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模板集锦五篇
在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需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安排同学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同学,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同学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同学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同学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同学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同学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同学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⑴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身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⑵ 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⑶ 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同学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同学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⑷ “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同学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同学讲述,老师结合同学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身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同学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同学对照注释,自身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效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争辩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同学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同学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同学回答引导同学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同学肯定两小儿敢于讪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扮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扮演准备)
6、向同学优秀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同学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研读现代汉语语法从而了解古代汉语语法。
教学设想:
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当薄弱,有必要详细讲述,使他们迅速理解文言文语言现象。选取初中文言课文的句子,通过学习旧知获得新知,温故知新。
一课时
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页码如下:
名词886 动词301 形容词141 数词1176 量词792 代词240
副词397 介词650 连词782 助词1644 叹词1225 主语1643
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 状语1656 补语101
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
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
明确:
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
主 状 谓 宾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四、短语:
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
例如:工人农民 城市和乡村、
2、偏正关系
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
例如:壮丽山河
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语
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
5、复指短语
例如:司机老王
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调查研究
2、偏正式(状语+动词)
例如:立即动身
3、动宾式:
例如:挖地道
4、动补式
例如:变得更美丽
5、连动式
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
6、兼语式
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
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坚韧和刚强
2、偏正式
例如:非常生动
3、形补:漂亮极了
D、主谓短语
例如:春天来了
E、介宾短语
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表方向,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对象等。一般充当状语或补语。
例如: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补语)
我们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坐着(状语)
F、固定短语
包括:主要是成语
二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过程:
一、展示例子,思考
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
2、名词能否做状语?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
请看例句:二月草已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二、明确几个规则: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断词类活用。
2、名、形、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具备了使动、意动的条件。
3、名词直接作状语,翻译为介宾短语。
4、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怎么样”“以······为”“把······当作”
三、活用原因
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不严格,分工不细,不明。
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词性变化了,为什么?
1、名词活用
(1)活用为动词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一狼洞其中
天雨墙坏
(2)活用为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活用为意动词(意动用法)
例如:稍稍宾客其父
(4)直接作状语
例如:操军破,必北还
2、动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惧有伏焉
(2)活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3、形容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采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2)用作动词
例如:素善留候张良
(3)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4、数词为动词
例如:与臣而将四矣
四、回顾
(1)词性由于环境而临时改变。因为词在某个成分的位置上而变。词义随之而变。
(2)翻译是关键。多读多见就好了。
三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称为特殊句式。正确翻译后可判断特殊句式。
二、形象展示。做六个模具,在“名标”上分别写六个成分,比较古今句子成分的位置关系。
请出六们贵宾(佳宾)就座。四大家领导:
主 状 谓 宾
县委 政府 人大 政协
三、按类型分析
1、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现代汉语中,以判断词“是”作谓语。
(1)……者……也(2)者也
(3)……,……也(4)乃、为、即(5)“是”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吴广,阳夏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省略句
一般省略主语、宾、介宾、谓、“于”
例如:盖以(之)诱敌
必以情(处理)
(触龙)入而徐趋
公弗许(之)
问之(于)客曰
3、宾语前置句
宾语在谓语的前面。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主谓倒装
主语在谓语的后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5、定语后置
定语在中心词(名词)后面。
例如:居庙堂之高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
6、介宾短语后置
翻译后可以发现,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是状语,在谓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是补语,在谓语之后。
例如:投之以骨
以骨投之
用骨头扔给狼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加深对文言文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说明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 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 “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 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 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③佳木/秀而繁阴。
④问/今是何世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⑤⑥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③“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④“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余闻之也/久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
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②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四、技巧突破
1、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1)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故 / 天将降大任于是 / 人也
( B )所以 /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 不能
( C )人恒 / 过,然后 / 能改
( D )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 恒亡
(2) 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 / ”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予 / 尝求 / 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 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2、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 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
(6) 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7) 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8) 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9) 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0) 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1) 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 (《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附:例( 1 )的答案选 D ;例( 2 )的朗读节奏正确划分为:故 / 君子有不战,战 / 必胜矣。
文言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以虚词,实词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文言文教案。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3.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设想】
1.依据福建省考纲对文言文的要求着重落实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意思,4种文言句式的运用,常见的通假字的运用。
2.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3.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4.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时数】
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及主要题型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高考文言文的几种题型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进入高考文言文阅读古文翻译专题的复习。文言文是对学生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基本保持不变,共计15分,设两至三题选择题,每题3分;设一道翻译题,每题两到三句,此题为9分。那么针对于这些题型,怎么做好复习呢?
二、考纲阐释: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能力层次均为B级。分别要求做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也为B级。这部分题目学生感觉难度最大。
三、文言文翻译五步法:
1.先将古今汉语语义基本一致的地方抄写下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翻译或不需要翻译的地方删去。以便将完全不懂的地方突显出来。
2.将不懂的词语放到原句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的意思。
3.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的畅通,保持原文语气。
4.按照翻译要求,写出译文。
5.将译文放到原文中加以检查,并作必要的修改。
四、范例解析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译文:①不久郭崇韬进来(向庄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庄宗的冲突。
②陛下凭借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的年成来显示吉祥。
解析:
第一句:"俄而"应翻译成"不久";"谢"意思是"道歉谢罪",不要翻译成"感谢";"因"是"通过"的.意思。"因"一般不作因为讲,而常作因此于是讲,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第二句: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是介词;后一个以是"才",是连词,教案《文言文教案》。"年"是"(好的)收成",在《齐桓晋文之事》有:"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瑞雪兆丰年"
五、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留"、"换"、"删"、"补"、"调"、"贯"六个字。
六、文言文翻译标准: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七、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⑤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2: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执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斯:这。徒:只。记:记载
明:使…明了。匹夫:百姓。社稷:国家。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④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
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③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⑥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⑦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
文言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文言的倒装句式
2、能将含有倒装句式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判断文言倒装句的类型
2、掌握翻译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生课前练习。
1、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2、有人于此,指其过而告之则喜,何如?
3、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4、命召公主入营,立之阶下,不之视。
二、翻译文本内的倒装句并总结归纳其特点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其倒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分析正常的句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2)冤哉,亨也!
2.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的后面,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何不试之以足?
分析"以足"介宾短语做"试"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教案《文言文翻译教案》。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构成的定语后置。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构成的。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3.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1)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对于这类句子,有两种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例:宁信度,无自信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例:沛公安在?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分析"句读"为"不知"的前置宾语,"句读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三、翻译课内语句.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案05-24
文言文教案模板05-17
狼文言文教案01-03
文言文教学教案11-07
文言文教案范文08-27
文言文《马说》教案03-13
初中文言文教案03-06
文言文教学教案10篇11-07
文言文教案模板合集5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