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8-09 05:48: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集合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说课稿集合9篇

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我学做 “蜡染”》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美术》第六册第三单元“感受民间艺术”中的第二课。本课是在学习了上节课“扎染”以后介绍的另一种民间染布工艺——蜡染。通过学生的自身的体验,初步懂得民间蜡染的基本工艺,尝试用油画棒在生宣纸上描绘形象,加以染色的制作方法。根据“油水分离”的原理,感受民间蜡染制作工艺的特点。通过作品欣赏,感受民间蜡染艺术,体验蜡染制作的乐趣,培养学生对各种绘画的兴趣。

  小学三年级学生对于此课,以纸蜡染的方式让学生制作尝试,大大降低了民间布艺蜡染的制作难度和节省制作时间。简单的绘制方式,良好的视觉效果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由于前一课“扎染”作为铺垫,学生对于宣纸的使用也不再显得陌生,较容易的使学生掌握好上蜡的技巧。同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引导学生将各种活动讨论的重点放在图形的设计、色彩的配合和蜡绘效果的协调上。如:浅色的图案配深底色,深色的图案配浅底色或色彩略亮鲜艳的底色。

  二、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情况分析,对本课的教学进行如下的思考和设计。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在课的导入阶段,采用了教师变小魔术的方式,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了,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概括出蜡具有排水性的特点。并非常自然地过渡到民间蜡染工艺的欣赏和介绍,使学生听来饶有兴趣。

  2) 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思考。由于有前面一课的的技能积累,新授部分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可多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想一想,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一次完成作品以后对制作过程中出现的上蜡、染色问题进行交流,此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观察比较,促进生生交流。此课中,我设计多处地方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通过蜡染作品的.观察比较,了解传统与现代蜡染图案的不同,概括出传统蜡染图案以对称型、线型纹样为主。现代蜡染图案造型简洁、夸张,线条较为粗 ,用点、线、面来表现对象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欣赏富有童趣的纸蜡染作品,使他们对自己的创作更充满信心。

  第7课《我学做“蜡染”》

  单元主题:感受民间艺术 课题名称:我学做“蜡染” 教学准备: 学具:生宣纸、油画棒、水彩颜料、调色盘、毛笔

  教具:生宣纸、油画棒、水彩颜料、调色盘、毛笔、图片资料 教学重点:图形的设计与蜡绘效果的协调 教学难点:上蜡的技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懂得民间蜡染的基本工艺,初步学会用油画棒在生宣纸上描绘形象,加以染色的制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油水分离”的尝试,感受民间蜡染制作工艺的特点,学会用纸(生宣)替代蜡染工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作品欣赏,感受民间蜡染艺术,体验蜡染制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发现

  1、 创设情境

  1) 师述:老师变个魔术,在白纸上刷上颜料,看一下会出现什么情况?

  (在已用白色油画棒画好图案的纸上,刷上深色颜料)

  2) 问:你知道原因吗?

  概括:油水分离原理,民间布艺中利用这种原理进行染色——蜡染。

  2、 欣赏民间蜡染作品,并简介

  蜡染与扎染都是我国传统的染色手工艺。它是先蜡画后染色,被称为“蜡水分离”法。传统蜡染的题材多是吉祥图案,用于衣裙、门帘、被单等方面。刘子龙蜡染有了创新和突破,他把单色蜡染发展为彩色蜡染,且又作为壁挂进入现代家庭。

  3、 揭题

  二、感受与交流

  1、 学生尝试,交流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问:你认为应该怎样上蜡?染色?

  2、 教师演示操作步骤

  1) 上蜡。在上蜡过程中,力度适中,上蜡均匀,注意线条和图案边缘要保持光滑。

  2) 染色。可以以传统蜡染的蓝白色体现民族风味,也可制作色彩丰富的现代蜡染。

  “染”有两种方法:滴染和刷染

  3、 展示色彩丰富、图案简洁的蜡染作品

  (传统与现代蜡染的比较)

  4、 学生小组讨论

  蜡染作品图案有何特点?

  1) 传统蜡染图案以对称型、线型纹样为主。

  2) 现代蜡染图案造型简洁、夸张,线条较为粗 ,用点、线、面来表现对象。

  5、 欣赏富有童趣的纸蜡染作品

  三、尝试与创作

  2、 学生再练习

  3、 作业要求

  1) 图案饱满,能用简单的造型完成单色或多色蜡染

  轮廓是否清晰,上蜡是否均匀

  2) 能设计复杂形象,独特蜡染艺术效果

  四、展示与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

  2、欣赏作品,自评与互评

  以作业要求作为评价的依据

  4、 交流蜡染制作的体会和感受

  五、拓展

  1、 运用蜡染工艺制作的原理,还能制作出哪些作品?

  2、 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民间手工艺?

  准备:布置下节课的用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说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统计学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统计观念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统计中,对数据的分析以及做出科学推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平均数”在小学和前两节也已经初步学习,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但现实生活的事务是多方面的,针对数据中出现的“异常值”时该如何评价呢?中位数应运而生。 从知识的掌握看:它是对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进一步完善,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从数学的应用价值看:从“单一”的“平均数”评价逐步过渡到“多元”的综合评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中位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在描述一组数据特征方面的差异,对统计数据多角度、全面的分析。(由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多借助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及现代教育技术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社会生活问题,积累数学应用、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②、在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计算中培养认真、耐心、实事求是的态度。

  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其自信心。

  ②、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积极性;在中位数的学习中,渗透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以及树立求中位数时对应的数学思想。

  4.教法和学法:

  ①、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主要采用“以问题为中心”讨论发现法。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学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及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其主体地位;教师是通过参与学生活动中以启发、调整、激励体现主导地位。

  ②、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学疑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学法指导,注意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流程:

  布置作业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合作探讨、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形成概念 指导应用、积极创新 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事先布置学生准备统计图表,包括扇形图,折线图和条形图。课前时间学习小组长检查,并作出评价。收集完成情况较好的作业。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某餐厅招聘服务员。小张听领班说这里的平均月工资超过1000元,觉得不错,就前来应聘,并获得录用。小张工作几天后,发现没有一个服务员的工资超过每月8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1000元呢?带着这个疑问,他来到财务室看到这样一张工资表: 人员 经理 领班 出纳 服务员 杂工 合计 月工资(元) 6000 2500 20xx 800 600 —— 人数(人) 1 2 2 20 2 27 工资支出(元) 6000 5000 4000 16000 1200 32200 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分别按学习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领班所说的平均月工资超过1000元,是否欺骗了小张?

  2、平均月工资1000元能否客观地反映餐厅一般员工的收入? 为什么?

  3、你觉得还能用什么更合理的数据来反映一般员工的收入?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力求创设一种问题情境;疑问是发现之母,通过现实和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同学的探索欲望。在问题的情境中发现,有利于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合作探讨、探究新知】

  在讨论

  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1、去掉经理的工资,求其它几个数的平均数。

  2、以大多数人即大堂服务员的工资来反映平均工资水平。

  3、以处于中等水平的员工(出纳)工资来反映平均工资水平。 设计意图:学生之间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评价、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积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 教师对问题解答要点:

  (1)为什么去掉经理工资?与截尾平均数的区别?因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容抹杀的。体现统计是一门客观公正的科学,应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

  (2)为什么以大堂服务员的工资来反映平均工资水平?因为这样评价更符合实际情况。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科学价值观的培养。

  【自主学习、形成概念】

  让学生自学教材,结合上面的故事带着问题进行讨论、解决。有助于同学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采取同学间“一问一答”的形式即:一部分同学提问,另一部分回答,活跃课堂气氛。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什么是中位数呢?

  (2)怎么确定中位数呢?

  (3)中位数有什么作用呢?

  (4)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异同?

  (5)各有什么优缺点?。 教师小结:中位数和平均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比较稳定,它与这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一组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最为充分、最为广泛,在统计中有重要作用,但计算比较较繁,并且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计算较易,但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指导应用、积极创新】

  问题2:(口答)求下列各组数的中位数: (1)、90, 96, 84, 80, 95 (2)、90, 96, 84, 80, 95, 25 (3)、—5, 28, 6, 72, 99, —1, 56 (4)、 85, 4, 48, —2, 95, 4, 8, 100 设计意图:学生从练习中体会:

  (1)数据个数的变化对中位数的影响,如1、2小题。(2)中位数只与这组数据的个别数有关,如:3、4小题。 问题3、 十一月份两个班级月考数学成绩的比较:(三班人数43人,四班人数为38人) 课前给学生两个班级同学的月考数学成绩,要求他们分组统计(按照习惯,组距为10分)。课堂上让学生评价两个班级数学成绩哪一个更好些?学生多数会用平均数来评价,教师引导从中位数角度试着来评价。

  设计意图:

  (1)未分组中位数的计算:应用电脑的排序功能与没有排序时比较,加深印象。以及人数的变化对中位数的影响。

  (2)分组中位数的计算:根据分组表,先计算中位数所在的组数,再确定对应的标志值——中位数。体会分组可以提高统计效率。 问题4、出示学生准备的折线图,计算图中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例如:

  月份 7 8 9 10 11 度数 87 47 54 68 94 112 用电统计表 12

  问题5:出示学生准备的条形图,计算图中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例如:

  年份 01 02 03 04 05 房屋中介个数:(万) 1。2 0。8 2。1 2。9 0。45

  问题6:出示学生准备的扇形图,计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55% 30% 5% 10% 合格 良 优 不合格

  设计意图:

  (1)从同学提供、制作的图表中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进行练习(如折线图、条形图)。来源于同学的基本素材,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2)通过练习,树立求中位数时对应的数学思想﹝位置数,标志值﹞,从而解决利用中位数决定自己成绩在班级的大致位置。

  【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体会?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采用的是“讨论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可能不全面、不系统;通过以上问题的归纳小结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布置作业】

  练习册§31。3 选做题:(关于标准日产量的定额)某车间为了改变管理松散的状况,准备采取每天任务定额,超产有奖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该车间15名工人过去一天中各自装备机器的数量(单位:台)

说课稿 篇3

  一、课标解读:

  本课的课型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关于该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描述是: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挥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生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造型组合表现方法,运用造型元素,运用泥、纸、泡沫塑料等多种媒材,创作抽象立体造型作品,表达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力求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欣赏生活中的雕塑,引导学生发现艺术家创作抽象雕塑的设计理念与构思,了解不同的雕塑给予我们的各种不同感受,体验现代雕塑的美。本课的表现创作方法以陶泥、瓶盖、吸管等废旧材料为主。易于学生操作,学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并在操作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1.95%的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在教师引领下,能认识我们身边抽象的雕塑作品。

  2.50%的学生初步了解艺术家创作雕塑作品的设计理念,能分析抽象雕塑艺术的造型美,能够分析雕塑作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通过欣赏学生作品,教师示范,学生能知道抽象雕塑作品的制作材料,掌握制作方法。

  4、85%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运用折、叠、插、粘贴等方法,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一件抽象雕塑作品,体验创作的成就感。

  5、80%的学生掌握小型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个人或者小组合作创作一件抽象雕塑作品。

  6. 50%的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评价,能说出部分作品中的美感和不足,并能进行自我思考评价。

  ◆学习的重点

  教学重点在于了解抽象雕塑作品的特点,了解不同材质的特性。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造型能力上有一定的基础,但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够。学生对雕塑艺术的认识比较模糊,特别是对雕塑形象背后含义的认识比较陌生。

  通过对本册教材《形体的组合》和《明与暗》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基本的几何形体,掌握了表现立体造型的一些基本方法,并能初步运用几何形体组合的方法概括表现事物。本节课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本节课通过老师提供的一些雕塑的影像资料,学生能分析抽象雕塑构成特点后,能进行较为简单的抽象雕塑设计与制作。抽象的雕塑对与他们来说过于模糊和遥远。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本着“让美术走进生活”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巧妙运用“距离产生美”、接触大师等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接触雕塑,欣赏雕塑,制作雕塑,从中让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2.教学难点

  根据学情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1.是创造抽象雕塑形象。2.用准确的美术语言“评价”雕塑作品。

  3.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海绵、白乳胶、颜料、剪刀等

  教师:有关雕塑的课件

  学生:各种工具材料

  五、教学评价设计:

  1.学生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中主动参与本课的课堂学习,学习兴趣浓郁和参与热情高。

  2.学生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中学会如何简单评析雕塑作品。

  3.学生能否在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中,掌握简单雕塑作品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步骤。

  4.学生能否运用本课学习的方法制作一件抽象的小雕塑作品。

  5.学生能否参与到学生课堂作品展示评析环节,针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评析。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师生交流校园最美的一角。

  2、出示师喜爱的淘宝物件。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生活中找寻美。从生活中发现美。

  2、学生欣赏两组雕塑作品。

  3、同桌讨论两组雕塑作品有什么不同?

  4、经过讨论交流得出:一组是形象真实、刻画细致的雕塑,另一组则是没有规则的、充满想象力的、自由的雕塑。

  5、师引导总结:形象真实、刻画细致的雕塑就是具象雕塑,是真实、自然、惟妙惟肖地对客观形象的再现,而同学们说的不规则的、充满想象力的、自由的雕塑就是抽象雕塑,它是对客观对象的本质,以抽象的语言表达一种精神、理念和情感。

  6、说说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雕塑作品?讨论交流雕塑给城市带来的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讨论两种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使同学们对抽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受。了解雕塑在城市中的作用。】

  (二)走近大师:

  作品欣赏

  1、欣赏青岛五四广场的雕塑《五月的风》

  a 仔细观察作品中运用了哪种几何形体?

  b 作品中怎样表现主题“风”?

  c 红色代表了什么?

  师总结:几何形体的组合中,可以利用鲜艳强烈的色彩感觉,突出表现雕塑的色彩与块面。更好的表现主题。

  2、欣赏济南泉城广场的雕塑《泉标》,理解艺术家创作的构思。

  a作品中运用了哪些造型元素?

  b师介绍创作的背景?

  c生交流感想

  3、欣赏上海的《浦江之光》,感受抽象雕塑作品中点、线、面的运用。能联系作品想象出作品的含义。

  a作品中的球体、曲线,代表了什么?

  b金属材质的运用有什么寓意?

  c浦江之光表达了怎样的一种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走近“大师”,拉近了雕塑与学生的距离,拓展思路,同时培养了细致的观察力。

  (三)接触大师,了解感知

  出示事先做好的雕塑作品,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研讨学习。

  a. 用了什么材料制作?

  b. 运用了那些技法?

  c. 猜一猜它们的名字。

  【设计意图:通过“看”“摸”“说”等方法接触“大师”,使学生掌握团、卷、压、搓、折、粘、剪、穿插……等制作手法。】

  (四)体验创作

  教师根据某一主题,现场边示范边讲解,演示利用泡沫小圆球制作小型抽象雕塑的一般操作过程。

  1、准备一块底板,根据构思选择一定数量的球。

  2、准备一根筷子,将若干个大小相等的泡沫小球串在一起。

  3、将一根筷子剪成3小段。提问学生你会用小短木棒做什么?

  4、抽生上前演示;

  5、启发学生到前面运用(插、粘贴)的方法帮老师将小短木棒上的球固定在长串球上。

  6、排列时注意球的大小、疏密变化。

  7、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形式组合,表现自己喜欢的抽象造型,并说明表现的主题。

  【设计意图:用现场演示法,直观的让学生明确制作的步骤。熟悉材料的性质,根据材料初步确定制作对象,激发竞争意识。】

  (四)表现创意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各自的材料,以个人或者小组合作的形式,能运用插、粘贴等方法,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一件以“奋进”为主题的抽象雕塑作品。

  要求:

  1. 造型生动,简洁,有创意。

  2. 色彩搭配合理。

  3. 有一定的意义。

  4、提示学生制作过程中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我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动手操作,并及时的给予帮助和指导。教师运用巧妙的建议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五)评价互动,教师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上台展示作品。

  2、制作完成要注意整理和回收物品,做完后要及时整理、回收物品,养成良好习惯。

  3、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赏析本课优秀创意作品。

  4、出示教师范作,学生感受色彩让雕塑作品焕发无穷魅力。

  5、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给雕塑作品喷色。

  【设计意图:展示雕塑作品,让学生对同种材料不同用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开展学生互评和自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促进他们的交流学习. 】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酶的作用和本质》

   接下来我就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教材选自高中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酶的作用和本质 》这一部分内容是第五章的重点内容。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而新陈代谢的进行又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因此,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质,为理解细胞中复杂的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还与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有着内在联系。例如,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等,都是以“酶与代谢”部分的相关内容为基础的。

  知识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

   (2)、阐述细胞代谢的`概念

  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推理、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提高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2)、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3)、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

   2、教学难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二、说教法

  1.实验法: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工业制氨的化学反应是在高温高压并且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细胞内部却是常温常压的温和状态,而细胞代谢包括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进行应该有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才能使其高效有序的进行,由此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入对酶相关知识的学习。

  四、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酶的定义

   1、提出疑问: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2、通过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或其复合体。是生物催化剂,能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第二部分:酶的催化特点

  1、为突破学生自主学习的障碍。我采用、运用实验与挂图,引导与讲解相结合的形式,直观并清晰的让学生理解酶的催化特点: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引导质疑提出问题

   分组讨论作出假设

   设计探究方案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课件展示知识梳理

  五、板书设计

  一、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

  二、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高效催化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称赞》一文。下面我从教材、学 情、目标、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称赞》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团结合作、相互体谅、友好相处”。《称赞》一文时一个生动、可爱、感人的小故事。从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中,让学生体会到了真诚的赞美与鼓励有着多么神奇的力量。而课文编排把这篇课文放在这一组的第一篇,可见他的铺垫之意。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强,不会用心体会别人、关心别人。所以从心入手,让学生学会用心“做事”课文图文兼并,学生可借助插图读文。从小刺猬和小獾相互称赞的动作与表情中感受到他们心中的快乐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强。不善于去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而且我们这是农村学校,孩子的普通话说得不好,所以很腼腆不善于表达。因此,在学习课文中反复朗读、体会、敢于表达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训练的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可分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我将完成识字、写字、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任务。第二课时中, 学习巩固课文中的生字,继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互相称赞带来的成功与快乐。我主要介绍的是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学会真诚的赞美别人。

  重难点:读好对话,在对话中感悟他们的愉快的心情和成功的快乐。

  并把这种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突破重难点:1、反复朗读小刺猬和小獾相互称赞的话。

  2、采用“读中感悟——读中激情——以读促情”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图文兼并,并结合课后题辅导学生说话等方法,使学生学会真诚地称赞他人。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四说过程

说课稿 篇6

  一、课的设计:

  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是本课的基本思想。用模仿动物跳跃来主导,使教材童趣化。本课的“导入”把听音乐、看图片和模仿练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本体感觉一起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使学生一入课堂就感到生动有趣,既能保证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能帮助学生培养手、足、脑并用的能力,满足了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增强学生的下肢力量、协调性等素质的练习。另外,在以游戏为主导的同时,还引进了音乐和舞蹈,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按此制定了这节体育课,尝试采用情境教学模式。

  二、教学内容:

  (1)快乐的小兔子。

  (2)游戏:揪“狐狸”尾巴。

  三、教学流程:

  随音乐跳兔子舞(热身)——师生同做模仿操——兔子创想跳跃动作——兔子双脚连续跳比赛——游戏——放松——小结——师生告别。

  四、教学目的:

  1、通过主题式情境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2、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简单的跳跃动作和游戏的方法与规则。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力量素质。

  3、培养学生机智果断、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

  五、教学要求:

  学会简单的'模仿操,并能发展想象力和自主模仿动作的能力。加强学生的上肢锻炼,培养身体的正确姿势和节奏感。

  六、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生的想象、创新和表现能力。

  (2)单脚前脚掌蹬地跳起和落地方法。

  (3)轻巧落地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学生动作协调、优美大方,节奏感强。

  七、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儿童模仿操的动作,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节奏感。

  2、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促进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发育。

  3、发展弹跳力和团结合作、集体配合的良好作风。

  八、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教学法,集体练习法。

  九、教学原则:

  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生理原则,适应心理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十、教学过程:

  因为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兴趣和爱好非常广泛,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又对单调持久的动作容易感到疲劳和厌倦,为了能把这节课上的更好,我运用了电教手段,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通过音乐进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我通过五个部分来加以说明这节课的内容。

  情境一:

  (1)全班成散点站立,闭上眼睛跟老师同听一段音乐,听完音乐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说出音乐里所唱的是什么动物?

  (2)教师出示图片(兔子)

  (3)引出课题后,师生跟音乐同跳兔子舞。

  要求:学生自由发挥,大胆去想去尝试。

  预期目标: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热身的效果。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韵律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项内容,是提高幼儿音乐素养、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它通常借助动作来感知音乐旋律、诠释意境,深受幼儿喜欢。但传统的韵律活动教学我们多采用让幼儿反复听、反复练培养其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缺少对幼儿音乐情趣的激发以及音乐想象力、创造力方面的拓宽和思索空间,如何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让他们经常处于一种声、韵、意融为一体的兴奋积极状态,自主参与对乐音的感受,曲意的理解,乐境的体验,以乐激情,动情生悟,是我一直在探寻的课题。

  在组织过《走路》这节歌唱活动后,我发现孩子们对动物走路产生了兴趣:课间与自主性游戏时都会时不时地模仿小乌龟、小兔、小鸭等小动物秀上一回。为了有效地把“迎合孩子兴趣点”与“拓宽孩子知识面”融为一体,我以《不倒翁诙谐曲》为材,设计了“蚂蚁搬豆”这一韵律活动,让孩子们在老师预设的情境游戏中,体验到音乐表演以及邀请舞游戏的乐趣,为幼儿的自主性表演增添活力。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旋律,随乐曲学做蚂蚁走路、打招呼等动作。

  2.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力量大这一道理。

  3.愿意在集体面前表现和与同伴交流,享受表演游戏带来的乐趣。

  三、说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蚂蚁胸饰,记号笔,音乐《蚂蚁搬豆》(原曲为《不倒翁诙谐曲》)。

  经验准备:幼儿对蚂蚁的特征和生活习惯有初步的了解。

  环境空间:幼儿围坐成半圆形或马蹄形。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小蚂蚁走路的样子以及打招呼的动作。

  难点:理解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力量大这一道理。

  五、说教学过程

  1.出示“神笔”,师画小蚂蚁,引出主题。

  (1)师:瞧,今天老师又带来了神笔。看,这次它能变出什么小动物?(师当场画小蚂蚁。)

  师:我们和小蚂蚁打个招呼吧!(拍手欢迎,嗨,你好。)

  (2)借助提问与表述,巩固幼儿对小蚂蚁特征的认识

  师:小朋友喜欢小蚂蚁吗?那谁来说说小蚂蚁长得什么样?幼儿表述后师简要总结。(六条腿、一对触角,头,身体,尾部。)

  师:小蚂蚁长得那么可爱,怪不得小朋友都喜欢。现在,我们也把自己变成小蚂蚁吧(提示幼儿戴上头饰)。

  (自我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帮助幼儿重温蚂蚁的特征与习性。)

  2.创设情境,感受乐曲,自主表演

  (1)创编、表演蚂蚁走路、打招呼的动作。

  师:小朋友们都变成了可爱的小蚂蚁,老师就来做你们的蚂蚁妈妈吧。今天,我要带你们去小狗家搬豆豆。呀,我们小蚂蚁是怎么走路的?(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演示)

  集体练习蚂蚁走路动作(跑跳步)(走走走走走走)。

  [page_break] 师:哟,这不是我们的好朋友红蚂蚁吗?孩子们,打个招呼吧!怎么打呢?

  (个别演示,后优化组合: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继续向前走,看见小花,打招呼;(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继续向前走,看见小树,打招呼;(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继续向前走,看见小狗,打招呼。(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自我评析:这里借助情境创设,看见小花、小蜗牛等,使走路与打招呼练习变得有趣味性。)

  师:我们走得有点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一下吧!

  (2)发现豆子,创编表演蚂蚁传递信息的动作。

  师:哟,宝宝别动,妈妈发现那边有个东西。哦,原来是颗大豆子,比妈妈的身体都要大好多倍。妈妈来试试看,能不能搬起来?(师示范,搬不起。)

  师:妈妈搬不起来,怎么办?(请别的蚂蚁来帮忙)那我们怎么告诉其他蚂蚁呢?(用触角传递信息,碰碰身体、屁股、触角、肩膀……)

  听音乐来一次(将消息告诉别的同伴)(走走走走走走、碰触角;走走走走走走,碰碰肩:走走走走走走,碰碰手;走走走走走走,碰身体。)

  (3)创编、表演搬豆动作

  师:这么大的豆子我们该怎么搬呢?(幼儿演示,然后师请幼儿听音乐演示:或联手推、或联手抬……)

  3.休息感悟,分享快乐

  师:豆子终于搬到家里了,我们都累了,休息一下吧!(幼儿回座位)宝宝们,今天我们去公园玩的路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遇到好朋友,打招呼:豆子搬不动,告诉伙伴;最后大家一起把豆子抬回家。)

  师:宝宝们,今天发生的故事,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团结合作力量大。)

  师总结:对啊,生活中遇到困难,只要团结合作,就一定能战胜它。就象今天,所有的蚂蚁宝宝都齐心协力,就把一颗大豆子搬回了家!刚才搬豆有点累了,让我们为好朋友捶捶肩、捶捶背吧!

  师接到电话:蚂蚁奶奶又发现了一条大虫子,我们一起去帮忙吧(蚂蚁搬豆的音乐起,师幼边做动作边出场)。

  (自我评析:通过相互合作捶背的方式,让相互团结、合作的行动自然传递;最后一个巧妙的电话,再次激起孩子的`兴趣,使活动处于意犹未尽之中。)

  六、说教学反思

  新《纲要》在艺术领域中明确指明:“艺术教育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倾向。”“要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使幼儿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机械的训练,从而丧失对艺术活动的热情,泯灭创造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蚂蚁搬豆这个韵律活动时,就有效迎合孩子的兴趣,将“蚂蚁走路”、“打招呼”、“搬豆”等动作融于老师自我创作的故事中,借助预设的游戏情节,增加了韵律活动的趣味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因为开心,所以投入;因为投入,所以深刻;因为深刻,所以有效”的课堂优质效果!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题。

  能力目标: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深入分析,探究动物身上折射的可贵品质,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探究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珍爱动物,善待动物生命的意识。

  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上,难点放在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强烈情感上。

  3、学情分析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哲理较深奥,初一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重点突破。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自由朗读,分析之前个别朗读,分析相关的语句后全班齐读,重点语段请个别学生范读,一节课书声朗朗,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情境设置法: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动物世界的'悲壮感人的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讨论法:

  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 勾画圈点法:

  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 朗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过程

  (一) 激情导入: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同学们:先听老师讲一个小故事: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抱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火海。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一小团儿……

  我被这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这群蚂蚁生得艰难,死得辉煌。在动物的世界里,还有许多可歌可泣、令人震撼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斑羚的世界,来聆听一曲悲壮感人的生命之歌。

  【说明】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背景介绍

  出示幻灯片,上面有斑羚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让一位学生朗读文字介绍。

  【说明】有关斑羚的背景介绍,能加深学生对斑羚的了解,因为生活中他们没有见过斑羚,而且也为下面学生对课文的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三)整体感知

  教师说明:早自修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解决了生字词,也熟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稍作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先请学生概括,再请其他学生加以评价。

  【说明】因为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过课文,所以课堂上让学生稍作思考,概括文章内容,

  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让其他学生加以评价,可以让学生纠正概括中的不足之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研讨赏析

  教师说明:下面让我们细细来研讨课文。问:在整个故事中,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感动?

  (1)要求学生先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在书上作记号,自由朗读揣摩,然后再班级交流。

  (2)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说明】此环节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会谈到:第三节中的老斑羚以生命给斑羚群作提示;文中有关镰刀头羊语句;一老一少的斑羚试跳的语段;文中描写彩虹的语句。

  对文中这些重要词句的分析及朗读,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让学生感受到一老一少斑羚飞渡的过程。

  (五)深入探究

  1、教师说明:当我们的心一次次地被文中这些悲壮的场景所感动时,我们不禁要问:伤心崖上惨烈的一幕幕,是谁造成的?

  2、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动是恒久的,带给我们的感悟是丰富的.。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同桌合作,时间是2分钟。

  【说明】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从表层深入到里层,多角度地看问题,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六)拓展延伸

  1、现在请把你对本文的深刻感悟凝聚成简练的一句话。要求学生在本子上试写,再发言。

  2、引导学生回忆讲述生活中看过或听过的与本文类似的故事,要求叙述清楚、准确、突出重点。

  【说明】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师小结

  教师说明:相信大家都已经被这些故事深深打动了,课文《斑羚飞渡》给我们带来的远不只是简单的同情、敬佩与感动,它为我们实现了一次心灵的飞渡!我们仿佛看到自己变成一只斑羚,从“自私”的山峰上,奇迹般飞跃遥遥相距的山涧,轻巧地落在“奉献”峰上。洁净如洗的天空出现了一道瑰丽的彩虹,随着我们的“飞跃”跨过两座山峰。

  【说明】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而且把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飞渡的图示也给学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读课题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淡墨、痕、清气、乾坤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过渡: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

  ①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懂,“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指生说。

  ②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

  师引读: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齐声读

  3、品读

  过渡:(对照板书)这梅花是痕迹一般的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谁已经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了?生回答。

  ①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生自读。

  ②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像飞起来,飞到元代王冕家的小院子里(老师的语气要饱含深情,有一种静谧之感)。(配乐)

  师引读:淡墨色的梅花开了,多么淡雅,多么高洁啊!指一生读。 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院子里,充满了天地间,也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静心闻一闻吧。指一生读。

  五、品诗人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竹石》、《石灰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墨梅》与这两首诗对照一下,有什么相同之处?(板书: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1、师:能提到“借物喻人,借物言志”,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课件出示:王冕资料。指生读

  师: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2、师小结:对呀!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3、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始提到的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生回答。

  师评:你们真正读懂了《墨梅》,读懂了王冕,老师很高兴。

  4、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齐诵《墨梅》!

  六、作业: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办一期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小报。

  五、说板书设计:

  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

  淡墨———借物言志———不与世俗

  清气 同流合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