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密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密度教学设计1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活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平、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2.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20页的图6-2-4讲解。
密度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
2.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读量筒的刻度值。
教具
教师用:投影仪、量筒、量杯。
学生用:量筒、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清水的烧杯、细长石块、细线一根、托盘天平、法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书中84页给出了20多种常见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板书课题:
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提问:
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2.要测出某一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物质的哪些量?(结合测定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加以说明)
设疑: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盐水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呢?
解疑: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们都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
板书:1.量筒和量杯
用途:测液体的体积。
教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量筒和量杯刻度线的区别。量筒的内径粗细均匀,简身上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均匀的。量杯的内径粗细不均匀,且上粗下细,所以,杯身上刻度线越靠近杯口间距越小。
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桌上的量筒进行观察:
(l)量筒上刻度的单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说明m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
(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过最大刻度),观察水面是凹形的还是凸形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明确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板书:使用:
(1)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以凹形底部为准。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读三四个值即可)
板书: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看书P83的图7—7.要让学生说出图中Vl,V2,V各是谁的体积。
板书:
2.学生实验,测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实验前,教师应强调三点:
(1)实验要按书中设计的步骤进行。
(2)使用天平前应先对天平进行调节。
(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实验、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
(1)能否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托盘天平。
(2)能否正确地使用量筒。注意纠正读值时的错误。
(3)能否正确地选择数据表中的数值,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完毕,请实验做得较好的两个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播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两个实验小组,在实验时测出的石块的质量、体积虽然不同,但算出的密度值基本相同,这恰好能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
(2)某位同学想出了测盐水密度的另一种方法: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再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最后就可以算出盐水的密度。请你从实验时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实验误差大小这两个方面,将这位同学的做法与我们实验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我们的做法有何优点?(可少用一个烧杯,误差小)
(3)讨论书中P83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课学小结:
(二)布置作业
自制一个量筒,制作方法见书P88.
【评析】
在这个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今后做有关液体方面的实验和化学实验是有益的。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相关资源加到收藏夹添加相关资源
密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使用量筒,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盐水、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有一篇报道说,一位农民花高价从某商人手中购买了一尊金佛。后经专家鉴定该金佛是假的,农民上当受骗了。如果是你,你有什么办法鉴定该金佛的真假吗?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
[生]可以先用天平测出金佛的质量,然后想办法测出金佛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可以求出金佛的密度并比较黄金的密度就知道真假了。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分析探究,进行新课
[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盐水和水、形状规则的长方形铝块一块,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刻度尺。
[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测形状规则的铝块的密度。
二、测盐水的密度。
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能测吗?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
[生]测形状规则的铝块的密度分为几步:
(1)先用天平测出铝块的质量。
(2)再测出铝块的体积。用刻度尺分别量出铝块的长、宽、高,利用长方形的体积公式计算出铝块的体积。
以上是一种方法,另外还有第二种方法,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可以测出体积:即先用量筒装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1,将物块全部浸入
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铝块的体积即为V2-V1。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只要能够测出物质的质量即可得体积,最后还得用质量m除以体积V即可得到物质的密度。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第一种方法,分组进行实验,将测量的结果与密度表进行比较看哪组测得又快又准?
(教师巡回指导,随时纠正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将学生测出的结果及时归纳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在实验中做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然后测出质量呢?
(学生分组交流探讨,教师及时归纳总结。)
[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采用第二种侵入的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平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体上面会沾有水质量变大,会加大实验结果的误差,因此应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量铝块的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
[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
[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
[生]三次为宜。
[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
[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呢?
[师]对于一些产生数据的实验,最好是这样做,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正是从误差微小的变化中找到很多科学知识。
[师]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来测不规则物体(如花岗岩)的密度呢?
[生]基本上与测量铝块密度的方法一样,只不过在测岩石的体积时应采用浸入法,即第二种方法。因为岩石是不规则物体,用直尺法测量时,由于形状不规则,所以很难测出它的体积,因此用第一种方法不合适。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设计实验,并设计实验表格,然后将结果交流讨论)
[师]现在我们再来测盐水的密度?实验中需要那些工具?
[生]测盐水的质量需要烧杯和天平,测盐水的体积需要用量筒。
[师]具体如何来测呢?
[生]先测出一定量的水的体积,再将谁倒入量筒中,观察示数。
[师]观察示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应使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这样可以减小误差。
测出体积后,接下来测水的质量。由于测量质量时水不能与天平相接触,因此应间接测水的'质量。
[师]怎样测呢?
[生]可以先测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测出烧
杯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这样水的质量和体积已全部测出来
了,二者一除即可得密度。
[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有。
[师]怎么测呢?
[生]可以把上面的烧杯换成量筒。
[师]换用量筒?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生]取一只量筒,先测出它的质量M1,然后往量筒中装水,测出量筒和水
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同时,根据量筒液面的示数直接把水的体
积读出来,两者相除即得水的密度。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测一下盐水的密度。看哪个组测得又快又准?)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同时指点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思考:
我们在测量花岗岩的密度时,它是沉入水底的。假如我们要测量的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又怎样测呢?(教师点拨:可用“压入法”或“重锤法”来测物体的体积。)
知识迁移
1、测量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出它的_____和_____,然后依据公式_________算出物质的密度。
2、测量形状不规则小固体密度时,要用量筒测出它的体积,量筒中的水应当适量,适量的标准是________和_______。
3、观察量筒中水面达到的刻度时,视线要跟__________,水面是凹形的,观察时,视线可以____________为准。
4、在两个相同的容器里分别装上水和酒精,再把它们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里(游码在零刻度),天平正好平衡,则水和酒精的高度之比为()
A、5:4 B、4:5 C、1:1 D、不能确定比值
5、下面时小李同学在测量小石块的密度时的主要步骤:
(1)、下面的操作中有那些是必要的?请你把必要的步骤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出来____________。
A、用天平测出量筒的质量为200g。
B、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水,测出这些水的体积为15cm。
C、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
D、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出小石块的质量为28g。
E、将小石块用细线系好轻放入量筒中,测出小石块和水的总体积为25 cm。 F、将必要的数据填入下表中,利用相应的公式求出小石块的密度。
(2)、请你把相应的数据填入表中:
课后探究:在冬天下雪的时候测量雪的密度
问题:雪的密度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时间都一样吗?33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我们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对学生复习巩固前面学习的内容、了解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很大帮助。但是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还是有较大的困难,比如密度公式的计算、用间接法测物体的体积、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等。还有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有很多的方法,今后还要深入地学习。密度知识在初中物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与我们后面学到的许多知识都有联系。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知识的应用、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的培养。
密度教学设计4
(一)质量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含有物质多的,我们说这个物体的质量大,含有物质少的,我们说它的质量小。质量用字母m表示。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吨比千克大,符号为t,克和毫克比千克小,符号分别是g、mg。这些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为:
1 t=103 kg=106 g=109 mg。
3.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辨析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改变而改变。你玩过橡皮泥吧,一块橡皮泥不论被捏成什么形状,它的质量是不会改变的。冰化成水,虽然由固态变成了液态,状态改变了,其质量也是不变的。把一本书由北京带到上海,虽然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但其质量是不改变的。因此,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4.质量的测量工具
质量是一个可以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在实验室中,是用天平来测物体的质量的。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有案秤、台秤、电子秤、杆秤等。
5.天平的使用
(1)天平的调节。
首先,把天平放到水平台上,其次,要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每台天平都有平衡螺母,调节前指针在分度盘的位置偏左,或者你观察到的是左盘低右盘高,平衡螺母向右调;如果指针在分度盘的位置偏右,或者你观察到的是是右盘低左盘高,这时应该将平衡螺母向左调;当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上或是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时,天平就平衡了。你就可以放物体进行测量了。
(2)称量过程。
在左盘中放上物体后,估测物体质量,按先大后小的顺序,用镊子向右盘中加减砝码,如果砝码添加后不能恰好使横梁平衡,再用镊子调节标尺上的游码,直到横梁平衡。这时你就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了。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所处位置的刻度值之和。砝码上都标有质量数,读出相加即可。读游码在标尺上的刻度值时,需要你首先弄清标尺的分度值,读数时,应读游码最左边所对的刻度。游码的示数也要加入物体的总质量中。
易混点平衡螺母和游码都可用来调节横梁平衡,但它们使用的时机不同,平衡螺母在天平调节时使用,游码在称量时使用,切不可混淆使用。
(二)密度
1.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其计算式是p=m/v。
2.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米3 (kg/m3),常用单位有克/厘米3(g/cm3)。这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lg/cm3=103 kg/m3。
3.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在讲质量时,我们说质量是物质的属性,而密度我们称之为物质的`特性,为什么这样说呢?
比较特性是指某种物质所特有的,能够与其他物质相互区别的性质、形态、颜色、软硬等。物质的属性可以相同,但是特性一般不相同。
质量是物质的属性,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的质量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但密度一定相同;例如,桃木桌子和桃木椅子的质量不同,但密度都是桃木的密度,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密度一般不同,我们可以用密度来辨别各是什么物质。
辨析对同一种物质来说,比值m/v是确定不变的。当物体的体积增大到几倍时,它的质量也就增大到几倍,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m/v-保持不变,物质的密度跟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不随物质的质量,体积的改变而变化。由此可见,密度公式ρ=m/v,只是密度的定义式,测量式,而不是密度的决定式,物质的密度是它自身的性质,跟它的质量和体积没有比例关系。因而单从数学知识看密度公式,得出物质的密度ρ与质量m成正比,与体积v成反比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明确物理公式的意义并正确地运用它们是十分重要的。
4.正确理解密度知识中的比例关系。
在密度知识中有三个比例关系。
(1)当同一种物质,密度ρ一定时,m1/m2=v1/v2,这就是说,同一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不同的物质、密度ρ不同。当体积v相同时,m1/m2=ρ1/ρ2,这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在体积相同时,密度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
(3)不同的物质,密度p不同,当质量m相同时,v1/v2=ρ2/ρ1。这就是说,不同的物体在质量相同时,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
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质量无关,那么,在后两个式子中,物体的质量,体积怎么又跟密度有比例关系呢,这实际上并不矛盾,在后两个式子中研究的对象是两种不同的物质,而且因果关系也不同,它们研究的是因为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而造成的质量或体积的不同。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利用m=pv求质量。
(2)利用v =m/ρ求体积。
(3)利用p=m/v,求出物质密度,鉴别物质。
例1在“用天平称物体质
量”的实验中,张强同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称物体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后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左边一点,这时应该( )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变式题托盘天平调好之后,在称量物体质量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边,这时应当( )
a.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
b.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
c.把游码向右移
d.把砝码换小些
例2医护人员用体温计给病人测量体温时,体温计中的水银在测量过程中始终不变的是()
a.质量b.体积c.密度d.温度
变式题一瓶纯净水喝掉一半后,剩下的半瓶水与原来的一瓶水比较( )
a.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b.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c.体积减小,密度减小
d.体积不变,密度减小
例3在各种宴会上、酒吧中,人们常常喝鸡尾酒以增加喜庆气氛。鸡尾酒的调制方法是:先将颜色不同、密度也不同的几种酒分别调好,然后先把一种颜色的酒倒入杯中,再将长颈漏斗伸入杯底,依次倒入其他颜色的酒,这样就调制出一杯颜色漂亮、层次分明的鸡尾酒。为保证不同颜色的酒不会相混,在调制时应该按密度xx的次序倒入杯中,这里应用了xx知识。调好的鸡尾酒如果没有及时饮用。过一段时间后,各层的颜色就会逐渐暗淡了,这说明xx。
变式题太阳能是人类能源的宝库,太阳能集热器是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一种装置,它可以利用太阳能把水加热。太阳能集热器主要由集热板和贮水器两部分组成。
(1)贮水器总比集热板的位置高,请你猜想这样做的原因。
(2)利用相关知识说明并用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例4小明同学为测定酱油的密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表格中已经记录了最初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2—7—3所示的是他将烧杯中一部分酱油倒人量筒后,烧杯剩余酱油的总质量,以及从烧杯中倒入量筒内酱油的体积。请根据图中显示的情况,帮助小明完成实验数据表格的填写。
烧杯和酱油
的总质量
m总/g烧杯和剩余酱油的
总质量m1/g例出酱油的质量
m2/g
倒出酱油的体积
v/cm3
酱油的密度
ρ/gcm一3
150
拓展迁移北京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缓解北京城市用水的紧张状况,应当从我做起。晓晓家采取了多种节水措施,进一步减少了用水量。4月底查水表时,水表显示的数字为325m3,4月份她家的用水量为8吨。5月底查水表时,水表显示的数字如图2—7—4所示,则5月份她家的用水量比4月份少了xxt。
例5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矿石的质量是175.6g。
(2)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图2—7-6所示方法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70 cm3.
a.加水到标记b.取出矿石c将量筒中水倒入。
(矿石浸没水中) (准备补充水)杯中至标记
(3)矿石的密度是2.51×103 kg/m3,从图a到图b的操作引起的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4)实验中测矿石体积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经常用到,请举一例:曹冲称象等。
点评等效替代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化复杂为简单的研究方法,据说,爱迪生发明灯泡后,有人想计算灯泡的容积,不知用了多少个公式,多少张草稿纸,最后还没有爱迪生测量出来准确,很简单,在灯泡内灌满水,量出水的体积,就是灯泡的容积。爱迪生用的就是等效替代法。力的合成、求等效电阻都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密度教学设计5
【整体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
1.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m3与g/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4.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补充习题,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关键】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学习“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密度”,第2课时学习“密度的应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3.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学生:托盘天平和砝码、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和肥皂块、大注射器等。
密度教学设计6
【设计思想】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初三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学生分析】
在新的课程中提到密度一词,虽然学生会对其有一定的理解,但还是很模糊,所以
要在学生很是模糊的时候加以提醒,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会遇到问题——仪器的使用,所以要对学生进行讲解,做应有的对策。
【仪器材料】
天平、砝码、水、体积不等的木块、石块等。
密度教学设计7
“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本节教材是在学习“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质量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也为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作了铺垫,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浮力等知识作了准备;更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一、设计思想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的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及突破策略
1.教学重点:理解密度概念。
突破策略:充分利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方法,借助“比值”定义密度概念。
2.教学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
突破策略: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速度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教学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四、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掌握“质量”和“质量的测量”的基础上,以实验、观察与分析为手段,让学生在讨论与总结中学习新的知识“密度”,针对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合理分组,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特长,使每组以至每位同学都享有成功的喜悦,同时可以培养其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法选择
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是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不断提高。
五、教学仪器
学生实验器材:量杯、天平、细线、铁块(各11组);量杯、颜色相同的铁块、块。
六、教学过程
(一)过程与方法
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探究得出密度的概念。
(二)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
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
2.模式结构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实验。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
3.师生由密度公式讨论导出密度的单位。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而人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教师展示酒精、煤油、清水、木块、铁块、铜块实物,分别让学生进行区分辨别。指出: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辨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
教师拿出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颜色都是白色,问学生:你们怎么能鉴别出哪种是铁块,哪种是铝块?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感觉一下轻重。提示: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量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从而引入新课。
学生实验一: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二:测量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铁块)的质量。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表格,指导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分析实验数据,概括结论。
表一
表二
实验一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实验二结论:同种物质,不同体积质量不同。
即: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不同的;相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投影显示)
设疑:以上两个实验,客观事物不同,有没有共性的东西?
很自然顺势提出为表述这样的客观现象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密度。
2.新课教学
(1)密度概念的建立
学生实验三:测三个铝块的质量。最大的铝块体积是最小的铝块的三倍。较大的铝块的体积是小铝块的两倍。同样测出体积成倍数关系的三个铁块的质量。(也可以不是整数倍)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表格
表三
表四
实验三结论:铝块体积增大2倍,质量也增大2倍。铝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体积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也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归纳推理: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明确: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物质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2)密度的概念教学
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密度的公式:
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两节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定义及公式教学说明
通过设计实验尽量使物理概念形象化,使学生顺利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密度是用比值描述物性的概念,不能不管具体条件,单纯用数学公式讨论问题。
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
(4)用投影打出下面的例题
一块铝,它的质量是0.675t,体积是250dm3,求铝的密度。
请同学们完成这道计算题,解题也要按要求写出已知、求、解、答。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
学生练习,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练习后用投影打出下面解题过程:
已知:m=0.675t=675kg V=250dm3=0.25m3
求:铝的密度
解:=2.7×103kg/m3
答:铝的密度是2.7×103kg/m3
教师边讲解要求及过程,边分析巡视中发现的学生计算中的问题,提醒学生们今后注意。
由例题的讲解进入密度单位的介绍。
(5)密度的单位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到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与体积单位复合而成,在中质量单位是“kg”,体积单位是“m3”,则密度的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还有“g/cm3”。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比如ρ金=7.8×103kg/m3=7.8g/cm3
3.总结、扩展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七、教学反思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也严格按照的要求来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习,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熟悉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成意义建构。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殊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熟悉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留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密度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知道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
3、使学生初步感知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难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我们周围有各种物质,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如:空气、水、泥土、石头、铁、铜等等、每种物质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如: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泥土是软的,石头是硬的,金属有光泽,非金属无光泽等等。形状、颜色、软硬、气味等这些就是物质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鉴别物质、下面就请同学们鉴别一下你们桌上摆放的贴有A、B、……字母标签的是什么物质?根据什么特性鉴别的?
生甲:我们桌上放的这瓶液体是酒精。我是根据它的气味鉴别的。
生乙:我们桌上放的两块金属,根据它们的颜色及其中一块的锈迹,可以鉴定一块是铜,另一块是铁。
生丙:我们桌上放的这两个物体,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无法判断它们各是什么物质。
师:由此可知,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不够的。那么物质是否还有其它特性呢?请丙同学告诉我,你能否判断你桌上的两个物体是不是同种物质?
生丙:肯定不是、因为它们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可我用手掂了掂它们不一样重。
师:大小形状完全一样,表示什么相同?
生:体积相同。
师:用手掂,你关心的是什么?应该用什么仪器测量?
生:关心的是质量、应用天平进行测量。
[实验1]
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
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
师:这两个实验中有什么相同量?什么不同量?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丁: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也相同,但质量不同。
生戊: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师:对、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为此我们引入一个物理量—一密度。
[板书1]
1、密度是表示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并不相同这一特性的物理量。
师: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
2、建立概念
(l)学生分组实验
(每组一个铁块或一个木块,各组的铁块、木块的体积均不相等)。
[实验2]用天平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下表
(2)分析实验数据(投影片见表1)
表1
师:由以上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生甲:体积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不同。
生乙:铁块a的体积是铁块b的两倍,铁块a的质量就是铁块b的两倍;铁块c的体积是铁块b的4倍,铁块c的质量就是b的4倍、
生丙:木块a的体积是木块b的两倍,木块a的质量就是木块b的两倍;木块c的体积是木块b的四倍,木块c的质量就是木块b的四倍。
生丁:对铁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木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是个定值、只是这两个比值不相等。
师:很好、这就表示,对于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即它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不同物质,这个比值不同、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物理学中就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密度。
(3)建立概念
[板书2]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
2、密度的公式
师:由密度公式可知,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板书3]
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师:在一般物理实验中,由于所用物质不多,因此质量的单位常用克,体积的单位常用厘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克/厘米3。
[板书4]常用单位:克/厘米3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03千克/米3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4页,我们一起来看一些物质的密度表、
师:铜的密度是多大?表示什么意义?用克/厘米3作单位,其数值多大?
生甲: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这表示体积是1米3的铜其质量是8.9×103千克、用克/厘米3作单位,它的数值是8.9,即8.9克/厘米3。
师:铁的密度是多少?铜比铁的密度大,这说明什么?
生乙:铁的密度是7.9×103克/米3。铜的密度比铁大,说明1米3体积的铜的质量比1米3体积铁的质量大、
师:水的密度是多大?空气的密度是多大?
生丙、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空气的密度是l。29千克/米3。
师:水的密度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它、另外还请同学们注意看,在气体的密度表旁边有个条件—0℃,在标准大气压下、其实不仅是气体,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实验测出的、
师:现在,我们再看密度表,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哪种较大?哪种较小?
生丁:固体的密度都较大;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
师:是否所有的物质都是这样呢?你们查查看,固体中干松木的密度是多大?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还是小?再查查看,水银的密度是多大?水银是固体还是液体?
生戊:干松木的密度是0.5×103千克/米3,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银的密度是13.6×103千克/米3,水银是液体、可它的密度却比一些固体的密度还要大。
师;所以说固体的密度较大,只是对一般物体而言、好,若有一种金属,它的密度是2.7×103千克/米3,它是什么金属?
生己:由密度表可知,这种金属是铝。
师:所以,利用密度还可以鉴别物质。
3、实验与讨论
师:(拿一个戒指或螺母)请同学们想想,怎样鉴定这枚金戒指的真假?都需要测哪些量?各用什么仪器?
生:可以测密度来鉴别,这需要测质量,用天平测;还要测体积,用量筒来测;将数据带入密度公式进行汁算。
师:下面我们分成4个大组,每个组完成下面一个实验内容。
(1)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内容用投影映出)
[实验3]用天平、量筒来测定:
A、一杯酒精、半杯酒精的密度;
B、大铝块、小铝块的密度;
C、同体积的铁和铜的密度;
D、涂色的两种物质的密度,鉴定它们是什么物质。
(以上实验两人一个小组,六个小组完成一个实验内容,四个实验内容并进)
(2)实验记录
(见表2用投影片,请同学回答,教师填写)
表2
(3)思考与讨论
师:由以上实验结果,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
[板书5]实验与讨论:
A、对同种物质,物质的密度与质量、体积V的关系。
B、不同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生甲:对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变化时,质量也变化,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与V的比值不变,也就是密度不变、这说明,同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与、V都无关。
生乙:不同的物质,密度也不同、这说明: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既然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这说明: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板书6]5、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同种物质,密度相同。
师:我们再来看第三个讨论题、既然对同种物质,与、V都无关,那种这个密度公式还有什么意义呢?
生丙:用它可以计算未知物质的密度。
以此式也叫做密度的计算式、
[板书7](写在板书1,密度公式的右边):计算公式
4、巩固练习
(投影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大铝块的质量是4千克,小铝块的质量是1千克,则大铝块的密度是小铝块密度的4倍
B、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C、一杯酒精用掉一半后,剩下一半酒精的密度是原来的一半
5、本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密度,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密度也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那么,如何利用密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这是我们后面学习要讨论的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习、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习: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习未知的方法、没有
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
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m和V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平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
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
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
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
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
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
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
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V水=V铅球=0.38L
学生甲:根据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m=60.5g。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
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20cm3 V=60cm3
V砖=V-V水=60cm3-20cm3=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
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
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
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V糖水=20ml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V1=40cm3V2=80cm3
V样本=V2-V1=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
示数V2。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密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替代法测密度.
2.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 替代法测密度
【自主预习】
完成下面习题:
1.天平也可以测体积.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天平测出其质量,即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体的体积.
2.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其体积,即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体的质量.
【小组讨论】
小明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的密度.
①天平平衡时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m石=67g;
②小明测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导致用排水法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小.
③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m2-m1)/ρ;石块密度为m石ρ/(m2-m1)(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教师点拨】
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常用水的体积来替代被测物体的体积.而水的体积是用天平先称出其质量后,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来,这样就不需要量筒了.
【跟踪训练】
将一质量为158g的金属块投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金属块完全浸没,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0g.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是20cm3,金属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学习指导二: 其他方法测密度
【小组讨论】
1.蜡的密度小于水,放在水中会漂浮,如何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
2.对于溶解于水的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
“饱和溶液法”测溶解于水的物质的密度:
像白糖、食盐这样溶解于水的物质,其体积也无法直接用排水法测量,我们可以先用“饱和溶液法”测量出它的体积,进而测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盐为例,介绍一下这种测量方法.
①用天平测量出适量的食盐的质量,记作m1;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盐,充分搅拌,直至食盐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盐晶体为止,此时量筒中的液体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读出溶液和剩余食盐晶体的总体积,记作V1;
③把测量好的食盐加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溶液和食盐的总体积,记作V2,则食盐的'体积为V=V2-V1;
④食盐的密度ρ=m1/(V2-V1).
3.吸水物质的密度的测定:取一吸水物质,如一小块砖.
①用天平先称出它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砖块用细线吊着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让它充分吸水;
③待砖块吸足水后,通过增、减水量,使量筒内的水面与某个整数刻度线相齐,记下这个数值V1(如图a所示);
④把砖块从量筒中提出水面滴干后,再观察此时量筒中剩余的水量V2(如图b所示);
⑤那么,砖块的体积V=V1-V2;
⑥求得砖块的实际体积,再根据测得的砖块的质量,就可计算出砖块的密度ρ=m/(V1-V2).
【教师点拨】
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密度比水小的物质可采用“压入法”或“沉锤法”,吸水物质体积可采用排水法,或先让物体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物体自身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溢杯法”测体积.
【跟踪训练】
1.不用量筒,只用天平,如何称出5毫升的水银来?
解: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5毫升水银质量为5×13.6g=68g.用天平称68g水银即可.
2.不用天平,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酒精来?
解:100g酒精体积V=m/ρ=100g/(0.8g/cm3)=3125px3=125mL,用量筒量取125mL酒精即可.
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标本,他们使用天平、盛水量筒和粗绳测火山岩的密度时,出现不规范操作:
(1)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它的体积.
(2)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平.
(3)测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
(4)测完火山岩体积后,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平的盘中称量.
上述有些操作会造成测量值偏大或偏小,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步骤(1)(3)(填序号).
分析:本题所测的石块——火山岩,与平常的石块不同,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在用排水法测它的体积时 易造成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
①对质量测量的偏差.先放入水中测体积后,火山岩吸收了较多的水,再测质量时,火山岩的质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②体积测量偏差.当干的火山岩放入水中后吸收了较多水,使得量筒中的水变少,示数增加的值偏少,测量得到的火山岩体积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就上述实验设计出现的问题,请你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
①不应该用粗绳,因为选用粗绳也要考虑它的体积,会对标本体积测量产生误差,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②在任何时候读数都是读水的凹液面,而不是液面边缘,读液面边缘会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③矿石吸水性强,水被吸到矿石中后导致读数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
④由于矿石吸水,立即称量导致质量偏大.
改进方法(仅供参考):
①用天平测出火山岩的质量m;
②先用细线系住火山岩放入水中浸泡至不再吸水为止(达到饱和状态),再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V;
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
密度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密度的概念,会使用排水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2、通过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探究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难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密度的概念,预设学生回答密度是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实验一: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鹅卵石的密度?
【明确思路】引导学生利用密度表达式并根据表达式得出,明确要测量的物理量是鹅卵石的.质量,以及鹅卵石的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根据实验思路,质量可以使用托盘天平测测得。教师提问形状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算出来,鹅卵石的体积怎么得到?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阿基米德与金冠的故事总结出排水法。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鹅卵石的质量为m
②测得装有水量筒体积为V1
③将鹅卵石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测得体积为V2
④计算鹅卵石的体积V=V2-V1,则盐水密度为ρ=m/V。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鹅卵石放入量筒小心轻放;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平行;托盘天平称量时使水平放置,并使横梁平衡;使用镊子夹取砝码。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二:
【提出问题】如果想测量生理盐水的密度,如何测量呢?
【明确思路】学生根据密度表达式得出需测量盐水的质量和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盐水的体积怎么进行测量?盐水的质量怎么进行测量?可以直接把量筒放到天平上测量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1
②倒入部分盐水至量筒中测得体积为为V
③测得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
④计算量筒中部分盐水的质量m3=m1-m2,则盐水密度ρ=m3/V。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环节三:巩固提高
【交流与讨论】
①引导学生总结两次实验测体积的方法有何不同
②学生上台展示两次实验密度数据,发现所得密度存在小的差异。
引导学生进行误差分析,教师进行总结:量筒读数时可能存在误差;托盘天平没有平衡进行读数;托盘天平使用前没有使横梁平衡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进行总结;请学生课后查阅密度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四、板书设计
略
密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知道密度是物质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
3、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概括、归纳物理概念的能力;
重难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密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辨认物质,在现实生活中,如根据颜色辨别红色墨水和水,根据气味辨别水和酒精。此中颜色和气味是物体所具有的特性,可以据以区分不同物质。如何区分外观上相同的不同物质:如:体积一样的铁块和铜块;质量一样的水和酒精。提出:有时仅仅根据物质的形态、颜色、气味和外部特征,很难鉴别不同物质,需要找出物质的其他特征——密度。
二、实验(密度概念的建立)取体积为10立方厘米的铁块和铝块各三块,用天*分别称出它们的质量,其结果如下:分析实验数据可得: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两块铁的体积是一块铁的体积的2倍;二块铁的质量是一块铁质量的2倍;两块铁和一块铁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对不同物资,体积相同时,它们的质量不等,即它们的m/v值不同;
3、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体的'特性。
三、密度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公式: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由密度定义可得到计算密度的公式:密度=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公式变为:ρ=m/V
辨析:
a、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c、物质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d、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体积无关。
3、物理意义:铝的密度2.7×103kg/m3物理意义:表示每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千克。练习:质量为3千克,密度为8.8×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将它截去一半,剩余的密度是______;如果再截0.5千克,则密度为_______________。
4、密度的单位密度的单位四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在国际单位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克/厘米3,符号:g/cm3。
5、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单位换算依先换后算的原则例: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等于多少克/厘米3
解:8.9×103千克/米3=8.9×103×=8.9克/厘米3练习:ρ金=19.3×103kg/m3=_________g/dm3;ρ银=10.5×103kg/m3=_________g/cm3。
四、总结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2、密度是表示物体特性的物理量,和质量、体积无关;
3、密度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4、密度:ρ=m/V;
5、密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
密度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②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
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②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二、教学重点: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三、教学难点: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2、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合作探究:
量筒的使用:
①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2页“快递”中的'问题;
②学生交流使用方法。
3、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6、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7、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实验并交流结果。
密度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知识。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因而第七章第一节开始就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第三节的密度是对质量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
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学习一点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
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
学法
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教具准备
每两人一天平,砝码,体积不等的两个木块和两个铁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制作了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1、激趣引学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密度的概念
新大纲要求: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手段,它还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了每两人一组的分组实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中,当学生测出了质量与体积之后,我改变了教材中直接要求学生计算m/v的编排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我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根据测出的质量和体积,仍然能得出什么结论?面对这样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根据认识心理学,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直接利用这些数据去寻求某种规律,有的甚至能得出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样的结论,还有部分学生,他们可能想到要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运算。当学生讨论得出利用m和v可以计算它们的比值时,我用课件出示鼓励性的评语,并播放一段音乐,以松缓刚才紧张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法分析m/v的含义,利用比较法、归纳法得出密度的概念。并告诉学生: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初中阶段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我还要引导学生欣赏天平平衡时的对称美,领会物理学方法的和谐美,感受物理概念的简洁美。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物理学的热爱。
3、密度的公式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它要求学生能弄清公式的来源,并能记住公式。要记住公式,除了了解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还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并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在这一部分,我利用知识的迁移理论,设计了一些跳一跳能摸到的问题:①怎样计算单位体积某物质的质量?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②如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怎样计算密度的单位?③一木块,体积为 10cm3,质量为6克,它的密度多大?若切掉它的3/4,剩下的密度多大?④根据密度的公式,我们能说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吗?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教师适度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这样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这里通过对公式物理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形成基本的、朴素的、唯物物理学思想
物理学史 在学生紧张的劳动之后,课件出示“王冠”图,告诉学生阿基米德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王冠的故事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怕困难,积极探索,服务人类的科学思想。
小结
一堂成功的物理课,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物理学知识,还要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学方法,甚至要形成一些基本的物理学思想。小结中,我准备先让同桌的学生相互回忆本节学过的主要内容,让这些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
知识体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老师再从物理学方法和物理学思想两个方面着手,总结学生在这堂课中的表现,肯定他们的成绩,指明他们努力的方向。体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
密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进一步的理解密度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在理解密度概念的基础上,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了解,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3.建立密度的概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主要教育目标课题引入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辨物质种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观看作品从学生的想法选择比较典型供大家思考,并对进行分析,总结。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
【密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密度的测量教学设计12-18
《密度》教学反思04-20
密度的教学反思11-26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5-21
初中物理教案:密度12-29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经典教学设计03-05
23个国家的人口密度排名06-17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