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徽因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林徽因传读后感1
林徽因是一个玲珑剔透的女人,她是那样的有灵气,感情丰富多彩。纵观梁思成一生的成就,都与林徽因是分不开的,从一开始选择专业到后来各国游历,对古建筑的测绘,成立建筑系……直至后来的国徽的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林徽因都有很大的功绩!
林徽因既是理性的,从她选择梁思成到后来建筑学的成就方面看到。也是感性的,比如她的诗,她的“太太客厅”,她的灵气与悟性……两种有冲突的性情在她身上表现的是那样突出!
她一生的经历是那样的丰富,知识是那样的渊博,才气是那样的突兀!
觉得她不属于家庭,但她有了家庭,她对梁思成有依赖,有引领,有相互激励,相互帮助,也是梁思成事业的大后方……但她却和徐志摩有那样深刻的友谊或许也是一种说不清的暧昧,还有金岳霖
她的一生那样的短暂,但是却是影响着那样多的人,在不同的领域有那么高的成就,还有那么多的朋友……
她的是幸运的.,生在一个富足,思想新潮的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见识广博!“新月社”“太太客厅”可谓“谈笑有鸿儒”
她的一生是坚强和奋斗的一生,爱与智慧的一生,感性与理性突显的一生!艺术与实操都有成就得一生!
她也是美丽与时尚并从……
希望人们再也不要嘲笑她的“太太客厅”,她是那样的具有人格魅力,她在有限的生命里那样的用力奔跑,那样的努力帮助别人,那样的给予别人友谊,至情至性……
林徽因传读后感2
作为一名低年级包班老师,白天是没有时间,只有晚上才有时间捧起自己喜欢读的书,历时近一个月,终于将《林徽因传》读完了,也许时间长些,但是阅读的过程却使我无比沉醉其中。人物临摹似的描写,景物身临其境般的描述,充满作者灵犀、生动的叙述独白,字里行间充满了浪漫、悲感、激愤、灵动,还有充满学术性的记载和专业知识性的词汇,更多的是对林徽因这样一个让人千古留恋的一代才女,伟大的母亲的一种怜惜,让人为她对艺术,对文学,对建筑学的奉献精神和那种痴狂而敬重。虽然这两个星期每天只读很短的一段,但是这个过程仿佛让我身临其中,体会并感受着其中的一点一滴……
本书主要对林微因进行了大量的描述,林徽因:民族:汉,福建闽候人,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出身于官宦世家。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丈夫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xx馀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另有部分篇什为其与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论文。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49年以後,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
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未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後,与世长辞,年仅51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林徽因的英语,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
读《林徽因传》的初衷并不是很明确,毕竟刚刚开始对这个人不是很了解,只是通过一个比较要好的同事介绍才开始关注她的,没想到这一读,便迷上了这个30年代的大才女。她的感情经历也让人印象深刻,她的诚恳,真实,率性,让这个女子变得那么的刚烈又温情。难怪徐志摩对她不舍,金岳霖(哲学家)更是用一生未娶来表达对她的迷恋。她的经历更是曲折万分,困难险阻重重,但是她的坚强,她刚韧的意志让她压制严重的病魔(肺结核)一直走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就是这样一个女子,也许在光华的背后有很多我们并不了解的真实,但是我们只要记住这样一个她,其他的又如何呢?
我想,现代的网络世界带给了我们许多东西,可是同时也让我们失去很多东西,这其中也包括我们读书越来越少了,学校让我们写读书心得也就是希望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因为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老师,它会给你带来许多东西。同时我们自己在读好书的时候也应该是用来彼此分享的。我之所以选择《林微因传》作为读后感来写,也就是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本好书,也希望大家多多彼此分享好书!
林徽因传读后感3
偶然翻到林徽因转,阅读完,心里不禁惆怅,她的评价十分多,有人说她是多情之人,破坏了徐志摩的婚姻,却又与梁思成结为夫妻,还是负了金岳霖,让他终生未娶,守护了她一身。有人说她对感情的专一,她对徐志摩的感情至死保留,念了一生关于林徽因的感情每个人理解不同,我并不是多愁善感之人,只是作者的文笔和主人翁颇感兴趣,竟让我有落泪的冲动,竟有些许羡慕,也有些许惋惜!
好奇竟然有这样一位女子让三个男人都为其倾情一生,寻找到她的照片,果然很美,由内而外的散发一股白莲的幽静,像水一样的女子是如此的吸引人!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句话第一次是在哪儿看到的已经记不得有到底是谁的原创更加无从得知。相信如果这句话人心中都会出几许暖意,像是对某个远方故人的`祝福,有好似对所爱之人的一声温和的叮咛。仿佛只要对方幸福,那么这个世界从此就不再下雨,只有晴天。
大家都在忘记自己的承诺,忘记了过往那一场有一场筵席。
谁一生没有许下承诺,但是谁又能够说自己承诺过的必须能够做到,路到尽头的时候,又要怎样还会去在意当年的选取是对是错。一程山水、一个路人、一段故事、离去之时,谁也不比必给谁交代,既是注定要分开,那么天涯的你我,各自安好,是否晴天,已不重要。
人说,北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故乡。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林徽因传读后感4
江南,总是孕育出一些极其秀美的东西。就像杭州的西湖,金箔似的阳光下,荷花欢欢喜喜地开着。花影下,阳光泄泄融融。在这里,一代才女林徽因诞生。
小徽因有秀气的脸庞,优雅的谈吐和活泼的笑声。她有明眸皓齿,清爽的简直像一朵水莲花。因此她从小受人喜爱。16岁,在这个花一样的年纪,她已随父亲漂洋过海,来到欧洲阅尽各种场合,委实是称得上一个才女。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和梁启超早已有意做亲家,没过几年,两个少年风光成婚,还诞下一儿一女,随后她就和丈夫出去游历,探究建筑。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我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当她要进行深入研究时,"七七"事变爆发,她被迫中断野外调查工作。不久,北平沦陷,全家辗转逃难到昆明。她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但在此乱世中,她依旧带病工作。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又回到北平。在北平,她完成了很多作品。林徽因是爱着建筑的,在拆毁明清城墙的时候,她扶墙痛哭。在这样的一种心境下,林徽因的病情急遽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于1955年离世。
林徽因是一位多么热爱事业的人,我总是觉得,她爱建筑胜过爱自己。即使是在抗战时期,在李庄简陋破旧的屋子里,依旧认真研究建筑,经常工作到深夜。几年中,她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怀有的心愿。
梁衡写过一篇文章——《乱世中的美神》,写的是宋朝的李清照。文章中有一段“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这在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李清照和林徽因简直是像极了。李清照在金攻宋的灾难中流亡,但她依旧关心国事,写下《题八咏楼》,这首诗气势磅礴,哪里像一个女子所写。我觉得林徽因亦如此。
她们自小就聪颖且美貌,再加经历重重磨难,磨练出了意志,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更加明白自己的心。不知不觉,在乱世中成为了一名佳人。
林徽因传读后感5
古往今来才子佳人的故事数不胜数,每一个都牵动着痴情儿女的心。相对于单纯的才子与佳人,才子与才女佳人的故事更是让人魂牵梦绕!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和金岳霖之间的情感故事早已成为佳话,在未读《林徽因传》之前我对林徽因的映像停留在情感问题上,而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对林徽因的认识度更广了,这位才女的丰富一生让人惊叹。
徐志摩在我眼中一直一直是浪漫的代名词,而林徽因是理智的.,浪漫与理性的相遇注定碰撞不出爱的火花。事实也是如此,徐志摩与林徽因注定是诗友挚友的关系。而梁思成相较于徐志摩来说有的不仅是浪漫还有幽默更多的就是那份理智。比如,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图书馆内约会读书,徐志摩有时会凑趣过来聊天,而梁思成便在门上贴张纸条,大书“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愿干扰),梁思成,林徽因二人的结合是美与智慧的结合,是才与情的碰撞!
李清照的才思让人折服,木兰的坚毅让人钦慕,而对于兼而有之的林徽因更是让人佩服!林徽因是中国建筑的巾帼。林徽因是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这是大家所熟悉的,此外她还是挽救濒临灭绝的泰蓝的第一人!林徽因才气逼人,她得诗作是心得歌声,她的文章是现实的呐喊!林徽因的坚毅让人感动让人钦佩,身患疾病的她从没有在病魔的面前低头,她在与病魔斗争,期间写出了很多好的作品!林徽因对中国建筑行对中国文学界所做的贡献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读《林徽因传》为林徽因的人格魅力与才情所深深折服,这是一本很好的传记小说,值得一读。
林徽因传读后感6
这个季节,气候、温度,都还像极了人间四月天,然而四月天是一个新生的时候,一切都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现在却是迟暮时光,一股股清凉从窗外泄入,苦口婆心地规劝着我们这颗依然微热而略显浮躁的心,告诉我们秋天来了,万籁俱静的冬天也就不远,如果不能从温柔的床上拖起病怏怏的身子,这一年就要这样荒废过去了。
所以决绝地放下手中因发黄而散发着腐朽气味的书页,决定走出家门,走进外面那个清风白云意悠悠的世界,去亲近她,好让自己因为浮躁而即将扭曲的内心仔细去感受这世界的美好。
第一次听说林徽因这个名字,是在一篇频繁被转载的空间日志里,她的丈夫是梁启超的儿子中国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徐志摩为她抛妻弃子,金岳霖为她终生未娶,是一种好奇使然,让我想去解读这是一个怎样旷世美丽而优雅卓绝的女人。于是偶然又必然地拾得了张清平先生的《林徽因传》,细细读下来,才发现自己被骗了,她只是一个普通的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的女子,她并非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但她的伟大之处正在于那些点点滴滴的平淡,我最佩服她十六岁时对她和徐志摩的情感的决断,那是一个多么理性优雅的决断,正是这样的决断让他们保持一辈子纯洁挚烈的友谊。她的魅力之处在于她永远激情不变的活力和热情,在于对美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在于她对幸福明智的选择和善意的满足。
但说实话,这部书让我认识的不仅仅是林徽因,更多的是一批属于那个年代曾经只是熟知名姓,却一直觉得遥不可及的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像徐志摩,以前读他的诗,很难想象他是一个现实中实实在在的人,总觉得他飘在康桥的云端,绣在偶然抬眸的某个绝代佳人的波心,而他竟然是那样一个至情至性,拥有一颗纯真如孩童般的赤诚之心,勇敢执着去追求自己认定的美好和理想化的生活的人,可惜正是这种对美的苛求,注定了他一辈子的悲剧生涯,总是追而不得,现实和理想之间总是相差很多,甚至背道而驰,他确实不适合人世间的种种,一个清逸潇洒的人是不应该被生活琐屑困住手脚甚至逼入困窘的,可是陆小曼在他身后挥起了皮鞭,他成了一头拼命向前却团团转的骡子,自信和情怀都被破坏了,但更可怕的是理想的破灭,可知他当初不顾一切选择陆小曼的时候,是抱了多大的憧憬,以为前伤即愈矣,以为后景唯美矣……可惜,一切的一切都事与愿违了。以至于看到34岁的他遭逢意外,近于百年前的这场事故竟像突现我的眼前,让我一时之间哽在心口,泪如雨下,似要同他一起窒息了,在我看来,那不是一场意外,那是一次必然!
当然,在为徐志摩惋惜的同时,我又觉得这样的结局其实并没有其它的选择余地,林徽因和梁思成是那样的天造地设志趣相投,他们是互相的完善,彼此的补充,谁缺了谁,都不可能成就后来那个所谓的自己。我是被他们带进了一门艺术化了的科学里,以前一直以为土木是一串串数字,是死板的横梁竖柱,是钢筋水泥的建筑工程,虽然也曾被旅途中偶然一见的或恢宏或雅致的建筑震撼过,但似乎从来没有与科学联系过,总觉得那是自然,自而有之。其实,在历史解读过程中,我才恍然,那是集多少朝多少代人的智慧和审美而造就,而且在认识和保留这些美丽建筑的过程中,曾有多少人艰辛地奔波努力过,义愤填膺地抗争过,而梁思成和林徽因无疑是这个过程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他们的考古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让几乎在研究领域一片空白的中国建筑学走向世界,被世界所认同,如果没有他们,中华灿烂的建筑文明也许真的就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甚至那些珍贵的美丽的古建筑,那些宫殿,塔寺,园林,那些艺术品,那些珍宝都会在战争中在浩浩荡荡的重建大潮中毁于一旦,以废墟示人。幸甚,有他们守护着那些唐宋的斗拱,守护着明清的飞檐,还有那雕梁,那画栋……尤其让我兴奋的是,曾经,他们的脚步那么近,大同的云冈石窟,应县的木塔,灵石,代县,甚至五台山,豆村的佛光寺,都有过他们的足迹,他们曾徒步走来,住在贫穷的山西农民的土炕上,他们曾爬上爬下地测绘,前前后后拍照记录……感动我的不是他们的贡献和成就,是那份热忱,对自己钟爱的事业的那份狂热。
那个时代的青年,为什么就和现在的不同了呢?那个时候,他们可以以那样饱满的热情去认定自己一辈子为之奋斗的`事业,可以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地一条道走下去。而如今,这样的年轻人很少了,身边的同龄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从学校走出来以后茫茫然不知所向何方,我面试过很多家企业,面试官总是说我们这些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当然我装作自己是有的,还讲的头头是道,可是我心里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所以每次面试通过,自己却又下不了决心去,总觉得还不是自己想要的……其实,不过浪费别人的感情而已,所以我决定停下来好好想想,自己这一生到底可以做些什么,是不是非要逢考试必去打酱油,逢面试必去凑热闹,是不是非要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出一个所谓的未来。
任何一个被美化了的,神话了的历史人物,都逃不过偶然的疲累,彷徨,甚至抱怨,这属于一个正常人所该有的我都从这个被誉为旷世的奇女子身上看到了,这让我少了些自暴自弃,开始考虑去客观地摆正自己的位置,我发现前面的时光,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口味,我曾错误地把自己幻化成各种角色,我时而是一个强势的优秀的对自己有合理定位的强女子,时而又是一个多愁善感冷若冰霜的林黛玉,有时会是热情奔放开朗明艳的,有时又拘谨酸臭挑三拣四,有时是和蔼老成的阿姨,有时有被定义为“有一颗三岁孩子的心智”,有时清高冷傲,有时又低声下气,有时“超凡脱俗”,有时又俗不可耐,锱铢必较,有时善良感性至真至诚,有时却又费劲心机编制恶毒恶心的谎言,有时我懦弱地需倚着别人的肩膀才能前行,有时我却勇敢地抬起高贵的头颅专心走自己的路……或许那都是我,每一个都是真实的,但从没有人真正了解过。偶然朋友打趣说:“有多少人说过爱你呢?”她还自信满满地断言:“至少会有三个吧!”然后我悲哀地发现,只有一个,只有他一个,可惜不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真的挺奇怪,我想喜欢是不需要了解的吧,但至少爱需要,可惜真正没有一个人试图真正了解过我,当然我也不曾去了解谁,所以我没有爱,并且我以为我这辈子也不大可能会有了,喜欢倒是可以,而且可以很多,有相互的,有单方面的,有持久的,有短暂的……不过,不管是怎样的,不管我们有过怎样尴尬的甚至不堪的过往,当一切已成往事,我还可以坦荡荡地跟那些“旧人”聊天,我以为不管有过什么澎湃,做好朋友是不错的归宿,当然我这里所指不仅异性,不仅恋人,还有那些曲曲折折一路留下来的朋友,只是这里头若有那放不下的,纠结的,坦荡不了的,我希望干脆不要来往了。其实过了这么久,成熟也好,幼稚也罢,我总习惯隔段时间删减一下我心里的人员名单,那些没有必要的,我需要明确告诉自己:应该剥离!当然,那些留下来的,我们只要珍惜此刻就好,愿大家一切安好。
其实一直以来,我并不醉心于八面玲珑,我并不在乎人人维亲,我觉得人生有一足矣,何况二三?已经非常幸福!也许我真的老了,累了,没精力去维系那么许多,也没心情去扮演一个孩子,因为我早已不再可爱,况且我清楚得很,即使我再可爱,你也回不来,我有我的年龄,有我应该明白的事理,应该拿的心态和摆的姿态,有我该做的本分,即使在父母那里,我也已经是个老孩子,应该承担起一部分的责任,我想要的,家人需要的,不需要寄希望于任何外人外力,真的,有我就足够了!
八月的天,异常高远,异常开阔,自从决定不管不顾地逃离几日,不管不顾地去见一个难得的愿意无条件随时随地随时随刻接纳我的朋友,心就明媚起来,抬头见一队队鸟雀飞过,想到的都是诗意,浪漫的布拉格广场白鸽的踪迹,还有那个拥挤的许西的小巷子,那个我曾经居住过的熟悉的小巷子,过了这么久,总还是默默地回来走一遍,仿佛这里落下了什么最美的东西,也许那里有我唯一的一次对爱情的憧憬,也许那里有第一次初嗅爱的花蕾的芬芳……只是现在想起只是淡然又淡然,那一切仿佛一缕清茶的清香,随风而过,清新而瞬间即逝,以致我常常怀疑她是否真实存在过——我那幼小得幼稚的爱情!
悠悠然,梦里,仿佛还是那个世界,那个纯粹的年代,我常常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年代,这个年代,还有什么是纯粹的吗?你是人间四月天,而我,此间,正行走在世事八月里!
林徽因传读后感7
读完这本书已经有好几天的时间,一直想写些什么。林徽因真是一位传奇的女性,她的人生活的非常精彩,书中有一些内容对我触动很深:
一,非常欣赏她对热爱专业的执着,从小受过中西方的连续,接触很多人,每次看她的言论都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这是众多知识的积累,再融会贯通的结果;
二,书中聚集了很多在当代非常有影响力的名人,这要搁在现在,都是大明星价格的。特别向往他们一起下午茶的时间,畅聊各种事实,或就某个观点,甚至谋篇文章加以讨论,我认为这才是一种有意义聊天。(想想我们朋友间的聚会,好多是以吐槽为主题的,是有点儿浪费时间和精力哈);
三,书中对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有一定笔墨的.描写,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几封梁启超给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书信,我想这才是一个父亲对子女尽心尽力的教导与指引。
四,林徽因在十六七岁的时候遇到徐志摩,我想她对他是一种崇拜,一种可以一起谈天说地的朋友。当然徐志摩是浪漫的,林徽因可以在她那个年纪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没有答应当时徐志摩的追求,这种智慧让人钦佩;
五,最后来说一下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姻,我想说的是能有这样的伴侣过完一生,这是最大的幸福,没有丝毫的遗憾。
林徽因传读后感8
在春天的雨夜里,听《相逢是首歌》,就这样做了那个怀旧的人,恋上一首经典老歌。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多么美好的句子,美得让人要落下泪来。那些远去的青葱年华,开始在雨夜里重现,仿佛只在昨天,可我为何早早就更换了容颜。
更换容颜的,又岂止是我,还有岁月,以及行走在岁月河岸的许多人。那么多红颜佳丽都随着时光渐次老去,当你以为过程是缓慢,回首却只需瞬间。是的,覆水难收,春去会有春回,花谢花还会开,可人一旦把恩情偿还,就再也不相欠了。
其实,人生原本就没有相欠。别人对你付出,是因为别人欢喜;你对别人付出,是因为自己甘愿。那些付出了想过要收回的人,又何必让你费心去在意。我佩服那些爱过无悔的人,就算分手,依旧可以做到从容相惜。倘若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这样宽容慈悲,这风尘的世间虽然烟火蔓延,却不会再有伤害。
深夜里听到乐声,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静听着,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这是林徽因写的诗,爱过之后写的诗。因为爱了,所以听一首弦音,颊边泛上了红。我是多么的喜欢那一句:"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在她很青春的时候,似乎就已经知道,世间万物有其自身规律,就如同山河不可逆转,岁月不可回流。很多人说她永远像梦一样美丽迷人,其实她活得比谁都清醒。
她和所有女孩一样,甚至比所有女孩都更喜欢做梦,但是她不会让自己沉迷。她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心,为的是不让自己受伤。所以读林徽因的文字,永远没有疼痛之感。即使她伤了,也会掩饰得很好,也许她会觉得,快乐是所有人的快乐,悲伤是一个人的悲伤。这么说,不是歌颂林徽因多么的伟大,而是有些人从来都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伤处。
林徽因和徐志摩在康桥深刻浪漫地爱了一场,爱到几乎忘记他们的相逢其实是一场美丽的错误。茫茫人海,遇见是多么的不容易,怎么忍心轻易说别离。他们甚至愿意一直梦着不要回到现实,现实像一把利刃会将彼此都割伤。
几乎每一天徐志摩都去找寻林徽因,他们在一起谈论诗歌,所以林徽因诗歌里一定有徐志摩的影子。那时候,徐志摩和林长民是挚友。林长民欣赏他骨子里浪漫的诗情,但作为林徽因的父亲,他知道徐志摩已是有妇之夫,况他和好友梁启超有过口头之约,曾想过将林徽因许配给梁思成。林长民亦是一个潇洒浪漫的人,他认为徐志摩可以和女儿林徽因相恋,但需要适可而止,并且不能与婚嫁相关。
林徽因传读后感9
生命里有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多少的愁苦和伤感。华灯初上,时光流转,他与她的曾经留下不可抹灭的痕迹。那些无处安放的曾经,破碎的让人心疼,他推开了所有的人,把她放在心上。他想应该守候,继续这么守候着。
有人曾说“如果一百个人来问我完美女子的标准,那么我一百次都会回答说是林徽因,”是的,她已经是个传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她早已隔着如许烟波岁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书页中的一个剪影。所有人都知道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为她写下那样的美的诗,可是最后她还是没有选择他。可是,比起徐志摩那样激烈的爱,金岳霖的脉脉深情更令人动情。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百转柔肠冷如霜。爱有很多种方式和理由,这里无意责怪谁,可是金岳霖的故事听起来更加撼天泣地。真正的爱情不是利己,而应该是利她的,他为了她终生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人可取代她。对他来说,春风再美也比不上她的笑。是否女人,永远不必多问,她永远天真,为他所爱的人。
把人生看做是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便不会频频回首,你会不会忽然地出现,在旧时光的风景里,成为珍藏一生的美丽。也许会看到别的风景,可是回头看,仍然觉得还是她。即使多年后,当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因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最后还是一言未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对他来说,花开了,他就画花。花谢了,他就画自己。你来了,他当然画你。你走了,他就画一画回忆。。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的早天,八月的忧愁。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仿佛一本书,慢慢翻到最后一页。
若无缘,六道之间三千大千世界,百万菩提众生,为何与我笑颜独展,唯独于汝相见?若有缘,待到灯花百结之后,三尺之雪,一夜发白,至此无语,却只有灰烬,没有复燃。他从来没对她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无言地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这一切。爱她却不舍得让她痛苦选择,因此只得这样沉默。因为,能够说出来,大约都不是真的。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他会想起你年少时候的容颜,在他心中,你永远都是十七岁的那个穿白衣裳的小仙子,他会想到嘴边不自觉地轻轻地微笑起来,叹息地说,她啊……之后便是沉默,沉默之下,原本是有千言万语的,可是已经不必说了,那样的林徽因,在那样的他的心中,便是独一无二的万古人间四月天了。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金岳霖为林徽因终身未娶,长期比邻而居,而他去世后,也和林徽因葬在同一处公墓,像生前一样做近邻。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林徽因这样写道
他如此深刻地爱着她,终身不娶似乎有了更确切的理由:纵使有再出色的女子,与她相比,也黯然失色,新娘若不是她,娶妻何用?金岳霖去世后,骨灰也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与林徽因墓仅仅一箭之遥。终于明白,世间有这样一种情感,叫做至死不渝。
一生走过许多地方,一辈子只陪在一个人身边。你在的时候,你是一切。你不在的时候,一切是你。终究一别千年。我努力地去想,想你的模样。一直到许多许多年后的今天,许多许多年后的我,才明白许多许多年前的你,为什么有那么许多许多的沉默、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原谅匆匆的时光,记住生命,记住爱,记住温暖。
林徽因传读后感10
说道林徽因,我相信每一个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摸样来,我们对于她还是有一些了解的。我们对于她的了解更多来自她的文章,来自她的爱情故事,以及她和她丈夫对于建筑方面的贡献。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林徽因传读后感1000字书评。
对于林徽因的形象我们看到的似乎总是温柔的,古典的,优雅的样子,总是中式的打扮,即使在国外留学期间,她也都是穿中式的服装。
林徽因的才华不止是她的文章,她的魅力也不仅是她的容貌,她的光环更不止来自于她的“绯闻”。更多精彩之处是她与丈夫梁思成在建筑方面的贡献,她写的关于建筑方面的`论文总是跳脱出建筑的坚硬和冰冷,她的论文自她的笔下的润色,落于纸上有温度,有柔情,专业中揉入了生命。
那些建筑物在林徽因的笔下是“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这些美的所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
“太太的客厅”里,是一群文人墨客的欢宴,充满着艺术,文学,浪漫,优雅,时尚;诗情画意,咖啡美食,情怀无限,美好无数……令多少人羡慕又嫉妒着,如今的我们只能靠着所能看到的文字,图片以及贫乏的想象力去脑补那些画面了。
“在林徽因生活最优裕的那些年里,她和丈夫长年奔走在穷乡僻壤,一点一点地梳理着中国建筑发展的脉络,为每一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发现了古建筑遗存而如获至宝、欣喜若狂。
她踩烂泥,坐驴车,住肮脏的小店,床铺上爬满跳蚤,被咬得浑身是包;山野的风和无遮无拦的烈日使她的皮肤变得粗糙,粗劣的食物和艰辛的路程损害了她的健康;”
这是林徽因的另一面相,这一面相就显得不那么优雅和浪漫了。那个年代的交通并不方便,而且他们要探索的古建筑都在深山里,或者在偏僻的乡村中,因为只有在那样“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古老的建筑才能被很好的保留着;并且这个期间正是日本人侵华的战乱年代。
林徽因在这探索的路途上所遭受的困难,辛苦,疲乏,是文字表达不出来的。人往往是经历过了困难,困难就都变得轻描淡写了,而经历的那个时刻,却是一秒一秒的煎熬过来的。而且经常是煎熬过后所看到的古迹已经被破坏或者已经不存在,那种痛苦和失望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这些辛苦往往被他们寻到古迹时的快乐和收获而冲淡了。很多时候工作中的他们是完全忘我的,当工作结束后才感觉到累,感觉到险。这是对建筑,对国家真正的热爱和执着。
这般的辛苦在林徽因的文字中都是看不到苦的,那些苦竟都透着美好,灵动,建筑和风景在她的笔下都变得鲜活起来了。
这是林徽因写于探寻古建筑期间的诗。内心中要有多少的美好和馥郁,才能在那般艰苦中表达出这般的宁静,纯然。灵魂中要有着怎样的芬芳,才能抛却掉那许多的愁苦,写尽自然的绝美魅力。
一个人不把苦当做苦,不把恼着于恼,需要的是对生命具有极深的热爱和尊重,这亦是对自己的热爱和尊重。不曾辜负属于自己的那段生命。
一面是“太太的客厅”的华丽,一面是对中国古建筑的成就,一面是诗人的浪漫,多情……林徽因有着太多的面相,那是我还不能表述清楚和感受得到的。
我所能看到的,所能写到的,都是我在我的窗子里看到的“窗子以外”。
林徽因传读后感11
几段梅风,几星荷雨,小院湿了青苔,记忆,她不是玫瑰,不是牡丹,不是暗香黄昏黑夜,她是一朵离天堂最近的白莲,是迎着黎明与春天定下的誓言。
她有个好听的名字,林徽因,她出现在多少人的梦中,她蜻蜓点水般的掠过,她却早已化身成燕,在无数人的回忆中流转。
这便是她,哪怕是用一整个日月,也道不尽的女子,哪怕是用一生,也忘不掉的女子,她似乎拥有了所有祝福的言语,她似乎夺取了所有注视的目光,甘愿做她的叶,甘愿做她的伞,在这本小小的《林徽因传》中,给了我们一片温柔黑白,清亮如空的世界。
书里的她,才华横溢,吟诗作赋,研究建筑,参与国徽的设计,拯救传统工艺……诗里的她,清秀温婉,人间的四月天,是爱,是暖,是希望……生活中的她,优雅却又义无反顾,面对心动,停留时美好,离开时决然……会不禁赞叹,是一个怎样的人,才能令世人用如此仰慕的神情去张望,去追寻,不知从何时起,这成了放不下的执念,不知从何时起,这样算来,差不多已经一生了。
我与她的出生相隔了近一个世纪,是历史的沉淀,让我隔着一个世纪的光阴一点一点描摹起她的模样,她的眼睛,她的鼻尖,还有她的嘴角,然后,再从她的欢身笑语中,感悟到这唯一的女子。她选择在人间的四月挥手告别,你看,连上天都如此眷念你,让你如此幸运,许诺了曾经的相濡以沐。
我羡慕她的聪慧,羡慕她的冷静,羡慕她的执着,羡慕的太多太多。
我能想象,我能有所感触,望着窗前一目红枫,期待着不久的春天,看着桌上简单的几行小诗,回味着忙碌却又充实的`生活,她难得的宁静,她难得的空隙。
不知道有没有与我相像的人,不了解自己,有时也无法充分的了解某些人和某些事,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快乐,这是不是真实的那个自己,再或者,眼前的生活,是不是就是适合自己并且希望的,我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放空,看看天发发呆,喝点什么,吃些什么,眼神,却会更迷茫些。
作者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一起相伴雨季,度过年华的人,终究会在某个路口离散,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此时,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只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我说,如果时光的齿轮停止转动,她依旧会是一朵开在磐石上的白莲,静静的观赏着我们这些疲于奔波的人,静静守护着她心里,那一处应该名为康桥的角落,没有留给任何一个人涉足,让其长着漫天的草,下着无声的雨,这不是无奈,不是怀念,更像是一种寄托,将想要说的话,装订在诗里。
今天的人们,会在一生中遇到多少的人和事,又会在多少的努力和现实中明白,人生需要惊涛骇浪,更需要惊涛骇浪后的平静。
诗人潦倒的一生,今人忙碌的一生,茫然之下,寄托之上,又是多少岁月在悄然婉转,成歌成诗。我曾天真的以为,真的有勇气可以不顾一切,我曾稚嫩的觉得,三尺宽的肩膀可以扛下所有,在冰棱的反射下,透过无边的黑暗,照耀出万丈的光芒无惧刺眼。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已经经过了好几个春天,好几次花开茶靡。
时间消磨了少年眼角的光,打散了花上,拥挤的蜂蝶,她终究为人妻为人母,过着热烈后平淡的生活,依旧带着某一缕褪不去的光华。不知在哪本书上看到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看到那些与生活抗争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选择屈服或者坚持。
她的存在,本就是一个奇妙的邂逅,宛若一首没有终点的小诗,在每个会到来的春天,延续着每只蝴蝶的梦,天上地下,铺满了星星点点的美好。这是四月的风,又似睡梦中,唇间淡淡的轻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12
林徽因是温和的,她的性情没有太多的放纵,所以也不存在多少破碎。她活得乐观而执着,坚定又清脆,所以她的生命不惊心亦不招摇,她不曾给别人带来粗砺的伤害,也不曾被他人所伤。她是那样的柔婉又坚忍,诗意又真实。
她常想,人世间生活着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在你的生活中来来往往,你认识了他们,甚至你也不讨厌他们,但是,他们在你的生命中却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只有极少数的人,你愿意和他分享你心灵的秘密,你的.快乐和忧伤,你的热爱和热情,真正的友人是你可以搁置心灵的地方,是上帝给予人生的恩惠和慰藉……
人们谈起林徽因,往往想到的首先是她与三个男人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别忘了,在林徽因的生命里,事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有激情。她曾经说过:“我觉得我的一生没有太堕入凡俗的满足也不算一桩坏事。志摩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激励在我的生命中,或恨,或怒,或快乐或遗憾,或难过,或痛苦,我也不悔的,我也不得意我自己的倔强,我也不惭愧。”她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释放了全部的爱与热情。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她走了,在1955年四月春日的清晨。尽管晨光熹微,白露如霜,但人们都记得,她走于一天最清新的时刻。尽管这个春天乍暖还寒,风沙扑面,但人们都记得,她的生命定格于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13
林徽因是一个聪慧的女子,是个迷人的女子。是徐志摩怀想了一生的人,是金岳霖记挂了一生的人,是梁思成宠了一生的人。是怎样的女子让形形色色的男子仰慕她,这是我内心充满了好奇。无意间看到了《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使我心中的谜团渐渐解开。
这本书的作者叫白落梅,原名胥智慧。她栖居江南,文字清淡。简单自持,心似兰草。她是一个凌霜傲雪,拣尽梅枝的女子。凭一支素笔,写尽山水风情,百态人生。没有风华绝代,只有岁月静好。读者盛赞其文“落梅风骨,秋水文章”。
这本书主要讲了林徽因的一生。从林徽因的出生到去世。作者用了及其细腻的笔法写出了一个如花般的女子。正如他的出生地杭州一样,林徽因是让人魂梦所系的。恍如梦境的烟雨小镇,月上柳梢的深深庭院,就像林徽因一样让所有与之相遇之人都会被她吸引,沉迷。林徽因喜欢白莲,多年后她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那朵白莲。无论岁月如何改变。她永远活在人间的四月,有着不会老去的容颜。
人活世间,注定有太多的诱惑和纷扰,是有的人会迷迷糊糊度过一生,但有的人却会活的清醒。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林徽因总是那样的洁净,任凭世事万千变化,她的内心始终山明水秀。
有一本书以前是这么写的:“她不仅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机智幽默的谈吐,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个才情横溢的诗人。一个八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她是一个让人神魂颠倒的情人,一个让人如沐春风的朋友,更是一个能够患难与共的妻子;她对任何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都会兴奋……她,就是中国近百年的文化史上“才貌双全”的,集佳话、传奇、才艺、品学、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
说到林徽因,总会让人想到她与三个男人之间的感情。但是别忘了,林徽因在她的事业了,也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师的她,在收获感情的同时不往事业,参与了中国国徽的设计,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还是传统景蓝工艺的拯救者。所以我觉得就应向她学习。作为一名女性,不管是清新淡雅也好,聪明美丽也罢。我认为,一名女性要有自己的事业和经济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自立。若凡事都依靠男人,就只会剩下感叹、悲哀的份。所以我认为女人就该像林徽因那样,活出人格,活出气概,活出内在的修养与气质。
看过一期的《非诚勿扰》,有一男嘉宾说和她牵手的女嘉宾务必放下手中的工作,安心持家当家庭主妇,结果场上的灯全没了。这就说明了如今的女性都已走出家门干活,不在依靠男人干活吃饭了。不要把幸福建立在他人身上,女性的潜力不比男人差,所以女性要学会自己努力,为自己奋斗。
女人不仅仅要有高贵的气质,还要有内涵,林徽因做到了,而且还是一个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双结合的人。知识是本钱,姿色是资本,林徽因全部拥有,值得借鉴学习。
书中的林徽因,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就是她的爱心。她爱自己的父母,爱家庭,爱兄弟姐妹,更爱自己的孩子。她把温暖带给了所有人,善待他人也善待了自己。她在感情上与梁思成交相辉映,懂得“相夫教子”之道,做智慧的结晶,是家庭生活的中心轴。她是孝女,是贤妻,是慈母,是良友……
美貌的女人光芒万丈,有才华的女人魅力四射,林徽因不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吗?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令我对林徽因有着一股浓浓的敬佩之情,也使我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活在当下,要努力地为自己活。活出自己,活出精彩!
林徽因传读后感14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是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一部传记。
林徽因,于190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宦官世家,她的祖父根据《诗经·大雅·思齐》中,为她取了“微因”这个美丽的名字。但为了与当时一位作家林微因相区分,改名为“徽因”。
1920年,十六岁的林徽因随父前往伦敦读书,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圣玛丽学院。她也加入父亲的应酬,接待过许多文化名流。这也为她以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也是在这座浪漫的城市里,她遇到了有着儒雅风度、诗人气质的徐志摩。当时刚从美国到英国的这位年轻才子,已与张幼仪结婚,还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如此风度翩翩,林徽因怎能做到心静如水?
有人说,徐志摩这一生是为了情爱才来到人间,他的使命是为了赴那些红颜的约。唯有真爱才值得他不惜一切心力去拥有。他为陆小曼奔波,又为了赴林徽因的一场讲座坠身山谷。徐志摩是如此,我们又何尝不是?
康桥。
了解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人都知道,都知道那是一场康桥之恋,是他们热情相拥的地方,亦是他们挥手告别之地。
林徽因是清醒的,她知道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恋爱,于是在其父回国时随父回国。
她这一转身,丢弃了在这的一切:她的初恋及她的初恋情人。
我们都明白徐志摩当时的心情,但他没有勇气怪怨她,因为她的转身,虽是分别,却让两人都记住了这段短暂的美好回忆。
正如他在《再别康桥》中所写:我悄悄地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但愿如此吧。
林徽因最后遵从其父的意见,与其父朋友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结婚。
婚后,林徽因肺病日趋严重,到香山别墅静养。在这幽静的山上,林徽因先后发表了多篇小诗。同时也有很多旧友特地从外地赶来看望她。秋季,林徽因便病愈下山。
随后几年,林徽因随梁思成到处奔波考察古建筑,并参加编写了多本书籍,在文学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因不抵郊外风寒,导致病情恶化,一位才女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这样一位才女,一位身在民国的才女,是浪漫的、清醒的、朴实的、洁净的。宛如一朵白莲,出淤泥而不染。在民国这段纷杂的时期里,使她懂得人生飘忽不定,要随遇而安。她,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是否亦是如此?要学会她的洁净,亦要学会她的隐忍。
她,正如那幅联所描述的:一身诗意千寻瀑,万站人间四月天。
期望你,永驻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15
最近读了白落梅的《林徽因传》,被作者唯美的文字打动。她所描写的林徽因是个风华绝代的女子,不仅有倾城的美貌,还有无与伦比的才华。就是这样一个女子,虽然只活了51岁,可是她的一生,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各色男子仰慕了一生。
在此之前,只知道林徽因与徐志摩的那段旷世的康桥之恋,也只知道林徽因最后是嫁给了梁思成,从来不知道还有个金岳霖,终生不娶,只为了默默守候在林徽因的身旁。金岳霖与林徽因,两家毗邻而居,只为了能将心爱的人放在眼前,静静地想念、默默地关注。世间还有这样忠于爱情、情深若此的男子,叫人真是难以相信。他的爱,艰辛,刻骨,让人心痛难当。
在此之前,也只知道徐志摩是飞机失事而离去,一直都相信有的书上所说的,是因为陆小曼花钱无度,害徐志摩四处赚钱贴补家用。殊不知徐志摩也是怀了私心,为了赶林徽因的一场讲座才坐的那班飞机。如此说来,也是徐志摩的心的一隅,一直没有忘掉林徽因。有关她的`一切,他都一直在意着、关注着。
为此,特地百度了下林徽因,想看看她到底是怎样的倾国倾城的女子。虽然早好多年前看过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可印记里一直只有戏里的林徽因的形象,真实的她到底是什么样子,一直无从印证。百度过后,有点小失望。不觉得她有绝世的容貌,但肯定她有过人的才华,在文学上、在建筑史上,少有人能及。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是林徽因的代表作。在芳菲的四月吟唱出的最美丽的诗篇,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和暖
【林徽因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林徽因传读后感500字 林徽因传读后感06-27
林徽因传读后感05-01
读《林徽因传》有感04-19
林徽因传读后感12篇05-18
读后感1300字 林徽因传读后感06-27
读《林徽因传》有感800字06-22
读《林徽因传》有感_读后感1500字06-19
读后感作文1300字 林徽因传读后感06-27
作文读后感2600字 林徽因传读后感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