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亲人》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亲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继续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内容表达思想的。
【教学难点】
透过事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电影,回忆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为了不暴露目标,烈火烧身一动不动,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这些英雄事迹,发生在什么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当最后一批志愿军撤出朝鲜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板书课题:9、再见了,亲人)
2、介绍作者魏巍和他的.主要作品。
3、师生共同交流查阅到的反映抗美援朝的资料。
4、播放《再见了,亲人》情景朗读等音像资料,感受情景。
二、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
3、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4、讨论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依据是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谈谈自己记忆生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自学能力。
注意“暂、谊、混”等字在文中的读音。
2、组词练习
锁( )暂( )糕( )阻( )组( )
琐( )斩( )羔( )租( )祖( )
谊( )捣( )谣( )摇( )混( )
宜( )岛( )遥( )瑶( )棍( )
耗( )嫂( )艘( )馊( )
牦( )搜( )嗖( )飕( )
3、由4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二部分,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教师纠正易读错的字的读音。(注意“暂时、乘机、血泊、捣米谣、混进、看守”等词语的读音。)
⑴ 课文是以谁的口气写的?(板书:志愿军)
⑵ “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代表着什么?(板书:朝鲜人民)
4、理清课文脉络
前三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后三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地点发生了变化。前三个自然段是在路上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话别回忆,后三个自然段是在车站上。
四、学习第一段
1、配乐诵读(动画),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
第一段讲的是送别路上的情景,写了哪些人与志愿军话别?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2、指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边听边作记号,把大娘做的几件事找出来。
3、学生思考后回答:
(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缝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救志愿军伤员,失去惟一的小孙孙。)
(板书:送打糕、救伤员、失去亲人)
4、出示句子:
⑴ 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 “雪中送炭”什么意思(“雪中送炭”指下雪天很冷,送炭去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正急需的时候,给以支持和帮助。大娘是在志愿军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时候,送去打糕的所以说是雪中送炭。)
② 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教师给以及时指导,(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正愁没办法回家时,妈妈给我送来了雨伞,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⑵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这句话可看出什么?(看出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不只是这三件事,而是把志愿军看作自己的孩子,八年来一直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5、反复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⑴ 志愿军是怎样赞扬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呢?(板书:比山高海深)
⑵ 将反问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陈述句。体会使用反问句的好处。
五、指导朗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亲人》教学设计2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里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描写了xx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是本课乃至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
对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学生于上学期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时已有了解,同时,在此课学习时也拓展了解了邱少云、黄继光等多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学生对于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作的牺牲已有所感悟。所以本课应引导学生回顾这些课文及资料,把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迁移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以便更好地感悟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情谊。
二、教学对象分析
这学期是学生进入高年段的第二个学期。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他们基本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由于本篇课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事,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他们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他们感悟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仍不强,需教师适时指导。随着经验的累积,他们也懂得如何搜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其实,这些方面的能力学生在上学期已初步形成,在这学期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代价”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合理想象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继续训练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悟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进而进行国际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志愿军与大娘之间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入情入境地朗读;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
六、课前准备
(一)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并搜集相关资料。
七、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志愿军与大娘之间的深情厚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教学过程预设】
一、忆旧知,引起共鸣
(一)揭题。
(二)课件演示图片并配乐,教师凭借学生对上学期《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的感悟作过渡,用深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场面。再次读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课文,收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也体现了教材之间的有机整合;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尽快进入角色,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了感情基础,达到了“课伊始,情亦浓”的境界。】
二、初读文,感知情缘
(一)课件出示要求:大声、快速地读读课文,把句子读准读通顺,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检查生字。(认读生字,检查音准,识记字形,如有不理解的词语相机解决。)
(三)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脉络,为学生下一步的理解与感悟打下基础。】
三、品词句,体会深情
(一)指导理解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相机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二)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快速默读第一自然段,想: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在你感动的地方写上感受?
【设计意图:以“情谊”为切入口,使学习思路更为清晰。让学生概括几件事,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动笔写感受,既尊重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又能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真正落实了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
(三)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品读以下句子。
1、“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快回家休息吧!”
引导学生用“请求”“恳求”“哀求”的语气来读,层层深入地感悟志愿军对大娘的关爱之情。
2、“我们空着肚子,……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抓住“顶”“冒”“穿”等词语,想象当时的画面并通过读体会当时战场的危险。
理解“雪中送炭”,体会大娘为救志愿军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情谊。带着感受读句子。
3、“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
理解“唯一”,区别此句的“亲人”与题目中的“亲人”之不同,用读来突出小孙孙的重要。
创设情境,代入角色练说:假如你就是被救出的伤员,你会对大娘说什么?顺势导读,体会他们之间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四)回归文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想象画面,入情入境地读,能让学生更好体会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突破本文的难点;通过抓重点词句来感悟,能使语文学习回到实处,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点主题,升华情感
(一)配乐,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再见了,亲人”。
(二)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此处回归课题,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强化了主题,使学生在文中体会到的情感得到升华。最后布置的课外作业也为下一课时体会情感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一、理解“噩耗”“代价”等词语,入情入境地朗读。
二、继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三、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一、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
二、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过程预设】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体会到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借助课件再次把学
生带进分别的情景。
二、研读课文,领悟写法
继续学习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嫂话别的场面,领悟前三自然段在表达上的特
点以及文章在选材上的特点。
三、借助资料,加深体会
(一)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互相为对方做的事还有哪些?教师顺势出示相关资料。
(二)小练笔。
(三)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出生入死,为的是什么?
四、升华情感,积累语言
(一)这是由爱国而迸发出来的情谊,是跨越了国界的情谊,这是伟大的情谊。如今心愿已成,分离之际,他们彼此可能还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说)教师用动情的语言并配上音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练习背诵让你感动的句段。
五、课外拓展
谈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不是亲人但又仿如亲人甚至胜似亲人的事例,如:捐赠器官的、收养孤儿的、义工、志愿者、今年雪灾出现的热心人士等,从而感受人间的真情。
引申出:自己该如何对待亲人与他人。
《亲人》教学设计3
一、看懂图意引导
学生按由主体到背景的顺序观察图画,要求学生看得细致,并展开合理的想象。
1.图上画着谁?她们有多大年纪?图上的什么能说明老人的年纪大?她们各穿着什么服装?由此可知道她们各是哪个民族的人?
2.她们在干什么?你是从图上的什么景物知道的?她们会说些什么(展开合理想象)?
3.根据以上问题,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①轻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②通过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硬朗、灵便、及时、毕竟、尊重。
③知道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
2.检查自学效果:
①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擦”“肠”的读音,并分析指导“擦”“眯”“顾”的写法。提问词义。
②指名读出描写图上内容的段落。
三、讲读课文
(一)学习五、六自然段。
1.看图,读课文五、六自然段。说说“我”为老奶奶做了件什么事?“我”是怎么知道老奶奶有衣物要洗呢?体会“我”是个多么有心计的人啊!
2.“我便悄悄地……然后又悄悄地……”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语气。
3.出示一段话,回答下面的问题: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笑眯··眯·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1①去掉带点的词,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作者是怎样准确用词句表达图意的。②老奶奶为什么把脸紧贴着“我”的脸?③老奶奶为什么说“真比我的女儿还亲氨?体会“照顾”的意思,说说“我”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在家里你妈妈是怎样照顾你爷爷、奶奶或者你的'?
4.过渡提问:“我”能主动为老奶奶洗衣物是从小受了谁的影响?受到谁的教育?妈妈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课文,说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2.妈妈是怎样教育我的?
3.小结:由此可见,“我”主动地为老奶奶做事,是妈妈身体力行及谆谆教诲的结果。
4.过渡提问:妈妈和“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三)学习一、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2.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毕竟”“上了年纪”“不灵便”的意思。说说“及时”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还可以将它换成什么词?
3.朗读课文。
四、总结
1.课题《亲人》中指的是谁把谁?当作亲人?
2.课文中哪些部分是作者的想象?根据什么想象?
3.学了这课,你受到什么教育?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写生字、词语,并用“及时”“照顾”造句。
《亲人》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
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
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
(板书: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亲人》教学设计5
《亲人》也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图画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树杈上架着竹竿、竹竿上挂着湿漉漉的床单和衣服。显然,这些是刚刚洗过晾上去的。图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汉族人。老奶奶双手捧着小姑娘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些什么。屋子的旁边立着一根拐棍,说明老奶奶的手脚不灵便。
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前面四个自然段交代了在一个村寨中,住着苗族人和汉族人。有一位汉族人的邻居是一位快80岁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女儿在县城教书,家中无人照顾。汉族母女俩尽心照顾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
1.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人,“我”和妈妈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样用词句表达图意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样的人叫亲人?
2.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讲谁把谁当作亲人呢?
二、指导看图。
l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树杈上有什么?(湿衣服和床单)
3.图上画的有谁?
(引导学生从墙边立着的拐棍,来判断她们的不同年龄;从观察她们穿着什么服装,来判断她们的不同民族。)
4.她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图上的景物想一想)会说些什么?
5.把这几个问题联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分组查字典。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硬 朗 便 懂
(2)字形难点。
朗:左半部分不要写成“良”。
县:里面是两横。
替:上下结构。第八笔是“乙”,不要写成“、”。
顾:左右结构。第四笔是“L”,不要写成“L”。
(3)理解词语。
硬朗:指老人健壮。
灵便:灵活。
毕竟:到底,究竟。
及时:指需要的时候就立刻去做。
照顾:照料。
替换:把原来使用着的衣物调换下来。·
四、试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找出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挂图。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二、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图,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帮助老奶奶洗的`床单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现呢?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出示这段话。
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竿呼呼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分组讨论思考题。
A.老奶奶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说?
(表示对“我”这样照顾她十分感激,对我非常喜爱。把“我’’和妈妈当作她的亲人,甚至超过了她的女儿。)
B.说说用上带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这三个词把人物高兴、疼爱、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更加具体,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3)指导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练读、评读、师生配合读的形式。
过渡:老奶奶说“你们这样照顾我”,这里的“你们”还指谁?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7 .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总要”说明妈妈一直、一贯地帮助老奶奶。)
3.妈妈是怎样教育我的?
(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4.小结:“我”主动地为老奶奶做事,是因为“我”一直记着妈妈的教诲。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组读课文,讨论: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讨论归纳为:①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都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人照顾。②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③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④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团结帮助,友好相处。)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做。
(2)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用上“毕竟”说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岁了;用上“及时”说明该做的不能马上、立刻做。)
(3)指导朗读。五、读课文,说说哪些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根据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难,是通过立在墙边的拐棍和老奶奶一头白发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断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六、总结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
(“我”和妈妈对老人的照顾,不仅体现了邻居之间的关怀和对老人的尊敬,而且体现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下面宇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齐( ) 更( ) 其一( )
争( ) 奂( ) 董一( )
三、写出下列字的笔画。
“朗”字共笔,第六笔是——。
“换”字共笔,第九笔是——。
“及”字共笔,第二笔是——。
“顾”字共笔,第四笔是——。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老奶奶——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的脸紧贴着我的脸,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1.给短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填上的词语表达了老、奶奶怎样的心情?老奶奶为什么把脸紧贴着“我’’的脸?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国还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亲人》教学设计6
课文分析:
《再见了,亲人》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浓郁。既是一篇出色的语言文字训练教材,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情感陶冶和心灵净化的优秀教材。
达成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2、理解最能表达真情实感的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体会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
设计特色:
1、巧用情境教学法,渲染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这篇文章所叙述的事件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本设计充分创设情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2、运用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读中悟义: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浓郁。宜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在读中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友谊;在读中感受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3、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文前面的三个自然段结构层次相同,因此可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总结学法,再迁移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培养自学能力。
4、发挥学生想象能力:
在学习完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后,让学生思考:在分别时,大娘、小金花、大嫂可能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5、切实注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实验稿)》中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作业布置,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更不能把书面作业作为唯一的形式,作业布置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学生渴望自主,渴望知识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的需求。布置的三道实践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一道完成,这也正体现了小学语文作业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
设计流程:
一、音乐渲染,引入情境
1、出示纪录片: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赴朝鲜的情境。简介时代背景。(播《志愿军战歌》)
2、检查预习:
⑴ 交流搜集的资料,增强对抗美援朝战争、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了解,为学文做好铺垫。
⑵ 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了那些了解?
二、运用图画,再现情境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实物投影课文插图):
⑴ 引读:
是呀,在分别的时刻有许多朝鲜亲人赶来为志愿军送行,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赶来了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志愿军赶紧迎上去,紧紧握住大娘的手,动情地说──(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 自由轻声读这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词句。结合背景资料和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唯一”。
⑶ 个别读重点词句:
理解朝鲜大娘爱护志愿军战士胜过爱自己的唯一的亲人,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谊。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⑴ 默读二、三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 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理解词语“噩耗”、“同归于尽”。领悟句子“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⑶ 启发想象:
在分别时,大娘、小金花、大嫂可能会说些什么?
三、语言描绘,创设情境
引领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作为“引语”
,诱发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播放火车启动声的录音,配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画面,顿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朗读起来声情并茂。)
在火车站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学生接读课文)。
战士们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风驰电掣向前驶去,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再说上几句惜别的话,相距已远,只能在心头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四、小结延伸,体验情境
1、再见了,亲人!这不仅仅是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还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在朝鲜这片土地上,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同生死,共患难,用鲜血凝成为大的友谊。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使中朝人民心心相连,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我们深情地道出他们的心声“再见了,亲人!”
2、布置作业:从以下语文实践活动中任选一项:
⑴ 班里一位同学转学走了。请你模仿第一自然段,代他以《再见了,母校》为题,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片断作文。
⑵ 诵诗:
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斗争中,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请找一首有感情地朗读。
⑶ 推荐描写抗美援朝的书:《谁是最可爱的人》、《三千里江山》、《凯歌声中话友谊》。
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文中采用典型事例和典型场面突出中心思想,多种句式交替使用的方法,使文章情感波澜起伏,是一篇进行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课文。由于时空距离大,学生对抗美援朝时代景景缺乏认识,加上句式复杂,因而对理解课文内含的丰富感情,难分难舍的送别情景,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难于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运用一般的讲读法,效果不好。我根据叙事抒情的散文的特点,采用“以读激情、想象悟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读读、划划、想想、议议。在交流时,我抓住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三件事这一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段的基础上,多读、善读、带着感情读,反复体会语句的意义和情味,做到“披文以入情”。我还让学生想象大娘怎样为志愿军日以继夜地洗补衣服,不顾生命危险地送打糕,背诵《游子吟》中的诗句,最后,我让学生想象写大娘会怎样会跟志愿话别,将课文内容改成志愿军与大娘的对话,这样以情激情,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课堂效果非常好。
【《亲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01-16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05-13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8-31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07-03
图案设计教学设计10-29
不是亲人的亲人06-16
教学设计10-15
经典教学设计08-17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7-29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