价者认识自己在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鼓励被评价者调整方向、不断进步。这堂课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借助学生已有的口诀编制的经验基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愿望,让孩子们亲身经历自主推导编制口诀的过程,以及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优化学习过程外,反思这节课,在评价方面也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注重过程性评价,体现出评价的层次性和激励性。
在教学设计当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知识发展的进程,有目的的分段设计评价,使得学生将实现全程的目标划分成几个阶段性目标,再逐步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因阶段性的胜利,激发起更强烈的兴趣和进取心。如,感知6连加自填表格正确时,获得1张粘贴画;自编口诀正确又获获得1张粘贴画;运用口诀口算顺利解决问题正确的,再次获得1张粘贴画!从初步感知、自编口诀到应用口诀,评价贯穿教学主线始终,激励孩子们不断进步,感受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份进步、成功的喜悦,极大的调动了师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在教学中,及时恰当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次精彩的发言,一个独到的见解,一回勇敢的尝试,一次进步的努力都应当及时抓住闪光的一刻,恰当有效的进行评价,即使是错误亦或不够准确的理解,也应当鼓励孩子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形成对数学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3)、将评价与学习内容相融合,如:你们小组获得了多少张粘贴画?每人得到3张的话,学生下意识会选择3的乘法口诀,三八二十四!三九二十七!能不能用今天学过的6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呢?同桌两人相视一笑,开心的握手,四六二十四!(四六二十四,24再加3就是27!) 沉浸在成功喜悦的同时,如何计算全班得了多少张粘贴画的问题再将思考引向深入。
(4)、在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方法上,以学生独立探索或在师生中、小组内、同桌间进行探讨交流、互助合作等多种形式方法相结合,层层深入开展学习活动,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优化学习过程,运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生评生生评、集体评价等多种方式,评价可以运用诚恳的语言也可以是几个简单的动作,一个赞许的微笑,惊喜的面容,频频赞同的点头,骄傲的大拇指等,使得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点点头、握握手、拍拍小胸脯,都是一些很简单的动作,但那却是孩子们用喜欢的方式肯定自己,建立信心,使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1
《观察物体——看一看(一)》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在课堂上曾出现这么一段小插曲:让学生自学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后,汇报时,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他站在长方体的正面(正面红色),说正面是红色的,当他站在这个长方体的侧面(侧面黄色)时,还说正面是红色的。这时,一个孩子很敏锐的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走上前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多会学习呀,可惜的是我的评价没有跟上去,没有为他的勇于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都说现在的孩子倾听不好,如果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在这一案例中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矩形物体,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观察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对性。应该说,为实现这一目标,曾老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正确的,这主要表现为:
一、让孩子亲身观察体验,增长自身的经验,这是新课标所主张的',在整个这节课中,曾老师从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去表达,去评价,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自己或合作探究的结果,而非是对老师所讲的被动接受。
二、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学习,曾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围绕主题,丰富多彩的。这样的教学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可以使他们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这篇案例反思写得较好的还有,注意到了不足并努力去寻找其原因,而且这种归因应该说是正确的,相信曾老师今后的教学就可以弥补或防止这些不足之处。
当然,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我们的课题是《构建新课程背景下高效率课堂教学机制的研究》,因此,无论教学还是对其的反思,都应该紧密地围绕这一主题,去反思我这样教学究竟提高了教学效率没有,为什么提高了或降低了,我应该怎样去做才可以提高。希望下一次的反思能看到这方面的内容。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2
本节课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角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他们会觉得尖尖的是角,但是对于角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因此我采用尝试、探究、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按照从形象直观到抽象运用这一发展的规律来设计教法。
新授部分具体分五个层次来完成,第一层,从实物入手,让学生感知角的形状。第二层,找生活中的角。第三层,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四层,画角。第五层,制作活动角,利用活动角的大小变化,引出与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所有环节由教师制成的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连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究过程中获取新知,形成能力。在学法指导上,自己十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重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迪,多向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以及数学交流能力。
本节课还存在不足,因为角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要让学生生动的记忆角的特点,必须要让学生动手摸角、指角、折角、画角和做角,因此操作性比较强,在此过程,课堂秩序比较混乱,而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不强,自学能力培养不够,加上教师急于完成教学设计,角的大小比较这个难点没有得到突破。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抓重点破难点,有缓有急。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3
《9的乘除法》这节课要提供一个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究、认识并通过多次的实践与操作,通过推理计算,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编撰出9的乘法口诀。教学中,我先使用数射线的活动,9格一跳,跳一次,标一次数,以游戏的形式直观地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探究、认知、整理的舞台。乘法口诀不再是以直接告知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学生们通过探究、认知、多次实践操作,通过推理计算,然后总结出来的。学生兴趣很浓,跟着小兔一起快乐蹦蹦跳,对学习新的口诀很感兴趣。接下来,编口诀便顺理成章。小组讨论口诀规律,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口诀。展示过程中,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课上好后,我也有所反思,二年级孩子年纪小,抽象的数学概念如果没有兴趣的引领,接受起来是很困难的,所以课上我很多的使用实物投影、ppt、再加上小组同学的互动合作、展示,来激发学生兴趣。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如果学生不想学,学习的收获很少,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学生没有学习冲动,那么就会学得很辛苦,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是我们在每节数学课上都要不断追求的。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4
相当多的孩子在学乘法口诀的时候,并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在设计课的时候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想给学生一个机会展示自己,教育学生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光会背乘法口诀而不知道其意义和来源是不行的,应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在5的口诀教学中是从算式入手来编制口诀,在这里想打破前一课时的教学顺序让孩子觉得新颖,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按照顺序并全部板书在黑板上,原本打算在学生全部列出乘法算式后,对照算式和口诀有什么关系的时候,会恍然大悟,口诀原来于此处编制的。对于这种教学思路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遗憾的是在引导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只问了一句你知道这些算式和口诀的关系吗?当学生还在愕然中便如蜻蜓点水般草草收场,此环节的教学在我的拉拽下学生一句一句的找到了口诀所对应的算式,教学过程不算轻松而且也没有出现我想要的“大悟”。
老师说的没有错:知道自己要达到一种什么目的,思考透了,课堂上才会收放自如。在这一环节上虽然知道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但是根本没有想清楚通过怎么样做怎样引导才能达到这种目的,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事实上在一节课上关键地方的成功与否也是如此。如果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感受的话,在此时完全可以多花费一点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口诀和其对应的算式的相同与不同,比如算式只是比口诀多了一个乘号,算式是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口诀是中文大写,如果把算式中的.乘号盖住的话就能得到其对应的乘法口诀,那么口诀的来源也显而易见了。想要学生的“恍然大悟”也由不得学生“不悟”了。
多余处:为了使学生对口诀的结果记忆更加深刻,我安排了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摆出9个2,记得当时说出了4点要求。
(1)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
(2)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
(3)边摆边把14页下面表格填完整。
(4)比一比看谁的动作最快。
老师指出要求过多,不知学生是否听懂或记住。自认为四点要求条理清楚,之所以提出要求的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在做数学时有的放矢,并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问题,而且在第三点提出后又恐担心学生不知道表格的意思,在黑板上理解了一下每一格所表示的含义。
欠虑处:在以往的口诀教学中还是比较注意口诀的记忆,比如独立背,男女生比赛,师生对口令各种形式加强记忆的密度,而在新课标的教学中,尤其是这节课一直在考虑口诀的准确性,认为刚学习第一节课,没有必要要求过高,一直在考虑犹豫的是是否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安排在本节课,至于口诀的强化与尽可能的人人参与到课堂中去的宗旨都给忽略了。
在这节课中顾及过多,想展示的也过多,反而顾此失彼,一些传统教学中的优点也给忽略了。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5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第2个教学例题,要求学生在学完这节课之后,要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教学内容,并能够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本节课,我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1、规范课堂常规,做好习惯培养。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课堂常规培养,已经初步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了上课要做到五到:口到、手到、眼到、耳到、心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中,通过表扬做的好的学生影响其他学生,共同做到规范课堂学习。
2、注重对学生倾听习惯培养。
低年级学生注重表现自己,他们在老师提问题的同时总是迫不及待地抢着回答。这样做以后,往往回答的结果答非所问。所以,我要求学生先认真倾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再仔细思考,最后再回答。与我初带这个年级相比,学生们在倾听方面已经进步不少。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两点:
一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我组织学生摆小棒,在操作活动中理解算理。但是,在摆小棒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懂得合作。有些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带来小棒,在活动时便没有学具可供操作。我一再提出要求,让学生同桌互相帮助。但是,有部分孩子还是不懂得分享与合作。
2、摆小棒之前没有明确活动目的,有些同学没有听清摆小棒要探究的活动内容,摆小棒变成了玩小棒。鉴于这种情况,要注意培养学生分享与合作的意识。还要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及要求。
二是整堂课的时间划分不合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以后,没有安排充足的练习时间。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认真研读教师教学用书,做好教学内容安排,设计适合班级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5-29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26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08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5-16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5-17
二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反思01-19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精】07-06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5-25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