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由于年龄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多组织活动,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本课通过创设小动物郊游的情景,获取小动物有几只的数学信息,促使学生复习乘法的意义导入。通过说一说、填表格的方式探求三轮车的轮子有几个,感悟每多1辆车就是多一个3,探究三轮车的轮子可以用乘法算式解决,寻求解决几辆车有几个轮子的简便方法是利用口诀,进而学生编制3的乘法口诀。发现口诀的规律,获取口诀记忆的技巧。
在情景创设部分,利用小动物郊游的情景,有效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学生说出数学问题时,可以相关的引入说出数学信息,从如拉入主线部分。
说一说有几辆车有个轮子呈现三轮车有几辆,相应呈现出数字,降低学生说的难度。同时熟悉3个3个数,以及几个3的感悟。悬接下面填写表格2对应的几辆三轮车与几个几的关系降低难度。
表格2的重点是编制口诀,所以其余有几个几、乘法算式、口诀,适当的降低难度。例如:口诀可以写出前面的两个字,算式符号应该写出来,采用填空降低学生书写的时间。同时在写之前,教师先讲解,学生更明白。把这部分的时间降低,整节课更紧凑。
学生交流部分,口诀编制后,学生交换口诀,说说错误的口诀是什么,哪里错了,加强生生交流。培养生生交流能力,促进倾听能力的提高。
反馈部分,表格1、表格2的反馈都不足。表格1,学生的表达,教师没有进行有效处理。反应出学生算理的不清晰,进而说不好。
探索3乘法口诀规律时,应呈现出3的口诀,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找出规律。同时利用习题,加强对规律的运用。3的乘法口诀规律的探索应在学生大量朗读之前进行。口诀的记忆是在读、发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有技巧的操作活动。口诀的记忆是种丰富的活动经验,不可舍弃,致使学生死记硬背。能够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问题解决部分教师注意学生思维表达的完整性,只有明晰算理。学习才是有效的活动。
今后加强以问题为主导的学习方式,通过一个个问题促使学习走向深入,促使知识不断内化。知识内化的过程是学习的重要过程。学习如何更好的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数学的本质特征,在语言表达上有长远的进步。
整节课中,缺乏整体调动学生情绪的主线。活动较少,教师评价不足,情绪感染力不强,不够新颖有趣。
改进措施:注重整体把握学生、教法、教材。多学习教师评价语言!
教学应该是拉着蜗牛走路,是需要慢动作的,让每个环节都处理的精致,紧密,每个环节都紧扣。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一、导入设计朴实新颖,有效性
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在教学导入的设计中,引入了一个游戏,是这样的:比两人出数(手指数)谁比谁出的数多几?先由老师指名两个学生做一组,在心里想好自己将要出几,想好后,老师叫一声令下,两个学生同时出数,再让观众观察,说出谁比谁多几?如,李杰出4,王林出9,9比4大5。学生对这个游戏感到新奇,兴趣很浓,参与积极性高,做观众的学生看得很认真,并很好地说一句完整的谁比谁多几的表述。这个游戏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矗
二、分析理解题意,帮助学生,耐心引导,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在教学例题时,发现老师教学中没有能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只有个别的学生能说出解题的思路。教学难点,有部分学生对求比一个数多几的理解感到困惑。如一班卫生评比得12面旗,二班比一班多3面小红旗,二班得多少面旗?三班比一班少12面小红旗三班得多少面旗?。文字抽象枯燥,不好理解,虽然老师告诉学生运用画图的策略,并做了示范,如:
一班:●●●●●●●●●●●●
二班:●●●(多的部分)
虽然有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够运用,明白如何解答,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这个学习难点理解不透,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相同的一部分与多出的一部分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关联。回想老师的教学方法可能不适应学生的需求,就调整了教学思路,指着教室里的图书角,直接用图书角的书柜来编一道相关同类的数学题,实实在在是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再一次引导学生对此问题的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及理解能力,我以文字形式出示了题目,学生自己看题理解题意,后来看到学生对于这样的文字表述,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读得懂,题目是这样编的——教室图书角的书柜的“第二层有36本书,第三层比第二层少13本,第三层有多少本书?”由于直观可视,学生讲出了解题的思路,并能够运用多种解题的方法进行解答,比用课本上的例题讲课顺利多了。但是,经过老师的课堂巡视检查发现还是有学生理解解答错误:
36+13=49(本)
老师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问题,老师又耐心再做进一步的讲解,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掌握知识。我边指着书柜边用手势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向学生解释,边解释我也边观察之前做错的几个孩子,我发现他们听老师的讲解后突然发现自己做错了,立刻改过来。我的心中满意地感觉到:老师要及时发现教学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时补救。
本节课的教学中心就是分析数量关系间存在的'唯一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题方法”为目标。而解决问题教学时则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套用,需要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探索和实践来解决,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教学高于生活。”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但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没接触过,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棵大树高40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
当然做到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的交谈中,还可以有意无意地拿出这些知识和学生一起练习复习,也能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但通过前测学生对于角这个图形只有3个学生知道,有3个学生认为是直角,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玩一玩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首先我通过摆学过的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下角,再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角,在学生叙述找到的角时,由于自己没有规范的引导学生怎么来表述找到的角,学生在指角的时候有点云里雾里,指的都是一个点。
然后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小组合作找角的特征,通过练习判断角让学生巩固对角特征的认识。
在画角环节中,我先提醒学生画角用到的工具,还有是要画清哪些东西,其实没必要,只不过自己不放心,可以放开让学生同桌交流画角的方法后自主画角,在电脑演示画角的正规方法后,可以让学生去画和第一个方向不同的角。玩角意图是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指两边张开的大小而不是学生印象中的哪个角面大,角就大。然后再让学生理解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个知识点,自己在教材处理上超过了教材本身的难点,所以在设计中自己只要点到数学上角的大小指什么就可以,没必要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个空出来的时间可以通过练习让学生去感知角的大小。
如从正方形上剪下一个角,让学生去选择会是哪个角,在找的过程中学生体会角的大小。还可以安排学生创造角,让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感知角。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
一、目标制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提出要重视口算。口算是基于个人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运算的理解。口算为个性化、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口算不是作为笔算的台阶,而是一种不同的训练,它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口算。它可以发展高层次的数学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从第一册起每学期都由浅入深地安排了口算内容。本节课是第四册几百几十加减法口算教学的第二部分,在学生掌握口算几百几十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方法基础上,继续教学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结合教材特点和低年级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目标制定如下:
1、借助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口算的兴趣,感受到口算的必要性,让学生学会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
生:去过。
师:卢老师想,你们一定都喜欢逛超市,尤其是玩具超市。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逛逛玩具超市吧!
(课件展示:摆满玩具的超市,每件玩具都注有单价。)
师:玩具超市的玩具可真不少,你们每个人都能挑选两件自己喜欢的,你最想买其中哪两件呢?
学生举手说自己想买的玩具。
(二)探求新知
师:小明同学想买一辆遥控车和一只玩具熊,谁能帮他算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呢?
师:一辆遥控车多少钱?
生:320元。
师:一只玩具熊多少钱?
生:90元。
师:要求买一辆遥控车和一只玩具熊,一共需要多少钱,谁能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
(引导生从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加法算式)
生:320+90=
(课件展示:320+90)
师:320+90到底等于多少呢?请你们拿出课堂练习本,自己先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
师:现在请你们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1:把320分成300和20,用20加90得110,再用300加110得410。
师:你们说他的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们听清楚了吗?请听懂的小朋友来重复一遍。
多请几个生来重复。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2:32个十加9个十是41个十,就是410。
师:非常好。他懂事用上我们前两天学的整百数加法的口算方法。谁还有不同意见?
生3:把90分成80和10,320加80得400,400加10得410。
生4:先用32加9得41,再在后面添上1个0。
课件出示练习:
请学生口算并说出算理。(强调学生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540+10 630+50 520+50 760+30 980+10
540+70 630+80 520+90 760+90 980+60
师:观察这4组题目,比较一下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生:它们的相同点就是都是几百几十的加法,不同点是第一行的题目是我们前两天学的几百几十的不进位加法,而第二行的加法是有进位的。
师:说得非常好,其他同学有没有观察出来?
师:小明买了遥控车和玩具熊后,想比较一下它们两件,哪件贵,贵多少?谁能来帮助他,谁会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呢?
生:320-90=
(课件展示:320-90=)
师:320减90到底等于多少呢?请你们四个人分成一个小组讨论一下。
生分组讨论。
生1:32个十减9个十得23个十,就是230。
师:他说的对吗?很好。他也是利用了我们前两天所学的整百数减法的口算方法。
生2:把90分成20和70,320减20得300,300减70得230。
生3:把320分成300和20,20减90(生3说不下去。)
师:他想用我们前两天所学的几百几十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来口算320-90这道题,行得通吗?
生4: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呢?
生5:把320分成300和20,20减90不够减。
师:那该怎么办?
生5:把320分成200和120,120减90得30,30加200得230。
师问生3:你听懂了吗?
生3:听懂了。
师:请你自己订正过来,说一遍给同学们听。
生3:把320分成200和120,120减90得30,30加200得230。
师:真棒!能自己订正过来,学会了真了不起!
课件出示:
请学生口算并说出算理。(强调学生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410-10= 780-70= 360-20= 750-30=
410-30= 780-90= 360-70= 750-60=
师:观察这4组题目,比较一下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生:它们的相同点就是都是几百几十的减法,不同点是第一行的题目是我们前两天学的几百几十的不退位减法,而第二行的减法是有退位的。
师生共同总结几百几十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
1、抢答下列各题:
340+20= 360+70= 140+70= 890+70= 340-70= 430-70= 350+70=
560-70= 910-70= 340+70= 110-70= 840+70= 960-70= 210-80=
2、改错:
病例:340+70=310 病例:440-90= 450 病例:340-30=210
医生:___________ 医生:____________ 医生:___________
3、开放题:
请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 )0+60=4( )0?760-( )0=6( )0
三、教学反思
每个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课程标准教学新理念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把握这一理念的指导,向学生提供的是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而不再是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知识结构?反思"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数学课堂上要达到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要具备以下几点:
1、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 数学是一个整体,其不同的分支之间存在着实质性联系。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全过程。例如,在教320+90=时,我是让学生自己先拿出本子计算,由学生自己摸索解题方法,从中感悟到今天所学内容与以往所学的异同。这样,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练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看到与前面学过的不同之处,从而感到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这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口算,但我并没有直接出示口算题,而是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玩具超市的情景,力图从真实的购物环境中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玩具超市是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所以能吸引学生。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例如,巩固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由易到难,针对性强。特别是改错,以病例的形式出示,把学生当成小医生,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在巩固练习时,还设计了开放题,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做到课结束趣尤存。
4、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探索的过程形成自已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已的想法。例如,教师在提出"320+90到底等于多少"这个问题之后,要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这样不仅使他们明白遇到问题应该怎样去思考,而且知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怎样由此(不进位加法)及彼(进位加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几百几十进位加法口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在教师提出"320-90到底等于多少"这个问题之后,我是让学生分组讨论,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其他同学发言,或表示同意或表示反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学会赏识和学习同伴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见解。
5、关注对数学的理解,发展富有个性地学习 促进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应尽量抓住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这节课,整节课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教会学生口算的算理,但是教师并不是"填鸭式"地将算理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而是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真正做到"算法的多样化"。
总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注重将数学与学生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课上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给学生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使每位同学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飞行表演是北京师范大学新世纪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内容。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教材的处理问题
飞行表演是在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和分香蕉4节课之后的一节课。根据教材的体系、内容安排和教学参考书中的描述本节课的重点是用除法算是表示平均分,但我在参看了数学课堂作业本和多个飞行表演的教学设计之后,我对教材做了如下的处理。
1.将本节课的重点处理成乘除法的联系和有余数除法
2.将本节课的难点处理成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上课后,反思这节课的`内容其实还是处理成2个课时更加的合理。在乘除法的联系部分充实进更多实际应用的内容采用多种感官参与的策略,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处理在有余数除法的内容中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来探索和理解有余数除法。
二、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基础是学生在进行了大量的分一分和充分认识了除法算式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就除法的意义而言学生还是能够理解的,但是问题在于。
1. 在教学乘除法联系时,只停留在了算式的层面上。学生已经说出了乘法里的积在除法里面就是被除数,乘数在除法里变成了除数和商,但我并没有再次进行处理与引导。在此处其实即可引导学生得出:求其中一个乘数可以用积除以另一个乘数、求除数可以用被除数除以商、求被除数可以用商乘除数。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学习的机会。本节课设计较好, “快乐的动物”开运动会这一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轻松、快乐、融洽的课堂氛围,可爱的小动物们增加了学生注意听讲、认真学习的动力。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通过画一画、填一填、说一说,能引导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积极思考、探索,让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倍”的含义;让学生多说想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学生始终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的,他们学会了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不仅知识和技能得到发展,而且还获得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同时教师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突出了因材施教,关注了学生的差异。
1.当学生通过图形直观体会“鸭的只数是猴的2倍”的含义,并知道用除法算式表示它以后,教师是不是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画图或列式去探究“鸡的.只数是松鼠的几倍”?教材第46页“说一说”的问题,让个别学生发言之前,也要让每个学生先填好答案和算式。总之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解题的机会,防止集体作业的方式。
2.教师意识到了在练习时要给学生独立思考、个别作业的机会,但这个思想贯彻得不到位。表现在:(1)不给学生独自解读、理解题意的机会。实际上不理解题意的学生是有的,但需要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主动去问老师或伙伴,这么做可以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责任感。(2)不让学生独立接受思维的挑战,大多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来化解难点。事实上,学生没有遇到思维障碍,没有克服障碍就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题操练,后者无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
“小熊开店”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一课。
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以及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体会乘法与除法运算意义的联系与区别,会应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课标要求不光要重视老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要让学生根据情境来提出问题,并尝试经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了情境图,分别提出用加、减、乘、除解决的数学问题,特别强调用乘法和除法解决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能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能初步感受数学中乘法与除法的互逆性的关系。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了在解决关键性问题“20元能买几辆玩具坦克?”时,让学生进行尝试解答,对于学生正确的算法进行肯定,同时我也注意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设计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的设计既对学生的智慧提出了要求,又能让学生经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符合新课标对学生的主动探索、有效合作与充分交流的学习要求。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在根据“小熊开店”主题图找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这一环节中,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较多,且类型重复,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2.在构建“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未能有效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而且建模过程过于匆忙。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
《观察物体——看一看(一)》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在课堂上曾出现这么一段小插曲:让学生自学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后,汇报时,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他站在长方体的正面(正面红色),说正面是红色的,当他站在这个长方体的侧面(侧面黄色)时,还说正面是红色的。这时,一个孩子很敏锐的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走上前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多会学习呀,可惜的是我的评价没有跟上去,没有为他的勇于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都说现在的孩子倾听不好,如果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在这一案例中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矩形物体,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观察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对性。应该说,为实现这一目标,曾老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正确的,这主要表现为:
一、让孩子亲身观察体验,增长自身的`经验,这是新课标所主张的,在整个这节课中,曾老师从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去表达,去评价,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自己或合作探究的结果,而非是对老师所讲的被动接受。
二、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学习,曾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围绕主题,丰富多彩的。这样的教学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可以使他们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这篇案例反思写得较好的还有,注意到了不足并努力去寻找其原因,而且这种归因应该说是正确的,相信曾老师今后的教学就可以弥补或防止这些不足之处。
当然,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我们的课题是《构建新课程背景下高效率课堂教学机制的研究》,因此,无论教学还是对其的反思,都应该紧密地围绕这一主题,去反思我这样教学究竟提高了教学效率没有,为什么提高了或降低了,我应该怎样去做才可以提高。希望下一次的反思能看到这方面的内容。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1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本课是由“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用小棒拼摆图形”两部分内容组成,在第一节小组教研的基础上,形成的二次教案。再次教学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看一看摆一摆》是利用拼、摆、量、画几何图形的活动,加深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
我先让孩子们在我的要求下拼摆基本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六边形、角等。接下来摆基本图形的组合:用9根小棒摆5个三角形、11根小棒摆5个三角形、7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等。最后让二人小组合作自由拼摆,巡视时发现学生的表现要比想象中好。二人小组摆的有声有色,只听一号同学说:我们来摆2个六边形看看用几根小棒?一会儿,二号:那我问你20根小棒可以摆()个五角星?看来孩子们的合作能力是提高了,确实该放手时就要放手了。
1.内容生动有趣,激发学趣,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实物玩具,将“看”和“摆”两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内容结合起来,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思想,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主动操作、自主探究,使学生去尝试和探索,并尽量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展示的过程,比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情感教育
课件都是和生活联系紧密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增强学
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象的感知“只有多站在别人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和大家友好相处”的生活道理。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理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发练习本”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把解决问题与学习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列乘法算式时,“4个2”中的4,“6个4”中的6和“3个3”中的第一个3是教学的关键,而对此学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列式过程中的想法,特别是从哪儿找到“4”“6”和“3”的,由学生讲给学生听,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引发对“1+2+3=6(人)”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讨论,进一步强化对乘法运算意义的体验。
3.自评表现,总结全课。
学生学会自评是“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目的是鼓励学生树立自信,不断进步。对于那些认为自己表现不好的学生,应肯定其优点,并提出希望。对那位本节课自评表现欠佳的学生,老师要求他课后给同学们讲讲他在儿童公园发现的乘法问题,以弥补其在课内的损失。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感悟和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
〖案例点评
1.除了“教学反思”中提到的优点之外,本节课还有一个很突出的优点,就是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比较充分,主要表现在:(1)给学生比较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或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如每个学生都在草稿本上独立列式计算,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向同桌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人人都选择一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与同伴交流等等。
(2)学生互动中,智慧的火花时有闪现,如“我发现了如果两个乘数不一样时,可以写出另一个乘法算式,如果两个乘数一样时,只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观察具体情境,把“1+2+3=6”改写成乘法算式时,学生发现了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移多补少”把3个加数都变成2,另外一种是不用移,前后两排椅子都坐着3个人,这两种办法都可以列出3×2=6或2×3=6。
(3)学生有一定的发展。学生小结说“我学会了将一个很长的连加算式用简短的乘法来表示,真奇妙。”“我知道了有些连加算式能用乘法表示,有些就不能。”这是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他们才这样自信。
2.在描述数学问题方面,也存在着与前一个案例同样的缺陷,需要改进。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3
本课时内容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五课,教材在学生体验了平均分、除法运算的意义以及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基础上,创设了“飞行表演”的情境,对于这一情境既可以提出乘法问题,也可以提出除法问题,这是教材第一次出现乘除混编,让学生自己选择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渗透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本节教材出现了有余数除法的算式表示,仅让学生初步了解而已,不是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这堂课,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得比较好。活动环节的`设计,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过程性评价,在活动中实施得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的评价效果。在引导学生探讨怎样用算式表示平均分不能分完的情况时,矛盾设得好,激发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在读算式时,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具有个性的方法,处理得比较好。
但是整个课来看,我的“导”有点偏重了,放得还不够开。问题的设计还不够开放,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课堂只是达到活泼的“活”,还没能达到灵活的“活”。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
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例1,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很不错。
在进行巩固练习时,我采用一贯的方法,让全班学生每人出一道题,内容可以是连加的、也可以是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然后全班一起计算,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这样感觉学生计算自己出的题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在本节课中发现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在自己出题时考虑不是很周全,有的题最后的结果可能超出了100,这样就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加了难度。另外还有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进位和退位容易出现错误,审题不是很清。需老师在以后的练习中注意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导入环节,和学生进行拍手游戏,老师先拍几下,学生比老师多拍几下、少拍几下,然后让学生把老师和学生拍的次数画一画,这个活动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这个导入环节的练习为本节课的新课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打下基础。 在探究新知环节的第一个例题,我是这样设计的:呈现主题图后,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四个过程: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口答。在怎样解答环节,体现我们学校的“先学后教,自主发展”策略,让学生借助导入环节的经验,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然后借助课件进行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对解答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和检验。在第二个例题,我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依据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独立完成。
在展示交流环节,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进行交流,让学生互评,说一说几号作业更好,为什么?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说到点子上,效果较好。当在交流为什么用减法时,学生说是因为求比谁少而用减法,为了不让学生形成比谁多用加法,比谁小用减法的思维定式,让学生明白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所以我调整了练习环节的练习题设计:原来的习题设计是课本上的习题,而改为班级的男生、女生人数进行教学。处理不太恰当的地方:
1、在出示主题图时,缺少了有一点德育渗透。
2、在更改习题的处理上,有点仓促,如果在处理的细一些,让学生列式算一算,明白不是说比谁多用加法,比谁小用减法,而是分析要求的问题是大数还是小数,会更好些。
3、课堂环节不够完整,没有小结。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6-30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5-16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5-25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精】07-0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5-29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6-15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6-15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6-19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