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荐】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萌发保护动物的意识。
2、了解动物鼻子的特殊功能。
3、知道动物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活动准备
1、猪、狗、马、牛、大象等动物的鼻子图片各一张。
2、课件《动物的鼻子》。
3、救灾犬搜救、鲨鱼捕食等短片视频。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在之前的活动中,小朋友们认识了很多动物的鼻子,请问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鼻子是什么动物的吗?教师依次出示猪、狗、牛、大象的鼻子图片,请幼儿仔细观察说说这是谁的鼻子。
二、开拓视野。
有些动物的鼻子长得很奇怪,可是它的嗅觉却非常灵敏,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教师播放鲨鱼捕食短片,请幼儿观察,鲨鱼为什么能在很远的地方就开始追踪猎物?(鲨鱼的鼻子特别灵敏,能在很远的地方就闻到猎物的气味)教师出示鼹鼠找吃的图片:鼹鼠要想在黑暗中找到吃的,靠的也是它的鼻子。教师播放救灾犬搜救的视频,请幼儿观察,救灾犬为什么能找到被深埋的人或者物?(狗的鼻子比人的鼻子灵敏,它能分辨出超过200万种不同的气味)
三、快乐游戏。
请10个小朋友出来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再请8个幼儿当小鱼,在圆圈内外钻来钻去,一个幼儿当鲨鱼,只能在圆圈外面抓小鱼。小鱼是在圆圈内游动的,当鲨鱼抓到小鱼时,换人游戏继续。活动应变在播放救灾犬搜救的视频时避免过于血腥的场面。活动延伸了解别的动物鼻子的特殊功能,如警犬帮助警察查毒等。区角活动益智区自制迷宫,帮助救灾犬找到被拯救目标。环境创设张贴动物帮助人类的.图片。家园同步请家长协助在网上搜集一些有特殊功能鼻子的动物,并讲解给幼儿听。随机教育动物是我们的朋友,要爱护动物。相关链接和幼儿观看救灾犬救灾的视频。附录:狗鼻子狗鼻子能分辨大约200万种不同的气味,而且,它还具有高度的“分析能力”,能够从许多混杂在一起的气味中,嗅出它所要寻找的那种气味。狗鼻子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各种动物鼻子的构造大致相同,鼻腔上部有许多褶皱,褶皱上有一层粘液膜,粘膜里藏着许多嗅觉细胞,当粘膜上分泌出来的粘液经常润湿着这些嗅觉细胞时,就会使具有气味的物质分子溶解在粘液里,并刺激嗅觉细胞,嗅觉细胞马上向大脑嗅觉中枢发出信号,于是就有“味”的感觉了。狗鼻子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嗅觉细胞特别多,连鼻子那个光秃无毛的部分,上边也有许多突起,并有粘膜组织,能经常分泌粘液滋润着嗅觉细胞,使其保持高度灵敏。狗的嗅觉细胞的数量和质量都比其他动物胜过一筹,所以对各种气味辨别的本领也就比其他动物高强多了。
中班科学教案2
设计意图:
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幼儿园现有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及其潜在教育功能,让幼儿在环境中接受数教育,同时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从而产生亲近自然、关爱自然的情感是本活动的宗旨。本次活动把课堂搬进了大自然,把随处可见的落叶这一自然物作为幼儿练习数数的工具,既节省了教师制作教具的时间,又巧妙地发挥了环境中事物的潜在教育功能。通过捡落叶和数落叶的游戏情节,为幼儿创设了一次亲近自然的绝好机会,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既获取知识,又得到情感的熏陶。
活动目标:
1.亲近自然,产生关爱自然的情感
2.练习目测数群,尝试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方法进行8以内的数数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目测一部分,接着数完全部的数数
方法难点:
能较快地目测5以内的数群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能目测简单数群
物质准备:
学具:标有5、6、7、8点子卡片的布条若干,点子排列如图1;标有5、6、7、8朵花的纸袋若干,如图2。场地:带幼儿到园内落叶较多的`大树下
活动过程:
一、练习按点子数捡落叶
1.老师:"小树叶离开大树妈妈,落了一地,好美啊。我们来玩一个捡落叶的游戏吧。请小朋废看清卡片上有几个点子,就捡几片叶子,再用布条把叶子捆成一捆。"
2.幼儿自选点卡,目测卡片上的数群,听音乐捡落叶。
二、检查点卡和树叶的匹配情况讨论:你们怎么知道卡片上有几个点子的?你发现怎么数速度最快?(重点学习"接数"的方法,即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方法)
三、再次练习按接着数的方法捡落叶鼓励幼儿多次取不同卡片,捡、捆扎树叶,比一比谁捡得又对又快。
四、给落叶装袋。
1.出示4只贴花纸袋,请幼儿给纸袋编号(如图2)。
2.请幼儿将刚才捆扎的树叶,放入与其对应数字的纸袋中。
延伸活动:请孩子们把落叶带回教室,放在区角继续练习数数,也可进行手工粘贴等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数学活动,教师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环境中的落叶进行了数数练习,自然地渗透了环境教育。整个活动以"捡落叶"的游戏形式贯穿始终,趣味性极强。最后的"装袋"游戏既检查了幼儿的数物匹配能力,也让幼儿再次练习了目测数群后接着数的方法。孩子门边听音乐边捡落叶,学中有玩,玩中有学,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从而油然而生一种与自然亲密无问的情感。
中班科学教案3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进行创作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2、对了解动画成因感兴趣,有探索科学的欲望。
3、鼓励幼儿进行简单的制作活动,能大胆地较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制作过程。
二、活动准备:
画有小猫钉钉子不同形态的画纸若干(画纸左下角标有1――10的数字),快速翻动成动画的小画书若干,小纸盒十个,双面胶,钉书机,筷子画有小鸟和鸟笼子的画纸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小画书,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都喜欢看什么?我这也有一部好看的动画片,它呀,就藏在我的这本小书里,你们想知道演的是什么吗?(发给幼儿每人一本小画书)
小朋友,你的小画书里画有什么?(个别幼儿回答)现在请小朋友玩一玩,怎样让里面的画面也像动画片一样动起来。(幼儿自己探索)×××,你的小书里演的是什么?你是怎样让它动起来的?(幼儿一边操作一边回答)×××,你的小书里演的是什么?你给小朋友操作一下。
看了这样的小书,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吗?……(幼儿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问题)刚才有的小朋友提出为什么小书里的人能动起来,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过图片后会留下印象,在很短的时间内看过许多这样连续动作的图片,留下的印象就连起来,就像在放动画片。
2、幼儿自己制作平面动画小书
刚才是老师的小书里放动画片,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制作动画小书?前面有十个盒子,每个盒子里都藏着一个小秘密,等你从这十个盒子里把十个秘密都找齐了,你看一看会发现什么?(幼儿自由探索,有的孩子从动作上排序,有的孩子从图片左下角的数字上来排序,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相互帮助)十个秘密都找齐的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幼儿快速翻动,小猫就像在钉钉子)老师帮你把动画小书钉起来。
3、幼儿探索制作立体动画
小朋友真聪明,能把许多连续动作的图片制成动画小书,我这还有两幅图片,一幅是小鸟,另一幅是鸟笼子,谁能用这根筷子和双面胶来做帮手,让这只小鸟动起来,飞进笼子里。(教师一边说一边出示各种物品,幼儿自主探索,教师指导)×××小朋友做好了,你来演示一边,怎样让小鸟飞进笼子里?你是怎样做的?(幼儿回答先把小鸟图片的`背面粘上双面胶,再粘上筷子,再把鸟笼子的图片粘到筷子上,双手一搓筷子,小鸟就“飞”进笼子里了)
4、结束部分
小鸟飞进笼子里了,我们让小班的小朋友看一看,是怎样做成的,好吗?(带领幼儿到小班去)
四、活动反思:
“幼儿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幼儿学习方式的变革,今天我们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它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因此,在实践新课程过程中我注重教给幼儿如何去学、去激励幼儿积极去学。而幼儿学习的方式则是实践――不断实践,无论是幼儿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索学习都让幼儿有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在“我喜欢的电视节目”的主题活动中,我发现本班幼儿对动画片感兴趣,于是就设计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活动,引导幼儿在懂得动画片的制作原理上,去画一画、拼一拼、翻一翻,在游戏“小鸟飞进笼里”的活动时,有的幼儿先用剪刀把小鸟剪下来贴到笼子的图片上,但是小鸟并不能动起来,又把小鸟和笼子摆到一起,小鸟还是不动,最后,他把小鸟图片背面粘上一根筷子,再把笼子图片背面粘到筷子上,双手一搓,小鸟就飞进笼子里了。这样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动画片的最初创作,在积累和提升已有生活经验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来进行交流和研究,进而形成新的思维的碰撞。多年来,在教育活动中幼儿已习惯于听老师讲,如何让幼儿“动”起来。我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幼儿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有出现了。幼儿积极参加活动,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他们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不但纪律难以控制,连教学目的都难以达到。课改使幼儿思维变的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老师挑战。我们作为老师只有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孩子,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孩子们共同探讨,课改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中班科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通过玩玩、说说、做做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初步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活动准备:
1、面粉、水、盘子、抹布(人手一份)牙签若干。
2、面粉娃娃一个、环境创设。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面粉
咦!这些是什么呀?我们一起看看、摸摸、猜猜这是什么?(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外部特征:白色、无味、轻轻的会粘在身上手上)
教师小结:面粉是白色,没有味道、粉状的、轻。
二、了解面粉的特性
1、面粉可以做什么呢?(面包、馒头等面粉制品)
2、那么,你们知道用面粉做面包、馒头等这些东西时先该做什么呢?教师小结:先应该和面团的。
3、怎么样把面粉变成面团呢?请小朋友动脑筋、动动手,试一试把面粉变成面团。
4、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进一步让幼儿感受面粉粘的特性。
小结:白白的面粉加了水后是很粘的,多捏捏就会变成面团。
三、中华小厨师
1、许多好吃的东西都是用面团做成的,都是厨师叔叔阿姨们发明的,今天我们也来当个中华小厨师,来发明好吃的东西好吗?
2、你想把面团变成什么呢?
3、幼儿操作,教师从旁指导。
4、展示作品,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经过动手做小实验,初步体验量的守恒。
2、懂得做实验后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的结果。
3、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地进行实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从杯中倒水的经验。
2、物质准备:一粗一细两个杯子,里面分别装有不一样水位的水。
3、――学具:粗细不一样的杯子若干(数量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其中粗杯子里盛有兰色的水,细杯子里盛有红色的水),粗细不一样空杯子若干(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一半)。
活动过程:
一、哪个多哪个少
――教师(出示粗细不一样的杯子):这两个杯子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杯子有粗有细。
――教师:杯子里面有什么你觉得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吗哪个多哪个少呢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
――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我的想法。
二、思考实验方法
――教师: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猜得对不对呢
――鼓励幼儿思考,并提出提议。师幼归纳多种方法,并引导幼儿分析这些方法中哪些可行,哪些方法有难度,此刻没办法做。鼓励幼儿发现借助空的第三只杯子能够了解两杯水是否一样多。
三、幼儿操作活动
――两位幼儿共同做实验,一人拿一杯水,然后再取一个空杯子。先猜猜两杯水是否一样多,谁多谁少,然后再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了解幼儿的实验方法。
如,方法一:一幼儿先将自我杯子中的水倒入空杯中,做一个标记后把水倒回去。另一个幼儿幼儿再把自我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二:一幼儿在自我杯子的水位处作标记,然后把水倒入空杯中,另一个幼儿将自我杯中水倒入做标记的杯子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三:如果幼儿取的空杯与其中某幼儿的一个杯子一样大小,则能够让另一幼儿把自我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两杯水放在一起直接比较水位的高低…
――提醒幼儿实验时注意慢慢倒入,不要将水泼出来。同时要将杯中水全部倒完。
四、我们的实验结果。
请幼儿介绍实验的结果,引导幼儿发现,光用眼睛看,结果不必须正确,要经过实验才能明白正确的结果。
中班科学教案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经过实验操作发现盐溶解于水会增加水的浮力的现象。
2、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杯子若干,盐,小苏打,白醋,搅拌棒,土豆片。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
1、出示一个土豆
教师:这是什么
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此刻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里去,你们猜猜会怎样
2、把土豆片放到水里会怎样呢我们来试一试。
3、我这还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里去,这回会怎样呢
(幼儿回答教师验证)
二、引导发现
1、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土豆片会浮起来呢
2、教师帮你们准备了一些东西,看看是什么你是怎样明白的
3、你们每人拿一个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盒子里的东西,
记住绿颜色标签的杯子里只能放绿颜色盒子里的东西,红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红颜色盒子里的东西,蓝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蓝颜色盒子里的东西、看看土豆怎样了
4、不管你的土豆片有没有浮起来,我们来听听你在实验的时候都发现了什么
5、此刻请你们再拿两个不一样颜色标签的杯子,想个办法让土豆片浮起来,每个杯子里只能放一样东西,
要不你们就不明白到底是什么东西让土豆片浮起来了
6、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为什么他们也放了盐,可是土豆还是没有浮起来他放了很多盐,土豆片才能浮起来,你们再去试试。
中班科学教案7
一、活动目标:
1. 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 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 初步了解其特性。
4. 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活动方法:
尝试教学法。
三、活动准备:
1. 大型玩具弹跳垫。
2. 弹簧及带弹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弹簧秤),其他有弹性的物体(各种橡皮筋、各种皮球、海绵块、手表带、袜子、带弹性的衣服等等)。
3. 字卡(弹性)。
四、活动过程:
一、 组织幼儿在室外玩大型玩具弹跳垫之后,进入室内坐好.
师:(提问)小朋友在玩弹跳垫时身体有什么感觉?
2、你们知道身体为什么会向上跳吗?(自由发言)
二、 幼儿自由探索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1. 请幼儿准备好有事弹性的物体,重视幼儿的发现。处师:你们面前摆放了很多东西,请小朋友试着去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变化。(提问后幼儿自由发言)
2. 鼓励幼儿再尝试一次,巩固对弹性特征的感觉。师:请小朋友再去试一试刚才没有玩到的东西,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教师指导幼儿自由发言)
小结:这些东西真有趣,用力压或拉它时,它会变形,手一松,它又能变回来,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3. 请幼儿用身体语言来表示弹性的特点。(如弹跳、弹簧步等)
三、 比较尝试,巩固弹性概念
1. 出示一些有弹性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让幼儿尝试、比较。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与刚才不一样的物体,请你们再去试一试,把新的发现告诉我。(自由发言)
小结:有的物体能变形但不能还原,有的物体不能变形,所以它们没有弹性。
2、请幼儿把有弹性与没有弹性的物体分家,分别放在两个不同颜色的`筐子里。
四、 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的认识和理解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有弹性的物体?(自由发言)
五、 小结内容,游戏结束
1. 小结: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又学会了许多知识,知道了用力拉压物体会改变开头手一松物体又恢复原状的现象叫弹性,还明白了弹性的东西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2. 游戏“走迷宫”,幼儿出教室。
教学反思:
本堂课气氛活跃,孩子兴趣很浓,达到了活动目标,但对于弹性的极限没有阐释清楚,以后备课需要思考的更全面一些。
中班科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冰的特性以及盐能冻结冰块的现象。
2、喜欢探索,尝试简单的冰块造型。
活动准备
1、冰块若干
2、儿童手套、托盘、抹布、双面胶、透明胶、固体胶、丝带、剪刀、幼儿学号
3、大记录表
活动过程
1、问题导入
(1)出示冰,讨论冰的特性:这是什么?它是怎样的?
(2)欣赏冰块造型:猜猜老师做的是什么?我是怎样做出来的?
(3)幼儿操作:你们想用冰块做什么?请你上来试一试,你成功了吗?
(4)讨论:为什么都没有成功?那怎么办?有什么办法能帮冰块粘在一起?
2、尝试探索,解决问题
(1)提供材料,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操作。
(2)讨论:你们成功了吗?你们觉得哪一种材料能使冰块冻结在一起?把你们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使冰块冻结在一起的方法,那就是盐能使冰块冻结在一起。
3、经验提升——进行冰块造型
(1)幼儿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冰块造型
(2)展示作品,幼儿介绍自己的`冰块造型。
活动生成及建议
1、幼儿回家可以寻找不同形状的容器,在家长的协助下制作冰块,感知冰块的造型是由容器的形状决定的。
2、幼儿可以带各种形状的冰块,在区角活动中继续进行冰块造型。
中班科学教案9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了解纸的特性。
2、乐意探索纸的秘密,感受各种纸质地的不同。
活动准备:
1、PPT课件;面巾纸、白纸、蜡光纸、皱纹纸、硬纸箱纸、锡箔纸若干实物,每组一份用塑料筐装好。
2、做实验用的材料。
实验一:彩色白纸、胶水。
实验二:老爷爷图片若干,白纸若干。
实验三:透明的空瓶子、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用激发幼儿兴趣的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各种纸实物,提问:“老师邀请了很多‘纸宝宝’来我们班做客,你们见过它们吗?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吗?”
(二)展开部分
1、幼儿自由辨别纸,交流感受。
请幼儿自己拿取塑料筐里的各种纸,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你刚才摸到的是什么纸?它是什么样的?”
2、比一比。
分组拿出面巾纸和锡箔纸、白纸和纸箱纸、蜡光纸和皱纹纸。让幼儿再来摸一摸、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巩固词语“硬、软厚、薄、光滑、粗糙”。
教师引导幼儿小结: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纸,这些纸有硬有软,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的光滑,有的粗糙。
3、通过实验初步了解纸的特性。
(1)实验一:天空中的飞机。
教师:“你们看,蓝蓝的天空中有太阳,有白云,如果有一架飞机在天空中飞就好了。请小朋友想想办法,用这些纸怎么来制作飞机?”
启发幼儿折飞机,请个别幼儿将折好的飞机粘到背景图上。
教师与幼儿小结:通过折飞机知道“纸宝宝”的'第一个秘密—纸能折。
(3)实验三:“纸宝宝”变了。
教师出示一个透明的空瓶子和几张白纸。
教师:“‘纸宝宝’要到瓶子里玩一玩,怎么办?谁来帮帮它?”
启发幼儿把纸卷起来或把纸团起来。
教师小结:纸团起来之后,你们发现纸怎么了?(变皱了),又发现了“纸宝宝”的一个秘密—纸能卷,能团,能变皱。
(三)结束部分
出示PPT,说一说各种纸的用途。(纸巾、信封、邮票、奖状、报纸、纸盒、纸袋、纸杯、图书)
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它们是什么纸制成的。”
教师小结:纸在我们生活中用处特别大,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中班科学教案10
设计思路:
幼儿特别喜欢动物,尤其关注小动物的生长、成长的过程。随着中班的第一个主题《长大的我》,孩子们了解了自己从小到现在长大的过程,因此设计次教学活动,让幼儿了解小动物成长的过程,体验长大的快乐。
目标:
1、了解几种生蛋的动物,知道它们的蛋的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
2、知道蛋宝宝生长的过程,体验成长的快乐。
准备:
1、幼儿每人准备一只蛋,分组放在在框里
2、老师准备录象带、若干动物玩具,几种特殊的`蛋
重、难点:
1、比较不同的蛋
2、知道几种孵蛋的过程
过程:
一、各种各样的蛋
1、 出示若干动物玩具,找一找哪些动物会生蛋
2、 出示各种各样的蛋,请幼儿找一找、分一分谁生的蛋?为什么?
3、 比较各种蛋的形状、颜色、大小
4、 老师小结:各种各样的蛋
二、孵蛋
1、谁藏在这些蛋里?
2、它们是怎样长大的呢?(幼儿讲述蛋宝宝生长的过程)
3、老师播放录像,了解动物孵蛋的过程
4、老师小结:几种动物不同的孵蛋的方法
三、送蛋宝宝回家
1、请幼儿把桌上框里的蛋宝宝送到它们的妈妈那里,让它们快快长大。(进一步了解各种各样的蛋及生蛋的动物)
2、感谢幼儿的帮忙,让蛋宝宝快快,体验长大的快乐
四、活动延伸
这些小动物都是从蛋宝宝里变出来长大的。请你们想一想,其他的小动物是从哪里变出来长大的?
中班科学教案11
活动准备
乐器铃鼓、三角铁、木鱼、碰铃等若干件,琴一架,大鼓一面。
乐音和噪音的录音。
重点难点
知道物体通过振动产生声音,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知道噪音的危害,在生活中避免噪音。
活动目标
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能够对探索周围世界感兴趣。
了解噪音的危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活动过程
一、寻找声音
(一)、听声音,通过游戏激发对声音的兴趣。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几样东西,这几样东西能产生声音,小朋友仔细听一听,猜猜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师在遮布后面,先后敲鼓、摇铃铛、拍打响板请幼儿辨别是什么声音。)
(二)、了解当物体发生碰撞振动时就会发出声音,并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1. 出示乐器,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怎样可以让乐器发出声音。
2.幼儿分组进行乐器操作,操作后请幼儿回答:你的乐器叫什么,它是怎样发声的?(例如,我的乐器叫三角铁它是通过敲打发出声音的)。
3.选择不同的乐器,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幼儿再次感知乐器是怎样发声的,并说出和刚才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小结:物体发生碰撞振动就会发出声音;不同材料的物体,经过打击碰撞后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利用实验游戏,帮助幼儿了解物体振动就能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声音也就没有了。
1.教师报幕:“下一个表演节目的是花生米,它要在大鼓上为大家表演舞蹈。”教师把花生米放在大鼓上,花生米不动。教师:“咿?花生米不跳呢?怎么回事呢?你知道为什么吗?哦,我忘了,花生米说要大鼓给她唱歌她才跳舞。要怎样让大鼓唱歌呢?”(幼儿回答击打大鼓)教师用鼓槌敲击鼓面,花生米跳起了舞。提问:花生米为什么要用大鼓伴奏才肯跳舞呢?(引导幼儿感知鼓槌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振动而发出鼓声)。
2.先请两、三名幼儿把一只手放在鼓面上,师用力敲击鼓面,说说有什么感觉?(鼓面在动)
中班科学教案12
【活动目标】
1、在看看、听听、讲讲、尝尝的活动中了解水果变成水果干后的不同滋味。
2、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交流自己的经验,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共同收集几种常见的水果及它们制成的水果干(猕猴桃、苹果、香蕉、菠萝、芒果、葡萄、龙眼、金橘);
2、幻灯图片;盘子、勺子或筷子、牙签;垃圾筒、湿巾纸等。
【活动过程】
一、情感导入
幻灯片一(放鞭炮)
1、听听是什么声音?
2、什么时候要放鞭炮?
3、要过新年了,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吃的东西招待客人,你们想准备些什么呢?
4、小结:新年里我们会准备许多好吃的东西,那今天我们一起到水果店去看看有什么新鲜的水果吧。
二、观察讨论
幻灯片二(一盘水果)
1、你们看到了哪些水果?
2、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为什么?
3、小结:水果的营养真好,有丰富的维生素,吃了以后还能美容的。
4、这么新鲜的水果吃不完怎么办,过两天就坏掉了,聪明的叔叔阿姨们想了一个好办法,知道是什么吗?
幻灯片三(葡萄干)
1、你们认识它吗?它是什么水果变成的?
2、小结:原来叔叔阿姨们把新鲜的水果变成了水果干,让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吃到香香甜甜的水果了。
3、你们知道还有哪些水果也能变成好吃的水果干吗?
三、出示水果盆,配对活动
1、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水果干,请你们看一看、闻一闻,猜猜它们是由哪种水果变成的?(5-6名幼儿回答)
2、有没有你不认识的.水果干?
3、幼儿自主操作,把它们送到相应的水果边,师观察。
集体验证:有异意的水果,可以请幼儿自己验证,也可以由家长或老师给予验证。
小结:原来水果在变成水果干之后,它的颜色、形状、味道有时是会变化的。
四、延伸。
《新年好》音乐响起
今天我们认识了那么多水果干宝宝,让我们请爸爸妈妈一起来尝尝味道吧,说一句好听的话谢谢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关心。
中班科学教案13
一、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沉、浮的含义,在活动中知道哪些物品放在水里会沉没,哪些会漂浮,并初步理解沉浮的原因,尝试改变物体沉浮状态。
2、技能目标:能够动手动脑参与实验,并大胆地讲述出自己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3、情感目标:喜欢参与到实验中,乐于去探索物体沉浮现象。
二、活动重难点:
1、重点:喜欢参与到实验中,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2、难点:能够动手操作实验,并大胆的'讲述出自己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三、活动准备:
1、《蚂蚁过河》的挂图一副;
2、盛水的大玻璃缸、各种能沉浮的物品(如:小木块、勺子、橡皮、小石头、泡沫板、海洋球等等);
3、物体沉与浮的实验记录图表。
四、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蚂蚁过河》的挂图。
2、师幼互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小蚂蚁想过河,可是不会游泳,你们能帮他们想想办法么?如果他们直接下水会发生什么?
(二)活动展开
1、观察材料,猜测物体的沉浮现象
(1)出示材料(盛水的大玻璃缸、各种能沉浮的物品)。
(2)师幼互动:看看小蚂蚁都找到了哪些工具。这里都有什么啊?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他们会怎么样呢?能帮小蚂蚁过河吗?和幼儿一起探索让沉下去的“小蚂蚁”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2、动手操作,验证物体的沉浮现象,并记录结果。
(1)观察记录纸,教师指导记录的方法;
(2)教师示范操作并作好记录;
(3)分小组让幼儿们自己操作,自由的探索物体的沉浮,并对沉浮作好记录。
3、交流讨论结果
各组展示并讲出自己的操作结果,教师与幼儿们一起进行验证。
4、游戏——“看谁反应快”
老师出示物品卡片,幼儿判别沉浮。
(三)游戏结束——“小蚂蚁过河”
出示水缸用彩条划分三条赛道,出示黑豆作为“小蚂蚁”,请幼儿分为三组,选取各自的“渡河”工具,看哪一组最先把“小蚂蚁”送到“对岸”。
五、活动延伸:
与艺术领域美术相结合,延伸到美工区,折一些纸的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中班科学教案14
设计思路:
一、选材的依据:
1、源于“新教材”的创新实施:
本次活动源于主题《春夏和秋冬》里面的小主题《四季轮换》,虽然主题是刚刚开始的阶段,但是孩子们对于四季的轮换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能够比较四季的明显不同,初步了解四季轮换的顺序,所以本次活动就是在此背景下设计而成的。
2、源于对幼儿经验的思考:
(1)在前期的《有趣的水》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对故事《水娃娃漫游记》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水循环的过程,知道了水的三态变化,所以孩子们对于循环是有经验的。
(2)我们班的孩子比较活跃,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而且有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愿望,所以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鼓励幼儿发现自然界事物循环往复的有趣规律,而且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自己的发现。
3、活动价值的分析:
1、语言能力的挑战
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分步讲述故事的方式,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幼儿想象猜测“白天去了哪里,雨去了哪里,冬天去了哪里”,引导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从而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循环,知道了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会消失的,进而萌发幼儿探究自然界事物循环往复的有趣现象,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环保元素的渗透
本次活动萌发幼儿乐意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让幼儿了解大自然中的.白天黑夜的循环、四季轮换和水循环,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今后就会更加细心的去探究大自然,热爱自然界,就会有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愿望,所以本次活动也渗透了环保元素。
内容与要求:
1、在听听看看说说中,初步发现自然界事物循环往复的有趣现象。
2、尝试看图讲述自己的发现,萌发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活动重点:
了解一些自然界事物循环往复的现象。
活动难点:
尝试看图讲述自己的发现,萌发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幼儿观察图片
活动过程:
一、仰望天空,引发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抬头仰望过天空吗?你们都看见了什么呢?
2、有个小男孩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天空中的许多东西,也向妈妈问了许多的问题,让我们来听一听看一看,他想到什么呢?问了些什么?
二、理解故事,感受循环
1、散文第一段:白天去了哪里?(白天黑夜)
(1)思考谈论:白天去了哪里,它会回来吗?(引发幼儿说说自己的理由)
(2)听一听妈妈的回答:“哦,白天去了别的地方,白天过去了,黑夜就来了,当夜晚结束的时候,白天又来了。这个世界真的就是这样循环着,没有什么会不见了。
(3)妈妈是怎么告诉小男孩的?(进一步谈论妈妈的回答:什么是循环呢?)
2、散文第二段:雨去了哪里?(水的循环)
(1)小男孩望着天空中的雨会怎样问?(讲述散文前)
(2)谈论:雨会循环吗?它又是怎样循环的呢?
(3)听听妈妈和小男孩是怎么说的,继续讲述。
(4)小男孩知道这个秘密了吗?这个秘密是什么?(出示2个字——循环)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循环,用一个什么动作来表示?
3、散文第三段:冬天去了哪里?(四季轮换)
(1)冬天里,小男孩会怎样问?妈妈该怎样回答?
(2)提问帮助幼儿了解小男孩和妈妈对话内容,知道四季轮换。
4、完整欣赏故事。
(1)在故事中有哪三种循环呀?(幼儿回答,教师播放课件小结。)
(2)小结:这个世界真的就是这样循环着,真是太奇妙了!
三、拓展发现
1、今天这里也有一些大自然中的朋友,你们去找一找它们可以循环吗?是怎么循环的呢?(幼儿4人一组,操作图片摆放循环的过程)
2、集体交流,共享经验。
(1)分别出示小组操作结果,幼儿说明。
(2)还有什么也像它一样循环的呢?(引发幼儿说说自己对于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循环的认识)
小结:原来在大自然和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是循环往复的,没有什么会真的不见的。
四、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大自然中循环往复的现象。
中班科学教案15
活动目标:
1、对空气有初步的了解,感知空气是到处都有的,无处不在的。
2、通过小实验,使幼儿知道空气的特征: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
3、对科学小实验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玩塑料袋的经验,喜欢参与户外活动并能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空气
2、物质准备:塑料袋人手一份、塑料瓶、气球、手帕、玻璃杯、透明水缸。
活动重点:
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
活动难点:
通过小实验,使幼儿知道空气的特征: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
活动过程:
一、找空气。教师变魔术,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们变魔术,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哦。
1、教师出示塑料袋变魔术,并提问:变变变,刚才扁扁的塑料袋现在变成什么样的了?
2、幼儿回答。
3、师:谁能告诉我是什么让塑料袋变的鼓鼓的吗?那你知道老师是从哪里找到空气宝宝的'吗?
4、教师换地方找空气,引导幼儿说说是在哪里找到的空气。
5、幼儿变魔术寻找空气引导语:小朋友可以到教室的各个角落寻找空气,但是空气宝宝有点淘气,如果你不紧紧的捏紧塑料袋口,空气宝宝就会跑出去了,然后告诉我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空气宝宝。
6、师幼交流:你是从哪里找到的空气宝宝的呢?
7、教师总结:你刚才找空气的时候,你看得见它吗?你闻到什么了吗?你来摸一摸,摸的到吗?原来空气宝宝既看不见又摸不到闻不到的,而且他到处都有。
二、实验:手帕的变化,进一步验证空气是到处都是的。
师:空气宝宝还想和小朋友们变魔术,我们来看看他是不是到处都是。
1、教师出示干手帕,并请小朋友们验证。
2、实验一:玻璃杯里的空气师:出示一只空玻璃杯和一只干净的手帕,把手帕塞在玻璃杯底,把杯子垂直倒扣在水槽中,请小朋友猜一猜,玻璃杯里的手帕有没有湿?(出示玻璃杯里的手帕)
3、教师提问:手帕为什么是干的?是什么东西把水挡在了外面呢?
4、实验二: 玻璃杯里的空气师:出示另一只空玻璃杯和另一只干净的手帕把手帕塞在杯底,把杯子倾斜倒扣在水槽中,请小朋友猜一猜,玻璃杯中的手帕有没有湿?(出示玻璃杯里的手帕)师:为什么第一次手帕没有湿,第二次手帕湿了呢?(请幼儿回答)
5、教师总结:因为第一次玻璃杯是垂直放入水槽中的,空气没有进到玻璃杯中,所以手帕没有湿。第二次玻璃杯是倾斜的,玻璃杯里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到玻璃杯里,所以手帕湿了。
6、重复进行实验一实验二一次并总结。
三、游戏:气球鼓起来。
1.教师出示瓶子和气球。
师:这是一个塑料瓶,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把气球套在塑料瓶上,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怎样才能让气球鼓起来呀?我们一起来事实好吗?
2.幼儿操作,教师随机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3.教师小结:塑料瓶里什么使气球鼓起来?我们的瓶子里是空的吗?里面装的是空气。
四、教师总结。
空气是到处都有,无处不在的,看不见闻不到摸不到。
师幼手拿塑料瓶离开活动室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21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4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9-02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31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30
中班科学教案05-28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8-11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03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9-13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