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个人读后感

时间:2024-05-29 08:04: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个一个人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1

  这一本书主要写了一个布莱恩的男孩,坠落在了大森林里,只有一把手斧自救。可他没有放弃而是用这手斧潜入飞机取医药包。用这手斧做了三把弓和箭,用它去打猎小到鸟,大到驼鹿。用这把手斧野外救生的故事。

  说到智慧和坚持,我不禁想起了三年级的一个下午,英语老师“命令”我们背所有的单词,一听到“所有的”这个词我们大家不约而同的说:“这么多。”全班同学如同被霜打的茄子——蔫了。老师看了我们的表情。为了激励我们,陈老师拍了拍手,嗓门提高了八度说到:“谁背的单词越多谁就可以获得整整十张成长卡。”同学们都被巨大的奖励给诱惑了,我轻轻松松的背着,不一会就背掉了一大半,但我没有停止,嘴里还是不停的`背着单词。

  渐渐地后面的单词越来越长,也越来越难。好像要费尽千辛万苦才能记住一个单词。突然我的脑袋里跳出两个醒目的大字——智慧!如:把星期一到星期天的单词,把day去掉记前面的。

  可是到了后面,只有十个单词后,我对那巨大的奖励没了兴趣,刚想放弃,胡文涛好了,我大吃一惊的说:“背的这么快,我也不能落后。”说完我的脑袋里又跳出两个字——坚持!我又用最后的自信心把所有的单词一字不差的背了下来。并得到了我应得的奖励。

  这一本书告诉我们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而是要用智慧和坚持去面对它,这样才有可能会成功。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2

  我很喜欢读书,有空时总不忘记拿起一本书看看,读书使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这个寒假,我读了许多好书,例如:《手斧男孩》、《鲁滨逊漂流记》、《时代广场的蟋蟀》……这些书都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我最喜欢的,当然就是美国作家盖瑞〃伯森写的《手斧男孩》啦!

  这本书主要讲了:13岁男孩布莱恩〃罗伯逊乘飞机去加拿大油田看爸爸,途中单引擎飞机的驾驶员突发心脏病去世,他操纵飞机迫降时,幸好栽进了原始森林的.湖里。就这样,他从一个热闹的城市一下子被丢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里。布莱恩没有带任何食物,只有一把手斧做武器。他住石洞,吃“呛樱桃”、覆盆子,用自制的鱼叉捕捉大大小小的鱼,用自制的弓箭捕捉一种超级大的“笨鸟”,自己生火,自己烧烤食物……直到坠机54天后一架搜救飞机才拯救了他。

  这本书里有一句话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那就是:自怜自艾毫无用处,唯有同命运相斗争,才有生的希望。自怜自艾,不但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也于事无补。

  读了这本书,我要学习布莱恩〃罗伯逊勇敢、善良、心地纯洁、敢于想象、敢于动手、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气馁的高尚品质;懂得了遇事不能依赖别人,要勤于动手、细心观察、冷静思考、认真完成,这样才能成功。

  我喜欢读书,更喜欢读《手斧男孩》这本书!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3

  我在九把刀中,看到这本「等一个人咖啡」,一开始看觉得还好,不过之後越看越起劲。尤其当我看到:老板娘笑着,没有眼泪,也没有一丝悲伤。我哭了。我不知道该怎麽开口问,「他」最後怎麽了。但我知道菜单上为什麽有一道老板娘特调。这就够了……

  书中我喜欢阿拓的纯真,如果我是思萤我第一个选择阿拓,不过,泽宇也不错,就像现实中所谓的白马王子吧!看完这本书,再次让我爱上九把刀的字句,幽默又令人感动。冒着被迷昏的危险跟发春的维士比让我噗哧大笑,手猛拍沙发。

  南寮的烟火和飞来的仙草蜜那感觉顿时沦陷到自己的甜蜜回忆。

  看完了我终於了解,为什麽九把刀的作品会如此的受欢迎,因为他作品里都会有个故事。是爱情的也好,是亲情的也好,是让人感动的也好,看完了会叫人回味无穷的也罢。而且九把刀所写的小说,有好多好多都被拿来拍成电影甚至偶像剧呢。

  那种平易近人的文笔,直接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主角或是配角的心情,然後写出各种不同特色的故事人物!浅显易懂,没用太多的文言文,完全是以最白话,就像我们平常交谈那种方式来写出一个令人回味的作品。

  等一个人咖啡店里有许多人都在等待适合自己的人。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在等一个人,但相同的是都不知道在等谁,他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去等待。咖啡店老板娘在等待能够不管刮风下雨,或发生什麽事都要到咖啡店喝老板娘每日一杯「老板娘特调咖啡」、顾客泽宇和阿拓等待着接受自己的人、店员思萤等待着适合自己的人,咖啡店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等待一个人。虽然都不知道是在等谁,

  但终究还是会等到自己等待的那一个人。当一个平凡无奇的人可以牵连出一段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证明了人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都不可或缺,因为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这本书所写的每个人看起来都像配角,但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都是这本书里面最特别的人物,假如这本书少了其中一个人,这本书便会像未完成的缺页书,故事整体很奇妙,从来没有想过故事可以这样的写法,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方向。

  老板娘也有个算是浪漫的悲伤过去,而这过去,转变成她开这等一个人咖啡店的动力。这家等一个人咖啡,让她等一个能陪她过往後每一个幸福又甜蜜的未来。不管是在等一个人咖啡店里,还是在某个角落,每个人都在等一个人,但他们不只是等待,除了等待,他们也活出了人生的色彩。

  阿拓,这本书的男主角,他的前女友是被一个同性恋给追走的',而那个抢走他女朋友的人,就是冷面笑匠,阿不思,突然的,想到一句话:「这世界是多麽的小呀!」而阿拓也因为女朋友被同性恋追走这件事,被朋友笑了好多年,但阿拓被自己朋友嘲笑时并没有生气,也没有反驳,感觉他好像是个懦夫,要不是思萤跳出来帮他,或许他到现在还是在被朋友嘲笑,也还交不到女朋友吧!但看到後面有一段阿拓对思萤说的话:「从很小的时候我就习惯用十年後的自己来看当下,所以很多事我其实都不在乎,例如店员找错钱给我或是服务生送错了菜这种小事,十年後的我根本就不会在意,所以现在的我何必要生气呢?浪费时间也浪费精神啊。」看完阿拓说的这一句话後我才明白,阿拓对人生自有一套哲学。

  女主角,思萤,我觉得她是一个很努力的人,故事的开头是说思萤暗恋着一个到等一个人咖啡店喝「肯亚」咖啡的男配角泽宇,思萤一直很努力的追求属於她的幸福,希望自己能多靠近泽宇一点,可是後来泽宇向思萤告白了,也亲了思萤,原本以为故事就这样要结局了,但剧情却突然来个意想不到的大逆转,思萤终於明白了自己的心意,勇敢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虽然晚了点,不过她还是来的及把握住自己的幸福。每个人只要能明白自己的心意,一定都能把握住自己的幸福的。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4

  当一个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来帮你。只要拥有自己的信念,那么就必须能够看到路的方向,即使路途遥远,即使无人做伴,信念也会让你到达终点。

  哈罗德从一个生活平淡无奇的退休老人,到因为一封信而踏上了一段拯救好友之路的“朝圣者”。路途中,所见之人影响着他,所遇之事改变着他,虽然好友奎尼的命运无法改变,但是这一段“朝圣之路”却让他解开了原本缠绕在他生活中的“结”,与他的童年有关,与婚姻有关,与孩子有关。

  开始读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和办公室的老师交流时都有同感,认为有很多情节读得人云里雾里的,但是慢慢的,当跟随着哈罗德的行程一点点前行,他的这段“朝圣”之行对我的感动也越来越深。

  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用他颤颤巍巍的双脚,度量了87天,627英里的距离,这一段旅程对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而这份困难却战胜不了几十年那份朋友之间的信任和依托。

  没有比这还纯真的'友情了,而对于哈罗德自身而言,这的确是一种挑战,但他最终完成了,而给他最大支持的除了对奎妮的愿望,还有就是自己的妻子开始的反对和最后的支持,以及路途中形形色色的人给与他的帮助与勇气。旅行途中就是这样,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会伴随着很多琐碎的记忆。读后感往日里一些不曾想起念起的片段,会在路途中逐渐清晰。这时的自己,就如同事情的旁观者一般,会更清楚地看见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明了曾经的自己是如此的狭隘与封闭,更明了以后的自己行走的方向与方式。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哈罗德般的存在,内心中有太多的情绪与想法想要迸发,但是却又不得不为了当前的生活踽踽独行,叹息自己没有哈罗德那样足够的勇气,为了一个信仰,踏上一段寻找真实自我的旅程,不过,我们也许可以时常剖析自己,接纳理解他人,去追寻那份属于自己内心的宁静。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5

  作者:蕾秋乔伊斯(Rachel Joyce),60岁,87天,627英里,穿越苏格兰。他这一生仿佛都在等待做这件事,当他在路上,他的妻子也在心里进行着情感的穿越,那些疏离了二十年的情感慢慢复苏,故事背后的真相也被一点点揭开。我们有时候需要逃离才能看清,而最终我们都将把过去的一切放下重新生活。

  这是一个简单朴素但令人深深感动的故事。哈罗德从收到信的那一刻开始,心就已经在路上了,直到加油站女孩无意的启发,朝圣拯救的路途便正式上路。于大众看来,这是信仰与朝圣;于奎尼看来,这是多一刻弥留的支柱;于莫琳看来,这是多一份不安的插曲。其实最终他们都是美好的,延长了生命,寻回了感情,弥补了伤痕,挽回了家庭。87个日夜,600多公里的徒步旅程,像是春风雨露般滋养了事物和心灵。对于哈德罗自己来说,这仅仅是年青时未能开口的一声谢谢,以及颓废人生的`一次搏击,不论成功与否,都是逆转。何况,他坚信只要走下去,就有希望,因为前方有期盼的眼神。这就是他的朝圣之路。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作者很注重景色环境的描写,在旅程中,哈罗德看着似曾相识的场景,回忆过去,发现了许许多多他没有注意过的景色,这些景色都不绚丽,却象徒步老人哈罗德的心情,时而清新明亮,时而黯淡颓丧。而书里人物情景的安排也很独特,在哈罗德和妻子分开的87天中,原本形同陌路、貌合神离的夫妻各自回忆着痛苦哀伤的过往,哈罗德一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让他检视自己残破的人生,在经历了自然和行走带来的痛和畅快,心境渐渐宽广,开始慢慢坦然接受不堪回首的过去;莫琳也逐渐适应哈罗德不在的日子,但是对于莫琳而言,不管和哈罗德在一起有多寂寞,没有他的世界却是更为荒凉。唯有互相包容,方能走得更深更远。最终,哈罗德和妻子莫琳又一次牵起对方的手。

  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亦或是工作中都要有一定的信仰和坚持。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6

  我们的生命中往往存在一个最为重要的时间点,在你初次跨过的时候没有波澜,而在一段时间之后才逐渐显现出来,却已经离“那时”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隔阂了。

  小学和初中时,每天回到家放下书包,一天之中最舒心的时段就此来到。温暖的光线照耀进屋子,我面前的桌子也宽敞起来。在无聊之中不计其数的小游戏被发明出来。当时流行弹笔,我便潜心研习弹笔技巧。每次发力,一支笔撞向另一支,有时直接被打远,有时就在原地不停地打转。转过了夕阳西下,转过了内心的兴奋,转到了家长突然开门一看,笔头停了下来,笔直地指着自己,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孩。有时也可以换换花样,拿几枚硬币在光滑的桌面上大力投掷作为冰壶比赛,抑或是用一块橡皮一把尺制作一个投石车,又将一支笔的笔盖扣在直尺上,驾驶飞机四处翱翔。只要坐在桌子前,任何事物似乎都有着无限的乐趣等待着我去探索,在一次次体验中感受快乐,逐渐成长。那是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放纵着一切的无拘无束。

  我们的生命中往往存在一个最为重要的时间点,在你初次跨过的'时候没有波澜,而在一段时间之后才逐渐显现出来,却已经离“那时”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隔阂了。我们觉得自己长大了、懂事了、成熟了,然而迎接我们的却是愈加艰难的生活。我们被迫发现了一堆其实本就存在的问题:生活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我们该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生活似乎越来越容易被记住,而我却开始怀疑我的幼儿园、小学、初中,从我出生起一直到十五岁的生活是否真正存在过。

  在那些世界被乌云笼罩的时刻,我不由得产生一种感觉:多么想回到过去,一切如初。那时的我们什么都没有,没有课业,没有压力,没有担忧,只管自己长高、长壮,爱跑跑,爱跳跳。

  我时常想,为什么我会如此思念着过去,过去的教室,教室里的课堂,课堂外的操场,操场上的蓝天。

  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的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一书中记叙了在黄沙梁的二十多年生活,一个与现代文明完全脱节的荒芜的地区,人和动物一辈子跟命运的抗争,还有对大自然的连绵情思。它们在作者深邃的记忆中被一点点地提取出来,就像打开了通向过去的一道道大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作者是那样怀念过去的每一件可以被想起的事,以至于将它们记录下来时还保有如同一个未经世事的小孩般所有真实的感情。

  黄沙梁是养育作者的地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成长的地方。

  我爱我曾经生活过的所有地方、发生过的所有事情,那是一种对个人历史的深厚感情。命运将刘亮程放在了黄沙梁,将我放在了上海。如果没有我,只不过少了一个在上海落脚的人,丢了一个在朝阳下急匆匆走向学校的身影,空了一个在班级里的座位。也许世界照常运转。可是我不能没有自己的过去啊!我们在不经意间长大,在洒满汗水、流下眼泪、倾尽付出的土地上,我将幼稚、童真、勇敢统统留下。在生活中,我们也许屡屡受挫,但是自己身上所有最珍贵的东西都被保存了下来,保存在故土中。我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属于那里。那里的美好已经换作了经历刻在血液里,我想要告诉人们每一个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描绘学校的样子、家的样子,带人们走过我上下学的路,以及只有我知道的静谧之地。这是人一生扎根的地方,就算树枝被截去,树干被砍断,别人也伤不到你的根。那便是生命的全部。

  然而我们仍旧生活在眼前的现实中,不得不面对切实的压力。真正热爱着历史的故土的人们,他们会拼了命地把现在的一切做好。他们知道一生中还会有另外一个时间节点。等到完成了社会压在他们身上的重担,最终回到故土,诉说出他们的爱。如同变回了那个还未长大的小孩,阳光和风,幼稚、童真和勇敢又回来了。

  高一上的圣诞节,据说初中有活动。那个周五我赶了过去。一进校门,泪水便止不住地涌出。我绕着校园逛了好几圈,一直到很晚,没去见一个老师同学。

  然后我便在书中看到了这句话:“似乎生活一直都没有向前。它停顿在这里,只要我回来,就能全部地看见。”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7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每每听到或想起这首熟悉的歌,总是很感动。读到《态度胜于能力》中的《感谢生命中的每一个人》这一节,自然而然又响起这熟悉的旋律,很有感触。

  一、认同的观点

  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赏。感恩之心使我们为自己的过错或罪行发自内心地忏悔,并主动接受应有的惩罚;感恩之心又足以稀释我们心中的积怨和仇恨,感恩之心还可以帮助我们减轻痛苦和灾难的打击。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会逐渐原谅那些曾和我们有积怨甚至深深伤害过我们的人。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生活在一个温暖的世界里。

  感恩我们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吧,我们的生命不能没有感恩,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无数人的支持和帮助,正是那千千万万不图回报的人,成就了我们生命的精彩。因此,让我们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人。

  二、联系工作实际

  一首诗中写道: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智;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重伤你的人,因为他砥砺了你的人格;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激发了你的斗志;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的独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提醒了你的缺点…

  在很多人眼里,竞争对手就是"仇人"、"敌人",因此对对手要么打击,要么报复,但是,生活中的一些成功者或是伟人,他们却尊重对手,感激对手,因为他们能够真正意识到对手存在的价值,虽然对手有时会让我们有挫折感,甚至会使我们失去荣誉,但是对手给我们造成压力,也能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向竞争对手表示敬意,是心胸宽广的表现,如果一味压抑、打击、贬低对手,既显得没有风度,更显示出一个人品质的卑劣,而那些用卑劣的言语去攻击对手的人,往往也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作为一名普通老师,我设有什么惊人之举,先做我应该做的事,再做我喜欢的事。尽力做到明辩,笃行,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把爱与责任贯穿在为人师表的一言一行中。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教育水平有高低之分,教育态度不应有强弱之别,态度胜于能力。

  三、重构

  想想自己走过的路,突发感慨:人世沧桑,物换星移。相识欢欣,离去珍重。凝视蓝天,白云悠悠过往,云卷自如,来去潇洒,想必自有聚散的理由。街道上行色匆匆的人们,来来往往,或喜或悲,或乐或忧,各有各的生活轨迹。日子,就在这你来我往中,从指缝间悄悄溜走了,滤去酸、甜、苦、辣的种种,剩下的只有厚重!生命,就在这你来我往中,恋恋诀别或欣慰延续,在痛苦与欢欣中咀嚼着人生的真实与从容。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自己的生命里行走。生命的流逝是无痕的,让生命中的过客,该记住的永远记住,该忘却的永远忘却。对任何人,我们都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他们在我的生命中走过,让我的生活充满了颜色。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8

  第一次读《一个人的朝圣》的时候,前半段是有些平淡无奇的,曾想过要放弃,最终在必须读完完整的一本书的驱使下,竟然越来越痴迷,这已经是第三次细细的读这本书了,它给我带来的触动依然不减,再读一次,又获得了新的启迪。

  哈罗德,六十五岁的退休老人,过去六十多年的生活都不怎么顺利,小的时候,父亲是一个整天醉醺醺的酗酒者,母亲是一个梦想四处旅行的人,两个人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有了他,他变成了父母都不想要的人。遇到爱情,生活有了一丝色彩,然而却因为自己孩子的到来,生活再此陷入困境。从小没有与父母亲密过的哈罗德,也不知道如何跟自己的儿子亲密,直到儿子自杀去世,他和妻子终成了陌路。

  哈罗德期望在通往贝里克的路程中,自己能改变些什么,我们总是想要相信自己能改变点什么才行的。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到了贝里克,然而,经历了八十七天的旅程,他发现,他其实什么都改变不了。正如那些带着巨大能量的海浪,用尽精力,穿洋过海,载舟驶船,最后的结局就是成为人们脚边的一团泡沫而已。

  哈罗德什么都没改变,奎妮依然去世,戴维再也回不来,他们父母亲仍然不爱他,莫林和他的曾经依然晦暗无光。但是,他们找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敞开心扉,接受那些不能理解的东西,带着希望活着。

  生活中,总会因为一些事把亲密无间的人切成两半,相互仇恨,但爱却深深埋在心底。

  小时候,我坚定的认为自己是女儿身的原因遭到了父母的嫌弃,才会在出生四天之后就被抱到姥姥家寄养。曾经,我疯狂的希望自己是一个男孩身,为了就是得到父母的爱。我剪短发,穿男装,走路大摇大摆,装出潇洒冷酷的模样,惹来周围人的侧目,也让父母脸上无光。慢慢的长大,认清了自己无法变成男儿身的事实,就改变了策略,我一定要比弟弟强,这样,就会让父母知道,女孩也不差!于是我开始拼命的学习,目标只有一个,考上大学,考出家乡,考到一个离家远远的地方,再也不回来。青春年少的我,就这样和父母别别扭扭的一直到十八岁我离开家乡的那个日子。

  第一次父母带着我离开家乡,北上去学校,我依然记得他们把我安顿好之后,为了省钱连夜坐火车回家乡的时刻,母亲在众人面前哭的不能自已,对父亲喃喃低语:长这么大,从来没离开我这么远呢。也许这也是第一次,我知道了,母亲也是爱我的吧。

  大学四年,离家很远,每次打生活费,总会在电话里听到父亲在旁边嘱咐道:够不够,在多打点吧,一个人在外面不容易,多带点钱方便。我知道家里的情况,也知道父母的拮据,十几年内心的倔强也松软下来,父亲也是关心我的。

  慢慢长大,谈婚论嫁,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慢慢变懂得父母的不易,懂得每一位父母都会深爱自己的孩子,只是,年轻的时候,他们也有自己的不易。他们表达自己的爱也许很拙劣,但是爱从不少一分。

  在离家一千多公里的地方,我有了自己的小家,父亲母亲担心我在这里吃的不好,只要有亲戚朋友来这个城市,他们总是带满了各种各样家乡的肉食,美其名曰给外孙们打牙祭,其实是为了让我吃口妈妈的菜。看着这些沉甸甸的吃食,总会因为年轻时候的不懂事而悔恨,那个时候的自己真的倔强任性并无知。

  每次回家看他们,喝点小酒,父母便开始聊我小时候的事情,说我在姥姥家的时候,每次去看我,母亲总是笑着去,哭着回,父亲用仅有的工资给我买当时最贵的奶粉。说到这,父亲总是不自禁的流着泪躲开。从未见过父亲流泪,望着他离开的背影还在擦拭眼泪,心中一痛,这段往事不仅仅是我的心结,也是他们的。

  过去的,我们虽是主角,却也成了自己的过错。每个人都会犯错,不要为自己犯过的错不停的责怪自己,宽恕自己比宽恕别人更需要勇气;不要把过错和悲伤留给最爱的人,他也有自己的悲伤。做点什么,弥补自己的过错,开始就好,无需准备,不要顾虑,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坚持到最后,我们需要一个信念。

  也许小的时候,离开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太大,有了孩子之后,公公婆婆再三提出想要带孩子回去养,他们会轻松的说:养大了在抱回来,他们还是你们的孩子。经历过,我知道,孩子在父母身边多重要。在我们身边长大,这是我的底线,为此,我可以付出一切,也可以放弃一切。经常我会跟他们说“我爱你!”我们这辈人,表达爱的方式逐渐大胆开放起来,我不知道未来的生活里,我们会有什么样的问题,我能做的.,就是好好爱他们,好好爱自己。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是与父母渐行渐远的过程,终有一日,我们会望着他们的背影,看着他们义无反顾的走向远方,为了自己的诗和梦想,我们能做的,就是学着放手。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们人生的路上得到了,失去了,爱过了,不爱了,伤过了,结痂了。正如龙应台说过的:“人生,其实是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档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个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时光,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牵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也许哈罗德八十七天的旅程不曾改变什么,也许那些他曾经走过的路依然是平凡的路,但是,一路上他审视曾经的人生路,获得了内心的救赎。“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9

  看了两章停看来着,结果看八月长安的《时间的女儿》里有提起,就又开始看的一本书,第一次读青山七惠的书,看评论里有人说青山的书都是那种细水长流似的写法,这本也是如此,整篇文章的情绪都没有太大的起伏,仿佛自己也身处那个靠近车道的小屋,除了偶尔轰鸣而过的列车,剩下的不过平常日子里的柴米油盐和措不及防的简单平静的爱情,更多的是老奶奶和一个不怎么爱说话的女孩子的'互相陪伴下,两个人逐渐亲近了起来的温暖小故事,好像就在描写我们日常的某一天,起床,吃饭,看电视,奶奶吟子出去跳舞,知寿去上班,约会~

  女孩知寿有不好的习惯,评论里众说纷纭,有人说,不管怎么样,她这点不能原谅,怎么能偷偷拿别人东西,就算是小东西,就为了满足自己的癖好,因为东西小所以说服自己那不是偷?也有人说,在她单亲的家庭环境下,知寿有一些怪的癖好不足为奇,在奶奶的陪伴下,她也在慢慢变好,最后不是把奶奶的东西都归还了嘛

  从她丢掉盒子的那一刻开始,她已经被救赎了吧,犯错是不对的,但是知错能改也是可以原谅的,要抱着善意去接受一个全新的知寿。生活也要充满善意与希望!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10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在21XX年7月的一天,地球上的各个国家为了争夺资源而爆发了核战争,地球上99.99%的人灭亡了,只剩下一个人。那个人在冥冥之中看见了外星人和ufo,虽然叫他和它们一起走,但是那个人拒绝了。他又继续走了下去,发现一条污浊不堪的小河,上面漂浮着几节被炸烂的树桩;虽然由于大量核辐射,树枝的大部分已经碳化,但是他毫不犹豫地吃了下去……文章写的恐怖且令人感触很深。环境保护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话题。作者通过细致地描写视觉、听觉,尤其是心理感受,把那个阴森恐怖的世界形象地展示出来。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禁不寒而栗。地球是我们共同而美丽的家园。现在,地球各项资源如煤、铁、贵金属,尤其是水都紧急告缺;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地球已从昔日的“绿色”星球变成了如今的“荒野”星球。如果不好好保护的话,这一幕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发生。 所以,从今天做起,保护每一只动物,保护每一片绿色,让这一幕不要在地球上发生!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11

  “一颗一颗星就是一个一个人”,在申赋渔写下这一串文字时,过往的事情一定是如电影般放映:一个高考落榜的学生,一个错过火车的行者,一个卖玉米的农民,一个在卖肉的商人……

  从1979写到20xx年,从少年写到中年,从一个人写到一家人,从悲欢写到离合,又从离合写到悲欢……一个个人,一段段故事,都是他心中磨灭不了的过往。

  与《一个一个人》这本书相遇是在暑假,在一个咖啡店,很偶然的遇见,便立刻被它与众不同的外表吸引。它摆放在咖啡桌的右边,温暖鹅黄灯光照在它陈旧的书皮上,恍惚以为,那是本别人丢弃的破书。随手拿起来,一阵翻阅,发现这是一本如此有心思的读本——故意做旧的风格,不是书壳的书壳,撕破的扉页,倒印出来的人名……书后对设计过程的描述,书页里面夹着的一枚书签,一张电影票,一只蚊子,几根头发,两片桑叶,几滴血迹都充满了历史感和真实感。整本书透露出来的魅力,让我忍不住买下它,如获至宝,想了解它的故事。

  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却有着一个大学梦和作家梦。现实的真相却是高考失利,乡邻不待见,不得已他走上了背井离乡的道路,带着梦想与执着来到了城里。在那里,他做过木工、做过油漆工,通过出卖劳力来生活。

  之后的作者当了一名图书管理员,这是他喜欢的一份工作。就是这个工作,他见识了很多有知识的人,内心开始波澜壮阔。后来的他,生活慢慢步入了正轨,买了车、结了婚、生了孩子。期间也遇到了一个又一个人,一个叫有气质的人,一个最开始风光生活之后落得离婚的人,一个被作者称为李总的慈善家,一个找寻小喇嘛的人,一个追问人生意义的人……

  21世纪的到来,作者也告别了他的苦难时代。故事的'最后是作者女儿养蚕,女儿和父母竭尽全力想养大蚕宝宝,爷爷和奶奶也全力照顾后来仅剩的一只蚕,与恬恬的两只蚕拿到郊外去配对却最终丢失……在书的最后写道:“在这个山坡上的小桑林里,唱唱和爸爸直坐到太阳下山。两个人的心里,有着不一样的悲伤。”

  掩卷沉思,我回忆了很久。作者的经历,离我那么遥远,却又那么的真实可信。七八十年代的生活虽然与现在差异很大,但很多的人和事却都有着相通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与事之间的联系,干丝万缕,难得其要。

  生活的打压下,他从来没放弃过最初的追求,困顿潦倒时仍不放过任何可以锻炼自己文笔的机会,这些让我感到一次又一次的相似和一次又一次的羞愧,我对申赋渔的坚持梦想由衷敬佩。

  我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现今作为一名刚入行的教师,也有着美好的梦想——以纯澈的赤子之心对待教育。

  现实与理想有时让我觉得有些苦恼,思想也有些改变,有时人也变得浮躁起来。对于生命中的一个个人,我起初没有像申赋渔那样认真的去思考他们的存在对自己的意义。曾经与自己一起过家家儿时的玩伴,陪伴我度过那珍贵的童年时光;曾经手把手教我写拼音的幼儿园同桌,给我带来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那个经常欺负过我的蛮横班长,也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自己的软弱,而现在的她却变得温柔内敛,恰恰与我相反;曾经那个待我如亲孙女般的年长语文老师,他也教会了我很多为人师表的宽容和耐心……

  慢慢长大后,接触到的人也越来越多,分分合合的过客也不断往复,见到的人情是非也越来越复杂。曾经的自己总是很天真地厌恶叵测的心机,难以接受不完美的人和事,慢慢地固执起来,想把自己封闭成一个世界。

  或许智慧真的和阅历成正比,我也在渐渐修整自己的棱角,像申赋渔那样,打开自己的内心,学会用欣赏和发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工作中的不如意,看待学生中的后进者,看待与自己观念不一的家长。读过申赋渔的《一个一个人》后,我对生活和世界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也在用更加认真的态度去生活,去努力工作。

  生命是一条长河,我们都在河里流浪。有的人却不甘落后奋勇向前,有的人成功划出美丽的浪花;有的人随波逐流一生寥寥,有的人却半路折翅就此沉浮。每个人在游向终点的时候都会邂逅另外一个又一个人,如此往来便生发出一个又一个故事,构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人生和世界。

  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世界都有着千丝万缕丰富细致的联系。每个人或许都该自省:生来孤独生存的我们,在面对生活的苦难和挑战时,别人也在经历着不一样的苦难,苍茫天地里,人类本来就是同样的个体,虽然有着形体的不同,可是我们该做的不还是应该拥抱彼此、携手走下去吗?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想要育人,首先应当是自己拥有温暖的心灵和独立的思想,这样才能成为灯塔,给别人光明与指引。

  人生就是流浪。从出生开始,便在不停的往前行走,只是每个人所流浪的形式不同,没有人知道未来是什么样,没有人知道自己会遇见什么人、历经什么事。有的人随遇而安,有的人惶惶难度。立足当下、珍惜所有,竭尽全力面对自己的职责与使命,这样的人生才可能有栖息之处。

  上天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以同样的生命,不同的是有的人将生命糟蹋了,提前结束;有的人不仅拓宽了自己的时光,还点亮了周围。一个个人是一颗颗星,或明或暗,或近或远,或大或小……高高悬挂在天幕,构成一个星空——我们时代的天空。我想,我愿做一颗闪亮的启明星,在自己的的生命长河中发光发亮,更为暂时迷茫的朋友指引方向、照亮旅程。

  “既然同为流浪者,那彼此之间又为何不温柔以待呢?”

  既然身处此地,身披此责,何不竭力燃烧自己,发热发光,你我同行?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12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的脑海里浮现了无数画面。但当我仔细阅读时会发现,这不仅是一个人87天的徒步,更是穿越时光的一场内心之旅。文中主人公哈尔德,你在一个人朝圣的路上挣扎过,麻木过,也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坚定地走下来了,横跨整个英格兰,627英里,只凭着一个信念,你走完了全程,我佩服你的勇气,佩服你敢于走出模式化的生活,走过现代社会百态,跨越时间和地理风景,敞开自己伤痕累累的心,让世界走进来,让生命重新发光。

  这是一条漫长而并不确定的路,仅仅是为了一个承诺,一个“不放弃生命等待”的承诺,你开启了你的旅途。一路上,你走过山清水秀,你听遍鸟语蝉鸣,在电闪雷鸣中走过泥泞的'旷野,在荒无人烟的山郊野岭听着鬼哭狼嚎,走过喧嚣的城市时你以为你需要很多专业的东西,但随着路途越走越远你发现你只需要在兜里揣上牙刷和手电筒而已。

  这一路上,你遇到了好多人——鼓励你的、嘲笑你的、帮助你的、支持你的。但无论外界的声音是怎么样的,你始终坚信自己一定能见到奎妮。从布里奇到贝里克,从最西南端走到最东北段,你穿越了整个英格兰,你抛弃了看似安稳平淡的程式化生活,你穿过了遗忘的时光,你安抚下旧时的一切曾经:那些不再言说的爱,那些永久失去的痛,以及那些麻木已久的懊悔。你坚信那个为你承担了过错,你却没有来得及说“谢谢”的奎妮·轩尼斯会等着你,所以你愿意用自我最真实的步伐坚毅地走着。比起你的坚毅,我更佩服你的真实,用行动找回初心的真实。一个人的朝圣,这是一次心灵救赎之旅。在漫长而艰难的旅途中,你回忆起人生中的很多失意,包括酒鬼无能的父亲,离家出走的母亲,疏离你的儿子戴维,被你辜负的妻子莫林,二十年前不辞而别的好友珍妮……你曾经对幸福有希冀,曾想要努力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然而因为你童年的经历无法让他给出“爱的表达”,和妻子儿子疏离错过。

  书的最后说道:“你以为走路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难。”她继续说,“而吃,吃也是一样的。说话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生活也是如此,到最后我们才会发现,你原来就是我们自己。

  翻开《一个人的朝圣》的最后一页,是一张地图,上面醒目地标记着你走过的路,也是我在字里行间里跟着你走过的路。未来的路很长,生命的路很短,祝福你,我最敬佩的朝圣者哈罗德,也祝福我,以及所有正在读着《一个人的朝圣》的人,愿我们都能勇敢地走一段朝圣路,找回初心,坦然而精彩地生活。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13

  尊重是一种崇高的美德,不仅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受到震撼,同样可以使别人得到自尊和自信,只有自己尊重别人了,别人才会重视你自己。

  今天我和妈妈去图书馆,在阅览室无意中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尊重每一个人》,便兴趣盎然的读了下去。

  这篇故事讲了一位中年妇女领着小男孩走进了“巨象集团”的花园,把好的餐巾纸扔到一位老人刚剪过的草丛上,老人诧异地看着他们,把餐巾纸扔进了垃圾箱,可是这样反复了几次,那中年妇女指着老人教导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长大便会像他一样卑微低贱的工作。”老人借来手机打了个电话,就免去了中年妇女的职务,原来老人是总裁,老人教育孩子要尊重任何人。

  故事中的中年妇女为了教导自己的孩子,而向一个老人扔出餐巾纸,而且当着老人的面贬低老人,一点也不尊重他,就是因为她自己的不尊重和傲慢,导致了她被解雇,直接被开除。在生活中不尊重人的`现象很多,我曾经看到愤愤不平的一幕,开宝马车的人把捡垃圾的妇人撞到,下车不仅不扶起她,还对她一阵臭骂.行人看不惯了,纷纷指责他,他只好夹着尾巴开车逃窜了。

  学会尊重每一个人,无论一个人的身份多么的卑微,我们都应尊重他。这是我们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而且尊重别人就是在尊重自己。牢记普希金的一句话:尊重别人吧,你会使别人快乐加倍,也能使别人的痛苦减倍!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14

  完完整整的读完了这本书,倒不如说这本书陪伴着我,度过了漫长暑假的三分之二。一个人的朝圣,是对信念(对重要的朋友,我能够走到北里克郡,奎尼就能活下来)的笃行,是对自我意识的感悟,对身边周围所有事物的慢条“梳”理。

  一开始的哈罗德大概是一种自我惩罚,失去了去生活美丽的追求,也大概是生活趋于平淡的惯性,但是当得知最好的朋友奎尼,重病将要离世的时候,哈罗德再也不能平静,去欺骗自己,他要找到一个出口,不能再这样下去,所以毅然决然的'走出了门口,(简化了走过一个又一个邮筒哈哈)这是他情感发展的必然,再然后的插曲就是同行的朝圣者,是对比也是烘托,来告诉我们真正的朝圣的模样,是诚恳虔诚的没错了。到最后的到达,再然后哈罗德与莫琳的感情重燃信心,还有个惊喜就是莫琳与哈罗德都正视了丧子之痛,ta们分开的87天就是开始彼此牵挂原谅的过程,这实在太好了。

  文章的语言也是含蓄细腻的非常了,尤其是对景物描写,细节的描绘,凸显的要素非常明确,也更能表达哈罗德等人物的心境状态,非常喜欢的一本书,谢谢杨老师厚爱的毕业留念,认真的读完了一本书。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15

  我一向只喜欢读那些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书籍,对畅销书较少关注。现在偶尔也看一眼畅销书,社会日新月异,再不“随波逐流”点,就显得落伍了。所以,为了凑单,我的购物车里就拉进了《一个人的朝圣》(姊妹篇)两本书。这就是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不像其他书,蠢蠢欲动很久,觊觎很久,直到合适的价格后才果断买进。

  这是关于平凡人的故事。《一个人的朝圣I》是从男主角弗莱的角度叙述的。弗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一生坦荡无垠,没有潮起潮落过,在酿酒厂默默无闻地干了四十年的销售代表,然后悄无声息地退休,连个欢送会都没有。大多数人在黄昏已近的时候,离开历史舞台都是有点落寞的,更何况他的舞台从来没有喧嚣过。夫妻关系貌合神离,隔阂就像跨不过去的沟壑,日复一日,横亘在两人中间。男主人公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退休、疏离的夫妻关系、无亲戚友人的来访,生活平静得犹如一潭死水,连个涟漪都没有。

  一枚小石子激起圈圈涟漪。一天,弗莱收到曾经在酿酒厂共过事的奎妮的一张明信片。奎妮告诉弗莱她得了癌症,时日不多,写信告别。悲痛的弗莱,反反复复,终于回了信,希望奎妮能够康复。然后打算去邮筒投递,路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无意识地向前走。直到遇到了加油站的'小姑娘,聊起了她患癌症的阿姨。小姑娘说:“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他想到了信仰。在电话确认奎妮还活着后,他决定去看奎妮,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从英国西南部南德文郡的金斯布里奇,到东北部苏格兰的贝里克郡圣伯纳丁疗养院,627里,87天,步行。这个徒步的过程,与其说是给奎妮希望的过程,不如说是他重觅幸福的过程。

  路上,他克服了身体上的伤痛,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一路走,一路回忆。回忆他和妻子莫琳的往事,回忆儿子戴维,回忆父亲和他身边频繁出现的女人,回忆在他十三岁时就杳无音讯的母亲,回忆和奎妮一起共事的时光,从回忆中找到走下去的力量。

  一个人的朝圣,不经意间被新闻媒体捕捉到了,然而喧嚣过后,弗莱清晰地意识到,独自一人的时光,更能明确此行的目的。

  开始徒步之前,他和妻子莫琳的关系,就像结过冰的湖面一样,不曾有化解的倾向,亦没有一线生机。对于妻子,他是婚姻的守望者。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用明信片或者打电话报平安。这种生命中有彼此的习惯,是多么值得称羡,不仅包括年轻时的激情四射,也包括绚烂过后的平平淡淡、无色无味。

  莫琳,家庭妇女,把中年失子之痛归根于丈夫的不作为,始终无法原谅丈夫;在丈夫远行时,又担心害怕,开始失眠。接到丈夫报平安的电话,收到丈夫从不同地方寄来的明信片,看到电视上的报道,她慢慢从回忆中汲取了力量,从开始的不理解到最终的释怀。这一切也是莫琳在弗莱离开后,重新对生命和生活的审视。

  弗莱和莫琳都在路上,在改善夫妻关系、重新通往幸福的路上。一路走,一路回忆,一路释然,一路向着幸福出发。

  生活在平凡世界中的我们,也会遇到这种坚冰期,与爱人,与亲人,与友人,与子女,与同事,只要不漠视不绝望,给自己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去为破冰做些弥补,没有感动不了的铜墙铁壁,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算契合吧。让自己冷静,理清头绪去做认为值得的有意义的事情,在努力中找到自己,找到爱,找到幸福。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一个人和跟一个人06-29

一个人06-27

一个人06-29

一个人的06-29

一个人06-27

一个人06-28

一个人06-29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700字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06-27

一个人在家06-19

一个人在家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