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22 15:00:1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锦集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说课稿锦集8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 题目 是: 交大版七年级第第一单元 《 数据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 第5节《自动筛选购机方案》根据教学实际,将本节分为两课时。这一节为第一课时 《 自动筛选 》 ,我准备从 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六 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 教学设计理念:

  1 、依靠教材又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又不脱离教材,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 、注重学生的 自主学习、 互动 、交流、 合作、 探究, 以 每个 学生 的发展 为 目的 , 突出“生本”教学理念 。

  3 、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提升 学以致用 的 能力。

  4、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

  二、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 、《 自动筛选 》是 西安交大 版 七 年级 信息技术 教材第 一 单元第 5课的第一课时内容 。

  2 、本 节内容 主要讲 EXCEL 的筛选功能 ,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在 EXCEL 教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它是这一单元最后一节内容,同时它也是EXCEL实际应用中经常使用的技能,因此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3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EXCEL 的自定义公式、函数、排序、分类汇总等常 用功能 , 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 节课的 内容 是学生原有基础的一次技能提升。 所以学好这 节课能 为以后 学习和生活中 的 数据处理 打下牢固的 理论 基础, 还能让学生面对大量数据时利用自动筛选得心应手地设置筛选条件,快速筛选需要的数据并进行相关统计 。

  (二)说教学目标

  1 、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并理解数据筛选的意义。2)掌握数据自动筛选的基本操作,能根据筛选要求正确设置筛选条件,筛选出正确的数据。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创设引出学习课题,以任务为导向,明确处理的方法。

  2)以导学案为指南,以独学、对学、群学 、展示、评价为手段对主题进行探究,掌握操作的方法。

  3)对自 动筛选处理信息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以致 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自动筛选的一般过程,体会自动筛选在处理数据时的重要作用。

  2)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信息活动习惯,增强信息素养。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

  自动筛选功能的用法,筛选按钮中各项的含义,筛选条件的分析与确定。

  依据: 只有掌握了 以上重点 ,才能 真正 理解和掌握 自动筛选功能的秒处并灵活地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 能根据需求正确确定筛选条件;对多条件筛选,操作中能准确应用自定义条件的逻辑符号。

  依据 : 筛选条件和逻辑符号 较抽象 , 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三、 说教法

  我考虑到 七 年级学生的现状,基于本 节内容 的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1. 直观演示法 :展示筛子图片及实物,演示其功能实验,让学生在直观的实物和实验观察中思考、讨论,理解EXCEL中自动筛选的含义。

  2. 活动探究法: 以导学案为路线图, 引导学生 在 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升理解、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 提高 独立探索 和合作交流能力 。

  3. 小组互动 交流 法 :引导 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4 、 情感体验法: 设计有梯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体验自动筛选在处理数据时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他们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信息活动习惯,增强信息素养。

  四、说学法:

  这节课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学习兴趣不会很高,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差,但他们动手能力强。 这节课 我 主要采取自主探究法、 课件帮助法、 分析归纳法、合作交流法、 展示评价法 等 ,力求让不同层次的每个学生有所收获。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分 四 个环节完成:

  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新课:( 3 分钟)

  利用 筛子 图片 和实物展示、筛米实验 导课,这样有利于渲染气氛, 形成视觉冲击力, 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x。

  环节二: 精彩互动学新课:( 25 分钟)

  新课教学( 25 分钟),分三步进行:

  第一 步 :通览全文,整体感知

  课前 先出示 导学案,让学生 通读教材和导学案, 明白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 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 阅读课文,积极思考本节课介绍的内容,通过 自 学、对学、群学、展示、评价等方式构建知识体系。

  第二步: 利用合作学习,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 1 )对重点的处理, 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导学问题及学习任务。 用 “任务驱动” 、活动探究 、小组展示评价 等方法,激发学生情感,在 互动 中使知识得到升华、延伸。

  ( 2 )对难点的处理, 我设计了由简到难,层递性强的学习“任务” 分化 了 难点,容易 让 学生掌握知识 获得能力。同时我提供了课件 (有重、难点操作步骤提示) 以便于不同层次学生根据所需获取帮助 、 倡导学生互动、互助,利用独学,对学,群学的帮扶作用,及时化解难点,消除个别学生望难而退的心理,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推进。

  第三步: 深入探究,展示提升

  让小组代表抽取不同的任务,各个小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进行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抽到同一任务,没有展示机会的小组各其他学生进行质疑、评价、补充。

  提示学生展示时边做边说, 这样可以 锻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便于学生归纳所学,学以致用 。

  环节三、 归纳分享 结新课:

  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同桌之间分享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在 实际生活的哪些实例现可以用到自动筛选 ?

  通过课堂小结 和生活联系, 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 延伸到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能 尽快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很快提升 学生的 信息 素 养 ,培养学生 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环节四、 巩 固新课 拓展延伸 :

  学生通过 完成 课堂练习,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 有利于巩固课堂知识 , 培养学生的创造 能力 。

  六、说教学评价:

  1、教师评价,主要采用语言性评价,如提问评价、即时口头评价、现场 操作 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价、 课堂笔记 评价,尤其是激励性语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评价:主要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第四课时小小养殖场。本单元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说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

  2.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说重点、难点

  结合实践经验,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创设情境,以旧引新,直观形象法。创设笑笑想让大家帮助他,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复习两位数比较大小,通过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并通过观察主题画,让学加深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铺堑导入、以旧引新。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情境导入新课:今天,小灰兔朋友要带我们去参观动物王国里的养殖场,你们想去吗?但是小灰兔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笑笑有85颗糖、淘气有39颗糖、明明有35颗糖,谁的多谁的少?1、请你用“谁比谁多”来说一说。2、那笑笑比淘气、比明明多的一样吗?谁多的更多?(板书“多一些、多得多”的概念)3、反过来说一说。(板书:少一些,少得多)

  二.引导交流,探究新知。

  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仔细观察图中的小动物各有多少只,然后说一说,谁多?谁少?。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

  引导学生说出鸡比鹅多得多,鹅比鸡少得多。鸡比鸭多一些,鸭比鸡少一些。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 练习巩固,扎实新知。

  让学生用刚学过的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联系身边的例子说一说。

  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玩得开心吗?你学会了什么?同桌相互说一说。

  五、实践作业,强化新知。

  调查家里成员的年龄,并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说一说。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时。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从各组的假期作业调查报告 学会理财 中得知以下一些数据:

  第一组11人,在春节共收到利是11000元,

  第二组12人,在春节共收到利是9960元,

  第三组10人,在春节共收到利是7990元。

  从这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第一组(第二组、第二组)平均每人在春节收到利是多少元?

  (2)平均每组在春节收到利是多少元?

  (3)平均每人在春节收到利是多少元?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思维冲突。

  学生提出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逐解答:

  (1)1100011=1000(元)

  996012=830(元)

  799010=799(元)

  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平衡,老师又用某一学生的解答引出冲突,第二个问题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答案:

  (2) 法1、(11000+9960+7990)3=9650(元)

  法2、(1000+830+799)3=876(元)

  法3、1000+830+799=2629(元)

  谁的对呢?

  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迫使他们自觉产生思维碰撞,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一般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第二个问题终于达成了共识,似乎柳暗花明又一村!好!我们转向第三个问题:

  平均每人在春节收到利是多少元?

  为了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让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挖掘调查报告中隐藏的其他信息,交流体会,提出新的问题:

  在调查报告的第二部分的如何支配中,

  组别

说课稿 篇4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蓝树叶》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讲读课文的第二篇(即第十九课)。课文以李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还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照应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照应第五段的内容。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组训练重点,教学时要体现如下思想:

  1.知识与能力方面: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方面:词句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注重朗读训练与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停顿和语气,还要根据不同人物选择不同的语气、语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紧扣课文思考题,理解课文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就以助人为乐为美德。“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是课文重点;“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二、训练思维,说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当板书课题后,启发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质疑,如:“树叶为什么是蓝的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促进主体的发展。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逐段读课文。

  2.指导朗读,如长句子要注意停顿、断句。

  (三)教师范读,进入情境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的感情与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同频共振。

  (四)紧扣问题,自主学文

  抓住一个“借”字,紧扣课后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懂四次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二至四段采用引读,然后指导学生着重读第一次对话,画出重点词。运用第一次对话的学法,学习第二、三、四次对话。第四次对话,可引导学生同桌分角色表情朗读。学习第二段时,还可与观察文中插图结合起来。

  讲读最后一段

  思考: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结合观察第二幅插图)从林园园的神情联想她在想什么,答案让学生自悟自得,注意不能将林圆圆当成批判对象,教师只作相机诱导,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五)质疑启思,合作学习

  学生可能会问:“林园园不肯将铅笔借给同学,是不是一个坏孩子”或从李丽的角度提问:“李丽不接笔,很有自尊”可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深入讨论,不必强求一致。为学生构建互动的模式,营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

  (六)适时运用,实现迁移

  在课后第3题“填空,再读一读”之后,出示:“一个星期后的一堂美术课上,老师要同学们剪纸。可是坐在林园园前面的方晓晓没有带彩纸,林园园看见了,会怎样呢”请同学读题、思考、讨论,先说说,再写下来。

  这个练习以填空引出教学内容,凭借“脸红”去揣度人物心理,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事情的必然发展。整个教学片段融听、说、读、写、思于一体,又渗透思想教育,没有多余的讲解,训练扎实而有效,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珍惜学习机会》,下面我从五个方面阐述本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珍惜学习机会》是人教版教材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的第一节。本节主要依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内容标准部分,“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内容而设计。本节由“维护受教育权”和“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两个问题组成。通过本节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维护受教育权的方式,如何履行义务教育的义务和如何珍惜学习机会等知识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的“二、我与他人关系”中:“了解xx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目标和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初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自觉学习的态度,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机会。

  (2)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即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更对国家和社会有利。

  2、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能力。

  (2)增强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3、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维护受教育权的方式,如何履行义务教育的义务和如何珍惜学习机会等知识点。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维护受教育权的方式,如何履行义务教育的义务和如何珍惜学习机会等知识点。

  2、教学难点:如何履行义务教育的义务和如何珍惜学习机会等知识点。

  二、说学情

  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接受义务教育阶段。但他们对义务教育的概念是很模糊的,甚至在对义务教育的理解上存在很多误区。其次,从心理发展阶段看,初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面对繁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使他们难以正确的行使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正确理解义务教育的涵义、特征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说教法:

  新课标提出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据此,我采用了

  以下教学方法:

  (一)目标教学法

  设计依据:新课标要求:“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初二学生具有较好的活动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讨论教学突破教学重点,以教育的现象和时代热点话题作为材料,组织和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结合实际,探究课本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

  设计依据:初二学生在心理上有好奇、求异、感性的特点,我采用情景教学法来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运用视频创设情境。视频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融入情境,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从而掌握知识。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叶圣 陶老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同时在对时事材料分析的过程中掌握探究式学习法。(1)自主学习(2)探究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放牛姑娘的图片。设计依据:用学生熟悉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再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这样的设置可以直切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我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突破教学重点:维护受教育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承接小梅的故事,让学生自编小品。然后提问:“假如你是小梅,你打算怎么做?” 组织学生依据材料分组讨论,引出维护受教育权的方式这一知识点。其次,教师展示一张调查表,让学生填写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了解我国的国情。最后,教师展示你学到了什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材料,这是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一个提高,同时这也符合了新课程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的要求。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2、我运用讨论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相结合突破教学难点。

  首先,学生阅读教材64页小刚的故事,思考回答问题:“假如你是小刚你会怎么做?”设计依据: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这是教师要关注的问题。结合材料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答题技巧。 其次,提出:小刚拒绝辍学,对自己.家庭.社会有什么好处?从而引出下一问题:为了完成任务我们应该怎么做?让学生根据实际回答。第三,情景创设,巩固知识。最后,教师展示几幅图片,引出我们要珍惜学习机会,进一步提出引出如何珍惜?

  (三)课堂小结:学生谈学习感悟。

  (四)板书设计:

  珍惜学习机会

  一、维护受教育权的方式

  二、履行受教育权的义务

  1、怎样履行受教育权的义务。

  2、如何珍惜学习机会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一目了然、画龙点睛。

  (五)作业:同步练习填空题1-4,简答题21题。

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将军饮马”问题》。这是中考考察的热点,连续几年来在填空题、综合与实践部分均有考查。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建立在轴对称的基础上对数学史的一个经典问题——“将军饮马”问题进行设计的。

  二、学情分析:

  是中考第二轮复习所涉及的内容,因此,学生已经对轴对称等变换进行了复习,具备了基本的知识储备。本班学生,整体基础较好,此前虽有涉及最值问题,但面对具有实际背景的最值问题,仍会感到吃力,个别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

  鉴于此,根据初中数学新课标以及八大核心素养要求,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及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将军饮马”问题的四个基本模型;(这体现了“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能利用模型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这体现了“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解决“将军饮马”问题的过程,体会运用建模、转化思想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这体现了“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体现了“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

  利用基本模型解决线段和最小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四、方法与策略

  教师的教法:为增强数学课堂趣味性,整堂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将军饮马问题”进行改编与设计,相同背景,不同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熟悉掌握三类基本模型,突出本节课重点内容,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突破本节课难点,在每一个模型后立刻跟踪练习,对问题的解读、分析、解答、释疑,教师尽量都以引导者的角色出现,让学生担任主角,在和教师就问题进行辨析和探讨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加深对最值问题的理解,力争做到能尽快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模型,从而分析与解决问题。

  学生的学法:为突破难点,简单题采用自主探究,主动思考的方式,中度题采用学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方式,拔高题采用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模式,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情境引入——合作探究——中考链接——课后小结——布置作业。对于第一环节,以“将军饮马”的故事引入,成功吸引学生眼球,将其思维聚焦在课堂上,为课堂增添色彩。在此环节,学生能够切实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第二环节根据层层递进的故事建立三类基本模型,在每个具体模型后紧跟相关练习。第一类是最常见的模型“两定一动”,较为简单,可以让学生抢答,第二类为“两动一定”,这里涉及两个模型,第一个是利用“垂线段最短”的原理,第二个是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难度系数均有所增加,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将课堂交给学生,利用投影仪展示自己学案上解题过程并分享解题思路,获得全体师生的鼓励及肯定,第三类模型是“两动两定”型,是第二类模型的拓展提升,可以适当给与学生提示,相信他们能够一点就通。在中考前夕,适当给与学生肯定是必要的,这样可以提升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第三环节是中考链接,该题是20xx年陕西中考真题及副题的有机组合,通过提出问题,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设计,利用所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构建数学模型,分解降低难度,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第三问为难度制高点,因此在PPT中制作动画,直观的引导学生利用模型3解决问题。在课后小结中,学生可以大胆讲述自己的收获。最后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布置两道思考题,第一个是跟踪练习的变形,第二个是20xx年中考真题的变形,目的在于查漏补缺,一题多变,在变中寻找不变的数学模型、数学原理。

  六、板书设计

  我将黑板分为两大块,左边为模型展示区,右边为学生老师板演区,这样时刻提醒学生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录;也可以锻炼学生规范书写,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

  以上是我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思路,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7

  本节课是针对初一学生的青春期情绪辅导。主要采用情绪的认知理论为指导,以团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一,活动理念及目标设定

  情绪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所伴随情绪的性质,状态,对人们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有很大影响。作为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其身心快速而明显地发展变化着,自身和环境的一系列变化,使身心尚未发展成熟的青少年感到措手不及,而各方面的矛盾,困惑,都有可能引发并表现为情绪问题。学生在心理期末考核及平时的《成长档案》交流中,就大量反应出学习压力,人际交往,自身发展等方面的情绪问题。因此青春期情绪辅导显得尤为重要。初一下学期是初中情绪辅导的最佳时机:一方面,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初中生活,对学习,人际交往等已有了很深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尚未发展完善,他们主动探索并乐意接受,尝试新的观念,思想,可塑性很强。抓住这一时机,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引导,将有利于他们积极应对生活中遇到的情绪问题。

  初一下学期的学生已具备情绪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从实用性角度出发,本节课侧重于情绪调节的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绪调节的方法有很多,最根本,最有效的消除消极情绪的方法是调整认知。因此本课选择情绪A-B-C理论为指导,同时也作为本课的主要线索。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但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本课的中心目标是情绪调节的方法,采用ABC理论调节情绪,首先要澄清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因此设定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探讨情绪产生的原因。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认识,带给我们的不同情绪,决定我们情绪的是自身因素而不单纯是外界事物。这是本课的基础。

  在学生体会到认知与情绪的关系后,设定目标2:帮助学生学会消极情绪的调整方法,通过调整认知,改善情绪。目标2也是本课的目标。

  学习方法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淡化方法,因此设定目标3:学生互助调节生活中实际的消极情绪。这是目标2的应用,又可以检验目标2的达成。

  二,教学过程设计

  团体辅导仍然以活动的形式为主,注重学生自己体验,自己得出结论。而老师只是搭建框架,穿针引线,具体内容由学生自己创建。根据活动目标,本课设计如下:

  1,暖身活动:石头剪刀布。团体活动中的暖身活动非常重要,既要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又要引出主题内容。而本课的暖身活动,在考虑其趣味性,易操作性的同时,不仅要引起学生情绪,还力求引起学生情绪的变化。因此选取了最简单的游戏,并利用改变规则的方法来控制学生情绪。

  2,情绪产生的原因。在探讨情绪产生的原因环节,利用了心理学中典型的双歧图。双歧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又不失通俗性和趣味性,可以使学生在趣味中思考,探寻答案。然而双歧图有很多,在选取时同样要考虑情绪因素,即不同的角度能引起反差较大的情绪。选取了《骷髅与晚宴》,使恐惧的情绪和温馨,快乐的情绪形成对比。

  3,情绪调节阶段,首先设置一个人际交往中的典型情境:"和老师闹矛盾",引导学生总结,思考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想法,由此引起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在这样事件——想法——情绪的分析中,构建起ABC理论的框架。对比分析中,很容易使学生认同通过改变认知,想法,可以改变情绪。本环节中,在理论的讲解上必须把握好深度。若没有理论做线,则学生的思考如零落的珍珠,穿不起来;若理论讲解过深,不仅使团体辅导变得枯燥,且很容易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陷入自己讲不清,学生听不懂的困境。因此将ABC理论简化为遇到事件A,产生想法B,引起情绪C,决定我们情绪的是我们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事件本身。这样简单明了,且符合学生之前推理的过程。

  4,组内互助。组内互助阶段,不再追究不合理信念,而只是讨论对于同学的烦恼,有哪些积极的想法,可以帮助他解决消极情绪。利用合理情绪的想象,使合理信念,想法取代不合理信念,想法。

  5,行为反作用于情绪。情绪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调节过于激烈的情绪,避免情绪状态下的极端行为。ABC理论中,C不仅指情绪,而是指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因此作为补充,在一时无法改变认知的情况下,可通过外在行为暂时调节情绪的强度。情绪得到缓解后,更有利于理清思绪,理性认识问题,再从根本上处理引起情绪的事件。这样以调整认知为主,行为调节为辅,使ABC理论的方法更加实用,有效地应用于情绪调节中。且本环节调节情绪范围更广,个人性更强,全班每个同学都可以思考自己的问题,体验情绪的变化。

  三,本课感受

  第二次上汇报课,有很多不同于以前的感受。

  其一,在课题选择和目标设定上更有把握。初次汇报课,为选题要参考大学理论知识,对学生普查,向李老师请教。而经过一个多学期与学生的相处,多方面的`交流沟通,学生存在的很多问题已了然于心,平日就积累了几个必须与学生探讨的话题。而对于学生集中存在的问题,从前李老师告诉我时,只是单纯的接受和记忆,现在在实践中有了切身体会并从内心达到认同。因此课题选择和目标设定上不再那么困难和模糊。

  其二,目标设定和教学过程设计上更注重实用性。学生不需要高深的心理学理论,更不需要说教。道理他们都会说,问题是会说不代表从内心认同。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仍然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体验,自己感悟。关于情绪的内容有很多,有些是学生已知的,不用讲,有些知识学生知道但不会应用。教学设计经过反复修改,大胆删减了通常放在第一环节探讨的"情绪的重要性",情绪重要谁都知道,重要性谁都会说,不必在课堂上赘述。删减后情绪调节的重点更加突出,且将节省的时间用于补充通过行为调节情绪的方法,实用性更强。

  其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内心相信学生的感知能力。心理课上没有会不会,也没有对不对。李老师和我在评价学生反应时,通常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只要教学设计到位,能吸引学生参与体验,学生自然会在体验中得出积极的,建设性的结论,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即使出现消极,负面结论,也不必急于批评,指正,学生会在团体的压力与动力中辨别好与不好,在生活中修正,消退负面观点。这样信任与接纳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

  四,遗憾与不足

  同一节课即使在不同的班级上八遍,不断的修正中每节课仍会有缺憾。本次汇报课也不例外。

  首先,在情绪产生的原因环节,究竟是外界还是自身决定我们的情绪这个问题上,之前的三个班都存在激烈的争论,双歧图的分析就显得很有价值。但意料之外, 6班一开始几乎就一致认为自身态度决定情绪,这已契合了情绪ABC理论的观点,进一步的探讨就显得没有必要。这种情况下应果断处理双歧图的分析,将探讨改为简单印证学生的观点。

  还有,最后一个环节,行为反作用于情绪,讲解时本应在板书上有所体现,即情绪C再往后推一步,产生不同的行为和表情,行为,表情反作用于情绪,形成很完整的体系。板书遗漏了这一步,则最后一个环节就显得有点突兀,与前面内容没有达到很好的整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和反思,不足之处诚恳地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正,以帮助我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

  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我”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话般色彩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让你的眼前一下子就明亮绚丽起来。

  (2)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留意一下这句话中的“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课文中这样的词很多,说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说狗尾草“毛嘟嘟”的,说天空,是“蓝悠悠”的,这些词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3)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4)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她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乐的,不受约束的,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建议

  1.课始可以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兰河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或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可以引导学生背诵或抄写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4.可以引导学生读《呼兰河传》的另一个关于园子的片段,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快乐,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见“相关链接”)。

  5.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倭”容易读错,要提醒学生结合语境“倭瓜”识记,还可以联系课外阅读中出现的“倭寇”来读准;“蚌”也要提醒学生读准字音;“瓢”可结合熟字“飘、漂”来认读。

【【精华】说课稿锦集8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锦集5篇

2.【精华】说课稿汇编9篇

3.【精华】美术说课稿3篇

4.【精华】说课稿合集9篇

5.【精华】说课稿四篇

6.【精华】说课稿九篇

7.【精华】说课稿汇编8篇

8.【精华】说课稿汇总5篇

9.【精华】说课稿汇总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