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
课题:星星变奏曲
第 3 课 第 1 课时 课型:阅读赏析 总序号:
编写时间:20xx年 9 月 日 执行时间:20xx年 9 月 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知识与技能)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过程与方法)
4、让学生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
批注: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开创朦胧诗派。这些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品味朦胧诗的幽美意境。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引入及讨论、配乐朗读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解题与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与学生研讨朦胧诗的涵义
1、首先让课前认真收集资料的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朦胧诗读一下,使全班学生对朦胧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确定朦胧诗的定义: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学生初步朗读全诗,然后讨论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 谁还需要 还会 ” 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自主对下列问题进行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五、课堂练习训练学生对诗的语言的掌握
1、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2、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3、根据自己对诗的独特体验,学生对诗进行个人自由朗读,加深对诗的思想理解。(播放适当的乐曲配合诗朗诵),学生在朗诵之后再谈对诗的理解。
六、我的收获
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指导学生从何种角度进行对知识、诗文的涵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最终对朦胧诗的认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七、布置作业
A类作业,主要针对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对朦胧诗的了解,自己写一些朦胧诗,主题围绕生命、友情、爱等多个角度进行诗歌创作。
B类作业,针对那些对朦胧诗了解不是很多的学生,让他们深入搜集有关朦胧诗歌,对所搜集的诗歌进行自己的分析以待下一节课进行交流。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星星变奏曲》是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作者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这首诗在诗歌技艺、创作手法和诗歌主题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本文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语言清丽流畅,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二、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星星”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生活的美好,感受时代脉搏,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认真理解诗意。
2、品味语言精炼优美的特色,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3、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四、教学策略
1、 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促进学生的理解。
2、 学法: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的制作,朗读材料的准备,学案的制作,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课文,自主学习。
六、教学环节
(一)课堂导入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新课
(二)课堂讲授
1、作者及朦胧诗介绍
江河是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2、 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播放朗诵磁带,自由朗诵,并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①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明确: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②两小节诗有什么特征?
诗节基本对称,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
③诗中用哪些东西象征美好的世界?有用那些东西象征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样有什么好处?
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诗歌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这使得这首诗含蓄胧,意境优美。
3、问题探究,交流合作。
①如何理解“变奏曲”?这首诗为什么以“星星变奏曲”为题?
明确: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探究)
②“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句运用了什么什么修辞?颤抖一词在句中有何含义?
明确:“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总结。)
③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明确:“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④“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⑤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⑥“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验该句的含义)
4、拓展延伸
教师:每个人心中都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祈盼,就有追求……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仿照本诗的句式,模仿诗歌的语言,大声说出你心中的祈盼。
学生借用诗歌中的主要句式“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模仿诗歌语言,表达心中的各种祈盼。
示例:如果我的家人能快乐,谁还需要去搞笑,谁还会四处奔忙寻找遥远的妙方,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幅画,孩子像天使般快乐地在花丛中,走来走去。
5、课堂小结:世界是不完美的,完美的世界从来也没有出现过,正视现实的不完美,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怀着希望去生活,学会在自己陷入黑暗的痛苦时,有勇气给自己的星星点灯。
6、布置作业:
①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③“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七、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朦胧
如果…… 如果…… 谁不愿意…… 谁还需要…… 谁不愿意…… 谁还会…… 谁不喜欢…… 谁愿意…… 谁不喜欢…… 谁愿意……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⑵ 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⑴ 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 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星空》。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段优美的音乐,随着乐曲进入自由想象的空间,听完后把自己刚才想到的意境说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今天我们来学习江河的一首现代朦胧诗《星星变奏曲》,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作品及作者简介
对于朦胧诗这一文学流派,同学们肯定都很陌生,老师找了一些关于朦胧诗的资料送给大家。
多媒体出示: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 “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的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江河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哪位同学能起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江河这位朦胧诗代表?
(学生介绍江河。)
不错,你是从哪儿得到的这些信息?(学生回答。)
我想在查阅的过程中你一定体会到了“畅游知识海洋”的乐趣,老师呢,也找到了一些关于江河的介绍,哪位同学起来读一下?
多媒体出示:
江河1949年生,北京人。原名于友泽,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有别于同代诗人,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诗歌不论是诗人的名字还是诗歌的题目都给人一种很惬意的美感,那同学们是不是都很想知道这首诗歌的语言到底如何呢?(想 。)
好,请听配乐诗朗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体会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这首诗歌?(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 。)
学生稍微讨论一下──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
刚才在听朗读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不由自主地跟读起来,这首诗歌确实写得很美,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随着音乐自由朗读以下,整体感受一下这首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多媒体放音乐──《星空》。)
2、老师觉得诗歌的美就是诗人运用比较凝炼的语言借助一些物象为我们创设一种意境。
例如(多媒体出示画面):
“枯藤 老树 昏鸦”;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看到这些你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那通过预习和刚才的听朗读,谁能说说这首诗歌作者创设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学生讨论回答。
3、(多媒体出示画面并播放《星空》),请同学们再次带着温情与憧憬的感情随着音乐自由的朗读,体会诗歌的美,想象诗人所创设的意境。
4、在读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也发现了诗中反复出现星星,(多媒体出示)那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学生讨论,交流。)
(星星象征着光明,既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烁的点点光明,表达了世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对光明的渴望,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
5、下面两人一组,朗读诗歌,仔细品味诗人的感情,品读诗歌的语言。(学生分组朗读。)
四、问题研究
读了这首诗之后,老是有很多的问题想找同学们帮帮忙解决一下,同学们愿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学生回答──愿意。)好,先谢谢大家!
(多媒体出示问题。)
1、同学们都知道老师曾学过音乐。变奏曲,它是音乐术语。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做成的乐曲叫做变奏曲。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学生讨论回答。)
(这首诗共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节与上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如“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就像音乐一样,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
2、另外,诗中有一些很美的句子,但是老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该如何去理解,同学们讨论一下,帮帮忙。
多媒体出示: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会颤抖的,是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五、学生质疑
同学们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谢谢大家!老师的问题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小节,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有什么问题提出来,老师也想帮帮你们。
师生探究。
六、巩固
通过刚才我们的探究,分析,这首诗歌不但语言美,结构美,而且韵律也很美,我们来个配乐诗朗诵比赛怎么样?
男女同学分组朗诵比赛,并找同学进行点评,老师给予表扬鼓励。
这么美的诗,我觉得光是读不过瘾,同学们想不想把它永远的记住啊?下面我们来个比赛,任选诗歌的一小节,看看谁记得最快?
七、拓展写作
同学们还记得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吧,诗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把我们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朦胧诗它的特点就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也就是具有象征化。那象征就是通过诗人对物象的或憎或爱寄寓个人的某种情感,就像“星星”象征光明,象征美好的东西,同学们再找找诗歌中出现的物象,并体会这些物象的象征意义。
(用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 。)
那我们在领略诗歌的美的同时,还要学会创作,下面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仿照“如果 如果 ”或“谁不愿意 谁不喜欢 ”的句式说一句或一小段。
学生思考练习并交流,老师适当的表扬总结。
作诗不一定要求语言很深讳,如:英国诗人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使人读一遍顿觉眼前一亮,俄而浑身为之一振,随即就永远的记住了这句意蕴深刻而又琅琅上口的诗。
另外,诗歌的创作要注意:把“文”和“义”有机的结合起来。文就是指凝炼的语言,义就是指文章的主题思想及运用凝炼的语言借助一定的物象所营造的一种意境。再就是,诗歌讲究“诗情画意”,在下笔之前,你脑海中已经有一幅图画在浮现了。当然这只是老师的一点心得,给同学们做一下参考。不知不觉45分钟的时间过去了,课堂上不能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我们就把它留在课后,大家说好不好?
八、作业
下面看看我们今天的作业吧(多媒体出示):
1、搜集好得的歌曲,赏析其歌词,有些就是一首很好的现代诗。
2、继续搜集有关朦胧诗的其他作家的作品并进行品评,整理在集锦本上。
3、试写几句或者一首诗歌。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主 题
否定现实,追求光明,面对磨难永不放弃希望
变奏曲
温情、浪漫 ──── 寒冷、残酷
对 比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暗喻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放录音带)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
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练习二: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导语)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朦胧诗的解说及作者简介: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革命”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4、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5、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6、“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四、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五、作业设计:
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媒体】
幻灯片、磁带、录音机。
【其他】
学生课前预习: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思考课后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介绍朦胧诗的特点:(先请学生介绍,教师再做相关补充。)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温故而知新。
明确教学目标。
了解朦胧诗的特点,为理解诗意作铺垫。
二、整体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 谁还需要 还会 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整体感知全诗。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4、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⑴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⑵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⑶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指导学生学会命题。
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诗中的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四、拓展延伸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2、预习第4课。
【板书】
3、星星变奏曲 (江河)
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了解“变奏曲”在文本中的运用,把握上下两节在主体与变奏上的关系。
4、感受诗歌语言,初步了解诗歌的语言特征,指导写诗要点并仿写。
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把握“星星”“诗”“蜜蜂”“晚上”“萤火虫”“春天”等形象的内涵,借助对这些形象的感悟,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
感受时代脉搏,体会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静谧的星空是一个能引起人们无限遐想,让人放飞心灵的地方。
诗人介绍,了解时代背景。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深情地朗读
2、细腻地感受
3、诗意地仿写
三、深情地朗读
教师提示注意上下节的语气语调和情感,学生自由读。点名学生简单谈谈朗读的体会;两名学生分节朗读。教师点评并示范朗读。
四、细腻地感受
1、谈感受:整首诗给同学的感受或说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请用一两个词来表达。
2、品读交流:学生从语言运用、修辞手法、写作手法、作者的情感等多角度品味语言。
小结:
(1)请找出上节诗中象征光明美好的词语,并用“这是一个______的世界”来说话。
(2)请找出第二节诗中象征黑暗冷酷的词语,并用这是一个______的世界”来说话。
3、总结:把握星星的象征意义,诗人的情感
4、请同学们找出两节诗在内容和句式上的异同。
五、诗意地仿写
请用“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来写几句诗,表达你内心的期盼。学生写作,展示。教师示范。
六、总结
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是真正的对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和苦难,那虽然迷惘失落却不失坚定的希望,无论是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人,乃至整个民族,这种信念永远都是鲜亮的。
七、推荐阅读
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北岛《回答》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4.仿句练习,进行想象练习,训练学生诗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第一教时
一、导语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齐背这首诗。
这首诗作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来反衬现实生活黑暗。从而表达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描写也是星星的诗——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而这首诗中作者又借助星星来表达怎样的思想呢?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三、自主学习
1、借助资料,了解朦胧诗和作者。
2、自读课文,勾画出重点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识记。
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
3、熟读课文,把握节奏。
四、合作探究
1、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营造的意境。
(明确——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寒冷、苦难的诗等。)
2、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五、小组成员互查自学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六、检测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⑴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⑵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⑶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第二教时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仿句练习,进行想象练习,训练学生诗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三、自主学习
1.、听读,把握诗句的节奏、重音、语气。
2、在诗中诗人他不需要什么?他不愿意怎样?他不喜欢什么?请先在诗中寻找答案并适当圈点、批注。
3、诗人究竟为什么不需要星星?他究竟愿意过怎样的生活?他喜欢一种怎样的感觉?(找出你觉得优美的语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四、合作探究
1、概括两节诗歌的意境。不同的意境有何作用?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两节诗歌有哪些相似或反复的诗句?请找出来。
4、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五、小组交流后全班集中展示。
六、检测
一、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⑴意象是:A.的的帆。
B.的大海,海风,浪。
C.碧流,阳光,异地。
⑵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⑴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⑵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二、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0
【知识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能力目标】
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教育目标】
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暗喻句子的含义。
【策略和方法】
引入及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
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教学课后记】
本课时计划可行。要在讲清朦胧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几遍,也可结合目标检测让学生去理解。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1
【教学设计】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认识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⑵把握诗歌中“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与“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相结合的结构。
⑶把握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
⑴揣摩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⑵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⑶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3、情感目标:
⑴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⑴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⑵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2、难点:
⑴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⑵通过把握诗歌中反复呈现的结构特征,学会诗歌创作的基础技巧。
3、解决办法:
⑴结合学生的生活,恰当运用联想和类比,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⑵结合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等文学、音乐、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中意境的塑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朗读磁带,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学生回答)明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诵读,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读,或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活动:学生交流,自由述说听诗歌的感受。然后自己朗读。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谈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思考:
⑴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⑵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3、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幻灯片展示)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4、局部品味探讨:
分组:分别找出每一节诗所描绘的意象是哪些并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从其特点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提示:
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弹
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四、研读揣摩
1、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幻灯片展示: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幻灯片展示: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一、导入新课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二、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理解课文内容。
合作学习,透过诗歌意象,结合自己的体会,理解诗歌中的意境。
结合自己对这首诗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朦胧诗派的语言特色。
教学互动内容设计意图
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四、归纳本诗的主题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 ) 闪烁( ) 朦胧( ) 覆盖( ) 疲倦( )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
渗透思想教育。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作业设计:1、分析《帆》的意象。2、仿写。(见练习)
板书设计:
理
想
光明 星星 美好
幸
福
星星变奏曲
温馨美好 寒冷严酷
向往光明 否定现实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学会通过分析诗歌意象解读诗歌;学会用意象表达情感。
2、过程和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建议】
以“意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近作者。教学时采用双线结构:
一是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安排听诗──读诗──品诗──吟诗。
二是紧扣意象浸润诗情:“温故知新”明晰“意象”;“初读感知”明确“意象”;“品读明理”赏析“意象”;“学以致用”捕捉“意象”;“心湖泛舟”运用“意象”。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配上画面,字幕:
欣赏是一种心情,欣赏是一种体验。音乐家用旋律表达自己的情感摄影师用镜头捕捉自己的体验。
一、导入意象
出现四幅图:莲花 雨 月亮 星星
让学生人任选一幅图说说自己的触发。(看到这些图你联想到什么?想说些什么呢?)
二、温故知新
《天净沙·秋思》
三、找出诗句中出现的意象
这些意象可以分成几类?作者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第一节:
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柔软的晚上、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读女声。
情感: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热烈向往。
第二节:
意象:冻僵的`夜、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等。
情感: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也是对冷酷现实强烈否定。
四、背景介入
本诗写于1980年,诗人经历了噩梦一般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回想暗夜如墨的年代,诗人不能自已,写下了这首诗,倾诉自己最质朴的期盼。
五、品读明理
读自己有感受的句子,赏自己有感触的意象。说与同桌听,同桌推荐,赏析诗句。
可参用句式:我最欣赏的句子是,我欣赏它美,我读到,我感到(仿佛看到、听到)。
分析时注重诗歌联系上下片。比如:“颤抖”“僵硬”文中都出现了两次,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比较、揣摩。又如:“像蜜蜂颤动”,如果学生提到这句,教师要积极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等。
六、学以致用
诗歌欣赏: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
顾城是怎样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苦闷,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和对未来的希望?
致橡树
舒婷
(内容略)
女诗人舒婷又是如何借助诗歌诉说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的道德理想的呢?
七、心湖泛舟
用特定的意象;或者仿照诗句“如果……谁不愿意……”或“如果……谁愿意……”表达自己的心情。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简介当时“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
2、熟读这首诗,最好能背诵。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这首诗的抒情性很强,很宜于朗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
3、“变奏曲”这一借用的音乐术语,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的。要认真体会“星星”在不同的情景出现和不同的事物相结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有哪些不同。
4、诗中多用比喻:
理解这些比喻的寓意,把握其中“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旗子”“火”等形象的内涵,借助对这些形象的感悟,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5、授课的形式可以灵活,如谈到星星的形象的时候,同学们之间可以展开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说明: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刘小禾)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练习
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5
【课文分析】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
【教学思路】
1、适当简介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引导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教育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暗喻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又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情感的……
二、学生交流课前自主搜集的有关信息
1、朦胧诗。
2、诗人及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听配乐诗朗读,营造诗歌氛围,先感受后读诗。
2、将自己听诗、读诗的感受说出来交流。
四、生成探究
将整体感知的内容整理归类,教师分别就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引导学生生成问题,探究问题。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可参见《读写导航》):
1、诗中多用比喻象征,指出星星、萤火虫、春天、鸟以及夜、冰雪、冻僵的土地等物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2、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4、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上下两节有哪些变和不变之处?
5、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在意境上有何转化?
6、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这典型的特征是什么?
7、理解诗中一些比喻句的寓意。
五、综合创新
1、以“日月星辰”为意象,写几行诗或几句话,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2、课外阅读一些朦胧诗作,选择摘抄几首自已最喜欢的诗来班里朗颂交流。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0-09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09-11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1篇09-06
星星变奏曲教案06-06
星星变奏曲教案经典(13篇)12-07
《鲜花和星星》教学设计07-08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07-23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11-01
鲜花和星星教学设计07-12
《鲜花和星星》教学设计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