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等方法,认识11~20各数,理解数的顺序、大小、并学会数数,掌握各数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充分感知10个一是1个十,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搜集生活中客观存在11~20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联系,树立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难点
正确地读出、数出11~20各数,培养学生的数感;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一个十和几个一),理解计数单位“十”,建立“十进制“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先介绍课件首页最和蔼可亲的老人,叫“智慧爷爷”,他最喜欢聪明听话的小朋友,而且还会给表现好的小朋友奖励“智慧星”。
1、引入
小朋友,你们成为小学生后,爸爸妈妈非常关心你们的学习,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学习用品,你看,铅笔就买了这么多。(教师拿出10枝铅笔)
猜一猜,有几枝?
到底几枝?你有什么好办法?(数一数)
教师拿出铅笔一支一支带领小朋友数,刚好10支,然后拿出橡皮筋将10支铅笔捆在一起。指着一捆铅笔问:这是几个十?(1个—)几个一?(10个)
(二)、新知建构
1、(多媒体课件展示刚才的过程)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这一捆有几根?(10根)也就是10个一,几个十?(1个十)
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所以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
看着这一捆小棒,自己轻声地说,全班齐说。
2、认识12。
提问:刚才我们在摆小棒的时候,把10根捆成1捆就是1个十,小朋友们请想一想,怎样拿出12根小棒?
让小组进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指名汇报,引导学生用最快的方法拿出11根小棒(1捆小棒加1根小棒)。
提问:为什么拿一捆小棒和一根小棒就知道是12根呢?
强调:知道一个十和几个一就可以读作十几。
教师范读12(十二),让学生跟读。教师板书:12。
3、摆小棒认识15和19
教师在黑板上摆出小棒,让小朋友自己体验他们的组成,先可以自由发言,说说是十几,为什么?
4、11-20的数序
(课件切换到小猴子和红花画面)
师:小朋友们这么地聪明,学得又这么地认真,小猴子能和大家一起学习真是太高兴了,它一高兴,一不小心把摆放得整齐有序的'红花打乱了。(课件演示出凌乱的红花画面)老师会对小猴说些什么呢?
老师:你这小猴真调皮,请你赶快帮我把这些红花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在直线的下面(出示数轴)排放整齐。
猴:老师,对不起!我马上就排一排。
(课件演示:标有1-10的红花消失,并把1-10在数轴上依次排列)
猴:10的后面该怎样排呢?请小朋友们帮帮我吧!
师:10的后面是多少?11的后面是多少?12的后面呢?(数轴上依次出示11、12、13)
师:(分别指着15、18处)这里该放哪个数?13和15的中间是多少?15和18的中间是哪两个数?18的后面呢?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直线下面的数越往右边越怎样?比10大的数有哪些?我们一起把11-20读一读。
(三)、自练反馈,强化新知
1、师:我们以前认识了0-10,今天,我们又认识了11、12……(出示课件)
揭示课题。这么多的数你想读吗?请女生从11读到20,男生再来读一读。从8读到15,从20读到13。
2、师:生活中这些数都陪伴着我们,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
3、练习:76页1、2、3、4、5题
《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物、小棒、直尺等直观素材,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数的组成、数序并感受数的大小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认识了1~10各数,基本建立了数数的方法,并在生活中接触过比10大的数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的读法及组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11~20各数,能准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比较数的大小。教学难点是理解11~20各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11~20各数的组成,由以“一”为计数单位,到以“十”和“一”为计数单位的连用,是学生认知上的飞跃,也是学生认知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课件、集星卡、小棒等。
五、教学过程
(一)借助生活,引出新知
1.学生数出自己开学以来获得“学习星”的数量。
2.指名汇报,教师利用板书简单记录学生汇报的数(8,17,11,20……)。
3.揭示课题。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比10大的数,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利用已有的数数经验引出课题,让学生真切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二)利用小棒,经历学习过程
1.对比中初步感知数的组成。
(1)请学生数出11根小棒摆在桌子上,想办法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1根。
(2)出示各种摆法。(预设)
①连续并排摆出11根。
②10根小棒并排放在左边,1根小棒放在右边。
③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在左边,1根小棒放在右边。
(3)学生交流与评价(大家欣赏哪种摆法)。
2.利用学生资源,深入理解数的组成。
(1)学生和教师一起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读“十”。
(2)明确1根小棒是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读作“十一”。
3.借助学习经验,自主探究12~20数的组成。
(1)认识12。
师:已经数出11根小棒了,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两人一组边摆边说,12根小棒再
添上1根,是多少根?
(2)认识13~19各数。
学生自主摆小棒,并记录个数的组成。
(3)总结11~19各数,这些书的组成均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数。
(4)认识20.
师:19根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怎样能清楚看出是20根?(预设)
①10根捆成一捆放在左边,10根并排小棒放在右边。
②10根捆成一捆,一共2捆。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20个一和2个十。
两幅图表示的数一样吗?哪个图让大家一眼看得清楚。
在学生的活动中,让学生明白20是由2个十组成的`,也是由20个一组成的。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小棒,经历数数的过程,让学生在对比中充分感知并理解数的组成,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利用多种素材,建构数序观念
1.利用直尺,初步感知20以内数的顺序。
(1)出示标有0~10各数的直尺,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
①从左往右,数越来越大;从右往左,数越来越小。
②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相差1。
(2)出示直尺11~20的刻度,让学生帮助11~20各数找到相应的位置。
(3)从小到大读一读0到20之间各数,再从大到小读一读。
2.通过提问活动,加深学生对20以内数序的认识。
(1)16比17大还是小?19和18比谁大谁小?自己举例说一说谁比谁大?谁比谁小?
(2)13前面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是几?
(3)18和20中间的数是多少?和19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
(4)17离10近还是离20近?哪个数离19最近?哪个数离19最远?
(5)请学生像老师一样进行提问,并找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回答是否正确。
3.利用数字卡片,进一步培养数感。
(1)将数字卡片“18”“14”“16”“19”“15”和“17”按一定顺序排排队。
(2)将副板书记录的部分学生集星数量按一定顺序排排队。
【设计意图】利用直尺、数字卡片、学生集星数量等学习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读数、排序等活动,进一步多种角度感知11—20各数,建立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1.基础应用
(1)数数。
学生独立数出教材第73页“主题图”中不同学具的个数。并说说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按要求数数
同桌互相检查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第2题。
(3)按要求读数
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第3题。
2.巩固延伸
(1)比比谁的卡片举得快。
学生拿出写有0~20各数的数字卡片,教师或学生依次提出问题,其他学生思考出答案后将相应数字卡片举起来,速度快且正确者获胜。
①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什么?
②在16和19之间的数有哪些?15前面的数是什么?
③学生像老师一样提问,学生按要求举数字卡片。
(2)向生活延伸。
说一说在实际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11~20各数。
【设计意图】练习分了两个层次,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数数、读数以及数序的理解和记忆,在延伸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巩固数的组成,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五)全课总结
师:其实大家对11~20个数并不陌生,今天再学习这些数,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感觉吗?千万别忘记老朋友“一”,要记住新朋友“十”啊!
说说这节课中哪个活动环节你最喜欢,为什么?
【《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06-30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6-23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9-23
《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06-09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9-14
《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07-25
《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10-17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10-24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