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透过自我的学习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一篇文章。读后,体会有四。
一是要勤奋。宋濂家中贫穷,没有书看,便向别人家借,“手自笔录,计以日还”,勤抄,勤写,即使在寒冬腊月,“手指不可屈伸”,也不懈怠,“少年辛苦终成事,莫向光明惰寸功”,他凭着自我的勤奋刻苦,最后“遍观群书”,也为以后的学业打下了基础。个性签名爱情
二是要虚心。为了请教有学问的老师,作者“尝趋百里外”,向当地长辈叩问请教。俯身倾耳,恭恭敬敬,遭到老师训斥,却毫无半点怨言怒气。反而“色愈恭”“礼愈至”,等到老师和颜悦色,则又请教,如此懂事,礼貌的学生,老师怎会不喜欢呢?定会认真解答,“态度决定一切”。虚心,使得宋濂“虽愚”“获有所闻”。
三是要实践。作者成年后,跟着老师访学。“负荚电履”,“穷冬烈日”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不能动”这些经历,看似倍受折磨,实际是作者自我锻炼的一个好机会。陆游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的知识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作者的'访学生涯,对他学习的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要乐学。作者的学习条件可谓很差,“无鲜肥滋味之享”“温袍敝衣”,而同舍人“皆被绮绣”“骅然如神人”。如此强烈的比较,作者“略无慕艳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铸乎?宋濂以学习为快乐,不与人攀比,一心读书,“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文章开篇“余幼时即嗜学”,不错,学习要从小时候开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就是此意,要珍惜时光,才能如宋濂学有所成。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2
这几天,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言文,作者宋濂的一举一动引起了我的注意,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作文。
宋濂小的时候就很好学,因为家境贫困,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还要亲手抄写,按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到了冬天,天气非常寒冷,冻得手指不能弯曲,他还是不放松抄写,抄完,赶快送还,不敢稍稍超过期限。因此,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他。于是,他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很大的阅读量。自己又捧着经书跑到百里之外,向有名的前辈请教。前辈因非常有名,前来求学的学生挤满了先生的书房,在求学的过程中,大雪深几尺,脚冻坏了都不知道。
就这样,宋濂获得了知识,可是,我们不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吗?他当时的环境那麽艰苦,那么凄凉,为了求知,不顾一切,勇往直前,渴望求知。可是我们呢?环境优雅,吃穿不愁,家离学校也就十几分钟,我们不能像宋濂那样什么都不比?什么都不羡慕吗?我们不能像宋濂那样什么都不顾?只想学到那盼望已久的知识吗?是的只要你想,没有不可以。所以,请同学们把“不”这个字从你们的`人生字典中删掉,永远都不要留下什么痕迹。
因为作者心中有求知的渴望,所以作者他什么都不会去想,因为知识就是他的精神食粮,就是他漂亮的衣裳。所以,我想说,我们可以与他一样,可以好好学习,可以为了知识而不顾一切。可是,我们做到了吗?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3
《送东阳马生序》是选自宋濂的《宋学士文集》。文章先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然后联系马生求学的优越条件,这样,我们不难就可以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文章中提到宋濂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情况——“余幼时即嗜学。学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在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恶劣,家中无钱,问人借书,寒中抄录,而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专心求学。因此,他后来有名望有地位,诗文成就高。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其实,学有所成并一定要在顺境中、逆境中、优越的社会年度中、机遇中才能达到的,最重要的也是自己,自己的专心与否。
外国有这们一则故事:贝多芬小时候跟外国的.老师学唱歌和弹钢琴,由于贝多芬对弹琴方面有兴趣,学得比较好(若跟其老师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老师看好他,并想把自己毕生精力传授给他,但贝多芬的语言跟其老师的有所不同,导致他听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贝多芬在那时起,在练习弹琴之余,还要学老师的语言,他很认真——一天有20小时,他的眼睛是有光线射进去的。皇天不负有心人,2个月之后,他根本把该语言学到七七八八了。这样一来,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最终在世界上有名义;有地位,对于第六交响曲,我想人人都有听过、闻过。
诚然,学有所成、成才不是三心两意,乱来就可以达到、实现的。而是要努力、勤奋、艰苦、刻苦钻研,再加上自己对学习的专心。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4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文言文,叫做《送东阳马生序》,是明朝文学家宋濂写的。宋濂因为刻苦读书而中举,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这篇文讲的是宋濂的学习经历。宋濂从小就喜欢读书,因为家里没钱,就只好借书来读,用笔抄录下来。到了成年以后,宋濂就更加喜欢读书了。时常跑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向有学问的老师请教,刻苦钻研。
当宋濂从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虽然雪深数尺,凛冽寒风,他依然坚持到学舍去读书,往往是四肢被冻得不能动弹。
宋濂那时候的环境那么糟糕,他都还坚持读书,从不放弃,最后终于有了出息。我们今天的环境不知道比他好多少倍,都不肯认真读书,缺少的就是他那种刻苦精神。我们应该更
加努力,刻苦的读书,将来才能有出息,才能为国家效力。
当然,宋濂的.学习生涯也有很多困难,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等等,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一切为了学习。
所以,他得遍观群书。
得遍观群书了,便开始了他求师之路,常常跑到百里之外去向知识渊博的人请教,虽然路途艰辛遥远,有时老师脾气也不好,但他还是学有所获。最后几句他也说了,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前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够快乐的事,便不觉得吃穿不如人。生活之苦,但苦中有乐!
是啊,古代人都这么好学,积极乐观,那我们又何尝不可呢?人人都会遇上困难,难能可贵的是遇上困难的以后克服困难的那种勇气。有时我经常会遇上不会做的数学题,本想空着不做了,可是想到做出来之后的那种快乐,我还是会耐心的钻研下去。
我不知道宋濂说的是真是假,但是他教育了我,不知道那马升序有没有被教育。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5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
宋濂先生小时家穷,有句话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今读《送东阳马生序》徒生若干感慨!先生幼时艰难若此与我等几乎一致,可他立志求学之心无从减少一分一毫,却日益努力,鞭策自我,颇有孔夫子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气概。直至终有成就,成为一代理学大师,此间种种奋斗事迹令我辈感佩至深,此乃世间之大人也!
予自幼贫苦,自小盼望学有所成。今日观来,至难!小时上初中须到家外十几里地的学校读书,三日一回,母亲备好馒头,干净衣服等我拿走。夏秋之际还好,温度适宜,直到秋冬季节,北风怒号,冰雪益深,我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走在黄河大堤上,毫无遮挡,彻骨的`凉意浸透身体。有时车子坏了,还要扛着车子走,幼小的肩头容不下这重量,曾弃车一旁哭号不止,无法,继续前行,疲惫不堪,到学校时迟到已久,老师责骂,罚站一节课,双腿酸软,满眼泪珠,委屈至深,不能诉冤。今日思来亦感触颇深,苦日子待在心底很深了,没读到先生这篇文章以前,很少从心底泛上来,今日如遇挚友,一吐为快!
与先生相同,我求得一良师益友,便是书籍。自高中起,读得钱钟书、梁实秋,还有竹林七贤,便觉得有顿开茅塞之感。后追求学业十几年直至见日仍一事无成,有愧于父母亲友!
近几年日读书渐多,涉略广泛,文史哲皆可通读,智识愈多,见解也深刻起来,与丈夫切磋并给予孩子很多指导,三人同时进步,家庭里增加了更多讨论与辩解之声,此亦蒸蒸日上,渐有起色,深感欣慰!
而立之年,日日三省吾身,今日虽食饱寝暖,却不忘时时读到自己,勿忘初心,努力前行,终有一日可厚积而薄发矣!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7
《送东阳马生序》是选自宋濂的《宋学士文集》。文章先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然后联系马生求学的优越条件,这样,我们不难就可以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文章中提到宋濂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情况──“余幼时即嗜学。学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在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恶劣,家中无钱,问人借书,寒中抄录,而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专心求学。因此,他后来有名望有地位,诗文成就高。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其实,学有所成并一定要在顺境中、逆境中、优越的社会年度中、机遇中才能达到的,最重要的也是自己,自己的'专心与否。
外国有这们一则故事:贝多芬小时候跟外国的老师学唱歌和弹钢琴,由于贝多芬对弹琴方面有兴趣,学得比较好,老师看好他,并想把自己毕生精力传授给他,但贝多芬的语言跟其老师的有所不同,导致他听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贝多芬在那时起,在练习弹琴之余,还要学老师的语言,他很认真,一天有20小时,他的眼睛是有光线射进去的。皇天不负有心人,2个月之后,他根本把该语言学到七七八八了。这样一来,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最终在世界上有名义;有地位,对于第六交响曲,我想人人都有听过、闻过。
诚然,学有所成、成才不是三心两意,乱来就可以达到、实现的。而是要努力、勤奋、艰苦、刻苦钻研。再加上自己对学习的专心。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
我佩服古代的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能够有有恒心。他们把四书五经读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们度不会感到厌烦,他们认为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做这点努力是必须付出的,这是必经的过程。也许有许多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有人会认为他们很贪财,会鄙视他们。其实这并不可耻,他们能够吃国家的粮食,拿国家的银子,他们用功的`读书,所换来的报酬。在宋濂的这篇赠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
读过这篇文章,第一感想我太幸运了。
从时间上,我庆幸我生在封建社会,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纪,不必被当时的制度所压着,我喜欢我的自由。
从家庭条件和生活上,我地同情他。他小时候家贫以至于买不起书,他把从别人家借来的书抄一遍再还给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结成了冰,手指都很难弯曲,他依旧会依照约定的时间抄完后送还给人家。他怕名师指导,经常跑几百里路去请教问题。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肤都龟裂了也浑然不知。他总是穿得破破烂烂,但他从来都不羡慕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我们的条件,你想看书,父母就会给你买;你有问题不会,父母就会给你请家教;你的衣服破了旧了,就会给你买新的衣服。我们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学习却他那种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为90后的我们,的确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我们的条件太好了,让我们只懂得享受,却不懂得利用。我们总是在叫苦叫累,仔细的想一下,中国古代时的人为能受得了,而我们去受不了呢?缺少想要刻苦学习的信念而已。的我们很幸运,我们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9
读《送东阳马生序》的时候,我眼前似乎出现了宋濂在天寒地冻时忍受寒冷抄写书籍、在乡间小路奔波求学、在大山深处苦寻住处和身穿破衣却积极乐观的样子。我不禁深深感叹,果然只有勤奋和苦干,才能为未来开辟一片天地,造就一位人才。
宋濂无疑是在家境贫寒的时候读书的,成年时不能拜师,更不能有鲜艳亮丽的服饰甚至是暖和的服饰。这一切很难,我们无法理解。对我们来说,所谓的“辛苦”就是父母和老师给我们的期望和一些作业。我们面对的是家长和老师们殷切的希望,但是却把这些希望看成无形的、巨大的.压力;我们面对的是课桌上的作业,但是却把这些作业看成不可逾越的大山。
所以我们仰望天空,感叹着“我们很努力”,可这“辛苦”丝毫比不上宋廉的苦,因为至少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拿着属于自己的新书,听老师讲课。这些,恐怕是宋濂小时候无法企及的。
但宋濂并没有在苦难中退缩,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勤奋,去克服那些苦难。没有书,他借别人的来抄;没有老师,他到处求学;没有衣服,他默默地忍受着寒冷和嘲笑。怀着读书的欲望和乐趣,他能够克服苦难,获取更多知识。
而我们,面对学习上的苦难,我们是否也应该把苦难当作一叶扁舟,穿越茫茫大海,用勤奋作为捷径攀登顶峰,不怕一切,勇往直前?
古人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应该学习宋濂,把苦难当做到达成功的垫脚石,把勤奋看作到达成功的阳光大道,在苦难中积极生活,奋力学习,博取成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0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一篇文章。读后,体会有四。
一是要勤奋。宋濂家中贫穷,没有书看,便向别人家借,“手自笔录,计以日还”,勤抄,勤写,即使在寒冬腊月,“手指不可屈伸”,也不懈怠,“少年辛苦终成事,莫向光明惰寸功”,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刻苦,终于“遍观群书”,也为以后的'学业打下了基础。
二是要虚心。为了请教有学问的老师,作者“尝趋百里外”,向当地长辈叩问请教。俯身倾耳,恭恭敬敬,遭到老师训斥,却毫无半点怨言怒气。反而“色愈恭”“礼愈至”,等到老师和颜悦色,则又请教,如此懂事,礼貌的学生,老师怎会不喜欢呢?定会认真解答,“态度决定一切”。虚心,使得宋濂“虽愚”“获有所闻”。
三是要实践。作者成年后,跟着老师访学。“负荚电履”,“穷冬烈日”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不能动”这些经历,看似倍受折磨,实际是作者自我锻炼的一个好机会。陆游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的知识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作者的访学生涯,对他学习的.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要乐学。作者的学习条件可谓很差,“无鲜肥滋味之享”“温袍敝衣”,而同舍人“皆被绮绣”“骅然如神人”。如此强烈的对比,作者“略无慕艳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铸乎?宋濂以学习为快乐,不与人攀比,一心读书,“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文章开篇“余幼时即嗜学”,不错,学习要从小时候开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就是此意,要珍惜时光,才能如宋濂学有所成。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1
读完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我有数不尽的感受想要表达出来。
宋濂——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他家境贫寒却依旧嗜学;天大寒却弗之怠,从不逾约;踏深数尺雪,皮肤皲裂而不知;以中有足乐者而从不慕同舍生……
回忆过去,再想想现在。我们生活在衣食住行样样现代化的社会,在家里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在学校里,还有老师教我们读书做人……国家和社会也处处为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创造条件。可是我们呢?我们曾几时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外面的世界;听着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却想着明天要怎样躲避考试;父母处处为我们着想,我们却从未学会理解他们……
我感动于家贫却依旧嗜学的宋濂,就像人们感动于那个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样。辗六百多年,当今的社会条件与大学士宋濂那时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是,当今社会又有哪几个杰出的人才能够与宋濂相提并论呢?这也许就是环境变化的原因吧!艰苦的环境可以使人坚强,幸福的`环境却会使人懒惰。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澳大利亚的父母却秉着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则,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能够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如今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我更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青少年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磨炼我们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我们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2
说道勤奋,我们就应该像宋濂一样,将勤奋当成一种习惯,在生活中,处处落实,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勤奋就是将每一件事做好的基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早早就古代,就已经有人意识到这样的道理。这也不禁使我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我对待学习是不是一丝不苟?对待老师是不是恭恭敬敬?我是不是已经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了?想想,自己还是有许许多多的不足,有时也会犯懒病,也会想偷工减料,对待林林总总的事,我也不能说我已经给进了我的极限。
保尔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回忆往事,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我想,宋濂肯定是做到了这一点,做人不应该给自己留太多遗憾,也许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只要努力去做就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正值豆蔻年华的我们也应该好好反思,虽然学习十分的艰辛,可是我们是否已能问心无愧?答案当然是“没有”所以,在以后的时光里,我必定要培养自己坚韧,勤奋的性格。
“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未来的.道路确实是漫长艰辛的,还有很多的风风雨雨,我们要的就是老老实实走好每一步,我们应该带着一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者”的心和像宋濂一样高贵的平直,去勇敢面对,勤奋,努力!让我们在花季雨季,在似水流年的日子里,谱写出无悔的青春乐曲,飘扬无憾的生命之旗!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3
《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是宋濂,读了这篇文章,让我们真切地了解到了宋濂的求学之苦。比其他,处于当代社会的我们,实在是太幸运了。
宋濂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买不起书,所以去借书,拿回来抄;又没有学识渊博的老师来教他,他便跑到百里之外,向当地有学问有道德的老师去请教。尽管他每天只有两顿粗茶淡饭,尽管他每天都只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尽管他饱受了风霜之苦,但他却不羡慕有钱的人,而是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学习上,最终成为了一名学识渊博的人。
这个故事感染了我,也激励了我,它同时有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环境多么的恶劣,只要艰苦努力勤奋坚持,就能学到知识。
可是现在,有太多的学生都普遍的认为;自己家中的学习条件差,因而成绩不如学习条件好的学生。这种想法是特别得错误的,片面的,而又愚昧的。
人的学习虽受环境条件影响,但只要肯去克服,恶劣的环境是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这使我想到了‘凿壁偷光'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他出身于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艰苦甚至连书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四处借书看,他很希望能够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于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无法点灯读书,正当他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读书,从此,匡衡每晚就借着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了著名的学者
这是个催人奋进的故事,但同时又印证了那句话:无论环境多么恶略,只要艰苦努力,勤奋坚持就能学到知识,获得成功。
所以,让我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跨越环境的障碍,打开一片新天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4
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富足的家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但这样会把我们培养成一个懒惰的人,没有上进心,不能自力更生,使我们不想学习。当我读了《送东阳马生序》之后,我对学习又有了新的认知。
宋濂是我国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史学家。他从小就热爱学习,却因为家境贫寒,没有钱来买书看,只好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抄录,在约定的日期之前换回去。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而现在,我们的学习环境比当时要好上数百倍,我们每天坐在明亮的教室,老师们一丝不苟地向我们传递知识,没有寒冬的`烈风,没有长途的跋涉,也不需要亲自抄书,而我们自己有没有像宋濂一样去刻苦认真的学习呢?
我们都坐在教室里,但有些人的思想却早已飘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却是左耳进右耳出,就像原文里说的一样: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日优越的条件下,要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5
在少年时期有幸拜读这篇佳文,我受益匪浅。从这篇文章里,我懂得想要取得成就必先吃苦,还有怎样对待老师才是尊重。
读完这篇课文后,我思绪飞扬,回到五百年前明朝,感受作者——宋濂艰辛求学的经历。“负箧曳屣,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我为他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而感动。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必定先经苦后方能成功。他对知识已达到痴迷的境界,“既加冠”仍不忘汲取知识,曾“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这种精神乃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更难得是,先达对他态度不好,可他“色愈恭礼愈至”,这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出。与之相比,现在有的学生打着“人人平等”口号,向老师叫板,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曾发生过学生殴打老师的事,轰动一时,难道我们不为自己的类似行为而反省吗?
现在有的学生不想学习,总找借口推辞,什么家里没钱买教材书等等,为何不能像宋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呢?就算是现在也有些因家境穷困不得离开教室的孩子吗?看着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的眼睛,我们身处于条件不错的环境为何不更加努力?何要把光阴浪费在追星Computergame等等上?
回看宋濂最后取得很高成就,这些绝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和他刻苦勤奋的精神分不开的。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把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梦想实现……
身在花苞时期的我们,积累养分,开出一生最美的花儿吧!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相关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03-28
《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03-12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03-02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篇04-08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六篇12-25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7篇04-11
【精华】送东阳马生序教案3篇04-29
关于《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篇04-18
有关《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篇04-20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合集7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