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反思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作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作文教学反思1
《新课语文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想,在小学生的作文训练中,就要渗透这精神,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仔细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人、事、物,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寻找写作的源头,积累写作的材料,从而做到用手写我看,用手写我心。我们在生活化作文训练方面作了以下尝试,现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体验家庭生活 做到有感而发
家庭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习以为常的。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劳动任务,如扫地、洗衣服、整理房间、购物、烧饭……劳动难度由易到难,并且让他们多写一些类似内容的日记及作文。
有位学生在写《洗衣服》日记中这样写道:“……衣服漂洗干净了,我把它拧干,然后晾在衣架上。一阵微风吹过,衣服在翩翩起舞,好象在说:小主人,你真棒!谢谢你……”当我们读着学生这一段作文,深感学生的语言是多么地富有想象力和真情实感!学生在家庭生活的劳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二 、走进自然世界 体验自然生活
四季更替 ,大自然也在不停的变化。花开花谢,阴晴雨雪,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自然世界,认真留意大自然,时刻与大自然为伴,用心去体会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交融,触发情感再生。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到郊外去踏青,让学生寻找春天的足迹,去发现春天的秘密。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阳光微笑着轻轻地添着我的脸,缓缓地将我抱入怀中,感觉暖暖的,像母亲的爱,那样甜蜜,那样温馨,又似妈妈亲手编织的毛衣,柔柔的……“学生如此真情的话语正是与大自然交融的见证。
三、投身社会生活 深化思想感情
社会是个大熔炉。学生有了一定的作文能力后,就应该让他们走向社会,表现自己,锻炼自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使作文教学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如生活调查,参观访问,收集简报……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从而促进学生作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参加校园活动 提供训练素材
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特点,尽可能地创造和利用多种条件,带领学生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观察、想象、体会。如跳绳比赛,猜谜语,做游戏,讲故事,读书汇报会……让他们参与其中,说快乐,谈感受,悟体会。
总之,小学生生活化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让同学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在生活感受中悟情,在生活亮点中拓思,于动情处挥动妙笔。
小学作文教学反思2
《语文标准》明确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如果学生连说真话的勇气就没有,我们很难要求他在作文中有所创新,只有敢于说真话,讲实话,才能谈创新。因为只有学生把写作当作是一种需要,把写作当成是自己情感渲泻,真情流露,价值体现,理想放飞,表述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舞台时,学生的内驱力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智力中潜在东西才会涌现,创造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学生的作文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假大空的不正之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
一次作文,发现有许多篇写自己父母亲生病住院,甚至自己亲人去世的内容。结果作文写得空洞无文,读起来索然无味。这不能不说是假大空思想对学生的一种影响。如果这种风气不能及时止住,对社会的危害是无穷的,六十年代的浮夸风已给人们的记忆留下了伤痛,我们不希望那样的悲剧重演。
试想,我们培养出来的人连讲真话的勇气都没有,我们还能指望他有什么创新,就更别说能为社会有所作为了。当然导致学生不敢讲真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教师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有忽视学生讲真话的现象,本来学生讲的是实话,由于我们用成人的眼光去待它,强加一些成人的思想、情感和观念,甚至把学生当作异端看待,予以无情地批评乃至呵斥,学生哪还敢讲真话。比如教学中有这样一篇作文,由于学校采取分层次教学,各班所使用的资料不尽相同。于是一个同学针这种现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认为学校这是在歧视差生,为此表达了对学校的不满,整个作文可谓情辞恳切,笔锋犀利,表达流畅,写的全是自己的所感所想。按理说这是一篇佳作,相比其他学生的作文来说更富有创造性,因为这种敢于说真话的精神和勇气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然而遗憾的是这篇作文却未能评为优秀作文。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创新性的一种扼杀。同时,在教学中,广大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在无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思想要健康,立意要高远。学生为了高分只好跟着这样一些套话转,能写出真话来吗?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提倡学生说真话,鼓励学生讲实话,为学生营造一个说真话,抒真情的平台。让作文真正成为表现自己喜怒哀乐,张扬个性的一面镜子,让学生想笑就放声笑,想哭就尽情地哭。当然,我们提倡学生说真话,绝不等于说学生在作文中所说的话是真的就行,不需要引导。
总之,鼓励学生说真话,应该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小学作文教学反思3
《我的自画像》是三年级的第二次作文.。这次的习作要求是:
(1)帮助学生了解外貌描写的意义。
(2)指导学生写人物的外貌时,要有顺序,抓住重点来写,练习由表及里地观察人和由表及里地描写人。
(3)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
为了设计好这一篇习作教学设计,我从《课程标准》入手,以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全副武装自己,从根本性任务出发,本次习作练习充分体现了“主体参与,分层指导”的原则,做到以人为本。同学之间的交流渗透了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以学生的说为主,教师的导为辅,适时加以点拨,顺利完成说、写任务。
例如开课前,我以亲切的语气给同学们介绍新朋友,学生的精神一下子集中起来。然后引导学生看图,感知杜小虎同学的外貌形象。接着带领学生从介绍人物的角度研读例文,明了例文是由图入手,从整体形象、外貌、性格、兴趣等方面按顺序介绍自己的。最后将图文结合起来结合起来把握,让学生了解到图的描绘与文的描述紧密融为一体,两者完美统一。
第二个环节是学生初步领会习作要求的重要环节。在研读例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自己小结,使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进行口头作文这个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参与意识,在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学生通过口头作文,对自己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学生乐于表达,敢于表达。使学生更好地从“读”中学“写”,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日有寸进,不断提高。
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构建层次化的学习方式,力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让学生介绍的内容多样化是本课一个难点,多次试教曾走向过两个极端,一是提供填充的的模版,学生介绍内容统的过死,虽学习效率较高,却导致介绍内容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给自己写一份自画像,却又遇上化时过多质量打折的困境。
不足之处:
一、时间分配上尤显不足。课始情境引入应突出重点,情节需要简化;对学情估计不足,前面环节用时多,导致学生当堂写作环节用时少,看不到学生的当堂展示。
二、教师点评尚欠到位,使教学未能更深一层;比如学生作品由于追求个性色彩搭配过于花梢,有的孩子个人介绍内容过于成人化等等,教师未能及时点出问题。
小学作文教学反思4
作文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训练能力的重要方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是给学生创设的情境、适时引导,让学生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学生作文基于生活,高质量的作文又服务于生活。然而学生往往对丰富多彩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写出的文章难免空泛。因此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作文教学。
一、留心观察生活中周围的事物,平时注意积累。
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写日记和写读书笔记是丰富学生作文内容的有效办法。我要求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生活中周围的事物,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凡是觉得新鲜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事物就把它记在日记中;把平时读得课外书、教科书中的好词佳句段落写在读书笔记中。教师定时检查或学生在小组内互评互查、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丰富积累。教师并用一定的时间形式进行总结表彰。
二、语文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阅读与作文”
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阅读方法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的指导。学习一篇课文学生首先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要弄清文章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顺序怎样,他为什么要这样写;走进文本,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方法。走出文本,想一想,我为什么要读这篇文章,通过学习我学到了些什么?然后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写于的书笔记中。
三、加强“作前指导”的教学
学生写作文时教师要从题目入手,在内容上、体裁上多角度的进行指导。如学生在写《童年趣事》时,我从题目“趣”字入手,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趣”字,有情趣、乐趣、傻趣……这样学生就可以抓住童年有事可写。然后让学生从例文中总结写法,从而指导怎样写。如文章的开头有“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引用式”“启发式”……接着把事情经过具体的写清楚。在写结尾时可以“自然结尾”“总结式结尾”“启发式结尾”……学生弄清写法后,就鼓励学生写片断,然后在全班评价交流学生写的片断,或把几个片断连成一篇文章再交流。让学生在有成就感中再来完成自己的作文。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怎样把想表达的意思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叙述清楚。又如学习《山中访友》一文时,作者到山中访问了那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他的写法上有哪些不同。再看文章整个写作顺序是怎样的,与我们写什么样的文章顺序差不多。然后让学生进行“游——”小练笔。
事实证明,作文教学平时要加强积累,教师要多训练。变换角度让学生在作文时去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想象丰富,学会全面地考察事物。这是本学期作文教学闪光点。
小学作文教学反思5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的重点,也是难点。许多教师为了上好作文课煞费苦心,但是收效甚微。在教学中还时常遭遇学生“怕上作文课”、“怕写作文”的尴尬境地。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受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作文教学开展起来就更加艰难了。我在农村担任语文学科的教学已六年之久,其间也遇到不少问题,对这点的体会更加深刻。下面我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体会和大家分享以下:
一、生活是习作的基本素材。
很多学生都怕上作文课、怕写作文。只要教师布置作文,便哀声叹气,表情异常痛苦,好似赶赴“刑场”一般。他们不知该如何下笔,不知该写什么。挖空心思写好的作文,语言空泛或是千篇一律。有了对生活直观、形象的体会,再把它记录下来,习作就再也不是那么困难了。
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习作训练。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课本中的部分习作训练并不适合农村学校。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或修改新的习作要求。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作文,要求学生写一则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旅游景点的导游词。然而,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那些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只在他们的课本和电视中看见过。大部分孩子连县城都还未曾踏入过,让他们如何下笔。于是,我当即将《世界遗产名录》的导游词改为了本校的导游词。让学生组建小组,分别模仿导游和游客,在校园内进行“讲解”和“旅游”。然后小组内互相讨论,如何讲解才能让“游客”更清楚地认识我们的学校。这样,学生不再像才看到作文题目时那样叫苦不迭了。最后通过自己对这一职业的理解,顺利地将导游词写了下来。
三、积累是习作的重要途径。
在习作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做好日常的积累。积累的范围包括语言和写作的方法。在课本和课外书籍中,发现好的语词,让学生抄写到专门的小册子或笔记本中,并让学生慢慢地将这一行为变成一种习惯。再引导他们多看多读,或是把自己的积累背下来。在习作中,再把这些好词佳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日常教学中,将学到的拟人等修辞方法、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开门见山等表达方法……贯穿于日常句子、段落练习中。通过不断地积累、练习,学生的`习作水平自然慢慢提高。另外,要鼓励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如:名著、童话故事、科学美文等,以此积累词汇量,拓宽知识面。
以上几点,仅为个人一些浅薄的体会。要想让学生会写作文、喜欢写作文,还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推陈出新。这需要大家共同不懈地努力。
小学作文教学反思6
一提到作文,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却只能在低谷中呻吟、徘徊。老师讲授习作知识时可以侃侃而谈,却不能领着学生操作,为学生示范;家长辅导习作,求助于各式各样的作文汇编,却也只是徒劳无功。真可谓谈“作文”色变,作文难就成了“历史性”问题。当然也有入门的学生,他们却说,得益于课外阅读和自觉练笔。可是,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在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下,有课外阅读和自觉练笔的时间吗?
新课标的颁布,为我们送来了缕缕“春风”,为习作教改注入了活力,为习作教学翻开了新篇章。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相机点拨,灵活引导,激发动机,以情造文,让学生重新体验习作的乐趣。
一、丰富习作源泉,让学生敢写。
习作离不开生活,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是学生习作选材的重要源泉。在习作教学中,课堂上,我不是指导学生应该写这个,可以写那个,而是安排学生先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草木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让学生多见多识,纵向延伸,开阔眼界,积累习作原料。通过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熏陶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操,从而树立敢写的信心。然后,我又横向拓宽,放低要求,让学生撇开心理负担,自由选材,引导他们在丰富的习作源泉里对号入座,产生生动直观的形象。有纵有横,扫除学生怕作文的阴影,使学生放开手脚敢写。
如,我在教写《我的校园》一文时,我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找好角度,然后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从外到内地让他们参观校园,这样,学生心中对校园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写起来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二、激发创作动机,让学生想写。
习作是一项具定创造性的作业,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才能有所成效。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鼓励性语言的作用下,会产生很好的创作欲望,从而克服习作的心理障碍。
教学中我努力去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儿微小的进步,如一词、一句,都及时给予鼓励。一旦发现习作中的毛病,并不急于批评,而是耐心地和学生一起研讨交流,让学生弄清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怎样该好。让学生的热情也能水涨船高。在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又给学生增加“营养”,用心评改,鼓励学生自读自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改作文,从而让学生自愿地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如,教《一件难忘的事》时,我先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难忘事,然后相机点拨,鼓励学生把刚说的写下来,自读自赏,动手动脑互评习作。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能闪光,从而让学生想写。
小学作文教学反思7
要写好读后感,关键在于把握好“读”与“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结合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学生写读后感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第一、“读”和“感”分离。有些同学写读后感,只写“读”而不写“感”,成了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内容简介”。也有同学写读后感,只写“感”而不写“读”,成为无根底的随意而发的感慨。
第二、“读”和“感”在读后感之中两分天下,这也是不对的。前边的“读”实际上是写文章内容简介,后边发一通感慨。
第三、不会结合实际,。感想很空泛。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做了如下的指导:
1、精心细读课文。
首先要指导学生用心地“读”,理解地“读”,有情感地“读”。没有这样的“读”,不可能有“感”。
2、要选好“感点”。
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一篇文章,给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或者说学生从中得到的体会不止一个。面对众多的感点,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感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不可面面俱到。
3、联系实际谈感受。
读了一篇文章,产生了对现实生活或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于是激发了“感”。首先,是联系个人实际。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没有情感的读后感苍白无力,有情感的读后感才能感染人。用作品上的人物、事迹观点,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人物言行,这样的读后感才是有价值的读后感,这样的读后感才是真实感想。
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差异
教学中出现了几处与预设不同的情况:首先是学生对所选文章读的不够透彻,对文章整体把握有所欠缺,导致了叙述过程中的不尽如人意。其次是在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习作过程中,没有安排好,使得在讲评过程中没有出现某篇文章的完整读后感。
总之,写读后感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可以先叙述文章内容,后集中谈体会,这种写法适于只谈一点体会。还可以边叙边谈体会,“读”和“感”交叉写,这种写法可以谈几点体会。不离开文章的内容,要真切联系自己的实际抒发感想,联系实际一定要实事就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
小学作文教学反思8
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锻炼,也是一次提升,以我自己的性格,做任何事好像都是临时抱佛脚,所以拿出的东西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时间的雕琢,从两天赶一篇论文到一个晚上备好一堂30分钟的课,把苦痛的日子留到最少,大概可以算得上是我的一种风格了。结果于我来讲并不重要,只是每次都像是被卡在沙漏的瓶颈,无论怎样挣扎,还是容不下下一个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教我如何说。
回来谈这节课,30分钟的小课,又是略读课文,不能面面俱到,又不能没有重点,仔细阅读文本,从中揪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句子:
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从这个变化之大出发,探索父亲身上的一些闪光品质,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有听取了校长给的字词教学的建议,时间短,又是略读课文,不能每个词都讲,但是可以抓住某一个词重点讲,在“箢箕”这个词的教学后我发现,采用图片的方式更加直观、亲切,因为这跟孩子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整节课从导入到字词的教学设计都还是比较合理的。第二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把字词教学与文本的内容结合起来,之前设计让孩子们从文中找出描写祖父的菜园的短语,可是想想四年级的孩子会不会什么是短语都不懂,然后找出所有的短语有可能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如果半天找不出来,这节课就完了。一方面字词比较多,另一方面找短语又比较困难,我就把两者结合起来,先入为主,直接给孩子们短语,但是形容词又以空格的形式让孩子们从文中自己去搜索,既让孩子们锻炼了略读课文搜索关键信息的能力,又让孩子们积累了这些词语的用法,学会了这几个词的写法,唯一欠缺的是这个时候如果能自己面批一些学生,然后发现学生在写的时候出现的问题,这样效果会好。
遗憾的地方是关于父亲的品质分析部分,关键的一段少了两次读的环节,这两次读的遗漏让这节课大打折扣。对于重点段落的教学一定要熟悉,这是给自己的一点建议。让学生板书父亲身上的一些闪光品质可能不够准确,但是学生的自主性还是发挥了,总体而言,品读环节太过简单,衔接到最后一段的朗读,情感也不够,本来还要给大家看一幅与文本相称的图片,当时不知道怎么就草草结束了这节课,这点有些失败。
经历了这样一次,以后,应该没什么可畏惧的了,我能做的就是多看书,多钻研教材,功到平时。
小学作文教学反思9
作文难,这是困扰着众多小学生的老大难问题。同时几乎也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头疼的问题,因为批改作文量大、重复、枯燥,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改得自己头昏眼花。而学生拿到面目全非的作文,不见得有几个能用心地读一读老师的批语,兴致勃勃地主动修改自己的作文。
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说对作文教学颇费精力,总认为只要老师细致的批改就行,结果是高耗低效,有时感到束手无策。我精心批改,写上几十字,甚至上百字的评语,打分数,定等级,结果学生都渐抛脑后,获益甚少。今天,在了解了小学作文教学中“档案袋评价”的研究后,方知自己理念的滞后。从材料中,我看到了语文课改中评价体系的独到之处,“档案袋评价”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新理念,从而把老师从“评语”、“分数”、“等级”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还学生“自主”、“自评”、“自赏”、“自审”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现就我本人做一下反思:
首先是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发展来说非常重要。而在作文教学与评价中使用写作档案袋,能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个性的充分发展。
其次是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语文教学最直接的实施渠道就是课堂教学,它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档案袋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只停留在学生的资料袋上是远远不够的,而向课堂教学的延伸无疑会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使之更丰富、更精致。
再次是架起了心灵之间的桥梁,档案袋的交流与展示犹如一座座洒满温情的小桥,使学生与教师、家长之间联络了感情,增进了友谊,促进了反思。
最后是通过“档案袋评价”技术的运用,揭示出学生成长的轨迹和进步的方式,克服传统作文教学中的静态评价带来的弊端,实现了评价制度从“一元”向“多元”转化。
此外,档案袋的评价也有一些局限性:档案袋的使用,需要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给老师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对档案袋的编制质量进行评价时,标准很难确定,难以做到客观、公正;档案袋评价不能对所有的科目都实用。因此,要正确对待档案袋评价。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小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档案袋评价确实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评价的新思路、新方法,正引导我们朝着尊重学生、发展学生的方向前进。这个装载着学生学习写作点滴的小小口袋,不仅记录着学生在写作上的成长,也有效地促进着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健康成长。
【小学作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小学音乐教学反思
2.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3.小学体育教学反思
4.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5.小学英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