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政治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
时间飞逝,转眼间,成为新教师后的第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在这半年的多的时间里,我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现在的我已经基本适应了高中的教学生活。回顾这短短的半年,进步固然有,失败也不少。我整理了一下思路,从三方面对这过往的半年进行了教学反思。
首先是对教学组织的反思。尽管我已经竭尽了全力,仍然无法像各位老教师一样游刃有余,终是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学生,有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后无法掌握,导致课堂局面出现混乱。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是给了我一个警告,教师上课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还应该包括掌握全局,迅速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而这些是无法通过理论直接获得的,必须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加强。
其次,是对教学态度的反思。新教师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气盛,就难免血气方刚,对学生的忍耐力和包容度不足。特别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捣乱行为,同时,我也在不断地充实自己,开阔自己的心胸,只有心胸开阔才能正确面对发现学生的不同优点,而不被他们的棱角刺伤。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即对平常的上课的反思。教师始终是要站到讲台上去的,课上的好坏与否是检验教师的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因而就需要对自己的课堂行为作出反思,以便能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水平。我上过一堂公开课,是关于《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课后我曾反复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曾向听课老师请教过他们的看法,最后我发现问题主要在:①开头时太紧张,用漫画导入时讲解得不全面,使得学生没能很好的理解漫画的含义;②在讲解企业经营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时,明显太枯燥,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讲解了一下,缺少鲜明的例子来让学生印象深刻,课堂气氛沉闷;③对学生回答问题缺乏必要的鼓励、肯定、启发等激励表示,只是单纯地让他们坐下,这容易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这一点我自己并没有发现,其他老师指出后,我发现确实是有这样的情况。
其实,一堂课上得好不好,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脸上看出来。如果学生面容愉快,那么这堂课应该就是成功的,如果学生眉毛紧锁,表情困惑,那么这堂课很大程度上就是失败的。所以教师要学会课堂观察,只有观察仔细了,才可以从学生的表情上了解到自己上得好不好,从而作出自我反思。
以上就是我对这学期的几点反思。以后我会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反思力度,开展反思性教学。我觉得这是提高新教师教学教育水平的最好方法,教师只有发挥反思意识,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须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最终,才能使教师全面发展。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2
高一下学期也过去一半的时间了,站在高一下学期的尽头回望,在地高这个全新的环境里,我的政治课教学经历了从很不适应到有所适应的过程,使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作为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上我以及我所教的这门课,力争每堂课都精彩。为此,我潜心钻研教材、教法,花费很大心血。
在开学之前,我先从老教师手中借来参考书,加班备课。我想,等别人开始备课时,自己已经早做好准备了,有充足的时间再向别人请教,修正自己的教案,补充自己之前没有考虑到的知识,解决自己事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吸取别人的长处,优化自己的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设计,力争精益求精。
学生的基础是教学依据之一。初中政治学科不是中考科目,初中的政治课,对基础知识不作要求,学生对政治学科的'知识储备,运用政治学科知识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政治学科的思维,学习政治学科的方法,等等无从谈起。进入高中,政治学科知识陡然以艰深难懂而又对学习者素质有较高要求的现实出现在面前时,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政治课教学处于艰难境地。
对于学生来说,刚刚由初中升入高中,虽然年级高了,但实际上,无论年龄还是心理,仍是初中生。由于高中生活刚刚开始,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陌生的,都得需要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较薄弱,对学习本来就没有兴趣,刚刚参加完中考,刚从考学的压力下“解放”出来,一时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一开始就讲授新课,而且没有多少新意,特别是纯知识讲授的课,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一种漫漫的听课学习生活又开始了的想法,激不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政治课教学只能小步走,低台阶,课时授课内容要少,教学运行进一步退半步,下一节课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变换方式予以再学习,直至掌握。
政治课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应洋溢着幸福,充满着成功,要让学生懂得这种幸福与成功往往离不开痛苦与失败。政治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学生理解幸福、把握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把学生推离失败,引向成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去获取自己能获取的知识,适时让其展示所获成果,并发自内心的给予鼓励,让学生享受到幸福与成功。问题设置要小台阶、多台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沿着思维的台阶登上光辉的“顶点”,使学生领略到“无限风光”,从而享受到幸福与成功。解决手懒问题也可照此办理。
政治课堂上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在组织学习,趴着的,说闲话的,看课外书的,漫不经心的,生命在这里断档,虽然在老师用肢体、眼神或语言提醒制止下,表面终止了这些现象,谁又能说清其思想是否转到学上来了呢?缺乏热情,没有主动,思维游离于学习之外的学习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效果,尽管造成这种状况有诸多原因。
面对这种境况,政治课教学要在教育的本质上找注解,要激动学生的生命,努力使学生的事,学生自己想做,愿做,乐做,逐步使学生的兴趣浓厚起来,学习的习惯好起来,自觉主动性强起来,以致形成稳定的后劲很足的学习能力。我们不能改革教材,但我们可以变换教学方式,引激动生命的元素进课堂,使教学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使得生命壮丽成长。例如,将知识竞赛引进课堂,将生动有趣的蕴含哲理地情景及事例纳入教学,等等,都能使学生乐此不疲,笔者就曾享受过这种教学幸福。
如果说面前的政治课教学是一座山,我只是在爬山的路上迈出了一步,我将努力攀登,不断创造新高度。<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3
新课程启动后,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室决定组织一次高一新课程历史教学研讨展示活动,由武汉市第12中学的刘芃老师主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笔者和当时在美国的汪学毅老师一起进行教学设计。基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寻找材料、设计问题,试图以“材料·问题”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为了试验教学设计能否在一堂课内完成,20xx年10月7日,刘汝明在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高中高一年级进行了试教,并帮助完善了教学设计。20xx年10月16日,刘芃老师在本校高一(3)班为全市高一历史教师进行了教学展示,得到参与者的肯定和赞许。20xx年7月19日,应人教社的邀请,刘芃赴重庆在“新教材培训会”上进行了展示教学。本文在重庆教学实录基础上整理、反思而成。
高中新课程教学强调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解释为主要形式、以意义构建为目的,关注教学资源的拓展,强调文明发展过程中问题的产生及解决,重视教科书知识结构建构,更注重问题的提出与探究。改善课堂提问是新课程教学绕不过的问题。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与课堂提问能否调动学生的思维有很大关系。
本文结合《希腊城邦与雅典民主政治》(人教版必修Ⅰ)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认识。依据“课标”(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时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乃史条件;知道希腊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希腊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课前下发了“导学提纲”,为学生提供图片、表格和材料,预设了课堂提问,如下:
(1)观察图一,上海世博会希腊馆。图片给大家的直观感受是什么?
(2)图二是希腊三维地形模型图,图三是希腊的卫星地图。从这两张图中,得到关于希腊的哪些信息?
(3)这样的地形,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问题(1)(2)是要学生将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图片信息很集中,学生能够有效提取,也能够直观理解教科书上“多山、山势陡峭、有很多小的岛屿”,“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形成了新兴工商业阶层”等内容。但问题(3)没有针对性,没有限定学生思考的范围,问题看上去很开放,其实不能调动学生思考。地形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应朝哪个方向思考?这对学生来说很难把握,有的学生思考的方向和回答与本课内容相差较远。
材料一希腊半岛上多山,许多山脉呈西北东南方向贯穿半岛……由于山势陡峭,很难翻越,因此形成了一个个地理上相互隔绝的小单位,这对形成多城邦的政治格局有重要的影响。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4)POLIS(波利斯)就是城邦的意思。材料一给你提供了哪些信息?
(5)请同学们读教科书第22页第二、三自然段,找出几句话,概括一下什么是“城邦”?什么是公民?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希腊城邦的总数达到300多个,都是土地和人口十分有限的弹丸小国。其中最大的城邦斯巴达也仅有8400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另一大城邦雅典领土约2500平方公里,人口20~30万。
——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古代卷》
材料三……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城邦虽然不容忍它境界以内主权的分割,对它邻邦的独立却是容忍的。
——顾准著《顾准文集·希腊城邦制度》
(6)根据材料二、三,找出描述城邦特征的几个关键词。
(7)城邦的这些特点,对公民的政治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希腊多山多岛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可能像东方大河流域平原那样可以提供大片肥沃的宜农耕地,但起伏山坡却适宜栽植荀萄、橄榄,发展园艺业。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五海上贸易和海上交通的发达,反过来对希腊各殖民地城邦和本土诸国的经济,又产生巨大影响。它使本土诸国古老的自然经济,迅速转为商品货币经济。
一一顾准著《顾准文集·希腊城邦制度》
(8)阅读材料四、五及教科书第23页“历史纵横”,概括古希腊人的社会经济生活。
(9)这样的经济生活,与民主政治的产生有怎样的联系呢?
(10)如果我用1只鸡来换你1头羊,你愿意吗?为什么不换呢?如果我用50只来换呢?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是怎样的?
(11)商品交换的这些原则,与民主政治的产生有怎样的关系?
(4)到(7)涉及城邦特点,学生能把材料与教材知识结合起来解答。说明材料一至五这种“还原”式的情景创设,学生很适应。但是问题(5)前半部分要求概括什么是城邦,展示过材料二三后,问题(6)又要求找出描述城邦的关键词,这个设计不太合理,反复对学生提出要求有些浪费时间,应该合并提问,或重新设计提问,增强提问的效率。(5)的后半部分要求根据教材概括什么是公民,公民概念在材料里没有体现,之后的问题(15)(16)却集中涉及,放在(5)没有呼应,对学生来说也不能算有效问题。问题(7)对应的材料体现了城邦的独立性,要求据此回答对公民政治生活的影响,材料似有不足。
问题(9)超出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解水平。问题(10)(11)中,学生得出“商品交换需要自由、公平、协商”的结论,是基于政治学科知识,只是按预设概括并接受一些条款式的结论:商品交换中的平等观念为民主政治产生准备了社会思想条件;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也改变了社会政治力量;城邦的出现有了政治活动的中心;地域狭小使公民能广泛直接地参与政治生活;继承了原始社会的民主平等观念等。然而“地理环境与民主政治的产生有怎样的关系”?“中国也存在物物交换,为什么没有产生民主政治而古代希腊却产生了直接民主政治”?“自然地理条件到底在民主政治产生中有多大的作用”?这些问题和疑虑并没有真正从学生心中消失。尽管学生很“热闹”地参与了“解析”,但问题(9)(10)(11)的程式化和线性分析解释,学生的思考没有办法复杂起来。教师应有所补充。
有学者研究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方面是社会中下层群众总体实力的加强,具体表现为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政治力量的壮大”,“另一方面是国家财力的增长”。中小工商业奴隶主、小农阶层和无地贫民,在政治上不同程度地受到贵族排斥和压制无权或少权;在经济上受到不同程度侵害,贫穷而困窘,他们要求推翻贵族政治,建立民主政体,构成了民主派的骨干力量和基本群众。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政治力量的壮大,是他们总体实力加强的基本要素,随着这些要素的发展成熟,民主力量不断壮大,贵族势力相对削弱,从而引起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促成民主政治的确立[l]。公元前5世纪,所有希腊公民处于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有大量空闲时间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公议是古希腊民主的核心”。因此,“自然经济是城邦存在的第一法则”。“对雅典人而言,城邦不仅是他们生活的载体,每个人心里装的都是城邦,他们为了城邦利益可以放弃任何个人的私利甚至生命,并通过取消公民权来制裁漠视城邦利益的人”[2]。“雅典政治领袖的领导权和民众的决策权长期处于一种相互制约和平衡的状态,从而使得雅典民主政治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3]
材料六新的致富机会和贵金属铸币的使用所促成的金钱贪欲,刺激了许多人作各种各样的冒险,或从事创造性的经济活动。一部分当政的土地贵族,利用权势取得了财富;同时也出现了贵族以外的工商业的富裕阶层,而他们是被摒除于政权之外的;这样,政治权力的分配和各阶级实际力量的时比之间,出现了矛盾,这种矛盾日益加剧。
经济发展和海外移民都造成了人力的不足,使得土地贵族难于掌握他们支配之下的人手。另一方面,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土地贵族的金钱贪欲,从而使他们加深了对平民群众的剥削。
——顾准著《顾准文集·希腊城邦制度》
(12)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六和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说明梭伦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协调了哪些人之间的关系?
(13)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23页至24页的内容,填写下表。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项目
梭伦时期
克里斯提尼时期
伯利克里时期
公民大会
有权终止任何对民主造成威胁的公民的政治生涯
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四(五)百人大会
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权力
陪审法庭
从10个部落中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选举产生
其他规定
(14)归纳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是如何逐步削弱氏族贵族权利、扩大公民权利的?
问题(12)(13)(14)较好地扣住教科书,学生参与的状况很好。这说明拓展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的同时,不能完全抛开教科书。但是梭伦改革,实际上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材料六展示的种种社会矛盾,是梭伦改革的动因之一,也是促成民主发展的因素。之前的问题(9)(10)与此相关,材料不足,学生回答的不好。这里有一个材料设计问题,应使各问题有机结合,不能将就教材框架割裂问题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应有顺序、有层次,是对教材的重新整合。
材料七人口结构与公民所占的比例图示
(15)从材料七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16)是否所有的自由民都享有公民权?
(17)雅典的民主是哪些人享有民主?雅典民主是否如伯利克里所说属于“全体人民”?
材料八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苏格拉底
(18)雅典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阅读材料八,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什么弊端?如何理解苏格拉底这句话?
(19)苏格拉底这样比喻想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九希腊人对波斯国王谈及自己的同胞时说:“虽然他们是自由人,但并非在各个方面都是自由的;法律是他们的主人,他们畏惧这位主人甚于你的臣民害怕你。法律规定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法律的条文始终如一。法律禁止他们临战逃脱,不管遇到的敌人有多少;要求他们作战时坚如磐石,或者战胜敌人,或者死于敌手。”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20)阅读材料九,指出希腊人在民主政治中奉行什么原则?
材料十德国历史学家西格弗里德劳菲尔指出:“这两条原则,即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所有决定必须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是古代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相似的特征。从古代到现代,它们都被迅速接受……所以现代政治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而不是其他任何过去的政治形式。”
——[美]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
(21)阅读材料十,劳菲尔认为现代民主继承了古希腊民主的哪两条原则?
(22)当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程序,在雅典已经存在。结合所学内容,举例说明当今哪些民主原则或程序起源于古希腊?
学生对运用数据材料分析历史问题反应很积极。问题(17)到(22),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为学生思考和活动提供了纵深空间。这也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意义建构来预设的。学生能回答出“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说明有一定的随意性”,“管理国家也需要专业的人才”等结论。尽管学生还没学到当代西方民主,但还是通过知识积累,概括出“法律至上、公共意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选举、轮流执政、主权在民、拥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等,认识到现代民主政治(西方民主大致经历了古希腊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与当代协商民主三种形态)中,仍然有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原则。
由于材料充分,学生能够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特别是问题(19),学生均能有话可说,较有效地转换了思考历史问题的角度。学生对这组问题的反应超出了老师的预期,也为下一单元的学习预设了很好的“接口”。
民主制度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它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这里虽刻意避免让学生用阶级分析法来分析所谓“局限性”“虚伪性”,强调用文明史观认识历史,避免发“后见之明”,但仍应当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讨论雅典直接民主的利弊和它如何为代议制民主所取代。这条线索在学完此课后尚不明显,教师需要为学生理解从直接民主到西方现代民主制度的转变做些铺垫:从古代希腊开始,特别是从公元前5世纪末以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修昔底德中世纪的思想巨人托马斯·阿奎那,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批判没有停止。由于雅典在伯罗奔尼撤战争中惨败,民主政治的缺点逐渐暴露,批评逐渐成为主流。这些批评大多来自上流社会,言论具有更深刻的理论思考和分析色彩。随着马其顿、罗马对希腊的征服,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制度衰落。君主制度合法化的理论代替了对民主的颂歌。“纵观古今人们对雅典民主制的态度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决定了人们对民主制的兴趣与价值评估”[4]。因此,学者在评价这一政体时,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理想的政体;有产阶级眼中的雅典民主——民众暴政”[5]。“雅典民主政治所倡导的`民主原则和宽泛的自由精神是后来欧洲民主和自由的基础和滥觞”。“雅典民主政治对西方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影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国家机构‘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6]。而这种直接民主最终为代议制民主所取代。在代议制民主中,全体人民或一大部分人民通过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国家最高权力,人民直接参与政治决策并进行公共选择的概率骤减。议会辩论传承了古希腊直接民主的公议。这对英国、美国民主制建立影响巨大。
“雅典民主政治中的自由并不像一些西方学者所宣称的那样,相似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自由。虽然它们具有相同的一面,但二者的区别同样明显,而且是根本性的。耐人寻味的是,当代西方的古典学者明显忽视它们的区别,而强调其相似性”[7]。不容置疑的是,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从提问的技术层面来说,本课包括观察类问题、回忆类问题、比较类问题、思辨类问题,试图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展开学生的思考过程。提问不是让学生简单记忆所学内容,而要关注并指导课堂对话和认知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合理的历史解释。问题(5)(6)(8)(12)至(16)“找出”“概括”“说明”“填写”“归纳”“得到”等词汇,规定了学生思考的行为。这样不仅让学生的思考活动通过具体的动作完成,也扣住了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和问题。通过归纳民主发展的历程,帮助学生理解“奠定了基础”“得以确立”“发展到顶峰”等结论。因此,材料拓展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利于调动学生思考。
教育目标分类的层次不同,老师提示语的指向对学生的刺激与暗示是有区别的。记忆、理解、应用型的问题在追问时,可用“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在课本中什么地方”“还想到了什么”等句式。分析、评价、创造型的问题在追问时,可用“请说出你的理由”“你是怎样知道的”“请解释你对这件事的认识”“你的观点依据什么资料或史实”“你判断的标准是什么”等句式。追问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来解释、验证和支持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者生成个性化的观点”[8](p46、50)。提问预设时,用好这些引导学生思考的词,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预设学生的思考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反思的结论是:优化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课堂有效提问应激发学生思维。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要注意:第一,要理清教科书的知识,注意问题之间符合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第二,创设情景,应在课本知识的盲点处、学生理解难点处和史实不足处预设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第三,提问的指向要明确,针对学生的回答跟进的追问,即加工性问题或矫正性问题,要促进学生解释自己的回答;第四,要关注学术研究动态,提高问题的开放性和思辨性;第五,要注意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释问题、论证观点的方法,培养学生规范的学科思维方法和习惯。课堂有效提问值得研究的东西很多,以上浅见就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顾銮斋.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形成[J].历史研究,1996(4).
[2]禹露,郑进粘.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及利与弊[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xx(4).
[3]蒋保.演说与雅典民主政治[J].历史研究,20xx(6).
[4]魏凤莲,郭小凌.对近年来国外雅典民主制研究的思考[J].史学理论研究,20xx(4).
[5]晏绍祥.从理想到暴政——古典时代希腊人的雅典民主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1).
[6]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7]黄洋.民主政治诞生25的周年?——当代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研究[J].历史研究,20xx(6).
[8][美]丹东尼奥等著,宋玲译.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4
本学期即将结束,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能力,我对自己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对教学准备的反思:
尽管每个教案我都认真修改过才拿上讲台,但新课程要求教师备课更多的是备学生,而我恰恰忽略了这一点。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学生整体的基础知识水平有所下降,而我却对学生了解不足,很多时候都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没有注意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没有准备好如何将高深的理论知识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传授给学生。这对于从来没接触过一丁点儿经济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无形中已经增加了他们接受知识的困难。为此,我得到了一个启示:每个班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同,备课,不仅要备好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特点。认真做好这一点,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是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
首先是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教材里面有些要求一节课学习完的内容,真正操作起来是难以完成的,如: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等知识。而我有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会加快授课速度。虽然很多时候学生都会积极配合,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真正能把知识掌握好的学生是不多的。这点,在后面的练习和测试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我悟出了一点道理:只讲速度不讲效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做不仅容易忽略授课的知识点,而且学生也不能真正地把知识扎扎实实地学好,长期下去,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就会有所下降。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就得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好,既要把握时间的度又要讲究效率,注意讲练结合,让学生能在练习中掌握知识,并且能够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的实践当中。
其次是对教学组织的反思。所谓教学组织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驾驭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回顾整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教学组织能力往往会在学生的表情和学习状态中体现出来,而我却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在“赶”课,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全部讲完。只要心里想着这个目标,无形中就会忽略学生的学习状态,讲课的语言速度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加快。有时觉得教室鸦雀无声,乍一看去,才发现学生满脸写着“困惑”,甚至有个别学生还在呼呼大睡。尽管如此,我总认为:要求每一个学生在一节课40分钟内自始至终保持高度集中状态是不可能的,让他们睡一会后,醒来或许效果会更佳,况且学习是靠自觉的,学不学是他们的事,就让他们睡去吧!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这个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个别学生上课的状态有时会产生连锁反应,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的学习状态,导致惰性产生,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一节不注重学生参与的课不能算是好课,一个自编自演的教师更加不是一位好教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就得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可以最终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最后是对教学态度的反思。有一首歌唱得好,“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相互尊重。其实,这个道理在师生关系中更应该得到体现。也许年轻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一种通病,那就是忍耐力和宽容度不足。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宽容,这是一种高素质的体现。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我们也必须以尊重、理解和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对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过激或违纪行为,除了责骂外,还有其它的办法可以用,但万万不能和学生站在对立面,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课堂教学应变机智和对自身角色的正确认识。
三是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要想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及时、详尽地写教学反思,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另外,要想得到有效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多听同行授课。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同行交流和探讨,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借鉴别人的长处。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我都感到很费解,我是听了同行的课之后与自己的相比较,才领悟到其中的奥妙,才真正明白“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区别。还有,要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也离不开学生这个重要主体。上学期段考之后,我就让学生给我提意见或者建议,很多学生都很积极。有的学生说“板书不够力”,有的说“说话声音有点小”,有的说“语速有点快”……所有学生提的意见和建议我都珍藏起来,以此鞭策自己。对于缺点,我能改则改,难改则想办法改,师生感情增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教学效果自然也有了改善。总之,一个教师要有好的教学效果出来,实现真正的成长,离不开自己有效的努力、同行的帮助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以上就是我对过去一个学期的教学所作的几点反思。以后,我会更加注意及时、坚持写教学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使自己能够在这条坎坷的教育路上尽快成长起来。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5
1、反思:
(1)夯实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教学的重点,能力的立意要以知识点为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落实双基。
(2)加强训练: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的准备途径。学生在主观题中失分较多。原因就在于平时的训练不认真,导致审题不清,角度不明,技巧不熟,表达不畅。
(3)转变观念:很多同学都认为政治课只需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记记背背就行了。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任何学科知识都需要平时的积累,理解和巩固。要转变其他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观念,取得他们的主持;转变学生的观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改进措施:
(1)加强与学生沟通,建筑师生交流平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加强学法指导:
①指导笔记。
很多学生从初中上来,还不习惯高中的教学方式,不懂得如何记课堂笔记。要让他们转变教师讲、学生创的方法。主动提取教师上课的有关信息,重点记录,得到整理。
②指导记忆。
政治课需要一定的知识点记忆为基础,必须让学生适当背诵,注重理解性的记忆,一般知识点与重难点分开记忆。
③指导答题:
选择题就是教学生如何理解题形,抓住中心,找准关键词,学会灵活运用排除法,递向法,因果法等解题方法。
主观题就教学生:
1、审材料,抓中心;
2、审题题,抓关键;
3、牢设问,抓角度;
4、找课本,采点子;
5、找背景、寻主语;
6、找联系,列题纲。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6
一、教学内容概要: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要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总体小康的表现及存在的不足,了解全面小康的美好远景,知道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要求,了解全面小康进程是不平衡的。
(二)能力目标:辩证分析我国现状的能力,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驾驭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中华民族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增强科学发展意识、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二)难点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2.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亮点:
1.结合自身体会和了解,向学生介绍中山市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及中山人的生活水平,学生感慨颇多;
2.介绍“三步走”战略及目标内容时补充介绍“新三步走”战略目标及目标制定的背景为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铺垫;
3.在讲解GDP时运用数据进行国际、国内的对比,引导学生树立为建设富裕的海南而奋斗的志向,激发学生怀抱建设家乡的责任心;
4.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经济建设目标的关系及相关内容的讲解思路比较清晰,层次分明。
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不够合理。前半部分的内容耗时过长,导致后半部分讲解粗糙。好在后面的内容条理非常清晰,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也有所涉及,不难把握。
2.课文内容取舍和课外知识补充的关系仍存在很大的问题。大概是我的教学理念是:帮助学生多了解现实社会。经济学知识必须运用到现实的'社会实践当中才具有说服力,而且必须是结合实际去理解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理念、策略、规划、做法等等。因而,处理教学内容这块是我的弱项。
3.语言表达不够简练。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不仅要思路清晰,而且要简洁、生动、有力。这对于我一个新教师而言,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由于当班主任,又跨年级上课,备课时间并不充裕,更谈不上课前演练,课堂表述能力亟需加强。
4.留给学生参与课堂的空间少。这个问题除了时间处理不当外,还主要是因为我的教学心态不够从容。总是想完成教学内容,多给学生补充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听课状态和接受能力。尤其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非常不够,这点我感到非常愧疚。
5.没有形成知识巩固练习的习惯。授课过程时间紧迫,通常没有节余时间做练习。备课的时候也常常忽略练习题的设计,要做练习主要依靠教辅资料。这方面也亟需改进。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7
中期考试硝烟弥漫过后,反观前半期的教学,感触颇多。
从教学教育活动过程看,我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教学对象的深入了解,按以前对高一学生的教学教育方法和观念来教学,通过平时考试才发现我们的.教学对象已大大改变,有那些不同呢?一、现在的学生初中用的是课改教材,教材的侧重于从感性认识来引导学生明白一些生活的道理,但缺少基本知识、理论的系统学习;二、学习习惯差,不会听讲、记笔记(包括成绩好的);三、考试是开卷,学生对政治学习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四、对高一经济学中基本理论的理解缺少心里准备,学生的角色还处在初中阶段,角色转变太慢。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要低估学生的水平,把他们当成是以前初三的学生,要求他们记住基本知识,先记再理解,循序渐进;二、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求记笔记、会使用工具书,增强自学能力;三、教学中注意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落实教材,加强书本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四、课堂课后严格要求,加强训练。俗话说笨鸟先飞,通过劳动、努力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8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高中思想政治本身内容的“枯燥”,尤其针对政治学科在会考中遇到的学生不喜欢学的“尴尬”情况,就决定了在政治会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根据我在政治课教学上的摸索,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逐渐摸索出了,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本地乡土资源,就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如果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乡土材料,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而且还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乡土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政治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每节课的先导。成功的新课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前提。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就必须注重导入这一重要的环节。利用乡土资源导入新课,能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出发,这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预备的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让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憾而产生共鸣,从而与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遥相呼应.为此。在新课程下,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问由境生,问随境异。在这方面,我主要采用适时应用乡土课程资源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产生迫切追寻问题,学习课文内容,探索问题答案的心理。运用乡土材料能使学生有亲近感,从而产生认同感。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经过学生的探究和内心的体验,才会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因此,在化解教学重点、难点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乡土材料,不断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深入认识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可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时,我们用了一个梨、一个苹果、一串香蕉,演绎了一个“买水果”的小品故事,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梨、苹果、香蕉与水果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梨、苹果、香蕉这些个体无论怎样特殊,都具有“水果”的共性,而作为共性的“水果”,也离不开“梨”、“苹果”、“香蕉”等个体。这些乡土实物的运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印象,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哲学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亲近自然、热爱乡土的朴素感情。在学习高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向管理要效益”时,我们准备了一个瓶子、一些大小不一的石头、一些细沙、一杯水。先用石头填充瓶子,不能再用石子填充时,还可用沙子填充,不能用沙子了,还可再倒水,不能再倒水时,还可以再充进其他气体……看似“满”了不能再装的容器,其容量的潜力原来如此惊人。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明白:要提高管理效率,就要充分挖掘每位员工的潜力,让石头、砂子、水、空气都发挥最大的效用,这也有利于同学们形成“潜能无限”的观念,树立自信自强的人格。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优化学习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也明确要求,政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政治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一组研究数据显示不同方式对学习掌握知识的不同效果:讲课5%,阅读10%,视听20%,演示30%,小组讨论50%,实际操作75%,教会学生立即应用所学知识90%。这组数据表明,学生听课及阅读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而讨论、实践和应用有利于理解和巩固知识,锻炼能力,需要突出实践应用。这就需要转变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学习,可以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式。通过对政治课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要根据政治课教学的内容来选择探究的课题,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
总之,乡土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材料,它能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优化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乡土资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走出校园、回归自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政治课教学获得新的活力、生命力。政治课教学也最终会走入学生的心中。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9
1.加工与整合——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课知识涉及劳动、就业、维权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从表面上看,劳动并不是一个重点,就业和维权所占篇幅更大,知识看似零散。在教学实践中,把劳动作为教学主线整合教学内容:劳动者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通过劳动创造着财富,因此,劳动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劳动的重要途径是就业,尊重劳动者的劳动,对国家而言,便意味着国家要实施扩大就业的政策,通过立法和执法创造良好的环境来维护劳动者权益;对个人而言,便意味着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劳动权使自己的劳动获得尊重。以劳动作为主线整合教材内容,课堂具有了内在的逻辑性,通过设计招聘启事的情境,把就业压力、就业观、政府行为、劳动者维权有机结合,符合高一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过程比较流畅。
2.赞赏与鼓励——对学生内心需求的关注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学生调研的结果五花八门,也有一些学生表现出了对财富和地位的追求。在教学中,没有简单的对这些学生的愿望做出否定的判断,生硬的说教学生选择清洁工的工作。而是肯定每位同学选择中的积极方面(说明所有的同学都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尊重学生的想法,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可以不选择,但必须要尊重,这是我们对劳动的态度,更是我们对人的态度,学生在此自然而然的实现了价值观上的`升华。在就业环节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内心需求得到尊重,在面对社会现实时,学生表现出能较好的处理个人愿望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理性面对选择。
3.感性与理性——实施中的两难取舍
情感体验可以自主获得,价值观的升华则需要教师的引领和点拨。本课采取讨论与讲述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设计冲突性的情境,学生共同讨论,在冲突、判断、思考中深化认识,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具体实施中,我也在想,是不是劳动环节学生的活动参与可以更多一些,因为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是课堂所不可或缺的,学生会在这种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整个课堂也会显得更生动,然而,多彩的形式可能会使高一的学生难以对劳动这一问题有深入地思考,理性的震撼力就可能被削弱了。什么是新?形式灵魂不能兼顾时孰重孰轻?新课改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结合,简单追求形式创新,就可能会忽视本质的东西。对于学生活动的理解,是不是既应该包括显性的可见的活动(语言、动作、表情等等),也应该包括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后者虽然不易直接观察到,但对学生是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呢?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0
一个学期快结束了,本学期由于我教高二年级六个班,对我来说工作较重,最主要的是压力大,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所以在这一学期除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外,教学工作中我倍加努力,向师傅向顾老师讨教,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自己在教学中得到的体会
1、在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对于刚步入高中的高一新生来讲,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高一一年教下来,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高二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今后努力方向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1
这是我到x三中工作的第一个学期,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收获了学生的认可,同事的友情,还有对自己学科素养、教学态度、教学组织的自我反思和修正,期望通过反思,促进自己学科素养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增加。
x三中政治组宽松、融洽的氛围让我受益良多。虽说有几年的教学经验,但一直是一个人在摸索,一条路走到黑。团队的力量,让我感受到了自身能力的优先,教学水x有待提高。
首先是对学科素养能力的反思。教学的水x我以为体现在素养和落实上。到三中工作半年来,我深刻的感觉到自身教学素养的缺陷,面对学生水x的变化,我明显发现自己在文本解读、知识点的准确理解运用上,与其他老师有显著的差距。他们往往能上出有深度、有力道、有侧重的课堂,讲解透彻,分析准确。我往往浮光掠影,浮于表面。课堂看似热闹,深挖却内涵空乏。
其次是对教学思维的反思。这半年,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我备课往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教学内容为辅。受此影响下,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但却忽略了知识的落实。我武断的认为,在现在高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一个巨大的困难就是,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系统理论性与学生的浮躁青春期个性产生了矛盾。 因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
再次是对教学组织的反思。我的课堂教学过于传统,总是喜欢“一言堂”,没有把学生放在课堂主体的地位。个人的性格比较急躁,年轻气盛,对学生的忍耐力不足,特别怕不信任学生,很少有给学生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这是我课堂教学最需要改变的地方。抛弃以往的固定思维,转变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传授式。教师上课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还应该包括掌握全局,迅速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而这些是无法通过理论直接获得的,必须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加强。
课上的好坏与否是检验教师的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我需要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水x。课堂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身边的实例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
教育是一门艺术,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又都有着共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获得情感价值观的升华。如何成为一名课堂上游刃有余的好老师,仍是我不断探索和前进的目标。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2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过去了,回想这学期的教学,既有进步的地方,也存在不足之处。及时的反思,能促进我的教学水平,为日后更好开展教学工作做铺垫。
一、注重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本学期的政治教学以《政治生活》为主线和上学期的《经济生活》不同,经济知识记忆的知识点不是太多,着重理解,对运用的要求比较强。而政治学知识对记忆的要求则明显比较高,并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政治生活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他们参与的机会少,因而对很多知识点都难以把握。不少学习认真的学生反映,政治知识点难于记忆,因此,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尤其重要。
1、国内外重大时政穿插运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加深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很有帮助。这能让学生觉得,政治生活就在他们身边,很实际,并不只是纯理论要求。例如,在讲授“政府的性质与职能”这一知识点时,我运用了“20xx年海南琼海国庆期间水灾中的政府作用”这个热点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深刻理解我国政府的性质,学会区分政府所履行的不同职能。再如,在讲述“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时,我运用了“中日关系发展历程”的材料,学生都会通过分析,指出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
2、讲授记忆方法,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针对政治知识点众多,难以记忆的问题,我多次鼓励学生运用知识框架图进行复习记忆。知识框架图有助于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对知识点进行理解与把握,把书本零散的知识点归纳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鼓励他们在复习的时候,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这样会记得更牢固。
此外,我还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运用循环记忆法、关键字词记忆法等对重点知识进行分类记忆,并通过定时的课堂小测进行验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授答题技巧必不可少。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辨析题的解题方法,但是对于论述题和探究题,学生解题经验实在是少得很。因此,教给他们必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是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除了在平时习题评讲中逐渐向学生渗透解题技巧外,我还会开设专门的主观题解题方法讲授课。把学生在答主观题时存在的问题总结起来,为学生指出来。把主观题的类型、审题、答题技巧以及步骤通过例题的讲解引导学生慢慢学习。此外,通过强化练习,使学生逐渐建立起解答主观题的模式。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3
高一的学生刚刚从初中校园里走出来,但是,初中课程和高中课程是不一样的,学科的增加、学习内容的加深、学习方法的变化,使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有很多不适应。政治作为其中一门功课,在初中长期以来都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政治的重视程度和所费精力都是不能和其他学科相比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作为政治教师就面临着很多难题。
首先,我们必须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任何一门功课,都有它设置的理由,作为学生都要学好它。学生对一门学科的态度,首先来自于这门功课的任课教师,所以,开学之初我的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狠下功夫,从课堂入手吸引学生、抓住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改变对思想政治课的固有观点。每堂课,都立足于生活化教学,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有东西可说,有东西可讲,让学生感受到政治课不是空谈大话,她也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其次,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在这个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不能置学生于不顾,完全占有了这几十分钟,使课堂成为老师的天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最佳思维状态约为20分钟,课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精神状态会发生变化。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注意教学时间的控制,老师在讲述一段后,有意识的`停顿,布下空白,给学生一段回味、消化、吸收的时间,这样做,避免了政治课的说教、枯燥,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有了效率,有了生气。
第三,课前课后,我经常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切身感受,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在一些现实问题当中,积极和学生讨论,进而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心底里喜欢政治课,爱学政治课。
最后,认真组织好复习。学生学习,更为关注的是考试的成绩,如果学生学起来感觉很好,而考试考下来却分数很低,他们也不会喜欢这门功课的。所以我准备在学生期中考试期间将考试的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发给大家,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有章可循,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复习的难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希望他们能考出良好成绩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本学期所积累的经验,摒弃不足之处,不断追求,不断探索,力求干出好成绩。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4
1、反思:
(1)夯实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教学的重点,能力的立意要以知识点为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落实双基。
(2)加强训练: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的准备途径。学生在主观题中失分较多。原因就在于平时的.训练不认真,导致审题不清,角度不明,技巧不熟,表达不畅。
(3)转变观念:很多同学都认为政治课只需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记记背背就行了。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任何学科知识都需要平时的积累,理解和巩固。要转变其他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观念,取得他们的主持;转变学生的观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改进措施:
(1)加强与学生沟通,建筑师生交流平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加强学法指导:①指导笔记。很多学生从初中上来,还不习惯高中的教学方式,不懂得如何记课堂笔记。要让他们转变教师讲、学生创的方法。主动提取教师上课的有关信息,重点记录,得到整理。②指导记忆。政治课需要一定的知识点记忆为基础,必须让学生适当背诵,注重理解性的记忆,一般知识点与重难点分开记忆。③指导答题:选择题就是教学生如何理解题形,抓住中心,找准关键词,学会灵活运用排除法,递向法,因果法等解题方法。
主观题就教学生:1、审材料,抓中心;2、审题题,抓关键;3、牢设问,抓角度;4、找课本,采点子;5、找背景、寻主语;6、找联系,列题纲。最后组织语言,准确答题。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5
一轮思想政治课改革旨在发展,目的是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觉悟方面有所收获,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深深认识到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注意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点”,即结合点、生命点、兴奋点和情感点。
一、寻找结合点,体现教学的生活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要坚持这个原则,首先必须全面理解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应当说,掌握理论是联系实际的基础,因此,必须先学好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较好地分析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经济、政治和其他社会现象;同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因为理论若脱离实际,势必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学中就会把思想政治课讲成纯理论条条,变成是“空洞的说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很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关键在于寻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即考虑“实际是什么?有哪些?如何联系?”的问题。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实际存在的问题包罗万象,无可胜数,如果信手拈来,势必会浪费时间与精力,因而,科学寻找“结合点”,选择实际问题极为重要。我想,教师选择的“点”应是学生熟悉的、贴近生活的,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重大社会实际和学生中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并有目的、有重点的分析说明,这样,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才能确保让学生感兴趣。紧扣社会问题与学生现实实际的“生活化”教学,既能促使课堂教学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从而轻松地把那些抽象的理论加以理解掌握,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觉悟。
二、体现“生命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机器,不是“认识”、“知识”的“容器”。可见,学生是具有青春活力的“生命体”,教学就是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学习主体。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师唱“独角戏”、搞“一言堂”的现象,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讨、自我教育与自我体验。比如,在教学中可运用“读、议、讲、练”教学方式,通过情景设置,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与互动交流,让教学成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最优化结合的过程。“读”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指导看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自学,能自己领悟理论知识,发现问题,质疑释疑;“议”就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用基本原理作指导,同时联系实际地进行讨论,不能脱离教材想当然地乱讨论。“讲”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并解答学生自学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在学生自学和讨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更加明确、更加系统。“练”就是在自学、讨论、讲解的基础上,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题目进行练习,目的是为了巩固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学习上的漏洞和教师教学上的薄弱环节,可以及时得到弥补。如在讲《学会交往》中“人际关系”内容时,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步骤:先
由学生课下自学两点:一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二是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接着,着重对后一个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讲自己的看法或做法,而教师则重点讲解调节人际关系的几种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全体学生每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中完成的。这样,不仅学得印象深刻,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指导了自己的行为。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就是需要教师做好“疑”字文章,也就是要使课堂成为学生“提疑”、“质疑”和教师“答疑”、“解疑”有机融合的、互动式的教学。这里,提疑、质疑是前提,讲疑、答疑是关键,解疑是目的。面对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要加以归纳分类,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指导,例如,属于教师在教学中学生没有弄清楚的,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可采取集中讲解、答疑的方法解决;属于教师在教学中学生没有弄清楚的,而带有特殊性的问题,但又比较重要,可利用每节课前或结合新课,进行分散答疑;若是不属于讲课内容,或有些还未讲到的问题,则可采取个别答疑的方法,等等。这样做,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调动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改变“说教者”的形象和“灌输者”的地位,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能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
三、刺激兴奋点,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学缺乏趣味性,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生“厌学”,因此,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将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实际上,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是相辅相成的,当学生学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有助于他们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时,他们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和乐趣;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目的也是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所以,两者结合起来并不困难,问题在于教师是否肯下功夫。寻找“兴奋点”是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的保证,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在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做好课前教学的准备工作,如广泛搜集、积累可供教学用的各种资料,像一些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警句,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以及能开阔学生视野的丰富知识等;还可收集一些剪报,加以分门别类整理;或写一些教学卡片,买必要的工具书、参考书,甚至是上网查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愿学”、“乐学”。当然,讲究教学“趣味性”,并不能脱离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使“趣味”成为教学内容的外加东西,游离于科学知识之外,像这样的教学,绝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学,其效果必然是无效的。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政治课由“自发”变为“自觉”行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然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程感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
四、抓住“情感点”,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把师生情感的和谐作为课堂教学应努力追求的一种心理环境,因此,如何科学地运用情感的功能来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中的认知和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主题。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同样要努力追求一种感情抑扬顿挫,或奔腾似江水,或抒缓如清流的课堂教学环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
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可见,要使课堂教学富有“人情味”,充满“活力”,师生之间建立纯洁的情感联系至关重要,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抓住“情感点”去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心他们的成长,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以博得学生的信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政治教学反思08-18
政治教学反思02-12
高一政治教学总结05-23
初中政治教学反思12-05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08-01
高三政治教学反思12-03
政治教学反思14篇02-14
高一政治教学的工作总结04-29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