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9-29 11:25:4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十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十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教材、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等的课前整合过程。它是教师完成教学计划,取得教学成果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

  的步骤。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习惯和能力,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辅资料,掌握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和应用方法,然后用教学方法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教育传播理论,全面规划和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基本方案,用以指导和规范教学活动。

  随着教育技术装备的日益发展,以电了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大量介入课堂教学,参与教学设计,并逐步取代传统备课方式,使教学设计日趋科学,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那么,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究竟给课堂教学设计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它与传统备课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以学生为轴心的全面整合

  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备课往往忽视了学生的问题,没有摆正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尤其是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方法、心理和能力的研究;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没有思考如何构建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流机制,教师把自己摆在一个相对孤立的位置,只把知识信息的载体——教材作为教学的轴心来设计课

  堂教学。教师成了书本知识的传声筒,学生成了教师灌输书本知识的容器,教师备课也就成了纯粹查资料、抄教案,堆砌生题、偏题、怪题,以备灌输的简单活了。教师不仅把自己束缚在大纲教材上,而且把学生的视野也限制在自己备课的范围之内,整个教学设计模式千篇一律,繁冗而陈旧,令人望而生厌。

  现代教育技术既是一种物质技术,又是一种观念技术,是现代教育观念和先进教育媒体的统一,是现代教育思想在教育技术上的直接体现。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的。那么,现代教学设汁运转的轴心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即是素质教育观,其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服务于学生学习,有利于教师教学,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在教学设计中,对大纲和教辅材的研究,对教学媒体的选择和组合运用,对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能力,而不能脱离学生这一轴心而我行我素。那么,教学设计的核心支点是什么呢?仍然是学生。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必须思考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教案给谁看,写来为谁服务的,是写自己怎么教,还是写学生怎么学等;二是应用哪些教学媒体来促进师生合作,达到教学过程的和谐;三是师生运用媒体的共同指向是什么,应该达到何种目的'等。

  总之,教学设计绝非教师与教材的简单结合,也不是教师与媒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以学生为轴心的教师、教材、辅材、教学媒体,在一定时空中的最优整合。它具有容量大、密度高、最科学、最优化的特点。

  二、以电教为手段的系统策略

  在教学内容处理上,传统备课侧重对单个知识和单篇课文的条块分割,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重难点,而把教学媒体排斥在课堂教学内容之外,也就是说没有把对教学媒体的选择和组合运用纳入教学设计的范围,因此使整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显得孤立、单薄,无法形成完整的系统。

  现代教育技术介入教学设计之后,教师视野更加开阔了。教师跳出了教材知识的圈子,能够从更高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并结合教学对象和教学媒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选择系统的教学策略。例如,过去用传统手段难以讲清的抽象内容,是教学难点,现在用计算机演示,可使之具体、生动、形象,那它就不是难点了。就单个知识看是重点,但纳入知识体系之后,或许是非重点。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成果。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处理知识信息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并随时与信息系统整合,从而确立单个知识或课文的重难点,以避免知识遗漏或重复教学,从而增加教学的信度和效度。

  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是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教学思想在教学策略方面对教师备课提出的新的要求。因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前提。传统备课的不合理性就在于把知识孤立起来,割裂其内容联系,忽视了知识的前后影响,更没有突出知识的生长点,因而在学生头脑中无法形成知识网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现代教学设计就是要把知识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发挥教学设计的系统功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以导学为环节的人机共振

  教学设计除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之外,必须考虑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师生与媒体之间的和谐。这便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传统备课在这方面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其侧重点在于教师如何去“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更没有考虑如何运用媒体去促进师生的合作,把教学设计片面看作是“备课”,只解决如何上好一堂课的问题。当然这是与传统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的。在视学生为客体的前提下,教师只能选择“填鸭式”灌输方法,以实现“填”和“灌”的目的,当然也就是不用考虑师生和谐,人机合作的问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

  1.学习3、4自然段),完成作业 本作业 。

  2.了解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用也许、似乎造句。

  5.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用段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要做到语句简洁、连贯。

  2、用似乎、也许造句

  教学难点 :

  1、用似乎、也许造句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揭题,激情入境:

  1.导入 :在数千年文明中,有这样的一个奇迹,它是秦始皇兵马俑。

  2.读课题,想读出什么感觉?

  3.用自豪的,充满惊叹的,历数沦桑的感情,用自己的声音,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找出重点:

  1.想看看兵马俑吗?欣赏作者用妙笔为我们铺开的介绍兵马俑的画卷。

  2.快速轻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兵马俑的?

  3.概括一下,写了什么?(板书:军阵神态)

  三、了解军阵,读出气势:

  1.考虑一下,四人小组读这段,可以根据角色怎样分配任务

  2.指名小组读,为什么?(了解总分总结构)

  3.分别读前锋,主体,侧翼和后卫三句话,掌握精锐,强大,灵巧稳固的特点。

  4.根据军阵图分别指出这三类军士,并补充

  5.能根据图猜测一下当时他们是如何打仗的吗?

  6.是的,秦军依靠这支军队获得无数胜利,读一读作者如何盛情赞美军阵的。

  7.补充内,快速阅读:

  1)介绍了几个俑坑?共有几个秦俑?

  2)兵马俑分为兵俑和马俑,这段提到几种兵俑?

  8.总结,好一个威武雄壮的兵马俑。

  四、揣摩神态,训练句式:

  1.导游指引下,读第四自然段。

  2.这些兵俑共有的特点是?

  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是什么意思?

  3.古代雕塑家将他们雕得像活的一样,作者又用高明方法把它们写活了,我们能把他们读活吗?

  4.介绍了哪几种,最喜欢哪个兵俑,划一划,读好它。

  1)老战士:

  A.老战士给你什么印象?哪儿看出来的`?(说,读,比结合)

  B.面对这样的老战士,你由衷地感到一种敬佩,大家一起读一读

  2)小战士

  A.喜欢小战士哪点?解释稚气,读出稚气

  B.谁愿意做个年轻充满朝气的小战士,愿意读的都站起来读一读

  3)战马:

  A.战马在做什么?战马有什么特点?(抓住竖耳瞪眼,膘肥体壮的特点)

  B.没读过的都站起来读一读

  5.这三句描写的句子中,都有一个作用相当,意思相近的词,你发现了吗?

  6.出示似乎可能也许,表示什么?

  7.用上猜测的方法,能使静化为动,死变成活,欣赏一个片断描写。

  8.观察,并写句型

  9.交流,汇报。

  10.由兵马俑的面相能联想到性格,谈吐,职业,这也是联想的高境界了,要这知道这些兵俑只是一些陶土烧制出来的而已,如今我们眼前能这样生动地展示出来,得归功于技艺高超的匠人,和妙笔生花的作家了。

  五、总结内容,再度激情:

  1.最后,介绍一个秦陵的略图。

  2.我们能相信,当秦陵完全揭开神秘面纱的时候,必然会再次令世界震惊!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妈妈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传播种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独立生活的乐趣。

  2.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2-4节。

  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学直难点:目标1、2

  教具准备:灯片2框,多媒体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昨天老师布置了三个自学题,同学们都完成了吗?

  (出示演示文稿)

  1.想办法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

  2.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

  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

  二、正确读全诗,初步感知全诗内容

  1.自由读全诗,做到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请五位同学读这首诗,其余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不是读正确了。

  3.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我们再自己读一读,争取做到读正确。

  4.我们轻声把这首诗一起读一读,好吗?

  三、理解朗读全诗,体会诗的美和趣

  1.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老师觉得这首诗既美又有趣,还很有意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们一起仔细读读这首诗。

  2.诗里讲了哪几位植物妈妈送孩子出去旅行呢?在书上把它们画出来。(板书:蒲公英、苍耳、豌豆)

  3.我们先看蒲公英妈妈是怎样将孩子送出家门的,自由读第二节诗。(创设情境)蒲公英妈妈给孩子准备的是什么呢?用标出来,(板书降落伞)

  (出示灯片)看到一朵一朵的降落伞了吗?光有降落伞行吗?还得有什么?哪怕是微微的、轻轻的风。做动作体会轻轻,这句诗怎么读呢?

  (描述)风婆婆过来了,她轻轻地吹着,孩子们你出发、我出发,大家都出发,这是书上说的哪个词语的意思,把它画出来。

  4.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轻声读只要

  5.谁来体会,谁能不看书读,可以试试,能背的一起背。

  6.这时的孩子们多么自豪啊,他们长大了,终于可以离开妈妈独立生活了,他们在蔚蓝的天空里飞呀飞呀,他们会飞到什么地方呢?

  你能不能用蒲公英娃娃飞呀飞呀,飞到(),()就是它的家这样的句式说话。

  7.蒲公英妈妈请风婆婆帮忙,把孩子送到了他们想去的地方,你觉得蒲公英妈妈怎么样?你喜欢蒲公英妈妈吗?

  8.让我们来想像当时的情景,夸夸蒲公英妈妈,自己读读这节诗,你能加上动作读这节诗吗?会背的可以不看书,看谁读得最投入。

  9.蒲公英妈妈借助了谁的力量把孩子送出去旅行的呢?

  10.像蒲公英这样的植物妈妈还有很多很多,接下来我们来看苍耳妈妈和豌豆妈妈是怎样送孩子出去旅行的,读读第三、四节诗,并和同桌说一说。你知道他们的办法了吗?

  11.(简略引导学生理解第三节诗)谁来说说苍耳妈妈的办法?

  知道铠甲吗?这带刺的铠甲有什么妙用呢?

  (出示灯片创设情境)小兔跑过去,苍耳会说;小兔小兔停一停,搭个车,带我去远行。你想,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从苍耳身边经过,苍耳又会说些什么呢?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

  就这样,苍耳跟着这些小动物们到田野,到山洼,小动物们把他们带到哪儿,哪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也以四海为家。

  12.这节诗怎么读呢?谁能不看书读。抽背。

  13.苍耳妈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

  14.豌豆妈妈的办法是什么呢?谁来说一说。豌豆妈妈为娃娃准备了什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着豌豆荚,听,什么声音?(动作体会脆、响、有弹性,反复体会读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这一下可不得了啦,豌豆娃娃们迫不及待地蹦了出来,他们去干嘛?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么样?怎么读,试一试,谁把两句连起来读。

  15.蹦到哪儿跳到哪儿他们也以四海为家。

  我们来读读这节诗,你想怎么读?自由朗读,自己体会,自己背诵,可坐可站可做动作。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16.像蒲公英、苍耳、豌豆这样的植物妈妈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怎么知道他们的方法呢?自己读读第五节诗。

  17.(再出示演示文稿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现在再谈谈你读这首诗的感受。

  18.是的,这确实是一首非常美、非常有趣的诗,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你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站起来读,可以做动作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今后,你要是拿到喜欢的文章,也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读,去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拓展阅读

  (出示问题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

  1.谁愿意把你收集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对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适时点拨)

  2.(出示鸟帮石榴传播种子的幻灯片)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仔细观察,和同学一块讨论讨论,它可能是采用的什么方法传播种子呢?

  3.(出示《植物》一书)老师这里也有一本书,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很快地知道书里有没有我们要查的资料呢?(老师通过实物展示平台展示查阅的过程,教学生查目录的方法)

  书里有好多好多有用的有趣的知识,同学们赶快去阅读吧。

  在实践与自我反思中成长《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后感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教社第三册的一篇课文,它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集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身,深受师生的喜爱。

  我曾经以这篇课文的'同一个教学设计在重庆地区开过多次研究课,后来到南通参加国家骨干教师培训班,我又准备以它作课例展示,目的是想通过课例展示为老师和学员们提供一个交流教学思想与实践的具体案例,同时也希望验证一下在跨越地域差异之后,原来的教学设计是否同样有效。

  在经过两次试讲和不断修改以后,我把《植物妈妈有办法》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时已和我最初的设计大相径庭,但它得到了听课者的一致认可,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地超越了自己。

  在备课、试讲、上课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以如何体现新课标鲜明的人本位思想,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真正促使学生的发展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结构,不断调整教学环节以适应学生的需要,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成长。

  一、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次试讲,当我还在写小黑板时,学生无意的一句话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他们说:这首诗我会背了。在那个瞬间,我意识到我有可能把握不住学生。果然,在见面后,我将教学程序依次呈现:复习生词、句子整体感知重点理解2、3、4节诗表演总结。学生在这个过程被动地跟着我,终于逐渐失去耐心。我的话越来越多,我感觉自己已失去了他们。

  课后讨论时,我剖析了自己失败的原因:教学设计的起点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太大,他们喜欢主动参与,而我老在扮演挡路人,虽然这次试教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我却有不少收获。

  第二次试讲。我在第一次试教的基础上,重点修改了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留出了近10分钟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性学习。在黑板上给出了狗尾巴草等十余种植物的名称让学生分析或推测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当时的场面倒是很热烈。我心里有了一丝轻松。但后来听上海一师附小张悦老师《奇怪的充气建筑》一课后我改变了想法,这位年轻的女老师以她的课堂教学真实地传达着这样一个教学理念:教师淡出课堂。我开始思考怎样让教学真正回到学生当中。

  我准备大动教学结构,把教第二课时改为教第一课时,课前给学生三个自学题,即1.想办法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2.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我把这三道题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上课的头天晚上,我完成了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基本决定以这种全新的结构进行第三次教学。

  一开课,我抛弃了以往老师谈话激趣的传统做法,直接出示三个自学题,并切入教学:昨天老师布置了三道自学题,同学们完成得怎么样?先看第一题,你能做到把课文读正确了吗?自己读一读。这样的切入具体、有效,奠定了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在此基础上有序地展开,40分钟的课堂教学呈清晰的块面结构。

  课堂结构的改变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我觉得自己已不是挡路人,而是可亲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孩子们喜欢听这样的话:你能读正确吗?不行就再试试。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二、不断调整教学环节以适应学生

  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后由于没有时间试讲,对每个教学环节所花的时间心里没有数,这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地调整,但原则有一条,每个环节的教学应该见到实效,切忌虚晃一枪。

  在教学第一个环节时,时间的安排就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不能一下子做到把诗读正确,原来安排的自由读一遍显然达不到目的,怎么办?我果断地留出时间让学生读了四遍:自由读、抽读、再自由读、齐读。虽然表面看花了时间,但这种时间是应该花的,教学时间就应该用在学生读得不熟处、理解不清处、悟得不深处。

  再如教学苍耳妈妈传播种子一节,也与课前的设计相距甚远。在自读这节诗后,有个小女孩把一颗苍耳粘到了她的毛线帽子上给我看,这是多么形象的理解方法,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于是,我抛弃了原有的教学设计,把小女孩请上台演示苍耳怎么挂在动物身上去旅行,接着辅之以一框拖动的幻灯片,学生恍然大悟。这个教学环节的处理简约、有效,并弥补了第一个环节造成的超时,使整堂课的教学得以顺利完成。

  当然,也有处理不当的地方,如最后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这一环节,由于学生收集的资料太多,无法一展示,我只给了三个展示机会,让很多孩子很失望,如能安排一次小组内的交流会更好。

  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三、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先我要求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全诗,初步感知全诗的内容,这是引导学生体验自己学习的成果,看到学习的成效,产生对自学的心理认同。

  接下来我出示第二个问题: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这个问题指向学生对全诗的整体的初步感受,学生能朦朦胧胧地感觉这首诗好美、有趣,于是我顺势引导:为什么这首诗会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采取幻灯演示、动作表演、想像体会、朗读表达等方式充分调动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亲历获得美、趣、乐的过程,然后我又问:你现在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学生说:太美了!太有趣了!太好听了!很动听。给了我们很多知识,我觉得很有意义。同样的问题,反映出学生情感体验的加深、丰富。这时,我继续启发学生:你能把体会到的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吗?选一种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自己朗读全诗。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之后我又加以点拨:今后拿到喜欢的文章你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去读,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样做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由对一首诗的关注升华到对阅读乐趣的体会,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自由展示收集到的资料这一环节,并出示了飞鸟帮石榴传播种子的幻灯片,让学生推测石榴种子的传播方法,最后我给学生展示了一本精美的《植物》画册,引导学生用查目录的方法找到我们想要的内容,这一连串的设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加广阔的天空,课外阅读、探究学习的乐趣也尽在其中,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第1课时 《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在实践中充分感知角,让学生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办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习的快乐。

  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学生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辨别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学生思维,也发挥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二)第三次尝试练习: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3.发展题: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学生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呈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答,教师总结)

  (三)教学效果评价

  第2课时 《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直角和画直角的方法。

  (三)教学活动

  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1、 探索新知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 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1、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西班牙民歌,作者以简洁自然纯朴真实的语言,字里行间,意蕴幽长。通过生活中最简单的一个表情微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整个社会大家庭更加和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的呼唤。

  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了解生字,正确读逝、隆、顿、转瞬即逝、善良淳厚这几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3、使学生知道微笑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知道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

  课前准备

  多媒体、录音带

  课时

  2课时

  板书设计

  微笑

  花费很少,价值却很高

  时间很短,留下美好回忆

  无论穷富,都需要微笑

  巨大的作用

  请别人用微笑表示宽厚

  发出倡议永远微笑吧

  教学活动设计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录音带《歌声与微笑》。

  2、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录音,提要求:

  (1)本文为什么以《微笑》为主题?

  (2)课文中几次提到微笑?

  2、检查课后生字、词语

  特别提示形近字:逝与浙隆与窿顿与吨

  (二)再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诗人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你是怎样理解?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相似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对文中诗人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的理解?

  4、文章前五个自然段,都是提到微笑给我们生活中带来的美好与幸福,让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有时一个微笑就以足矣!第六自然段作者笔锋一转,提示我们我忘记对你微笑,你能否给我一个微笑?这应该是本文中的经典,告诫我们彼此之间要相互理解,和谐相处。

  三、拓展延伸,畅所欲言

  1、你经常把微笑送给别人吗?你曾感激的接受过别人的微笑吗?

  2、学生联系实际谈经历。

  3、学生把谈到的.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写下来。

  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在实际生活中体会感受微笑的重要意义,并随时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微笑

  花费很少,价值却很高

  时间很短,留下美好回忆

  无论穷富,都需要微笑

  巨大的作用

  请别人用微笑表示宽厚

  发出倡议永远微笑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设计意图:

  《谈谈我的梦想》是小语人教版第九册教材积累运用中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建议:“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我采用“创设交际情境,努力在教学中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增加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作为这节课的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与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感受交际的乐趣。

  2.学习使用普通话,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进一步增强口语交际能力。

  3.在交际互动中,使学生能说清自己的梦境与梦想,做到说得清楚明白、生动流利、引人入胜;认真倾听并了解别人讲话内容;态度大方、有礼貌。

  4、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乐于交流,说清梦境与梦想,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在交流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收集有关成功人物的事例、图片、资料、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老师说几个谜你们猜猜。(依次说出“朋、丛、秋、梦”的谜面让学生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从猜谜活动中引出本课所学,必然让学生感觉轻松愉快,有趣)

  二、给“梦”找朋友(在学生给“梦”组词中相机板书“梦境、梦想”)

  (这一环节既拓展了学生说话的能力,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又暗示本节课交际的主话题,可谓一箭双雕。)

  过渡: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就像一个忠实的朋友,经常伴随我们左右,让我们梦中有喜、梦中有忧、梦中有笑、梦中有泪。今天一大早,XX同学就神神秘秘地跑来告诉我,他昨晚又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梦,想知道他的梦境吗?

  三、畅谈梦境

  1、指名配乐说梦境。(要求学生(板书):认真听,仔细想)

  2、谈谈你听后的感受,评议说得好坏。(板书;说清楚,说流利)

  3、听了XX的梦,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迫切想说说自己的梦境了吧?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做过的梦,把你最想说的一个告诉你小组的同学吧!(提示要求:说者说清楚、流利,听者仔细听、认真想,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评出最佳说梦者和评梦员,推荐最佳说梦者在班上说。)

  4、学生在小组内说梦境,评梦境。

  5、各组选派代表上讲台说梦境,评出班上的最佳说梦者,评梦员。

  (通过一学生的示范介绍既激发其他学生的好奇心,又为学生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梦境起借鉴作用。同时,利用教学评价,培养学生交际的情意态度和良好的交际习惯,抓住了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

  四、议论真梦。

  过渡:谢谢同学们用精彩的语言告诉了老师一个又一个多姿多彩的梦。哲人说“人生如歌,人生如梦”,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中也有一个梦,这个梦就是梦想。纵观人类历史的长河,瞄瞄我们周围的人们为了圆心中的这个梦。他们付出汗水,付出心血,最终让梦想成真。

  1、出示有关梦想成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欣赏。

  让十二亿中国人民吃得饱——科学家袁隆平的梦想

  让中国获得奥运会跨栏金牌——刘翔的梦想

  让每一个学生成材——老师的'梦想

  2、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梦想成真的事例。

  3、讨论:为什么这些人会梦想成真?

  ( 通过了解名人和身边的人梦想成真的事例,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懂得梦想得实现,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过渡:是啊,每一个梦想的实现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伴随着音乐,放飞一下我们人生的梦想吧!

  五、放飞梦想

  1、学生伴随音乐梦想未来。

  2、学生当小记者互相采访自己喜欢的同学的梦想。

  (在音乐的情境中放飞梦想,通过扮演小记者采访同学,学生能充分参与交际的情景,激发兴趣,创设全体同学参与的条件激励学生在多向互动的动态式活动中进行对话,阐述自己的梦想,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六、小结

  一个拥有梦想的民族是一个强盛不衰的民族,一个拥有梦想的人是一个无坚不摧的人,让我们为自己拥有梦想喝彩。出示:(齐读)

  梦想

  紧紧抓住梦想

  梦想若是消亡

  生命就象鸟儿折了翅膀

  再也不能飞翔

  紧紧抓住梦想

  梦想若是消丧

  生命就象贫瘠的荒野

  雪覆冰封,万物不再生长

  (通过诗歌的诵读,让学生感受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激发为之奋斗的欲望。)

  七、课外拓展。

  1、动手做做:为自己设计一张梦想卡,激励、警示自己。

  2、快乐作文:写《我的梦想》或《-------------的梦》。

  (注意课内外的结合,课内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设计梦想卡和写下自己的梦境或梦想凸现了口语交际的语言表达功能,强化了口语交际的实用功效。)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材说明】

  《难忘的一天》主要写了我为邓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的事。文章通过我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心情变化及邓爷爷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邓爷爷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因为这类课文根据我的教学经验看,学生非常地不喜欢,课文的意思又很浅显,而有些词语却非常难理解,因此本课教学因以读为主、以字词为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作者激动、紧张地心情和对邓爷爷地崇敬之情。

  3、在阅读理解中积累词语。

  4、提高对计算机的兴趣,能想想自己肩负的责任。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和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读懂写邓爷爷神态、动作和语言的词句,(高兴地、仔细地、亲切地、紧紧地、顺利地、兴奋地、赞许地、沉着地)体会爷爷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搜集有关邓爷爷的图片、资料和小故事,了解关于计算机的知识。

  【教学预设和主要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讲述难忘,导入新课

  1、师生问好。师:你们这么活泼可爱,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的事,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你们想听吗?那么小眼亮起来,小脸红起来,小手翘起来。(师讲述一个难忘的故事)。

  2、那么长的时间我都忘不了,用一个词来说,那就是──难忘(板书)并指导难字的写法,生书空。

  3、老师有难忘的事,你们有吗?(学生讲述难忘的事)。

  4、看来难忘的事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有给人启迪的,有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一位和你们差不多年龄的孩子也有一件难忘的事,我们一起去看看他那难忘的一天。(师板书课题)。

  二、感知全文、识字

  1、通读全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互相读文,大体了解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自愿汇报学习生字情况,提醒学生以下面的形式来汇报:我会读**这个字(词)请大家跟我读。

  4、交流识字方法。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减少学生的琐碎记忆。如:算的最下面部分,可引导学生用开或升字去掉第一笔的方法来记忆。有些字,学生易记错笔画,还可以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算的中间是个目,而学生常少写一横,就可编顺口溜睁大眼睛算仔细;步字学生常多写一点,可编顺口溜走了一步,路程就少了一点来帮助识记;组词,造句展示。

  三、交流好词,读通课文

  1、认识了生字,谁能把生字放在课文中读通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字字清晰,要发挥文中的拼音的作用。)

  2、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各种程度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情况,做到全员参与。

  提出听的要求:仔细地听,看谁读得正确,待会儿大家都来评一评。把读的目标落实到正确地读之上。

  3、刚才我们读得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是句子太长了,再读课文,把你认为难读得句子找出来请教一下大家。

  指导读长句。如:①

  我为邓爷爷/做了/电了计算机表演。②

  想到马上就要/见到邓爷爷,我又紧张/又激动,心怦怦地/跳个不停。③

  我沉着地/操纵着计算机,顺利地打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来。教师要范读,画/处要做自然停顿处理。

  4、学生练读长句。做到正确、流利。

  5、几个比较难读的句子读流利了再回到课文中去读,一段一段地读流利,全篇课文就能够读流利了。

  6、你在读课文的时候,有哪些词你觉得很不错,要推荐给大家的?(全班交流、划出好词。)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高中历史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更丰富,充实,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该创新教法,精心设计最佳教学方案。

  一、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贯彻落实原则

  历史教学必须具有开放的思想,要从过去那种狭隘的、封闭型的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变为“宽广型”的教学观念。教学中要求教师教学观念民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学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已具备的思想基础,智力能力,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他们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阅读教材时要突出分析以下几大问题,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确定教学目标;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突出重点,详解难点。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很好的利用教材,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有效地利用历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举例法,比较法,归纳法等,这样可以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读写结合、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

  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全面辩证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做好了历史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回顾、总结、归纳的一种活动。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长期积累。教学反思虽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处于最后,但却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培养教师学习、研究的意识,促使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会识“字”“代”等7个生字。

  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正确地朗读词语,积累词语,背诵小诗《小鸟》。

  3、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并乐于与别人交流。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课件出示“王国画面”)

  小朋友,汉字王国里有许多秘密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今天我们就到汉字王国中走一趟,瞧瞧谁的收获最多。

  二、我发现

  (一)我会认1

  1、请生自由读书上的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解决。(四人小组自由读生字)

  2、指名认读卡片上的字。

  3、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指名)

  4、小结,像这样的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5、拓展,你用“减减”这种方法记住的字还有哪些……

  (二)我会认2

  1、出示课件,指名读。

  2、你又发现什么?像这样的字我们会怎么说?

  课件出示: 秋 灯

  禾 火 火 丁

  3、出示,秒——妙 指名读

  4、改变顺序

  秋——秒 灯——炒

  像这样排你有什么新发现?(偏旁相同)可用什么办法记?

  (三)拓展,加一加

  汉字中有许多联系,在这些联系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发现汉字的秘密,这样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很多的记字方法,会认识更多的汉字。

  三、展示台

  1、老师知识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早就用上我们今天的识字方法,认识了很多字买东西时,还收集了不少商标呢?你用什么办法认识了哪些商标啊?

  2、四人小组互相展示识字,不认识的可以相互询问。

  3、生上台展示自己认识的'商标,教师鼓励学生用识字方法记字。

  4、将自己的商标贴在本组的识字报中。

  5、各组互相交换“商标服”认读(交流识字)

  汉字每时每刻都围着你,只要你能做生活的有心人,你就只探取汉字秘密最多的人!

  四、“识字王国”奖励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小朋友,真能干,上节课用上自己的发现又认识了很多字,这节课我们要做个识字的游戏,看谁能认得多又读得好。

  二、“日月积累”

  1、出示课件(一棵苹果树,写着词语)

  我们来开展一个游戏,看看哪个小组中的成员能在最短的时候内将苹果上的词读正确。

  2、四人小组自由练——四人小组开火车读——指名

  3、各小组间相互检查读,“我考××同学”,各小组指一名,以会读了为标准。

  4、选择一个词说句子。

  5、像“红红绿绿”“高高兴兴”这样AABB式的词你还知道哪些。

  三、读读背背

  1、课件出示:一棵小树慢慢长高,一只小鸟在树上跳来跳去?你看到了什么?

  2、有人将你们看到的写成了一首小诗,你们读读看,他写了什么?生自由读。

  3、到指名分节读。同桌读。

  4、你读懂了什么?随机交流,为什么要小鸟轻轻地跳?

  “小树还太小,太小”“它还在睡觉”

  并随机指导朗读

  5、带着理解有感情读小诗,并背诵。

  6、配乐诵诗。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德育目标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读·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两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板书课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纪伯伦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kuì):赠送(礼品)。

  真谛(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cuǐ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xiào):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xū)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哎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3、教师范读,学生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4、学生诵读全文,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合作交流。

  学生的.质难问题有:

  (1)“呜呼!彻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的连接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2)“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教师点拨

  四、指导研习,深层理解课文内涵

  1、学生齐读全文后,合作研讨:

  (1)这两首诗中,作者的想象多数时候是紧贴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展开的。《浪之歌》中第二、四节写到的潮汐现象,你了解吗?诗作中又是如何塑造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的?

  (2)《浪之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分析诗中雨的形象递进伸展的层次。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组歌(节选)

  纪伯伦

  《浪之歌》

  拟

  海浪:海岸的情人

  人

  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杰

  炽

  作

  热

  《雨之歌》

  深

  雨:滋润万物情

  “传情的信使”

  (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8-31

教学设计方案06-12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0-18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5-1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6-12

教学设计方案【精】06-26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06-28

枣儿教学设计方案09-18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06-24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