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锦集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教案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语文教案 1
一、实物导入:
高仅盈寸的工艺花瓶,介绍我国传统的内画艺术。引出微雕艺术。有人曾把整部《红楼梦》雕刻到一把竹扇上,成了微雕艺术的精品,从而破了微雕行业的`吉尼斯记录。微雕 艺术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核雕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艘雕刻在桃核上的小舟。
二、擂台赛
课前大家已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自学,现在我来宣布擂台赛开始。A组准备好了吗?B组呢?究竟花落谁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自主:
答一答:
A、读准字音:
虞山 罔 峨冠 髯衣褶 舟楫 椎髻 壬戌
B、解释下列实词:
糁 相比 不属 夷 了了
修狭 盈 灵怪
C找出通假字:
1、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解释多义词
曳屋许许声
高可二黍许
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为宫室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E、翻译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统计得分。
(二)合作
1、 译一译
同位合作翻译课文:(1)每人一段轮流翻译 (2)要求文从字顺,可增删调补
2、 比一比
A、通过自学,你解决了那些问题,说出来,看哪一组问题解决得好。
统计得分。
B、现在我有几个问题,看应该如何作答?比比哪组回答得好。
背:脊背,泛指物体的背面,此处与马背一样。故此应指船顶。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鲁直坐两边。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苏东坡先游赤壁,然后才有前后《赤壁赋》的诞生,为何核舟上却事、文同时出现?
人五,窗八:
文言中数词可放在名词后面,现代汉语一般没有这样的语序,多是数词+量词+名词。
(三)做一做
(1)按照课文说明开上小窗,画上题字
(2)用小纸片剪成3个人形,并为东坡画上胡子,在船头摆好位置(注意方位)
3)根据译文将课文内容的主体部分改成“解说词”,要求语言通俗、形象、易懂
(四)说一说
每组推荐一人进行解说
讨论(1)作者介绍了核舟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作者是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
与《口技》结尾比较异同: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七年级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能准确归纳课文内容,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
感知课文的语言风格,并能体会朴素真挚的语言之美。
3、情感目标: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验父爱,感悟成长。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 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花儿却落了。 ____ (板书课题)
二、学生结合注解了解作者,老师简介<城南旧事>
三、清除字障、词障,扫清阅读障碍。(方式:指名注音,指名听写 正音正形后齐读)
注音:衣襟 鸡毛掸子 玉簪花 骊歌 花圃 抽屉 雇车 咻咻 哭号
听写: 肿胀 狼狈 栅栏 包袱 廊檐 徘徊
四、学生跳跃阅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
1、请用自己的语言 概括全文内容。(指名回答)
2、你知道作者用什么作为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A花 (结合学生的发言可让学生勾画提到花的语段,感知其线索作用)
B毕业典礼
五、结合“毕业典礼这条线索,让学生按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把全文整理为三个部分(指名 回 答).---------理清课文脉络。
六、朗读课文第一至十二自然段。研讨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写了些什么?试归纳。
2爸爸为什么不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父亲的病情沉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你能从后文中找出一些与之相照应的句子吗?
提醒学生注意揣 摩下列语言的含义:
A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
B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又转过脸去叮嘱我
3这一段中除了对父亲进行动作描写以外,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这一段中的父亲的几句话和后文故事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大家看着课后练习一,各小组进行讨论,把与之相照应的几件事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各小组组内交流,推荐代表发言。老师摘录精彩发言板书。
我和父亲的故事:A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B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C爸爸*我去上学,并 给我送来棉衣。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作者在毕业典礼上回忆起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主要有哪几件?学生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老师出示板书。
我和父亲的故事:
A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B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C爸爸*我去上学,并 给我送来棉衣。
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
二、作者叙述这几件事,你最喜欢的词、句或段有哪些?请推荐给大家。
三、爱的体验与表达:
1、看了作者与父亲的故事,老师领悟到了父亲的深深的父爱,这爱的成分之一,在老师眼中,是一份严格的要求(板书),老师是从父亲*着我去上学这个故事中看出的。你知道父亲的爱中还有哪些成分吗?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 摘要板书)
A殷切的希望 B严格的要求 C温暖的关怀 D热忱的鼓励 ……
2、看了同学们所归纳的爱的成分,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父爱如山,我领略了它的沉稳与厚重。你也能用比喻的方式说说你的感觉吗?(训练语言表达)
(父爱如大海,阳光、月光、春风、春雨……)
四、英子在风里、在雨里、在爱的港湾里漂流,在一次 次的 磨练中渐渐长大,你能找出英子成长的足迹吗(板书;成长的足迹)?(结合课后练习二)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发言,摘要板书。
A六年后我的当上学生代表B再也没有迟到C能做许多事D成长为一个小小的大人
有勇气、有智慧、有经验、懂事
五、跳跃阅读全文,你知道课题的含义及其作用吗?小组讨论并发言。
第三课时
一、生命如花,纵使多情而美丽,但有一天,它会无奈地凋谢,殒落枝头,但一个飘香的`灵魂却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在另一个心灵继续散发为阵阵幽香,在爱的缅怀中得到永生,永远绽放在另一个心灵之中。让学生在 钢琴曲<爱的纪念>中自由朗读精美片断。
二、同学在学习和朗读之中,体会到了本文的语言风格了吗?学生自由发言后,引导学生认识朴素真挚的语言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比较阅读:给学生朗读同是表现父爱的另一篇文章--------<父亲的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 贝克所著),让学生比较二者的异同,再一次认识不同风格的父爱。
四、说说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
1、故事要求:注意表现充满爱意的语言、表情、动作。你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叙述好自己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2、各小组分别讲述,并推荐代表发言。
五、整理自己的故事,完成课后练笔。
参考题目:
A成长是首歌
B阅读父亲
C父爱的光辉
D 我不想(渴望)长大
板书设计 :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和父亲的故事: “父爱如山 成长的足迹 成长的启示
A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A殷切的希望 1 1
B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B严格的要求 2 2
C爸爸*我去上学,并 给我送来棉衣 C温暖的关怀 3 3
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 D热忱的鼓励 4 4
教后小结:课堂教学环节清晰,问题 的设置密度与深度适宜,且有一定的创意,在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方面做得较好,教学语言较美,营造了较好的语言学习的环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很好,在发言中有许多闪光之处,其中徐俊文同学所说“父亲的花儿落了,但结出了甜美的果实,及关于父爱的比喻,说得非常精彩。学生叙述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许多同学讲得非常动情,对写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不足之处:在进入““成长的足迹这一教学环节时,没有及时抓住徐俊文同学所说“父亲的花儿落了,但结出了甜美的果实而顺势进入,说明在教学机智方面还要留心学习。
七年级语文教案 3
学习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片,问: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石壕吏》的背景。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 自由朗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
2、 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3: 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4、 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四、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1、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捉人
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写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3、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
分析老妇的三次痛苦申诉,想象并虚拟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吗?会怎样怒呼?)
第二次申诉:“室中更无人,惟有辘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得到官吏的可怜、同情吗?会怎样怒呼?)
第三次请求: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明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五、为什么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
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官吏的横暴,
六、小结
师:托尔斯泰“战争请孩子和女人走开”这里年老体衰的老妇人都抓去服役了,这足见战争的残酷,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生:告诉人们要反对战争,爱好和平。
师:对。(动情地)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七、带着对诗歌的理解试背诗歌,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石壕吏》教学反思
《石壕吏》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目标: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其中重点放在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和体会语言特点两方面。
但是学习《石壕吏》,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因为杜甫的诗歌大多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这与青少年的人生阅历有些距离,再加上这首诗本身写得比较巧妙,使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感情表达比较隐晦,理解有些难度。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以“品”为中心。以读为主,读中品味,读中理解。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诗歌——解读诗歌——问读诗歌---改写诗歌等环节,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崇高思想。
在教学中,我的教学主导思想确定为:以情感人,以读促讲。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具体做法是: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反复诵读、以读带讲、以读促讲,因为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范读,生读,互评,小组展示读,二部轮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品味、记忆、积累文言词语,提高品读诗歌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学生根据预习,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同时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2.合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例如:官吏只出现了两次,却以《石壕吏》命题,原因何在?老妇的致词是由官吏一步步逼出来的,你同意吗?通过拓展想象,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在参与体验中理解了诗作的思想内容,从而再现诗作意境,品味蕴含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感情,使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深入挖掘人物,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更生动;同时了解了“藏问于答”的手法,突破重点,体会了作者语言精练的特点。
应该说,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实现了预期教学目标,学生获得了有关品读古诗歌的规律性方法,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我觉得本课的成功,主要在于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作为一首叙事诗,本文的叙事性强,情节完整,很适合表演;而且,生动形象地表演,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带入故事所讲的情境之中,在身临其境地表演情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所以,我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导演,如果把这首诗改编成一出戏,你会安排几个场景?说说你的思路。并且,随即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之后,针对表演,完成“听妇之苦”、“观吏之怒”、“察作者之情”的深层解读,效果不错。层层深入的流程,学生不但读透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更站在情感的天秤上审视了自我。
二、合作品诗,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品诗,这一教学环节是关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入手,抓住诗中物象,自觉地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品味、感受、再现诗中形象,感悟其创设的意境,在体会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如诗中开头就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句,含义丰富,你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说“老翁逾墙走”老翁留下老妪独自逃走是否对?其作用是什么?第二自然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故事的结局是第四自然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究竟是谁在哭?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相互讨论,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小组搭配,确有好处,可以使学生全员,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这也是老师在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此环节中,我观察到学生们讨论热烈,参与的热情很高,学生们有话说,敢于说。讨论后,我并没有给出固定答案,而是对每位发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认同,并引导其他小组去补充,孩子们的思考渐渐深入,答案渐渐丰厚。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从中感悟出诗人就是通过短短几句话,几个物象,展现了安史之乱,给平民百姓的带来学生深重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廷无能黑暗的批判。
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节课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设置的问题不够精简,有些问题的设置过于随意,对于学生课本剧的表演缺少技术指导,在语言品读方面不够细致,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正、完善。
本课的教学使我深刻的领悟到:学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现在的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生活经验,奇异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探索结果,往往超出预想的设计。面对新情况,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语文教学只有以对话为土壤,才能开出真情感受的花朵。唯有在对话中,语文教学才能走向学生心灵。
《石壕吏》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
岱( ) 眦( ) 簪( ) 逾( )
二、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3.《 》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 》和《 》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三、默写
1.岱宗夫如何?________。
2.________,浑欲不胜簪。
3.暮投石壕村,________。________,老妇出门看。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天明登前途,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造化钟神秀( ) 决眦( )
家书抵万金( )( ) 浑欲不胜簪( )
五、阅读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 ) 新战死( ) 未去( ) 犹得( )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 )________ 戌( )________ 戎( )________
(2)衰( )________ 哀( )________ 衷( )________
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
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
“________”,揭示主题。
六、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解释下列词语。
(1)妻子:
(2)纵酒:
2.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3.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dài zì zān yú
二、1.子美;少陵野老;唐;现实主义 2.唐;盛;衰 3.望岳;春望;石壕吏三、1.齐鲁青未了 2.白头搔更短 3.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4.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
四、钟:聚集; 眦:眼角; 书:信; 抵:值; 浑:简直。
五、1.书:信;新:最近;去:离开;犹得:还能够。 2.(1)戍shù,戍守;戌xū,壬戌;戎róng,戎马一生。 (2)衰shuāi,衰老;哀āi,悲哀;衷zhōng,无动于衷。3.①②③‖④⑤‖⑥第一层:三男戍边,二男战死。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4.(1)三男邺城戍 (2)二男新战死 (3)出入无完裙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听妇前致词 5.安史之乱
六、1.(1)妻子和儿女 (2)纵情饮酒 2.剑外忽传收蓟北 3.“收蓟北”;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像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
七年级语文教案 4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
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课文导入:学生朗读文章《会飞的蒲公英》,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刚刚读过的文章中,母亲从小就为我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是一颗怎样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当中,“我”的母亲也为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颗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结果的。
(导入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教学方式: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c.朗读指导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七年级语文教案 5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解释和文章的翻译。(重点)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熟全文。
3、理解语句的比喻意义,领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重难点)
4、感受莲花的高洁之美和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归纳预习笔记。
㈠作家作品简介,例如:
周敦颐,( )朝著名哲学家,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本文选自( )。
㈡ 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
1、字音字形,例如:
周敦颐 蕃 淤泥 濯 蔓 亵玩 噫 鲜有闻
2、重点字词的解释,例如:
①蕃 ②独③益清 ④亭亭⑤植 ⑥濯⑦亵玩 ⑧宜⑨予⑩鲜
3、重点句子翻译,例如: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⑤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㈢文言知识积累,例如:
通假字(蕃)
古今异义(鲜、予、宜)
重点虚词(之、而)
词类活用(蔓、枝、远)
文言句式(“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
三、初步领悟,前5小题用原文语句填空: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7、《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 )。
四、合作探究
1、文章第一段是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质的?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品质?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举例说明第二段所用的修辞方法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6、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七年级语文教案 6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自己曾听到、看到、感受到的瀑布。
2、品位文章整散结合、长短兼具的语言特点。
3、体会文章催人向上的积极精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
2、体会文中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百折不回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瀑布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希望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掌握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并学会分析运用。
学法:
朗读法: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初步掌握修辞的表达作用,并学会运用。
探究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短短一课时内,通过文字,去领会文章中所蕴涵民族精神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难点:
理解黄河壶口瀑布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七年级语文教案 7
教学设计:龚侃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朗读感受音韵美,体会丰富想象所具有的表达效果
梳理作者心情变化,从作者的达观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朗读感受音韵美,体会丰富想象所具有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梳理作者心情变化,从作者的达观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即将迎来一次向往已久的出国旅行,出行前你最担心的是什么事?
2、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是南宋词人张孝祥——介绍文学常识。他出门远行是否顺利呢?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二、梳理遭遇“风波”的过程中,张孝祥心情的变化
1、朗读《西江月》正音:霓裳
2、梳理:张孝祥的启程的时候情况怎样?后来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结果怎样?
出行: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过程:从题目概括:阻风
从词句概括:放起鳞鳞细浪
结果:明日风回更好
3、自读联想:作者在整个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4、学生交流,互相补充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心旷神怡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无奈自嘲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自我解嘲,自我安慰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乐观,自信
5、在这首词中,作者表现想法心境的写法主要是什么?
明确:联想、想象
6、在朗读中如何表现这几句作者心情的不同变化?
7、圈划韵脚,对比刚学的陆游《诉衷情》中“尤”韵的开口大小和声音效果,体会声韵选择与诗歌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
“尤”韵,开口小,音调较低回,效果哽咽悠长,适合表现消极情感
“昂”韵,开口大,音调较高亢,效果高昂饱满,适合表现积极情感
8、朗读体会
三、从小“风波”看大“风波”
1、从这首词看,张孝祥之所以心态超好的原因是什么?
乐观面对现状,相信事物总是往好的方面发展
2、现在看,这首词写遇到“风波”,还能给你别的启示吗?
《西江月》原文和译文
原文: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译文:
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仿佛是水神留我欣赏斜阳,微风弄起粼粼波浪,泛起波光。最好明天风向变了,就可以行船启程,今晚露宿也就没什么关系。等到登上岳阳楼,奏起霓裳乐曲,就似水晶宫一般呢。
《西江月》赏析
宋孝宗乾道四年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词题一作“阻风三峰下”。词句亦稍有差异。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起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以下转入黄昏阻风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把现实与想象,幻觉心理与时空变化,非常和谐地描绘在一幅画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从而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对风遏行舟的情况词人此刻的心境,犹如苏轼《定风波》词中所写:“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泰然自如。不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切望风向转变。他说:如果明天能够转为顺风的话,那么今天露宿在江边也是心情舒畅的。
结尾以“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收结,别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歌舞曲。“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城西,面临洞庭湖。这里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词人所独有的想象。后一句则是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
张孝祥一生英才奇气,如果说在《念奴娇·过洞庭》词中以“吸江酌斗,宾客万象”的豪迈气势,使南宋魏了翁为之倾倒,盛赞此首“在集中最为杰特”(《鹤山题跋》卷二)。那么在这首词中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奇幻的艺术想象,同样显露出他的杰出才华和独具的词作风格。[4]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张孝祥在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后改官离开湖南,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遇风受阻,写了这首词。《宋六十名家词》题作《黄陵庙》,个别语句亦稍有出入。
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说,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是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用“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明天气变化,要起风,皆是妙笔。
下片写停船后作者的心里活动。“明日风回更好”,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犹言“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话,但也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航船正常前进,“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本词写航船遇风受阻的情景,写景、抒情,乃至对“明日”的设想,着笔轻松,无半点沮丧之处。全词语言浅易而意境幽雅,读来只觉作者对山水无限热爱,却不见船遇逆风受阻的懊恼,这是此词的特色,作者构思独到之处。
七年级语文教案 8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
目标1、4
学习难点:
目标2、3
学习安排:
2课时
学校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
相称(chèn) 郁(yù)闷 一缕(lǚ) 娱(yú)乐 污涩(sè) 怂恿(sǒngyǒng)
婢女(bì) 蜷(quán )伏惩戒(chéng) 怅然(chàng)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三、研读课文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2、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跳读第 17-29段)。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3、“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4、“凝望”是何意?(目不转睛地看)。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想当初,那只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 饥饿所杀。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 在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
5、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一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
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7、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8、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齐读第30、31段。
―――这是我的忏悔。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四、小结
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 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一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第二课时
一、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二、感悟
パ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 ,我想 说: 。”
1、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シ彩虏荒艿テ居∠螅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ソ淌σ导: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ピ诓缓侠淼纳缁嶂校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 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三、延伸迁移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
四、课堂总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猫》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故事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理解词义
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③一?段):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 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五、问题归纳
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
本题可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进行分析。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 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题可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进行分析。将猫称为伴侣,说明“我”对它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免不了为它的不幸而难过。“酸辛”,既有对小猫死去的惋惜,也有失去小猫的痛苦。
4.“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只小猫太活泼了,以至于让人提心吊胆,生怕它丢了。三妹的玩笑话表现了她对这只小猫的喜爱之情。为下文这只小猫的亡失埋下伏笔。
5.“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只猫在为“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的同时,还为家庭作了贡献,它的活泼、能干,更增添了“我”及家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6.“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这句话能否删去?
不能,因为这句话表明由于太喜爱这只猫了,找不到它,心中难免会有不祥之兆,也为下文写小猫的亡失作了铺垫。
7.“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都在批评什么人?
三妹埋怨邻居家的丫头,“我”诅骂捉走猫的人,实际是批评了两类人:一类是事不关己、不闻不问、麻木不仁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损人利己、自私自利、横刀夺爱的小人。这两类人都会给善良的人带来伤害,而有时这种伤害是长久的。
8.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可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因守护不住生命而产生的痛心与惋惜之情。那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作者不想再让自己品尝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从对上文两只小猫的叙述过渡到对第三只小猫的叙述,结束上文,为第三只小猫的出现埋下伏笔。
9.“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 子对鸟笼凝望着了。”句中的“凝望”一词有什么作用?
两次提到“凝望”,写出了猫对两只鸟的关注,为下文“我们”冤枉小猫埋下伏笔。
10.“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永不”则抒发了决然毅然的情绪。并且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照应,使文章在结构上具有了首尾照应的特点。
11.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有何好处?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极其自然地借“我”之口,抒发真实感情,揭示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共鸣。
1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仔细体味词语的含义。
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13.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14.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因为写第三只猫最能表现主旨。
六、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对三只猫不同结局的叙述,抒发了“我”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 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自责,进而也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即做事不能主观臆断,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如果冤枉了别人,而对方又难以辩解,那会给自己留下更大的痛苦。
七年级语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铭”“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2.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导语设计
设计1:(背景导入)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
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设计3:(激情导入)
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设计4:(哲理导入)
世间万物,总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沉思。一些事物所具有的品质,也经常引起人们的联想,并借以鞭策自己过更高尚的生活。今天,我们就学习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一看作者对莲花的品质作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志。
七年级语文教案 10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之”“于”等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1.了解'之''于'等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学习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力求读顺,克服读音障碍
2.查找王安石的有关资料,课上介绍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检测
(二)解题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朗读课文,克服读音障碍,并理解课文大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克服读音障碍
3.理解文章大意
①掌握文言词汇、准确翻译全文
②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方仲永作诗立就,但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③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当堂检测
抽问重点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文言词汇
2.翻译句子
二、研读赏析
1.思考:课文写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三、当堂测试
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七年级语文教案 1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一则笑话。笑话中的鸡妈妈通过自己的聪明战胜了猫,保护了自己的孩子。现在有这样一头驴,它要比鸡妈妈的体形庞大得多,可是却没有鸡妈妈那么聪明,它的结局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瞧瞧。(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三、目标的实施:
1、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不会读的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
3、齐读。
4、自由朗读课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后左右四同学一组,共同完成。)
5、检测。
6、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2)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3)驴的结局如何?
(4)你如何来评价驴和老虎?
(5)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学生读并且思考讨论。
评价
7、提问:本文给你什么样的启示?(思考几分钟?)
8、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分组)
四、 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黔之驴,从而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老师祝愿大家能够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为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奋斗。
复习资料
一、字句解释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关键字:船:用船。载:运载。以:相当于“而”,这里表修饰。入:进入。
句译:黔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
2、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关键字:至:到。之:代词,指驴。
句译:运到后却没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到山下。
3、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关键字:之:代词,它,指驴。庞然:巨大的样子。以为:认为或把……当作。为:当作。蔽:隐藏。窥:偷看。之:代词,指驴。
句译:一只老虎看见了它,觉得它是个巨大的家伙,认为它是神(把它当作神),便隐藏在树林间偷看它。
4、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关键字:稍:渐渐地。出:出来。
句译:老虎渐渐地走出来靠近它,小心谨慎地观察它,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
5、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关键字:骇:害怕。远:距离远。以为:认为。遁:逃。且:将要。噬:咬。
句译: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便远远地逃开,认为它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
6、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关键字:然:然而。之:代词,它,指驴。异: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能:才能,本领。者:……的样子。
句译:然而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7、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关键字:益:渐渐地。习:熟悉。其:它(指驴)的。出:出现。搏:扑、抓,这里可引申为进攻。
句译:老虎渐渐地熟悉了它的叫声,又走近它,在它身前身后出现,但始终不敢向它进攻。
8、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关键字:稍:渐渐地。益:更加。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荡,碰撞。倚,倚靠。冲,冲撞。冒,冒犯。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胜:能承受。蹄:名词作动词,踢。之:代词指虎。
句译:老虎渐渐靠近驴,态度更加狎昵,碰撞,倚靠,冲撞,冒犯,随便地轻侮戏弄它。驴非常愤怒(忍受不住愤怒情绪),就踢了老虎。
9、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关键字:因:于是。计:盘算,谋划。之:代词,指这件事。止:只是,仅仅。耳: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句译:老虎于是高兴起来,心里盘算着这件事说:“这家伙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10、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关键字:因:于是。尽:(吃)完。乃:才。去:离开。
句译: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二、内容理解
1、 本文为寓言故事。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唐朝的柳宗元。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二人并称韩柳。
2(1)全文两段的段意:
第一段:老虎初见驴,小心谨慎地进行观察。
第二段:老虎对驴进一步观察并试探,终于认清驴本领不过如此,最终吃掉了驴。
全文按老虎畏驴——识驴(识驴——戏驴)——食驴的顺序写来,其中老虎对驴的认识过程:
先是观察(谨慎远观——靠近细察),再是试探(小心试探——故意戏弄),最终认清了驴的本领不过如此。
(2)“人物”形象:
老虎:大胆有心计。
驴:貌似强大,实则愚蠢无能。
3、中心归纳:通过虚有其表的驴最终被老虎吃掉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那些(官高位显)外强中干、虚有其表、浅薄无能的人,同时也启示人们,要善于认清貌似强大的敌人的本质,要敢于、善于与他们作斗争。
4、成语:
(1)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
(2)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注:二者都为贬义
教学反思
栗珍妮老师执教的《黔之驴》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注重基础知识,体现合作学习。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我让学生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试译课文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若有不懂的字词句子,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共同合作解决,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解决,体现了学生合作性学习,和师生的互动,改变了以往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
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辨正地去认识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凸显。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进而来把握寓意。学生分别从老虎的角度、驴的角度、其它角度品味寓意。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谨慎,要知已知彼。从驴的角度谈,根据课文中驴“一鸣”“啼之”,从而给我们的启示是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掌握本文寓意,从而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发和教育。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的不足之处:文言文应该熟读、多读,而这节课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情绪,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还应加强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语言的使用。
七年级语文教案 1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一千零一夜》,了解课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按民间故事的特点来赏析课文,有表情地朗读对话。
3、情感目标: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思维目标:开发、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的赏析。
教学难点:
课文是怎样把现实生活与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的。
预习要求:
熟悉故事情节;练习对话朗读。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大家读过《一千零一夜》这部书吗?——读过。
知道这是一部什么书吗?——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为什么取名叫《一千零一夜》呢?——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痛恨王后对他的不贞,就把她杀了。以后国王每天晚上娶一个王后,到第二天早上就把她杀掉。当时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其他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晚上,她给国王讲故事,讲到最紧要的时候天就亮了,国王急着要去早朝,但为了听故事的结局,国王就把她留了下来。此后,她每天晚上给国王讲故事,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最后,国王终于被感化了,同山鲁佐得王后白头偕老。这就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内容。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我国古代称阿拉伯地区为“天方”,“谭”通“谈”),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世界著名文学作品之一。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渔夫的故事》这篇课文就选自《一千零一夜》这部民间故事集。板书:渔夫的故事。
二、复习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
既然《渔夫的故事》是一则民间故事,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根据民间故事的特点来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们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什么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一般有哪些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择要板书: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下面老师请问大家的是“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几个部分?齐答,板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过渡: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最快的速度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并用最简明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
三、理清课文结构
1、学生稍作思考、讨论后回答,板书:(1-2)捕鱼捞瓶,(3-15)放魔出瓶,(16-23)诱魔入瓶,(24-25)投瓶入海。
2、小结:故事情节不仅完整,而且曲折生动,扣人心弦,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构思能力。
过渡:故事里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渔夫,还有一个魔鬼,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人物有没有鲜明的性格特点?板书:渔夫,魔鬼。
四、分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朗读对话,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有关语句来分析其性格特点。
2、指名回答,教师点拨,择要板书:诚实善良机智勇敢;凶残狡猾卑鄙愚蠢。
3、小结并过渡:刚才我们主要是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文除了对话描写之外,还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4、稍作思考,指名回答:对渔夫有心理描写,对魔鬼有外貌描写。
5、指名朗读心理描写的语句,分析心理描写的作用。(1)喜悦好奇的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2)写出渔夫思想的转化,这时他已清醒地认识到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战胜魔鬼,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这处心理描写是作品的精华所在,它深刻地揭示了渔夫之所以能战胜魔鬼的根本原因,也使故事情节发生了180度转折,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6、分析外貌描写的作用。指名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师生对口朗读(老师读本体,学生读比喻词和喻体);分析作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魔鬼面目的凶恶。
7、小结:作者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渔夫;运用对话描写和外貌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凶残狡猾,卑鄙愚蠢的魔鬼。人物性格鲜明。
过渡:民间故事的第三个特点是“语言口语化……”,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五、分析语言特色
指名举例说明。
过渡:课文以完整的故事情节,用口语化的语言,叙述了渔夫机智地战胜魔鬼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里面,哪些是现实的?哪些是幻想的?作者是怎样把现实生活与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的?
六、分析“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艺术特色
1、讨论后指名回答:课文所写的哪些是现实的?哪些是幻想的?
2、教师小结: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动派的种种本性,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板书:正义,邪恶。
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但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真善美与假恶丑斗争的曲折反映,最后的胜利则寄寓着劳动人民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过渡:那么这个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具体指什么呢?也就是说,最后的胜利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七、明确主题思想
指名回答:正义的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的势力。对像魔鬼那样的敌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决不能心慈手软。
教师板书:正能压邪。
八、课内思维训练
题目:(1)《魔鬼被投入大海以后》,(2)《假如渔夫在前三个世纪里解救了魔鬼》。
要求:想象合理,表达流畅。
九、课后作业:“话”“表”兼顾地讲述《渔夫的故事》
《渔夫的故事》教学实录
导入: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痛恨王后对他的不忠,就把王后给杀了。可他还不解气,以后每天晚上都娶一个王后,到第二天早上就把她杀掉。当时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其他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晚上,她给国王讲故事,每次讲到最紧要的时候天就亮了。国王急着要去早朝,但为了听故事的结局,只得让她活了下来。此后,她每天晚上都给国王讲故事,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最后,国王终于被感化了,同山鲁佐德王后白头偕老。这就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内容。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渔夫的故事》这篇课文就选自《一千零一夜》这部民间故事集。
老师板书:渔夫的故事
二、提写生字词:(同时提醒课代表饭后自习再提写一次)
三、划分段落,抓关键词,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并找出各段的关键词,利用关键词组成最简明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
四、理清课文结构
1、学生稍作思考、讨论后回答,板书:(1-2)捕鱼捞瓶,(3-15)放魔出瓶,(16-23)诱魔入瓶,(24-25)投瓶入海。
2、学生(内向型性格同学)复述故事情节:故事情节不仅完整,而且曲折生动,扣人心弦,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构思能力。
五、有表情地分角色朗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1、指导学生在读时要有表情(读出重音、语调)朗读对话,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有关语句来分析其性格特点。
2、自由回答,教师点拨,择要板书:诚实善良机智勇敢;凶残狡猾卑鄙愚蠢。
3、人物描写方法通常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刚才我们主要是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文除了对话描写之外,还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4、稍作思考,自由回答:对渔夫有心理描写,对魔鬼有外貌描写。
5、赏析修辞之妙:外貌描写的作用。指名(较差同学)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师生对口朗读(老师读本体,学生读比喻词和喻体);分析作用(较好同学):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魔鬼面目的凶恶。
6、小结:作者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渔夫;运用对话描写和外貌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凶残狡猾,卑鄙愚蠢的魔鬼。人物性格鲜明。
六、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1、先读准题目:道理
2、指名(由阅读能力较差的同学)回答:正义的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的势力。对像魔鬼那样的敌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决不能心慈手软。
3、复习朗读《说虎》
教师板书:正能压邪。
七、课内思维训练
题目:(1)《魔鬼被投入大海以后》,(2)《假如渔夫在前三个世纪里解救了魔鬼》。
要求:
1、从二者中选择一个,结合课文进行合理想象,并说明依据点,要写到课堂练习本上。
2、先组内展示,然后班级交流。
《渔夫的故事》原文阅读
从前有一个渔夫,家裏很穷。他每天早上到海边去捕鱼,但是他自己立下一条规矩,每天至多撒四次网。
有一天早上,撒了三次网,什麼都没捞簦他很不高兴。第四次把网拉拢来的时候,他觉得太重了,简直拉不动。他就脱了衣服跳下水去,把网拖上岸来。打开网一看,发现网裏有一个胆形的黄铜瓶,瓶口用锡封簦锡上盖羲罗门的印。
渔夫一见,笑逐颜开,说道:「我把这瓶子带到市上去,可以卖它十块金币。」他抱敉瓶摇了一摇,觉得很重,裏面似乎塞满了东西。他自言自语地说:「这个瓶裏到底装的什麼东西?我要打开来看个清楚,再拿去卖。」他就从腰带上拔出小刀,撬去瓶口上的锡封,然后摇摇瓶子,想把裏面的东西倒出来,但是什麼东西也没有。他觉得非常奇怪。
隔一会儿,瓶裏冒出一股青烟,飘飘荡荡地升到空中,继而弥漫在大地上,逐渐凝成一团,最后变成个巨大的魔鬼,披头散发,高高地耸立在渔夫面前。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牙齿像白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样子非常凶恶。
渔夫一看见这可怕的魔鬼,呆呆的不知如何应付。一会儿,他听见魔鬼叫道:「所罗门啊,别杀我,以后我不敢再违背您的命令了!」
「魔鬼!」渔夫说道,「所罗门已经死了一千八百年了。你是怎麼钻到这个瓶子裏的呢?」
魔鬼定神一看,眼前不是所罗门,而是一个渔夫,便说道:「渔夫啊,准备死吧!你选择怎样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杀掉!」
「我犯了什麼罪?」渔夫问道,「我把你从海裏捞上来,又把你从铜瓶裏放出来,救了你的命,你为什麼要杀我?」
魔鬼答道:「你听一听我的故事就明白了。」
「说吧,」渔夫说,「简单些。」
「你要知道,」魔鬼说,「我是个无恶不作的凶神,曾经跟所罗门作对,他派人把我捉去,装在这个铜瓶裏,用锡封严了,又盖上印,投到海裏。我在海裏呆簦在第一个世纪裏,我常常想:『谁要是在这个世纪裏解救我,我一定报答他,使他终身享受荣华富贵。』一百年过去了,可是没有人来解救我。第二个世纪开始的时候,我说:『谁要是在这个世纪裏解救我,我一定报答他,把全世界的宝库都指点给他。』可是没有人来解救我。第三个世纪开始的时候,我说:『谁要是在这个世纪裏解救我,我一定报答他,满足他的三种愿望。』可是整整过了四百年,始终没有人来解救我。於是我非常生气,我说:『从今以后,谁要是来解救我,我一定要杀死他,不过准许他选择怎样死。』渔夫,现在你解救了我,所以我叫你选择你的死法。」
渔夫叫道:「好倒霉啊,碰上我来解救你!是我救了你的命啊!」
「正因为你救了我,我才要杀你啊!」
「好心对待你,你却要杀我!老话确实讲得不错,这真是『恩将
仇报』了!」
「别再罗唆了,」魔鬼说道,「反正你是非死不可的。」
这时候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於是他对魔鬼说:「你决心要杀我吗?」
「不错。」
「凭羯竦拿字起誓,我要问你一件事,你必须说实话。」
「可以,」魔鬼说,「问吧,要简短些。」
「你不是住在这个铜瓶裏吗?可是照道理说,这个铜瓶既容不下你一只手,更容不下你一条腿,怎麼容得下你这样庞大的整个身体呀?」
「你不相信我住在这个铜瓶裏吗?」
「我没有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
这时候,魔鬼摇身一变,变成一团青烟,逐渐缩成一缕,慢慢的钻进铜瓶。渔夫见青烟全进了铜瓶,就立刻拾起盖印
的锡封,把瓶口封上,然后学裟Ч淼目谖谴笊说:「告诉我吧,魔鬼,你希望怎样死?现在我决心把你投到海裏去。」
渔夫的故事》节选自《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也叫《阿拉伯之夜》)它是一部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天方,阿拉伯的古称,夜谭,这里指夜里讲的故事。相传古代阿拉伯有个叫鲁亚尔的残暴国王,每夜要娶一个王后,第二天就杀掉另娶。多少女子惨遭不幸。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其他女子,自愿嫁给国王。她很会讲故事。第一夜,就使国王听得入迷。故事讲到最动人的地方,天亮了,国王要去上朝,只好留下她不杀,好把故事听完。此后,她就夜夜讲故事。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套一个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化而悔悟,不再杀她。《一千零一夜》因此得名。书中的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多彩。有冒险故事、恋爱故事、历史故事、也有寓言和童话,故事的背景很广阔,有的在巴格达,有的在埃及,有的在法兰西,有的在中国。故事既带有传奇的色彩,又富于幻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古代阿拉伯的社会情况和风俗人情,显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多少世纪以来,这本故事集一直受到阿拉伯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今天我们学习的《渔夫的故事》,就极其生动地叙述了渔夫打鱼,遇见魔鬼,最后战胜魔鬼的经过
七年级语文教案 13
一、设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师: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不知大家是否赞同?
生1:我不赞同。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感到不幸情有可缘,但得到了心爱的东西应庆幸才对呀。
生2:我也不赞同。这两句话似乎自相矛盾。
2、师:我和大家也有一样的疑问。看来,萧伯纳这句名言真有问题。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克思考人生的两大难题:如何对待幸与不幸。下面请大家随着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走进《人生寓言》。
(点评:运用留白艺术,由萧伯纳的名言导入,新、巧,可谓一箭三雕: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三是这句名言如一线贯穿,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翻出新意。)
二、调动积累,让学生了解寓言的特点
1、师:说起寓言,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1:拔苗助长、掩耳盗铃。
生2:狐假虎威、东施效颦。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看来平时积累很重要。大家喜欢这些寓言故事吗?
(点评:内引以往的学习经验,首次强调课外积累,走近寓言。)
2、生3:喜欢。因为寓言读起来既有趣又发人深思。
生4:寓言,它总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上的启示。
师:那么从“东施效颦”这个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生5: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模仿别人。
3、师:作家严文井曾将寓言比作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现在再读“东施效颦”这个故事,除了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寓意外,换个角度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生6: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师:瞧,这就是魔袋,我们取出了比袋子要大的东西。一个寓言故事只要你用心去读,就可以读出许多理趣,读出许多智慧。下面请欣赏第一个魔袋《白兔与月亮》,看你能取出哪些东西来呢?
(点评:归纳寓言的特点,为下面多角度解读寓意作好铺垫,走进寓言。)
三、探究寓意,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
1、生速读《白兔与月亮》,要求:捕捉重要信息,能复述故事情节。
师:本则寓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生1:有一只白兔是赏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于是诸神之王就宣布月亮归属于她。可从此以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最后她请求诸神之王撤消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2、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复述你认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生2:复述语言较概括,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语句,而且忠实于原文。
(点评:通过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评价渗透复述方法指导。)
3、师::你不仅很善于听,而且也总结出了复述的方法。从这位同学的复述中我注意到了两个关键词“心旷神怡”“患得患失”,为什么月亮在归属于白兔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会“一扫而光”?请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关键语句。
生3:“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师:这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生4:运用对偶,句式很对称,语言也很精练、用了很多成语,富有文采。
生5:还运用了对比,刻画出了白兔面对月的阴晴圆缺患得患失的心态。
(点评: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揣摩语句深长的意味。)
5、师:著名词人苏轼有句词与白兔的这一心态迥然不同,是哪句呢?
生6: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点评:二次强调课外积累,巧妙引出多角度解读。)
6、师:看来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你从这一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生7:要能够发现和欣赏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态度。
生8:美好的事物应该大家共分享。
生9:拥有非分之财就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点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与理解。)
7、师: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生10:我认为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因为白兔一则没有能力去保卫财富,生怕别人抢去偷去;二则有了私欲之心便不会真正拥有。所以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实力、有没有私欲。(同学们热烈鼓掌)
生11:我不赞成。白兔得到月亮后如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就不会产生得失之患。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平常心。(生点头,长时间鼓掌)
(点评: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形成争辩,第一次进行多角度地解读。)
8、师:刚才同学们思想两相砥砺,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阅读本身就是你与作者的对话、你与同学间的对话、你与老师的对话。我在读这则寓言时,我想到要“戒贪”,由此我还联想到放弃也是一种美。如果某种拥有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反而徒增烦恼就不如没有。而这也正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从寓言中读出很多理趣来,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读了《白兔与月亮》,我们在回头看一看萧伯纳的名言,你又有何新的见解?
(点评:师生同读同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鼓励学生质疑探究,重新解读寓意。)
生12:我现在能理解“得到了心爱的东西”有时不一定就是好事。不过,现在我对前半句话又发生了疑问:“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就一定不幸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那么请大家带着这一新的问题用读第一则寓言的方法来自读《苦难的王子》。
(点评:第二次多角度解读,翻出了新意,同时又生发出新的问题。自然导入第二则寓言。)
9、(生自读《苦难的王子》)
师:下面请以四人学习小组交流你的读书收获。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作好记录。
生13:这个寓言讲述的是一个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能够顽强面对厄运的故事。从这一故事中我们悟出了两个道理:一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切不可怀侥幸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身上;二是一旦遭遇苦难,就要勇敢面对。
生14:我们这一组进行了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厄运能使脆弱的人边得将坚强起来”。
(点评:由“学会”走向“会学”。)
10、师:正所谓“保荐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还有句歌词也是鼓励处于逆境中的人们要充满希望,你会唱吗?
生15: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师:这样的才是真心英雄。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吗?
生16:贝多芬耳聋后仍“扼住命运的喉咙”从而创作出了不朽的音乐。
生17:司马迁倍受宫刑仍坚持不懈地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生18: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曾是一个盲人,但她以顽强的意志给她的创作带来里了光明,给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带来了光明。
(点评:外联生活,三次强调课外积累。)
11、师:大家所举事例很有说服力。真可惜,我现在不是处于逆境,所以我成不了名人。说到此,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9:我又有了新的问
题:是不是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到厄运的人又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师:你说出了我的困惑。谁帮我解答?
生20:落难之后不一定能战胜脆弱,也有从此一蹶不振的。要培养坚韧的意志,我们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练自己的意志。比如长跑,并非厄运,但需坚韧的意志,是可锻炼人的。还有遇到了难题,要静下心来攻克学习上的堡垒,又何尝不需要坚韧的意志?
(点评:学生自己质疑探究,第三次多角度解读。)
师:体会深刻。通过大家的讨论,现在再看萧伯纳的那句名言“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你又有什么新的看法呢?
生21:“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也未必是一种不幸。
(点评:温故而知新。第四次多角度解读,又翻新意。)
12、师:人的一生如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如何面对人声中的幸与不幸,相信大家在今后的人生定会正确对待。请你说一条关于“得与失”的名言俗语以自勉。
生22:得意淡然,失意夷然。-----冰心
生2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生2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生25: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英国谚语》
生26: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培根《论厄运》
(点评:四次强调课外积累,交流名言,勉励自己。)
13、师:是啊,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感受。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如果单从占有的角度看,“没有得到”的失意痛苦和“已得到”的患得患失都是不幸的。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以创造、审美的角度来看这“未得”与“已得”,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下面请你将萧伯纳的这句名言进行改写,然后送给你的朋友。
生27:人生有两大幸福: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追求、去创造;而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回味、去珍惜。
(点评:第五次多角度解读,创造性阅读。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得以体现。)
四、运用留白,激发学生课外乐于探究
师:寓言的确像个魔袋,我们今天从这些魔袋中取出了比魔袋还要大得多的东西。寓言又像一座桥梁,带领我们渡到彼岸;寓言还像一把钥匙,引着你走进神奇的世界。如你想知道魔袋里还有哪些东西,请大家课后去阅读周国平的另三则充满了人生智慧的寓言《孪生兄弟》、《执迷者悟》、《抉择》吧。
(点评:运用“留白”作为结尾,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更广阔的阅读和创造的空间留给了课外。)
【教学反思】
1、解读寓意是寓言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解读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丰富的寓意。尤其不要忘记我们自己可能就是一个本体,从寓言中我们可以读出许多的“自我”来,因为“寓言说的就是你呀。”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所在。
2、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应局限于教参上提供的一种寓意。寓言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和含蓄性,使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在解读中就会以喻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创造。
3、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就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在解读寓意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两则寓言连串起来进行教学,因为两则寓言本身就是根据辨证逻辑而成的,不宜分篇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生寓言》课堂实录这一教
七年级语文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课文生字词
2了解人物出场的顺序
3掌握人物刻画方法和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人物刻画方法和用词的准确性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请你看两段对话,然后猜猜他是谁?
一段:你猜得出吗?二段:猪八戒
你说说你为什么说他是猪八戒呀。(一段猜不出是谁?)
学生:他写出了人物的特点,另一段:没有特点。
师: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学下面作家的文章。(打出幻灯)
莫泊桑是法国最突出的短篇小说巨匠。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打出幻灯)
同学们还先来读读这个题目,一起读《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你能告诉我你从中获取了什么信息?(时间、地点)
那么好,就请你用最快的速度找找:星期天在福楼拜的家中来了些什么人,你从哪里看出?
屠格涅夫
都德
左拉
只有这几个吗?(不是的)你从哪里看出来?(渐渐……)
这么说,文章主要介绍了这几个人物喽,那假设你是房子的主人,我看你家做客,你可否何介绍一下这几个人物?(或那你能告诉我他们都是些什么人,你可否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几个人物的国籍及主要作品。
同学们,福楼拜的家中来的都是一些大文豪,用你们的话说,这叫超级的Cool,简直帅呆了。那这些大文豪到福楼拜家中是他很帅吗?(……)是他家房子很豪华(是他很有钱)摆名堂……
那都不是他这个有什么独特的吸引的地方吧?(对……)
那么好,就请同学默读课文,划出福楼拜的句子,他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性格,让这么多的文豪巨匠到他家中。(打出幻灯)
(那么好,就请同学们一起深入我的文本,一起领略一下大文豪人物的文采,好不好?)——(打出幻灯)(3-4)教师必须保持双边活动:
生:“这是只见……风帆”
师:你从中读出福楼拜怎样的性格?
生:激情
设若学生没有读出激情方案如下:
师:我认为自己读出了吗?师:激情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
生:热情奔放
生:没有
师:你愿再试一次
生;愿意
假设没学生读得还不够好?
师:同学们你认为怎样,有进步吗?
生:有
师:有没有人与他挑战一下?
生:读
如果没有人,就让愿学生推荐一下
生:读
同学们,你们觉得怎么样?(满意吗)
那么好,我们也带着这种热情把福楼拜的激情读出来,好吗?
同学们,我们读也读得也够热情了,但我还不是不知道这句话到底在你那里哪些词可以看出他的热情和激动来。谁来说说?
生:跨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字用得好?(学生不能直接说出问),我们可否改成“走”?“跨”字与“走”字有哪些不同?
生:跨字是很有力度,很大步的。
师:有点意思,那你觉得他与句中哪个词搭配起来特别有感觉呀?
生:大幅度。
师:除此之外,这个句子有没有亮点,值得我们欣赏的.。
生:鼓
师:这个字好在哪?提示:前说他就像飞起来。
生:说也飞起来。
师:对,还把他比作什么?
生:风帆
师:风帆被风起之后就是鼓鼓的对吧。
啊呀!莫泊桑写人物还真是有一套。我们平时写人物的时候,除了用那些人物刻画方法之外,还可以细致到个别的字,个别的词。(打出幻灯)福楼拜的话
除此之外,发现莫泊桑的热情?
生:他分别……肩头
师:这属于人物刻画中的什么描写。
生:动作
师:哪几个词体现他的热情?
生:分别、单独、紧紧、热情大笑
同学们我们除了热情还不够吧。我们也很热情,为什么就没有这么大人物到我们的家中。
同学们,如果说热情可以吸引人的话,那我们温州人(中国人是够热情的)任达华、温兆伦、李克勤为什么就请不来大文豪呢?可见福楼拜还只是热情吧?说说你们的发现?你还发现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博写
师:思想一下子,飞跃过纵观——迸发出来。
师:哪些词特别可以看出他的博学。
生:飞跃、纵观
师:旧事物对新事物的突破
师:平时我们修辞思维都用哪个词?
生:活跃
师:这里用上飞跃,可见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聪明
师:还有哪几个词突出了他的博学、聪明
生:迸发
师:迸发什么意思?
生:向外溅出或喷射,这里是比喻的说法
师:这里把什么比喻成迸发
生:把两个类同的事物相似比较,比作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
师:同学们在这句话里期实充满了作者对福楼拜的崇敬和赞赏。
那么好,请你读一读把莫泊桑对福楼拜无限的崇拜之情给读出来好吗?
生:读
师:你们满意吗?
生:满意(不满意)
师:有谁再来挑战一次
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龙去带着这种赞赏来读读这句话吧。(读完)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对福楼拜人物的了解,我发现刻画人物除了肖像、动作、语言等手法,其实最重要的是找到那个不可替代的词,这样人物性格才能深刻,鲜明。
那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找找其他三个人物,试着找出你最喜欢人物描写的准确而生动的词语或句子,以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的创作的影响。
在找之前,先听老师的要求:四人一小组,每个人去找自已喜欢的人物,语句、并做记号,但不可重复,剩余一个同学同时把他们三人的字词划出来。
(5分钟)
师:谁先来说说
你找的是谁?
左控:生:喘:与他爬了六楼层有关。
生:歪。一进来就——与他爬楼梯里有关。
生:他很少说话——大家讲,沉默
师:从这里你那些词用得准确?
生:压、抓、所、歪、动词
师:如何透,如何听
生:细心、总是
师:这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寓言、温和
师:哪些地方还表现他的温和?
生:声音总是很平静
生:当一种……等动一下大腿
别人很激动他也只是晃动一下大脚
去排除是个温和的人之外还是什么样的人?
在左拉的性格中除了温和,还有什么特点?
生:坚毅
师:莫泊桑如何刻画出他的坚毅和聪慧。
生:聪慧:发达的脑门,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
师:坚毅有毅力
师:哪些词描写表现出他的坚定毅力
生:坚毅:?竖立的头发
(读坚毅的句子)?固执的面庞
直挺挺的鼻子
一刀切断的胡五
师:有没有同学喜欢喜欢小弗朗士吗都德的呢?他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
生:他是个很健谈的人?一来就……
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本台廊
师:同学先读读这句话……
从中你还发现都德里个什么样的人
生:从哪发现
讲述这贪图享受寻欢作乐……讽刺口吻……
生:他的头小……胡子尖。
捋(板书)
师:这属于什么描写?
生:肖像
生:他的眼睛……
师:这里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
生:切开、眯眼、射出
师:可否把这几个词改一下:
他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沉出一道里一样的黑光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提示:这与后文中提到说都德是过度近视)
左拉也是个近视者,但是莫泊桑找到的词都完全不一样。可否用把他们换一下。为什么?
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这句话中表现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师:聪慧,左拉的眼中除聪慧还多了一分什么?
坚毅
两把这两句话再进行对照着读读,试读他们的不同。
师:文章来的最早的人是谁?
生:屠
师:他又是怎样的人呢?与福楼拜关系如何?从哪发现?
生:狂热的理想,醉心于这事业,博学多识
博学:用一种——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醉心
二、教师总结:
用上了肖像,语言,动作等手法来,同时,他非常讲究用词的准确性。
同学们,我们与其说福楼拜伟大,有魅力能吸引这么多的大文豪到他家来还不如是莫泊桑伟大,最精炼准确刻画出精刻的人物性格来。
三、作业:
现在我们也用尝试着用本文的描写人物方法做个小活动,“猜猜他是谁”。
七年级语文教案 15
综合学习:漫游语文世界
活动目标
①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③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活动重点
①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
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①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②搜集调查资料,分组筛选、梳理,把同属于一类型的资料编在一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个有趣的广告阐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这样一则奶粉广告:“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 这则广告从反面人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人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在一句“没有加入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现出产品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语言简练,12个字中有转折,有波澜,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品则回味无穷。
二、出示活动目标
四个小组分别展示
①广告集锦:
信心型 功用型 对比易记型 超常搭配型……
②校园风:
精选校园流行语,如: 哇噻—— 酷毙了! 帅呆了!
③口语荟萃:
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方言整理分类,与普通话对比并寻找规律。
④街头巷尾:
将店名、招牌、标语的用语分类,阐明自己观点。欣赏优秀的店名如家乐福。
⑤网络语言:7456、886、青蛙、大虾等。
根据语言形式分为四类:文字、数字、英文字母、符号;阐述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母语的冲击,初步思考其优缺点。
三、教师总结
①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实践,对于同学的思考给予高度赞誉。
②布置作文,任选一题,按照要求写作。
四、活动小结 -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资料的方法,搜集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沟通了课堂内外,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七年级语文教案 】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08
初中七年级语文的教案11-10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12-14
七年级语文《猫》教案11-24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11-18
七年级语文《咏雪》教案02-21
七年级语文教案03-24
湘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04-07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4-25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教案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