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23 10:54:1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5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为了能够让这些在幸福中生长的孩子们领悟到作者这种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在这一教学中,我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实施了这样的教学方案:

  强调精读细说。“读”是语文课的基础。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卖火柴”这部分,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段落相互交流感受,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擦火柴”这部分,让学生自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想象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同时抓住课后习题来“说”。课后习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关注阅读理解的个性化,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我给学生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读、说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或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选择读、说的内容、形式。全班交流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独立体验。

  读议结合。我让学生精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写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变化后,针对“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一重点句子来讨论,先是提出了:“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残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孩子们通过交流,不仅理解了:是因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说这火光是奇异的;还了解了作者这样对比写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同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着我再让学生以此方法学习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了学生的四种能力:

  ( 1 )自主探究能力。作者的感情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的。她的 “可怜”体现在哪里?学生在自读中自悟,并能划出相关的句子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各抒己见,加深了理解和感受。这一做法也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也相符合。

  ( 2 )想象和表达能力。理解课文后,我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过大年夜时的幸福情景,再让学生说说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让两者进行强烈鲜明的对比。我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 “ 面对饱受饥寒的小女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 学生们尽情的表达出自己的爱心、同情心,都希望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帮助 “ 卖火柴的小女孩 ” 。这一适度的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的侃侃而谈中,他们深入理解了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通过虚拟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

  ( 3 )朗读能力。教学中我能运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表演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

  这节课虽然教学目标完成的较好,但我却忽视了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对学生的评价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没有很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发言面不是和广等不足之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使我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读”是语文课的基础。

  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只读不议是不行的,学生生在读了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写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变化后,针对“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一重点句子来讨论,先是提出了:“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残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孩子们通过交流,不仅理解了:是因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说这火光是奇异的;还了解了作者这样对比写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同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着我再让学生以此方法学习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这样做可以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自学。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2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暖和暖和快要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能够让这些在幸福中生长的孩子们领悟到作者这种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我实施了这样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抓住重点,读议结合,落实目标。我先是让学生精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写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变化,读出感情来,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相互交流。如此实施,效果甚好。孩子们在读中议,议中读,懂得抓住“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一重点句子来讨论,先是提出了:“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残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孩子们通过交流,不仅理解了:是因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说这火光是奇异的;还了解了作者这样对比写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同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着我再让学生以此方法学习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教起来简单,学生学起来轻松。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3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我执教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静下来的时候细细反思这堂课,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之处,需改进之处以及困惑之处。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景。上课前,欣赏火柴《天堂片断》,精心设计开课导语:上一节课,我们从安徒生的笔下认识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在一年的最后一夜,小女孩还在大街上卖火柴,让我们把思路拉回到19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另外,借助音乐,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景中来。

  2、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反复读,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从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3、反复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在突破难点,领悟课文内涵之后,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二、须改进之处

  1、教学目标的第三点: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这一点达成度不高,我想,在教学中,如果适时的点拨一下这种写法,应该会更好。

  2、课的结尾可以适当有一些拓展,培养学生的爱心,激发学生用笔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愿望。

  三、值得思考之处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人文性则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悟和把握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

  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是上课时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却很难,总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达到完美统一,教师该如何操作是我在将来的教学中需要思考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4

  说实话,最初看见《卖火柴的小女孩》出现在六年级的课本上,我感到很惊讶:一年级的小朋友都看得懂的童话,居然让六年级的学生来学,是否太幼稚了?然而,当我深入研究了教材以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首先,我了解到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的虚构故事。故事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亦虚亦实,似幻犹真。《卖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

  我执教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像的表达方法。

  静下来的时候细细反思这堂课,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之处,需改进之处以及困惑之处。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能紧扣文章

  痛苦是小女孩的现实生活,幸福是小女孩五次擦火柴所幻想到的,这正是现实与幻景相结合的写法。教学紧紧围绕这条主线展开。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景。

  3、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小女孩的悲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从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二、须改进之处

  在引导学生感受小女孩的痛苦命运时我的语言不够煽情,学生体会不到位,朗读缺乏感情。

  三、值得思考之处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是上课时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却很难,总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达到完美统一,教师该如何操作是我在将来的教学中需要思考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暖和暖和快要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5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课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教学这篇课文,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奠定学文的感情基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部分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安徒生的.图片,相机介绍他的背景及创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搜集并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深入学文的探究意识。

  二、自主朗读,图文结合渲染气氛。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引导中不仅注重了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三、合作品读,朗读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发挥教材的课程功能,依据教材、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重组,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请同学们利用多媒体找出作者安徒生给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一个怎样的结局,并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在比较中品读,在品读中有所感悟,形成见解。使学生明确小女孩看到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唯一疼她的奶奶时是幸福的,说明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而幻想过后的小女孩是不幸的,特别是她幻想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学生汇报时,配以多媒体演示加深体会,加强理解。教学中既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内心感悟更趋多元化。

  四、自由创作,理解再现,升华主题

  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进行创作,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写散文、写对话、创编歌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本节课美中不足的是教学内容安排过多,使朗读教学显得有点蜻蜓点水,不够深入,有些学生只能浅显地感悟句子的意思,却不能由内容想开去。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呢?我想,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生活的乐趣,能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能够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发展,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也算是一种真正的语文课吧。这也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6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我通过学习课文,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细细反思这堂课,我有些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引导中不仅注重了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教学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在比较中品读,在品读中有所感悟,形成见解。使学生明确小女孩看到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唯一疼她的奶奶时是幸福的,说明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从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另外,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进行创作,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写散文、写对话、创编歌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足,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这一点达成度不高,在以后的教学中,适时的点拨一下这种写法,应该会更好,课的结尾可以适当有一些拓展,培养学生的爱心,而且有些学生只能浅显地感悟句子的意思,这些地方都还需要我加强改进。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7

  下课后,我细细回想了这节课中的点点滴滴。反思这节课,我的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

  1、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够,我想主要还是因为我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用语言激励学生,因此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不过像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的心情已然沉重、压抑,他们的情绪又该如何调动呢?

  2、过渡语记得不熟,导致上下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因此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遗漏了。小女孩在亮光中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叫起来的那一段,我原本是想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小女孩的害怕、担心、急切,甚至是绝望的心情,可谁知我直接跳到了下一个环节——比较几次擦火柴的不同。这一环节的遗漏,打乱了我后面的教学,致使脑袋里有点混乱,看来我的随堂应变能力还需加强。

  3、在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两个幸福时,我原本没有打算让他们说一说,只是想让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谁知却问出两个幸福的含义,而且没有说透就跳过去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失误所在。

  除此以外,课堂上还有一些细节有疏漏之处,如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短;没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等。

  教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有太多的记忆沉淀于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努力追寻,使我语文教学能力更上一层楼。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8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静下来的时候细细反思这堂课。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之处、需改进之处以及困惑之处。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景。上课前。欣赏火柴《天堂片断》。精心设计开课导语。上一节课。我们从安徒生的笔下认识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在一年的最后一夜。小女孩还在大街上卖火柴。让我们把思路拉回到19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另外。借助音乐。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景中来。

  2、文本对话。

  领悟课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反复读。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3、反复朗读。

  升华学生情感在突破难点。领悟课文内涵之后。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二、须改进之处

  1、教学目标的第三点——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这一点达成度不高。我想。在教学中。如果适时的点拨一下这种写法。应该会更好。

  2、课的结尾可以适当有一些拓展。培养学生的爱心。激发学生用笔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愿望。

  三、值得思考之处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人文性则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悟和把握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是上课时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却很难。总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达到完美统一。教师该如何操作是我在将来的教学中需要思考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9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传统教材。如何围绕《语文课程标准》,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的落脚点定格在了三种能力的培养上:

  ⑴ 探究感悟能力:

  作者的感情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的。她的“可怜”“幸福”体现在哪里?学生在自读中自悟,并能划出相关的句子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加深了理解和感受。

  ⑵ 想象和表达能力:

  理解课文后,我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们尽情地表达出自己的爱心、同情心,发扬了团结友爱的精神,都希望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帮助“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虚拟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

  ⑶ 朗读能力:

  教学中我能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0

  今天的听评课是孔xx老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从我上小学时就有这篇课文,几十年来,不知道多少赛课活动中听到这节课,但是,今天听了孔老师的课,却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节课的.“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路新。

  孔老师这节课突出了单元主题——走进世界文学宝库,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孔老师抓住“单元导读”,从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之王”的成就、地位、影响等方面入手,引领学生走进他的童话世界。课文比较长,孔老师摒弃了 “从头捋”、“牵着走”的传统教学思路,把学法的指导放在前面,每个环节的学习都“有方法、有要求、有提示”,使亘长的课文变得清晰、短小、精炼,大大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体现了训练的系统性。

  2、情感深。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把握内容、体会情感、关注命运。孔老师用动情的语言引读“课文讲了一个小女孩在大年夜五次划着火柴,产生了美好的幻象,冻最后却冻死街头的凄美故事”。“凄美”一词把学生的心一下子带入到了那个遥远的童话世界。孔老师低沉的导读,舒缓的语调,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以此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自学中抓住“可怜”引起学生的同情之心,通过情感朗读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写实与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切实关注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三是通过课文,使学生走近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以小提纲的形式:卖火柴、擦火柴、冻死街头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理解长篇童话这种形式的文章是一个创新。老师的引导到位,学生的思路清晰,一下就把握了课文的`整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强调精读细说。因为“读”是语文课的基础。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卖火柴”这部分,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段落相互交流感受,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擦火柴”这部分,让学生自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想象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同时抓住课后习题来“说”。课后习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关注阅读理解的个性化,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我给学生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读、说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或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选择读、说的内容、形式。全班交流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独立体验。

  在处理“冻死街头”的部分时,课堂里面久久回荡着哀婉的音乐,用音乐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以轻声朗读的方式处理的这段,和小女孩同悲同泣。小女孩走了,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曾经多么幸福,她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在这里紧抓住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帮学生体会到了安徒生老爷爷在写下这两个幸福时那种对小女孩的祝福、同情,对现实的抨击,对当时社会的愤怒……,升华了学生的感情,学生对当时社会的认识,使学生及在场的老师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教师又机智的引导学生和当今社会的对比,激发了孩子内在的真善美,唤醒他们对别人的爱,对弱小的爱,对社会的责任……

  上完了这节课,仔细回想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教学内容安排过多,使朗读教学显得有点蜻蜓点水,不够深入,有些学生只能浅显地感悟句子的意思,却不能由内容想开去。在今后教学中还应把握好教学内容,达到精而准,使学生的能力充分得到提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2

  虽然本课教学基本上能按预先的设计较为顺利的实施,自己的教学意图也较明显地在教学环节中的以体现和落实。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仍然有不少处需要今后引起注意的。

  1、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很仓促。

  考虑时间的关系,将5—10自然段的初读环节提前学生预习完成,让学生在自学中填好表格,课堂上进行交流汇报。显然这一环节压缩了课堂的不少时间,但明显带来的问题是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不够。虽然一部分学生能够在短时间把握内容,但对于中下学生略显困难。没有更多时间进行交流,汇报也不彻底。课堂应该留足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悟的时间的。

  2、练笔展示的时间很仓促。

  “像小女孩借一根火柴,点燃自己心中的梦想和幸福”的练笔虽然腾出时间写了,但是,很明显,学生时间略显不够。课堂上只请两位学生汇报。虽然,两位学生完成的质量比较高,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无法完成。这一环节延伸课后再落实,显得有点可惜。课堂挤进写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当然,对象绝不应该是少数优生,面向的应是全体。

  3、感悟幸福铺垫的不够。

  本来是再次利用那份表格,引导学生现初步感悟小女孩是怎样得到幸福的,她为什么能够得到幸福,但没有更具体的引导。让学生观察:一次又一次地擦,一次又一次的灭,引导感悟幸福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那些美丽的幻像,小女孩都得到了。引导感悟幸福是内心渴望的满足。还有,文中的一句话,她敢从整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都后面,她赶紧点燃一大把火柴。都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并深刻感悟到小女孩对追求幸福的勇气和力量。但是,这个部分没有挖透,解透。所以给听课老师带来点突兀的感觉。

  4、个性化朗读目标没有实现。

  本来在读“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意图是学生感悟一个词眼,就让她带着感觉来读。如:抓两个“死”谈体会,而后,就当场指导读出感受来。类似“冻”“大年夜”等一样处理,读出个性来。一句话可以有多种味道来。但是,课堂上,学生第一位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死”“冻”,弄得措手不及,而且学生开始谈得并不好。就更没有指导的心思了。到后来学生才渐入佳境,只好集中处理了。再范读,学生跟读。原先设计的个性化朗读环节形同虚设。

  5、板书没有形成对比效果。

  本来板书设计是:中间是“死”字,左边是“可怜”,右边是大大的“幸福”,意思是死亡对于小女孩来说,不仅仅是可怜,更是一种幸福。对于读者而言,一样如此,凸显本节课的教学意图。但是,也许是过于简单的缘故,居然板书时丢掉的“死”,后来“幸福”在总结时也忘了擦掉,重写一个大大的幸福。黑板上只有一个“可怜“,和一个同样大小的“幸福”,可惜。

  6、表达方法的提炼和归纳还不够直观。

  对于本课教学,最重要让学生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以及作者大胆的想象。前者个人以为是这篇童话的最大魅力之一所在。后者则是童话的生命所在。在教学中,在体验小女孩得到的幸福后,就简单地讲解告诉,让学生初步感受,不一定很有效果的。

  7、教态、语速、情感变化的问题。

  从来都是自己教学的软肋。语速过快,教态过于严肃,自身的情感随着课文情节的推进作相应的变化,但是一直难以克服。在今后的课堂中,应该有意识的加以注意冰不断克服。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3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在这一教学中,我能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1 、把握了一条情感脉络。从课文导入开始,我就以读寄语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学会细细去品味文章,在这过程中,我着重抓住“可怜”引起学生的同情之心,以营造一种悲剧气氛,感染学生,然后通过指读、自读、悟中读、指导读、重点读,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情感不断升华,达到人文合一。 2 、培养了学生的四种能力:( 1 )自主探究能力。作者的感情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的。她的 “可怜”体现在哪里?学生在自读中自悟,并能划出相关的'句子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各抒己见,加深了理解和感受。这一做法也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也相符合。( 2 )想象和表达能力。理解课文后,我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过大年夜时的幸福情景,再让学生说说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让两者进行强烈鲜明的对比。我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 “ 面对饱受饥寒的小女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 学生们尽情的表达出自己的爱心、同情心,

  都希望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帮助 “ 卖火柴的小女孩 ” 。这一适度的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的侃侃而谈中,他们深入理解了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通过虚拟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 3 )朗读能力。教学中我能运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表演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

  这节课虽然教学目标完成的较好,但我却忽视了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对学生的评价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没有很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发言面不是和广等不足之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使我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4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暖和暖和快要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能够让这些在幸福中生长的孩子们领悟到作者这种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我实施了这样的教学方案:

  强调精读细说。“读”是语文课的基础。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卖火柴”这部分,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段落相互交流感受,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擦火柴”这部分,让学生自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想象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同时抓住课后习题来“说”。课后习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关注阅读理解的个性化,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我给学生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读、说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或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选择读、说的内容、形式。全班交流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独立体验。

  读议结合。我让学生精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写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变化后,针对“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一重点句子来讨论,先是提出了:“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残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孩子们通过交流,不仅理解了:是因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说这火光是奇异的;还了解了作者这样对比写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同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着我再让学生以此方法学习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5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结课语言恰似一首乐曲的“终曲”,其设计与“起调”一样,也是丝毫不容忽视的。“终曲”如果能做到“余音绕梁”,言已尽而意无穷,令学生感到课已下而兴未尽,那么它便为这堂语文课更添了一份精彩。

  引而不发,并非故弄玄虚,卖关子,而是在学生对课文领悟已达一定深度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假设、发问、质疑等手段,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从而激起学生新的思维兴奋度。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结课时,如果问:“小女孩为什么会死?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显得呆板,僵化,使课堂教学大为减色。于是我这样发问:“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中间,她会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学生略一沉思后又活跃起来,有的说:“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生活在我们中间,她会和我们一样背着书包来上学,而不用去卖火柴。”有的说:“她要是生活在我们中间,她会和我们一样在下雪的大年夜快快乐乐地打雪仗,堆雪人,然后,合家团圆吃年夜饭。”有个学生忍不住说:“我真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快到我们家来,做我的小妹妹吧,我有的,你也会有!”对小女孩的同情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引,同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挖掘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上,但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任其大胆想象,自由发挥,积极创造。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小女孩悲惨的生活,如果你看到风雪中的小女孩,你觉得她怎样?

  生:我觉得小女孩非常寒冷,因为寒冬腊月她竟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生:我也觉得她非常寒冷,你看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蜷着腿缩成一团。

  生:小女孩非常饥饿,因为她一整天没有吃上一点东西。

  生:小女孩非常痛苦,富人家都在忙着过年,可她直到天黑了还光着头赤着脚在大街上走着。

  生:我觉得她非常孤独,富人不把她放在眼里,连小孩也欺负她,卖不掉火柴她爸爸还要打她。

  师:是啊,小女孩是多么寒冷,多么饥饿,多么痛苦,多么孤独,在现实生活中,她连起码的温饱也得不到。夜幕已经降临,她本该回家,可她却蜷缩一团,靠在墙角里。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呢?

  生:我需要的是温暖,因为我太冷了。

  生:我需要的是食物和快乐,因为我非常饥饿和痛苦。

  生:我需要的是得到别人的疼爱,因为街上的人都欺负我。

  师:如果你遇到小女孩,会为她做什么,对她说什么?

  生:我会给她送上我的棉衣,并对她说:“你太冷了,快把衣服穿上吧。”

  生:我会对她说:“小女孩啊!你一整天没有吃东西了,快上我家去吧,我让我妈给你做好吃的!”(其他同学发言略)

  评析:

  这是这课时的前奏,是新旧内容之间的过渡,在教学中,较好地应用了“假设导读”

  一是运用“假设”,感受人物命运。在教学中,运用“假设”,把学生带到风雪交加的大街上,面对小孩谈自己的感受,这不仅使学生对她“寒冷、饥饿、痛苦、孤独”的悲惨命运有了整体的印象,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为下面的阅读作好了情感的准备。

  二是运用“假设”,揣摩人物希望。运用“假设”让学生充当角色,变换角度,叙谈希望,从而缩小了学生与小女孩的情感差和心理差。为感受她擦燃火柴后的画面奠定了基础。

  三是运用“假设”,激发学生情感。在了解了小女孩的希望后,又运用了“假设”,让学生为小女孩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以表达真挚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