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渔家傲》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渔家傲》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家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意象,来分析: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掌握边塞诗的内容特征。
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抓意象,析意境,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屏幕显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李颀
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诗的共同特点----描写边塞的风光或者是战争的,这样的诗叫做边塞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词的名篇: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边塞看看那里特有的风光。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学生查阅资料解决。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让人惊叹。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词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
三、整体感知:读听听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试试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3.思考:初读此词,你感悟到了什么情感?
4.翻译文意(学生将不会的提出来)
译文:边塞的秋天风景独具,大雁匆匆向衡阳飞去。军号一响,马嘶车号随风起。群山深处,烟雾茫茫,残阳如血,城门紧闭。
端起酒杯思念家乡,功业未建无心回去。羌笛声声寒霜满地,夜深人未睡,
将军、征夫们头发变白,流下了眼泪。
四、赏析上阕
请学生读上阕(再读),其他学生思考
(1)上阕写了何时何地的景色?可以用词中哪个字来概括这景色的特点?
(2)与江南相比,边地风光“异”在哪里呢?
“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3)分析意境特点:苍凉-悲壮(看图片)
(4)这样的意境和下阕抒情有什么联系呢?
[插入写作背景:
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因为守边官员贪生怕死,范仲淹主动要求调到军事要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主动挑起了这保民卫国的重担,希望能击退外敌。此词即作于出任延州时。]
赏析下阕(品情感)诗人的情感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面?明确:泪这一“泪”字包含了哪些情感?体现在哪些诗句中?明确: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全诗核心句
分析: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请学生读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羌笛悠悠霜满地”和上阕的意境照应,奠定“凄凉”的情感基调。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所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后句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止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而哀伤流泪。
过渡:文中,作者和将士们为了祖国的边疆不受侵扰,远离家乡和亲人,舍小家,顾国家,连“衡阳燕去无留意”,可将士们仍“燕然未勒归无计”直到“将军白发征夫泪”,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了家人的幸福,祖国的安定,所以,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应感谢前辈们,尊敬为我们创造幸福的人们,把学习搞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报答祖国的`培养。
五、拓展
在和平时期的战士们又是如何来实现自己报国理想的?
六、课堂检测
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
(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
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
七、作业
1.根据今天学习的情和景的关系,请同学们仿写一首诗:
开头句:——秋来风景——,
范文:家乡秋来风景丽,
稻熟果香喜气溢。
四面歌声连连起,
院子里,
高粱麦穗挨墙砌。
2.请以“深秋戍边图”为题,用自己的语言将《渔家傲》改写成一篇短文。
八、板书
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上阕写景千嶂孤城
(异)长烟落日
渔家傲范仲淹↓借景抒情
家万里-归无计
下阕抒情
(泪)羌管悠-霜满地抒发思乡报国之情
苍凉悲壮,沉郁雄浑
九、教学反思
本课堂重在理解词的意境,感受词人的爱国凄凉沧桑之情。然而在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中有些不尽人意,对词人的内心凄凉之感没有深入理解。课反还需做补充引导。
《渔家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范仲淹,背诵并默写本词。
2、理解词的意境和主题。
3、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整体感知:
1、渔家傲,词牌名,属小令,分上下阕。本词是一首边塞词。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3、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
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细读品味:
1、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1)、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
(2)、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听觉上的震撼)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1)、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2)、燕然未勒归无计——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
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3)、羌管悠悠霜满地——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萧条的景物的描写和作者情怀的抒写,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六、板书设计:
渔家傲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乡忧国,孤独愁苦。
《渔家傲》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品味、赏析、体悟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放音频),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
二:学习新课
(一)读
1、注意听范读(放音频):点评好在哪里?注意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雁去长烟
落日边声
千嶂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
(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
(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
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
7、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放音乐)
(三)拓
根据你对词的'理解领悟,用你能想到的句子将《渔家傲》
(1)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例如: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景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火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2)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例如:
1)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2)一队人马在边塞的戈壁滩上缓缓前行,满身铠甲的将军猛地勒住枣红色的坐骑,马仰头长啸,嘶鸣声在狭长的山谷中激荡回响。众人抬头,疲惫的眼神中顿时闪过熠熠的光彩。将军古铜色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震颤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满面黄沙。“就地休息!”将军一扬手中的长鞭,雄浑的声音震荡着两面山上的碎石。黄黄的斜阳,染黄了将军灰白的胡须,也给整个队伍洒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突降在这荒漠边缘的一队天兵天将。站在秋天包裹着的西北边塞,天地仿佛在此相接。边塞的苍穹似分外开阔空旷,寂寥深邃,没有浮云的嫌碍,只有荒凉而不透明的成熟。
(3)学生习作交流:
三:作业课外积累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渔家傲》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二、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三、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注释①中的作者简介。
(二)分析全词
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1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1、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秋天。
很好,你们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一信息的呢?“塞下秋来风景异”
(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人身处西北边地,我们刚刚介绍过词人的家乡在苏州吴县,这样一南一北的差异究竟会有何不同的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异别之处。
(2)“衡阳雁去无留意”
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古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那么,这里“衡阳雁去”的语序是否符合我们现代的阅读习惯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确的语序又是什么样的呢?
“雁去衡阳”这里运用了倒装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这是正常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为什么呢?同学们想一想,大雁南飞是自然界的常态,而这里作者却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这是运用的拟人的写作手法。同时,这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A、首先,我们来找出这里所出现的意象: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B、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一起看看这些词的意思。
C、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类似呢?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风景,词人又为何用了“孤城闭”这三个格调与之相反的词呢?我们想一想,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此时的形势是紧张而又不利的,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
(4)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2、分析词的下片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词的下片。(1)“浊酒一杯家万里”
A、这里,词人借酒消愁,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杯酒是“浊”的,“浊”与“清”相反,混乱浑浊的意思。可见此时词人心情紊乱,连所喝的酒都是浑浊的。
B、其次,“一杯”与“万里”,两个数量词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就是说,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这种有家无法归的情况之下,词人的所见所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3、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五、拓展学习
在解析完整首词后,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三个字“渔家傲”,从词的结构来说,“渔家傲”是什么呢?
词牌名。
对,很好,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名称,很显然,仅仅从“渔家傲”,我们是很难联想到这首词的内容,其实,这首词有一个题目“秋思”。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一篇与之相似的课文《天净沙·秋思》,你们还有印象吗?
有。
好,那我们就一起把它背诵出来吧。
六、课堂小结
七、课后作业
1、背诵《渔家傲》。
2、从中选择一首扩写成现代白话文,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300字左右。
3、预习下一课《天净沙秋思》。
《渔家傲》教学设计5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五、背诵并默写。
板书设计:
雁去无留意
风景异[边声四起、]荒凉、萧条、凄清
孤城紧闭
渔家傲、[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抒、情、忧国思乡、壮志未酬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诗歌,能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学会初步赏析诗歌内容。(重点)
3、在品读中体会诗歌意境与情感。(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
引导与点拨学生以读为主,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学准备:
课件、朗读音频课时安排:2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是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介绍背景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结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攻取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被围攻七天七夜。这时,不期而至的大雪纷纷而降,李元昊因粮草难以为继,无奈撤军。延州的险些失手,震动了朝野,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江山社稷的时刻,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坐镇延州军事要塞。
当时西夏初立,气焰炽盛,锋芒正锐,而宋朝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这首词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他的`家在江苏的吴县,一个生于江南的文人,此时此地有何感想呢?让咱们一步步走近作者。
二、朗读诗词,初步感知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展示读,听读,齐读,点评(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教师活动:引导与点评
三、品读词句,深入体会
请再读全词,思考以下问题,并结合相应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
1、在上阕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这景会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然后全班交流,在品读中,深入体会诗歌意境与作者情感。
教师活动:引导与点拨学生品与读。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据课堂交流情况归纳)
五、布置作业
1、请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请搜集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渔家傲》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语文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第29课《诗词五首》之《渔家傲》。
【教学简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教学设想】
“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习来进行。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教学方法】
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李白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2、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3、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梦。
四、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五、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渔家傲》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渔家傲是词牌名。
二、整体感知:
1、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2、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3、学习生字:谩(màn) .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
上阙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
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合作探究: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词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
明确: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像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词人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了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充分表达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这是很少见的。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读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渔家傲》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熟读成诵,感受词的风格和韵律特点,进而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及其流派。
2.品读辨读,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进而认识中国士大夫的品格。(重点和难点)
教学流程:
一、读梦——诵读诗词,把握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读顺,教师巡视指导。请将读不准、读不懂的字词提出来。
(2)点名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节奏,学生互评。教师指导,出示节奏划分。学生再齐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将词作变换成律诗,比较异同,体会韵律。(词,长短句错落,节奏富于变化。)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天帝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
(4)聆听范读,齐声朗读。
主问题:这首词词牌名是《渔家傲》,没有题目,你能否给这首词加个题目?说说理由。词写什么?写实还是写虚?(引出“梦”)。《渔家傲》在《花庵词选》中题做《记梦》。
二、绘梦——描绘意象,进入意境
追问1:词人李清照在词中都梦见了什么景象?默读找出来后,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触动你的画面。
(天接云涛、星河流转、千帆乱舞、天人对语、鹏飞高举、吹取三山)
①铺叙:描写细腻,词义生动,意境浑厚。
“接”“连”“转”“舞”:天幕四垂、波涛汹涌、云雾弥漫——浑然无际(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殷勤”:温和、关心民生疾苦天帝。(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天帝形象?)
②用典:大鹏(庄子语)、三山(神话传说)(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也婉转表达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追问2:请再读课文,梦中哪两句词提及到沉重残酷的的人生现实?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追问:哪两个字耐人寻味?(嗟谩)能否替换成“言”和“尚”字?“嗟”字传达出来的是对日暮途远的叹息,是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叹息,是李清照历经国破家亡的颠沛流离之苦的叹息,是自己知道自己来日无多的叹息。而“谩”字则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包含两层意思:一则感慨自己空有才华,但毕竟是个弱女子;二则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
3.析梦——领悟主旨、认识词人及其词风的变化
(1)比较阅读李清照婉约词《点绛唇》,认识不同词风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婉约派词风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豪放词特点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语词宏博,用典较多。
(2)词风为什么发生变化?词风变化和人生经历情感变迁的关系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是个待字闺中的少女时,羞涩调皮,聪敏率性。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后与赵明诚结为夫妻,词风高山流水、琴瑟和鸣,一丝哀愁中包含柔情。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岁丈夫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后改嫁,遇人不淑,被人诬陷,受牢狱之灾,度日如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见《声声慢》)金人南下,国破家亡;以女子之身,怀天下大事;以一介布衣,存士大夫之志,体认着共同的时代悲哀。(《渔家傲》)
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而《渔家傲》是其唯一一首豪放之作。
中国文人都有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辛弃疾、范仲淹……包括弱女子婉约派词人,在国家危难之中也会抒发出豪放的情怀。这就是中国文人“士”的灵魂。
《渔家傲》教学设计10
教学流程:
读——品——悟——诵——练
导入:情景创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王之涣:《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按照题材分,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而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这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是密不可分的。
一、读
1、听该诗的朗读,注意停顿和注音。
千嶂里、燕然、羌管、人不寐
2、请同学们齐读,做到、正姿势:把书捧起;、凝精神:目光专注;、定气息:把气提起。
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而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些许的把握不到位,让我们现在一起来品读该词,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味后能朗诵该词。
二、品(景)
1、解题、渔家傲:词牌名、秋思:词名
我们知道词的篇幅可以分为上、下阙(片),本词也是如此,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该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上阙:
(1)、男生齐读,女生试着想象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苍凉、悲凉?
请同学们试想(言语引导想象画面):
塞外,我看到层峦叠峰之中一座城门紧闭的孤城,我的耳畔传来军中集结士兵准备迎敌的号角的声音。
(2)、请问词中描写的景是哪里的景,什么时节的景?词中何处可以得知?
“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地点环境、秋来:点明了时节
(3)、我们现在也正值秋季,范仲淹笔下的景和我们身边的景一样吗?那个字告诉我们不一样了呢?异:统领全词
(4)、细细地感知词人所描绘的这个景有什么不一样?
A、“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飞到了衡阳。
〔知识链接:衡阳,又称‘雁城’。传说,秋天,大雁南飞过冬,飞到我们的衡阳便徘徊在我衡阳的上空,不再南飞,于是,“雁城”便由此而来,衡阳也一个地方与大雁有关---“回雁峰”〕
“大雁南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作者在此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拟人,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边塞已经是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问:
1、这是从哪种感官上来写塞外的风景的?
[视觉上悲凉]
2、除了运用了视觉,作者还运用了哪种感官?、[听觉上],听到的是什么?
B、“四面边声连角起”
塞北,作者眼前所见之境处处悲凉,而此时四周响起了特有的声音:西风呼啸,驼马嘶鸣,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悲凉。
[听觉上的震撼]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问:这样的壮阔的边塞特有风光,戍边的将士是不是也在欣赏美景,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不禁会让我们去想:双方打战,城门紧闭则表示休战,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感觉上的紧张]
3、小结
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和感觉,将所见、所闻和所感等现象连接了起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
三、悟(情)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词的下片,感悟词中的情。
1、词人在词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忧国思乡
2、为什么会这样?
知人论世:(作者、背景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少孤贫而能刻苦自学。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作者任陕西副使,抵御西夏的侵扰。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问: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问:我们都说“千古情愁酒一杯”,那么,作者是否也像这句话所说的一样,仅仅一杯浊酒能否消解作者心中万里的乡愁?
非也非也,词中的“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亲人那深切的思恋,
3、既然思亲又思家,他为何不回家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运用典故的作用:
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4、这时作者又处在一种什么景中?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问:听到了这样哀婉、凄切的音乐,又看到了满地银霜,词人会是何种心境?
“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
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5、此情,此景,戍边的将士,他们又是何种情境?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觉,心愁满绪,那些将士则是连头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6、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7、小结
下阙的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回的抑郁情怀。总结: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出一幅苍凉肃杀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回的抑郁情怀。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四、诵
请同学们进入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再加上自己独特的领悟,注意停顿和注音,诵读该诗。
五、练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有说有练真有戏”,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口语训练,检查本堂课的学习成效。
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塞下秋来风景异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衡阳雁去无留意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羌管悠悠霜满地
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
二、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 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渔家傲》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首词。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情思。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三、教学难点:
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五、课时准备: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体会——讨论——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一、导入新课:
八年级时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里有两句名言,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操,大家还记得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范仲淹的词,看一看它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初读体会
(一)诵读(节奏、情感、意境)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学生读。
4、集体朗读。
(二)谈体会指名学生谈
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朗读,来谈谈对本词的初步体会。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没做官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2、写作背景介绍: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延安]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渐收回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敢侵犯。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四、再读,理解词的内容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写的是深秋塞外苍凉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将士们)思念家乡、亲人渴望立功的.复杂感情。
2、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3、赏析词的上阕:
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感受定有不同]“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
①、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②、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4、赏析下阕
词的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诗人自抒情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燕然未勒归无计: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我们曾经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那首诗里,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怎样的情感?大家一起来把《天净沙秋思》背一遍。再想一想。
明确:思乡的情感,极度的忧郁和忧伤。
今天这首词同样是“秋思”同样有思乡之情,可范仲淹的情感与马致远的有没有不同呢?
明确:本词在表现浓浓思乡之愁的同时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和拳拳爱国之心,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边塞题材的诗词呢?
2、由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联想到《渔家傲秋思》中的哪一个句子?
六、学生自读两至三遍课文,看谁先背诵课文。然后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背本词。
七、老师向学生提供范仲淹的《御街行》,学生试着赏析。
板书设计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上片:
衡阳雁去无留意
荒凉
写景
异
四面边声连角起
艰苦(塞下、秋来)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下片:
家万里
抒情
思乡、忧国
归无计(功业未成)
慷慨
霜满地(夜晚来临)
惆怅
将军白发征夫泪附: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砌是台阶,因上有落花,所以称为香砌。②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细碎的声音。③练:素色的绸。④敧:倾斜的样子。⑤谙:熟悉。⑥都来:即算来。赏析:这是一首写秋夜离人相思的词。历来评词者都认为本词情景兼融。上片主要写景,而寓情其中。下片全部抒情。末三句一往情深。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即从这里脱胎。
《渔家傲》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大意,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3.体会作者豁达的心境,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且积极的人生观;体会词中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大意,背诵并默写整首词;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体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传达的是不为任何纷扰所动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这两句千古名句皆出自范仲淹所作的《岳阳楼记》,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怀之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渔家傲》,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伟大的词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三、复习有关词的基本常识。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歌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每个词调都有限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声律;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词的段落也有数种,一段的称为单调,两段的称为双调,三段或四段的称为三叠或四叠,其中以双调者为多,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阕或上阕,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阕或下阕;词的句式或整齐,如《浣溪沙》,或参差,如《渔家傲》,但绝大多数词调的句式长短不齐,短者仅一字,长者达十一字,因此,词又名长短句。
四、落实字词。
五、朗读词。
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
2.学生自读,感悟文义。
3.学生齐读,加强理解。
六、理解词。
1.范仲淹所作的《渔家傲》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致?从哪句词体现出来的?
描写的是边塞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交代了写作的地点,“秋来”写了时间。“风景异”概括了这里景致的特点。
2.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本词的上阕以“异”字统领全文,词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里着重表现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与中原大不相同。
(1)雁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塞之地的荒凉。
(2)号角凄厉。“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夹杂着风吼、马嘶的声音,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
(3)重山叠嶂。交代了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处于偏远之地。
(4)孤城紧闭。“孤”不仅仅交代所在城池的环境,也是自身心境的写照。“闭”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呈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
3.下阕则围绕一个“情”字展开,结合语句体会词人当时的情感。
(1)思乡之情急切。“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一杯”,举杯消愁,消思乡之愁苦;“家万里”,可是家却在万里之外,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显急切的归家之情。
(2)建功之心强烈。“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由此可以体会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在这双重情感的积聚下,使人夜不能寐。“羌管悠悠霜满地”,于是听到羌笛悠扬的声音,看到寒霜满地的景致。“将军白发征夫泪”也体现出将士们长期驻守边塞的劳苦和感伤之情。
4.小结。
本首词着力渲染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七、布置作业。
背诵《渔家傲》。
板书设计
渔家傲
范仲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明月为主题吟诗作赋,大量的咏月诗词不断涌现,请回顾我们曾接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在中秋佳节,遥望明月,词人苏轼感慨良多,遂写下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体会作者是如何借月抒怀的。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并精通棋琴书画,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字子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遭受贬谪,经历十分坎坷,与此同时与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三、朗读词。
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
2.教师领读,落实读音。
3.学生自读,感悟文义。
4.学生齐读,加强理解。
5.指名朗读,强化记忆。
四、理解词。
1.请在本首词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为众人知晓,并流传甚广。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当时苏轼与弟弟已六七年未见,他们饱受离别之苦,这句应饱含作者一种美好的祝愿,希望兄弟二人的情谊天长地久,借此抒发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2.此句除传达一种美好的祝愿之外,你还读出哪些内涵?让我们结合前文词句详加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人问月问天,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之所以向往是由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政治失意,故寄希望于天宫,并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诗人要乘风归去是想离开现实直奔天宫而去,幻想借此忘掉一切。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此时,天上和人间,理想和现实,使他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欲登琼楼玉宇,却又留恋美好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此句写景表现出作者因为思念而心绪不宁、辗转难眠的情景。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作者对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与弟弟天各一方的遗憾和无奈。所以作者用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的普遍规律来自我安慰,自我释怀。在安慰的同时也传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既然人世间有许多离别、不圆满的事情,就希望天下所有与他境遇相同的人都能平安,虽远隔千里,亦能感受到彼此的真情,享有美好的月色。
3.小结。
此时作者的情感并未拘泥于兄弟之情,而是延展开来,以此祝愿天下人,更加突显其博大、豁达的胸襟。
五、拓展延伸。
积累以下苏轼的两首诗词,可选取感兴趣的一首加以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布置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
《渔家傲》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3、品味赏析。
【教学重点】
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难点】
品味赏析。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词发展到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人独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的更加完美,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让我们在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做一次艺术的巡礼吧。
二、资料助读
关于温庭筠和花间词派: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花间词派:五代西蜀的`一个词派。内容多写闺情,写离别相思,风格绮丽,在当时颇有影响。
三、师生共同赏读《望江南》
四、词文赏析
写人的是哪几句,表达什么情?写景的是哪几句,它的作用是什么?抒情的是那几句,抒发了什么情?
五、归结全文
形象刻画。
景物描写。
情感抒发。
六、熟读课文,当堂背诵《望江南》
第二课时(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一、导语设计
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二、听录音,读课文
要读准字音,读出感情。用竞赛法“巾帼须眉大比拼”解决朗读和加强基础字词。
塞下( )连角起( )千嶂里( )浊酒( ) 燕然( )未勒( )羌管( )人不寐( )
三、课文分析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感知词意。
2、深入品味词的内涵。
上片,抓住“异”字从“雁去、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来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图,渲染荒凉萧瑟气氛;下片,抓住一个“泪”字抒发将士思乡报国之情。
四、发挥想象,再现诗词画面,体会词作的内涵,感受词的画面美
镜头1:
镜头2:
镜头3:
……
五、写作训练
赏析:“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峰峦连绵,暮霭四起,落日低垂,边塞的孤城在黄昏中闭上城门。描写了一幅苍茫空远、辽阔孤寂的塞外落日孤城图。
六、相关链接
1、本册中我们还学了范仲淹的哪篇文章?
2、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具备怎样的情怀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又如何认为?
3、两首词中你喜欢那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七、作业布置
1、背诵两首词。
2、改写渔家傲、秋思上片内容。
《渔家傲》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品味赏析体悟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一、导语设计
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
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
二、新课
(一)读听听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试试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完善
雁去长烟
落日边声
千嶂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
【《渔家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渔家傲》教案07-26
改写范仲淹《渔家傲》09-11
渔家傲·秋思教案06-13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07-03
图案设计教学设计10-29
经典教学设计08-17
教学设计10-15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05-20
《设计节日饰品》教学设计06-30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