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初步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中的数量关系,学会从条件入手或从问题入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2.充分体会有关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一种策略。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师: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一开始怎么比?后来田忌的朋友孙膑帮他想出了怎样的好方法?
师:你们佩服孙膑吗?为什么?
师:人们把这样巧妙的办法和好的计策称之为“策略”。其实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常常要运用一些“策略”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教学一开始,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故事《田忌赛马》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1.整理信息。
师:国庆期间,家福乐超市文具柜的部分商品降价销售,你们知道超市为什么降价销售吗?(降价销售其实也是一种经营策略,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况。
师: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你愿意把自己看到的信息大声说出来吗?看谁观察得仔细,说得完整。同样的笔记本说明了什么?这么多信息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已知条件: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华买了5本笔记本,小军用了42元。)
师:思考: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小华用去多少元?”
师:要解决“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些信息都需要吗?你准备摘录哪些条件解决这个问题?
师: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需要把一些杂乱无章的信息有意识地进行筛选和整理,从而找出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板书:整理信息)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条件进行整理,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一些吗?
(学生动手整理,教师进行巡视,学生汇报结果。)
展示学生列出的方法:(摘录条件、画线段图、列表……)
2。 列表整理。
师:同学们说了许多整理信息的方法,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把最喜欢的一票投给谁呢?为什么?(板书:列表整理信息)
教师指导:教师选择学生列出的不规范的表格,引导学生认识表格的结构、理解表格里的内容,思考为什么每人购买的本数和所用的钱数要填在同一行。(买的本数和钱数是对应的',如买3本要用18元钱。)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3.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
整理好信息后,我们就来分析数量关系(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求小华用去多少元,你是怎样想的?先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同桌交流解题思路)。
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4.小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哪两种不同思路?谁来说说。
(1)从条件入手: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先求出1本的价钱。
(2)从问题入手:要求买5本需要多少元,也要先求出1本的价钱。
(板书:从条件入手 从问题入手)
三、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解决问题。
师:解决了小华的问题,赶紧来解决小军的问题。你能选择有关的信息列表进行整理,并列式解答吗?出示空白表格:
(1)学生书上填表,并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四人小组交流解题思路。
(3)学生汇报。
师:与小华的问题一样,要解决小军的问题,我们也选择了小明的相关信息,这是为什么呢?(可以求出笔记本的单价)不能选择小华的信息吗?为什么?(其实小华的也可以,但如果计算小华的总价发生错误,就会把这个错误带到解决小军的问题上来,因此我们一般选择给定的条件。)
2.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问: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条件和问题,你体会到什么?(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容易)出示两张表格。
师:解决同一情境中的两个问题,我们用了两个表格,麻烦吧?能不能把两次的表格合并成一个表格呢?说说你是怎么合并的?(学生说,再出示表格。)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小军
( )本
42元
师:如果不考虑姓名,而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数量与总价的关系上,我们把这张表格再简化:
3本→元
5本→( )元
( )本→42元
学生在书上第66页填出括号里的数。
观察: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本数与钱数对应,每本价钱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买几本,都要先算出什么?
观察:从上往下看,又发现什么?如果买10本,要付的钱跟42元比会怎样?
3.反思交流,体验策略。
探讨:上述问题是用什么策略解决的?这种策略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感受列表整理信息的价值,了解用表格整理信息的优势,掌握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学会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巩固深化,提升策略
1.完成教材第67页第1题。
先观察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将它们列表整理。(整理在书上即可)比比谁找得准,写得快!
分析表格中的信息,独立解答。
2.师:NBA篮球赛看过吗?知道姚明吗?老师收集了一些关于他投篮比赛的情况。用画面及录音出示相关信息:姚明在两场比赛中共投篮30次,投中21次,得42分。奥尼尔在三场比赛中共投篮40次,投中30次,得60分。①假设姚明保持这样的状态不变,下面的五场比赛中姚明一共能得多少分?②姚明平均每场比奥尼尔多得多少分?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灵活整理信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避免机械地记忆和简单地模仿。]
五、总结交流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回顾与探索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孕伏转化策略:
教师:同学们,你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听说过)
教师:好的故事总能给人以启迪,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呢?学生自由交流感受,教师适时小结:曹冲能将复杂的事情与简单的事情相转化,从而巧妙的解决了问题,真是有志不在年高,了不起,相信同学们也会有不俗的表现。
一、直观演示,发现转化策略
课件出示:
师:请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哪个图形面积大呢?拿出彩色题纸,可以用笔画一画、算一算,想办法比较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有答案了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谁来说说。
生1: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生2: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师:你是如何比较出来的?
生:(边演示边说)我们把这块切开放到这块,都变成了长5个格、宽4个格的长方形。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方法,如何平移、旋转的?
师:听明白了吗?想的巧妙,讲的也非常清楚。谁再来说一说?
师:原来的图形不规则,不容易比较大小。同学们都是利用了图形凹凸的特点想到了这个好办法,非常善于观察、思考。下面我们再来清晰的演示一下这个变化过程。请看,(课件演示)平移,旋转,瞧,哪个图形面积大?(相等)真是一目了然,原来的两个不规则图形通过平移、旋转都变成了规则的的图形。 (板书:不规则图形 规则图形)你们知道吗,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策略就叫转化(板书课题)
师:这样转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周长变了,面积没变。
师:还有什么变了?(形状变了。)
师: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的确,这样转化,形状变了,面积却没变。(板书:形变积不变)
二、唤醒记忆,回顾转化策略
1.图形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
师:同学们,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就经常用到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比如说一些图形的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的推导,就常常用到转化的策略,你们能想起来吗?自己先想一想,然后跟小组的伙伴交流交流。
师:有的同学迫不及待的想说了,谁来说?
生:在学习图形的面积时,三角形的面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把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没错,这就是转化。
师:还有谁想说?
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什么?
生: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师:准确的说,这是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这也是转化。还有吗?
生:把平行四边行转化成长方形。
生:圆也是把圆分成若干个小扇形,然后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生:圆柱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这也是用转化解决的新问题。
课件出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
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 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师:大家来看,我们曾经用转化的策略解决了这么多新问题。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或者感觉有困难的,同位互相说一说。
2.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
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就是不断学会转化的过程。不仅在图形的世界里常常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在看似简单的计算中也蕴含着转化,回忆一下,在学习数与计算时,哪些地方用到了转化的策略呢?
生:小数乘法是转化为整数乘法,分数除法是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进行计算的……
出示:2.5×0.4 1.25÷0.5
+ ÷
师:请看,这儿有一组题,可以动笔算一算,体会体会转化的作用,看看从中你又能发现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学生活动是巡视关注:是否会表达。)
生:2.5×0.4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整数乘法。
生:1.25÷0.5是把小数除法转化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师:说的真好,谁能像他这样,举个例子也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计算 + ,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说得真完整。
师:很高兴你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重复的我们就不说了,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师:在计算这几个题的时候,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转化前和转化后有什么关系?
生:得数相同。
师:你可真了不起,一下就抓住了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结果不变。(板书:得数相等)
三、实践应用,体验转化策略
1.巧用转化写分数。
2.巧用转化求周长。
鼓励学生独立做在作业纸上,然后,组织汇报、交流。
师:周长各是多少厘米?有答案了就举手。
师:左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16厘米)
师:右边图形的周长可有难度了。
生:也是16厘米。
师:你怎么想的?
学生边指边说想法。
师:你是想把这四条边平移是吗?
师:大家来看,他是把这个图形想象成了什么?(长方形)能行吗?
师:我们来看一下(课件演示)真像大家想的那样,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什么?
生: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这样转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面积变了,周长没变。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形状也变了。
师:咱们同学不仅会观察,还很会想象。我们在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时候观察很重要,想象也很重要。感受到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乐趣了没有?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
3.巧用转化求面积与周长。(只列式,不计算。)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大胆的想象,仔细的思考。要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如何转化呢?
师:这么快就会了,谁来说?
生:能转化成一个半圆。
师:怎么转化呀?
生:把那块割下来,补到缺少的那块。
课件演示
师:是这样吗?这样果真就转化成了一个半圆。看来咱们同学用转化解决问题已经得心应手了。不过这个问题要变一下
师: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周长,该怎样转化呢?
生1:把左边的半圆平移到右边,转化成一个小圆,用大圆周长的一半加上小圆的周长。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整个一个图形可以转化成一个大圆。
师:怎么就能转化成大圆的周长?
引导学生思考大小圆之间的关系。
生:大圆的周长是小圆周长的2倍。
师:你怎么知道大圆的周长就是小圆周长的2倍?
生:大圆半径是小圆的2倍,大圆周长也是小圆的2倍,小圆的周长是大圆的二分之一,合起来就是一个大圆的周长。
师:咱们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到了不同的转化方法,并且这种转化的方法使问题变得非常简单。
4、巧用转化计算。
出示: + + +
师: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做在作业纸上。
生:通分,都变成分母是16的分数。
师:可以。通分也是一种转化,再仔细观察算式,你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吗?
生: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依次乘2。
师:你能试着再往下写两个分数吗?
生: + + + + +
提问:如果是这个算式,你还想用通分去做吗?那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课件出示正方形图
引导学生分析涂色部分的大小可以用1减去空白部分的大小,1-
师:明明是个加法算式,怎么变成减法算式了?
生:因为这里还空缺一个 。
师:听明白了吗?这位同学借助图形帮助进行算式的转化,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
5.关注生活。
如何求1张纸的厚度? 如何求1个灯泡的体积?
四、畅谈收获,提升转化策略
师:通过今天的研究探索,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最后,有两句话想与同学们分享分享。
出示:
解题时,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将它不断变形,直至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
——数学家路莎彼得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2、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比较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难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这类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学 习 新 课
1.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走进教室,发现值日生把教室打扫得真干净,解决问题。我很想知道我们班与别的班级相比较,卫生成绩处于第几名?
生:第二名。
生:第一名。
2.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出示表格)
生:我们班最多16面。
师:用统计表很容易看出各班的卫生成绩。
3. 师:那你还可以知道其他班得红旗情况吗?(表格下面被树遮住)
生:二(2)班比我们班少3面,
生:二(1)班比我们班少5面,
生:二(4)班比我们班少1面,
4. 师:知道他们班红旗比我们班少,可以算出他们有多少面吗?(补上问题)
学生计算。
师:为什么这样算?同桌讨论一下。
甲生:我是这样想的:
二(2)班比我们班少3面,就是.我们班多,我们班的面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二(2)班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二(2)班多的3面,从16面中去掉比二(2)班多的3面,剩下的就是和二(2)班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二(2)班面数。列式:16-3=13(面).
乙生:我是这样想的:假设我们班和二(2)班同样多都是16面,再去掉我们班比二(2)班多的'3面,也就是二(2)班面数,小学数学教案《解决问题》。列式:16-3=13(面).学
出示课件。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路.
5归纳.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你们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可以把较大数分成两部分,去掉比较小数多的部分求出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也可以把较小数假设和较大数同样多,再去掉比较大数少的部分就是较小数.因此,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
二、巩固练习.
师:比15少8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生:15-8=7,比15少8的数是7.
师:比30少6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生:30-6=24,比30少6的数是24.
(三)巩固反馈
1.拍手游戏.
(1)老师拍6下,同学们比老师少拍2下,同学们拍几下?
(2)同桌同学仿照上面的做法,进行拍手游戏.
2.出示书23页,做一做。
(1)国庆节促销,每个球优惠8元。
(2)让学生提出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把思考过程小声说给同学听一听.
(四)合作练习
1、根据各国金牌数关系进行计算。小组合作完成。
算 式
金 牌 数
俄罗斯
日 本
法 国
意大利
2、快乐口算练习,独立完成。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连乘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复习铺垫。
1. 谈话导入:大家刚参加完学校的大课间检查,三年1班的同学都表现得很好。
2. 复习迁移:
我们班在大课间中分组活动,每组5个同学,分了9组,共有多少个同学参与?怎么算?
3.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⑴ 创造情景,
师:操场上同学们正在认真训练,体育老师打算按图这样安排,同学们算算要多少人?提出问题“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⑵ 让学生独立收集数学信息。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信息:a:每行有10人 ,有8行。
b:每列有8人,有10列。
C: 3个方阵
小结:我们都是观察同样一个方阵,可以从这样一行一行来看,知道了每行有10人,有这样的8行。也可以这样一列一列来看,知道了每列有8人,有这样的10列。
⑶ 整理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明确先求1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应该怎样思考?请同位同学互相说一说。
我们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2个数学信息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有多少人?
这是一行一行的观察,我们还可以一列一列的看能不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每列有8人,有10列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该怎样想呢?
不管用哪种方法,我们都是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还可以写成综合算式。
2、探寻其他解决问题策略。
不同的'策略:1.先求:3个方阵的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
2.先求:3个方阵的一列一共有多少人,再求10列一共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4.先求:一共有多少列,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例1的小结: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结果却是一样的。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解决问题】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P.99做一做
⑴ 出示题目。
⑵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⑶ 全班反馈: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先求1盒有多少个,再求8盒一共有多少个。
2、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⑴ 出示题目:P.101⑴
⑵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⑶ 分小组交流。每个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⑷ 全班反馈解决该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练习二十三的第4题
⑴ 出示题目。P.102⑷
⑵ 让学生审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 给出三个算式,由学生选择出正确算式并表述出解决问题 的思路,重点理解“来回”的含义。
四、全课小结: 强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五、拓展练习:第一步,先请同学了解一节数学课的上课时间,一个星期在校几天?如果一个学期按20周计算,同学们在学校待多少分钟?合多少小时?第二步,根据自己计算出来的结果,你有什么感想?记录下来。第三层次是学生在生活中现实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题又是一道开放题,所有的信息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 、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2、3、5、6题
教学反思:
1、 收集和整理信息,形成数学思考。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其题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现实的生活场景。这一节课的例1既是一幅情境图,又是一道应用题。例1的图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图。小精灵明明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了解情境,从情境中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必要信息。这一步要求学生仔细地看,充分的讲,观察同一个方阵既可以横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行有10人,有8行”,又可以竖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列有8人,有10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收集和整理信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考。
2、 分析数量关系,构思解决问题的思路。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思考,体会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要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我们用不同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两个信息就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还能抓住“每列有8人,有10列”这两个信息也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分析数量之间的不同组合的关系,就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3个方阵”这两个信息可以先求出3个方阵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这里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有所不同了。
3、 正确选择算法,独立解决问题。
根据解题思路仔细准确地选择相关的条件,正确的选择算法。
这节课我觉得我可能是急进了点,应该先让学生先从“行”去观察进行列式计算,让后进生理解后再进行“列”的观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可能这样会更好些。而且因为这样导致学生的练习还不够充分。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的特点,理解并掌握它的数量关系,会列方程进行解决。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交流互动当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想一想,填一填。
(1).学校科技组有女同学人,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3倍。
男同学有()人;
男女同学共有()人;
男同学比女同学多()人。
(2).校园里栽了棵柳树,栽的松树是柳树的2.5倍。
松树栽了()棵;
柳树比松树少栽()棵。
2.解下面的方程。
二.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图片: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引发学生感想。
出示植树造林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说说看。(师板书条件)
想一想: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师补充板书)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种树面积:
种草面积:共12.5亩
提问:题中有两个未知数,怎么办?怎样设未知数?
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然后交流自己的方法,教师在线段图上标出亩和
1.5亩。
教师:借助线段图,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完成后组织交流,汇报解法。师板书解题过程,进行检验。
3.回顾解题过程,加深对题目的进一步理解,并评价学生的做法,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知道地球的形状吗?
1.观察地球的图片,介绍地球表面的情况,了解表面积的含义。
2.自学教材例题,在深入分析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线段图,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法。
五.深化练习。
1.将主题图中的“我家今年共种了12.5亩的草和树”改为“我家今年种的草比树多2.5亩”。
让学生编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同伴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画出线段图进行解决,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学习解题方法和步骤。
2.比较两题的异同,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和倍”、“差倍”问题的一般解法。
2.数学小博士。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8倍,它的周长是56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六.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课,总结本节课解决问题的特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强调怎样设未知数,要求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进行解答。
七.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一、教材的处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前设计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种草种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不但学习了新知,而且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教学内容。紧接着,通过对教材例题的自学和练习,进一步巩固上面学到的方法。然后,改变情境图中的一个条件,启发学生继续学习,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通过思考、交流、分析、解答,获得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又经过比较,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两道题的联系与区别,提高辨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节课目标完成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课前预设的三维目标实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从教学实施的过程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大多数学生掌握了稍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尽管有些学生会做还不会说,大部分学生能够有根据、有步骤地解决问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能不断评价鼓励学生,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课件的应用。
解决问题,就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本节课上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场面,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提高了自主探索的能力,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四、教学中的不足。
1.课前复习时说的过细,学生弄清楚了这样做的道理,但费时较多,占用了后面的教学时间,致使教学过程前松后紧,练习部分处理得较为仓促,学生学会了“和倍”问题的解决方法,“差倍”问题掌握的同学不多。
2.解方程练的较少,中、下学生没有熟练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方法,制约了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也影响了教学进度。
3.因为多媒体的原因,使学生上课后不能立刻进行学习,耽误了几分钟的学习时间,同时影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逐步形成一些技能技巧,最终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认识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理解它们表示的具体意义。
2. 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3. 感受百分率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信息:西大街小学六(1)班有40人,其中男生有24人,女生有16人。
问题:六(1)班男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解题思路,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解决,关键是先弄清谁和谁相比,谁是单位“1”。
二、学习新课
1. 把复习准备的问题改成:六(1)班男生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1)学生尝试解决。
(2)让学生交流解决思路,比较改动后的问题与复习中的问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由相同之处再次深化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明确还是分别用男生人数÷总人数和女生人数÷总人数来解答,由不同之处可得知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从而共同揭示出: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决。关键是先弄清谁和谁相比,谁是单位“1”。
2. 学习例1。
出示课件: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测试的情景。
出示两条信息: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
小精灵提出一个问题: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1)师:对于小精灵给我们带来的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呢?
可以简单介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关内容,重点解释:达标率是指达标学生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采取生与生、生与师的对话方式)
(2)学生独立解答, 再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总结求达标率的计算公式。
(3)全班交流达标率的计算公式,阅读课本第85页,看看书上的公式与自己总结的有什么不同。讨论:书上的计算公式为什么要乘100%?对此,你有何看法?
3. 学习例2。
(1)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重点理解发芽率的含义)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完成统计表。
(3)分组交流讨论,概括求发芽率的计算公式。
(4)让学生观察填写完整的统计表,解释绿豆的发芽率是97.5%、花生的发芽率是92%、大蒜的发芽率是95%的具体意义。根据这三个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对这里的同学们所做的种子发芽实验有了怎样的认识?
(5)简单介绍发芽率的应用价值。
4. 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
(1)让学生在认识例1和例2中的达标率和发芽率的基础上,讨论:“率”指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率”是两个数相除的'商所化成的百分数,即百分比或百分率。
(2)师指出生活中用百分率进行统计的还很多,师生共同补充常见的一些百分率的例子。
(3)课本第86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小组讨论:怎样求出我们所知道的百分率?说一说它们的含义和列出相关计算公式。(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个小组列举的公式多而且合理)
(4)全班反馈交流。
5.深化理解百分率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1的信息: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75%。用1个圆表示六年级学生的总人数。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图上表示达标率是75%。课件显示这个圆的75%的部分涂上红色。“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
(2)这个圆的红色部分表示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75%,那么剩下的部分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剩下的部分表示未达标率是25%。
(3)达标率和未达标率这一组百分率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达标率+未达标率=1,理解只要知道了其中的一个百分率,就能根据它们的关系求出另一个百分率。
(4)你们还能列举出象这样的一组百分率吗?
(5)根据以上的学习,讨论“百分率一定小于100%”这句话对吗?可让学生根据百分率的意义及一些实例来进行辩论。
(6)讨论:结合具体实例说一说哪些百分率不可能超过100%?哪些可能超过100%?说明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 课本第86页“做一做”的第2题。
2. 练习二十的第1题。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的第2、3、4题。
课外作业:调查一些常见的百分率(课堂上没有涉及的),弄清它们的含义以及计算公式。
五、课堂总结及反思
1. 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呢?
2. 能谈谈学习后的收获或者是感受吗?“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两步乘法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的训练目的,一方面是巩固两、三位数的乘法计算,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今后进一步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奠定基础。本节课的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会用表内乘法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体操表演的情景图,图下面小精灵明明提出的一个问题:3个方阵有多少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接着,显示出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学校开展运动会竞赛图片
1.课件出示学生练广播操的三个方阵的主题图,通过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探究其它的解决策略
学生观看图片学生收集到的信息会有:每行有10人,有8行。每列有8人,有10列。有3个方阵。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两个方阵有多少人?三个方阵有多少人?……学生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预设: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最容易思考的解决方法:先求每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求三个方阵有多少人。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策略。预设:学生可能探究出以下几种策略:①把三个方阵作为一个整体横向看,先求三个方阵的一行有多少人,再求8行有多少人?② 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热爱体育运动的思想教育。学生汇报的时候教师及时演示课件,让学生清楚看到方阵中的每行、每列。主题图为学生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说清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过程,发现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可以分步也可以列综合算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三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很强。所以,在学生汇报方法的时候,教师及时演示动态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信息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不相同。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全课
3.优化解题方法。
4.小结:
1.课件出示“做一做”中的鸡蛋问题,指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2、让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第1、4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比较这几种方法找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学生总结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思考探索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
同一应用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知识,就会找到不同的“思路”,并能从“多解”中通过“比较”,找到“巧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先想后说,能完整、准确、有条理地说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的训练,有利于规范学生有序严谨的'思考过程,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练习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板书设计
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1个方阵有多少? 3个方阵一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行?8×10=80(人) 10×3=30(人) 3×8=24(行)3个方阵有多少人? 3个方阵8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人?80 ×3=240(人) 30×8=240(人) 24×10=240(人)8×10×3=240(人) 10×3×8=240(人) 3×8×10=240(人)
(里面的问题都是用纸条贴出来的)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整堂课,我始终贯穿着阳光小学举行体育运动会这一主线,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的理解。
2.加强小组合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出需要的数学信息,然后进行独立思考再小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说说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再配合课件动态演示每种方法的每个步骤,从而让学生在说算式的意义、说思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本节课中我觉得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清晰地理清解题思路及用不同的解决办法方面掌握得比较好。
3.本节课中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在交流之前,我都会安排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序思考的习惯——在交流时,说说你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让学生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认真听,这样才会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
4.由于我本人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是很强,课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觉得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练,不时过于罗嗦。学生能说的问题,我总生怕他们不会,而“扶”得太多,没做到“扶放结合”,有时还没做到关注全体;课堂上我给学生的激励语言还是比较少,该表扬时又忘了,没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是我今后需要加倍努力的地方。
5.本节课我基本上是上得比较扎实,学生也有些所获,如果再让我重新上这节课,在学生解答出第一种方法后,我会让寻求到第二或第三种方法的学生自己上台来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思路,让他们有个互相学习的机会,也更能加深理解解题方法,同时还要提高自己课堂的驾奴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精力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再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3.运用小组合作逐步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在昨天的卫生中,由于大家的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所以教室被打扫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看,小组的`力量多大,只要我们每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我们小组就会越来越强大,想不想让自己的小组成为最棒的小组,一个优秀的小组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只有每个人在纪律、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我们的小组才会越来越好,每个组都有可能成为最优秀的小组,接下来就看你的表现了!上课!
(出示练习题)读题,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组6号回答,答对加1分。
每个小组的表现都很棒,而且精神饱满,我们继续往下看。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1)自学课本
今天我们请了两位手艺高处的厨师为大家做美食,看,(出示例题情境图)原来他们带来了美味面包,先别急,请同学们看书P53,仔细观察这幅图,读一读上面的文字,你知道了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把你知道的完整地说出来。(教师板书:知道了什么?)(1分钟)如果看明白了可以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一会儿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几号加几分。
(2)小组交流答案,抽组号,几号加几分。
2.(1)自学课本
下面问题变多了,难度也变大了,敢不敢挑战?继续出示课件呈现问题:1.根据题意,你还能提出一个其它的数学问题吗?2.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哪些信息?3.可以怎样列式计算?你是怎么想的?请仔细看书P53“怎样解答”部分,思考这三个问题。
(2)小组交流答案,每组选三名代表共同汇报,每人回答完整得全分,不完整的小组帮助补充的得一半分,不正确不得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二部分(板书:怎样解答?)
3.(1)自学课本
解答完,还有一步是什么?(板书:解答正确吗?)请你自己看书P54检验正不正确?看书中是用什么方法检验的?
(2)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1分)把问题当作已知条件,把第一个已知条件当做问题,由问题推出已知条件,和原题相符,说明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三、教师讲解
就像同学们所说的,(出示线段图)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这道题我们解决了,下面这道题更有难度,你们有没有信心迎接挑战?(出示做一做要求)
2.P55 4题
各组统计分数,评出优胜小组。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9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例1,练习二十三第1题和第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运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体操比赛录像,课件,智慧树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2008年,奥林匹克圣火就要在古老的华夏大地燃烧,第29届夏季奥运会就要在北京举办,你们高兴吗?激动吗?为了迎接奥运会的到来,东门小学的全体师生,开展了一系列迎奥运的.活动。(课件)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收集信息。
我们要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
学生汇报,老师课件
3.独立试做。
需要的信息找到了,现在你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好,老师相信你们能行,在草稿本上试着列式计算吧!
4.交流汇报。
①8×10×3=240(人)
②8×3×10=240(人)
③3×10×8=240(人)
5.小结
虽然同一个问题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但今后解决问题时学会选择最简单最好理解的方法同样非常重要哦。
三、练习
奥运会就要到了,小明为了参加奥运会,天天锻炼身体,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1、(课件)我坚持锻炼身体,每天跑两圈,跑道每圈400米,我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自己独立做,再交流汇报
2、(课件)你真棒,可是我也不差呀!我每天游3个来回,游泳池长25米,我每天游多少米?
自己独立做,再交流汇报
贴智慧树
3、(课件)世界杯足球赛,每个组有4个队,每个队有20名运动员,8个组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
自己独立做,做对的摘智慧星
4*、(机动)有36位运动员要坐车,有三种租车方案:
?? 第一种方案:只租甲种车
第二种方案:只租乙种车
?? 第三种方案:甲种车和乙种车一起租
?? 甲种:每辆汽车有7排座位,每排可坐4人,一辆车租一天需240元。
?? 乙种:每辆汽车有5排座位,每排可坐3人,一辆车租一天需200元。
? 选择哪种租车方案最合适(最便宜),需几辆?
? 小组合作完成,做对的得奖杯
四、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每个同学都能多观察、勤动脑,就能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我对同学们充满信心,你们有信心吗?最后祝每个同学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
教案《解决问题》
安阳市东门小学
陈 宏 霞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两种比例?好,下面我们就来回忆一下有关正、反比例的知识。
师:你能准确地判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吗?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回合的抢答比拼:我会判断。(抢答要求:举手证明你有勇气,你会做,你没有抢答到但是你的手势判断正确,你仍然是最棒的。)
出示: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探究新知
(一)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探究例5)
1、师:(对于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看样子同学们掌握的很不错,那么,学习了正反比例到底有什么用呢?(学生交流)来我们一起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吧!
出示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过渡语: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看,李大妈和张奶奶在讨论什么问题,想不想去看看!(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读李大妈的话进行体会,主要让学生体会到通过李大妈叙述的两个条件挖出隐含条件每吨水的价格以及水费和用水吨数之间的联系,感受水的单价一定)
师: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能不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帮李奶奶解决这个问题?看谁最先帮李奶奶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师:除了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了?
生:比例
3、引入新课:对,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讨论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4、师:通过大家的表情,好像老师不用教,大家都敢尝试。大家敢不敢自己试试?(相信学生,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教是为了不教。)
呈现自学提示: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怎么判断的?
(3)你能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吗?
5、学生交流自学结果,相互补充,呈现一个完整的解答过程。、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用比例知识来解决问题的?
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引导生说出等量关系:水费∶吨数=水费∶吨数,然后尝试解答。
6、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7、师:比较这两种解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理解?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光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还要善于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当然,没有要求时,用什么方法都可以,但要求用比例解时必须用比例。
8即时练习
过渡语:同学们帮助李奶奶解决问题,李奶奶把大家认真学习,帮助她解决问题的事情告诉了邻居王大爷,李大爷正为上个月交了19.2元的水费但算不出用水都少吨而犯愁,就急匆匆地赶过来向大家请教,大家愿意帮帮他吗?
出示对话情景。
师:观察帮助要王大爷的问题和帮助李奶奶的事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的交流中逐步认识到这道题与例5相比,条件和问题改变了,但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
师:这次还需不需要老师给你一个解决问题的提示?
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做,其余在下面做,形成一个竞赛的形式。演板的同学和大家交流自己的做题过程,教师进行鼓励和评价。
9、师:上面两道题就是用正比例解决问题,通过大家亲身实践,你感受到用正比例解决问题需要几个步骤吗?
(出示:表达是我的强项,让学生从学习提示、独立解决问题中逐步提炼归纳出自己做法,交流中逐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师:同学们真是很棒!通过自学能够感受到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这次老师想考考你们是不是真正的掌握了?你们敢应战吗?
那么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对比发现超越自我。
(二)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习P60例6)
师:解决了李奶奶、王大爷家的问题,下面的几个工人也遇到了问题,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1课件出示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与问题
师:关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参考例5的学习经验来解决,看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独立解决,并在小组交流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师:谁来说说做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回答)
学情预设:一般的方法是:有的同学用算术方法,有的同学能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如30x=20×18,x=12。
师:(教师手指30x=20×18,x=12。)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是什么?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说出列式根据,因为书的总数一定,所以包数和每包的本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
2.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师:会解决吗?
生:独立解决,交流订正。
3.对比正比例、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相同和不同
师:通过这2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例5和例6,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以合作的方式探讨,然后派代表汇报探讨结果。
比较以上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都是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不同点在于题中两种量的关系不同,计算方法也就不相同。
三、目标检测
师:课本第60做一做,是生活中的另外的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帮助解决?(要求用比例知识解)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做—做中的问题。
师:请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情预设:第1题,小明买的是同一种圆珠笔,所以圆珠笔的单价不变。那么买的支数和所用的钱数成正比例关系,所以用正比例关系能解决这个问题。第2题,用反比例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感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课堂小结
1、根据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怎样想,怎样解答,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步骤?(组内交流)
讨论、汇报、师小结: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在这组题目中是用反比例解决问题,学生在对比中初步感受到怎样运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
2、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要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的?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1至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悟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
3、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温州乐园图】
成人票:90元人;
儿童票:半价(1。4米以下)一天的`售票情况
成人票儿童票
上午280张一天共80张
下午150张
1、师:请你观察这副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生同级运算:共售出多少张票?成人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加减)
儿童票共卖出多少元?(乘除混合)一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
(一)生汇报
(一步计算的可以直接解决。)成人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一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同级运算
1、我们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问题一:成人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
问题二: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
(1)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2)生汇报
师:把这些信息和问题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题目。
课件出示:
A成人票上午卖出280张,下午卖出150张,儿童票一天卖出80张,成人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
B成人票90元,儿童票半价,卖出80张儿童票共得多少元?
(3)独立思考解决。分步列的同学能不能试着列成综合算式。
(4)做好了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5)生汇报算式
师:你是怎么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先算这一步?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
A180+120-80180-80+120120-80+180
=300-80
B90÷2×8090×80÷2
师:观察这些算式,他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两级运算
师:如果把加减乘除混在一起又怎么计算呢?请你们来解决一下第三个问题。
问题三、买一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一共要多少元?
1、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展示生汇报:90÷2+9090+90÷2
=45+90=90+45
=135=135
师:这里有两位同学做的,他们这样算对不对?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吗?
师:他们计算的时候都是先算什么?为什么都先算除法?
师:这两题的运算循序和前面这几题有什么不一样?
预社生:有除法和加法在一起,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3、师:那跟减法在一起呢?乘法跟加减法在一起又要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呢?
1、说说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
100×3+10200-10×516-20÷2
(1)师:这些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师:你能不能联系生活,来解释一下。选择一个算式来说一说,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2)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加减乘除在一起,我们按照怎样的循序来计算?
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板书课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经历转化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若干根
学具:每人小棒若干根,同桌两人一张练习纸、一支水彩笔。
设计理念: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思考交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自主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设想:
(一)初步感知
1、引入:小朋友们平时喜欢用小棒摆东西吗?会用小棒摆什么呢?然后教师展示自己摆的小花伞,得出摆一把小花伞用4根小棒。
2、动手:学生动手摆小花伞,指名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摆。
3、交流:(1)说说你摆了几把小花伞,用了几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
(2)观察黑板上:×××用的小棒根数和老师用的小棒根数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说出的关系可能有求和、比多少、还有倍数关系。如果没有倍数关系,可以引导学生:除了小朋友们说的求和、比多少,如果换一种说法,说说我们用的小棒根数的倍数关系,你会吗?得出:×××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3倍。
(3)你又是怎么知道×××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3倍的呢?有些学生可能是直接通过观察,有些学生还可能会将求12是4的几倍转化为12里面有几个4,并用除法计算。
(4)12÷4=3表示什么意思?单位怎么写?得出:12是4的3倍,说明倍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5)让学生说说自己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
4、引出课题:用倍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二)进一步感知
1、引入:森林里正在举行动物运动会,一起去看看。
2、出示:跳远比
松鼠:
袋鼠:
猜一猜:袋鼠跳的长度是松鼠的()倍。
3、出示数据,电脑验证
(三)自主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并自主提出问题
出示:爬行比赛
蜗牛24只毛毛虫6只;乌龟4只。
学生提的问题能口答的直接口答。(如求和的或者比多少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摘录:“蜗牛的只数是毛毛虫的几倍?”或“蜗牛的只数是乌龟的几倍?”
2、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比较两个问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四)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引入:闯关比赛
1、第一关:估一估
估一估,左边公鸡的只数是右边的几倍?
图片出示:左边20只公鸡右边5只
2、第二关:“阳光伙伴”体育运动
出示图(略)
要求列式表示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之间有倍数关系。
3、第三关:开启智慧大门
出示智慧大门图
1、提示学生:智慧大门上方有12盏灯,小朋友必须开启一些灯,而且开启的盏数与关着的有倍数关系。如开启——10盏,关着——2盏。10是2的5倍。
要求同桌合作用彩色笔涂色,探究不同的涂色方法。
(五)、课堂总结深化主题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一第11题。
【教学目的】
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标】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计算机能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课件出示)
125×4+54 340×2-120 (90-25)×32.
2.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生:啄木鸟、山雀。
(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系吗?学生自主用图画表示山雀与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关系,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图的画法)
先用1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课件出示)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
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
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
课件出示算式(80-15) ×3。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三、活动思考(课件出示内容)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四、独立练习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课后问卷
解决问题:
1、 一辆汽车从新华村开往县城,每小时行42km,开出2小时后离县城还有6km。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长多少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各个数据吗?
2、 草场上有山羊75只,绵羊比山羊的4倍多20只,草场上有绵羊多少只?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只数吗?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统计
图表一
能准确列出算式并计算的人数 正确率% 能正确画出线段图的人数 正确率%
实验班(40人) 38 95% 37 92.5%
对照班(40人) 35 87.5% 30 7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有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线段图的画法,就大大提高了画线段图的正确率,全班40人中,有37人都能正确画出线段图,正确率达到了92.5%,而对照班的正确率只有75%,可见,利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对画线段图的展示和指导,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
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根据问题,正确的列出算式并计算,使计算的正确率提高到了95%。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 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
【学情分析】以前学生接触到的都是一个问题的应用题,这节课学生主要探索并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情境问题;小明写了12个字,小红比小明多写了8个字,小红写了多少个字?
2. 图书角有故事书35本,科普书比故事书小11本,科普书有多少本?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属性问题?
1. 展示问题。
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 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3. 怎样解答?
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14-5=9(人)。
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人)。
4. 解答正确吗?
5. 小结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 完成第32页做一做。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 完成第33页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然后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 完成第33页练习六第3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解答方法。
四、总结评价,汇报提升
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老师听算,学生计算在课堂练习本上。
3×5+4= 5×7+1= 4×9+8=
6×8+5= 8×3-6= 9×9-9=
指名订正答案,生自己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投影出示教材第8页主题图)
(1)谈话引人:
师:前两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游乐园里看木偶戏的人数和孩子们买面包后,面包师傅还剩多少个面包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到跷跷板乐园去看看,好吗?
引导生观察理解图意和提出问题。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有3组小朋友在玩跷跷板,每一组有4人。又来了7人,一共有多少人?
(2)小组交流讨论
a、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b、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c、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d、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a. 4+4+4+7=19(人)
4×3=12(人) 12+7=19(人)
4×3+7=19(人)
b.2+2+2+2+2+2+7=19(人)
6×2=12(人) 12+7=19(人)
6×2+7=19(人)
c. 4+4+4+4+3=19(人)
4×4+3=19(人)
d.4+4+4+7=19(人)
(3)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4)小结:用乘加和加法两个分步算式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合写成一个乘加的综合算式,这样算式更加简洁。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体会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一做。(投影出示教材第9页图)。
师先引导生仔细观察主题图,获得已知信息。
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会解答吗?
(先让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树上原来有10只小鸟,飞走了4只,又飞来了3只,树上现在有多少只小鸟?)
10-4+3=9(只) 10+3-4=9(只) ……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投影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投影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作业设计(视情况,投影出示)
1、小白兔种了7 行胡萝卜,每行8个。准备送给小黑兔10个,小白兔还剩几个胡萝卜?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3、妈妈买来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4、小力买了5 个练习本,每本1元,他又买了一把尺子花了3元钱,小力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指名答后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观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板书:
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a. 4+4+4+7=19(人)
4×3=12(人) 12+7=19(人)
4×3+7=19(人)
b. 2+2+2+2+2+2+7=19(人)
6×2=12(人) 12+7=19(人)
6×2+7=19(人)
c. 4+4+4+4+3=19(人)
4×4=16 (人) 16+3 =19(人)
4×4+3=19(人)
d.4+4+4+7=19(人)
教学反思:
乘加的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有所接触,而且计算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出现在实际问题之中时,有的孩子就不一定会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有个别的孩子习惯了用连加的方法。当然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今天,孩子用连加的方法计算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学习是一步一步深入的,学生也不可能始终停留在用加法计算。所以,在以后的练习中我重点引导孩子们用简单的乘加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进一步的练习强化,孩子们也体会到了两种方法的异同,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好”、“优”的方法。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数数策略》教学设计01-16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5-24
解决问题的教学教案06-26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7-30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1-16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6-28
退位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9-25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6-20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7-01
《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范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