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陶行知》李镇西读后感

时间:2024-03-18 07:23:2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重读陶行知》李镇西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读陶行知》李镇西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重读陶行知》李镇西读后感

《重读陶行知》李镇西读后感1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李镇西的《重读陶行知》,深深地被陶行知先生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而折服。从书中可以真切看到一个集教育家的慈爱、学者的渊博、政治家的气魄、社会活动家的能量于一身的栩栩如生的陶行知。他是民主之魂,教育之光,他用生命实践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以满腔的激情,爱祖国,爱人民,爱孩子,爱事业。陶行知为了民主之中国投身教育,致力于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探索。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办学校、创刊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陶行知先生倡导“知行合一”,一辈子教人求真。在一次公开讲话中他说:“教师只能说真话,说假话是骗子。怎么能做教师呢?”

  陶行知先生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他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体现的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真务实精神。

  陶行知先生的新教育对“新教员”也提出了要求:“新教员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要求老师要有信仰心,责任心,共和精神,开辟精神,实验精神。有了新教员还得有新课程,要符合每一个人的.需要,有了新课程自然要有新教材,陶行知认为教材应该是活的,不要用死书去教活泼的人,新教育的老师也应该和生活相联系,要考有用的知识和技能,陶行知的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民主教育,公民教育,这就是他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教育快乐首先源于对教育本身的信仰,教育的幸福源于看着孩子成长“看他开花,看他成熟。这里有极大的快乐”李镇西的《重读陶行知》一书让我深刻的领会了“教育”二字的真谛,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也明显地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这个崭新的时代,我们教师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追随先贤的足迹,净化灵魂,坚定信念,努力的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重读陶行知》李镇西读后感2

  假期,我有幸学习了李镇西写的《重读陶行知》一书,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于今天的中国教育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体现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教育着眼点的长远。

  书中给我们提出了作为一名教师,要具备起码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有同情心,宽容心,要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要有渊博的学识,智慧的头脑;要有宽阔的胸襟,除此之外,更要有一颗爱心,要关爱每一位学生,这样,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班主任做好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前提。教师交给学生一颗赤诚的爱心,学生一旦感受、理解这种伟大的爱,就会转化为与教师的教育相适应的自觉行为,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师关爱学生,就必须象对待自己的子女—样,无私而坦诚。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可以打成一片,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爱好、兴趣等。可以给他们解疑答难,与他们谈理想、谈人生、谈国事、谈家事,无拘无束,既交流了思想,也沟通了感情,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其实是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是建立融洽、良好师声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平时学生之间产生小摩擦,我也是就事论事,不分男女、不分好生与差生,总是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地对待班级发生的每一件事,尊重学生,自始至终心中有学生,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这样,你才能得到他们的尊重,受到他们的爱戴。

  爱学生,最难的是爱后进生。要想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就必须克服教师对后进生感情上的障碍,不厌恶、不嫌弃、不疏远他们。相反,要满腔热忱的帮助他们,要象园林工人对弱苗一样,给予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和扶植,促其健康成长。在后进生转变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反复。因此,作为教师,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以规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要有坚定的信心,俗语说的好“母不嫌子丑”。再难管的学生也要尽心尽力,不懈怠,将师爱的种子播入学生的心田,不怕它不会发芽、开花、结果。

《重读陶行知》李镇西读后感3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而读李镇西老师所写的《重读陶行知》,恰似一泓清泉,沁人心脾。书中关于德育工作者应该是怎样的人的讨论,让我感触颇深。作为多年的班主任,德育工作一直是让我颇费精力且收效甚微的事,对于怎样做好德育工作,我虽有摸索,但并未能研究透彻,形成方法理论。李镇西老师的话语如醍醐灌顶,拨云见日,让我豁然开朗。

  以前做班主任时,我总是在宽与严之间踌躇,管的宽了学生自由散漫,管的严了学生敬畏疏远,难以把握尺度。陶行知先生则明确的提出,“训育问题不是笼统的宽严问题。”“要打破宽严的观念,要在宽严以外去谋解决。”陶行知先生明确批评简单地用“宽严”来管理学生。他认为,“真正的训育是品格修养之指导”,“我们要在‘事’上去指导学生修养他们的品格”。也就是说,德育工作者要做的当然包括在行为上按文明规范和相关规则要求学生,但更重要的是给他们以品格上的.指导。一句话,德育的根本任务不是惩罚错误行为的发生,而是指导品格修养的形成。

  那么,如何去指导学生品格修养的形成呢?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德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是学生平等的朋友,陶行知先生讲,“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因为德育过程中情感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而这情感主要来自师生关系。作为班主任,应该与学生生活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产生共鸣,用情感的力量去感化学生,而不是做高高在上的“道德皇上”,让学生敬而畏之,畏而远之。

  陶行知先生还说:“品行养成之要素是在一举一动前所下的判断。我们问题中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于一举一动前能下最明白的判断。”班主任不能只成为“查房间、管请假、记大过、发奖品”的人,而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明确自己行为的对错,由此再决定自己是否做出下一步的行为。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成为自己行为的判官,而不是犯了错误之后由老师来裁决并惩罚。这才是德育老师最根本的育人任务。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知行合一,得到功成。李镇西老师和陶行知先生的话语无不蕴含着教育工作中的大智慧、大道理。将两位教育家的德育理念贯彻到今后的工作中去,我想我的班主任工作将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

《重读陶行知》李镇西读后感4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中学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感化一个孩子真的很难,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暑假期间我读了李镇西老师《重读陶行知》,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识,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在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教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这正是体现了教师引导作用、指导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课改目标。

【《重读陶行知》李镇西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06-29

大教育家陶行知06-26

陶行知的故事——拜人民为师06-26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06-18

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06-26

名人读书故事:爱读书的陶行知_800字06-26

《陶行知》读后感06-29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06-27

陶行知读本读后感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