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22 08:15:5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必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3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教材第54页的情景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单价”一词是什么意思?

  师: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们能列综合算式独立解答吗?试试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采用什么方法解答的,并请两名用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上台板演)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衣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仔细分析,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生成了不同的解题思路和算法,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深入探索

  1.交流两种算法的实际意义。

  (1)师:“(65+45)×5”谁会读?“65+45”算的是什么?这样的钱在实际生活中叫做――(一套)你能用图在黑板上贴出来表示一套吗?(指名一人上黑板贴模型图)

  师:这样贴,能明显地看出是一套吗?谁能上来纠正?

  师:“再乘5”是什么意思?谁上来贴出另外几套衣服?

  师:想一想,这一题为什么能这样做呢?

  师(小结):如果夹克衫和裤子的件数不同,那就不能这样做。

  [设计意图:利用摆模型衣服,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算式各部分的含义,促进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助互补,为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建立了清晰的表象,有效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让学生读算式并小结出由于两种衣服数量相同才能采用这种方法,都是为后面概括规律做好铺垫。]

  (2)提问:“65×5+45×5”是什么意思?

  2.建立等式,初步感知。

  师:这两道算式算出的都是什么?算出的结果怎样?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板书:(65+45)×5=65×5+45×5)〕

  师:谁能读一读这个等式?你们发现这个等式的两边有什么联系吗?

  3.类比展开,体验感悟。

  师:你们能模仿这个等式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吗?再算一算,两边的算式是不是相等?(指名举例,挑选几组等式板书)

  师:刚才大家举出了这么多类似的例子,左右两边的算式都是相等的,看来这里面一定有内在的规律。

  师(出示算式):读一读这些等式,左边的算式都有什么特点?再想一想,右边的算式与左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小组互相讨论一下)

  [设计意图: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本质的理解,需要经历一个主动探索、体验感悟、发现规律的过程。在教师提供素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举出例子,追求素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模写的过程中,学生是自己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通过让学生“读一读”,有效降低了概括的难度。学生在多次观察、比较、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规律,水到渠成。]

  4.揭示规律,理解意义。

  (1)师:两个数的和同第三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加数分别同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乘积相加,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师:“乘法”我们大家都懂,“律”就是规律,那“分配”二字作何解释呢?

  师:括号外的`数既要与第一个加数相乘,又要与第二个加数相乘,这就是“分配”。

  (3)提问:如果用字母a、b、c表示这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写?[板书:(a+b)×c=a×c+b×c]

  (4)师:这既然是一个等式,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相等,那么反过来看,右边的算式和左边的算式也应该怎么样?也就是说,这个规律反过来看可以吗?

  (5)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通过对“分配”二字的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也体现了设计的精细和独到。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可逆性,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题,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第2小题要让学生明确:在求两积之和的算式中,有相同的乘数,这个相同的乘数可以放在括号的外面)

  (2)让学生完成后两题,并要求说说是怎样填、怎样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是怎样想的。

  (2)第3小题要提醒学生注意74×1可直接写成74,第4小题可以让学生再分别说说题中的两个式子分别和怎样的算式相等。

  3.下面每组中两道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单?

  (1)64×8+36×8 (2)12×30+12×5

  (64+36)×8 12×(30+5)

  师:看来,运用乘法分配律还能进行简便计算,这是我们下节课将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合理地安排练习,体现了教学的扎实,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乘法分配律对于计算的简便,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后续学习的兴趣。]

  四、总结提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 在观察、比较、猜测、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探究问题,提炼规律

  1. 初步感知。

  展示主题图,并提问:

  师: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师:图中的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要求只列式,不计算,学生独立列式后汇报。

  教师板书:(6+4)×24 6×24+4×24?摇

  【设计意图】

  要求学生只列式,不计算,为学生进行猜想验证提供可能,同时让学生明白,同一道题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其结果肯定相同的道理。

  让学生说出每种解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这两道算式的结果应该怎样?为什么?

  反馈:因为这两道算式都是求四、五年级一共要领的跳绳根数。

  学生通过计算结果来验证上述结论。

  教师组织谈话:这两道算式不一样,但都算出了四、五年级一共要领的跳绳根数。在数学上,我们可以把相等的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教师板书:(6+4)×24=6×24+4×24。

  组织谈话:刚才用了两种方法说明这两道算式可以组成一个等式,一是这两道算式都是求同一个问题,二是计算结果相等。有没有别的方法说明它们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来解释:等式左边算式先用6加4得10,再乘24就是表示10个24相加的和是多少;右边算式先算6个24相加与4个24相加各是多少,再求和也是表示10个24相加的和是多少。

  组织谈话:今天就来研究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这一类等式。

  明确:等式左边是6加4的和乘24,右边是左边括号里的两个加数分别与24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相等。

  【设计意图】

  本环节,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过程,从三个方面理解两个算式为什么相等,初步感知规律,为进一步探究规律夯实基础。

  2. 出示:计算下面两组算式,是否相等。

  ①(2+3)×82×8+3×8?摇

  ②(4+7)×64×6+7×6

  学生口算得出结果,再判断。

  3. 教师组织谈话:在数学上,我们把通过观察几道等式后发现的规律称之为猜想,是不是任意三个数组成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还需要通过举例子来验证。

  (1)师生合作验证:

  先请一位学生随机说出三个数。

  提问: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怎么表示?

  根据左边的算式,教师要求学生写出右边的算式。

  学生口算结果,验证两个算式是否相等。

  (2)同桌两人合作:

  左边的同学任意找出三个数,并写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右边的同学写出对应的算式,再分别算出结果,验证是否相等。(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提问:这样的例子,能写完吗?(板书省略号)

  4. 师:观察上面每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有联系吗?有什么联系?

  师生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

  5. 师:你们发现的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

  6. 师:你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举例验算的方法去感知规律,围绕这一目标,对所列的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提出猜想并举例验证,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受规律,建构乘法分配律,用语言表示规律便水到渠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分配律,其目的有三:一是检验是否正确理解规律,二是让学生再次感受和明晰乘法分配律的结构,三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师: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字母式子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a+b)×c=a×c+b×c。(板书)

  师:字母a、b、c可以是哪些数?分别相当于例题中的哪个数?

  二、尝试练习,运用规律

  1. 根据乘法分配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2+35)×2=×+×

  72×(30+6)=×+×

  27×12+43×12=(+)×

  15×26+15×14=(+)×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完成前两题后,提问: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都等于什么?

  完成第三小题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谁是相同数?

  明确:在求两积之和的算式中,如果有相同的乘数,那么这个相同的乘数可以放在括号的外面。

  2. 根据乘法分配律,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38+16)×2=382162

  94×12+94×38=94(1238)

  25×(20+4)=2520254

  63×50+63×2=63(502)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

  追问:如何确定圆圈内的运算符号?

  3. 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①(28+16)×7 28×7+16×7?摇

  ②15×39+45×39 (15+45)×39?摇

  ③40×50+90×50 40×(50+90)?摇

  ④74×(20+1) 74×20+74?摇

  学生口答,教师重点讲一讲第③题,相同数是50,40×50+50×90应该等于50×(40+90),40×(50+90)应该等于40×50+40×90。

  第④题,让学生明白74×1可以写成74,反过来,74也可以写成74×1。

  4. 连线。

  3×17+5×17 25×(4×6)

  (5×3)+17

  (18+4)×5 (3+5)×17

  18×5+4×5

  18×5×4×5

  (25×4)×6 25×4+25×6

  学生口答,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左边第三个算式,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5. 每组中两道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1)64×8+36×8 (2)12×30+12×5?摇(64+36)×8 12×(30+5)

  本题意在揭示,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算式,具体计算时,有时先求和简便,有时先求积简便,为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作铺垫。

  【设计意图】由于乘法分配律与前面学过的运算律相比,形式上变化大,设计练习时,从填数开始,由易到难,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和提高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三、深度探究,延伸规律

  将原问题改为:四年级比五年级多领多少根跳绳?要求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6-4)×24 6×24-4×24

  =2×24 =144-96

  =48(根) =48(根)

  摇答:四年级比五年级多领48根跳绳。

  组织谈话:这两道算式,我们也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6-4)×24=6×24-4×24。

  【设计意图】通过改变例题中的数学问题,引出类似的公式(a-b)×c=a×c-b×c,有助于学生全面、完整地理解、建构乘法分配律。

  四、全课总结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成立条件,能初步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灵活选用计算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和启发式谈话法,并辅以练习法等,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下列等式应用了什么定律?

  80+A=A+80

  (48+36)+52=(48+52)+36

  321+28+79+172=(321+79)+(28+172)

  2、口算抢答比赛

  12×5 25×4 35×2 125×8 45×4 25×8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积有什么特点?(引导发现:当两个数相乘等于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时会使计算更加简便。)

  师:再看这道题。 57×12+43×12

  你还能快速算出结果吗? 要想快速算出结果需要用一样数学法宝,那就是“乘法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乘法运算定律

  今天我们就借助于植树活动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分析:一组口算看似简单,其用意则不凡。前几题学生能很快说出得数,正在学生兴奋之时,出示57×12+43×12,学生都迟迟说不出或说不准,这样由“很快”突然到“很慢”,使学生产生了急于想知道得数的心理需要,就在这时,教师又故作玄虚地说:“需要用一样数学法宝……”短短几句,又一次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

  二、探索新知

  师:观察植树活动的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可以复述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也可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述。)

  师: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例1、例2、例3。)

  1、学习例1。

  1)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

  预设: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2)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25 25×4

  3)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两个算式结果是多少?(100人)那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号) 板书:4×25=25×4

  4)你能再举出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根据学生的举例板书。

  5)归纳总结。

  同学们观察一下每组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左边和右边的算式都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乘的'结果都相等。

  预设2:左边算式和右边算式的两个因数位置不一样,都交换了。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6)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请同学说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7)其实,乘法交换律早就是我们的朋友了,还记得乘法口诀吗?生说一句乘法口诀,并根据这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这里应用了什么?

  2、学习例2.

  接下来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一共有25组,每组要植树5棵,每棵树要浇水2桶。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说说你的想法,你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预设1:我先求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预设2:我先求每组浇多少桶水,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同学们想好以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教师巡视,请两种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2)师:你们计算的结果是多少?(250桶。)

  师:这两种列式的结果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写作:

  (25×5)×2=25×(5×2)

  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算式吗?(学生举例)

  3)师:从上面这些式子,你发现了什么?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预设: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师:是的,这就是乘法结合律。(板书,课件出示内容)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预设:(a×b)×c=a×(b×c)

  4)思考: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一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乘),和(积)不变。

  3、学习例3

  现在我们解决第三个问题:(课件出示)

  一共有25组,每组里4个人挖坑种树,2个人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

  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说说你的想法,你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预设1:我先求每组的人数,再求总人数。

  预设2:我先求挖坑种树的人数,再求抬水浇树的人数,最后加起来。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教师巡视,请两种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师:同学们,你们的结果是多少?(150人。)

  师:这两种列式的结果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写作:

  (4+2)×25 = 4×25+2×25

  师: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探究、验证。

  出示:((出示一组算式)猜一猜:它们的结果会怎样?

  (3+2)×4 3×4+2×4

  (5+10)×2 5×2+10×2

  师:中间可以用“=”来连接吗?(通过计算验证)

  师: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呢?请同学们从左到右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3)小组讨论,全班总结。

  预设: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是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件出示内容)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预设:(a+b)×c= a×c+ b×c或a×(b+c)=a×b+a×c

  三、巩固联系,提升认识。

  同学们,乘法的三个定律你觉得学得怎样?老师这儿有些练习题,你敢接受挑战吗?

  1. 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15×16=16×

  (25×7)×4=( × )×7

  3×4×8×5=(3×4)×( × )

  117×13+117×7=117×( + )

  167×2+167×3+167×5=167×( + )

  2、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 画“×”。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

  56×(19+28)=56×19+28 ( )

  32×(8×2)=32×8+32×2 ( )

  87×87+13×87=(87+13)×87 ( )

  1+2×3=1+3×2 ( )

  3、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01-17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8篇04-24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4-21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2-22

乘法分配律教案06-16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2-01

小学乘法分配律教案05-06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11-20

乘法口诀教学设计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