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案

时间:2023-01-05 12:45:3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科学教案 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教案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科学教案 15篇

三年级科学教案 1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本学期在学生在以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朗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本单元由4课组成。

  1.我们周围的土壤。

  2.了解土壤。

  3.肥沃的土地。

  4.土壤的保护。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中“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植物的知识”这个问题,将他们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出来,并与他们在本单元中即将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完成一个阶段性的认识。

  本单元的重点是进行一次“种油菜”活动,这是对一个生命周期作连续观察、记录、描述的活动;是孩子们真正去“种”的一个活动;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一个阶段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要了解种子、花的结构和作用;学会使用镊子进行解剖和制作标本的简单方法:完成种子和花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探究实验;连续记录下油菜生长各阶段变化的并进行资料汇总,总结规律,使学生对继续探究植物世界的奥秘充满浓厚的兴趣。种植活动是本单元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伴随着这个活动,学生们将会遇到许多有趣的问题,井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本单元共分为4课。

  1.植物和我们。

  2.果实和种子。

  3.根和茎。

  4.叶和花。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这一单元的编写与《土壤与生命》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并且,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或液体的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认识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本单元分为6课。

  1.认识固体。

  2.把固体放到水里。

  3.认识液体。

  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6.认识船。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属于《标准》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从关心天气的角度谈天气预报,即“今天天气怎么样”。讨论天气与人的关系,介绍气象预报的过程、方法、手段和表现形式。指引观测天气,包括“气温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指出天气现象存在规律性,季节的气候特征影响动植物的生存方式。本单元分为6课。

  1、今天天气怎么样。

  2、气温是多少。

  3、雨下得有多大。

  4、今天刮什么风。

  5、气候与季节。

  三、教学目标

  1.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把整体分为部分有顺序的进行观察的方法,观察物体的形态构造和变化,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采用的方法:运用各种感官和多种观察的方法来观察物体。

  2.实验能力:继续学习实验操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

  3.通过养蚕的体验活动的经历和体验,进行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等方面的科学态度,并进行学科学、用科学教育。

  四、教学措施

  1、现场考察:科学课就是使学生亲近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的探索科学秘密。

  2、实验:科学课就是通过各种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各种科学秘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养殖种植:通过种植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科学游戏:游戏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悟出其中的科学秘密。

三年级科学教案 2

  《科学是……》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2、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理解,只能获得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所以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思考。凭已有经验,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来谈谈自己亲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 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案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2、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由于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校园内)。2、观察记录纸。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五、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四、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时

  导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大树和讨论,大家对于大树这种植物已经了解得较为透彻了。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在校园内的观察中,还看到了哪些生物?

  一、学生汇报

  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

  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生物?

  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蜻蜓、卷叶虫、蝴蝶、蚂蚱等小动物。

  还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没有把它画下来呢?

  二、讨论

  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称 发现地点

  青蛙、蚂蚱 校园围墙边

  …… ……

  它们能长大。

  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它们都需要养料。

  它们都对刺激有反应。

  ……

  生物体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两类,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它们。记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内容勾出来。

  三、小知识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类。所有的生物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通过吸取营养物质,个体会由小变大,显示生物体的生长特征。

  生物体都能生殖和发育,都有应激性,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等,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四、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

  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

  山涧中的流水;

  机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

  《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

  里的植物名称 生长环境 生长特点

  (可以写也可以画) 高矮排队

  (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

  ……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校园里的小动物》教案

  1、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上一课涉及到的科学概念同为生物单元的二级概念。本课的观察对象是可选择的,蚂蚁、蜗牛都是比较常见、容易捕捉、易于饲养的小动物,选取它们为观察对象,可以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经验充分调动出来,提高认知水平。课文中知道较多,呈现出“扶”的状态,让学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证据并做出解释,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从前两课到本课,都注重记录、描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收集证据,因为它们是得出结论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在观察时应该主义什么?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三、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1、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五、总结

  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动物植物人》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比较,找出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人与黑猩猩的比较了解人与动物的血缘关系。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通过比较人与动植物的相同与不同,将人融入自然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可供观察的动植物图片。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植物、动物的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这些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这节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将研究的范围扩展开来,完成现阶段对“生物”这一概念的认识。教学中可以借助集合图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对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体会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到了植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动物之间都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今天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下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不同与相同。(板书课题)

  一、动物和植物的观察与比较

  1、出兔子和萝卜的不同之处,看谁找得多。

  再找找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

  把你比较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2、再找一找其它的动植物进行比较。

  二、讨论并汇报。

  1、兔子和萝卜有哪些不同之处?

  兔子:能运动、要吃青菜和萝卜、全身长毛、耳朵特别长、……

  萝卜:不能运动、生长需要土壤、有根和叶子两部分组成、叶子是绿色的……

  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有哪些?

  它们都能长大,都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分,都需要养份……

  三、人与黑猩猩的比较

  四人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并把小组的意见填写到下面的表格中。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漂亮。

  人与黑猩猩的

  相似之处 人和黑猩猩的

  不同之处

  吃东西 人会制造东西

  生孩子 人会说话

  都可以走路 黑猩猩会爬树

  …… ……

  学生讨论,充分表达各小组意见,班级集体交流后,把记录纸上要求的内容填完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比较了动物和植物之间如兔子和萝卜的不同和相同,虽然兔子是吃萝卜的,但兔子和萝卜间还是有许多地方是相同的,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另外我们还比较了动物和人的区别,发现我们人类和动物一样,也是有生命的物体,也需要水分和空气以及食物才能长大。那么,植物、动物和人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观察并记录

  观察教材第22页中的两幅图,说一说,动物、植物和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

  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的不同之处有:

  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有:

  把讨论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三、小结

  动物、植物和人的众多相似之处说明了什么?

  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动物,珍惜植物,把自己也看作大自然的一份子。生命的世界包含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自然界中存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四、拓展

  根据教材第22页的插图,各种各样的笔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幅圈图来表示。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把有生命的物体——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笔

  铅笔

  钢笔 物体

  自动铅笔

  生物 非生物

  圆珠笔

  《生命离不开水》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作用,了解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2、提出问题,列举事例,实验探究。

  3、了解水资源状况,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西红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学活动建议:从小到大,孩子们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经验使他们能够说出许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脸洗手、能浇花、能养鱼……这些的粗浅认识,正是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水单元的基础。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扩展到动物、植物的生命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对水的认识、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数据加以说明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带领学生做一个装置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想多种方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励学生尝试。

  教学过程:

  导课:

  同学们,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认识了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须有一样东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书课题)

  一、写一首赞美水的小诗

  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学生写完后,让写得优美的同学上台朗读,激发学生热情。

  二、了解水的作用

  通过刚才同学们所描写的优美的小诗,我想同学们了解了水在许多方面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会渴死;洗脸、洗手、洗澡,讲究卫生少不了水;浇花、种庄稼都需要水;……(根据学生列举的事例,小结归纳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离不开水)

  三、探究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1、动动手。

  想多种办法,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样做?

  2、也可以选择其他含水分较多的蔬菜或水果来做实验。

  3、小组讨论:

  怎样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

  四、活动

  1、给下面的扇形图涂颜色(用淡蓝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积)

  A人体65%是水;

  B鸡蛋76%是水;

  C鱼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试验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实验方法:将小草植入一个玻璃瓶子中,在瓶内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层水以防止水分蒸发,然后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五、小结

  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观察水》教案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2、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

  3、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矿泉水,牛奶,池塘水、有色饮料等(粘的液体),透明玻璃、毛玻璃。分辨演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

  教学活动建议:从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了解了水的许多性质和用途。本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就是要将学生脑海中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并且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领域时,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本课的教学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归纳认识事物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特点及其属类——液体的特征,并采用竞赛活动的形式巩固学生对液体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矿泉水。这里面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如果没有水我们能活多久?关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吗?你想怎样来研究水的秘密?

  板书各种感官的名称。

  引入课题 板书:观察水。

  二、用感官观察水

  有这么多的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现在,请两个同学一起来观察这杯水,它是什么样的?记在同一张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秘密最多?学生实验,师巡视。汇报观察结果。师选择性板书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颜色等相关的学生用语。

  三、再用感官,应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同学们运用鼻、舌、眼睛、耳朵、手发现了很多水的一些秘密,你想发现更多的水的秘密吗?

  出示牛奶,有色饮料等,它们与水一样吗?只要比一比就能发现水的更多秘密。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

  请大家拿出牛奶、有色饮料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们与水一样吗?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透明)请大家拿出玻璃、毛玻璃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总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的东西。)

  通过比较,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水知识。再比一次,同样是水,矿泉水和池塘的水有什么不同?(认识周围的水环境,了解水污染的一些情况。)

  四、区分常见液体中的水

  今天我们研究了水,现在能把水找出来吗?大家试试看。

  出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学生上讲台找一找,说说理由。

  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可以直接闻或尝?

  五、拓展

  实验探究水滴大小与流动快慢的关系。

  分别将1滴、2滴、3滴、4滴、5滴水滴在塑料盘的同一“起跑线”上,慢慢倾斜塑料盘到一定角度,看看哪种水滴跑得快?

  观察实验并思考:

  为什么要等到滴完再掀动塑料盘?为什么要滴在同一“起跑线”上?

  五、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我们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器官?怎样研究水的?

  人身上的器官真奇妙,我们应爱护自己的身体。

  《神奇的水》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2、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性质的认识。这两课在逻辑上是并列的关系。《观察水》一课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物理性质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一课,教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浮力、压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学着提出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探究性实验,搞清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

  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试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地球上的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2、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向大家表达自已的发现和感受。

  3、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

  1、教材配套录相资料、各种美丽水体的图片;烧杯、小勺、滴管。2、学生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水的有关措施。

  教学活动建议: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我国淡水资源的匮乏,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课上通过让学生阅读资料中的数据,使其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水资源的渴望,然后教师可通过图片、多媒体等手段结合学生自己家乡的水资源情况让学生了解人类的一些行为对水资源造成污染,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危机感、紧迫感,接着引导学生了解净化水、淡化水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人类为获取可用淡水进行的技术方面的努力。最后,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更多的关注学校、家庭、社会用水现象,使学生自觉节水、护水。

  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我们认识水的神奇功能,它会向上爬、会团结、会喷射、会托举,还可以溶解许多物质,水对我们人类真是太重要了。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里呢?我们厦门市是一个海岛,四面都是大海,我们的水资源真的是多到用不完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课《地球上的水》。

  一、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你打开世界地图或面对地球仪时,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积是什么颜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吗?那就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水。它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实,水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教师出示多幅美丽水景的图片,先问学生:你知道这是哪里吗?看到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再请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美丽水景的事情告诉大家。

  (3)教师小结: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的水给自然界带来的种种奇观,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姿,给我们生活带来欢乐,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效益。

  二、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教师讲授:尽管地球表面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讲解教材P34页的比较)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们参照教材第34页上图,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别取出“地球上的水”、“淡水”、“可开发利用的淡水”。

  (3)学生分组活动。

  (4)学生汇报动手做后的感受。

  三、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事例。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以上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把本组的观点,用画画出来,张贴在黑板上,由本组代表发言。

  四、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你能为节水做些什么?

  (2)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补充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4)教师小结:节水是全社会的大事情,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树立“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思想。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节约用水小标兵!

  五、布置作业

  体验活动:水污染的危害。将两个洋葱头分别置于盛满清水和滴有洗发水的杯口。几天后观察洋葱要部生长的情况。

  《常见材料》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3、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属于他们是什么做的单元部分的教学内容,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材料很难系统的认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这些材料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认识这些材料,了解它们的特点。在课上,可以从学生喜爱和熟悉的材料引入,认识和研究材料的性质,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本单元其它几课的兴趣,近而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目标中的“关注与科学有关得不偿失社会问题”的相关条目。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寻找人造材料与其原料的对应关系,使学生明白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

  教学过程:

  (一)由教室里的物品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将学生的汇报适量板书。

  4、谈话:我们认真观察了教室里许多物品,它们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纸、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板书)

  (二)探究新知:

  1、给常见材料分类:

  (1)讲述: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许多材料,你们能给它们分个类吗?

  (2)学生分组讨论,给这些材料分类。

  (3)提问:同学们在给这些材料分类时是按什么标准分的?怎么分?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人们一般把材料分为两类:直接来自于大自然的,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不是直接来自于大自然,而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如纸、铁、玻璃和塑料等,它们是人造材料。

  (6)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7)你们还能把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吗?(8)学生进行分类。

  2、观察、研究身边常见的物品。

  (1)讲述: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的,今天就来研究研究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同学们可以观察自己的球鞋或者其他物品,研究他们制作的材料。

  (2)学生分组选择身边的物品进行研究,做好记录。 (3)汇报研究结果。

  (4)提问: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来制作这些物品呢?

  (5)学生讨论、汇报。 (6)教师总结。

  (7)拓展:任选一件有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研究他们是什么材料?有什么特点?

  (8)分组研究、讨论。

  3、认识一些新型材料。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新型材料的资料,在全班进行交流。

  (2)教师也可以介绍有关“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知识。

  (3)学生谈谈了解了这些新型材料后有什么感想、体会。

  (三)拓展应用:

  1、观察家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2、如果让你发明一种新型材料,你将发明什么材料,用来做什么?

  《纸》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的探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2、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3、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各种不同的纸、放大镜、滴管、红墨水、火柴。

  教师准备:投影片。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这一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上一课的次级研究课题。纸这种材料,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各种纸制品或者纸来进行讨论,在交流中认识一些纸,了解一些纸的用途,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特殊的不常见的纸制品,以扩大学生对纸的认识领域。在探究阶段,通过学生的动手比较活动和观察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纸的多个特点和不同纸的不同性质。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给具有相同性质的不同纸进行排序,这样更容易满足学生的探究愿望,获得更多的学习收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讲述: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做成的。例如书是由纸做成的,桌子是由木头做成的,轮船是由金属做的等等,今天我们来重点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和常用的材料:纸。(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提问:随着科技的进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它们都有什么用途?

  2、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

  3、出示各种纸制品,提问:为什么要用纸来做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不同类型的纸来做这种物品?主要是运用了这种类型的纸的什么特性?(板书纸的各种特性)

  4、信封、信纸、笔记本、纸桶、纸杯、纸扇、纸袋、卫生纸、报纸、纸灯笼等。

  5、研究纸的性质:

  (1)、讲述:纸有很多有趣的性质:同一张纸从纵向、横向的结实程度是不一样的;纸的表面看上去十分光滑,放大镜下却是另一番景象;有的纸吸水性强,有的吸水性弱……。

  (2)、实验研究:

  A、不同方向纸的结实程度实验。

  把报纸按纵向、横向裁下两条长宽一样的纸条;

  把裁下的纸条对折后相互勾住,两个人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换一张其他的纸重复上面的实验。

  B、用显微镜观察纸。

  将学生用放大镜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纸的表面和撕开后纸的毛边,并描述出自己看到的样子。

  C、吸水性实验。

  学生动手小心地将有颜色的水在每种纸的中央滴一滴,观察哪种纸上的颜色扩散得最快或最慢。

  讨论:滴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

  D、透明度实验。

  把几种纸分别对着光亮看一看。比较哪种纸的透明度好。

  拓展: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检验纸的吸水性和透明度的方法吗?

  学生认真填写实验记录单。

  6、了解造纸的过程。

  (1)、谈话:大多数的纸的主要原料来自木材,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为了保护木材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

  (2)、造纸的过程:砍伐树木→剥去树皮→将木头切成小片→将木片煮烂成浆→搅拌纸浆→漂白纸浆→沥干水分→烘干水分后压成纸张。

  (3)、教师介绍其他纸的知识。

  (三)、拓展应用:

  1、课后搜集有关纸的知识、造纸术的发明以及现代造纸法。

  《纺织材料》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认识一些常见的纺织品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烧杯、滴管、托盘、打火机、镊子、显微镜或放大镜;活动记录表。

  演示材料:实物投影仪、活动方案表、土布、伞、丝巾、风筝、毛巾、拖把图。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上一课同为常见材料的次级研究主题。与前一课一样,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物品,从学生的已有概念入手导入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古人穿什么,然后交流现代人穿什么,结合文字介绍,讲述纺织材料的发展史。由于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纺织材料来进行探究,所以教师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各种纺织材料和关于纺织材料的信息,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纺织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大家共同观察、交流。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主要还是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了了解一些纺织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前面我们了解了我们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材料纸。但许多地方用纸作材料是不可行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们生活中另一种不可缺少的材料,我们穿的衣服都是由它们织成的。它就是:纺织材料。(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各种各样的纺织材料。

  (1)、讲述:人类最早用兽皮和树叶裹体,后来逐渐掌握了纺织麻、棉、蚕丝等天然纤维的技术。到了近代,人工合成纤维技术的发展,又给纺织材料增添了许多新的成员。

  (2)、提问:书中这些都是常见的用纺织材料做成的衣服,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看一看,总共有几块布料?

  (3)、讲述:这些布料都是由常见的纺织材料织成的。不同的材料织成的布可以做成不同的衣物,比如:有棉布衣物、羊毛衣、尼龙伞、丝绸衬衫和领带等。

  (4)、讲述:同学把自己穿的衣服脱下来,认一认上面的标记,你知道这些衣物是由什么纺织材料织成的吗?

  (5)、学生分组进行,通过纺织材料的标志来识别不同的纺织材料。

  (6)、教师总结:棉、尼龙、羊毛、涤纶、聚脂……,尼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纤维,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2、研究比较棉布和尼龙的不同。

  A、讲述:尼龙和棉布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两种纺织材料的不同。

  B、比较结实程度实验。

  (1)实验过程:从布料中抽出纤维;用放大镜观察;再拉一拉。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C、比较气味实验。

  (1)、将棉布和尼龙分别烧一烧,然后用手扇着闻一闻。

  (2)、提问:两者的气味有什么不同?

  (3)、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总结。

  D、比较吸水性实验。

  (1)裁剪同样大小、质量近似的尼龙、棉布各一块;

  (2)把它们同时沉入水中;

  (3)一段时间后(3分钟),比较一下看哪种布料吸的水多?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检验尼龙和棉布的吸水性的方法吗?

  E、教师做最后的总结。

  (三)、拓展应用:

  1、讲述:我们的祖国幅圆辽阔,北方和南方的气候差异很大,如果我们从厦门去东北游玩的话,需要带很多的衣服,出门旅游很不方便。现在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为未来的衣服设计设计,你希望将来的衣服是什么样的?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本组的讨论方案。

  4、教师总结:同学的设计都很不错,希望你们的设计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发挥作用。

  5、课后搜集有关新型纺织材料的知识。

  《金属》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次级研究主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特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为什么使用该种金属的问题来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金属的性质部分是本课最重要的活动内容,要求学生逐一进行操作和观察,以揭示金属的共同性质。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先动脑再动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学的研究。学习科学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属的性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启发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4、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三、拓展应用: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塑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塑料的优缺点。

  2、能够运用比较方法认识塑料的优点。

  3、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当爱护环境小标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书、衣服 、剪刀、小尺,教学挂图,录像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这一单元的四个次级研究主题的最后一个,直接指导学生了解塑料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本课在环保方面的意义深远。在教学中,用塑料与其他材料比较时需要一组组的进行,这样才能了解到塑料的更多优点,学生分析时,教师不必作评价,在总结时再进行概括,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塑料的优点;在研究塑料缺点活动中,教师应以图文想结合的形式,展现废弃塑料的危害,从而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减少白色污染,树立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这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书、衣服、剪刀提问: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2、再出示小尺提问:它呢?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3、谈话:对,塑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塑料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较塑料和其他材料,找出其优点。

  1、观察书中塑料和其他材料的物品,比较一下,看看塑料有哪些优点。

  2、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交流。

  3、学生汇报本组的比较结果。

  4、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1)、和木尺比,塑料尺具有透明、轻便、弹性好的优点;

  (2)、和纸袋比,塑料袋具有相对牢固,不怕水的优点;

  (3)、和玻璃杯比,塑料杯具有不易碎、不烫手的优点;

  (4)、和陶瓷盆比,塑料盆具有不易碎、轻便的优点;

  (5)、和木椅比,塑料椅具有轻便,易叠放,不占地方的优点。

  (二)、讨论总结塑料的优点。

  1、讲述: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塑料的许多优点,同学们分组总结一下塑料的优点有哪些?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轻便、易塑形、不易碎、导热能力差等

  (三)、塑料的缺点及治理方案。

  1、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塑料的优点,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优点必然有缺点。那你们知道塑料有什么缺点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讲述:塑料有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大缺点:它们不易分解(腐烂),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对环境是极为有害的。

  4、提问:不易腐烂的塑料,对环境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5、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6、教师播放录像资料,学生观看。

  7、讲述:通过刚才播放的资料片我们看到,塑料对环境的污染也是极其严重的,如废塑料堆积如山,占用土地;威胁海洋动物、影响市容等。

  8、谈话:既然塑料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怎样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9、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0、教师总结:

  (1)、用布袋购物而不用一次性塑料袋;

  (2)、多用可回收的塑料容器;

  (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物品;

  (4)、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

  三、拓展应用:

  1、提问:各种废塑料不能混合在一起再生产,你对回收塑料有什么好的建议?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教师总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4、课后搜集有关塑料的资料阅读。

  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从爱提问到会提问。

  2、指导学生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爱提问。能对一些流行的说法、观点大胆质疑。

  能在动手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究,交流讨论。

  3、想知道,爱提问。对流行的一些说法、观点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怀疑。感受并体验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图片,读物《昆虫记》;厨房图片,校园一角图片,伽利略和比萨斜塔图片

  2、同学们回家观察厨房,试着提些问题;选择校园熟悉的地方,仔细观察,记下想提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然界中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构成我们的生活物质的材料,大家一定积累了许多的问题。这个单元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大家的问题。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提出问题》,今天我们首先来看怎样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懂得怎样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一)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

  1、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出示法布尔的图片以课文中介绍的法布尔的事迹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尔那样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介绍读物《昆虫记》。

  2、出示校园一角图片,讨论我们在观察校园里的生物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呀?

  (交流:如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地方吗?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来?)

  3、出示厨房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厨房后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如:锅盖上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用布包着锅的把柄就不烫手了?

  洗碗盆放水时,水为什么会形成旋涡?)

  (二)对一些流行的说法提出怀疑。

  1、教师讲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

  学生讨论:你对哪些结论产生过怀疑?

  2、你对哪些流行的说法有怀疑?

  例如:金鱼喂太多会胀死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

  “冬虫夏草”就是冬天变成虫子,夏天又变成草的一种药材。

  指导讨论,你还有哪些疑问?

  (三)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也能提出问题。

  活动:请大家来作折飞机的游戏。折好飞机后飞一飞,看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纸飞机会拐弯?

  什么样的纸飞机飞得远?

  什么样的纸飞机在空中停留时间长?

  动动手,把你提出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三、小结

  如何理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配置吹泡泡的溶液;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2、比较问题研究的可行性,找出问题的核心。

  3、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问,善于选择问题,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的行为。

  教学准备:

  吹泡泡游戏需要用的配料:洗洁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铁丝。

  乒乓球、尺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引入课题(板书)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二、玩游戏提问题

  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

  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

  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

  三、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

  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指导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

  1、多提可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

  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四、拓展

  依照以上的标准,选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

三年级科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水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

  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1)生阅读P24下的实验内容。

  (2)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

  (3)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三年级科学教案 4

  【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水能结成冰。但是,从什么温度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学生的体验不多。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

  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三年级科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题目,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题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城楼而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材料

  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题目。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教学预备: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教学过程:

  一、引进

  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动一: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在书中的表中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讨论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同组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同学记录

  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塑料杯碰到热水会怎样?

  提示:分别向塑料杯或矿泉水瓶内装进冷水和热水,观察它们的变化。

  学生自己猜测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

  四、活动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

  五、学习科学在线——活动四:熟悉新材料

  1、熟悉书中先容的新材料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新材料?

  六、拓展

  上学期我们曾经做过埋垃圾的实验,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没有腐烂?

  板书设计:

  塑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质

  新材料

三年级科学教案 6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水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冰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与水之间的变化关系。在三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知道冰是由水变化而来的,通过这节课学习,要让学生对温度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明白温度的变化是与热量有关的,还可以为后续集中探讨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奠定基础。

  在教学目标分析里面,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我分别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目标来看:

  在科学概念里面,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在过程与方法里面,通过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变化,了解冰的特点,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第二呢,要培养学生他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我们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同时激发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水结成冰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教学难点是:理解水为什么能结成冰。

  根据这样一些,我们本节课倡导的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探究模式(教法),也就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比如说,我们在上学期已经知道了水的特点,那么能否根据水的特点来推测冰的特点呢?这个时候让学生为主体,他们进行思考,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接着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教师交流,然后通过实验观察来证明,我们的这个猜测是否正确呢?接着我们通过多媒体等这些相互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是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学法),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用理论来指导水结冰的知识的学习,同时知道,对同类物质进行比较,这里主要是对冰和水的各自特点的比较,来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程序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讲好教学程序,我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个环节是课堂小结;

  第四个环节是随堂练习。

  在导入新课里,我分三步,第一步知识回顾;第二步,引入视频;第三步我来设置问题。知识回顾是“你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水都有哪些特点吗?”学生对于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通过交流我们很快就可以得到水的各种特点,接着我们会看一个水结冰的视频,通过这样一个视频给学生直观的感觉,水放进冰箱的冷冻室,变成了固态的冰,是因为温度下降了。接着我来设置问题,既然水结冰了是因为温度下降了,那么水下降到什么温度时,水开始结冰了呢?这个问题的设置,同样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急切的了解水结冰的温度。

  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前面讲到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水结成冰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以及理解水为什么能结成冰,所以我让学生从测量水结冰前,结冰时的温度来学习这节内容。首先我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个装有碎冰的烧杯,一袋食盐,一个盛有少量水并插有温度计的大试管,在这里呢,我对这个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良,本来这个温度计需要学生手拿的,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我用一个带孔的橡胶塞把这个温度计固定住了,这样的话就可以很稳定地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固定在试管的水中央。接下来就开始做实验了,首先我们在这个装有碎冰的烧杯中插入这根大试管,用温度计观测试管中水温的变化,此时,同学们都很期待试管中的水能变成冰,但结果是让人失望的,这个时候,我会问学生,温度计的温度下降了,但是试管中的水却没有结成冰,说明,水的温度降的还不够低,谁有办法让这温度变得更低呢?接下来,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到底应该怎么做?预设1,学生知道方法,加盐;预设2,不知道,由我直接告诉学生,我们可以在碎冰中加入食盐,来加快冰的融化,就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学生重新开始实验,在碎冰中加入较多的食盐,观察水开始结冰前以及结冰时的温度变化,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水结冰时的温度始终保持在0℃,在这里,使学生纠正这样一个错误认识,我们学生一直认为水结冰时的温度在0℃以下,和环境温度的变化相混淆。

  实验中用到了食盐来加快冰块的融化制造更低的温度,根据新课程当中,要求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我们会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比如,我们可以在下雪的马路上撒点盐,来加快雪的融化,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学习的价值。

  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这里我会启发学生思考,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我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我学到了哪些学习方法,我还有什么地方不懂,以及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有怎样的一种建议,通过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当中来学习科学知识。

  第四个环节是随堂练习。这里我会出一些与本节知识相关的习题,通过让学生在课堂直接完成,使得他们加深对水结冰本节课的理解。

三年级科学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三、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四、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 学生活动。

  (2) 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三年级科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 结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三年级科学教案 9

  教学要点:

  让孩子们躺在或坐在草地上观云,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云并把云朵假想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的形状。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天气)。

  2、增强观察力和想象力。

  3、学会放松。

  教学过程:

  1、引入

  最近一次你是什么时间看云的?今天就让我们到校园中好好的欣赏一下变化无穷的美妙的云!

  2、观云

  让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天空中的云是什么形状的?他们的大小一样吗?

  让孩子们充分地去观察去感受。

  云朵使你想起了什么?是否有的云朵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很相似呢?云朵的形状在变化吗?

  你们看见云在动吗?云是通过什么而动的?

  云是由什么形成的?

  它们总是白的吗?

  当运遮挡住太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你们以前曾经置身于云中或穿行于云中吗?

三年级科学教案 10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小谜语,请同学们来猜一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

  师: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吗?(板书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从“空气在哪里”开始研究吧。学生有兴致的猜谜语。

  学生猜测交流。创设情景,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空气的探究兴趣,

  二、大胆猜想,实施探究

  实验导入:

  活动一:寻找空气

  1、借助各种媒介寻找空气

  师:空气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它在哪里?我们怎样找到它?

  2.、巡视。帮助学生实验。

  3、.交流反馈,总结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感知空气的真实存在。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带着实验单到前面交流你们的收获吧。

  3.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4、用多种方法寻找一种物体中的空气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塑料瓶中空气的存在。(实验材料二)

  5、对学生寻找空气的情况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活动二:空气有重量吗?

  1、师:刚才大家开动脑筋,想了许多办法,找到了我们的朋友——空气,那么它有重量吗?

  2、师: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测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一份研究方案吧!

  3、师:试着来执行你的设计方案,并在书上记录下你的研究结果。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设计也可以写在这里。

  4、师:你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刚才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吗?

  学生交流。

  5、师:好极了,在自己设计的实验中,你观察到了空气有重量。

  活动三:能力拓展,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吗?

  1、教师提问“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吗?”

  2、教师实验,让学生观察,激起学生动手尝试的强烈欲望。

  3、鼓励学生课后实验,将实验兴趣的激发延伸到学生课外之中。

  4、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哪个发现最满意?你觉得哪位同学的想法最有创意?。

  1、学生先自我猜想,然后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组内制定方案。

  2、.实验验证,探求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各小组按照讨论的实验方案,检查实验记录单,打开实验材料(一),开始有序实验。

  3、.各小组派代表带着实验单到前面交流。

  4、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塑料瓶中空气的存在。(实验材料二)

  5、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1、学生根据经验猜测。

  2、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予以整理。

  3、小组内实施探究。

  4、分小组展示交流。

  1、学生猜想。

  2、学生观察。

  3、课后动手实践。

  4、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与巧妙设计,从而寻找更多的研究方法,并动手进行操作,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这一活动按照“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启发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想办法解决问题,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材料,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来证明空气是否有重量。活动中指导学生把实验方案设计周密。并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进展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引导学生探究是无止境的,科学实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将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导课外。

  引领学生在谈话中总结本节课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进步,评价自己和同伴最得意之处,给学生提供一个回顾、分享、愉悦、鼓励的交流机

三年级科学教案 11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流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流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学习准备】

  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学习流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流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流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流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三年级科学教案 12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3.知道蚕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

  4.知道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查阅资料和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

  2.能用文字和图画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3.会借助尺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

  4.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2.能够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3.能够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能体会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

  2.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交流养蚕过程中的新发现,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

  难点:认识蚕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对应的功能。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4龄期的幼蚕、桑叶、棉签、放大镜、尺子、蚕的幼虫生命活动观察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蚕吐丝结茧的视频、给蚕结茧用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提前通知学生把自己养的蚕连同蚕房及桑叶一起带到学校。)同学们饲养的蚕宝宝现在长得怎么样了?(预设:长大了;长得白白胖胖的。)

  2.布置任务: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请相邻小组之间互相观察对方养的蚕,看看哪一组的蚕长得好,并交流养蚕的成功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

  聚焦

  3.提问:大家还记得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吗?(预设:黑色的,小小的,像蚂蚁一样,身上有很多细毛)

  4.揭题: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大的蚕。(板书:蚕长大了)

  【设计意图】

  通过互相观察养的蚕并交流养蚕经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养蚕方法。引入幼虫的概念,使学生将生活词汇转换成科学词汇。再引导学生回顾刚出生的蚁蚕的样子,并提问“长大的蚕又是怎样的”,激发学生探索长大的蚕的兴趣,同时揭示本课主题。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

  1.过渡: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有哪些生命活动呢?它们的“家”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蚕和蚕生活的蚕房,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教学提示:以学生带来的蚕和蚕房作为观察对象,若一组带来多份蚕和蚕房,可选择生长状况最好、接近4龄期的蚕进行观察;若学生养的蚕不够,教师需准备一些供观察的蚕。)

  3.提问:我们怎么知道蚕还活着呢?(预设:蚕在动;蚕在吃东西;蚕在排便;……)这一次看到的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预设:身体更大一些,颜色更白一些,周围的丝更多一些。)

  4.追问:为了让蚕健康地生长,我们应该保证蚕的哪些生命需求呢?(预设:及时更换新鲜、晾干的桑叶,定期清理残叶和粪便,保持蚕房干净卫生。)

  5.讲解:蚕的生长需要进食和排便,因此需要定期清理蚕房以保持卫生。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个过程叫蜕皮。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蜕4次皮。蚕每蜕一次皮增加一龄,5龄蚕开始吐丝结茧。

  探索二:观察并描述蚕的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

  1.过渡:我们刚才观察了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它们的外部形态特征吧!

  2.活动:指导学生用肉眼观察蚕的幼虫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它的食物,并提醒学生蚕的幼虫非常柔弱,不能用手触摸。

  3.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预设:蚕的幼虫是白色的,形状是圆圆胖胖的,约5厘米长,它吃的桑叶都留下弧形的咬痕。)

  4.布置任务:蚕的幼虫身体呈圆筒形,包括头、胸、腹三部分。那么,蚕的各个部分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用放大镜继续观察,并将观察结果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中。

  5.提问:这次,你们又观察到了什么?(预设:蚕的头部有嘴巴,可以吃桑叶;蚕的身体有很多节,有几节上长了脚,可以帮助爬行;蚕的身体两侧有小黑点;……)

  6.讲解:(教学提示:出示蚕的身体结构图。)蚕的头部有口,主要作用是取食;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每节有一对胸足,主要用于协助蚕进食;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有4对腹足,主要作用是运动;身体两侧的小黑点叫气门,主要作用是呼吸。

  7.提问:大家试着用棉签轻轻触碰蚕身体的各个部分,它有什么反应?(预设:蚕会躲避棉签的刺激。)

  8.讲解:蚕的头部还有眼,它是用眼和皮肤等器官来感知环境的。

  【设计意图】

  先从多个方面观察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帮助学生构建对蚕的幼虫的生活习性的认知。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细节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蚕的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帮助学生了解蚕的幼虫并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提升研究动物外部形态特征的能力。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过渡:蜕完皮的蚕下一阶段会怎样呢?(教学提示:播放蚕吐丝结茧的视频。)

  2.讲解:蚕蜕皮4次后再经过约一个星期的时间就不再吃桑叶,身体变得发黄发亮,并开始寻找吐丝结茧的地方。如果熟蚕没有合适的地方来结茧,就容易出现丝中毒而死亡的情况。

  3.布置任务:为了让蚕更好地吐丝结茧,请大家利用课后时间在蚕房中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为蚕结茧做准备。然后观察蚕吐丝的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学提示:出示做好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演示制作方法,并提醒学生将具有即将结茧特征的蚕放到架子上或格子上。)

  【设计意图】

  告知学生准备开始结茧的蚕的特征,并指导学生为蚕制作结茧的小架子或小格子,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以便及时观察和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在第1课就启动了蚕的饲养活动。通过一段时间对蚕宝宝的照顾,以及观察记录活动,学生对自己饲养的蚕有了一定的感情,对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养蚕经验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组织学生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先用肉眼观察蚕的颜色、形状、大小,认识蚕的头、胸、腹三部分结构,然后用放大镜重点观察蚕吃东西用的口器、运动用的腹足和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气门),从而建构对蚕的外部形态的认知。最后针对前面的观察活动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基于观察记录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形成对蚕的幼虫的生命需求、生命活动现象及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三年级科学教案 13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流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学习难点】

  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学习准备】

  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学习流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三年级科学教案 14

  1、《太阳和影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

  2.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2.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准备

  手电筒、铅笔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谜语:

  人人有个好朋友,

  乌黑身子乌黑头,

  太阳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处就分手。(谜底:影子)

  2.生猜谜。

  3.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4.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

  评析: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

  二、画影子

  (一)画自己的影子。

  谈话:你们画过影子吗?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

  讨论:你们打算怎样画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

  带学生到操场上画自己的影子。

  这么多的学生一齐来到操场上画影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场面。学生在讨论中就已经盼望着画出自己的影子来看个究竟。影子虽然是极为普通的,但他们就是对这些极为普通的影子没有太多的关注,更谈不上关注自己的影子了。

  这一活动中,学生在画影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

  1.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

  2.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3.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

  4.子比人长(注:早上9点钟)

  在获得这些发现的同时,他们学会了合作,懂得:有时候,一个人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画出自己的影子。

  过程:

  1.发之前,告诉学生将干什么。

  2.给学生每人一支粉笔,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画影子。

  3.影子的同时把脚印也要画出来,并且把名字写在影子里。

  4.住自己站的姿势。

  5.学生观察此时太阳在哪边,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现场的观察更具有说服力,也为下面的研讨打下基础。

  6.好之后,领取新任务。

  评析:还有什么比画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们呢。画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让学生留下影子的痕迹,为再一次观察影子埋下伏笔,便于比较。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有了感受,经历了一次趣味性地动手做的活动,有所发现。注意:这是他自己的发现。

  (二)画其它物体的影子

  此时,学生还沉浸在画影子的乐趣之中,再让学生画其它物体的影子,让他们找一找,操场上还有哪些物体有影子,把他们的影子画出来。如有难画的,只要求画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缘的一条线也行。

  学生在画其它物体影子的同时,他们会:

  1.找:哪些物体有影子?认识到,并不是有了物体就有影子,在没有光线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体影子里的物体就没有影子。

  2.察:这些影子是什么样的,和物体本身的形状有没有什么联系。

  3.较:这些影子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

  哪个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个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流:你画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发现?哪些比较有意思或是比较特殊?

  (三)制作简易日影仪,画影子

  教师讲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纸的中间画一个“”或“”记号,把橡皮泥捏成底盘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纸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教师示范画影子的方法: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仪平放好,准确的方位要用指南针测定,在影子末端用“”或“”作出记号,同时记下测定影子的时间。

  过程:

  1.发学生材料。

  2.生制作简易日影仪。

  3.作记录杆影。

  (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详尽地说明操作的方法,因为这是教会学生科学地学习方法,要求摆放日影仪时,一定要用指南针测准方位,确保科学性)

  三、猜想影子的变化

  组织学生围坐一圈,老师参与其中。

  猜想: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

  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会动。然而仅仅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接着让学生猜想影子会怎么动?朝哪个方向动?为什么要朝那个方向动?除了方向变化,还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意在向学生渗透:猜测也应是有根据的。以此培养学生根本已有经验对未来事物做出较准确预测的能力。

  评析:猜测是由问题到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猜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去收集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去验证它,修正它。学生作出猜想后,无需教师布置任务,相信他们肯定会再次观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四、学生再次观察影子,交流讨论

  1.师提问:影子真的会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变化吗?

  2.生再次观察影子。

  他们会惊奇地发现,站在自己的脚印上,影子和原先画的不一样了,特别是那些固定的物体的影子,变化很明显。

  3.流讨论:

  (1)有什么发现?说明什么?

  (2)这些发现和你刚才猜想的一样吗?

  (3)再过一段时间,这些影子又会有什么变化?

  五、观测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记录日影仪上的影子。

  1.想:到了下午,这些影子又会怎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变化的?

  2.论: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对的呢?

  3.测记录:

  在观察记录之前,让学生讨论需要注意些什么:

  日影仪要严格按着方位放。

  画图或记录时,一定要记下时间。

  看太阳时,要隔着一层东西看,防止灼伤眼睛。

  (1)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的日影仪上的影子。

  (2)观察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采用选参照物观察画图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张大纸上剪上一排排的圆,然后侧立在面前看太阳,把太阳所在的圆记录下来,最后拓印在纸上,就是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图)

  教师指导学生要选好观察的参照物体。

  六、分析整理日影仪上的影长记录以及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观测记录

  1.理日影仪上的数据

  (1)量出杆影的长度

  (2)交流发现

  比较杆影,有什么发现?

  (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样?)

  2.析交流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

  (1)选择学生的记录图展示,观察太阳的运动模式。

  (2)讨论: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方向、高度)

  3.论:太阳高度和影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七、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子的变化

  (课前学生从家里带来手电)

  教师提问:你能用实验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以及影子的变化吗?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可以用手电模拟太阳,控制太阳的运动,观察手电下物体的影子)

  八、 总结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要求学生回答,老师做适当的点评。

  2、播种发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凤仙花种子以及其它植物种子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鼓励学生对种子的生长变化进行有根据的预测,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观察“种子生长过程”的观察活动。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对种子内部结构、播种以及发芽实验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种子、自带种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适量的土壤。教师准备:

  1、提前一周播种。

  2、为每组准备一盆初出芽的苗。

  3、浸泡过的凤仙花、黄豆、玉米和小麦种子。

  4、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许多植物的种子落到泥土里,到了第二年春天醒来: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今天,老师也拿了一粒种子,我把它种进土里,同学们想一想,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么?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最好自己亲自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同学们有信心吗?好,我们看看哪些同学坚持的最好,记录的最完整。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也就可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

  二、观察种子

  看书24页或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凤仙花、黄豆、花生、玉米、大豆、小麦等植物的种子。

  1、观察与描述凤仙花种子的外形特征。

  2、观察与描述其它种子的外形特征。

  3、外形不同的种子都会发芽并形成新的植物吗?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

  4、分组解剖植物的种子,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讨论和交流种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说说凤仙花种子和哪些种子相似。

  (教师提供浸泡过的种子并进行指导,学生汇报时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它的种皮、两瓣子叶和芽。)

  三、播种活动

  1、讨论和交流“如何播种”:播在那里、怎样播种、种多深、怎样浇水等等。

  2、教师可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结构化的板书:

  播种地点 播种方法 播种深度 种子方向 浇水方式 ……

  (每个学生选一种种植方法并做上标记。)

  3、教师提供教材中的播种方法,并做好标记。

  4、教师要求:对两种不同播种方法的种子发芽情况进行课外观察。(以小组为单位在花盆里播种,在盆上做上本组的标记,放在学校由各组同学轮流管理。每个学生带种子回家根据自己情况地栽或盆栽)

  5、预测种子在一周内所发生的变化。

  6、记录播种的日期。

三年级科学教案 15

  一、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活动,引领学生体会丰收的喜悦,

  一是从收获种子的数目,

  二是发现植物生长变化的现象。在这两个活动中,教师需要渗透科学讲究实证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用证据陈述观的意思,学生学习到使用观察记录的结果,并培养学生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的大丰收”有两个方面的寓意:

  一是我们播种了一粒,却收获了许多种子,

  二是指经历了这样一段时间的种植研究活动,我们收集了相关植物生长变化的许多证据。

  二、教学背景: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已经发现几个月前播下的一粒种子现在已经变成了许多粒种子,从播下一粒种子到形成多粒种子,凤仙花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的收获不仅仅是一些种子,更为难得的我们学生也亲身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种植观察活动。学生对植物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认识。本课就是引领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感受一种丰收的喜悦,用事实来陈述“丰收”、“展示丰收”。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

  2、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

  3、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中会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4、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5。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科学词汇:种子繁衍后代。生命周期。植物变化。器官。生长发育需要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

  2、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

  3、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4、科学方法:用数学研究科学问题。整理发现。陈述观点n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研究生命现象得兴趣。

  2、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

  3、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4、核心价值观:生命的神奇。资源共享。用证据表达。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难点: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说明与提醒几个重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

  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带有格子的统计图白纸。

  个人观察日记或记录教学流程谈话引入→正确估算收获种子数→整理。获得植物生长变化→总结

  一、谈话引入:

  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

  二、我们种子的收获:

  1、当初的一粒种子,现在的硕果累累,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一株凤仙花大约能收获多少种子呢?

  2、你有什么方法来进行统计?统计过程中可能有什么困难?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预设:

  (1)将所有的果实剥开,将种子的数量一粒一粒地数。

  (2)可以随机取几颗果实,然后计算出每颗果实里的种子数量,然后计算出大约多少粒种子。

  (3)如果有些种子不是很饱满,可能不能种植,能计算数量吗?

  (4)有些个别的果实还未完全成熟能不能计算果实颗数?

  (5)……

  4、通过刚才的交流,请各小组分别估算出一株凤仙花大约有多少种子吧。并完成表格,并交流。n我们收获的种子果实数平均每颗果实里种子数我们一共收获的种子我现在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植物生长变化记录的整理:

  发现:我们经过种植。观察。记录,不仅仅是收获了许多凤仙花的种子,更为可贵的是获得了一份凤仙花生长的日记,这些记录都可以成为证明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整理,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大家根据我们第5课的统计图,将各个阶段观察到的植株的高度用圆点标出,并用直线连接起来。完成以后自己观察讨论,通过这个统计图,你又有什么发现?(这里教师可以出示一个折线统计图的空表,边讲解,边演示,如何完成统计图)分小组制作,讨论。反馈交流:其中一段时间植株的增高比较快,生长旺盛。这个阶段我们称它为:(板书)营养生长旺盛期。

  除此以外还有(板书):种子萌发。幼苗期。开花结果期。请大家根据原有的观察记录,整理出凤仙花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和植株的变化。分小组讨论,完成凤仙花每个阶段出现的新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你能将它填入相应的空格里面吗?播种发芽长出花蕾种子成熟—月—日→—月—日→—月—日→—月—日(天)→(天)→(天)种子萌芽营养生长旺盛期开花结果期各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总结:植物生长过程中都陆续出现了各种新的器官,每种器官在植物的生命周期中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植物种植过程需要哪些条必要的条件来帮助生长。

  四、总结

  请课后阅读教科书中资料库里《凤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文章。了解凤仙花的有关知识;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n板书设计我们的大丰收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课外活动课后继续查阅有关其他植物生长变化的资料。可以根据自己整个单元的观察记录,分小组对自己进行评价。生成预见学生根据观察记录的结果,使学生能过通过征集、分析信息资料,提升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水平课堂评估能否对凤仙花种子数量进行正确估算。通过对生长过程记录的分析,能否整理植物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和新的器官及作用。

【三年级科学教案 15篇】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风01-02

大班科学教案(通用15篇)12-29

小班科学教案集锦15篇01-03

三年级日记07-05

三年级英语说课稿07-07

三年级音乐说课稿04-26

三年级教学反思11-13

三年级观察日记10-11

三年级优秀日记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