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6 17:36:4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

  本单元刚开始的教学效果真的是特别差,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错误满篇,平时麻利的对号此刻却再也难以画上去。一节课时间过去了,作业没批两本,自己却感到头昏脑胀,哎,怎么会这样?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习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练习题:1.04读作(),表示()。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又如,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判断题: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学生判断正确。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所以意义不同。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接连几次作业,效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

  学生对三角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先从发现生活中的.三角形开始,并提问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用到三角形?从而激发了学生探讨三角形的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探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资源并互动升华推进教学促进生成。在对三角形稳定性研究中让学生先猜想为什么要在那些地方用三角形,再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与四边形的比较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在课后练习中,通过对椅子腿的加固路边的小树固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在课堂中也有很多地方自己觉得不足,值得反思。对三角形的高的认识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知后再抽象到三角形中来,这样效果势必会更好。在教学中生生互动做得也不到位。在互动升华的过程中点拨回应还不够有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做到“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能探讨的不引,学生能发现的不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基本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我利用米尺图和正方形图,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过的相关知识自行得出相应的数,然后全班交流这些数的关系。由于学生在汇报时说的都非常明白,所以我没有再去做重复的工作,就只做了相应板书。为了让学生把小数的性质用文字概括出来,我引导学生从左向右观察三个小数的变化,概括出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规律,接着再从右向左观察,概括出小数性质的`后半部分: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老师并做相应板书。

  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把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记住,我让学生读一遍,然后不看黑板试着说一遍,加强孩子的记忆。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小数的性质,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辨析:把小数点后的零去掉,不改变小数的大小。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小数末尾的含义,为后面的小数性质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体上说,本堂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但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还欠精练,有些语言还是过于啰嗦,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方面我要努力改正,争取在备课时把自己的语言组织精练,让每一句话都有用,让每一个字都最精彩。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4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教师教学生原版知识变成教学生学会探索知识,教师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观察、讨论、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大胆猜想、实验感知、观察讨论到概括总结,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而设计。具体表现在:

  1、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大胆猜想。

  通过创设猴王分饼的故事,让学生猜测一组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索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科学验证。

  在学生大胆猜想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揭示猜想内容,并对学生的猜想提出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验证性质时,通过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自行选择用以探究的学习材料(如:用同样的三块橡皮泥,3人分1块、6人分2块9人分3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猜想结论的正确性,最后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整个教学过程以猜想验证完善为主线,每一步教学,都强调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让学生在分层练习中巩固深化。

  在练习的设计上,力求紧扣重点,做到新颖、多样、层次分明,有坡度。第1、2题是基本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第3题是在第1、2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4题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反思教学的主要过程,觉得在让学生用各种方法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的时候,拓展得不够,要放开手让学生寻找多种途径去验证,而不能局限于老师提供的几种方法。因为数学教学并不是要求教师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5

  这学期的教学时间很紧张,16周就得结束功课,没有时间做练习,那就不能靠练习来实现扎实掌握知识。这对我倒是不小的考验。这就意味着你必须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学生更好的方法。教学如期进行到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到了空间想象和动手的单元。一到空间和动手操作,就到了重点中的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方法运用于手上,这本身就是重点训练项目,其次知识点的琐碎,地图与实际生活的转化更是学生要突破的地方,更是能力培养的难点。不仅是我有肯骨头的教学感受,很多老师也觉得这部分的教学是事倍功半的。就拿“哪偏哪”来说,让孩子很有效的区分“东偏北”,还是“北偏东”就不容易。很多老师给我介绍了好方法,最常用的是运动法,就是要动态的想象角是如何移动形成的。我是很喜欢拿来主义的,随即就运用到教学中,但是实践出真知,真正在教学中运用起这个方法却发现差强人意,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倒是很容易理解“哪偏哪”的意义,但是做起题来,却频频出错,并没有收到期望的效果。为什么这样的方法我觉得已经很科学了,可学生就是老出错呢?我觉得这和学生做题的意志品质有关系,他们不愿意每道题都要想象一边。也和学生对角的认识是有关系。小学阶段认识的角是一个静态认识,就是两条边一个顶点,而不是由一条线段绕段点旋转形成的,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本身就没有和移动挂钩,那么用这种东移动到希,来解释东偏北,是否有认知上的障碍呢?理解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我改变了一下方法。

  既然学生认识的角是静态的,那么我就试着给这两条边配上不同的名称,用来区分不同的“角色”,判断好每条边不同的角色再来描述。在两物体间形成的角度,无非就是两物体间的连线和正方向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形成这个角的两条边我给它固定上不同的名称,那条正方向的边叫做“主边”,而另一条边就叫“次边”。描述角度时就要从这个角的主边偏向另一边,另一边偏向哪就是哪,这样“哪偏哪”就是主边偏向次边。方法就是在名称上做了细化。这个孩子叫小红,那个孩子叫小明,无非就是给两条边起了名字而已。学生反而接受了这样的方法,这样的规定,做题时不容易出错。因为这样的特征很明显,文字上以“偏”字为标志,主边在前,次边再后,在图上,以十字坐标为标志,主边永远在十字坐标上,这样建立起的一一对应学生好接受,也好操作。出错就少了。教学时我越来越发现,有时候的概念和名称是该给学生细化的,这样的细化不会使知识难理解,反而使知识更明确更规范。数学不就是一个很规范的科学吗?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在细化概念上继续走下去。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6

  本周教学了《商不变的性质》这一节课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规律。

  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出发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自身内部的需要产生了问题(至少使学生感到教师引发的问题是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学生在相互不断补充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猜想。波伊亚认为教师不但要教学生严格演绎思维证明问题,而且要教学生学会猜测问题。他甚至还向教师呼吁:"让我们教猜想吧"。本节课学生在课堂中自己动脑分析,提出猜想,研究猜想的合理性。通过猜想——修正——再猜想——再修正……,逐步获得商不变规律的.条件,并发现结论,在这一复杂的思维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方式是多样化的,有个人独立思考,也有小组合作交流,更有班级集体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又能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

  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小学生成为课堂小主人的必要条件,而留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更是必要。(对于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请你再举一些例子来证明)教师这个问题再一次激起学生的挑战性。从现场看就有学生提出24÷5≠(24×2)÷(5×2),这难能可贵的疑问折射出学生绞尽脑汁之后的欢乐,他终于与别人看法不一样。由此想到应该给学生多一些自由探索思考时间,少一些指令性的操作程序,效果会更好!学生不但发现结论,还学会"猜想——验证"的探究方法,会有一种"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感觉。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7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这个学期就要过去了,对于这学期的工作情况来看,我想说的太多,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让我明白我的教学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改进,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现在我对本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中作如下反思: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学生错误: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提高空间:

  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建立比较形象具体的方位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习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还要及

  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已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反思内容: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基本能够灵活运用。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本单元刚开始的教学效果真的是特别差,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错误满篇,平时麻利的对号此刻却再也难以画上去。一节课时间过去了,作业没批两本,自己却感到头昏脑胀,哎,怎么会这样?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习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

  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三角形》教学反思

  近日教学了四年级三角形一节的知识,认为有很多知识点位可以进行探究教学,如: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内角的和等。但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准备好师生所需的探究材料和演示材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会影响探究结果的不当的甚至错误的探究或操作方法要能做出充分的预料,并在探究前予以排除,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在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初上这节时我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了三组探究材料:( 6 7 8)、(4 5 9)、(3 6 10),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这三组材料分别摆成一个三角形,试一试,你有什么发现?结果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得出均能摆成三角形,课堂上我通过巡视发现这部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操作方法出现了差异,他们在操作时是将每相邻的两根小棒的端点靠在一起,而不是将两个端点重叠在一起,这样由于这些学生操作方法的不当而造成了探究结果的不同,借此机会我适时的教育学生掌握和应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育他们要重视对科学的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第二堂在另一个班上这节内容时,在探究活动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用小棒摆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片刻后我请了一名同学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全体学生达成了操作方法上的共识,再分组进行探究,效果较好。

  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统计》教学反思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的:

  1、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看、想、问、做

  2、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张扬个性。

  3、评价形式多样化,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放开,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充分掌握,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期待日后调整改进。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8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指出:学生通过学习数学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们认为: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某一阶段,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习从面向每一个学生出发,能为特殊才能和爱好数学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特别关注在学习上暂时困难的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复习中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为了使学生在复习时有新鲜感,我们经常改变复习形式和营造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复习中去。

  经过长时间的组内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了复习课的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再现和整理所学知识——提高、发展、创新。这类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教学素材现实又生动,应用性强,学生学习的劲头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

  下面以《走进乡村》为例谈复习课的教学形式: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过去的课堂教学学生一般都是通过教材、教师的讲授和板书获取知识信息。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且所接受的信息单一、贫乏,无形中拉开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距离。《走进乡村》一课我们是这样引入的: 淘气和笑笑是城里的孩子,他们有个手拉手的好朋友小华,小华住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平时他们只能通信来往,淘气和笑笑很想知道小华的家乡是什么样子,很想到小山乡村去玩一天,于是,小华就写信邀请他们去她的家乡,那就让我们和淘气、笑笑一起走进小华的家乡去看看吧!(板书课题)下面,我们就去乡村看一看,体验一下乡村的乐趣。我国乡村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环境也越来越优美。(出示课件)看,这就是小华的家乡!一个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小村庄。良田万顷,稻叶草香。绿树环绕着一座座农家小院,潺潺的河水静静地流淌,村姑在江边洗衣,儿童在河中戏水。行走在树林间的小道上,听鸟儿鸣叫,听风儿吹过树梢。田野里,稻子成熟了,风儿吹过,好像金色的海浪,果园里硕果累累,展现了一派浓浓的乡土风情。这样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整理与复习中去。我们善于将这些潜在的课程资源融入课堂,设计出具有特色的课堂情景,更好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接着教师利用情境的模拟,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走一走”等活动中,运用已学的方向和路线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整个课堂处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愉悦氛围中,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的模拟游览,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们在“游览”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辨别自己所处环境的`八个方向的能力,还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避免了复习课的单调乏味。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更在于其能否运用数学的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所以复习课练习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比如“果园丰收”这个环节,我们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一棵果树大约结100多个苹果,10棵果树大约结1000多个,果园共种植90多棵苹果树,我们估计共结9000多个苹果。 ②我们发现20个苹果装一箱,一棵树大约装5箱,那么10棵树大约装50箱,一辆平板拖拉机最多能拉9箱。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就能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就自己身边。并不陌生和抽象,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感受数学能具体、鲜明地反映一些实际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在这部分的教学课件设计上,我们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内容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学生喜欢先到哪里去帮忙,我们就展示那里所存在的数学问题。在这部分教学中,我们感到:问题的解决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这部分知识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梳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梳理知识的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老师注意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知识的拓展、创新。

  整理与复习要重温学过的知识,强化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提高、发展。所以知识要向外延伸拓展,发展学生思维,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800多亩的苗圃里,种着各种苗木200多个品种共有900余万株。小华家的邻居王爷爷要种树苗,现在我们帮王爷爷选一下树苗。 ①每棵树苗6元,3棵树苗15元,哪种树苗便宜些?(在纸上算一算)说说你用什么方法比较的?还有别的比较方法吗?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认识得到了深化。

  复习课中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数学技能的形成是由低级到高级,有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基础练习正是结合这个特点来设计的。基础题是模仿例题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能做到举一反三。运苹果这部分练习是针对大多数学生设计的。复习课上的练习没有一定的难度,就不容易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一些灵活题,使练习的难度进一步提高,逐渐唤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学生或者通过独立思考,或者通过小组讨论,正确解答出问题,这样成功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能亲自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提高题又进一步提高了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使问题更有思考价值,长期坚持能养成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总之,数学复习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关注技能的掌握,转向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它的教学目标更注重认知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有机整合,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复习课上,我们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景,问题要真实,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知识梳理的过程,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9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文具店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块橡皮多少元展开讨论,列出算式。再让学生探索0.24等于多少,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材呈现的方法都是利用了乘法的意义,分别运用了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和借助直观模型得出了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三种方法展开讨论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首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对到商店购物并不陌生,所以创设一个新开张的文具店的情境让学生模拟购物,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生活经验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另外,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构建生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空间,教学中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生成 和开发 ,不拘泥于教材中的例题与形式,放开让学生大胆的探索和表达,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说说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然后用以前学习的知识解决小数乘整数这个问题。最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0.24的结果,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本节课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不仅运用了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运用了类推迁移的思想列出了小数乘法竖式,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化成整数进行计算。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

  《三角形面积计算》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拼一拼,摆一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多,这是本课中的缺憾。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今后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跃课堂气氛。

  三、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补充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我有时操之过急,没给足够的时间,就自己说出来了。还有在重难点的突破方面考虑还不够周全。此外,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仅仅局限于教材所呈现的几种方法,过分强调学生必须把书本中呈现的方法都一一探索出来而忽略了学生在探索时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没有尊重学生的选择,这些都是做得不够的地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在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过程中,让学生体验通过对实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从中发现和归纳结论的方法。学生都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但是对于“任意的三条线段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知识却似懂非懂。另外,“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并不是非常困难,此内容的教学价值更多的在于过程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地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做”和“悟”,从而得出结论。再次,学生的操作材料(吸管和小棒)都有一定的'粗细,在实践操作时难免产生误差,此时,可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重点在于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用三根吸管围三角形(有的能围成,有的围不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初步感悟到:“当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围成三角形”的规律。本节课,我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这三根吸管围不成三角形?”、“怎样的三根吸管能围成三角形?”、“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应在哪个取值范围内?”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质疑。这样,学生能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完善结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认知产生飞跃。最后通过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三角形边的关系比较抽象,而且在动手操作时,很容易产生误差。课件应用,能动态呈现出来,为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验证“当较短的两根小棒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能否围成三角形的猜想时,学生意见不一,因为小棒是圆形的有一定的粗细,所以在围三角形时很容易产生误差,误导学生。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明白当较短的两根小棒的端点搭在一起时,就与第三条线段完全重合了,围不成三角形,直观形象地突破了难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2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下册36页的内容。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数图形的过程中体会找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特征,有序思考等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学情分析:我班学生课外知识比较丰富,有的学生早已会套用公式来计算图形个数,但对公式是怎么得来的不是很清楚,而且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用数的方法来计算。因此教学中我利用我校电教设施齐全的优势,制作课件,让学生充分体会数的过程及方法,自主参与找规律的过程,最终达到能列式计算出答案为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体会找规律的过程。

  2、通过数图形的过程,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认真观察、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

  重点目标是教给学生有序观察、寻找规律的基本方法,培养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有条理,并具有一定的归纳能力。因此在四年级下册安排“数图形中的学问”这一学习内容,是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最好体现。

  图形计数是研究一个图形中包含基本图形个数的问题。数出某种图形的个数是一类有趣的数学问题。怎样数图形的个数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全部数出来呢?其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类数。通过让学生亲自数一数的活动,经历从简单到复杂图形计数方法的探究,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与规律去数,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有序思考的思维品质。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在经历多次数较简单的图形地过程中发现规律并总结归纳出方法,得出公式,然后运用所得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深感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的'演示,较好地呈现了学生数角的过程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归纳、总结数角的方法,使学生的抽象能力得到发展。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在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中,我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帮助学生认识了自我,建立信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作为数学老师都知道,数图形的内容非常丰富,变化莫测,这节课所接触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我把重点放在教给学生数的方法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教学程序:1、激趣引入,揭示课题;2、检查旧知,初步练习;3、探索方法,寻找规律;4、运用发现,总结归纳;5、拓展延伸,体验快乐;6、回顾过程,全课总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3

  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本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本单元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3.计算教学因解决问题而精彩,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例1、例2是在学生已会计算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运算的顺序,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效果好,但作业中,发现有同学没有仔细读题,发生不该有的错误,还有的计算错误,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绝大部分的同学能从例题中理解为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然后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但个别孩子运算顺序弄不清,格式有错误,需个别辅导。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运算顺序,总结运算顺序,学生探索出了多样化的解决策略,并能在运用中创新,教学效果不错。出现的问题:个别学生弄不清运算顺序,需个别辅导,个别学生第一步算好后忘了把剩下的部分按原来的位置照抄下来,有的同学计算正确率不高,需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对症下药。

  关于0的运算,加、减、乘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够掌握,但除法中0的运算,还是有困难,特别是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应该多举例,加深印象。

  应用题中季度的理解学生还有一定难度,应该重点讲解,同时复习好平均分的意义。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北师大第四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 课,教材的第一个问题:买包装只需要多少元?有了前三节课的基础,学生能够准确计算出结果。

  这个环节的重点是,计算后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如何相互转化,理解算理。第二问题:买彩带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后,强调如何用竖式计算。这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在以前的`小数加减法计算中,我们采用的是小数点对齐。所以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学生还会出现小数点对齐的方法。这种方法我们在教研时认为这也是对的,但并不是最优的方法。所以这个环节应该善于抓住生成点,展示学生的“小数点对齐”和“末位对齐”这两种计算方法,让学生自己对比,从而优化算法。第三问题:尝试算一算。这个环节就脱离了情境,给学生呈现了抽象的算式,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在交流想法时,归纳出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尤其要强调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缺点。

  这三个问题是层层递进的,学生通过问题串,可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一种是“标准”的末位对齐,另一种就是“错误”的小数点对齐。我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计算,而是让学生思考“你认为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合适?”这就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你一言我一语的,就探讨出了“末位对齐”的计算。教学效果较好。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5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一节课下来,面对学生接二连三的出乎意料的精彩的对话,我不由得为他们喝彩。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我心里有一种深刻的感受越来越鲜明——这不就是我们新课标所追求的吗?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

  一、巧改教材,使学习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学习的有价值的数学应与他们的'生活存在最近连接点、是思维最近发展区的数学。

  二、广挖素材,让数学从生活中来。

  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数学教学应广泛挖掘各类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是从活生生的生活中来的。

  感兴趣的学习自然充满激情,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三、巧设题材,让数学到生活中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觉得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运用什么都不应该是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通过上这样一节实践活动课,使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数学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的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课标”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能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成长中创新!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09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5-2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5-17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5-1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05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5-15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08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精选)07-08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