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1 18:56:01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9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方法引路、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明白本学期的学习目标、主要内容、可用的学习方式、得到几个方面的,同时能参与其中共同讨论,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学生解读教材的能力,对本学期语文学习充满期待,做好学习规划。

  学习准备

  1.教师编写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2.《学习单》人手一份

  3. 多媒体课件

  学习活动

  一、复习旧知,方法引路

  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每册书里的课文是怎么编排的?平时是怎样学习一个主题单元的?

  2. 师生交流。

  二、任务驱动 探究专题

  1. 学生阅读目录,交流:本册书一共有几个主题?

  2. 各学习小组对照《学习单》针对一个单元主题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本单元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将达成哪些目标?然后按照要求完成表格,最后选派代表进行汇报。

  三、自学汇报 展示成果

  1. 各学习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展示表格。

  2. 师生交流:现在我们了解了学习内容,确立了学习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那么下一步的学习你会怎样去做,如何去学呢?

  四、师生交流 商议方式

  1. 出示《课程》表格,学生快速默读,边读边想:你倾向于哪种方式?谈谈你的看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提出来。

  2.师生交流。

  五、下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本学期要学的内容和学习的目标有了整体的把握,对内容和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个学期的语文学习中,希望你们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读书,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敢于实践,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语文教案 篇2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孟子》二章 教案示例1》。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语文教案 篇3

  叶圣陶(1894~1988),中国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原名绍钧。江苏苏州人。曾担任过小学、中学和大学教师,做过编辑。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散文集《小记十篇》,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等。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并仿写句子。

  (1)她以前哪里笑过呢?(反问)

  这种行为很好,老师怎么会不支持呢?

  (2)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比喻)

  圆圆的月亮挂在空中,像个大玉盘。

  稻草人很负责,但主人却未给予关注,那稻草人这样做是否值得?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

  假如稻草人会说话,故事又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想一想,续写本课。

  《稻草人》 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叶圣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因而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内容贴近现实。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道路的.”。本书收录了叶圣陶中短篇童话作品三十余篇,并附有丰子恺先生为《古代英雄的石像》所撰写的文笔生动的读后感言。

  稻草人的由来 三国时期,诸葛亮施用巧计,演出了一幕“草船借箭”的妙剧。就在这天早晨,大雾渐渐散去,有一位在长江里放鱼钩的渔翁,正巧捕鱼到此。钩绳摇动,铜铃响亮,传来有鱼上钩的信号,渔翁急忙收钩,手头感到沉重,心想:定是一条大鱼。渔翁喜出望外地做好了捕大鱼的准备。浮标渐渐收近,大雾也已散尽,渔翁定睛一看,不想钩挂到一个漂浮的死人。渔翁感到忌讳,他的欢喜劲儿荡然无存,硬着头皮收到船边,再仔细一看,不是死人,而是一个十分精致的草人,头戴皮盔,身穿皮甲,如同真的一般,真是逗人喜爱。渔翁把草人拖到船舱,发现草人身上还钉着二十余支狼牙箭,渔翁将草人收好,十分珍惜地藏进小船暗舱里。

  这位渔翁是荆州的农民,他冬闲捕鱼,农忙种地。到了农忙季节,他就回到家中,把那个喜爱的草人也带到家里,全家人看了又惊奇又喜欢。

  从草人第一天到渔翁家里,奇事就发生了。原来渔翁家里有很多老鼠,平常连猫都不怕,白天都有鼠跑,闹得不安宁。可是这夜,老鼠绝了踪影,全家人过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家里人又惊喜又感叹,都猜想定是这草人的威力。到了清明、谷雨的落种季节,下到田里的谷种,田鼠要来吃,麻雀要来啄,渔翁感到无法,突然想到了草人,便把草人搬到育种地。灵得很!草人往田里一站,田鼠不来了,鸟雀飞走了,种苗长得整齐茁壮。这个消息像春风一样吹遍了农村,农民们都依照着在田间扎上草人。后来发展到收获季节,为防鼠防鸟也扎上草人,此办法真有很好的效验,所以流传至今。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体会健康的爱情观。

  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品味作品朴实语言中流露的真情。

  教学重点:

  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水浒传》中鲁达痛打“镇关西”的细节描写以及《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有关表现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导入。

  二、介绍作者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一九四五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三、整体感知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的因缘。、

  第二部分:着重写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

  第三部分:旗子如何从一个娇惯的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第四部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以及对妻子临终前的回忆。

  四、赏析课文细节之美

  作者在回忆逝者时,借助一些具体的事为我们展现了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这些事情又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使人物血肉丰满。请同学找出文中自己认为描写出色动人的地方加以体会。

  要求:只要能有自己的感悟,赏鉴得当,能自圆其说即可。

  点拨:

  如:第二部分中的一段话:“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下,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作者用“用力盯了我一眼”这个细节表现了妻子对“我”不加掩饰的埋怨,是礼教观念比较浓重的表现。同时也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直率性格。另一方面,作者多年来一直记着这一幕情景,表现出“我”对妻子的深情。

  再如:第三部分说她开始“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但到后来,“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为了学会这些,她的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这些表现妻子因为生活的原因不断使自己带来变化,使她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为了家庭生计,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的母亲形象。

  五、学生小结

  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仿佛要

  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妻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

  六、迁移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江城子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思考:这两首诗歌都是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找出诗歌中对妻子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艺术效果。

  七、课堂总结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性的一种体现。回顾我们看到的几篇诗文,这里使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

  八、作业

  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对其进行介绍。要求写得富有感染力。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想

  汉字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绮丽瑰宝,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基于此,本教学设计结合基本笔画横折,主要突出以下几点:先观察再书写,先示范再练习,集体讲解个别指导,及时地评析与鼓励。关注写字过程,优化写字教学、切实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学习之前啊,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书法作品。

  课件播放书法作品,师解说。

  2.同学们,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我们知道汉字有哪些结构?

  生: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全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独体字等

  3.由此可见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种结构,

  板书课题:左右结构

  4.从学习汉字开始到现在,大家知不知道写好字的关键是什么呢?

  教师板书:(关键?结构部分位置)

  二、教学左右结构的字。

  过渡:同学们都说得这么好了,那我们就开始来写字吧,行吗?(不行)为什么呢?(注意坐姿、握笔)同学说得太棒了,这就是我们写字前的准备工作,老师为你们鼓掌,这也是我们写好的前提。

  1.板书:(前提?坐姿执笔)

  (1)出示:坐姿歌(头正肩平臂开足安心静气缓)

  执笔歌(距离笔尖三厘米,拇指食指相对夹,中指首节垫笔杆,无名小指自然弯,指实掌空才美观)

  过渡:大家读完后,能把这样的`姿势做给老师看看吗?现在我们知道了写好字的关键和前提了,接下来我们我们就真的可以来学习书写了。

  2.指导书写

  (1)出示:作都(大家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字吗?)

  (2)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呢?生: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3)再看一看,它们每个字的左右两边有什么不同?

  生:“作”左窄右宽,“都”左宽右窄。

  (4)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时我们有一首书写儿歌来记住书写规则;左右不等窄让宽,主动避让有礼貌,巧妙穿插多友好。

  那接下来我们就根据这样的好方法来学习吧!

  (5)教学“作”字:它左窄右宽,可拆成“亻”和“乍”;它们两个单独写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组合到了一起又发生了什么变化?部分笔画发生了变化。

  (6)教学“都”字:它左宽右窄,可拆成“者”和“阝”;它们两个单独写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组合到了一起又发生了什么变化?部分笔画发生了变化。

  (7)师范写,生描红再书写两遍。

  (8)同桌互评,展示学生作品。

  三、休息,观看视频。

  过渡:刚刚大家表现得那么棒,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份小礼物,想看吗?大家收到的这份礼物啊,是我国的大书法家王献之从小习字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吧!

  播放王献之习字的视频。

  四、学生自学“法”“别”。

  过渡:刚看大家看得那么开心,我想学习写字呀,应该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你们认为呢?好的,那就让我们继续开心地学习吧,现在老师可不教了,需要我们自己用眼睛去观察、发现、思考,你们敢挑战吗?

  1.出示:“法”“别”

  2.自学要求:

  ⑴同桌互相交流,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字写规范、美观。

  ⑵交流好后在田字格内先描红再书写两遍。

  ⑶前后四人为一组互评,比一比谁的字写得端正、美观。

  3.展示作品并评价。

  五、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想写一手好字是需要我们长期的坚持不懈,希望通过你们的努力,大家肯定会有所收获的,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八个字“认真习字、快乐成长”。

  2.作业。

  (1)在练习纸上完成这三个左右结构字的书写。

  (2)课后搜集你所感兴趣的书法家,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

  3、知道春笋具有冲破重重障碍,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理解词语;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述:轰隆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竹笋。(抽拉幻灯片)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出示实物春笋)春笋娃娃裹着浅褐色的外衣,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小朋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春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先将方框内生字读几遍,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并分好自然段。

  2、检查自读情况:

  ⑴ 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声、冲是后鼻音。

  ⑵ 去掉拼音再读,开火车读。

  ⑶ 认读词语:

  一声 春雷 唤醒 冲破 石块 冒着 浅色 一节 向上 嫩生生 阳光 春雨

  ⑷ 指导读好长句子:

  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⑸ 分段抽读课文。(长句子老师领读)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学老师读书的语气、停顿。

  4、学生再读课文,试着模仿老师的语气。

  5、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春笋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是怎么生长的?要求学生互相说一说。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自学生字笔顺,准备交流:

  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3、重点指导:声:上面是士,不是土。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

  2、抽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齐读,说说有几句话。

  ⑵ 学习第一句话:唤醒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叫醒)谁唤醒了春笋?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春笋生长的季节)这里把春笋当成什么来写?为什么?我们还学过哪篇课文中把事物当成人来写?

  ⑶ 指导朗读:一声春雷要读得慢些,清晰有力,唤醒要读得重一些。指名试读,全班齐读。

  ⑷ 学习第二句话:春雷唤醒了春笋,躺在泥土里的春笋是怎样长出来的呢?指名读第二句话。

  出示:它们( )泥土,( )石块,一个一个( )地( )出来。

  指名填空,齐读句子。

  它们指的.是谁?为什么要冲破泥土?掀翻是什么意思?冒改成钻好不好?为什么?一个一个说明什么?(说明春笋很多,而且你追我赶地往上长)

  覆盖在身上的泥土多厚啊!可春笋把它们冲破了。压在身上的石块多重啊!可春笋把它们掀翻了!春笋一个一个,你追我赶地往上长,终于冒出了地面,这种生长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我们在读这句话时,要把冲破、掀翻、冒读重些,读得有力些。(范读,指名试读,同桌互读,齐读)

  ⑸ 指导背诵:

  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说春雷唤醒了春笋;第二句话讲了春笋是怎样生长的。(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轻声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后说说这段有几句话。

  ⑵ 学习第一句:(出示幻灯片)谁来说说春笋的样子和颜色?书上哪句话写了春笋的样子?指名读句子。

  ① 裹着(动作演示)浅褐色(看图理解)

  ② 指导朗读,看图激情:小朋友看,这些嫩生生的娃娃冲着你们格格地笑呢,你们喜欢它们吗?谁能用喜爱的语气读这句话?

  ⑶ 学习第二句话:

  师述:春笋的生长离不开雨露和阳光。指名读第二、三句话。

  ① 春笋长成什么样儿了呢?(指导看图)

  ② 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语气要逐渐加强,语调渐渐提高。(指名试读,齐读)

  ③ 指导背诵。用问答方式引导背诵:

  春笋是什么样子的?

  春笋是怎样生长的?

  它们长成什么样儿了?

  三、总结

  读了课文,你觉得春笋怎么样?你想对春笋说些什么?

  是啊!春笋就是凭着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才能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地冒出来。在阳光下继续坚强而又健康的成长!长成高大的竹子,供人们使用。

  齐读课文。

  四、巩固练习

  1、扩词:

  节:春节、节日、节约、节省

  破:冲破、破旧、破烂不堪

  2、背诵课文。

  3、辨析组词:

  中( ) 皮( )

  冲( ) 破( )

  4、兴趣题:

  ⑴ 用唤醒说一句话。

  ⑵ 春笋长大后,长成了竹子。想一想,竹子有什么用呢?说给同桌小朋友听。

  【板书设计】

  春笋

  冲破 掀翻 冒

  迎着 笑 长

  不怕困难 顽强生长

  【教学后记】

  识字教学既是一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低年级的孩子记忆里好,但是面对每天九个生字,往往是今天写,明天忘。如何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效率?在生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给生字编故事,编儿歌,编口诀、换部首记忆。例:石头撞虎皮就是破。这样的生字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1、知识目标:

  生字词、运用对比塑造人物、描写景物,闰土、杨二嫂形象的意义 ,小说中议论语句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能力目标: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4、创新目标:

  抓住故乡人物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题。

  【学情分析】

  初一和初二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本文较易理解。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本文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整体感知,分析段落结构。

  教学流程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采用提问的形式)

  2、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1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的住宅,于11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听录音,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词:

  阴晦(huì) 猹(chá) 五行(xínɡ)缺土 弶(jiànɡ) 脚踝(huái) 潮汛(xùn) 髀(bì) 愕(è)然 嗤(chī)笑 吓(hè) 瑟(sè)索 黛(dài) 恣(zì)睢(suī) 阴晦 萧索 聚族而居 无端 家境 素 如许 潮汛 苏生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打拱 惘然 隔膜 辗转 恣睢 三、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分为 三个部分,并用1~2句话概括出课文内容。 四、自读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乡的时节、地点、原因。

  第二部分(6~77段):叙述“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一部分着重写故乡人物的变化,又可分三层。

  一层(6~33段):写“我”和母亲相见、谈话。

  二层(34~52段):写乡镇小市民杨二嫂的'破产和巨大变化。

  三层(53~77段):写闰土的到来,他的变化,使“我”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美好向往彻底破灭。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触,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哲理性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要思想。 五、作业 用1~2句话概括你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师生研讨

  1、组织教学,了解学生们的预习情况。

  很高兴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鲁迅的小说──《故乡》。

  这篇小说的情节其实看这个题目就知道,它是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板书)

  “我”的阅读──以填空“这是一篇(关于)__________的小说。”的形式了解学生们课下阅读情况。

  2、讨论题:

  ⑴ “我”已经有多少年没回过故乡了?

  20多年。

  ⑵ 那么,眼前的故乡还是二十年前的故乡吗?

  不是。

  ⑶ 眼前的故乡什么样呢?

  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⑷ 二十年前的故乡又是什么样?

  美丽的,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

  ⑸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至少有两个故乡,20年前的故乡和现在的故乡,20多年间,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生变化的仅仅是故乡吗?还有没有别的?

  ⑹ 师生讨论:故乡的人物、环境、经济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⑺ 请同学们解答老师的疑问:我们都知道,理论上讲,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而实际上,故乡的发展走了下坡路,可以说是历史的倒退,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⑻ 鲁迅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为什么不在美丽的故乡上下功夫,而要为读者描写这样一个破败、萧条的故乡呢?鲁迅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地揭示这一点,他越含蓄,留给读者的空间就越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 二、教师小结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对自己的创作追求作过说明,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因此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最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故乡》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篇。 三、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回故乡

  故乡 在故乡====》变

  离故乡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介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以前的教材中基本没有。这说明现在又重视传统文化了,也确实是这样,我们现在有多少的教育思想乃至生活理念都是来自孔子的。所以,上这一课,也便给它增加了许多内涵:要让学生了解孔子拜师的事情,也要补充关于孔子的生平的,关于孔子的《论语》的。

  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个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及止境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

  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所以,可以两课时分别解决。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孔子基本不了解,最多只限于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名句,所以,首先必须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尤其是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课后也抄写一些孔子的语录给学生背背。

  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但是还有一些孩子没有形成,所以,像划句子这样简单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对学生巡视指导。

  三.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与老子的.热心。

  2.阅读课后的选做题与资料袋,并通过补充其他资料,加深对空子大家的了解。

  3.会读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掌握14个词语及一个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四.阅读主线索

  第一课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想象及补充资料的学习,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

  第二课时:体会老子收徒的热心。

  教学重点:第二自然段,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尤其是他克服重重困难的词句。

  教学难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

  五.教学理念:

  将课外阅读有效地渗透在课内阅读中,增加学生课堂阅读量。

  六.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一.背景资料介绍孔子

  1.导入课文。

  问:后面这么多老师,你们高兴吗?这让老师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是焉”,哎呀,大家当中肯定有我的老师啊,我可得向几十位小老师共同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2.学生自读课文后的《资料袋》,感受孔子的伟大。2.揭示课题,写课题。

  课文后面的材料介绍孔子叫孔丘,老子叫老聃,可大家为什么说孔子、老子呢?师介绍“子”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还有:孟子、韩非子、孙子等等。生汇报,师相机评价。

  3、师;通过大家的介绍老师知道了孔子和老子都是有学问的人,人们对他们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二.初读,感受“诚心”

  1.自读3分钟,你能读几遍?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回。

  2.交流读词语。

  风餐露宿风尘仆仆

  日夜兼程远近闻名

  传授佩服纳闷止境

  等候迎候拜访拜见

  3.同桌互读最受感动的地方,说说感受到了什么?

  4.教师板书,小结。

  三.研读“诚心”

  (一)合作交流

  1.自主阅读,用“——”划出孔子诚心拜师的句子,用“。。。”圈出重点词语。

  2.交流

  板块一:“屈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你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孔子的诚心,圈一圈,读一读,说一说。

  2)交流:*用比较的方法,从体会“终于”一词,体会孔子克服了重重困难。

  *在学生交流时,由风餐露宿引出风尘仆仆。

  3)指名读,齐读。

  板块二:

  孔子想:这位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自读,体会到了什么?

  2)选择其中的一句话,感情朗读。自读。指名读。

  3)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的这句话。

  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实际谈感想。

  板块三:“从此,孔子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1)围绕着前一句想象说话。

  2)教师补充资料。

  板块四:第一自然段(也可放在学习板块二时)

  3.积累:用一分钟时间,背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二)、研读感悟孔子的品行

  一个人的品行是通过他的言行表现出来。你能不能找出表现他这些品行的句子?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提示:孔子拜师时多大了?三十岁是大还是小?指导读“总觉得”“还不够”在读中你感觉到了什么?说明什么?(“谦虚好学”)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提示:感受到了什么?“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理解的。

  1)你体会到了什么?相距上千里说明什么?(路途遥远)

  这让你想到哪些成语?(千里迢迢、万水千山)

  你能读出“远”吗?

  你读到“风餐露宿”这个词语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体会“日夜兼程”

  烈日炎炎的白天,孔子在赶路;

  ———————,孔子在赶路。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让我们学学孔子,彬彬有礼地拜见老师吧。读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怎么理解?

  用一个词?(学无止境)你还知道哪些成语跟它意思一样?(学海无涯)

  联系实际生活来说说?

  师:这就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学习的一个根本原因。

  你们在不断的学习,老师在不断的学习,今天在场的所有人也在相互学习,可见学习是没有尽头的,让我们在齐读一下这句话。

  引: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去拜师

  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风尘仆仆、不辞辛劳去拜师

  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求知若渴、迫不及待去拜师

  面对这样的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四.拓展,深入感悟“诚心”。

  孔子一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单单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记录下来,变成了一部书叫《论语》,对后世影响很大。我们一起来积累一下他的名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

  1.你还知道孔子拜师的其他故事吗?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两则孔子拜师的故事。

  1)孔子跟师襄子学琴。

  2)孔子拜项橐为师。(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五.作业

  作业本第1、2、3、5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对孔子拜师有什么认识?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那么老子又是怎么对待孔子的呢?

  二.自主研读

  (三)、感悟老子的品行

  你觉得老子是个怎样的人?又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呢?

  1.自主阅读思考:老子是怎么对待孔子的?划出相关的词句,朗读体会。

  2.交流。

  重点研读“迎候”与“毫无保留”两词。

  小结:

  他们是德才兼备的人。你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扎实、认真提态度。老师也衷心地希望在座的同学们也能像孔子那样,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做到不畏艰难、谦虚好学、彬彬有礼,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三.孔子文化交流

  1.你知道关于孔子的什么资料吗?

  学生交流。

  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学习了解孔子的论语及三孔方面的文化。

  2.学习课文后的选做题。

  四.完成作业本上的作业。

  孔子文化在我们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中也不过是一个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不一定很古,它有时离我们很近,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希望大家透过教材这扇门,课后去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1、课外收集积累孔子的名言和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2、办一期“走近孔子”的手抄报。

  3、做一做“孔子书签”。

  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老子)

  学诲

  而学无止境人

  不不

  厌倦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三、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先请大家看老师写个字(板书爱)。轻轻地读一读这个字,你会想到生活和学习中的哪些人或事?

  2、师:听着大家这一个个爱的'故事,让我觉得非常感动。

  (多媒体出示图片,配乐述说)

  师:爱是什么?爱是一束淡淡的茉莉,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大爱无言,那时蔺相如对廉颇默默的忍让。至爱无声,那时沉船时,哈尔威船长伟岸的身影。

  3、师:今天,在这浓浓的爱的氛围中,老师又带来了一篇和爱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师: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认真、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或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找出那些深深打动你的句子,作上记号。

  (2)找出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并思考:围绕这几个人主要讲了哪几个关于爱的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A 、雪花飞舞纷纷扬扬颠簸寒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古诗教案11-07

(经典)语文教案10-10

语文教案(精选)10-02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教案(经典)10-17

语文《掌声》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