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8 11:38:57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实用的语文教案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实用的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事课文,主要讲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到湖里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课文语言浅显,层次分明,叙事清楚。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传神。

  学情分析

  通过学生反复的读书,要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要用心体会,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在朗读中让人感受到那种喜出望外的神态和心情。同时要认识到:虽然汤姆感到很遗憾,但他并不后悔,爸爸坚定的话语给他以深刻的教育。

  教学目的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3、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2、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难点

  1、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教学准备:

  幻灯片、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读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

  2、小结:‘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努力读得正确、流利。

  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讨论: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

  四、读课文,提出问题。

  五、巩固生字,描红书写。

  第二课时

  (一)围绕课题设疑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0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2、指名朗读课题

  讨论:课题为什么加引号?“你”指谁?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共有以下三个: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2)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结果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围绕以上问题,学生自学课文

  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三)交流自学情况

  1交流第一个问题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

  “从未见过、鱼竿弯成弧形、大家伙”

  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汤姆的“惊喜”。板书“汤姆”“惊喜”

  (2)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爸爸”“赞赏”

  (3)你能不能从爸爸赞赏的目光中,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的儿子真聪明、真能干,钓鱼技术这么熟练。”

  (4)从哪里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

  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动词。

  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2交流第二个问题

  (1)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同桌学生讨论,理解这是公园的规定。

  (2)比较句子

  a你要把这条鱼放掉!b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句话比较好,为什么?

  指导学生同“低沉、严肃”的语气读好第二句话。

  (3)对爸爸的这个决定,汤姆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不情愿理解词语“允许、必须”,练习造句。指导读好这句话

  3交流第三个问题

  (1)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呢?

  下面,我们要举行一个辩论会。哪些同学同意爸爸的做法的.,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哪些同学同情汤姆的,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放掉鱼。

  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辩论

  提示汤姆:a这条鱼很大,很难钓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

  b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只有两个小时了,这么短的时间,能不能通融一下。

  c没有人看见我钓到鲈鱼,不放也没关系。

  爸爸:a虽然鱼很大,时间也很短,但规定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动。

  b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

  c做人要诚实、自觉,要严格要求自己。

  (3)通过刚才的辩论,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必须把鱼放掉。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5-12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么做的?板书:斩钉截铁

  (4)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

  (6)再读课文5-12自然段

  同桌练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

  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朗读。

  “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

  “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

  (2)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

  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板书: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五)作业练习复述课文

  板书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汤姆:惊喜→不情愿

  爸爸:赞赏→斩钉截铁

  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语文教案 篇2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充满情趣的科普作品。根据本文特点,教学时可以疑促读,在多读、读好上下功夫,引领学生在感悟诗歌表达上的精妙、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一、谈话导入,以疑激趣

  教师可通过回顾本单元已学过的描写秋天美景和黄山奇石的课文的谈话,导入本课的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质疑。质疑后先存疑,以疑促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解疑

  初读环节,教师可进行激趣启发:发现问题了不起,如果能通过自己读文解决问题就更棒了。引导学生自读诗歌,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随后可按小节接读诗歌,检查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你从这篇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是否能自主解决质疑时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同时用笔在文中圈圈画画,自主解决疑难。以此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获得初步的.理解。

  三、研读交流,探究释疑

  课文二、三、四节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可再提出如下问题:哪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组织学生读文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收获,在组内质疑解疑;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上讨论。在全班交流讨论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或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逐渐突破课文的重难点。随后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如小组朗读表演、列表展示学习成果、做小解说员看插图讲解、画简笔画介绍它们传播种子的方法等。通过读、演、说、画等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点拨,引导探究和感悟。第一和第五小节,可引导学生在自由读后交流读懂了什么,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问句的疑问语气,启发他们懂得只有认真观察自然才能有所发现的道理,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中,还要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生词。比如针对四海为家一词,可做这样的设计:谁读懂了四海为家这个词语?能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你还知道有什么事物或什么人也四海为家吗?或者试着用上四海为家说一句话。

  上述过程要以读文解疑为主线,或自读自悟,或合作探究。在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了较深感悟之后,教师还应组织学生竞赛读、展示读,并试着背诵诗歌,积累语言。

  四、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按照泡泡语的提示,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找的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在此基础上,可组织模仿第二、三、四小节的句式续编诗歌,介绍其他种子的传播方法,实现读写的有效结合和语言的迁移运用。此后,还可启发学生思考是否产生了新的问题,让他们带着新的疑问走出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1、知识目标:

  生字词、运用对比塑造人物、描写景物,闰土、杨二嫂形象的意义 ,小说中议论语句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能力目标: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4、创新目标:

  抓住故乡人物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题。

  【学情分析】

  初一和初二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本文较易理解。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本文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整体感知,分析段落结构。

  教学流程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采用提问的形式)

  2、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1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的住宅,于11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听录音,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词:

  阴晦(huì) 猹(chá) 五行(xínɡ)缺土 弶(jiànɡ) 脚踝(huái) 潮汛(xùn) 髀(bì) 愕(è)然 嗤(chī)笑 吓(hè) 瑟(sè)索 黛(dài) 恣(zì)睢(suī) 阴晦 萧索 聚族而居 无端 家境 素 如许 潮汛 苏生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打拱 惘然 隔膜 辗转 恣睢 三、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分为 三个部分,并用1~2句话概括出课文内容。 四、自读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乡的时节、地点、原因。

  第二部分(6~77段):叙述“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一部分着重写故乡人物的变化,又可分三层。

  一层(6~33段):写“我”和母亲相见、谈话。

  二层(34~52段):写乡镇小市民杨二嫂的破产和巨大变化。

  三层(53~77段):写闰土的到来,他的变化,使“我”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美好向往彻底破灭。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触,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哲理性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要思想。 五、作业 用1~2句话概括你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师生研讨

  1、组织教学,了解学生们的预习情况。

  很高兴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鲁迅的小说──《故乡》。

  这篇小说的情节其实看这个题目就知道,它是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板书)

  “我”的阅读──以填空“这是一篇(关于)__________的小说。”的`形式了解学生们课下阅读情况。

  2、讨论题:

  ⑴ “我”已经有多少年没回过故乡了?

  20多年。

  ⑵ 那么,眼前的故乡还是二十年前的故乡吗?

  不是。

  ⑶ 眼前的故乡什么样呢?

  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⑷ 二十年前的故乡又是什么样?

  美丽的,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

  ⑸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至少有两个故乡,20年前的故乡和现在的故乡,20多年间,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生变化的仅仅是故乡吗?还有没有别的?

  ⑹ 师生讨论:故乡的人物、环境、经济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⑺ 请同学们解答老师的疑问:我们都知道,理论上讲,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而实际上,故乡的发展走了下坡路,可以说是历史的倒退,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⑻ 鲁迅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为什么不在美丽的故乡上下功夫,而要为读者描写这样一个破败、萧条的故乡呢?鲁迅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地揭示这一点,他越含蓄,留给读者的空间就越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 二、教师小结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对自己的创作追求作过说明,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因此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最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故乡》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篇。 三、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回故乡

  故乡 在故乡====》变

  离故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斟词酌句、感情朗读、想象写话等方法,体会普罗米修斯为造福人类而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精神。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感悟普罗米修斯为造福人类而不屈不挠、无私无畏、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教学重点:

  感悟普罗米修斯为造福人类而不屈不挠、无私无畏、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普罗米修斯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懂得为人类造福是正义的。

  教学过程:

  (课前:师板书课题)

  引入:

  1、课件出示几位神的`姓名。

  师:同学们,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谁知道这些词语、是哪篇课文里面、人物的名字?

  师: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一次,再读一次。

  2、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这是我们今节课的学习目标,谁来读一读。

语文教案 篇5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围绕着“世界是大家的、各国人民是一家”这一主题选入了三篇讲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学习园地本组围绕着,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篇篇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意。

  《太阳是大家的》以此为题,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

  《一面五星红旗》蕴含着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赞美。课文中的我尊重、热爱国旗的表现,换来他人对“我”的尊重。

  《卖木雕的少年》本文通过写“我”在非洲南部想买一个木雕,但因为过重无法购买,卖木雕的少年看“我”是中国人,特意送我一个木雕小象墩,而且不收钱的事,歌颂了少年的美好心灵和中非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意。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单元总体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句、会写生字词。

  2、分析文章的内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感受世界人民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各国人民之间要相互关爱,世界才会更和平、稳定、发展。

  【单元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明白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词句来感悟课文内容。

  在每课的教学末尾,可以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延伸开去,联系自己的经历过或读过的各国之间的感人故事,感悟世界和平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单元教学时间】

  《太阳是大家的》2课时。

  《一面五星红旗》2课时。

  《卖木雕的少年》2课时。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1课时。

  《语文园地》4课时。

语文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需“充足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因而,这节课上,我将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紧扣一个“魂”字,按“质疑---释疑---升华”这样的主线展开学习,感悟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高洁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引题质疑

  1、揭题,读题。引导学生紧扣课题中的“魂”质疑。

  2、复习课文围绕外祖父写的五件事情。

  3、围绕这五件事件,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问题呢?

  (设计意图:俗话说,兴致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里的质疑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为完成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维感情,并琢磨这种感情是怎样抒发出来的教学目的打下基础。)

  二、逐渐释疑

  (一)解读“梅花魂”。

  读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说明梅花魂的话。

  反馈,出示句子。

  “是啊,莺儿,……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层次一:梅花魂是指梅花的精神 。

  1、简略地说,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

  2、这段话中哪几句是介绍的梅花的精神?(出示句子)

  3、那该怎么读出梅花的精神呢?

  指名读――齐读。

  原来外公爱好梅花,就是喜欢――(梅花的精神)

  层次二:梅花魂是指中华民族的精神。

  1、梅花魂仅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吗?再找句子读。 (出示句子)

  2、播放课件:歌曲《红梅赞》

  告知学生:这首歌是影片《江姐》的主题曲,歌曲唱的是梅花,歌颂的却是江姐。那么在你的记忆中像江姐那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还有吗?

  3、是啊,他们就像这昂首盛开的梅花一样,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带着这种感情,自己再好好读读。

  4、外公赞扬梅花,就是赞颂――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而他们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层次三,做拥有梅花精神的人。

  引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老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不仅仅是外公对莺儿说的,这更是他老人家自己心灵的独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不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德,有灵魂,有骨气。

  (设计意图:绕开旁枝,直奔重点段落,对外公的话开展研读,这样使整节课的教学主次明显,重点凸起。)

  (二)分析“爱国心”。

  此时,我们心中的疑问能解决了吧!

  (A)正是这眷恋祖国的心才使外祖父在吟诗诵词的时候悄然泪下。

  我们来看看,外祖父吟诵的都是一些什么诗啊? 出示重点句,边读边悟情。

  (B)由此,我们也不难解释,在我弄脏梅花图时,外公为什么会拉下脸来,训斥我妈。(出示句子)

  问:外公说的玷污,玷污的仅仅是梅花图吗?

  (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梅花代表的就是祖国。外公不容许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一丝一毫的玷污!)

  引读:所以他拉下脸,有生以来第一次申斥我妈――训罢,便用……

  外公爱护的是――自己深深眷恋祖国的心

  老师小结。

  (C)外公因自己不能回国而失声痛哭的原因。

  (D)外公之所以临别前要将他最珍视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是由于在外祖父的心中,梅花已不仅仅是梅花,它更是祖国的化身,正如作者写道(出示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领会人物的情感,从而冲破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三、升华主题

  设想写话,延长“爱国心” 。

  当我们回国的大客轮越行越远,泪眼朦胧满头银发的外公望着远去的船儿,感叹万千:______。

  他在想些什么,心里默默念叨着什么呢?拿出笔,写下这位爱国老华侨的心声。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共识,让学生在更加深刻了解了人物内心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那份爱国心,民族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咏柳》教案11-09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园地教案12-16

(经典)语文教案08-14

语文教案(精选)08-14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