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事理说明”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文对沙漠里千百年来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分析、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真理。课文以设问方式步步引导读者探寻沙漠奥秘,在带着读者思考的过程中,作者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既便于事理的阐述,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沙漠的兴趣。故在学习本文时,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探究沙漠现象,及根据人们研究沙漠、征服沙漠的事实来明确文章所表现的中心,从而树立崇尚科学的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写作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形成原因。
2.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3.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形成原因。
2.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方法: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具有时代色彩的说明文,教师在指导学习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学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课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
(1)自学法。布置学生在课前充分了解作者、预习本课的字词,。
(2)朗读法。采用多种朗读方法,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通过自读,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字词的含义。通过对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形成原因。通过研读,精讲点拨,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章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多媒体教学法。它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直观效果,使学生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容易理解。在本课迁移运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看多媒体呈现的图片,编写对话,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4)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共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创设民主的班级气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的一篇事理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二、自主预习,交流展示
小组分组展示课前预习的有关作者的知识,本课的生字词。多媒体展示。
三、初读沙漠,了解沙漠
过渡:你们眼中的沙漠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畅所欲言)
1.那古代的人和现代的人分别有何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3段。(生回答)
2.文章以法显和玄奘等古人对沙漠的印象开头,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由现实走进文本,活泼开放的问题设计,是学生思维处于开放、活跃的状态,真正体现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四、合作探究,揭秘沙漠
过渡:沙漠里真有魔鬼吗?(没有。)没有魔鬼但却有奇怪现象。课文介绍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并向我们做了科学的解释。由此可见,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由此可见,沙漠里并没有魔鬼,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设计意图:用表格形式呈现本文的重点内容,直观形象、一目了然,课堂精彩频现。)
五、写法探讨,指点迷津
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完成。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其中的两处说一说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设计意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经过讨论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
六、迁移运用,收获感悟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领着你的旅游团正在青岛夏天的游船上,这时远处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的景象,请你编写一段对话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并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景象。(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营造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趣味,编写对话,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从体裁上看属事理说明文,一般来说,这样的文章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蜡,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要让学生“油然而生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享受发现的成功”,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其难易程度可想而知,这一节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下面课文的学习。这是本单元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点
(1)能说出文章介绍的几种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和形成的原因。
(2)学习简单的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和常用的说明方法。
2、能力培养
(1)探索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缘由,学会从科学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2)善于从网络上搜寻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3、情感体验
(1)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明白“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所以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2)体验有些动植物能适应极其恶劣尤其是干旱的沙漠环境的特殊本领;它们能充分地吸收水分,它们能充分节约用水,尽可能减少水的损失。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事理说明文的写作顺序
难点:能科学解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并能解释生活中和本文原理相同的怪异现象。
疑点:沙漠里的怪异之谜都能揭开吗?
四、说教学设想
沙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世界。课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这正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何利用这一点引入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应该是不断深层次思索的问题。为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登陆“百度”,点击“图片”,搜索“沙漠”、“沙漠奇怪现象”,想通过这些图片,让学生感受沙漠。也就在搜索图片的过程中,意外的发现了有几幅图片的后面,隐藏着与课文不同的对“海市蜃楼”、“鸣沙”的文字介绍。
2、登陆“百度”,搜索“海市蜃楼”“鸣沙”视频片断,我如愿以偿,为增强课堂的直观,奠定了物质基础。
3、设法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的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但在引向课外的过程中,一些细节性的知识,不能一览无余的展示给学生,要给学生留下一些悬念,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留下一些“吸引力”,促使学生自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学模式:“三读一探一衔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生用圈点勾画法初读课文,提出并相互提出问题,相互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课堂上。教师依据新课标要求和学情,设计问题,师生共同分层次对这些问题逐一研讨。其间,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提炼,对行文思路的梳理,并适时进行情感体验教育。
2、再读课文,评点品味。对文中应该掌握的亮点,一则教师示例,授以方法,二则学生“习得”,实现技能迁移。
3、三读课文,自我欣赏。根据师生共同学习的情况,和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可重新圈点批注,可联想想象,可相互交流感性与理性的认识,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4、课文延伸,探索研究。备课时,尽可能注重向课外延伸,找一些与作者有关或与课文内容相同、相似或相反的材料(文字、图片、动画、视频、歌曲等),组织学生课堂上探索研究,品味其中的“发现”。
5、网站衔接,拓宽视野。鼓励学生上网搜索更多的知识,这里蕴藏着无穷的知识宝藏,是学生真正探究奥秘的海洋。
六、说教学流程
1、导入课文:课前,要精心设计、播放“沙漠风铃mp3”,把学生的思绪引向广漠无垠、辽阔空旷、光怪离陆的沙漠。接着,巧用“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提出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引人深思,用“其实,并没有什么‘火焰山’,只是酷热的沙漠地面,热气蒸腾,从远处看像‘火焰山’,这只是沙漠中奇怪现象的一种”,引入课文,为介绍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埋下伏笔。情景导入,意味盎然,一箭双雕。
2、作者简介
穿插竺可桢在考察西部沙漠的过程中,他的真切感受,介绍《向沙漠进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鼓励学生课外去搜寻。
3、感受沙漠。让学生结合图片学生介绍沙漠,让学生由一个直观的感受。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课下预习,用圈点勾画法读课文,相互提出问题,相互解决,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思考出示的几个问题,而这几个问题也是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将分层次对这些问题逐一研讨。
(1)古人对沙漠的感受:荒凉、可怕、恐惧。
(2)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和形成的原因
用列图表的方法,试图清晰的展现给学生。
在解释“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时,出示几幅清晰、典型的图片,放映山东电视台记者在蓬莱所拍摄到的“海市蜃楼”的.奇观。
在解释“鸣沙”现象时,出示有关鸣沙山的图片,放映内蒙古电视台在内蒙古响沙湾游玩响沙山时所拍摄到的影片。
接着,不失时机地把世界上其它各地出现鸣沙现象的地区,鸣沙山的其它奇异之处,简明扼要的展示给学生。
(3)梳理写作思路
本文按先“描述”、再“解释”的写作顺序,在此不失时机的告知学生三种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并分别予以简明扼要地介绍,让学生思考、判断本文该属于哪一种。
本文情感体验的关键在此也应水到渠成、信手拈来:“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所以我们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4、再读课文评点品味
主要是品味说明语言、说明方法,但这里仅属示例,展示方法,因为这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5、课堂重要内容反馈。
6、课文延伸,探索研究
苏轼说得好:“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求学生观察沙漠特有动植物图片,说说从中得到的发现。先后出示:“沙漠之舟骆驼”、“根系发达的沙拐枣”、“叶缩成小球状的柽柳”、“叶退化成小刺的仙人掌”、“一到旱季就落叶的相思树”、“骆驼刺”,引导学生探讨交流他们的发现,接着加以规范:“它们能适应极其恶劣尤其是干旱的沙漠环境的特殊本领;它们能充分节约用水,尽可能减少水的损失;它们能充分吸收水分。”
7、网站衔接拓宽视野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2、探究作者示异释疑的行文思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3、认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成因。
2、体会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沙漠(亦作砂漠)是指沙质荒漠,地球陆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因为水很少,一般以为沙漠荒凉无生命,有“荒沙”之称。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沙漠中还是有许多生物的。沙漠地域大多是沙滩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经常出现。泥土很稀薄,植物也很少。沙漠里有时会有可贵的矿床如石油。沙漠气候干燥,它也是考古学家的理想之地,因为可以找到很多人类的文物和更早的化石。
(二)气候地貌与生活:热带高地和沙漠视频欣赏
(三)古诗中的沙漠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5、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6、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7、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8、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9、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
10、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11、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2、无数铃声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1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二、感受沙漠
欣赏一组沙漠图片,并用语言描绘你对沙漠的初步感受。
小结:我所看到的沙漠是空旷的、茫无涯际的、浩翰的、荒芜的、神秘的、人迹罕至的……
揭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三、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四、初读课文,把握生字生词
(边读边圈画)
1、结合书下注解,借助工具书,解决书后“附录三”《字词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圈画的词语的音形义。
2、与同座交流。
3、教师提示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
五、走进沙漠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古人是怎样看待沙漠的,为什么会这样的想。
古人的恐惧法显在《佛国记》中说,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看净是沙,弄得人认不出路,吤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说,东行入大流沙,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真=踏过的脚印,不久就被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
探究原因:客观原因:古人穿过大沙漠时人力不足、物质匮乏。(人不过七八个,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物,更谈不上汽车飞机的支援。)
主观原因:科学不发达,人们对大自然缺乏正确的了解。
问题探讨:
1、课文描写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2、“魔鬼的海”和“鸣沙”
精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外搜集的知识,用一种方式向别人详细地介绍“魔鬼的海”和“鸣沙”这两种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方式一:视频解读
方式二:文字解读
1、什么是海市蜃楼?
要点:大气中由于光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中各层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者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者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象,这种现象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古人误认为蜃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
2、鸣沙是怎样发出声音?
要点:只要沙漠的表面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吹拂或人马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争鸣苑:
观点一:沙丘的内部,都有一个又密集又潮湿的沙土层,它的深度是随着雨水的多少而改变的。夏天的时候,这个潮湿层就比较深,它和上面、下面的干燥沙土层就构成一个天然的共鸣箱。当沙丘崩塌、沙粒沿着斜坡往下滑动的时候,干燥沙粒的振动波传到潮湿层的时候,就会引发共鸣,使得沙粒的声音扩大无数倍而发出巨大的声响。
观点二:响沙的“共鸣箱”不在地下,而是在地面上的空气里边。响沙发出声响,应该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沙丘高大陡峭。第二个条件是背风向阳,背风坡沙面还必须是月牙状的。第三个条件是沙丘底下一定要有水渗出,形成泉和潭,或者有大的干河槽。
方式三、图示解读
方式四、图片解读
六、拓展
你还了解哪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能不能用科学道理对这些奇怪现象作一些说明?讲给同学们听听
1、碎石圈:是一块大石头经过数百年热胀冷缩一次次碎裂后,在地上形成了一片圆形的碎石圈,非常像人为排列的作品,实际上是自然形成的。
2、沙漠绿洲:高山上的冰雪到了夏天,融化后变成地下水。这地下水沿着不透水的岩层流至沙漠低洼地带后,即涌出地面。另外,远处的雨水渗入地下,也可与地下水汇合流到这沙漠的低洼地带。或者由于地壳变动,造成不透水的岩层断裂,使地下水沿着裂缝流至低洼的沙漠地带冲出地面。这低洼地带有了水,各种生物就应运而生、发育、繁衍,于是形成了绿洲。
3、旱龙卷:旱龙卷就是沙漠龙卷风,它是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后出现的气流旋转上升现象,龙卷风把地面的沙尘卷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空中,形成一个旋转的沙尘柱。在中国的戈壁滩上,常常能看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龙卷风同时出现的景象。
七、思考
1、作者解释了一些沙漠里奇怪现象的原因,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沙漠并不可怕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不要迷信,要相信科学,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事物
2、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奇怪现象—————原因
魔鬼的海光作怪
(海市蜃楼)可用科学道理来说明
流动的沙:鸣沙声音作怪
3、世界十大沙漠
①撒哈拉沙漠,
②阿拉伯沙漠,
③利比亚沙漠
④戈壁沙漠,
⑤巴塔哥尼亚沙漠
⑥鲁卜哈利沙漠
⑦卡拉哈里沙漠,
⑧大沙沙漠,
⑨塔克拉玛干沙漠,
⑩澳大利亚沙漠,
4、“撒哈拉”之迷
“撒哈拉”阿拉伯文的意思是“一无所有”。然而据考证,这里在很久以前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所有很多”。考古学家在这片沙漠上发现一些大的河床,找到一些鱼的骨骼和生物的遗迹。地质学家在这里发现栎树和雪松的化石,还发现了5000幅以上刻有人生活场面的壁画。这些都说明,在6000多年以前,撒哈拉决不是干旱的沙漠,而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青青的沃土。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绿洲变成了沙漠呢。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5、撒哈拉森林
一个伐木工人去应征工作,工头:“你去前面的森林试试看。”过了1分钟......
工头:“哇!1分钟20棵,太厉害了!你以前在哪里工作的?”
工人:“撒哈拉森林。”
工头:“没听说过,我只听过撒哈拉沙漠。”
工人:“对啊,后来改名字啦!”
八走出沙漠
1、沙漠的形成还有人为的因素。由于人类滥伐森林、过度放牧和盲目开垦土地,加上局部性的战争又毁坏了干旱地区的水利设施,这些都加快了沙漠化的进程。
2、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相当于10个广东省的幅员面积,五年新增面积相当于一个北京总面积,我国每年新增1400万人口,而耕地却在逐年减少……内蒙古阿拉善盟85%的土地已经沙化,并以每年150万亩的速度在扩展,
3、保持土地的湿润,加强土地的保湿,保湿度大于干燥度因是沙漠化逆转的最关键因素。大量的水分来源与保持应为沙漠化逆转的关键。土地的保湿最有效法为水分的提供和储水耐风寒植物树木耕种。
4展示沙漠植物图片
不要小瞧这些面目丑陋的植物朋友们。它们可是我们征服沙漠的急先锋。有一天当它们成为沙漠里的常客,我们就离征服沙漠的日子不远了。所以就记住这些朋友们的名字和模样。
5、1.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2,假如你是一位浪漫的文学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一位科研人员,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4.假如你想学习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6、竺可桢先生的夙愿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7、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定会更快的成为现实。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为人民服务。
--《向沙漠进军》
阅读全文,完成填空与结构分析。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
1)沙漠逞强施威的武器是什么?风和沙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2)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是什么?游击战和阵地战
3)人类抵御沙漠进攻的方式是什么?培植防护林和植树种草
4)人类向沙漠进军的主要武器是什么?水(主要武器是水)
5)如何去利用沙漠?风和日光
共4页,当前第4页1234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理解沙漠中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本文叙事生动,用例典型,教学本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题目引导完成学习。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先让学生讲述自己听说过或在网络、书籍中看到过的有关沙漠的奇怪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这方面的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或小黑板l。)
明确: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
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
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同桌试一下。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你能设想几种改造沙漠的方法吗?说说看。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
明确:(说明文按说明内容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等科学小品)本文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
明确:(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出说明对象。)
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同桌试一下。
明确:(课文主要描述了两种奇怪的现象。一是“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二是
“呜沙”。)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明确:(学生能分析一点即可。可参见课后第二题。
“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乌,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你能设想几种改造沙漠的方法吗?说说看。
明确:(本题是开放性题目。)
6.研读赏析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②通过这段说明,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③“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了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这一句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④文中说明“鸣沙”的成因,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⑤“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一句能否省略?为什么?
⑥“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沙漠中的“鸣沙”现象及原因。②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点明全文的主旨,收束全文。③打比方。④作诠释。⑤不能,因为删去就缺乏了语言的严密性及说明的准确性。⑥承上启下。)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某一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果没有时间可不必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板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竺可桢
按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科学作出解释。
按语言风格:科学小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语言准确、生动。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浏览课文,说出文中的内容。
通过探究文中的奇妙现象,激起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
说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学习其巧妙构思。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的内容。
学习本文巧妙构思,掌握其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文中的奇妙现象
教具
图片
教学方法
搜集信息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交流课前师生搜集的有关沙漠的资料,师适当补充
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文中具体介绍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深入阅读,质疑讨论
(要求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质疑探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重要问题,如下列问题要尽量涉及)
“魔鬼的海”这一光怪陆离的沙漠现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并试着解释这一现象。
“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成因相同吗?为什么?
文中的“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一句在段落中的作用?
在写沙漠的'两个奇怪现象时,为何先写现象,再写原因?可否调换顺序?
文中开头部分写了古人的看法,有何作用?
拓展延伸,深入探究
先让学生畅谈对沙漠深入认识,师再次出示图片导入:沙漠有壮观奇妙的一面,也有狰狞可怕的一面,我们要正确认识沙漠,才能征服沙漠。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总结归纳,畅谈体验
(以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课文)
假如你是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假如你是位科研人员,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假如你是位文学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假如你想学习写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了解科学小品科学性和文艺性相结合的特点。
二、掌握诠释说明和引用说明的方法。
三、理解“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掌握科学小品的特点。
二、掌握诠释说明和引用说明。
教学难点:能科学解释沙漠里的怪异现象,并能解释生活当中和本文原理相同的怪异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引导、讨论。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做实验。
用玻璃杯装满水,中间放一根筷子。请学生解释筷子弯曲现象,用物理知识来阐明其中的道理。
二、导入: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同样可以用上面的知识进行解释,请大家仔细阅读全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解释“魔鬼的海”、“海市蜃楼”、“鸣沙”等现象。
三、讨论回答。
明确:
1、海市蜃楼:沙漠地面由于酷夏烈日暴晒,上下层空气温差很大,加上光线的`折射和反射的影响,使人们产生错觉,因而形成“海市蜃楼”。(找出阐释的语句,并能辅以图示)
2、鸣沙:沙漠面部的沙子细小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
四、思考:
1、作者由此现象的解释得出什么结论?
2、作者是如何来阐明事理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单回顾上堂课内容。
二、解答思考题。
(一)、结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点明题旨,收揽全篇。
(二)、第4段:引用法国人孟奇的说法,解释沙漠里“海市蜃楼”现象的成因。
设问——说明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描述现象——说明成因(引用说明、作诠释)
第5段:用作者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解释“鸣沙”现象的成因。
过渡——介绍位置、形状(描述)——记叙亲身经历——说明成因(作诠释、引用说明)
三、阅读1-3段,概括内容,思考为什么要这些段?
明确:引述古代旅行家对沙漠鬼怪离奇现象的描述,引出说明对象。
引用见闻——现代人畅行无阻(相比较)——说明原因
形成对比,用叙事语言增强形象性。
四、写作特点:
1、说明与叙事相结合。科学小品既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科学性,又具有文学作品生动形象的特点。因此,要求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用文学的笔法来表现科学的内容。
2、诠释说明和引用说明等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作诠释——逐一解说,使因果条件充分、事理逻辑严密,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引用说明——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为突出文章中心服务。
3、语言准确周密而又生动活泼。运用科学术语,诠释准确、简练,同时运用形象化的描述,恰当地使用成语,又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
五、文体、作者
事理说明文,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
竺可桢——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向沙漠进军》
六、作业:完成相应练习册。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读《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感600字10-19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设计04-03
沙漠里生存的盐水虾09-29
沙漠里的仙人掌初中作文07-10
小学语文《一封奇怪的信》教学设计11-25
哲理故事:沙漠里的两个朋友07-02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05-29
高考零分作文 沙漠里的自由07-30
高考零分作文:沙漠里的自由10-25
声现象教学反思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