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光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月光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教学重点
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教学难点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儿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
1.指名学生朗读二至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体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她看不见乐谱只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皮鞋匠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分辨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指导。请学生试背第9自然段。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盲姑娘知音
弹奏想听感动
再弹入神动情
记录本陶醉激情
教学反思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
《月光曲》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音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了解《月光曲》是什么。]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本课8个生字词,提醒学生读准”茵“”霎“”粼“的读音,注意”盲“字的书写,读准”啊“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读法。]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月光曲》的来历。]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月光曲》教学设计3
10《月光曲》教学设计之六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
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板书设计
6. 月光曲
琴声
散步时 同情
谈话
一曲
走进时 激动
又一曲
一夜
谱写记录 激情
创作
教学过程
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著名传说幽静入场券纯熟陶醉
(1)神态()(2)动作()(3)内心()
2、“弹得多纯熟啊!”这是盲姑娘对贝多芬的()。“感情多深哪!”说明()。
3、这段话主要写()。
讲读课文
讲读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
简介贝多芬的创作倾向:贝多芬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出身贫苦,十分同情穷苦的劳动人民,他说:“我应该努力为穷苦人干点什么。”他的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取民主的革命热情。
思考:
“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什么意思?(说明不一定是事实,只是传说而已。)
概括段意。
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讲读第二段。
(1)自由轻声读第二段,画出以下有关内容。
贝多芬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中散步?(秋天 夜晚 河边幽静 听到琴声)
钢琴声为什么会使贝多芬走近茅屋?(断断续续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兄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感情,读出感情。
(2)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心里会怎样想?(兄妹互相关心体贴,妹妹懂事,其实她非常想听到我的演奏。只是因为穷,买不起入场券。我何不为他们弹上一曲?)
(3)贝多芬走进茅屋,他看到了什么?
贝多芬弹完曲子,盲姑娘说的话,表现了她的什么思想 ?
(“多纯熟啊”,是发自内心的赞美;“感情多深哪”,表现她对曲子产生了共鸣;“您,您就是贝多芬吧!”表现她内心的激动)
(5)指导学生用“纯熟”造句。
贝多芬听到盲姑娘的话后会样想?(这盲姑娘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懂音乐,她能从琴声里判断出弹琴的人是谁。我真是遇到了知音,我要为她再弹一首。)
概括段意。
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后,走进屋子,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板书设计
(所闻)(所见)(所感)
兄妹谈话盲姑娘弹一曲
贝多芬
亲切赞叹月光兄妹弹两曲
皮鞋匠优美乐曲妹妹神态波涛汹涌
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指名读课文片断。
讲读课文
讲读第一段。
(1)“传说”这个词告诉我们什么?
(2)概括段意: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讲读第二段。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散步?(明月高照的秋夜,周围幽静,传来琴声。)
这琴声怎么会引起贝多芬的注意?(因为弹的是他自己谱写的曲子。)
贝多芬走进茅屋,这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出了什么?(兄妹俩的对话)
请两三个同学分别读兄妹人对话。引导学生重点理解“随便说说”的含义。
(4)“随便”是什么意思?盲姑娘是真的“随便说说”吗?这她为什么要这样说?
贝多芬听了兄妹的对话后可能会怎么想?
贝多芬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他看到了什么?(引读)贝多芬座在钢琴前弹了一曲,听到盲姑娘说什么?(引读)盲姑娘的这句话,反映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多么纯熟啊”是赞美;“感情多深哪”说明她理解这曲子的感情;“您,您就是贝多芬吧!”这是激动。)
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会怎么想呢?
概括段意:贝多芬听了兄妹的话,走屋子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
作业 。
读课文。
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兄妹对话时,是怎么想的?贝多芬为兄妹俩演奏一曲后,听了盲姑娘的话后,又是怎么想的?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板书设计
6月光曲
贝多芬 盲姑娘 知音
弹奏 想听 感动
再弹 入神 动情
记录本 陶醉 激情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
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实在事物,“他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
指名朗读。
请学生试背最后三个自然段。
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预习《小音乐家扬科》。
《月光曲》教学设计4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你觉得《月光曲》应该是一支什么样的曲子?
从名字猜想
我们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听一听。
咱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语文课首先要从语言文字中听出音乐来,浏览课文,从什么地方你可以听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细读课文
自由读9自然段,你从课文中听出了月光曲怎样的旋律。
她好像面对这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读。
齐读,一二两句。读初平和、舒缓的旋律。
范读:月亮也越升越高,穿过一律一律轻纱似的微云。
听出音乐正在向高潮发展。
你还听到了什么样的乐曲。
激动人心的。情绪高涨的。我是从“忽然……”听到的。读。
板书:
旋律舒缓起伏激越
齐读。读初令人振奋的旋律。(是令人振奋吗?)
指读第九自然段。
从文字中听出了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听得对吗?让我们来听一听。
在这段话前还有一句话,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咱们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静静地听。播放音乐。
(这时候不要介绍乐章,让学生静静地听,就不要打断学生)
有同学笑了,为什么笑?为我们鼓鼓掌。
我们都有一双音乐的眼睛,我们听出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旋律都是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创作中去,自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过程,创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松。他的心情很平静。
仔细读第二小节,你就能体会到不同的心情。抓关键词语。
谈感到欣慰,因为人家谈得是她的曲子。
从幽静体会到平静。
高兴,因为他的曲子被广泛的流传了,在这么僻静的地方都能听到他的曲子。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小屋。
有句话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你能通过他们的谈话知道他们的内心吗?
他们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读一读,在哪儿知道的?
很想听到贝多芬亲自弹奏。
有点无奈。
这个哥哥比较难受,因为他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指读哥哥说的话。
沮丧的心情。因为小姑娘很想听听。
要从文字中体会,
我觉得他们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们家太穷了。
贝多芬听了他们的谈话,心情如何?
同情他们,想给他们谈。
贝多芬走进门去,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指读。
他会十分的感动,进入房子的时候,发现小女孩的眼睛瞎了,还在刻苦的学习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动。
为什么说弹一首,怎么又弹了一首?
因为他发现他是一个懂音乐的姑娘,所以要再弹一首。
因为他觉得这个小姑娘是她的知音,听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码?
能从音乐中听出就是贝多芬;从谈得熟,里面有深厚的情感,从音乐中能知道就是贝多芬,难道还不是知音吗?
能听到贝多芬亲自为自己的弹奏,
贝多芬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个词叫作“知音难觅”,是多么的高兴?课前我们查找过资料,知道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性格狂躁,脾气古怪,一般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独,在这里激动的何止是盲姑娘呀,还有贝多芬。(出示课文图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动万分,欣喜若狂,这时候“一阵风……”
激发了他的创作情思,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情思由指端汇聚到琴键上,让我们再来听……《月光曲》
谁来在月光曲的乐声中,再来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这一遍读,你可能听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国有一句谚语,说音乐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给了盲姑娘一双耳朵的眼睛,那是心灵的眼睛,齐读“皮鞋匠看着妹妹……
一首的乐曲诞生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从飞奔中体会到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欢自己刚创造出来的曲子。
十分激动,因为他帮刚刚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着急,怕忘了。
欣喜,因为自己一下子就创作出来了这样地曲子。
激动,创作成功的激动。
这就是一《月光曲》创作成功的传说,这时音乐史上最动人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打动人的事什么?
指读: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人……
听到的是曲,体会到的是情。像月光曲这样富有情感的文章,咱么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品味,细细地去读。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幻灯)
《月光曲》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六上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本册八篇老教材中的其中一篇。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情感更深刻。
二、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意境的美。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重难点:
重点是领会《月光曲》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背景。
难点是从《月光曲》的意境中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生字词,了解了贝多芬生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更深入地去了解贝多芬。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第9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找出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的段落,是哪一段?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这段文字有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没有)它写什么?(月亮和大海)
2、自由读这一段,这段文字描绘的意境美不美?(美)你们是从哪体会到的?
这里描绘了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卷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指导朗读
读出景色的变化,指名读,评价,师引读全体学生读
3、这三个画面都有月光的照耀,十分地美。这样美丽的景象是兄妹俩亲眼看到的吗?(不是)从哪知道?(好像、仿佛)
为什么听着贝多芬弹的乐曲能让兄妹俩联想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这说明了什么?
你们想不想来听一听,感受一下《月光曲》的神奇力量。播放《月光曲》
4、通过倾听,再加上第9段文字,你们能说说《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是怎么变化的?
再去好好读读这段话,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分析
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1:曲子刚开始时,节奏是比较慢的,曲子很舒缓。这时,贝多芬应该是轻轻地按起琴键。
生2:月亮越升越高,曲子应该逐渐增强,节奏也快些
生3:到最后声音和节奏都达到了高潮,越来越响,越来越快。
师:你们也是懂音乐的,要是贝多芬能听到你们的回答,肯定会说你们是他的知音。一起来把这段读一读,相信这次肯定会读得更好!
(三)追溯根源了解创作背景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作出来的呢?接下去我们去看看贝多芬的创作背景。(学习第2到8自然段)
找出引发他创作的一些起因的句子。
1、出示: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抓住“断断续续”、“茅屋”、“正是他的曲子”等重点词来理解。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这么贫穷的人家,却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贝多芬会怎么想?
2、贝多芬想去看个究竟。他走近茅屋,听到了有人在谈话。
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随便说说”什么意思?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师:你们听出的东西可真多,那你们能把他们的手足之情表达出来吗?
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2人读分男女生读)
贝多芬听出来了吗?他会怎么想?
师小结:贝多芬也和你们一样,被兄妹俩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感动了。于是他推开门走了进去,发现正如他在外面猜测的一样,这家人的确很穷,哥哥是个(皮鞋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弹琴的妹妹竟是个(盲人)!看到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他坐下来,弹奏起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
3、同学们,当盲姑娘听出是贝多芬时,她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她的心情会怎么样?(激动)
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指名读出激动的语气
这里两个“您”一样吗?
谁再来读一读,评价
盲姑娘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师:贝多芬觉得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十分的(懂音乐)是的!除了这句话,还有哪里可以看出她懂音乐?(听得入了神)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在这么一个贫穷的家里,贝多芬却遇上了自己的知音(盲姑娘),他的心情怎样?他会怎么想?
4、贝多芬决定再给盲姑娘弹奏一曲
出示: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请看看他对盲姑娘的称呼(您),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5、师讲述: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地清幽,那么地美。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他们是那么地淳朴,那么地善良。他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创作出举世闻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
(四)领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月光曲》内容正是贝多芬感情的抒发,月亮和大海的变化正反映着贝多芬心情的变化。
开始时微波粼粼的海面,贝多芬想到的是什么?(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
后来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五)升华总结
最后,让我们带着感动和对贝多芬的无限崇敬,再听一次《月光曲》,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贝多芬仅仅是同情兄妹俩吗?(不是)他同情哪些人?(所有的穷苦大众)
师小结:贝多芬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卓越的才华和高超的技艺,更有着同情和热爱穷苦人民的博大情怀。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盲姑娘(穷苦大众)
同情
感动爱音乐
激动懂音乐
《月光曲》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就让我们听一听那美丽的传说吧!我找九名同学分自然段配乐读课文。
二、听完这个传说你有什么感觉
三、可能同学们都有很多感受,下面把你感受最深的一段写写批注吧
四、汇报第九自然段
1、默读第九自然段,画出实实在在的事物和事物引起的联想。
2、请看屏幕指名读屏幕上的内容。其它同学思考这几句话描写了几个画面?
(三个。)
3、哪几句话是写第一个画面?出示课件,指名读,谁能说他读得怎么样?(应该柔和些、语气舒缓些)皮鞋匠为什么会有联想到这样的画面呢?谁能再读一读这句?
4、哪几句是写第二个画面?指名读,皮鞋匠想到了这样的画面,那贝多芬弹的旋律又是怎样的?读此句时比上两句读得要强。
5、哪几句是写第三个画面?一个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谁能用声音描述一下。此时贝多芬谈的乐曲的旋律会是什么样?(高昂激荡)所以读这句比第二句还要强。看来,这三个画面的句子,一个比一个强,女生读第一个画面的句子,男生读第二个画面的句子,全体读第三个画面的句子。
6、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个画面?想不想听听这个音乐?出示课件。之后交流看后的感受。
7、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美美地读这一段吧!齐读之后再背。
8、请同学们看字幕,上面一段和下面一段比较哪一个好?即删掉联想部分和没有删掉的区别?
(加上联想会使内容更充实,更深刻。)
五、谁还能接着汇报
1、妹妹真的是随便说一说吗?为什么要安慰哥哥呢?怎样读?
2、哥哥爱妹妹,妹妹体谅哥哥,兄妹俩相互体贴、相互关心、相依为命,手足之情另人感动。下面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吧!
六、总结
看来美好乐曲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同学们,《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研读完了,我喜欢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具有人性美、艺术美、语言美、景色美。让我们把这种美带给人世间吧!好,下课。
《月光曲》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及其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厚感情。
2、品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揣摩真挚的感情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初步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
3、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与语言的内在相通之处,感知真挚的感情是艺术的源泉。
教具准备:
《月光曲》音乐磁带,PPT投影片。
教学流程:
一、欣赏音乐,展开想象。
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音乐的圣殿,用心灵倾听,乘着音乐的翅膀,用想象把音符变成文字,将旋律转化成画面。
播放《月光曲》,请学生静静地欣赏。然后交流听音乐所想象到的情景。
预设1:学生自由发表听音想象到的画面,可以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也可是几句话。
预设2:如果学生缺乏对音乐的感受力,老师事先准备一段特别美妙的语言描述音乐呈现的画面,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享受语言与音乐的荟萃。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为“艺术的魅力“,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堂,一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一是乘着音乐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中,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想象的画面,让音乐与语言没有界限,把音乐的感受与语言的发展结合起来,避免把语文课上成音乐欣赏课,使语文学科产生错位,甚至丢失自我。
二、变序学习,走进文本。
第一部分,出示第9自然段文字。
教材解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音乐是舒缓的】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稍有变化,总体是轻柔的】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旋律是跳跃的,曲调上有反复之处】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曲子快速而有力】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高昂、激荡,节奏感特别强。】皮革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天高云淡,月朗星稀,海在轻微地呼吸,一切都那么幽静,那么美好!渐渐地,月光照亮海面,唤醒了海水,海开始奔腾汹涌,纵情地舞蹈。一切都是那么光明而美好,这是一个自由宽阔的世界!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的魅力”,所以教学本课时用音乐作为熏染的载体,创设情境,在唯美的音乐旋律中展开学习,用最智慧的语言——音乐开启学生想象的天窗,推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直奔本课用语言再现《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使单元主题与语文学习实现零距离。
教学策略:
(一)品味语言
1、学生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总结写了什么?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曲子的联想。
2、用四字词语概括画面:水平如镜(风平浪静)——微波粼粼——朗月穿云(月明星稀)——巨浪滔天(洪波涌起)——波涛汹涌(惊涛拍岸)
3、用感情朗读表现景象的变化,用声音创设情境。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根是研究语言,任何时候都是不二的法门。学习的启程从读到思,明白内容层面的指向,首先弄懂写了什么,才可能进一步学习怎么表达的,步步为营,方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
穿插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内容,即运用自己的语言库存进行具有表现力的表达和概括,这也是在有效的训练是培养能力,在运用中实现能力的发展。
心中对语言有了感觉,用绘声绘色地朗读个性化塑造文本的内容,再现文本的情境,是语言学习独有的魅力。其实,学生的读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就是内化语言的过程,就是积淀语感的过程。
(二)用想象架设语言与音乐的桥梁,让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间。
1、借助皮鞋匠的想象,把每幅画面转化成自己能够感受的音乐,让音乐像小溪一样在心间流淌起来。(见第9自然段的括号内容)
2、连盲姑娘也仿佛乘着音乐的翅膀见到了她从来不曾见到过的美好的景象,更说明这是一首( )的乐曲。(表现力极强,极具感染力,令人震撼,终生难忘,余音绕梁,美妙绝伦……)
3、欣赏《月光曲》,沉浸于音乐的意境之中,提升艺术品味。
【设计意图】随着学习的深入,让语言与音乐在高层面上相通相谐,应当是本文最大的优势。而连接二者的桥梁就是自由的想象。通过丰富而自由地想象,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进而把画面转化为旋律,这是艺术的提升,是语言的提升。
渗透衬托的写法,用双目失明的盲姑娘能够看见自己生平从未见过的大海的景象来有力地说明《月光曲》的表现力,这是作者写作的匠心。是读写不着痕迹的结合。
带着交流感悟再次欣赏这首世界名曲,相信每个孩子的感觉都会有所不同,这可能是音乐的启蒙,这可能是音乐的顿悟,这可能是音乐的引领,无论怎样,都是一次用音乐的灵泉对孩子们的洗礼。
(三)了解贝多芬,加深对音乐家艺术才能与人格魅力地双重折服之情。
1、自由汇报对贝多芬的了解。
2、出示(课后资料袋)贝多芬资料,提取信息。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恐龙》《命运》《田园》《合唱》。
【设计意图】课后的资料袋中的内容应当巧妙地为学习语文服务,为加深感悟服务。这里,在充分感受《月光曲》的震人心魄的魅力之后,进行作者简介,既是对学生音乐知识的石室,更是对贝多芬这位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的仰视,这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文本中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的,更容易入脑入心。
有效的拓展链接是语文学习开放性的需要,我们要为语文学习减肥,但是适当的丰满与装饰必不可少,这是语文学习的特质。
第二部分,回溯上文,了解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这样一曲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背后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可以说,是这个传说,让《月光曲》更加如梦似幻,是《月光曲》以及他的创作者贝多芬先生,使这个传说更加耐人寻味。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地敬仰和爱戴之情。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教学策略:
1、自主质疑,援疑引思。
这就是贝多芬亲自为穷苦的鞋匠兄妹弹奏的举世闻名的钢琴曲《月光曲》的一部分。听了大音乐家为穷兄妹演奏这件事,一定有问号冒了出来,令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呢?
是因为盲姑娘兄妹特别幸运吗?
为什么弹了一曲之后,还要再弹一曲呢?
【设计意图】随着学习的进程,及时让学生的思维之火燃烧成熊熊的火炬,有待老师的点拨。给学生学习提问的机会与时间,学生的质疑能力才会日益提升。我们的语文学习有时候是老师的自作多情,自以为是,而恰恰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人的存在与他们那个情境之下的深切真实的感受。
2、默读课文2——8自然段,简单写写批注。然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课堂之上的静思默想与小组间的交流不应当是形式的点缀,而是课堂特定时空之中学生不可重复的学习体验,是课前的预习所不能替代的。必需的是老师的引导与培养,不断提高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解读二种声音——钢琴声和谈话声。
①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幽静的小路上散步的时候,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他会想:这们一所简陋破旧的茅屋还有人弹奏我的曲子,真新鲜——好奇。
弹奏得断断续续,特别不熟练,糟蹋我的曲子呢——别扭。
在好奇心加上一点别扭的驱使下,他不由自主地向茅屋走去。于是又听到了谈话声。
【设计意图】与文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才能做文中人物的代言人,说出他们的心声,也就是文字背后的意味。这是与文本会晤必须的阅读心理。
②学生自选角色,朗读纯对话内容。(出示纯对话内容)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a、二个感叹号,说明盲姑娘感情强烈。为自己弹不好这首曲子而着急。特别渴望听到贝多芬自己的演奏。
b、盲姑娘是个特别爱音乐的人,听别人弹过几遍,自己就能大概弹奏,很了不起。
c、盲姑娘特别热爱音乐,听贝多芬自己演奏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情。
“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太穷。”
a、爱音乐的人竟然因为穷困而不能满足自己听音乐的愿望,实在太不公平了。
b、哥哥对妹妹充满了歉疚、不安和痛楚。
c、穷困:住茅屋、旧钢琴、微弱的烛光、做皮鞋——家徒四壁,一无所有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a、盲姑娘特别体谅哥哥,是个懂事的妹妹。
b、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
c、穷兄妹俩手足情深。一个谎称是随口说说,一个真心充满歉意。
预设1,由“随便说说”的理解逆推,追问到底是不是盲妹妹“随便说说的”?从而,深入语言文字之中,理解其中的蕴含的感情。
预设2,学生如果学习能力强,可以自己自由谈感悟,互相补充更正。
③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用充分的读拉动学生的思维,使感悟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也更加接近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含。兄妹俩的谈话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最初的原因,是兄妹俩的挚情真爱打动了贝多芬,也更能体现贝多芬是个为穷苦人演奏的伟大音乐家。
3、体会贝多芬的心情。
面对这样一位清秀却双目失明的姑娘,面对这样一位手足情深的同胞兄妹,面对如此酷爱音乐的盲姑娘,贝多芬再也抵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感动、冲动……)他又一次想起自己说过的话:
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设计意图】拓展贝多芬的名言就是解读他的心声,这样的丰厚文本是为感悟服务的,是感悟文本的另一扇窗子。
4、品读盲姑娘的语言。
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演奏后的表现,重点研读她的语言“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里又用二个感叹号表现盲姑娘听了贝多芬演奏后的激动之情。
②纯熟:很熟练。近义词:娴熟。深:感情表达得特别深厚,感染人。这是盲姑娘对贝多芬演奏发自内心的评价。
③您,您 也说明聪明的盲姑娘由刚才高超的演奏和贝多芬正在此地演出推断出了事实,她的激动更无法表达。
感情朗读,深入体会。
此时的贝多芬内心同样激动不已:他为盲姑娘不但热爱音乐而且这样懂得音乐而激动;他为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能遇上知音而激动;他为自己的音乐又一次为穷苦的盲姑娘兄妹带来幸福而激动。这万分的激动化作了一句话(齐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这万分的激动如汹涌的海浪撞击心扉,他的音乐灵感如泉水一样汩汩而出,于是他做了这个决定(齐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设计意图】咀嚼盲姑娘的话,体会贝多芬的情是此时学习的重点所在。正是由于盲姑娘听了大音乐家的演奏后的情不自禁,才有了贝多芬在这个偏僻的小镇遇上知音的喜出望外的莫名的兴奋。语言咂摸出味道了,感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总结全文。
教材解读:
课文第9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应当一读再读,就像这首《月光曲》一样,值得一听再听。故事的结尾作为收束,给人以整体感,在学习的时候进行简略处理:兄妹俩的陶醉与贝多芬记录曲子。
教学策略:
①诵读第9自然段
月光如水,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穷兄妹俩幸福地站在贝多芬身旁,此情此景,给大音乐家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于是一首旷世佳作诞生了……
再次播放《月光奏鸣曲》,师生齐诵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读永远是最有效的最本色的手段,是可以出神入化的学习策略。特别是此时此刻,因为有了以上的交流与感悟,其它的语言相比动情地诵读,显得苍白而画蛇添足。
②在音乐声中,指读第10自然段。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们大家都被陶醉了,深深地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而我们的音乐家也被自己的即兴创作陶醉了,他要抓住这灵感迸发的一瞬间,彻夜不眠,记录下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
③总结填空。
课文学完了,我们应当由衷地感谢,感谢(音乐家贝多芬为我们奉献了这么美好圣洁的音乐;感谢音乐家这颗为穷苦人创作的爱心;感谢热爱音乐,懂事聪明的盲姑娘;感谢皮革匠与妹妹真挚的手足深情;感谢为我们编创这美妙传说的人们……)
【设计意图】总结填空是全面总结学习收获,所以有内容层面的,也有人文情感层面的,更多的是情感价值观层面的,这应当是学生了解贝多芬、了解贝多芬的音乐的一个起点,学生体味艺术的魅力和音乐的影响力,应当更多的是在课外这个广阔的世界里。
《月光曲》教学设计8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部分,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二到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一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到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6月光曲
散步(听)
谈话
(同情)
贝多芬
走近(弹)
曲子
(激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实在事物,“他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指导。
4、请学生试背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五、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预习《小音乐家扬科》。
板书设计
6月光曲
贝多芬
盲姑娘
知音
弹奏
想听
感动
再弹
入神
动情
记录本
陶醉
激情
《月光曲》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
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
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明确: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两首曲子,第二首是在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的情况下,即兴创作的,遂成《月光曲》。
3.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谈感受。
(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
1.赏析重点句子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明确:这段文字是语言描写,用兄妹之间的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兄妹俩相依为命的真情,同时,也表现了妹妹的善解人意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为后文写贝多芬两次为她弹奏奠定了基础。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明确:体现了盲姑娘不光爱音乐,更能够懂音乐,并且懂得贝多芬的音乐,使得贝多芬引之为知音,因此而创作了《月光曲》。
2.学生分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会谱成《月光曲》,他是以何种心情创作的这首曲子?
明确:曲为心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也是不平静的。面对着眼前穷苦的兄妹俩,面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同情之中又有感动,更有得见知音的感慨与激动。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各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会对兄妹两个说些什么?
提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五)小结作业
1.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我们要向贝多芬学习,关爱别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查找并欣赏贝多芬其他作品,向同学们介绍。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预习】(课前)
1. 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
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 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
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 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 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 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吧!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播放《月光曲》片段)
2、请大家说说在你聆听音乐时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交流,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给予肯定。)
(二)、边听边画,表现《月光曲》的意境
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月光曲》,边听边把你想象的画面简单地画下来,可以画一幅,也可以画几幅。(指名几个学生画在黑板上)
(三)、朗读品味,融入《月光曲》的意境
1、播放课件,在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下,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第9节。把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2、画面和音乐美吗?其实书本里描绘的更美,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9节,找出写得美的词句,并想想美在哪里?
3、全班交流
4、这么美的景色,全是皮鞋匠亲眼看到的吗?从哪个词看出是他想象的?画出联想的句子
5、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大海的美,读出它的变化。(当月亮初升时,要轻而舒缓;当读到“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时,要加快速度和力度;当读到“皮鞋匠看看她妹妹”时,语气要转为平静。)
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齐读——朗诵
(四)、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过程。
1、这么美的月光曲是怎么谱写成的呢?课文哪几节是写月光曲怎么谱写的呢?(2—10节)
2、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2—10节,并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提问,教师进行梳理、归纳。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1)预设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A、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
B、出于对盲姑娘的同情
语段:兄妹俩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①重点研读:“随便说说。”真的只是随便说说吗?
②引导体会: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
③出示贝多芬说过的话:“我的艺术是为了一切贫苦人民的幸福,我做到了这一点,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体会他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预设第二个问题: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曲?
A、是因为盲姑娘不但热爱音乐,而且还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语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①“听得入了神”、“多纯熟”、“感情多深”
指导朗读盲姑娘的话:
a、当盲姑娘听了贝多芬弹的曲子之后,心情怎么样?(激动、惊喜、喜出望外……)
b、为什么?(盲姑娘想不到在这样偏僻的乡村,竟能如愿以偿地听到如此精湛美妙的琴声。更重要的是,她猜想到眼前的这位演奏者可能就是赫赫有名的贝多芬先生。)
c、请大家分别用激动、惊喜或者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
d、是呀,盲姑娘听了曲子后非常地激动,这激动里有惊喜,有赞美,让我们一起再激动地读一遍。
②听了盲姑娘激动的话,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理会怎样想呢!
B、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语段:第八自然段。(全班齐读第八自然段。)
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
(3)预设第三个问题: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A、“飞奔”看出他当时心情怎么样?
B、为什么要连夜把曲子记录下来?(自己也被这首曲子感动了)
(五)、听音乐,想象写话。
再次欣赏《月光曲》,边听边想,边听边写:“我静静地听着,我好像……”
(六)、布置作业。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月光曲》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具准备:
电子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简介贝多芬、进入新课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电子幻灯片]
出示贝多芬的名言
3、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4、课文从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学生概括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二、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2)、贝多芬走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妹的谈话)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面感到深深的遗憾。
(3)、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本段话的含义。
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证券交易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有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的相互体贴,这种感情非常可贵,十分感人。)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读出感情。
(4)、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会怎么想?(其实她非常想听到我的演奏。只是因为穷。买入场券。我何不为他们弹奏一曲?)他怎么做?(要走进茅屋弹琴。)
(5)、贝多芬走进茅屋,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会想到什么?
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一位盲姑娘。
听到:皮鞋匠的问话。想到:这兄妹俩很穷,但爱好音乐。)
(6)、找找书上的语句,贝多芬怎样做的?(怀着这种感情,他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
(7)、找找盲姑娘的反应,读一读。
重点理解“纯熟”的含义。(很熟练,本文指弹琴的技术熟练,功夫过硬。)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当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就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是发白内心的赞美;“感情多深哪!”,表现她对曲子有了共鸣;“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表现她内心的激动。
练读盲姑娘的话。注意两个“!”。
(8)、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会怎么想?(这盲姑娘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懂音乐,她能从琴声里判断出弹琴的人是谁。我找到了知音。我要为她再弹一首。)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9)、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的?(琴声。)
(10)、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三、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我们来欣赏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部分。[播放录像]
2、出示[语段阅读1]“一阵风……按起琴键。”
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电子幻灯片]“一阵风……格外清幽。”最能突出这个环境的—个词是什么?(清幽)
(1)、“清幽”是什么意思?指(风景)秀丽而幽静。清幽的月光使人感觉沉静、安闲。
课文里还有一个带有“幽”字的词,是什么?(幽静——地方僻静,光线暗。)
查字典:“幽”。“幽静”的“幽”应选择“深远;僻静;昏暗。”“清幽”的“幽”应选择“沉静”。
(2)、“格外”什么意思?(超过寻常)。可换什么词?
(3)、自由读,体会当时的环境,读出“清幽”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3、恢复幻灯片:“一阵风……按起琴键。”
师: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
4、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播放乐曲)板书:激情
5、(结束音乐)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
(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6、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1)指名答。
(2)出示[语段阅读2]“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涌过来……”
《月光曲》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相关新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力。
3、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⑴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生字、生词。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⑵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⑶交流初读感受: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⑷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曲子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好像会看到这样的景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课文
1、自渎,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⑴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谈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
贝多分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⑵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谈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你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的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A、贝多芬心情激动。
B、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借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引导: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好像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因为贝多芬弹得非常好,加上皮鞋匠懂音乐,他听到贝多芬弹奏的美妙的钢琴声就联想到了这些景物。)
引导: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贝多芬的这首曲子弹得非常好,能让人产生共鸣,引起人无限的联想;也说明了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
⑶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⑷有感情地朗读8、9两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扩展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被琴声吸引
被对话感动
贝多芬进屋弹一曲有才华有同情心
即兴弹奏
记录下来
《月光曲》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2、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音乐家贝多芬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音乐。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出示课题:月光曲
问:同学们,当你看到课题以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你们最想知道的问题答案,都在课文中隐藏着呢。你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发现它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寻找“《月光曲》的曲调”。请认真读课文,划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讨论交流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1、请大家自由读第九自然段,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曲调的旋律可能会是怎样的。
(先慢后快,先低后高。)
2、老师出示几种曲调,请大家选择,并说出理由:
⑴ 舒缓──明快──激昂。
⑵ 明快──激昂──舒缓。
⑶ 舒缓──激昂──明快。
3、学生交流,并说说理由。
4、下面请同学们亲耳听听《月光曲》,看曲调同大家理解的是否一样。
(放音乐。)
5、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大家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
请同学读《月光曲》的内容,老师用投影片打出这几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月光曲》的第一部分描述的是月光照耀下的微波粼粼的海面,所对应的音乐应该轻柔舒缓,朗诵时的语调要柔和一些。
《月光曲》的第二部分描述的是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时风卷巨浪,所对应的音乐应该明快,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高昂一些。
《月光曲》的第三部分描述的是月亮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所对应的音乐应该浑厚激昂,朗诵时的语调要凝重有力一些。
师小结:
清幽的月光照耀着那时而平静,时而奔腾的大海,让我们把大海的柔和美、壮阔美读出来,让我们把贝多芬融入《月光曲》中的对穷兄妹俩的深情读出来。
(感情朗读。)
板书:
乐曲 联想
舒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光曲 明快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激昂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四、指导背诵第九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听了音乐,读了课文,请你说说对这《月光曲》的理解。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月光曲》太美了,以致于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2、你能不能把这美妙动人的《月光曲》背诵出来呢?背诵第九自然段。
五、联系课文,展开联想
1、在课文中,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皮鞋匠的联想。)
2、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同,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产生了这样的联想,那么盲姑娘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你自己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六、发展题
你能不能也像课文一样,把你产生的联想写成一段话呢?
《月光曲》教学设计15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应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结合《月光曲》的教学,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在导入部分,我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于是学生纷纷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整体感知部分,我请学生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还有不懂的地方。这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我感受和体验的尊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又如在分节细读部分,教师有一个“画龙点睛”式的一问,这个问题就是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接着又有一问: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教师采用了换位思考的方法,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同样也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在体会月光曲内容部分,主要是要练习第九自然段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以及旋律的变化,随着学生表情和动作的变化,他们用肢体语言很好地表达了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
然后创设情景,让学生表演。通过联系上下文“苏醒”让学生理解“陶醉的意思。贝多芬的乐曲那么优美,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深深地被陶醉了。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最后布置的作业让学生从课内走向了课外,密切联系课文内容,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直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至于如何去把握,如何去引导,我想这个问题我还要继续探究下去,以上只是我个人肤浅的见解。
【《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15篇】相关文章:
1.月光曲教学设计
7.月光曲语文教案
8.《月光曲》读后感
9.春潮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