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11-17 15:45:0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七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七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直奔主题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马戏动画片入手,让学生把自己特想亲眼看小动物表演的心情用一句话说出来,从而引出李丹特想看马戏这一心理活动,然后抓住重点句李丹为什么事犹豫了?直插文章的重点。

  二、理解课文,读中感悟

  引导学生抓住李丹与爸爸的对话,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李丹在两件事不能兼顾时矛盾心情。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自由展开讨论:李丹到底该怎么做?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辩论、理解,培养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抓住李丹内心想法的句子进行朗读体会,使学生在朗读体会中受到教育,明白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讲信用,否则就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补充词语,揣摩人物内心,自主阅读,产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制造矛盾,激活发散思维,升化认识。文后的问题是: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是怎样做的?这样的问题,会使孩子们的思维受到课文的影响,大多会说自己和丹丹一样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李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师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悟出:李丹是什么样的孩子?可老师觉得这样的选择对李丹来说多少有点遗憾,聪明的你能为她想一个既能看马戏又能为爷爷奶奶表演的办法吗?制造矛盾,激活发散思维后,则需在引导哪些办法(推迟表演的、请假等)失信了,哪些办法(用录相机拍马戏、请爷爷奶奶看马戏表演等)守信,哪种办法是最合适的?最后回归到我必须去不能对老人、同学失信的主题已在孩子心中播种下了讲信用的种子。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讲守信故事,使学生明白怎样做人,在辩论中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2、读诚信格言,使学生从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学知识,学做人。

  3、推荐同题文章《岩石上的小蝌蚪》,读后谈感受。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提升阅读能力。

  [评析]

  这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课文,教师扣住诚信教育,通过学文,重在明理。值得肯定的是,通过读文,教师将一个两难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争论,这种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引起感情的共鸣,学生在自由的表达中,展示自己的价值倾向,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这一争论的过程本身为学生情感态度提供了提升的平台,这是本节可最大的意义所在。最后,通过拓展练习,联系生活实际、朗读诚信格言和阅读课外读物,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为人守信道德价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很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语文素养的提升在积累中形成,在训练中形成。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激发学生兴趣的马戏表演引入,在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后,教师没有马上转入正文,而是利用学生的关注点,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当学生说了几句之后,教师进一步提出,几个人都用了非常这个词,能换个说法吗?。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环节,正体现一名语文教师的特有素养,学生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语言能力的训练。

  新的教学理念提倡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得到体现。去敬老院还是看马戏,两难的选择交给学生,在这种融情与理、个人与他人、享受与责任交织在一起的矛盾中,学生需要在思考、辨析、选择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态度。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下,学生没有受外在因素影响,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来选择,提出不同意见。争论中,学生提出给人欢乐自己也快乐具有较高价值判断的结论,实在是精彩之笔。在争论不下之中,教师引导学生,站在敬老院爷爷奶奶立场上想一想。引导学生从另外角度思考问题,这本身就是思维方法的训练。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有无两全其美的办法。这一开放性的启示,使学生提出不少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最后,教师用一句李丹是怎么想的呢?及时将学生的视野引到课文内容。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争论,重在争论的过程,在争论中引发思考提高思辩能力。教师不必过于追求统一的答案。另外,拓展应建立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是课文内容的有机延伸。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掌握,应建立在有效反馈的基础上来判断。缺少这个过程,拓展的衔接就缺少自然之感。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不同的景象以及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目标教学,激学引欲

  当看到这个课题时,你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在课前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你们曾遇到哪些不理解的地方,通过下面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可以提出来吗?

  二、自主学习,导疑凝思

  导疑凝思。(教师巡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1.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什么要为一个瀑布主持葬礼?

  2.这一闻名世界的大瀑布为何而闻名,后来又怎样了?说明什么?

  3.巴西总统在主持葬礼时那饱含深情的话语说明了什么?

  4.如果你当时就在葬礼现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现在问题与要求都提出来了,大家说运用什么方式进行讨论?

  (学生:合作探究)

  三、合作探究,难点分析

  1.引欲。同学们刚才所提的问题都不错,说明大家在自主学习时都很认真,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以上这几个问题来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2.组合。(要求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位组长,争取小组成员都能参与讨论。)

  3.释疑。(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疑惑之处给予指点,释疑。)

  四、组际交流,反馈互补

  1.交流。(每组派1~2名代表报告本组成员已知和未知的问题)

  2.反馈。

  (1)巴西总统之所以要为这闻名于世的大瀑布举行葬礼,是为这个大瀑布的逐渐消失而深感遗憾。

  (2)为什么说大瀑布一直是巴西人的骄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①瀑布雄伟壮观。(板书:壮观)要求学生找出描写壮观的有关词句。

  ②瀑布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要求找出描写旅游情境的有关词句。

  (3)后来的大瀑布又怎样了呢?

  (学生回答后)板书:衰败

  (4)衰败之后的大瀑布又是怎样了呢?(板书:葬送)葬送的原因是:

  ①上游建起了水电站;

  ②水资源浪费,周围工厂用水毫无节制;

  ③破坏森林,乱砍乱伐,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反复诵读。)

  3.引探。

  正因为这种种原因,瀑布不见了,人们是慕名而来,失望而去,直至哀悼。而哀悼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是号召人们都要重视和保护生态平衡,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板书:保护?

  为了拯救大自然,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大瀑布举行了葬礼。在葬礼的现场,人们的'心情一定是沉重的,心里也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出来。现在就让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进入角色准备演一演、说一说吧!?生分角色扮演?

  4.师结: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已是人类所面临的大事,但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也有许多不重视环保的实例,为此,小记者们!你们愿不愿意为拯救大自然而尽一份力?愿不愿意拿起笔来呼吁社会、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

  五、多元练习,差异发展(大屏幕出示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如倡议书、读后感、书信、诗歌等都行。

  (2)形式不限,可两人合作写,也可多人合作写。

  (3)要求能说能演的,也可露一手。

  六、师结全文,激励再学

  好!今天这一节课,由于同学们都认真自学,大胆质疑,从自学到质疑、议疑,到理解汇报,无不说明同学们都以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来对待学习,希望下节课同学们会发挥得更好!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学习目标】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体会乡亲们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21、搭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三、出示挂图

  看,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搭石。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来。

  小黑板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 抓住重点词语无论 只要 一定 踏几个来回 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四、乡亲们有什么样的美好情感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徐建新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文章语言隽永、意境优美、生动有趣,使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教学过程中,以品读为主线,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商讨为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抓住课文的留白点,充实更多的语文教学资源。同时,让学生在阅读感悟文字之美时,增加视听美感,并力求把文字之美与视听之美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根据不同结构的段落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受望月的乐趣。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切入点】望月的乐趣在哪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可是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月亮,而且个个不同。我们的先辈们曾经在诗歌中表达了月亮无限的热爱和赞美。大家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谁背诵给同学们听听呢?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文中也有不少描写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 24: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随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仅仅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品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一)品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3.?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二)品读第二、三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1.品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了解诗句的意思。指名学生解释、教师点拨理解。

  (5)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6)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7)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2.品读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交流。

  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3)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①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一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②……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③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4)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三)、品读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四、播放录音,展开想象

  1.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启发学生幻想。

  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一个人。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请你展开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

  出示“讨论区”

  五、指导背诵课文。

  1.根据课文的思路理清叙述顺序。

  2.逐段进行指导背诵,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举行山水赛诗会。

  1.四人小组内先背诵,推荐一位在班级里比赛。

  2.每组一位代表上台朗诵。

  (推荐学生代表四位作为评委。)

  3.总结赛诗情况,宣布优秀选手。

  合理激励

  板书:

  24、望月

  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比背诗句 聪明好学 夜中望月

  聪明好学 爱幻想 乐趣无穷

  独坐甲板 展开幻想

  设计特色:

  1.为朗读为主线,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

  2.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商讨为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

  3.注重学生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能力。

  欢迎参考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欣喜若狂、轻盈、敏捷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的。

  3、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4、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树立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有关恐龙的资料 、课文朗读磁带、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挂图展示,激趣导入

  二、板书课题、解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三、听课文录音带,自学生字词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自学生字词:

  ⑴ 认读字:

  钝 凌。

  ⑵ 书写字:

  恐、凶、笨、鸽、仅、顿、描、绘、吨、盈、敏、捷、崭。

  ⑶ 新词:

  迟钝:反应慢,不灵敏。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凌空翱翔:在空中回旋的飞。

  后裔、欣喜若狂、隧道、繁衍、茹毛饮血、毋庸置疑等词语让学生用老师教的方法自己解释、讨论。

  四、自由朗读课文,感悟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量的化石显示,鸟儿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学家们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学家们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过程。

  五、小结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确定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2、发表你对课文的理解。

  二、深入分析,理解全文

  采用逐步分学习的方法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探究第一部分内容:

  ⑴ 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

  (好像、仿佛的意思)

  ⑵ 这一段怎样引出观点的?

  (把恐龙与鸟类作比较)

  ⑶ 老师问:

  科学家们在这一部分中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

  (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⑷ 老师问:

  科学家为什么欣喜若狂?

  (因为可以证明鸟类是由古代的恐龙演变而来的。)

  ⑸ 学生讨论: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师生共同探究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是科学家们假设猜想恐龙向鸟儿进化的过程。

  (教学这一部分必须注意:恐龙进化经过了漫长的年代;并不是所有恐龙都在向鸟儿进化;有较多内容是科学家的一种假设、推断。 )

  3、学习第三部分,质疑、探究:

  老师:谁能说说希望能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句话饱含的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指正。

  三、反馈全文,学生质疑

  1、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2、质疑并解答,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释疑。

  四、总结全文

  课文假想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作者说明简洁、意思表达完整、准确,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希望同学们在此启迪下,将思绪放飞蓝天,去探索大自然以个又一个奥秘,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许许多多年后亿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 庞大家族 恐龙中的一支 飞向蓝天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材简析:

  《兰兰过桥》讲述了爷爷带着兰兰走过两座神奇的现代化的桥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生动活泼,时代感强,富有情趣,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强调以读、说、议、想为主线,并以电教媒体贯穿始终,使学生在精读中感知,在说议中感悟,在想象中创造。学生既增长知识,又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抓住题眼,激情引趣

  1、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说一说:“你都见过什么样子的桥?”

  2、借助电教媒体,让学生认识形状各异的桥,知道桥是架在水上供人们通行的。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又紧扣课题,从而引出本课桥的特点——神奇、美丽。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习课文之前应把课文读得由通顺到流利再到感知课文,因此我便借助电教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再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3)自由读生字词,不会读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逐步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三、重点词句精读、美读,激发情感

  1、在学生完成自学后,我便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画一画,把你认为最能表现桥神奇的句子画下来,再展开想象用心体会。

  2、当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时,我又一次借助电教媒体演示出在潜水桥中看到的水中画面及句子:“它是用特别结实的玻璃砖造的,就像一幢长长的房子”,“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从视觉上激发了学生愉悦、丰富的情感,学生便情不自禁得美美地读起来。

  四、在说议中感悟

  1、小组交流,谈谈认识。

  让学生在小组中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桥的特征和性能说一说。

  2、代表发言,全班评议。

  让学生代表扮演桥梁专家,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桥的知识介绍

  给大家。学生既学得有情趣,又拓展了课外知识。

  3、激发情感,认识升华。

  看到这么神奇的桥,你会想些什么呢?

  五、在想象中创造

  1、兰兰过的这两座桥多神奇啊!它们都是桥梁专家根据人们的需要精心设计的,

  你们长大了假如也做了桥梁专家,你会给大家设计一些什么桥呢?

  2、任由学生想象,利用手中的“神笔”在电教媒体中描绘出心中的桥。这样既

  打开了学生的科学幻想之门,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最后,我和学生们利用电教媒体评选出“最佳作品”。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0-18

教学设计方案08-15

教学设计方案06-12

教学设计方案08-31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25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6-12

枣儿教学设计方案09-18

教学设计方案【精】06-26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06-28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