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班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颜色与图形
2、通过游戏尝试小组合作
3、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体会合作的快乐。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教具颜色骰子,图形骰子
2、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骰子
二、出示教具颜色骰子,认识颜色,通过投骰子请幼儿在记录卡上找出相应颜色。
三、出示图形筛子,认识图形,通过投骰子请幼儿在记录卡上找出相应图形
四、请幼儿上太台2个骰子同时投出,如红色、圆形。引导幼儿认识并说出红色圆形,并在记录卡上找出来。
五、幼儿操作
1、讲述操作要求与规则
2、分发操作材料
3、教师巡视幼儿操作
4、评价幼儿操作记录卡
六、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这个环节需要小朋友自己来观察形状和颜色,所以较上个环节来说难度又增强了,目的让幼儿探索、比较翻出相对应的图形。在让幼儿在游戏中接触认识。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区分鲜果和干果。
2、通过对应会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活动准备:
鲜果若干、干果若干、小兔头饰。
活动过程:
兔妈妈带小兔子们去小猫家做客为故事情节开展活动。
小猫拿出一盘鲜果和一盘干果招待小兔子们。兔妈妈请小兔子们观察两盘水果有什么不同。分别用摸、看、闻、尝等不同的'方法感受并区别。在小兔子们充分感受、发现、表达的基础上,兔妈妈总结鲜果和干果的特征。
小猫和兔妈妈请小兔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分水果,并请小兔子分完后用完整的话表述两组水果的多少。
兔妈妈和小兔子们共同分享鲜果和干果,请幼儿讲述他们味道的不同。
活动结束:
小兔和妈妈谢谢小猫后一起回家,活动自然结束。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2、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经验准备:
了解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了解幼儿对物品吸水性的理解。
2、幼儿经验准备:
感知水的流动性,在生活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一些操作材料,会用杯子往小瓶口的瓶子里灌水,尽量不洒出来。
3、材料的准备:
每位幼儿一个八宝粥的瓶子里面装上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见里面有毛巾)和一个杯子;每组一盆水;海绵、布、积木、餐巾纸、乒乓球等材料若干。
每人一张记录卡,一支铅笔。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今天要给你们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想)
1、出示一个一杯水和一个空八宝粥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了回来)
2、出示另一个八宝粥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再将一杯水倒进另一个瓶子里,请幼儿猜猜这一次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
3、请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二)请幼儿自己变魔术,找出水不见了的原因。
1、教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八宝粥瓶子和一个杯子,请幼儿象老师一样变魔术,(做实验)看看水是不是也会不见。
2、幼儿实验后发现水真的`变不见了,请幼儿把瓶盖子打开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
3、比一比原来放进去的毛巾和现在的毛巾有什么不同。(一条是干的,一条是湿的)得出结论: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4、请幼儿想想,生活中除了毛巾以外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可以帮我们来变魔术。
三)为幼儿提供一些材料,请幼儿再次实验,验证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每位幼儿选择材料进行实验。
四)交流实验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请幼儿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变的魔术,水变不见了没有?
水变不见了用√表示,水没有变不见用×表示。五)请幼儿说说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脸等等。
五)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
活动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紧紧贯彻《纲要》精神,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幼儿的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新颖、有趣。幼儿从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样”的旧教学模式中摆脱了出来,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幼儿进行了两次主动探索尝试活动,认识了物体的吸水性,有的东西能把水吸掉。在活动中我没有进行一手包办,而是强调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幼儿动手能力,发展了幼儿直观思维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师生感情融洽,幼儿专注投入,为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由于我对每个幼儿的尝试活动都给予肯定、鼓励,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这一活动中,我得到很多启示:
一、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着手,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
二、幼儿尝试精神的潜能是存在的,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到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这样孩子们就能得到充分发扬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
三、尝试操作提高了幼儿的各种能力,既为幼儿间的互动提供了机会,又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到了充分体现,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能力,理解了溶解的含义,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萌发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
2、能在背景中观察到具有保护色的事物。
3、初步理解保护色的作用。
二、活动准备
1、让幼儿对动物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2、绿地上有红黄绿色的小虫若干,印有生活背景颜色和无色小动物的操作纸。“动物保护色”课件。
三、活动过程
1、集体游戏,初步感知保护色
游戏“小鸡捉虫”帮助幼儿理解保护色的作用。出示不同颜色的小虫,放在青草丛中,请幼儿作小鸡捉虫。“为什么绿色的小虫没捉到”
小结:在大自然中有些动物为了保护自己更好生存,它们身体的颜色与斑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十分相近,用来隐蔽自己不被害人敌人发现。这就是动物的保护色。
2、观看课件,巩固理解保护色
观看课件“动物的保护色”让幼儿真实地看一看大自然中的动物是怎样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进一步理解保护色的作用。启发幼儿讲述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保护色?
集体游戏,再次巩固保护色。
游戏:我会隐身。师做老虎,小朋友演小动物,当老虎来时,小动物们要根据自己衣服的颜色,寻找合适的背景环境躲藏起来,躲避老虎的追击。
游戏:救救小动物。幼儿根据背景颜色,选择合适的颜色为动物们设计保护色。
3、经验拓展,理解保护色
提出问题:生活中,人们也很聪明会使用保护色,你知道是怎样利用的呢?
播放一些图片帮助幼儿理解人类保护色。
活动延伸:亲子观察活动:了解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如何利用保护色。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一天,我带孩子们到郊外游玩,忽然有个刚拉完小便的孩子大声叫道:“老师,好奇怪,我拉的小便没有了!”小便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很快大家发现小便被泥土吸掉了。为满足孩子的探究愿望,我在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这一活动。
目标:
1.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准备:
1.水盆、干毛巾、水杯(能两头打开,两头的杯盖上分别做上红、绿记号,如右图)、舀水瓶、记录板、水桶。
2.棉花、布、鹅卵石、玻璃弹珠、泡沫块、塑料花片、餐巾纸、赤豆。
过程:
一、产生兴趣
师:老师这儿有个空杯子,现在我舀满满的一瓶水倒人杯中。如果我让杯子倒过来,瓶中的水会回来吗?
幼:水一定会流回来,因为水本来就是流来流去的。
幼:你的杯子有点奇怪,我觉得水不会流回来。
(教师演示,孩子看到水流下来很兴奋,他们鼓起掌来。)
师:现在找打开绿色杯盖,把一块干毛巾全部塞进杯中,盖上绿色盖子。如果我从杯子的另一头再倒一瓶水进去,水还会像原来一样回来吗?
幼:会的,和刚才一样会回来。
幼:毛巾把杯子堵住厂,水倒不进去,肯定会回来的。
幼:我说得不会,水会到毛巾里去的。
师:请把你的预测汇录来。(幼儿分别在记录本上记录自己的预测,教师重点观察幼儿的记录过程。)
师:我们已经开始学习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谁来介绍—下自己是怎么记录的?
幼:我用“x”表示水不会流下来。
幼:我画—个跑步的孩子表示水会流出来。
幼:我画太阳表示水会流下来。
二、通过自己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师:水会回来吗?我在每张桌上放了水盆,里面有杯子、舀水瓶、干毛巾。这个杯子一头红,一头绿,两头都可以打开,等一会儿你把毛巾塞进绿的一头,旋紧盖子,用小瓶子从桶里舀满满的一瓶水往红的`一头慢慢倒人。现在,请你们准备好记录板自己做实验。(幼儿进行试验,教师提醒完成实验的孩子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幼儿大叫:“老师,真奇怪!我明明倒进去一瓶水,怎么现在一点也倒不出来了?”有幼儿皱着眉自言自语:“水一点也倒不出来了,怎么回事?”)
三、探讨实验结果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的实验结果?你是如何记录的?
幼:原来我认为水不会流下来,就用“x”表示,现在水真的没流下来,我就再打上了个“√”。
幼:原来我以为水会流下来,就用太阳表示,后来试了一下,发现水没有流下来,我就用月亮来表示了。
师:咦?水没有回到杯子里,水到哪里去了?
幼:水到毛巾里去了。
师:水真的到毛巾里去了吗?我们打开杯子看看!(所有幼儿都打开杯子,发现了秘密,有的幼儿甚至通过拧毛巾力口以验证。看到毛巾里拧出水来,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相信了!)
师:现在的毛巾跟原来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幼:毛巾比原来重了。
幼:可以挤出水来。
幼:颜色变深了。
幼:倒进去的水都被毛巾吸掉了。
师:原来水是会被干毛巾吸掉的。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毛巾容易吸水外,还有什么东西也容易吸水(幼儿说出了太阳、拖把、餐巾纸、布、海绵、风、树枝、泡沫块、棉花……教师把它们一一记录在纸上。)
师:你们说的那些东西到底会不会吸水呢?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有的是我们刚才说到的,如餐巾纸、布等,有些东西老师没有准备,你们可以用其他东西来替代或回家再试。
四、幼儿再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五、交流实验结果。
幼:我发现棉花是吸水的。
幼:我装了一杯石头,结果水又流下来了,石头不会吸水。
幼:我做了两个实验,发现海绵容易吸水,泡沫块不吸水。
在交流过程中,有一幼儿提出:我在杯子里装了许多布,倒进去一瓶水,发现布很容易吸水。后来我又加了半瓶水,结果能倒出一点水来了。这是怎么回事?教师也向幼儿提出一个问题:塞满的餐巾纸能吸掉一瓶水,如果是一张餐巾纸呢?
六、一起收拾实验室。
活动一开始,教师就较准确地把握住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只特殊的杯子直观地引出了课题。同时,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自己能理解的符号进行实验记录,并给予积极的关注,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同伴的记录方式。事实上,幼儿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向同伴学习。接着,教师在关于“水到哪里去了?水真的到毛巾里去了”的交流中,巧妙地引领幼儿再次关注杯子中的毛巾,,通过比较湿毛巾与于毛巾的不同,幼儿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获得了相关的感性经验。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一、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
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2、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1、每组一大盆水、一块擦手毛巾。
2、每组一个筐,内有雪花片、泡沫、硬币、棉签、圆铁片、塑料瓶、铁钉、记号笔若干。
3、个人记录表每2人一张。
四:重点难点:
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怎样帮助蚂蚁过河?
(幼儿开动脑筋:游泳圈、小船等)
基本部分:
1、引出沉与浮的概念,认识沉与浮的标记
师:为什么游泳圈可以帮助小蚂蚁呢?出示沉与浮的标记,指导幼儿如何画标记。
2、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寻找帮助小蚂蚁的方法
是不是和你们猜的一样呢?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等一会请小朋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把这些材料放进水里一个个试一试,2个人一组,一人记录,一人操作。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请一组幼儿讲解记录结果。
师小结:小朋友们都观察的很好,雪花片、棉签等会浮上来,圆铁片、硬币等会沉下去。
4、引导幼儿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探究:借助辅助材料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5、展示幼儿探索结果。
请个别组幼儿讲解自己的探索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三)结束部分:
安全教育,引导幼儿不要玩水,学会自救。
师:小朋友们真棒,在你们的帮助下,小蚂蚁已经上船了。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所以我们不要到河边玩水,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游泳圈、盆、木头等物品自救。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11-12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30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4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31
【热】中班科学教案02-24
【精】中班科学教案02-24
中班科学教案:水11-29
中班科学教案【热】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