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案

时间:2024-09-13 04:14:57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桥教案模板汇编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桥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桥教案模板汇编9篇

桥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搭建造型独特,构思新颖的桥。

  2、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建桥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建构桥所需要的各种建构材料及辅助材料。

  2、桥的图片。

  活动过程:

  1、观赏各种桥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根据桥的不同造型如何应用已学过的建构技巧进行游戏。

  2、幼儿小组合作,利用辅助材料造桥。

  (1)幼儿自由选择伙伴。

  (2)小组展开讨论:准备造什么样的桥?需要些什么材料?

  3、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根据各种桥的造型,选择合适的.材料,大胆创新进行建构。

  4、桥梁展览会。

  (1)请幼儿为自己搭建的桥取个名字。

  (2)谁来当小小解说员,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桥。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开展,运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启发感知。讲述与操作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逐步激发幼儿动手操作活动的兴趣及强烈的探索欲望。发明创新方法,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动静结合,注意发挥孩子的主体性,让幼儿思维活跃,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品质。

  幼儿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桥了解较少,影响了幼儿创造。需要在课前多做一些准备,让幼儿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解桥的外形和用途,使经验更丰富些,这样幼儿才能更好的发散思维,进行创新。

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8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劲”),练习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家乡小桥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

  4.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怀念家乡的桥、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累、感悟、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会“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的丰富含义。

  教学准备

  1.推荐诵读王维的《归嵩山作》一诗,了解诗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启发,入情入景。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离开故乡江南一别就是几十年,每次与朋友谈起江南,故乡的人、故乡的景始终盘旋在他的脑海,尤其是家乡的桥,于是他便提起笔来写下一篇文章——《家乡的桥》。

  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写):家乡的桥。

  二、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或参考认字表认识。

  (2)读读想想:家乡的桥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拿笔在相关的地方做上记号。

  (3)联系全文思考: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

  2.小组内交流自读体会。

  三、品味语言,积累运用。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部分重点学习。

  学习提示:(1)读一读这一段。

  (2)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3)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些词语?

  2.围绕“家乡的桥”,学生交流印象最深、最喜欢的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自主汇报,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可以出示辅助课件,相机谈话,指导朗读、训练朗读、启发思考。

  如“桥名”一自然段:

  (1)学生念桥名。

  (2)教师引读文中描写桥名的语句。

  (3)师:和唐诗有关的桥是什么桥?(如意桥)

  有谁知道王维的这首诗?出示王维的《归嵩山作》。学生自读。鼓励学生课后找到这首诗学一学。

  (4)出示桥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不同字体的桥名,念桥名。

  切断课件画面,认识字体:说一说你认识哪种字体?最喜欢哪种字体?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指导读出这两种词不同的感受来。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5)了解桥名中的故事:(师讲震龙桥的.故事)请你猜猜那些桥名里面又含有什么故事呢?

  (6)同桌对读,再一次整体感受、体会这一自然段。

  ……

  其他部分的教学:

  第三自然段:随着学生的汇报出示相关资料,欣赏、想象家乡小桥的造型;品读课文语言,选择感兴趣的桥自己当导游来介绍介绍。

  第五自然段:汇报朗读;交流讨论;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

  1.配乐齐读全文。

  2.归纳板书,梳理课文。

  五、作业参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选你喜欢的几个生字写一写。

  3.搜集资料,了解你家乡的一处景观。

  第二课时

  一、识字与写字。

  1.认读词卡、检测识字。

  重点指导“凿”字的字形: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记忆字形;积累“墓”的姐妹字,如:“幕、慕、募、暮”等。

  2.写字练习:“派”“婆”。

  学生观察,说一说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随时评价,写完做总结展评。

  二、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检测读文情况。

  检测三级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整体把握课文。

  1.配音乐,男女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讨论问题:作者是带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

  理解: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3.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你想对作者家乡的桥说些什么?

  (2)说说自己家乡的桥。

  四、片段练习: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描写自己家乡一处景观的话。

  建议:可以根据你搜集的资料完成,描写同一景观的伙伴可以聚在一起共同完成一篇,写完后有针对性地讲评总结。

  五、再次齐读课文,读出热爱之情。

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介绍作者:

  吴冠中教授,江苏宜兴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他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同时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订正字词: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五、研读与赏析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②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③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④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六、美句赏析。

  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⑴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⑵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⑶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⑷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七、比较: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与《中国石拱桥》之比较:

  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不同点: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

  国石拱桥》从建筑工用角度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语言上,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比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九、布置作业:

桥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桥的外形结构、功用,感知桥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通过两个实验让幼儿在尝试中探索一些造桥的简单知识。

  3、对各种各样的桥有兴趣,能够积极的参加讨论和探索。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让幼儿与家长一起搜集各种各样的桥的知识。带孩子去看看附近的桥,如瓯江三桥、温州大桥、南浦桥等。

  2、 多媒体课件、桥的'图片、硬币、纸条、书、记录卡、关于桥的资料书。

  活动过程:

  一、 说说桥

  1、用瓯江三桥引出课题

  师:我们的老园对面是瓯江,从前我们要去江心寺玩的时候都要做轮船,现在要去那可以有另外一种方法了,你知道吗?

  2、生活中还有什么桥?(温州大桥、瓯江三桥、飞云江大桥、南浦桥、清明桥、天桥、高架桥……)

  3、除了温州,其他地方还有什么样的桥?

  4、为什么要造桥呢?(遇到海、江;方便)

  小结:水上造桥,路上造桥,尽管不同,但还是有很多相同之处。

  二、 观察桥

  1、请每位幼儿找一张图片,与同桌比较,寻找桥的相同点。(都有桥墩、桥面)

  2、了解各种各样的桥(观看课件):欣赏各种各样的桥,说到赵州桥时翻阅资料书,让孩子了解关于赵州桥的历史资料。

  三、 尝试造桥。材料:硬币、书(桥墩)、纸条(桥面)、记录卡

  1、实验一:怎样才能使桥面承重能力更大一些?(桥墩之间是一个手掌的距离)

  2、实验二:怎样的桥面更牢固?

  3、教师做二号实验,加宽桥墩之间的距离,引导幼儿说出桥墩距离越近越牢固。

  四、 延伸活动:

  1、 关于桥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

  2、 宣布下个研究课题:怎样的桥面更坚固?

桥教案 篇5

  群文解读:

  本节课的四篇小小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都讲述了感人至深的故事,选文在环境描写、语言运用以及文章的结构方面极具特色。

  教学目标:

  1、 快速流利地朗读阅读材料。

  2、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文章的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习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利用已学会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

  2、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

  《哑巴渡》《馒头的故事》《爱之链》阅读材料、群文阅读自学记载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梳理学法,交流体会

  1、梳理《桥》的写法及写作特点。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桥》的第一课时,胡老师相信文中的老支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屏显:图片《桥》的背景。)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2)是呀,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多么的无私无畏啊!回忆一下,老支书的高贵品质课文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2、梳理《桥》的写作特点,感受人物高贵品质。

  (1)预设:“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运用了环境描写,它们不仅写出了雨水之大,还为下文山洪的暴发做了铺垫。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还有很多,谁还能补充?

  (2)听了他的发言,你有什么体会?你能有感情的读读吗?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样?请你也来读读?还有谁能说说像这样的句子?

  小结:它们都是环境描写,不仅写出了洪水疯狂、肆掠,而且烘托出了老汉的沉着、镇定、无私无畏。

  (3)老支书的高贵品质还从哪里体会到的?你能读出来吗?除了这些,你们还有补充的吗?

  小结:课文多处通过对老支书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老支书在紧急关头不顾自己与儿子的安危,不徇私情。

  (4)同学们,文章的结尾你想到没有,说说你的看法?

  小结:是的,课文的结尾设置悬念,不仅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而且感人至深,震撼了每一位读者的心。

  3、小结学法。

  同学们,读文章时,我们不仅要知道它写了什么,更要知道它是怎么写的。《桥》这篇课文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了紧张危险的气氛;巧妙的结构安排,设置悬念耐人寻味;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老支书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让他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心里。接下来,我们就用学习《桥》的这种方法学习一组文章。

  二、扶读《哑巴渡》,运用方法

  1、学生快速阅读文本《哑巴渡》,讲述故事。

  同学们,请拿出阅读资料,(屏显:《哑巴渡》)首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一读《哑巴渡》,想一想:它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一个孩子试着讲故事。)

  2、运用学法共读故事,小组交流讨论。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文章,边读边按屏幕上的要求做好批注。

  屏显学习要求:1、自读短文。2、哑巴老人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3、故事的结局怎样?你想到这样的结局吗?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3、学生小组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4、学生反馈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法

  (1)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小组互相补充。

  (2)教师相机指导学法,并指导朗读重点语段。

  5、小结过渡:哑巴老人一生默默奉献,他的光辉形象深深印在我们心里,让我们读了还想再读。

  三、自学《馒头的故事》《爱之链》巩固学法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两篇文章《馒头的'故事》和《爱之链》,快速浏览文章,你喜欢谁呢?为什么?读之前,请同学们看看读书要求。

  1、屏显自学要求。

  ⑴读一读,议一议

  快速浏览文章《馒头的故事》《爱之链》小组内交流故事内容。

  ⑵、填一填,讲一讲

  画出令你感动的语句,填入读书记载表。小组交流,两篇文章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学生运用学法,自学《馒头的故事》《爱之链》。

  请同学们拿出群文阅读比对表,运用学法小组讨论再填写,每小组派一人记录。

  3、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1)首先请一个小组代表交流你们的学习成果。老师从你们激烈的讨论中发现你是位爱学习的孩子,你来试一试。你喜欢哪篇文章中的谁,为什么?

  (2)还有哪个小组补充你们的想法?

  四、比对异同,交流分享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组文章《桥》《哑巴渡》《馒头的故事》《爱之链》,请同学们认真比较一下,他们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呢?(屏显:比对异同,分享交流)

  1、同桌互相讨论交流,比对《桥》与《哑巴渡》《馒头的故事》《爱之链》的表现手法。

  2、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过渡: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讨论热火朝天,我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3、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

  五、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知道了细节刻画可以表现人物的品质,同学们可以运用这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写写身边令你感动的人。可以写亲人,也可以写老师,还可以写小伙伴。教师相机指导。

  总结:同学们,“读一本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老师真心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书,多读好书!

桥教案 篇6

  一、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自己或兴趣的事物入手,创设情境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指导学生爱表达,准确地在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同时还发挥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在交际过程中,能清楚讲解自己的设计,评议出谁的设计好。

  2、通过多种形式的口语交际活动,培养学生敢于交际,乐于交际的情趣。

  三、课前准备

  结合第32课《兰兰过桥》的学习,引导学生设计“未来的桥”,以便课上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行交际

  1、师讲述,学生入情境

  兰兰跟着爷爷,走过潜水桥、塑料桥。一路上,领略了不少美景。这时,爷爷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小熊过生日,请小猴去他家做客,请兰兰帮忙通知一下。

  2、尝试做兰兰,与小猴交际。

  3、创设悬念,帮助设计

  师:小猴高高兴兴地跑向小熊家,可是小熊家住在一条大河对面,河面上没有船,怎么办?

  生:可以游过去;请乌龟帮忙;请小鸭子帮助;(学生讨论得相当激烈)

  师:你们的办法都不错,但是今天咱们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帮助小猴设计一座桥。现在,把你们小组设计的大桥图样拿出来,准备向小猴推荐自己设计的桥。

  (学生通过发挥想象,设计了形态各异、不同造型的桥,有立交桥,有时空隧道桥、太空桥,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得以淋漓致致的发挥。)

  (二)、展示画面,进行交际

  1、介绍自己设计的桥(桥的名称桥的样子)

  (1)同组学生互相介绍自己设计的桥。

  (2)学生代表上台,边展示桥边介绍:台下的同学根据他的介绍进行评价或质疑,做到有说、有评、有问、有答。

  2、谈这样设计的特点

  (1)师生交际

  师:请问××同学,你为什么这样设计?

  生:我设计的时空隧道桥,看到恐龙,小猴可以邀请恐龙来到小熊家,那该多热闹啊!恐龙还可以带来大家所不知道的新鲜事。

  师:你的创意真好!又是一位了不起的'桥梁专家。

  (2)生生交际

  a、同组的同学互相问一问,说一说自己设计的桥,为什么这样设计的?

  b、“小记者”采访。在互动交际中,要求学生做到举止大方,有礼貌、语言规范。交际的内容可涉及桥的名称、样子、好处、坏处等。

  c、请“小记者”汇报采访情况。

  (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交际环境,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交际。在互动中,学生的语言再次得到锻炼。)

  (三)、在评选活动中交际

  准备一块黑板,把每个小组的设计方案贴在上面,请学生评选最优桥梁设计。(只要方案有特色,都应充分肯定)

  (四)、扩展情境,延伸交际

  创设“走桥”的情境

  (1)学生当小猴子,走上了这座新颖的桥,可以说说自己走上桥看到的、听到的一些新鲜事或谈谈自己走上桥的感受。

  (2)邀请一学生做小熊。

  小猴过桥后,至了小熊家,向小熊介绍自己走的桥。(进行交流)

  (3)其他学生认真听,再做简单评价。

  (因为是学生自己设计的桥梁,所以他们都编出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孩子的情绪此时达到了高潮,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桥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了解作者看桥美在何处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在朗读的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关键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比较阅读法:

  通过与中国石拱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欣赏《忆江南》一段视频,视频中的画面是江南的各种各样的桥和苏州园林的各式桥梁,配合《忆江南》的曲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同学们看了那么多的桥,有什么感受?(生回答,只要说出了感受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配以导语:“垂虹玉带”——姿态万千的桥,地上的虹是桥虽没有七彩,却拥有永恒的生命,地上的玉带地是桥,虽不能飘动却使水更加灵动秀美。桥一向受文人墨客钟爱,使桥梁专家放下了量尺铅笔,用文字建筑起了优美的中国石拱桥,现在画家吴冠中又搁下了画笔宣纸,用文字细细描绘起桥之美,那么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课文《桥之美》,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

  二. 初读课文,感悟意境

  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呢?(抓关键句:)

  1.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2.我之爱桥,并非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3.矛盾的发展促成了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4.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总结: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三.品读美文,欣赏美景

  (1)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乌镇石桥 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桥 环境

  风雨桥 飞瀑流泉

  画中桥 街市头

  田野尽头的小桥

  鹊桥

  (2)列举的这些桥它们各自都美在哪,请你结合课文简要的说说?(结合文中作者景物描写的句子来谈)

  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点线面的对比美,变化美)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形成空间上的对比美)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柳枝年 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的对比,差距之大仍能和谐统一)

  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桥的长线打破了湖面的单调感,同时桥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出现在水面上,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它就有了灵性与美感)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

  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索桥是一道线,与周围的景色形成线与面的和谐统一,山上的树与索桥的颜色形成映衬对比美)

  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作者认为没有找到合适的角度去画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很难找到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处理不了六和塔庞大的面和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不符合画家的审美标准.)作者用反面的例子来说明画家看桥的审美标准

  总结:作者看桥有他自己独特的眼光,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合、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 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同时作者在描绘的时候语言很有感染力,有抒情的色彩,做到了用心去描绘。

  (三)吴冠中先生对桥之美的追寻对你有什么启发?

  和谐才是美;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只要用联系的眼光来看事物就能从中寻找到美或是新的发现。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合、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 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四.拓展延伸

  ⒈ 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不同点: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国石拱桥》从建筑功用角度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语言上:《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

  ⒉的确,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桥之美”?

  学生通过讨论,可能得出的结论:

  可以说看到的美景,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无形的“桥”

  与同学发生矛盾经过调解成了好朋友,——沟通的桥最美

  和家人有了争执是老师的开导劝慰,代沟没了 ,——亲情的桥最美

  失意时鼓励的眼神,跌倒时有力的搀扶 ——友谊的桥儿最美

  为民辛劳,满身是泥,疲惫不堪却是最美的人最有力量的人 ——弘扬一身正气的桥最美

  五.作业布置

  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2、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3、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桥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纸的折叠方式与承受力之间的关系;

  2、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丰富幼儿对力的感性经验。

  教学准备

  相同大小的纸、塑料小兔若干、两块高矮相同的积木,记录表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纸折叠越多越能承受压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解演示法、探索操作法;实物

  活动过程:

  一、观察,发现问题

  师:“我请小朋友看徐老师做一个有趣实验。”

  教师把一张纸架在两块积木上,先让孩子猜想往上面放塑料小兔,纸会不会掉下来,然后往纸上放塑料小兔,请幼儿观察,鼓励幼儿说说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幼儿观察教师实验,并猜测纸上放小兔会不会掉下来。

  二、得出让纸结实的办法

  1、请幼儿想想怎样能使这张纸桥变得更结实,能承受小兔的重量,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觉得怎样才能使这张纸桥变得更结实?我请小朋友说一说。”

  2、尝试按照自己思考的方式实验,验证哪种折法承受的重量最大。

  幼儿说一说自己想到的方法,并说说为什么自己会这样想。

  以幼儿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幼儿探索怎样折纸桥可以使纸具有较大的承受能力,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三、验证猜测结果。

  师:“现在,我们想了好多办法,我要请你们来试一试,用纸来折一折结实的小桥。我要求,每个小朋友折的要和你的小伙伴折的不一样,我们要动动脑筋,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幼儿两两讨论一下自己想怎样折,然后操作

  幼儿一边操作,教师引导“试试看把纸折成拱形的会不会增加桥的承受力”、“有没有小朋友折成瓦楞的形状”。

  教师有目的的要求小组幼儿折的方式不要全部一样,也有利于幼儿比教。通过自己动手,观察比较的方式自己来得出结论,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养成。

桥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学生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具有高尚品质的优秀党员、干部已有过多次学习,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已有过多次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通过写景以渲染气氛,侧面烘托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有过接触,但并没有刻意强调,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相关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开始老师的叙述便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师从学过的课文入手,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投入到课文中去。】

  3、自学课文,要求:

  ⑴ 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⑵学生自由识记字形,并说说有哪些字容易写错,要注意什么?老师指导“肆、奠”字的书写。

  ⑶ 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党支部书记----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洪水 老汉 村民”等词。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只要求学生整体把握,为后面的细读、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细品词句,感受情势危急

  1.过渡:是的,一场可怕的灾难来临了,看到“洪水”这两个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播放洪水视频,感受洪水的可怕。)

  2.找出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⑴默读,找句子画线。

  ①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⑵朗读,体会。

  ⑶汇报交流感受。(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点拨,并引导感情朗读。)

  ①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洪水凶猛,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②这些句子很多都采用了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一、两句为例,不用拟人或比喻与原句进行比较,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你也能用这种方法来描写洪水狂奔的场景吗?

  ⑷ 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①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③ 学生模仿说句子。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

  ⑴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⑵学生自由发言。

  ⑶找出文中描写人们惊慌失措的有关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后请学生板书从文中找到的关键词。)

  课件出示:

  ①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②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用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这也是学习这组课文的阅读要求。因此,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让学生自读、自悟,谈感受。】

  5、小结: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在死神面前,人都有求生的欲望,唯有一个人是例外的,他是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又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呢?下节课再学。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的教案09-25

大班桥的教案10-02

美丽的桥教案08-17

桥教案范文10-27

《桥》优秀教案07-23

中班桥的教案07-22

关于桥的教案08-20

有关桥的教案08-29

活动《桥》教案07-31

象鼻桥教案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