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25 09:37:3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关于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反思1

  3月18日下午,我在卫岗小学本部执教了苏教版四上第15课《鸟语》第一课时,几多收获,几多遗憾,几多感慨。

  先谈谈收获:

  (1)、通过这次参赛、摸索、研究,我初步知道了第一课时怎么上?上些什么?我觉得第一课时,上多少,怎么上,应该根据课文内容来确定、制定教学过程。而且课堂上时间有限,学生又没预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最短的时间里,指引、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力求高效。

  (2)、本节课,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我在教授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再读课文,谈谈感受;三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学生有自读、齐读、比赛读、男女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

  (3)、结尾送“礼物”一节,设计精彩,不仅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小标题概括课文大意后可串联出全文大意,还巧妙渗透了“爱鸟”教育,初步感知了课文的思想感情,更给学生对这节课及授课者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再谈遗憾:

  (1)、对于课件未用上,我准备不足。临场应变能力有待加强。

  (2)、对于学生的读书评价,我的评价语不够丰富、生动。

  这次的比赛,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给了我很大帮助,甚至比我自己埋头苦干半年带来的感悟都多,感谢有这次机会,若能再当面听听评委的点评或看到评委的书面点评,那对我们的帮助就更大了。

关于教学反思2

  一、一个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和课文语言的结合

  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即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语言不是两块皮,而是一个整体,只有把两者很好的结合,才能借助精妙的语言来感悟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想每个教师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既要有对文本的深入认识,又需要设置与之相照应的语言教学环节,任何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如果离开语言的支托,那文本内容的精髓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反之则一样。《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因为在文本内涵的挖掘上很好地借助语言的品味来实现,学生的内心对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都有了自己的体验。

  二、两头并进:理解突出个性,语言品得实在

  1、个性的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个性化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是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在这“前理解”上应当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心得。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阅读中要认真质疑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真正读出一点心得感受。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失此顾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对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没有心得,以俗读,浅读,误读来理解来“说文解义”,可能会缺乏智慧而让精彩文章变得庸俗,可能会缺乏明辨而让清晰内容一团雾水,所以我以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文章内容该有自己个性的理解,尤其对文本的提炼、加工、组合,或朴实或大气,或精巧,全在教师的“会之于心”的彻悟。如《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是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作者行动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所以最后决定在“善”──“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有了整体的考虑,但如果没有恰巧的新颖的教学角度切入,这也不能体现教学的个性。《老王》的第三个设计就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开的。如今年的优质课评比中,在对《济南的冬天》的文本理解上,着眼于济南的“慈善”“温情”的特点展开辩论。这其实就是在教学整体风格中的“设巧”环节。教学的内容的个性理解就有了个性的切入。

  2、有效的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

  新课标理念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语文课上不能少了语言的品味,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都有感悟品味语言这一环节,这是一个很大的改观。但在设计这一环节时,现在好多的教师都“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这样的提问来设置这一环节,我总是有这样的疑惑和担心。怎么样才算好?这是比较模糊的。虽然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揣摩品味了,在品中对语言有自己的想法,有了一点感悟,但这样的品总显得有点零碎,这样的说总有点东凿一斧,西掘一刨的味道,有许多学生的鉴赏因为没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而成了昙花一现。

  我以为在品味语言教学这一环节中,必须在“情”“质”的带动下品,去感受、体验语言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如上次在萧山的优质课的评比中,有一老师在《济南的冬天》的语言品味中做得很出色。她把所有的有儿化音的句子找出来,引导这是北方的语言的特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儿化音。学生读了之后马上就感觉有了儿化很软,感觉上很亲切,很温暖,这是老舍对济南有感情,去掉就会觉得冷冰冰。这种语言教学的设计才是有效的,实在的。学生明白了爱济南可以爱济南的山山水水,也可爱它特有的方言并运用它。所以品语言,要让学生在品中体会作者不用那个词而偏要用这个词的原因与情感。如果这样去考虑品味语言的教学设计,那肯定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无论以文本内容为切入,还是以文本语言的推敲为切入,均要牢牢地把握内容与形式如漆似胶,互为依存的这条线。这样无论侧重哪点,都会让你的教学设计略胜一筹。值得注意的是:以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设计时挖深挖透,语言品足品够,过于追求自己教得深刻、教得顺畅、教得轻松,即为“教”而设计的教学设计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关注内容,关注语言,教出自己的个性,不忘给学生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这样,任何的教学设计都是一个好设计。

关于教学反思3

  今天上了 透镜一节新课,感觉时间有点紧,课堂内容完不了。

  教法上:采用了以往不太常用的教学法,想法就是学生先自习看书,老师在根据问题讲解,第一个班讲下来连会聚和发散作用都没有讲清楚(自己的感觉)。

  实验上:找到一只凸透镜和凹透镜,尤其凹透镜很重要,在讲会聚和发散时,我先利用手机电筒灯光,在餐巾纸上投射灯光,凸透镜会看到一个最小最亮的点(焦点),凹透镜是看到阴影,说明有发散作用。

  例题上:常规会聚或发散判断透镜类型四个,一个看似会聚实质发散的一个,只有一条光线的例题1个。

  几个班都没有讲到透镜的三类特殊光线。第二节再补充。学生自主学,需要判断学生那些知识会了,不用讲,那些需要老师详细讲。

关于教学反思4

  音乐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其中蕴涵着道德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因而在欣赏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仔细地聆听乐曲,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广泛的时间、空间里遨游,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的美。一般来说,音乐有打动自己,感动别人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内涵上。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过分的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是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创作音乐和享受音乐的兴趣。我认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以情感感人,尽量把教学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的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激发学生积极发言的兴趣和欲望。

  一、重开放式,轻关闭式。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的小范围问题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以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

  1、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

  2、就算是适合某位同学的强项思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会成为定向思维,出现智力偏向;

  3、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旋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以木管乐器独奏为主,音调统一,音色清晰、悦耳,让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这节课前前后后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努力学习的态度,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关于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有机物的开端,以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引领学生进入有机化学的世界。

  在引入课题时,用了大量的图片,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体会到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意义,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过渡到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本节课是按照甲烷的结构、甲烷的物理性质、甲烷的化学性质这条主线进行,由于学生是首次学习有机物的相关知识,所以正式进入课题后,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以及培养其建立模型的空间思维能力,体现在本节课上便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实验、模型、图片、多媒体视频及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小组合作、学生实验等教学方法,通过比较、类比、模拟、抽象、模型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新概念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本节课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同学们亲身参与到实验以及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对甲烷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的掌握,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及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且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观察现象、解析现象、得出结论。

  在学习甲烷的结构时主要利用模型分析得出结论,在学习物理性质是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在学习化学性质时利用实验探究和自主探究的方法完成。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取代反应过程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感知。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及难点的内容——取代反应,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由于取代反应的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既用了视频片段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反应的过程,也用真实的实验予以支撑,并设置了相关探究问题,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很快就理解了知识。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习效果较好。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参与活动多,但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课堂容量偏大,没有进行课堂练习,由于教室条件所限,甲烷有关化学实验未能现场演示等。

关于教学反思6

  目前我们的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看待教学的'侧重点不同,理解的角度就会不同,表述方式也会不同。

  我以为“有效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有效——科学简明:

  只有明确、具体、科学、简明、切实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才会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容量有效——适量适度:

  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练习,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练不过,学不厌。

  三、训练定点有效——突出重点: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使学生的能力训练具有实效性。对于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时最简单的训练往往是最有效的。

  四、教学方式有效——选择恰当:

  要根据教材特点、学校条件及学生等情况,科学、切实、灵活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只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学方法贴切,才能让学生有兴趣、有收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只有重方法的选择,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顺利完成。

  五、教学过程有效——充分展开:

  教学各环节,教师要有“定向目标”,也应有“拓展思考”;也应善于洞察学生而“深挖细掘”,做到“活而不乱”、“导而不烦”、“学而不厌”。

  六、教学时间有效——恰到好处:

  教师在备课时应预计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教学质量就越高。

  七、全体学生有效——都有收获: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在实际教学中,让每个孩子都有收获、都有发展。

关于教学反思7

  九年级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差生,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

关于教学反思8

  苏教版语文第三册《识字 8 》是形声字归类识字。教材由插图、四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儿歌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插图中的卡片 “ 包 ” 、 “ 火 ” 、 “ 艹 ” 、 “ 饣 ” 、 “ 氵 ” 通过组合拼图具体地告诉学生, “ 包 ” 字可以分别与四个偏旁组成新字。接着第二部分是一组 “ 包 ” 为声旁的形声字及其组成的词语:书包、花苞、饱满、火炮、水泡,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区别字形,防止混淆,提高识字效率。第三部分是一首儿歌,儿歌中的一些生字就是从该组形声字中选取的。这就为学生识字、理解字义提供了语言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识字效果。

  新课标要求: “识字教学在教学实施上,提倡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情境中学,以增加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 “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加上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接触过两个形声字归类识字的内容,已有一定的识字经历。因此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以一个组 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不但学会了本课知识,而且感悟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激发了识字的兴趣,初步培养了学习汉字的能力。

  在识字部分,我由“包”字引入本课的学习。虽是本课的生字,但学生显然对这个字并不陌生。于是我追问学生是怎样认识这个字的,并及时肯定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字学词的方法。 叶圣 陶老 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学生识字的广阔天地。 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变成学习“语文书”。从生活中学,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与生活“链接”起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这篇识字课文的难点是让学生在比较认读中体会并感悟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快乐游戏,领悟规律”的方法。 教育学家卡罗琳说过,“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通过“送字宝宝回家”的游戏,突出了识字的趣味性,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此过程中,我通过一个问题“这四个字长得那么像,你们是怎么区分他们的?”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形声字的特点,教师适时点拨、总结: 像这一类的字,一部分偏旁表示字的意思,另一部分偏旁表示字的读音,我们把它们叫“形声字”。由此,巧妙地完成了识字教学中正音、记形、明意的教学目的。接着,我又通过 “变魔术”的游戏,激发了的识字兴趣,进一步理解形声字的含义。最后,再通过“对口令” 的游戏,帮助学生牢牢的巩固了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

  新课标在阅读评价中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在看图学文这个环节中教师设计有以下几读: ( 1 )自由练读;

  ( 2 )抽读,谁能读准儿歌的每一个字音;

  ( 3 )流利地诵读;

  (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5 )加上动作,同 桌互读;

  ( 6 )表演诵读。 二年级,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气和读出感情成了重点。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范读和指导没有起到示范性作用,另外,虽然注重了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但生生互评的方式较少,这方面应在以后加强指导。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加上动作表演读的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孩子们在同桌练读的过程中就积极性很高,许多同学都踊跃上台表演。孩子们在想象当中充满创造性的表演,说明他们已经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到了语言的丰富多彩,并在诵读中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美的熏陶。

  在拓展说话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用本课学过,但儿歌中没有出现的词来编儿歌。在设计时,自我感觉这个环节难度较大,因此,也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图片来进行缓冲。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确实说的不太好,得到训练的学生面不够广。以后在如何为学生架设合适的阶梯,学生的有效训练方面仍需深入学习探究。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汉字的字形,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如课堂上提到:“要把‘包'字写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与大家分享?”(横折钩的钩要过横中线;第三笔起笔和第一笔撇对齐;第四笔横和横折钩的钩在同一条线上。)接着,由浅入深,再让学生分析“炮”和“泡”的书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描红”的空间,这就为学生掌握字的笔顺及间架结构创造了练习的条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描红后,再让他们在写字本上练写,利用课件演示几个间架结构写得好的字,让学生观察比较,说说怎样写才美观,再让学生独立写一个,进一步明确字的间架结构。这样,学生就会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写字水平。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本堂课,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不但学会了本课知识,而且感悟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激发了识字的兴趣,他们学得积极、热情、自主,完全成为识字的主人。

关于教学反思9

  京剧《赤桑镇》讲的是北宋包拯奉命往陈州放粮,临行时在长亭大义灭亲 ,铡了贪赃枉法的侄儿包勉,嫂嫂吴妙贞闻讯后赶到赤桑镇,责怪包拯忘恩负义,包拯婉言相劝并晓以大义,吴妙贞醒悟,叔嫂和睦如初。

  学生对京剧不够了解,离故事发生的年代比较久远了,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第一课时先带领学生学习剧情简介,做到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剧情,并带领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唱段的意思,为学生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虽然学生了解了故事背景,但是对于他们来讲,理解京剧唱词也还是有困难的。我教学时,帮学生梳理了唱词的结构,从“忆幼时”、“说如今”、“取大义”三个方面入手理解课文。学生很容易就分清了课文的结构。但是在感悟的时候,虽然要求学生找出了重点的语句,自己在教学中,留给学生谈感受的时间短,学生谈得不够充分。从思想上,自己认为学生已经理解了唱段的意思,又因为前面的用时有点长,所以此处重点词语的理解抓得不够,学生朗读的也不充分,老师的语句、引导的比较多。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

  关于几处按点的设计,因为是年级组教研的结果,按点内容挖掘得比较深刻,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了重点内容,但是由于自己接触时间短,对于学生按点时出现的问题,何时、用何种方法反馈,把握得不够好,耽误了一些教学时间,如果把这些时间用在学生谈体会中,效果会更好。

  总体来说,对于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比较清晰,课堂节奏稳定,能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突破重难点,时间安排大体合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高涨,部分学生下课后已经能背下全文。

关于教学反思10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也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习,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3.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修日志

  在初中教学工作中,很难争取到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实际上从教师内心来说,都希望通过学习获得提高,教师们都愿意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建树。开放的远程研修较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从八月份开始,我参与了远程研修。回想这几个月的研修,我努力并且有所收获。我慎重的对待每一份作业。事实上,这也让我受益非浅,我的整个教育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自己的学习只是阅读有关教育理论,却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而通过阅读其他教师的作业和点评,使自己看到了发生在别人课堂上的事件及他们的思考,进而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在学校评课的时候我有话说了,不只是局限于教态自然,板书工整这些的话,我抱着学习和共同提高的诚意与授课教师交流,尝试着用从远程研修上学到的来分析一堂课,试图使自己站高一点,看远一点。当然这些都只是有限度的成功,远远没有达到高标准的要求。所以说,远程研修使我产生最大 的改变就是使自己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

  远程研修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式”。从参加远程研修以来,我在网上结识了很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有一线的教师、有高校的教师、教授,教育科研人员),他们对教育事业执着,有着先进的理念,睿智的思想,当我有了疑惑时就会去向他们请教,不管是教育理论还是数学专业知识,我都找到了良师益友,他们向我推荐了很多网站,博客。对我来说,远程教育是一个平台,我在研修中学习,学习中专业成长。

  第三是学习效率的提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校教师的业余时间很少。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便成了很现实的问题,在远程教育中,我看到了教育视点,教育博客这些栏目,使我能迅速有效地分享别人的经验,无疑就节省了学习的时间,“行动时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思想时做一个重行动的人,在学习、思考、交流中提高工作效率!”

  今后的工作打算:

  1、在模仿中摸索课堂教学。在远程研修中,我把重点放在观摩课堂教学上,模仿别人,借他山之石来攻自己的“教学之玉”。远程研修中有很多优秀的课学教学实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可以揣摩每一个精彩的段落,学习他们独具匠心的构思,积累成功的经验,我不是邯郸学步,而是把别人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模仿,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最终是要学会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

  2、坚持写教育日志。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有些是上课上出来的,有些是通过写作写出来的。我希望通过不停的写教育日志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次远程研修,我看了很多精彩的教育日志,在日志后面的点评中可以看出这是促使自己专业成长的极好方式。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之余,要把真实的教育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与同行交流。我通过写教育日志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那将有助于我深入理解学生的问题,了解自己是怎样组织教学的,寻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式。

  老师们,我们都是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我相信,只要善待每一次研修,我们就能分享研修中思想的觉醒、观念的碰撞、实践的磨擦、成功的快乐,一定会生发出新的教育机智与灵感,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关于教学反思11

  表演是深受低年级小朋友所喜爱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表演来展示课文语言的内涵,或者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凭借角色效应,促进感悟。如《野兔》一文中,学生只有真正地理解第三、第四小节中的内容,才能体会到野兔的机敏、老鹰的凶猛。这两节中有不少精彩的词语,有的是学生已知的知识,有的是他们一知半解的,有的则完全不能被他们所理解。如将这些词语一一作解释,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还会因教学方式的乏味而打消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时表演就成了最佳的教学方法,请看教学实录:

  师:小朋友读得真棒,你们愿意把自己当成文中的野兔和老鹰,把这段精彩的故事来演一演吗?在小组中准备一下。(老师喊来两位同学表演,学生表演完后老师发现学生们能准确地掌握“猛扑、盘旋、敏捷、扇动、扑棱、四脚朝天”等词语,但不能准确理解“俯冲”这个词语。)

  师:老鹰啊,你盘旋时姿势真美,但向下飞行时速度却不够快,小朋友你们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老鹰飞行的速度是很快的。(生回答“俯冲”)是啊,俯冲就是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你刚才只是向下飞,却没有做到高速度和大角度,你还能来飞一飞吗?(这次学生理解了俯冲的意思,表演得很正确。)

  (全班同学拍手叫好。)

  没有照搬词典理性的诠释,没有进行抽象晦涩的说解,一段妙趣横生的表演,就把理性、抽象的含义转换成了鲜明生动的形象,使学生触手可及,受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关于教学反思12

  上完课后,我的感受是:不好好准备的后果真的“很严重”。由于事情比较多,在接到汇报课通知之后一直没能好好花时间准备这节课,教案等都准备的有些仓促。有很多地方对学生指导不到位,所以孩子们课堂反馈的结果并不如意。以下是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感受和听课老师的反馈总结出的内容。

  第一:教学设计不合理。低年级第一课时的内容应该以生字为基础,先指导学生正确认读本课的一类字和二类字,接下来将生字带入词语、短语进一步加深印象,最后才是设计课文内容的朗读及学习。由于准备不充分,所以我的板块涉及很混乱。

  第二:字音指导要更扎实,注意方法。本课“种子”,“鱼儿”两个词的轻声很难读准,孩子在提出这些字音后,我没有放开范围,请孩子去读,所以这个几个词在读课文的时候,依然有孩子出错。当孩子指出“种子”这个轻声难读的时候,我也没有很好的对“种”这个多音字进行拓展,导致后来孩子在这个字的读音上有所异议。

  第二:读书指导不够到位。对于这篇儿歌性质的课文,朗读指导十分重要。在听了吴老师的课之后才发现自己忽略了如何划分节奏指导学生朗读。也从师傅那里知道了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如男女赛读、分组赛读等。丰富化的朗读形式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加强孩子对课文的代入感。

关于教学反思13

  “三三式”主题教研活动,第一次执教老师上课后,我和学科组的老师们一起,重新钻研了教材,课堂上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怎样创建多维互动的有效课堂,对其重新定位思考。

  《颐和园》这篇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采用了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是四年级写作的一篇好范文。所以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感受颐和园的美以及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方法,采用的是自主互动的教学模式。目标定位以后,我确定了上课思路:上课伊始,由同学们交流预习效果,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从而产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接下来,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画出游览示意图?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互动,然后深入理解课文。在这一环节中,我打算充分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收到情感熏陶。我以长廊一段为切入口,作为学习方法重点指导:先找景物,再找特点,最后品词品句体会感情,在学生掌握方法后,以小组合作形式游览第二、三站,学习万寿山、昆明湖段落,目的是体现扶与放。自主互动的教学模式虽说进行了一学期,但为了使这次教研活动中充分体现我们的实验成果,真正体现课堂上的有效互动,备课时我反复思考,怎样组织小组学习使小组学习有实效。对于合作学习,课程标准这样定义:“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以,合作学习前,先让学生明确共同任务,以及自身承担的责任。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员参与,体现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为此,在合作学习前,我提出了学习要求:

  1 、自由选择万寿山昆明湖两处景点中的一处,进行小组学习。(1) 学习万寿山部分的小组思考:在万寿山脚下抬头望,看到什么?在山上看到什么?(2 )昆明湖上有哪些景点?

  2 、小组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自由选择展示方式,准备学习成果展示。课文中有以下几处训练点:(1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雄伟壮丽的句子。(2 )描写昆明湖精美的句子。教学设计时我准备把这两处训练点在学生展示该部分的时候,进行点拨、引导感悟。学生在读悟的基础上,体会到古代园林艺术的成就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三维目标得到了落实。关于文章的结构,我本打算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可是由于教学时间不充足,目的没有达到。

  反思本节课,虽然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生生互动的局面,尤其评价时,学生之间体现了有效的互动,但也有遗憾:

  1 、给学生提供应有的指导不够,没有实现师生互动。学生在画颐和园的游览示意图时,应该是学生与文本互动,然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我没有走进学生中间做必要指导。设计游览示意图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 、学生读书感悟的时间不够充足,在小组学习时,有的小组没有真正的投入,由于分工不明确,小组中思路快的同学,能在小组中得以交流,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有来得及交流,我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展示汇报了,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

  3 、知识点训练不扎实。

  教学预设小组展示时,比如万寿山的雄伟,学生可能体会不到,打算在学生展示时,引导学生读悟,体会万寿山的雄伟。还有昆明湖这处景点,课堂上,在学生展示时,是采取感情朗读法展示的,昆明湖的精美学生有一种隔靴抓痒的感觉,当时我想在此处,进行赛读的方式,然后联系“滑”字的妙用,再看图片,从而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昆明湖的静美,把学生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果肯定是理想的。但由于个人的教学机智不够,预设的环节在小组展示时没有体现,又一次留下了教学遗憾。

关于教学反思14

  初步看人教版教材的“第十一章第二节质量”这节教材,与以往的质量教学相比,似乎改变并不大,但仔细思考时却发现了一定的不同。不同之处,除了将物理天平称作学生天平,将称量标尺称为标尺,将分度标尺称为分度盘以外,我感觉更大的改变是关于质量属性的教学。

  从头到尾,包括接下来的密度教学,在教材上都没有提“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这样的话,我的理解是,对此不是不讲,而是以“想想做做”栏目出现,目的是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其含义,而不是去死记硬背。

  但在反复斟酌“想想做做”中的两个实验时,都感觉不太好,实验一完全可以用橡皮泥代替,操作起来省时方便。而最大的问题是实验二,在我的印象中,将白糖溶于水,并不能称为熔化,而应叫溶解。既然我不太赞成这个实验,所以只选一组做得快的同学做了,并简单向大家说明了原因。同时我又分别让几个小组尝试用碘加热前后,状态改变时比较其质量是否改变,粉笔头形状改变了看其质量是否改变,用同一架天平在不同位置称同一物体的质量看其是否改变。

  从整节课上看,在必做的实验部分(小石块的质量,三个金属块的质量),学生都完成的比较好,同时为下一节课密度的教学提供了有效数据。而在选做实验中,学生的兴趣很高,有的小组几乎能做完全部实验,至少也能做一个,大家都乐呵呵的,争先恐后的让我看数据,很怕我给否定。大家很开心,我也很开心。

关于教学反思15

  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他们都能诱发儿童天然的审美冲击与兴趣,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景,运用形式多样的方法促使孩子们在充分的体验中既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方法、技能的领悟。 本课中我以激发兴趣为突破口,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美感。 通过让学生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让他们感受江苏音乐文化之美。通过配乐欣赏扬州美景,老师配音讲解,视听结合,将音乐美和景色美融入一体,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风采和魅力。这首歌曲有多处难点,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而且歌词也较长。

  通过分句学唱歌词,教师示范唱和师生接口唱,加入动作边唱边伴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歌曲活泼、愉快的情绪。歌曲中的难点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示和手势,还有做开火车的游戏的方法,化难为易,在愉悦的心情下掌握难点,同时也体会到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的乐趣。这首歌曲中有大量的衬词,衬词在歌曲中没有实际意义,但是能够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和表现地方特色的作用。这是衬词的功劳。学生对衬词的演唱其实非常感兴趣,索然不能唱的很标准,但是我还是赞扬了他们,毕竟他们是第一次接触。

  学生对本课的教学很感兴趣,但是实施的时候比较困难,因为学生的基础相对来说有点能力达不到,所以我不强求学生把歌曲表现的很完美,主要是能体悟,感受音乐风格,能够对这个音乐有兴趣。能够喜欢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

  

【关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关于历史教学反思11-08

关于地理教学反思04-17

关于教案的教学反思03-04

关于历史的教学反思02-24

拼音教学教学反思11-29

尊严教学反思12-13

《赵州桥》教学反思12-01

赵州桥教学反思11-30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11-30

氓教学反思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