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案范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跳水》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跳水》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4个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控学习时间、演示、引导与点拨。
2、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
3、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让学生看相关演示,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从而悟出船长的办法是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故事的惊险,并从中受到启示。
重难点分析:
1、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的办法?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了解其作品。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跳水,让你想到了什么?
课件展示
2、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展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展示课件,了解故事内容。
学生汇报交流,谈初读课文的印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脉络。
课件展示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交流初读印象。
(1)船长的儿子被猴子戏弄,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后来走上的横木遇到了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2)对于文中的船长印象最深,他是个有头脑的人。
三、质疑问难,师生交流。
1、这个孩子是怎样走上的横木的?从哪儿可以看出他的处境危险?
课件展示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课件展示
3、有没有其他方法救孩子?
课件展示
四、将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五、作业
1、读熟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全文。
2、说说读懂了什么?
3、明确本节课的.探究目标。(由学生质疑时的疑点整理出来。)
二、探究课文,师生交流。
1、自读课文,围绕目标进行感悟、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收获,探讨疑点,教师巡视指导。
3、班上汇报与交流。
课件展示
关于“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的横木的,以及孩子处境怎样?”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弄清如下内容: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在一旁“大笑”,孩子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不但不制止,反而“笑得更欢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下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夺回帽子,再狠狠地教训猴子一顿。)
(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便宜了这只可恶的猴子。)
(3)猴子一边不断向上爬,一边回头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的横木去取帽子。)
(4)引导:孩子此刻处境如何?从哪儿看出来的?
(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②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难以回转身来”“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5)帮助: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桅杆的高(与甲板之间的距离大),横木的窄,突现处境的危险。
(6)引导:形容处境危险,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7)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关于“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弄懂以下原因:
(l)船长手里正拿着枪。
(2)船长肯定很着急,他可能想:必须马上让孩子离开危险境地,怎样才能使孩子听从命令呢?枪是最有威力的,借助枪的威胁可督使孩子服从命令,尽快跳水。
引导: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跳水是不是的办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跳水至少有如下优势:
①船长的儿子肯定水性好,淹不死。
②往水里跳因为水的浮力而不会摔伤。
③船上有水手可以救助。
④这样做比较节省时间。
三、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回归整体。
2、把自己学文后的收获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要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做事前要考虑后果;开玩笑要有分寸等。)
3、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跳水》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重点难点:
1、通过事情的发展,使学生能理解父亲为什么逼孩子跳水,并通过换位思考,分析出孩子是否也能理解。
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及写作方法的特殊之处。
教学过程:
一、谈话质疑,激发兴趣
谈话: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跳水》一课,你还记得故事中都出现了那些角色,他们谁是主角吗?
2、既然父亲是主角,为什么在文章中所占笔墨却并不多,却主要描写了小男孩?
二、处理字词,扫清理解障碍
出示:取乐放肆
提问:这两个词都是说的谁?请用因为所以表达
出示:桅杆
教师:结合图讲解桅杆的高度
出示:不知所措
提问:什么意思?
三、体会危机、渲染气氛
1、课件出图——航行的轮船和甲板上的人和猴
谈话: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人们都在甲板上。
学生:指名读1、2段,思考:猴子为什么要摘孩子的帽子?
2、教师:猴子的行为我们可以理解,可为什么小男孩最后也爬上了桅杆?
3、学生:默读课文3—6段,找到相关的语句说明(拿帽子水手起哄好面子失去理智等)
4、教师:爬上桅杆也没关系,怎么就变成了小男孩跳水呢?为什么他要跳水?从哪看出他处境危险?
5、学生:读课文5、6、7段,课件出示重点句,指名读:你想通过读告诉我们什么?理解当时的危险程度。
6、课件出示第7段,能不能去掉两个关联词?体会危险的程度,推进理解后面毫无退路的选择
7、提问:我们在作者的文字中看到了危险,那小男孩呢?他有没有意识到?你从文中的那个词知道的`?(理解醒悟,字面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师:刚刚还只顾着拿到帽子的孩子,这时双手是毫无攀附,双腿开始摇摇晃晃,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孩子们这才是最可怕的呀!
提问:现在的处境可以用一词来形容是什么?
(千钧一发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万分紧急等)
8、谈话:是啊,这是多么危险的一幕呀,必须要想办法赶紧救下孩子!(随即指名)你有办法吗?你呢?我们无能为力,水手们也不知所措。我们不敢想象如果孩子失足的情况下会有怎样的后果
四、深入文本,品味人物品质
1、谈话:事情好像已经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2、学生:默读课文第9段,有什么让你困惑的地方?
(引导孩子质疑出本课难点:为什么枪口指向孩子?会不会真的开枪?孩子听到之后会怎么想?根据学生提出的疑点,随机处理,重点讨论问题,船长不是孩子的父亲吗?当他用枪指着自己的孩子时,孩子会想些什么?相信父亲,不管是埋怨还是后悔,这一刻剩下的就只有服从了)
3、谈话:就在孩子跳入海中的那一刻,水手们也跳了下去,尽管在海水中只有短短的40秒钟,却仿佛让人们经历了一场生死的考验,所幸的是孩子终于得救了。
4、学生:再读第9段,思考: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组讨论并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说明。
(随机处理语句:船长机智在哪?从哪看出冷静?父亲真的会开枪吗?果断比较难,教师可以设疑:从走出船舱看到那危险的一幕,到命令孩子跳水他凭什么做出的决定?)(找到生存的概率,理解短时间的决定所透露出的果断,风平浪静、水手都在甲板上、孩子会游泳)
指导朗读,你想像一下,是你最亲近的人站在那个横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怎样对他说?你希望他快点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
5、教师:在这么危机的时刻,在关乎到自己亲人生死的时刻,船长竟然能想出了这么一个看似绝望的办法,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这足以证明他确实是一位处事冷静、果断的人。也难怪他能够带领船员们闯过大风大浪平安环游世界了。
五、升华感情,体会写法
1、提问:作为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此时此刻才登场?如果父亲一直站在甲板上还会有后面的故事吗?
如果让你说说故事的大概内容,你应该怎样说?(出示课件导图)
(通过这样的思考,使学生再次回顾全文,认识到前面的的描写是为了父亲的出场做铺垫,学生能够按顺序说出主要内容)
2、提问: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两个故事都是急中生智想到的办法,但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孩子理解出一个是事发突然,一个是逐步推进)
3、谈话: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故事,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就是为了父亲的出场做铺垫,作者写主人公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却让整个事情化险为夷。作家用这样的描写告诉我们,写作要真实、自然,而我们也明白了,写事情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境来写,这样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4、提问:学完了这篇文章,不论是在情感上或写作上都有了新的收获,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5、教师总结提升:作为老师,学完文章我也有些话想对你们说:孩子的冲动做法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我们要引以为戒。而水手们虽说与孩子很熟悉,就像我们同学之间,但开玩笑也要适可而止,否则也会伤及性命。我更希望你们能做一个像船长那样处事冷静果断的人。
《跳水》教案范文3
活动目标
1.能从35~40厘米高处自然跳下,能做到落地轻稳。
2.了解跳水的简单规则和几种不同的泳姿。
3.喜欢和同伴一起参与运动活动,有愉快的运动体验。
4.能主动帮助收拾整理运动器材,并整齐地放回原处。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单元筒6个、体能棒3根、双单元砖12个;小椅子10把、35~40厘米高的桌子4个。
经验准备:已经掌握单双脚跳、正面钻等基本动作。
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
教师带领幼儿进场,四散站立,在音乐伴奏下师生一起做热身操。
2.集体游戏
(1)教师讲解游戏玩法及规则。幼儿先跨跳过“跨栏”(用单元筒、体能棒组合成的);爬上“跳台”(小椅子或小桌子充当),然后跳进“游泳池”(双单元砖、小椅子和小桌子围成)。
(2)教师带领幼儿开始游戏,指导幼儿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
3.放松整理
幼儿四散站立,在舒缓音乐的`伴奏下跟老师模仿自由泳、蛙泳、仰泳的动作。稍事休息后,教师带领或指导幼儿将材料归放好。
《跳水》教案范文4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中心。
3.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心。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跳水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那么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呢?
这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你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并且从中得到启迪。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轮船上的故事,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猴子把孩子引到了桅杆顶端,孩子陷入困境。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1.读课文,学生字。
2.利用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注意区分:“气急了”、“气极了”。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一艘 放肆 胳膊 海鸥 瞄准
风平浪静 摇摇晃晃
2.提出容易写错的字:
艘
3.说说难理解的'词语: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五、再读课文
1.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件事情是怎样引起的?
2.根据问题给课文分段:课文讲了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这只猴子放肆起来,它摘走了孩子的帽子、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第二段(3、4自然段)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孩子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
第三段(5、6自然段)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沉着镇静,果断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3.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
复习课文分段情况和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①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②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
(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
2.读句子。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3.指导朗读。
注意认真体会描写孩子和猴子神态、动作的词语。
练习读→指→指名读→同桌对读
4.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二段
默读思考: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指导学生按顺序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再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读句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
3.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当时事态的严重。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结果怎样?
(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跳水了,退了不行,摔下来必然粉身碎骨。船长担心孩子不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
3.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4.指导朗读、概括段意。
二、再读课文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帽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都是由于“取乐”而联系在一起的。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拿孩子取乐,故事围绕着帽子展开。孩子丢开桅杆,放开绳子,走到桅杆上最高的横木,致使船长命令跳水。
三、指导造句
四、练习朗读课文
【《跳水》教案】相关文章:
跳水教案06-26
跳水的教案07-10
《跳水》教案10-21
《跳水》教案15篇08-16
《跳水》教案(15篇)10-02
部编版《跳水》教案08-18
《跳水》教案汇总5篇07-24
《跳水》教案通用15篇05-18
《跳水》教案集锦15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