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03 19:13:2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

  一、听写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师:同学们,请看着提示写出几个词语,请两个同学上黑板书写。(纠正书写)

  2、师:(出示一段内容)选择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中。

  师小结:我们不仅可以用归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像这样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概括出主要内容。

  二、换位思考,把书放进心里。

  (一)学生自主学习

  1、师:在这一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话中,有一个词语是“愚不可及”。

  (1)理解“愚不可及”的意思。

  (2)如果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了呢?

  2、师:现在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你们如果就是那一行游客,回想当时的情景,哪些行为让你们觉得愚不可及?

  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出幼龟的犹豫,其实它正在侦查情况,而我们却不知道。

  师:请你们再仔细读一读这段话,你还能读懂什么?

  (1)从“欲出又止、踌躇不前、探出”这些词语体会到幼龟的机警、小心、谨慎。

  A、幼龟出的是为了什么?“止”呢?

  B、词语辨析:“探出”和“伸出”

  C、学生表演幼龟的动作

  师小结:看来幼龟是多么会保护自己,多么神奇啊!

  (2)从“啄、拉”感受到嘲鸫的凶狠。

  (3)朗读体验。

  3、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看出我们这些游客是愚不可及的。

  (1)理解若无其事的意思 。为什么会若无其事?

  (2)指导朗读:读出向导的漠然

  (3)划出文中我们和向导的态度的词语。

  (4)指导朗读。

  4、师:愚不可及的事还有呢!当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更是认为自己愚不可及了。我们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孩子们,你们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请大家发挥想象,写一写你看到的场景吧!最好能用上积累的四字词语。

  师小结:的确惨不忍睹啊!

  5、向导和我们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把描写向导和我们的动作的词语划出来

  A、(摘下、放进、抓起、奔跑。)

  B、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心情十分焦急)

  C、指导朗读。

  6、(1) 出示句子: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欢乐”与前文哪个词照应?“颓丧”。由这两个词你想到什么?(若不是因为我们的错误决策,幼龟们就不会白白送死了。)

  (2)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比较句子: 师:你读出了什么不同?向导的心里会是怎样的自责?

  (没有抵住舆论压力,没有坚持到底,没有胆量与错误的观点相对抗。)

  三、回归“道”,提升文本理解。

  1、师: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这“道”不是我们第一节理解的简单的“规律”概念化的两字,而是——。(要遵循自然之道,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

  2、你们接触过这样违背自然之道的事吗?你认为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

  3、出示美国作者伯罗蒙塞尔创作的《自然之道》原文的结尾

  四、布置作业。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学习这篇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展视野。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捕捉,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探究蝙蝠夜间探路的秘密。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敢于提问,乐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了解蝙蝠夜里是怎样飞行的。

  教学难点:

  了解蝙蝠飞行探路的秘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试验表格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的前一天,布置预习课文,开展以下实践活动:

  1.读书预习:认真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的读音和字(词)的意思;将课文中要求会写的字词各抄写两遍。

  2.搜集资料预习: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同学间相互交流自己对仿生学的认识,分享自己制作的资料卡片。

  3.带着问题预习:蝙蝠能在夜间飞行依靠的是什么?

  课堂教学:

  一、揭题。( 5分)

  1.猜谜语: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睡觉夜间操劳,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师板书:蝙蝠

  2.出示蝙蝠课件(1)简介蝙蝠: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

  3.出示雷达课件(2)同学们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叫雷达。师板书:雷达。简介雷达: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可用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它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4.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课题却用一个“和”字将它们联系起来,师板书“和”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蝙蝠和雷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0分)

  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新词要多读几遍,另外标出自然段。课件(3)出示读书要求。

  2.学习生字新词。课件(4)出示词语。

  捕捉 避开 敏锐 铃铛 苍蝇 揭开 障碍物 荧光屏 横七竖八

  A.抽生读词语,订正读音错误。(读到生字时,应出示生字的读音)

  B.全班齐读词语。

  C.解释“障碍物”的意思。随机板书:障碍物 (课件出示意思)

  D.相互提醒容易出错的字。(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红色的生字,哪些生字容易写错,请你帮同学们提醒一下。教师板书容易出错的字“揭、避、荧”学生跟着书空)

  E.课件(5)出示容易写错的字,学生写字。(要求:身正,肩平,足安)

  过渡: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后,我想同学读课文一定也会畅通无阻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完成这里的填空。

  3.学生默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课件(6)出示:课文主要讲( )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 )在夜间探路的秘密,从中得到启发,给( )装上( ),解决了( )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三、理解蝙蝠夜间探路的原理。(20分)

  1.一只其貌不扬的蝙蝠究竟有何超强的本领呢?

  (1)抽生汇报。

  (2)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课件(7)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A.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说说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指导学生抓住“夜里”区别于“白天”,“还能捕捉”说明有特异功能;“无论……从来……,即使……也能……”说明夜间飞行本领特别高超。)

  B.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夸一夸蝙蝠吧!抽生练习说话。(蝙蝠,你真是一位了不起的飞行家。蝙蝠,要是你能开飞机就好了,乘客就不会担心有事故发生了。蝙蝠,我要是你就好了,停电的夜晚我也不用担心会被东西碰着。)

  C.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如此高超,同学们应该对它产生一种什么情感?(钦佩之情)请同学们带着钦佩的感情来朗读这句话,谁来试试?教师随机表扬。

  2.课件(8)出示质疑:“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科学家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进行了试验。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4、5、6自然段,完成表格,探讨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3.课件(9)出示表格:

  A.同学们,你们认为“蒙上眼睛、塞上耳朵、封住嘴巴”中的这几个动词,能调换位置吗?(不能调换位置,可见作者的用词是多么的准确,中华民族的语言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具有魅力呀!同学们,我们在写习作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用词要准确。)

  B.通过三次试验,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抽生回答,随机出示课件(10)——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让我们齐声朗读这一结论。教师随机板书:嘴巴 耳朵

  4.质疑:学到这里,老师想知道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课件(11)出示问题,谁能告诉老师。生回答,出示课件(12)蝙蝠是从嘴里发出声音,声音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教师随机板书。

  5.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可是,科学家揭开这个秘密容易吗?(不容易)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6.出示课件(1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你是从这句话中的那个词体会出科学家的不容易?(强调反复、终于两词)

  四、课堂小结。出示课件(14)(3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了解了蝙蝠夜间探路的秘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着科学家的足迹,去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探索科学的奥秘。出示课件(15)

  五、布置作业:(2分)

  抄写本课生字

  板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嘴巴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关键句段读懂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

  (2)以读促思,以读代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两者的关系。

  3、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

  花港 玉泉 清澈见底 聋哑人 一丝不苟 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

  2.你能用上部分词语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3. 读课题,引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品质

  1、抽生接续读课文。思考:作者认识了一位怎样的.青年?请用文中的词概括。(课件出示)

  2、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青年举止特别的?默读课文。用笔画出这些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简要写在旁边。(课件出示)

  3、同桌交流,读读画好的句子,并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桌听。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中感受他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并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去体会:

  (1)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课件出示)

  (2)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课件出示)

  (3)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4)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在理解句子时相机指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来体会句子所蕴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5、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6、小结

  三、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1、聋哑青年那勤奋专注的形象,一定会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么作者是 怎样观察和描写,才使这个人物如此生动的呢?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自己的发现。

  2、小结:

  四、小练笔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那么人们是怎样赞叹和议论着呢?想象当时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

  五、作业设计

  留心观察自己的同学,抓住特点,多看、多听、多问,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

  六、板书设计

  27 鱼游到了纸上

  一丝不苟 坚持不懈

  鱼游到了心里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4

  (自设话题)

  教学目标

  1.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快乐,能进一步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愿意将秋天中自己觉得最快乐、印象最深的事讲给大家听,在讲述中培养表达、倾听和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设计理念

  本设计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注重多向互动,提高交际实效;注重习惯培养,提高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走进自然,回忆过去的生活,感受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为课上的交际作准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凭借课本插图,引入交际话题

  1.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学生读图,说说画面所展现的内容,知道这节课要说的是秋天的事情。

  2.讲一讲家乡的秋天、印象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从画面的内容说开去。

  3.师谈话:同学们说得真好!是的,秋天是个五彩斑斓的季节,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丰收的喜悦,带来无尽的快乐。在这美好的金秋季节,让我们一起来讲述秋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好吗?(板书交际话题:秋天的快乐)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凭借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说画面内容,交流家乡的秋天、印象中的秋天,把学生带入具体的交际情境。]

  二、播放活动情景,明确交际重点

  师过渡:同学们请看录像片段,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说说让你感受到快乐的是什么?

  1.情境一:班级学生秋游情景(课件播放录像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片段后,师生互动示例: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秋游录像片段,你想到了些什么?

  生:我想到了秋游那一天,我看到了美丽的枫叶,它们有黄色的、红色的,在那郁郁葱葱的松林中显得十分耀眼。我还拣了几片枫叶,用它们来做书签。

  师:很好!你不仅欣赏到秋天的美景,还享受到用枫叶做书签的乐趣。

  生:看了录像,我想起了秋游时和林林同学一起采集野白菊花送给王老师的情景,王老师可高兴了。

  师:王老师很高兴,为什么高兴能说一说吗?

  生:王老师说野白菊花能明目清火,可以泡菊花茶喝。

  生:……

  2.情境二:学生到果园参观,和果农一起采摘果子(课件播放录像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片段后,师生互动示例:

  师:看了刚才的录像片段,你想说些什么?

  生:果园里的果子种类很多,有火红的柿子,金黄的橘子……看着它们我可高兴啦!

  师:看到丰收的果园很高兴,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从农民伯伯的笑容中,我感受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农民的口袋里一定又多了不少钱。

  生:看着录像,我不禁想起了那些可爱的果子,想起它们给我带来的快乐。

  师:能说说哪些果子可爱在哪里吗?

  生:柿子像一个个红灯笼挂在树梢多么惹人喜爱,水灵灵的葡萄像珍珠一样真好看,小石榴还张开嘴巴向我微笑呢!

  师:你说得太棒了!是啊,看到丰收的景色怎能不高兴呢!

  生:……

  (在学生讲述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本次交际的重点在于把秋天的快乐说具体,老师的指导语言要流露出高兴的心情,以便为学生作出示范。)

  [设计意图:选择播放学生自身参与过的、感兴趣的活动录像片段,师生互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本次交际的重点,为下一环节学生讲述秋天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作铺垫。]

  三、回忆生活经历,说出秋天的快乐

  师过渡:秋天里,让我们感到快乐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想想说说美好的秋天都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快乐的事情?

  1.回忆生活说话题

  (1)学生回忆过去的生活经历,回味秋天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2)指名说说自己所回忆的事情,激活学生的.记忆表象。(在学生说话题时,老师要提示学生说清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事情,是做什么事情感受到的快乐,以触发学生的思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最大限度地拓展交际话题。]

  师过渡:从刚才同学们说话题的发言中,老师发现同学们对秋天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认为能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说给大家听。(课件出示讲述要求:要把秋天让人感到快乐的地方讲清楚,要说出自己的快乐,要让人听了受到感染。)

  2.自主准备,自己说给自己听

  在学生自主准备时,可提示学生先想一想自己要说哪几个方面,然后再说一说。

  3.小组合作,说给组内的同学听

  (1)学生分组。(学生的分组要注意不同地区学生的合理搭配,做到组内质异,组间质同。)

  (2)学生小组互动交流,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交流中去,并依据交际要求作相应的指导,物色在班上交流的人选。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先是学生个体自主梳理、试说,让学生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再是小组合作、互动交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交际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交流、表达的范围。]

  4.多向互动,让全班同学分享“我”的快乐

  师过渡:刚才,同学们就自己所感受到的秋天的快乐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从大家的表情中老师可以感受到你们的交流一定非常精彩,现在请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班上交流,让我们一起分享秋天给大家带来的快乐。我们来比一比、评一评,看看谁的介绍最能吸引大家。

  全班的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发言代表的代表性。如农村的、城镇的、山区的、平原的、产稻区的、产茶区的……

  (2)要注意让没有经历过体验某种秋天快乐的同学,在听后提出自己不明白、想知道的内容。

  (3)同学的补充要根据实际进行合理的调控,教师要凭借自己的童年经验参与交际。

  [设计意图:班级交流,既为全体学生提供示范,又是落实多向互动的凭借,是提升交际质量的重要保证。]

  四、拓展训练时空,为习作作准备

  1.师总结谈话:这节课,同学们个个都能说会道,在交际中,我们感受到秋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感受到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的快乐,让我们走向自然、亲近自然,去发现大自然更多的奥妙吧!

  2.拓展训练:开展留住秋天的快乐的活动,凭借我们灵巧的小手,把自己感受到的秋天的快乐画下来,并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者邻居家的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图画。

  [设计意图:该环节的教学,通过教师的总结谈话,把交际活动从课内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拓展训练的安排,注重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按一定顺序描述乡村生活和田园景观。

  2、把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教学重点:

  学会按一定顺序描述乡村生活和田园景观。

  教学难点:

  把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走进乡村,我们会被这里的人们淳朴、美好的心灵所感动;走进乡村,我们会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所迷恋;走进乡村,我们会被这里一切的一切所陶醉。今天就让我们提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在乡村里的感受、体验、见闻或亲身经历的趣事。

  二、确定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

  1、指名读习作内容要求。

  2、多媒体出示要点:

  习作内容:田园风光,乡村生活

  习作要求:

  (1)写的时候要把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

  (2)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3)写完后认真读一读,改一改。

  三、确定自己最想写的内容

  1、回顾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流的内容。

  2、集体交流想写的内容。

  四、例文引路,迁移习作方法

  (一)回顾课文的表达方法,指名回答。

  (二)出示例文,概括表达方法

  1、写作顺序

  ①、出示《乡下人家》片段: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儿株花,芍药,风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红色部分的两个词语告诉我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

  生: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来描写景物。

  师:除了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我们还学了哪些写作顺序呢?接下来往下看。

  ②、出示《乡下人家》《麦哨》片段: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师: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几句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

  小结:不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来进行描写,它会让我们的文章内容表达得更清楚,更有条理。

  2、修辞运用:

  除了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我们还能用一些修辞方法,来看课文里是怎么写的?

  1、出示课文片段

  ①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②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师:同学们发现了红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

  生:拟人和比喻。

  师:用上这样的修辞手法之后,所描写的事物就更加的……所表达的内容就更加……

  生:生动、形象、具体、清楚、表达真情实感。

  师: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同学们还知道哪些?

  生:……

  ㈢、交流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

  师过渡:一篇令人身心愉悦的佳作,不仅因为条理清楚,中心突出,而且因为作者善于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妙段为自己的习作增添光彩。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积累的田园风光的佳句。

  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描写田园风光的好词佳句,让学生读一读。

  五、自由习作

  1、师:你会给自己的习作加一个怎样的题目?生汇报,师指导。

  2、过渡: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用自己的心描绘出雅致的田园风光、有趣的乡村生活吧!

  2、生习作。

  六、指导修改

  1、集体会诊

  (1)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根据评议要求集体交流评价。

  (2)出示要求。

  2、自我欣赏,同伴交流,完善习作。

  (1)读一读自己的习作,根据修改要求修改自己的文章并划出自己认为是精彩的句子和段落。

  出示修改要求:

  ①字改正

  ②词用准

  ③句理清

  ④按一定的顺序

  ⑤用上积累的优美词句

  (2)同桌互相交流,互相批改。根据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别人的优美描述,修改自己的习作,二次创新行文。

  (3)完成习作

  ①字改正

  ②词用准

  ③句理清

  ④按一定的顺序

  ⑤用上积累的优美词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六个生字“驻、逗、厨、鞠、躬、衷”等字。

  (2)自学课文内容,理解陈小龙为什么称大使馆为妈妈。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人物语言神态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以课题引入让学生说说对大使馆的理解再说说妈妈是什么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

  (2)自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讨论来解决针对课题提出的疑问。

  (4)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具体可操作,力求体现讲练结合、文道结合,突出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

  4、教学重难点:

  (1)理解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以及陈小龙给大使馆那封信的内容,来理解陈小龙为什么称大使馆为妈妈。

  (2)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一、进入新课

  当你到一个陌生环境举目无亲不知该怎么办,你最渴望得到什么?有个小伙子也有这样的感受,而且他的经历更令人难忘,我们现在就走进课文。(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大使馆是什么?)师及时解释大使馆。(为什么称大使馆为妈妈?)师追问:妈妈是我们什么人?

  二、读准生字读音

  为了使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我们先来解除生字障碍

  1、默读课文。

  2、把要认识的字在文中圈出来读三遍。

  3、出示黑板字词。学生读词,提出爱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交流讲解意思。

  三、初读课文,理解大概内容

  过渡:我们过了生字关,就来学习课文1自由大声读课文读出文章理解,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2读完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能分成几个部分?(生读完后回答)

  四、再读课文

  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一想为什么称大使馆为妈妈?画出相关语句

  3、小组交流意见,要求把前因后果表述清楚如:

  (1)陈小龙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到大使馆的'帮助,心情怎样?

  (2)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陈小龙的心情怎样?

  (3)当陈小龙离开大使馆时,大使馆的人员是怎样说的?他是怎样做的,心情怎样?

  4、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归纳整理并板书相关词语。

  5、陈小龙到荷兰后怎么做的?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五、总结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具体描绘的方法,感受梅雨潭独具特色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移步换景)

  3、体会文本优美的语言,积累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追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再次走进“梅雨潭”,(板书课题)齐读。

  二、品读课文:

  1、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作者是在哪些地方进行观察的呢?我们一同来回顾课文,指名分段读文。学生听读回答问题。(板书:梅雨瀑、山边、梅雨亭)

  2、作者在山边看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生边听边想: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预设:①介绍了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②我知道了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小结:这一段的前两句话告诉我们梅雨潭与梅雨瀑的关系及梅雨瀑的位置。

  ③我还知道了作者“走到山边,便听到呈现于眼前了。”(出示句子)走到山边,便听到呈现于眼前了。

  仔细读读这句话,梅雨瀑给你的印象是什么?(白而发亮)小结:由于这里温度大,岩石上布满了暗绿色的青苔,远远看去,暗黑的岩壁与洁白的瀑布形成鲜明对比,瀑布显得尤为白而发亮。

  瀑布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有气势,长)

  引导理解“带”这个词,“带子”有什么特点?(长、细、易飘动),“一带”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瀑布狭长飘逸的动态之美。

  如果此时,你就站在山边,望着这洁白鲜亮,流动飞泻的瀑布,你最想做什么?把你们的这种感受送到文字中读一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3、过渡语:这白而发亮,灵动飘逸的梅雨瀑深深吸引着我们,我们不由得想看看它的全貌,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梅雨亭更好的观赏梅雨瀑。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①介绍了梅雨亭正对着梅雨瀑,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②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

  (出示句子)“这个亭距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浮在天宇中一般”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方法?你能用动作做做展翅的雄鹰的样子吗?梅雨亭的样子是不是像你们做的那样呢?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梅雨亭图片),再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梅雨亭的样子。指导朗读这句话。

  过渡语:坐在亭中,望着三面青山,会有一种怎样的感觉?(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小结:身处这悬浮半空的亭中,眼望那飞泻而下的瀑布,我们仿佛成了这亭的一部分,这水的一分子,这美妙的自然之景怎能不让人心动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动的感觉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4、过渡语:读了作者对梅雨亭的描写,我们不仅赞叹造物主的神奇,同时也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传神的描写而叫绝,但更令人称奇的还是作者近看梅雨瀑的描写,现在,就让我们快快走进第三自然段,去细细观赏梅雨瀑吧!自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①边读边用笔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地方。

  ②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语言。

  重点感受:“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儿,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从“冲、扯”中,你感受到瀑布什么特点?(水流急,下落迅猛);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引导:“作急剧的撞击,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感受“飞花碎玉”“晶莹而多芒”的美。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白梅”的形态,进而感受水花飘落的动态美。指导学生读出这种美的感觉。

  引导:看到这飞溅的瀑布,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引读最后两句话)抓住“送、钻”两个动词,体会水花飞溅时的可爱和作者对梅雨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③这美丽、迷人的瀑布,你们想不想见一见?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去领略那神奇的梅雨瀑吧!(配乐朗读最后一段,引导学生通过再造想象来进一步感受梅雨瀑的美)三、总结升华: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一同欣赏了梅雨潭的绮丽风光,那悬浮的亭子,飞溅的瀑布,一泓静而深的潭水,已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么回顾这节课,除了诗情画意般的美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还有哪些收获?

  预设:收获了作者优美的语言。

  小结:是啊!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着意描写,层层渲染,把梅雨亭、梅雨瀑描写得神形兼备,妙趣横生。这种细腻准确的描写方法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预设:收获了写作方法(观察顺序)

  小结:作者从山边远看瀑布的样子到走近梅雨亭近看瀑布,这种以地点转换的方式描写景物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移步换景”法,这样描写,使文章则显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文章题目为“梅雨潭”,可内容却重点介绍了梅雨亭和梅雨瀑?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篇课文是节选自朱自清的散文《绿》,原文中,的确是以梅雨潭为主的,课后有时间,大家可以读一读原文。

  板书设计:

  梅雨潭

  移步换景

  山边(远看)梅雨亭(近看)

  一带↘梅↗几绺儿

  雨飞花碎玉

  白亮↗瀑↘晶莹多芒

  白梅、微雨

  喜爱、赞美

  教学反思:《梅雨潭》是选自朱自清的散文《绿》。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传神。文中运用大量的比喻句形象地描绘出梅雨瀑狭长飘逸、水花飞溅的动态之美。教学中,我力求通过优美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再造想象,感受梅雨瀑的秀美。但是,由于太过注重引导学生抓词抓句去感悟,反而破坏了文本的整体美,学生独立阅读品味的时间不多,对文本的悟读少了,学生变得沉默了,课堂成了教师在唱独角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达到阅读教学的这一理想境界,我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吃透教材,关注学情,合理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言语,让学生欢悦地、投入地、感性地走进文本,在潺潺流动的语言文字中进行体验,有所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从而产生爱国的情感。

  2、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3、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教学难点:

  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意大利有一座水城市威尼斯,在我国云南也有一座高原水城,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我们东方的威尼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丽江,去领略一下那里独特的风光(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看看丽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多读几遍)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自学,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给学生以自主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又引发了学生交流的愿望。]

  2.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理解回答问题)

  用一句话概括地说说,你读这段的感受。(板书:神奇而美丽)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

  好一个丽江城!真不愧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围绕着神奇而美丽,那么作者重点带我们游览了那两个景点呢?

  板书:地点

  谁能用书上的句子把这些景点连起来说说?

  那么下面我们就随同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古城!欣赏那千年古城的神韵!

  2..自读自悟。

  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请同学默读3、4自然段,拿出笔来,边读边把把体现丽江神奇而美丽的句段画出来。一会谈谈你的理解!(学生默读思考)

  [默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手段,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指名谈理解并练习朗读。(出示课件)

  (3)为什么说是高原姑苏图景?这幅图景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你的.想象还有图 上,你能不能谈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江南苏州图和云南丽江图让学生边对比边谈感受)。

  (4.)出示配乐图片,引导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

  [借助一些图片资料,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丽江古城的布局特点和奇特风貌。]

  (5.)带着赞赏的感情读。

  学习课文5自然段

  (1)走出古城,不远处就是玉龙雪山,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雪山的美景吧!(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五自然段(自由读)把你读懂的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2)汇报交流,深入体会。

  [边汇报边交流也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

  (3)读这一段时应该饱含着怎样的情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齐读)

  (4)集体交流,评读。你认为他哪儿读得好,为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情感外显的特殊形式。学生不但读得有滋有味,更可贵的是能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学习第六自然段

  (1) 除了古城和玉龙雪山,丽江还有很多迷人的景色,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六自然段!

  (2) 同学们,除了书上所说的,你还知道丽江有那些迷人的风光,把你课下搜集到地说一说?(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3)除了这些丽江还有很多迷人的景色,(板书:……)希望你们课下再查找一下资料,你会对丽江了解得更多!

  学习最后一段

  (1)同学们前面我们欣赏了阳光下的丽江古城,那月下的古城究竟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想月色中的古城给你什么样感觉?(出示课件)

  (2)指名说并有感情的朗读(配乐),体会作者的情感。

  [用配乐朗读来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同学们今天作者带我们游览了,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此时此刻,你想不想用自己的话来赞美一下丽江?(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谈感受,既使学生感情积蓄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教师小结)听到同学们的赞美,让我想起了郭沫若赞美丽江的一首对联:春风杨柳千万条,风景这边独好!飞起玉龙千百万,江山如此多娇!希望同学们将来有机会也亲自去领略一下丽江那神奇而美丽的景观!(板书:括号)

  五、布置作业

  如果让你给丽江做宣传,你将怎样写广告词么?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板书:

  丽江古城

  走进丽江 神奇而美丽

  玉龙雪山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3、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4、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它们写具体的。根据句子结构及句式的特点把握语调及语速。掌握“啊”的读音。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2、“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3、下面,我们要随着作者的视线,一起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在“山”和“水”下作重点记号)

  二、自学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请用小圈圈出。

  3、检查自学

  ⑴指名四人朗读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板书:总起分述总结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请你用文中引用的一句古诗来总结文章。板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三、导学第二节

  1、分小组自学课文第二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课文读懂:

  词义,结构(分层),修辞手法,语言文字,朗读语气等等,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谈谈学习的体会,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地方,在大组交流时提出。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等一会儿老师还要请你们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来学习课文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学习的方法、步骤。

  2、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波澜壮阔、无瑕等

  ⑵分层:三层

  ⑶修辞手法:引读

  第一句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跟漓江作比较,强调漓江的水有独特的美。第二句具体写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其中的“真”,是的确、实在的意思。

  对这三个特点,作者用感觉或用比喻来具体说明,并把它们组成一组排比句,文字优美,富有节奏,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最后一句写出江水之静。

  ⑷描写角度:引读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动态的角度写;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透明度的角度写;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从色彩的角度写。

  ⑸引读,说说你怎样读出语气,交流并指导朗读。

  “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

  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读好排比句,注意节奏,几个“像……”要一气呵成。

  个读,齐读。

  ⑹质疑,解疑

  ⑺小结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课文的'?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3、背诵第二节,根据板书自背,互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把课文背出来的。

  4、检查背诵。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背诵并默写第二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3、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4、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二节(默写第二节)

  2、过渡:桂林的水是美的,桂林的山更有与众不同之处。

  二、导学第三节

  1、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把课文读懂: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还要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读懂课文的方法。

  2、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色彩明丽

  ⑵分层:二层

  ⑶写法:

  写法上与第2节相似,显示了结构上的对称。第一句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跟桂林的山作比较,突出桂林山的奇特。第二句用排比句具体地写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山形

  色彩明丽——山色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山势

  有形态的描摹,有联想比喻,有亲身感受,把山的形、色、势写得非常生动逼真。引读。

  ⑷有感情地朗读。

  ⑸交流学习方法: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⑹背诵第三节,交流背诵方法。

  三、略读第三段

  1、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3、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4、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

  1、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美丽的山水,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让我们齐读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习。

  1、指导课后练习二:

  例中的第一分句是概述,第二分句是用补充说明的方法写具体,即“清得”怎么样。两个小题分别要求写出“黑得怎么样”和“干净得怎么样”。如:“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黑得看不见屋内的陈设”;“干净得看不见一张纸屑”等。

  2、完成其他练习。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总起:甲天下

  静

  水 清

  桂林山水 分述:绿

  奇

  山 秀

  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

  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2、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3、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情感:

  1、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2、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难:

  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观察校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春天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它

  2、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3、进行讨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

  5、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2)让学生初步体会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留恋与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学(5分钟左右)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在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处你印象最深的景色?

  (学生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

  (二)情景导入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陈淼先生的一篇观赏桂林山水的课文。(板书课题)桂林,是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人们观赏归来时都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来赞美桂林的山水,那句话呢?谁知道呀?(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2、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板书课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播放桂林山水录像片)

  (三)出示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出示自学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1——2遍,在读通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识记生字。

  2、试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课文的内容。

  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二、自学

  (一)预习生字的情况

  1、分形式读,指小组读——齐读——指到那个生字词就读那个

  2、学生在练字本上把生字词写一次,写时要注意那个字比较容易写错(容易错在哪),小组长检查同学写的情况,并及时纠正组员写错的或写得不好的。

  3、指导书写:瑕、攀、泰

  (二)检查读的情况

  1、指名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三、互学(不超10分钟)

  1、出示互学的要求,并合作完成。

  2、小组长逐一检查组员读生字词的情况,要每个组员过关。

  3、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四、展示

  1、默读课文,想一想: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2、自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文将________、_________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漓江水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显示了漓江的独特之美。

  (2)第2自然段最后的一句照应了漓江“______”的特点。

  (3)“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采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用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

  (4)第2自然段采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具体写出了漓江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具体的?找出有关的句子。

  (二)、小组内互相交流

  五、测评

  1、智引精练,灵活拓展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汇报自主学习内容

  2、感受“水”美

  (1)播放多媒体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学生凭借感官从画面比较中感受漓江水的独特美。)

  (2)你能把漓江的水美美地读出来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

  (3)说一说: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漓江的水静、清、绿。)

  (4)句式练习

  A、天气真热啊,热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西湖的景色真美啊,美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反思

  通过朗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学:

  1、师:导入新课。(播放画面1桂林山水图,)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你眼前的美景吗?多生展示。师: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吗?生。师:嗯,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陈淼先生的作品《桂林山水》。师板书《桂林山水》,请生齐读。

  2、师:(播放画面2词语荟萃。)师: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开火车读词语,要求:声音洪亮,字正腔圆。生读,可随机正音。

  二、自学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2、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三、互学

  1、谈话激发合作兴趣,组建合作小组学习。

  2、小组合作,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

  4、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四、展示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浏览课文。师;字词读准确了,才能把课文读流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并思考:你能不能用文中的话,一语道出陈淼先生去桂林游玩的理由?预设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2、总结段意。(师播放画面3)师:请问,这个“甲”是什么意思?预设生:第一。师:显而易见,这句话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地位。师板书“甲天下”。师指名读文。

  3、师:同学们思考,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预设生:总起。师: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岂有不游之理?出发前老师还有个问题,你能否把“观赏”换个词,而句子的意思不变?预设生:欣赏。师:观赏仅限于看,我们可不能说我在观赏音乐,应该说……预设生:欣赏音乐。

  4、师:好,出发,我们现在就去欣赏桂林的山水。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读文。

  师:那么谁来做我们的导游,读读第2自然段?

  生读。

  师:指名。请你来说说,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生:漓江水的特点。

  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静、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

  2、对比—不同。

  师:(播放画面4并读文。)同学们,老师不大明白,我们是来赏游桂林的,为什么作者要提到大海和西湖?

  生。

  师:那么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大海和西湖的风光。(点击超链接。)

  师:大海什么样?预设生:波澜壮阔;师:西湖什么样?

  预设生:水平如镜。

  师:那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静、清、绿。

  师:现在明白了吗?大海有大海的气势,西湖有西湖的妩媚,各具美感。作者就是想通过对比这三种景观的不同特色,来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点击画面,出现“对比”。)

  3、漓江水特点分析。

  师:(播放画面5。)作者是怎么样描写漓江水的静的?

  生读。

  师:静到如此地步,令你想到什么?

  生。

  师:请读一读关于描写漓江水清的句子。

  指生读。

  师:请问,清得你还能在水中看到什么?

  预设生:小鱼、浮萍。

  师:描写漓江水最后一个特点的句子谁来读?

  生读。

  师:你认为绿得还像什么?

  生。

  师:对于这句话的描写,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作者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预设生:排比和比喻。

  师:读排比句应由弱到强,读出它递进的`语势,谁再来展示读?

  生读。

  师:漓江水这么美,我们不由赞叹起来,应该怎么读?(变陈述为感叹)

  预设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面对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的水,你最想做什么?

  预设生:歌唱、洗脸等。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方式,自学第3自然段的内容。稍后请你汇报学习成果,可以组内同学互助,生自学,师巡视。

  2、自学展示。

  师:指名读,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生。师适时

  板书:桂林山奇、秀、险。

  3、桂林山特点分析。

  师:同学们在自学中硕果累累,值得表扬。(播放画面6)谁来读文?

  生读。

  师:这一段中,作者继续采用什么方法写桂林山的与众不同?

  预设生:对比。(师点击超链接)

  师:(指泰山画面)泰山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峰峦雄伟。

  师:(指香山画面)香山呢?

  预设生:红叶似火。

  师:那么相比之下,桂林山则是?

  预设生:奇、秀、险。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师:(播放画面7)想亲身体验桂林的山有多奇,有多秀,有多险吗?

  生:想。

  师:请看!(播放画面8)

  生齐读。

  好,我们先来见识一下桂林山的奇———(师点击超链接—老人山、巨象山和骆驼山。)除了这三座山峰作者没有再一一举例,而用两个词语表明桂林的山不但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是哪两个词?

  预设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我们再来欣赏桂林山的秀———(师点击超链接—屏障、竹笋。)像屏障的山峰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翠绿。

  师:竹笋呢?

  预设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师:明丽也就是?

  预设生:艳丽。

  师:我们最后来感受一下桂林山的险。(师点击超链接—危峰兀立。)危峰兀立什么样?

  生。

  师:怪石嶙峋呢?

  生。

  师:面对桂林山,我们无法不惊叹———

  预设师生齐:桂林的山真奇呀!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注意“啊”的变音。)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融文入画,由画及诗。

  师:(播放画面9)风景美吗?

  生。

  由画及文,你想到课文中哪一段落的描写?

  生读文。

  师指导:你陶醉了吗?这么美的山水没令你陶醉吗?哪位自觉已经陶醉了,好,请你读!

  生再读。

  师:有山无水则失灵气,有水无山则少刚毅,山水相依,才相映成趣。思考,最后一小节作者除了山水还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生: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作者从空中到山间到江上,简单几笔勾勒出桂林山水图,请问:是图画吗?

  预设生:是连续不断的画卷。

  师:是啊,图画局限的,而从桂林市到阳朔县全程83公里,沿途处处皆景,恍若仙境。泛舟江上,作者诗兴大发,不由吟道———

  预设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板书:画中游。

  2、总结写作方法。

  师:(播放画面10)那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吗?

  生说。

  师:最后,文章以诗句收尾,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全文,这与首句的“人们说”———

  预设生:遥相呼应。

  师:(播放画面11)纵观全文,同学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写作顺序。

  预设生: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而2、3自然段则分述桂林山和水,第4自然段则是对全文的总结。

  师:这种写作方法就叫———

  预设生:总—分—总的写法。

  师:我们在以后的作文中也要尝试运用这种“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文章条理更加清楚。同时别忘了,还要学习作者细心观察,采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的写法。

  五、测评

  (一)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桂林山水美吗?

  生答。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祖国山河多壮丽!慨叹之余,我们不由赞叹陈淼先生的文笔更美!让我们伴着音乐,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间,尝试着背诵全文,好吗?

  生齐诵。

  (二)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赏读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2、收集桂林景观—两洞的资料。

  (三)板书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的意思。

  3、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三、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非典”和叶欣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让人难以忘怀,有那么一件事,更是让我们终生难忘!(放有关非典的短片)师配乐朗诵: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次没有退路的决斗!2003年春节前后,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在广州流行,叶欣所在的医院开始收治“非典”病人。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感受到她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护士长叶欣却永远的走了……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板书:永远的白衣战士)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师小结问题:“永远的白衣战士”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永远的白衣战士”呢?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熟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在不明白的地方画上“?”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在课文中,你遇到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互相交流。

  (3)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3、指名分节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4、全班交流。课文中“永远的白衣战士”指的是谁?(师板书:叶欣)

  5、好,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叶欣这个平凡的人物去体会她不平凡的精神,请大家拿起课本,大声朗读课文2—7小节,找出描写叶欣的动作、语言的句子,看是否有哪句话感动了你,哪个词会让你浮想联翩,哪句话会让你肃然起敬,在旁边写上批注。写完的在小组交流一下,看看谁写得棒。

  (三)重点研读课文二-----------七自然段。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2—7自然段中哪些句子令你感动。(把下面重点句用幻灯片制作出来,学生说到哪一句就点击哪一句)

  1、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呼吸,静脉注射强心剂,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个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指名读。

  师:读得怎么样?能给他一点友情提示吗?

  生:省略号要停顿一下。因为她做了许多。

  生:省略号前做了许多事,要慢些。

  生:时间过得太漫长了,可以读慢些。指名读。师:抢救完梁先生,她累吗?哪里读出来的'?

  2、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师:哪个字?生:“拖”。师;读到拖,你想到什么?生:她很累。师;累到什么地步?生:要瘫下来。师:她为什么不休息?生:要抢救更多的人?

  3、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象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的手中夺了回来。)

  自由读,问:读完以后你有什么要问吗?生:文章问什么把叶欣比作“一台机器”?

  生:机器不知道疲劳,她也是。

  师:这就是“高强度”。

  生:叶欣要抢救许多病人,像机器一样。

  师:就这是―――生:高效率。

  生:机器要比人做更多危险的事。就是“高风险”。

  4、自由朗读这句话。

  5、师:谁能读懂“死神”的含义。生:快要死了。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生:是指非典。师:非典肆虐时,你们才上一年级,还记得吗?你能说说当时的情景吗?生:人人都戴着口罩。生:大家都打役苗。

  6、师;课文中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谈到战争,你眼前出现什么?生:许多人在抢救。生:许多人死亡。师:有战争就有死亡,而叶欣就象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在全速运转着,我们一起读。

  7、“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让你毫无商量的余地。”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有时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让你毫无商量的余地。

  8、同学们,叶欣的话不多,“这里危险,让我来吧!”读读这8个字,

  师:叶欣说这句话时,语气是什么?什么叫“斩钉截铁”?生:说话做事,毫不犹豫。

  师:刚才那位同学读得非常好,谁来试试。

  9、从这八个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10、师引读: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脓血痰排出来,而这又是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着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这时她总是说---------生接读:“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当梁先生病情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需要给予面罩吸养,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时,这时她总是说---------生接读:“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当需要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时,这时她总是说---------生接读:“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11、指导朗读:

  师:这句话体现出了一种精神、一种风度——她说出了舍己为人的精神、说出了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同事。所以我们在读这句话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读出坚决果断的音调,还要注意读出它里面隐藏的东西,谁来试试。你们还想读吗?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读吧。同学们,叶欣面对的危险,不是一次普普通通的抢救和治疗,而是面对极具传染性的非典患者,一个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这真是太危险了。怎么危险,她为什么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

  师:你能不能把这个“声色俱厉”读出来?(生有感情地读)

  12、师扮演叶欣的同事,与学生共同表演和叶欣之间的对话。

  13、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师:她自己的心里怎么想的?改成“我”。生:“我深知------我心甘情愿。”

  师:多么平实的语言啊,多么宽广的胸怀啊。她默默地作出了选择。平凡在于默默地,伟大在于默默地。人是机器吗?

  生:不是。

  师:人是血肉身躯啊。3月4日,病魔终于没有放过我们敬爱的叶欣阿姨-------自由朗读第七自然段,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你从那句话中体会出来的呢?(板书:舍己为人)

  14、虽然上班前她就感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忙碌着,密切关注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连水都没喝一口,只觉得周身困乏疼痛,她不得不费力的爬到床上休息指名读。问:读到这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我的心情非常沉重。

  师:沉重地像压了一块(石头)

  生:我不忍看到她倒下。

  生:她就这样要离开我们而去了。

  生:我心痛,也很舍不得。

  生:我很惋惜。

  师:老师和大家一样感到很惋惜。

  (四)换位思考,表达升华

  过渡:叶欣,为了病人和同事,为了抗击“非典”,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她的事迹感动着所有她曾经关心过的和曾经关心过她的所有人。

  遗像中,叶欣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面对这样一位英雄,我们心中一定会有很多话要对她说。假如你是叶欣的同事,你会怎样说?

  假如你是叶欣的孩子,你会怎样说?假如你是叶欣救治过的病人,你会怎样说?同学们,现在你最想对叶欣阿姨说些什么?

  生:你是天堂里心灵最纯洁的天使。

  生:您虽然走了,但你的微笑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生:叶阿姨,您的精神让我们感动。

  师:什么精神?

  生:舍已为人、临危不惧、身先士卒。

  (五)回顾首尾,整合全文

  过渡:读了叶欣的故事,我们真切感受到叶欣是个好护士,是个好同事,她对病人和同事的无私关爱,也赢得了人们对她的尊敬和爱戴。她去世了,人们依然无限地怀念她,她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1、课题中的“永远的白衣战士”指就是这位舍已为人、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的护士长叶欣,平常我们都把医护人员称为“白衣天使”,那课题可不可以改成“永远的白衣天使”呢?

  2、学生小组讨论。

  3、交流(教师视学生说的情况补充)叶欣是“白衣天使”,但更是一名战士,因为她是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牺牲的。课题用“永远的白衣战士”比用“永远的白衣天使”好,这样更能突出“战争”的残酷和叶欣的英勇精神。

  4、师:同学们,在非典战场上倒下的不止这一位白衣战士。正是由于这些可敬的白衣战士无私的奉献,才有了今天我们这祥和、安定的世界!

  5、(放《爱的奉献》音乐,配非典中医务工作者图片)看看这一张张微笑的脸庞吧。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建起来一道健康的长城。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们-------生齐读:永远的白衣战士。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

  1、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2、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4、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展示事例,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或讲述下列事例,引入新课。

  20xx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了干乌龟壳,从中受到启发,

  发明了木制四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课件出示乌龟壳、小提琴、播放小提琴优美的旋律)

  (音乐转换为沉重的曲调,教师语气沉重地讲述)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鸵鸟等少数动物种类。1859年英国移民带去20多

  只家兔到达澳大利亚。那里没有虎、豹、狼、狐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时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草地。到了19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仿佛刮了一场龙卷风,或像洪水刚刚冲过一样,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确确实实发生了一场兔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凶束手无策。后来,科学家找到一种针对兔子的粘液瘤病毒,它通过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接连死去,这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才得以恢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哪个环节上发生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二、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列方面任选一项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发现;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自己的发明设想;自己尝试实验或设计发明的情况。

  自主选择交流的伙伴交流内容相同的组成一个或若干个小组。

  自主推荐在全班汇报的代表教师适当引导激励上台少的同学,善于发现突出典型并积极向组员推荐。

  三、全班汇报,互动交流

  1.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话清楚、大方、语言顺畅连贯,通过过渡评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评议两三名同学来激励学生;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听的过程中或听完之后举手向汇报的人请教,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学生不能解答的教师可做解答或引导课外去查阅资料、实践探究。

  2.评选最佳创意奖查阅资料能手超越自我奖等,进行精神奖励:全班鼓掌、打节奏为获奖同学唱一支歌曲。

  四、同桌互说,强化提高

  请向获奖的同学或你认为最出色的同学学习,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再同桌两人一组,一人讲,对方听一听、问一问、夸一夸。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习 作

  一、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1.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

  2.小结: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者活动经过,或者心得体会。你哪方面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就写哪些方面,注意不要大量地抄录资料。

  二、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点评一、二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四、誊写作文底稿。

  第三课时 习作评讲

  一、个性展示台

  1.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2.学生自主上台展示本次习作中的亮点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段落。

  词语:上台在黑板上写。

  句子、段落、篇章:上台宣读,自己谈谈向大家宣读的理由,适当引导评议。对于有特色的习作,教师可推荐发表或参赛。

  二、教师做小结

  1.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2.提出有共性的问题(如语句、层次、标点等)引导全班评议集体修改。

  三、个人再修改

  各人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用修改符号再次修改明显错误或有毛病的地方,错别字词订正写在习作眉批空处,每个写三遍。

  对习作不合格的同学,教师指导重新写作或当面指导修改完善。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读一读,自己悟一悟。

  2.说一说,读一读,分组感悟。

  第一组: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试验的结果。

  第二组:根本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

  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

  在朗读时,注意这三个词语语气稍重一点儿。

  3.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举一举例子: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一组例句来吗?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想一想意思。

  2.自主说,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理解的气象谚语,教师适当点拨。

  3.多种形式积累:自主背、相互背、齐背、指名背。

  4.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注意引导学生背一背当地常说的气象谚语。

  三、布置思考作业

  你想做的展示台内容。

  第五课时 展 示 台

  一、课前准备

  1. 讨论,确定展示形式。

  在充分发言的基础上,个人或分组确定一种或两、三种展示方式,如:

  a)主办认识大自然手抄或黑板报。

  b)仿生学课外读物介绍会或建立仿生学图书借阅角。

  c)仿生学发明创意赛。(可结合口语交际、习作进行)

  d)大自然的启示图片展。

  e)布置小发明、小制作实物展台。

  f)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收获优秀习作栏目。

  2. 行动,筹备展示活动。

  筹备时,时间上可有一定的弹性,要充分发挥各小组小组长的作用。

  二、展示评比

  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展示筹备的成果,评比小小发明家课外资料搜集能手办报大王采访能手等,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奖励。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4

  设计意图:

  本教学设计抓住关键词“骄傲”,力求以情动人,激发学生入情入境,在语言环境里品味、内化,读懂骄傲,生成骄傲。并力求实现各种资源在整合中融合,在融合中内化,在内化中升华。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故事里的每个骄傲人物在每个学生心中留下永恒的记忆。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3、学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课前调查,搜集信息

  1、调查采访:你周围的人对捐献角膜等器官有什么看法?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

  二、课前谈话,昨天我们搜集了哪些资料,同学们同桌或上下桌交流,教师巡视。看来同学们对器官捐献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

  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眼角膜捐献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1、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什么叫永生?)好,等我们学完课文后相信同学们就会明白这个问题了。

  三、导语铺垫,引入“骄傲”

  同学们,请快速默读课文,划出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彼此感到骄傲,并在旁边批注你读后的感想。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三、汇报交流,读懂“骄傲”

  (一)交流A——出示句子: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为外公的无私奉献而“骄傲”

  1、温迪为什么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一切”包括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句子: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1)你平时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如果我们的器官捐献给别人了,就拿不回来了,怪不得父亲会这样说,引读父亲的话

  (2)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带着你的理解谁再来读一读,同学们,琳达的父亲说这句话时,心情是怎样的?(平静的)让我们来齐读。

  (3)同学们,琳达的父亲心中真的平静吗?

  小结:是的,谁不为失去亲人而悲痛呢,但作为父亲,他只能压抑内心的悲痛,以平静的心态面对,只有这样,才能安慰14岁的女儿,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父亲的另外一句话也告诉我们,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找出来读读。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想象:一个盲童重见光明会是怎样的情景?

  他的父母是怎样的心情?读出美妙。

  作为捐赠者的家人,有怎样的想法?读出自豪。

  能读出你的感受来吗?

  想象说话:

  如果你就是那个接受眼结膜的盲童,在琳达父亲的帮助下,恢复了光明,见到了阳光,见到了梦中的一切,你最想跟那个让你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人说些什么?(评价:我听懂了一个盲童的决心,我明白了一个盲童有一颗感恩的心)

  谁来读读这句话。(评价: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到了一个美妙的感觉。听到了自豪的感觉。)让我们全班齐读。

  为妈妈的态度转变而“骄傲”返回课件

  1、温迪为什么为妈妈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学情预设:因为妈妈能改变自己对捐赠器官的看法,也很了不起。) 开始琳达对母亲眼角膜捐献的态度是怎样的(极力反对),她无法理解父亲的行为,你从课文哪些句子中能感受到?

  生: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出示课件)朗读

  2、 师:当世界上你最挚爱的亲人妈妈离你而去,你再也不能吃到她亲手做的饭菜,再也听不到那亲切地叮咛,你会是一种什么样地心情?(悲痛,伤心欲绝),这时有人要取走你母亲身上的一部分时你会怎么样?(气愤)那么,你就来气愤的读读这一部分

  3、琳达是如此强烈的反对把妈妈的眼睛角膜捐赠给别人,而父亲呢?再读父亲的话。你又读懂了什么?

  4、琳达如此强烈的反对把妈妈的眼睛角膜捐赠给别人,那温迪为什么还为琳达而骄傲呢?(因为妈妈后来遵从了外公的遗愿)是啊,琳达最终明白了父亲的话,再读父亲的话,你有明白了什么?

  小结:这样的妈妈同样值得温迪为她而骄傲。就在温迪为外公和妈妈感动着,骄傲着时,琳达也为14岁的温迪感动着,骄傲着。这又是为什么呢?

  为女儿的美好心愿而“骄傲”

  1、出示第8自然段中温迪说的话。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① 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盲童,当你只能用手触摸、用耳朵聆听、用心去感受一切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师:什么也看不见会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啊,请把自己的感受带进去读一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

  ② 换位思考:

  同学们,此时你就是温迪,你一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得出——(出示句子,想像说话)

  那些盲人是多么的痛苦,因为他们看不见五颜六色的鲜花,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看不见 ____________________,也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 ……

  ③谁再来读读温迪的话(师可做适当评价:如从你的朗读,我感受到温迪对盲人有着深深的同情;我听出了温迪坚定的决心;捐献眼睛角膜的志愿在温迪心中扎下了根;温迪像外公一样能感受捐献角膜的快乐……)

  读到这,你们是否对一开始父亲说的这句话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呢?

  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学生讲。

  读到这,你们对这种有意义的死,是否又有了一种新的看法,你们觉得这种死的意义何在?(评价:自己死后身体还能让他人恢复健康,这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死。)是啊,死亡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走向终极,但自己的身体能够在另一个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获得新生,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这种死就是有意义的。

  再齐读这句话。

  2、回读父亲的话: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听听父亲说过的话(课件播放《爱的奉献》并出示父亲的话)

  师: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师: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父亲愉快地说──“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师:父亲骄傲地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四、小练笔:

  是的,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下的还有什么?(想象说话)

  小结:随机板书:关爱生命 无私奉献

  父亲的所为,不仅仅是一副角膜,更多的是一种关爱生命,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链接原文,生成“骄傲”

  1、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听后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配乐小提琴《爱的礼赞》)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能想到,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身了……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此刻,我仿佛感觉女儿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这样活泼地挥动着,她的眼睛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想象说话:

  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此时,你又想说些什么?

  六、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对大家一开始课题中“永生”的含义有什么进一步的理解呢?

  小结:是的,我想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永生的是一种关爱生命,无私奉献的精神,难怪琳达一家人会彼此感动着,彼此骄傲着。(板书:为此骄傲)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个课题。

  七、配乐朗诵(无私的爱 或爱的奉献)

  师:最后让我们来欣赏其中一位受捐献者写给温迪的诗。结束今天的课。

  【出示】:

  你的眼睛,如远方的大海,

  浅深都涌着奔腾的爱;

  你的眼睛,像山涧的清泉,

  点滴都流着希望的光;

  那是你的眼睛,也是我的眼睛,

  她点着生命的光辉。

  是的,最美的诗也无法表达我心,

  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的时候,

  我多么想看看身边的亲人,

  多么想看看关心我的朋友,

  那怕给我短暂的一天,那也满足了……

  然而今天,这一切真得就像梦一样实现了,

  因为我接受了眼角膜中心的手术,

  接受了一位名叫温迪小女孩的馈(kuì)赠,

  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

  不!是生命,是永恒的生命!

  课外作业:

  (一)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像琳达一家这样的人,请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更多的有关捐献器官的感人的故事,讲给亲人、同学听。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关爱生命 无私奉献

  为此骄傲

  教学反思:

  在小学一线教学十载的我,虽说是个老教师了,可对于新课程来说,我还是一个刚出炉的幼苗,一直都教老教材,接触新教材应该是前不久在县领雁工程培训中的事,当时吴雯岚老师叫我们有意向参加“长篇短教”的老师报名时,我犹豫了,我没有及时地报名,因为我害怕,吴老师对人总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温柔,以致于我害怕上不好课,让她伤心,可回家想了一个晚上后,我还是觉得试试,反正让她失望已经不止一次了,在每次让她失望后我都有进步,还是自私点,让她伤心,让我进步。

  备这节课,上这节课,我自己学到了很多。

  收获之一是解读教材有了新的路径。以往解读教材多是借鉴别人的思想成果,综合别人对这一课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解读,再形成教学预案。备这一课,自我感觉超越了网络上所能找到的其他解读路径所能达到的解读深度和广度:拿到教材,我没有急着去翻教参,也没有急着去网络上找资料,而是一遍一遍读,读到动情处我会流眼泪,哭着哭着,我也发现了文中哭喊和平静的对比,哭喊和骄傲的对比,这是我自己的见解;在反复解读中确定以“骄傲”为抓手从而使全文教学呈块状推进,这是我自己的见解……

  收获之二是理解了正确把握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首要的。从教学内容入手,不是不注重教学方法,是因为教学方法最终是为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而服务的。目前情况下,关注“教什么”我以为很重要。主要原因就是目今语文教学内容存在着不少问题。教学方法再灵活,再有艺术性,再有表演性,如果教学内容不正确,其最终的价值是很有限的。教学内容除了文本外,还应该有承担“语文”的东西在里面,比如语文知识。而单纯的教授语文知识显然是不适合小学的实际的,所以,最理想的状态是做到“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融合。在这节课上,我是把知识掰碎然后整合尽量融进整个课堂的情感线中去。从效果上来看,这一点还是成功的。

  收获之三是亲身体味到磨课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磨课的过程是痛苦而又幸福的。一个好的设计思路会让自己有一种脱胎换骨的快感,一个思路被推翻陷入困境时又让人食不知味。但是往往是“困境——解困——困境——解困”这样的一个循环。但是后面的困境是对前面困境的超越,后面的解困和前面的解困相比更是一种认识上的新的提升,而提升的过程本身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尤其当磨课进入到雕琢细节的阶段时,那种苦思多时而突然完善好了一个细节的兴奋之情我是深有体会的。就这节课我试教了三遍,第一遍在自己学校试教,那课简直不是课了,一个问题抛出去,没有了回音,学生怎么也达不到我设计的问题中,铃声响了,我的教学内容还没上一半,虽然也叫了几个老师来听,可他们也说不出什么原因来,晚上我紧张的想哭了,第二个星期就要上了,可自己的教学思路还是一团糟,结果打了个电话给指导师,她叫我到松源镇小去试试,第二天,我匆匆地到了松源镇小,第一次试教下来,内容是顺利地上完了,可指导师说我是在满堂灌,没有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学生是在我的牵引下悟的,回家后我有对教案进行了修改,第二天我又开始再一次的试教,结果指导师说我这堂课好多了,至少自己是引领者,把时间还给了学生,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多了,让学生说的也多了。在一次次的修改中,我欣喜地看到,原来教材解读是这么一件有意思的事。磨课是这么一件有意思的事。

  收获之处还有很多。如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自然流露;如掌握学情对课堂的根本影响,如朗读指导应该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完全放开,使课堂出彩出在学生身上,而不是出彩在教师身上等等。但是,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

  这次的遗憾也常常回旋于自己的心头。

  最大的遗憾就是教学顺序不科学。

  父亲说的话应该是全文的重点,文中的骄傲也是从这句话中引开的,可我的课堂上起来有点乱,给听课的老师一个印象就是乱,没有把这个骄傲凸现出来,学生对父亲的话理解的不深,都说品读要有层次地读,要让学生有所感,才能读出感情来,可我却没有做到有层次的分析重点句。

  遗憾之二是固守既定的教学预案,较少变通。

  当预设的学生情况跟实际情况有较大不同时,应该做的是沉稳的调整教学过程。这样的老师可以称做名师。可惜,我没有做到——可惜!

  要是我肯拿出10分钟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把整体感知的部分做好。尽管后面的内容来不及展示,但是,前面的内容我依旧有信心能做的很到位。也许听课的老师会认为再花那么长时间进行读书指导不值得。可是学生需要!他们需要停下来再读——可惜,我没有这样做——我只按照既定的预设方案走下去了——可惜!

  遗憾之三是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还不到位。

  我自认为课堂机智还是可以的,也就是说处理一些生成性的东西会好一点。可是,自己的粉笔字,还远远不行。粉笔字总是没有力量,教态还不够自然。这些,哪里是纸上能得来的?唯有实践!不过经过多次的锻炼,我的心里素质已经好了很多了。

  当然,遗憾还有很多。比如,这个教案的设计还是过于拘谨,没有太放开,还不够大气。比如,我调控课堂的节奏还不够到位,在一些该精彩的地方没有达到更满意的效果。比如,对学生全体的关注不够等等。

  在蔡金华老师的点评后,我再次修改了教案,回校后我又在五年级试教了一次,发现遗憾少了很多,自我感觉通过这一课,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一个扎实的提高。感谢吴雯岚老师,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

  我会把此课当作一个起点——从这里出发,一路坚定的走下去。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会认“秃、萎、贸、摊、宜、贩、订、罚”等8个生字,会写“调、棍、剩、宜、垃、垠、坑、真、订”等9个字。

  2、掌握“枯萎、木棍、集贸市场、垃圾、适宜、树坑、订立、必罚”等词语。

  3、弄清文章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联系。

  4、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弄清这篇调查报告各部分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调查报告的意义,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提到的方法搜集、分析、处理信息。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园林工人在马路两侧种植了许多国槐树,可到了盛夏,有些小树居然死了。这个现象让一位细心的小朋友发现了,他经过调查找到了原因,还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板书课题:《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齐读课题

  教师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预设学生回答:小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作者是如何调查的?结果怎样?)。

  什么是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教师:小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作者是如何调查的?结果怎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主要内容。(提醒自己读自己的,不要齐读;并且注意不会读的字查课后生字表)

  2、小组内识记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卡)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摊”字和“罚”字,让学生书写时注意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及其笔画顺序。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集体解决。

  4、学生说说课文一共分为几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引导:读出高兴的语气和疑问句。

  (2)作者为什么对小树的死因进行调查?(原因一:“我”特别喜爱马路两侧的小树 原因二:盛夏时,我发现小树遭到了破坏 )

  (板书:原因 春天(发芽、长满绿叶)

  夏天(枯萎、木棍、剩下半截))

  (3)有感情地读出情感变化。

  (二)学习“调查”部分。(板书:调查)

  不仅作者感到奇怪,我们也很奇怪,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1.默读“调查”部分

  (1)画出作者调查过程中有哪些做法?并完成填空。汇报所画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你们还知道有哪些调查方法?

  小作者用了步量法、统计、考察环境、画图、拍照的方法。

  (板书:方法:1.实地测量;2.统计;3.考察;4、画图;5、拍照。)

  还可以有:问卷;采访等方法。

  (2)通过调查小作者有什么发现?请画出这部分课文中表示数字的词语。

  汇报所画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列数据)

  (4)通过小作者的调查,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三)默读“分析”部分。(板书:分析)

  思考:作者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分析?

  (1)说说这些小树在正常情况下应该生长得怎样,为什么?

  (2)然而,实际却比正常情况多死了三十三棵,这说明什么?结合课文中的图来说明。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小树是非正常死亡的)

  (3)小树生长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四)自由朗读“结论”部分(板书:结论)

  1.概括说说小树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2.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3、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4.小组合作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得具有说服力。

  四、课堂小结,课后思考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调查报告。

  小作者为什么要做调查?调查的方法有哪些?

  小作者找到了小树死亡的原因,我们感到高兴。但严重后果,又让我们担忧,下节课看看小作者有什么好办法解决槐树死亡的问题?你们又会有哪些好的建议呢?课后想一想。

  板书设计: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原因:1、“我”特别喜欢

  2、春天(发芽、长满绿叶)

  夏天(枯萎、木棍、剩下半截)

  调查

  方法:1.实地测量;2.统计;

  3.考察;4、画图;5、拍照。

  分析 小树是非正常死亡的

  结论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范文06-13

语文下册教学总结01-05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2-10

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01-22

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06-09

三年级下册语文《荷花》教学设计12-30

四年级下册《花之咏》教学设计12-28

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教学设计12-27

下册语文教学总结01-09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