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自相矛盾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相矛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相矛盾教案1
一、教学内容
寓言二则
自相矛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
自相矛盾
我的矛我的盾
锐利坚固
什么盾什么矛
戳得穿戳不穿
(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自相矛盾教案2
活动目标:
1、幼儿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说诗歌。
2、学习词汇:香甜、清凉、欣慰。
3、结合"三八"节进行爱妈妈教育,引导幼儿体会妈妈的爱,增进亲子情感。
活动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朗诵诗歌。
活动难点:理解"妈妈的心可真",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浓浓的母爱。
活动准备:课件活动过程:
谈话导入:小朋友,你知道吗?有这么一个人,她有这么一颗心,这颗心很很,到能装下一个孩子,装下这个孩子所有的快乐、伤心。等有一天,这个孩子长了,这颗心,还是能把孩子装下。猜猜看,谁会有这样一颗心?(妈妈)妈妈的心为什么可以装下这么多呢?
二、教师示肥诵诗歌第一遍。
提问:
1、你还记得诗歌的名字吗?
2、妈妈的心吗?诗歌里怎么说的?妈妈的心里满满的装的都是谁呢?
三、结合课件,教师朗诵诗歌第二遍,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
1、当我饿的.时候,妈妈怎么做的?出示蛋糕图片
2、当我热的时候,妈妈做了些什么?
3、当我冷的时候呢?
4、生病的时候呢?
5、当我长了懂事的时候呢?
6、妈妈为孩子的成长操了那么多的心,所以诗歌里说"妈妈的心可真不然怎能把我全装下"
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妈妈,总能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放在她的心里边,时时刻刻的关心着孩子,爱着孩子,所以我们说妈妈的心可真。
学习朗诵诗歌:
让我们来学习朗诵这首好听的诗歌,送给自己的妈妈吧!
讨论:
1.这首诗歌要怎样朗诵才好听呢?
2、看课件跟诵一遍。
3、幼儿跟课件尝试自己朗诵一遍。
五、话题扩展:我的好妈妈。
1、孩子们你们都是妈妈心中最珍贵的宝贝,妈妈总是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我们,但她们却不会挂在嘴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说说自己的好妈妈吧!
2、妈妈这样关心爱护孩子,那孩子应该怎么样爱自己的妈妈呢?
3、师生共同小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再麻烦妈妈。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听妈妈的话不让妈妈生气,做最让妈妈骄傲的宝贝!
自相矛盾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积累词语9个。理解成语“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
3、明白做事要求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读懂课文内容,识记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的意思。
2、能理解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知道这些故事吗?
这些故事都属于寓言故事,板书寓言
那么什么是寓言呢?
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第2课――寓言二则,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齐读课题。
二、学习《自相矛盾》
1、媒体演示,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1)师简介:小朋友,你们见过这两样东西吗?这是两个古代战场上兵器的名字。(出示生字:矛、盾)
学生字矛、盾(指名读,齐读。)
矛的字形演变盾的书空
指导写字并评价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把课文读正确。
就这两样普通的古代兵器,课文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习课文
(1)媒体演示:课文内容。
(2)那个人是怎样吹嘘自己的货物的呢?
出示句子:他举起矛,向人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接着又举起盾,向人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学生自由读。
(3)理解“夸口”
这个卖矛和盾的人在叫卖自己的矛和盾时,课文中都用了一个词——夸口(板书:夸口)什么叫夸口?
(4)谁能学着这样的口气,来介绍他手中举着的矛和盾。
(5)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6)理解“哑口无言”
师生合作读最后两句:面对大伙的质问,他怎么样?(板书:哑口无言)
什么是哑口无言?他为什么会哑口无言?
(7)分角色读一读
(8)演一演
(9)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他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老师总结
这个卖矛和盾的人不顾实际情况地随便夸口,说大话,让自己的话自行矛盾(板书:自相矛盾),最后被人们质问得哑口无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否则只会互相矛盾。
自相矛盾教案4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篇精读课文,它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一方面希望学生能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的寓意,同时希望能为以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对于文言文学生虽不是第一次接触,但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我希望通过注释、字典及故事和表演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
3.学生认知障碍点:因为文言文在生活及教学中都较少出现,学生认知起来较为困难,如何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出其中的寓意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读第一句话。提问:
从“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
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
5.那个楚国人为什么“弗能应也”?
6.说一说你对“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理解?
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课堂小结
(六)拓展练习:让学生演一演,情景再现,加强理解。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给身边的朋友或父母听。
自相矛盾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自相矛盾》。
2、引导孩子们感受人物形象,从人物形象中理解寓意。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学重点:
引导孩子们感受人物的形象,从人物形象中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述:孩子们,你们喜欢成语故事吗?那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看图片猜成语。
2、教师出示图片,孩子们猜成语故事的名称。
3、师述: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
都有一个意义深远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年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
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的语言素材。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相矛盾》这
则成语故事吧!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
1、教师出示生词,开火车读词语。
2、师述:在这些词语中你最喜欢那个词语呢?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3、教师指导“矛盾”二书写。
教师出示田子格中的“矛”“盾”。
师述:仔细观察,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字写得漂亮大方。
师小结:“矛”的横钩起笔在横中线上收笔在横中线上,弯钩在竖中线上。“盾”
的主笔横要长一些。
孩子们描红仿写。
过渡语:生字我们都读会了,相信课文也读得不错了吧!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成
语故事,感受其中的人物形象。
三、初读故事,概括内容
1、教师出示矛和盾的图片,指名读图片介绍文字,认识矛和盾。
2、指名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得正确和流利。思考: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
3、同桌两人交流概括的主要内容。
4、指名回答。
5、教师小结:因为这是一则故事,所以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要交代清楚什么时候谁干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
6、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初读,相信那个楚国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进一步感悟人物形象。
四、品读故事,理解寓意
1、小组内仔细阅读《自相矛盾》,讨论。
A:“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谁在夸口?他是怎样“夸口”的呢?书中的插图并
没有画出来你能给大家展示一下吗?
(教师出示:“夸口”:说大话“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我
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B:“张中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
(教师出示:“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自相矛盾。)
C: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
(教师出示: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相抵触。)让学生记录在课堂记录一栏中。
2、小组展示讨论的结果,教师适当板书:夸口张口结舌。
3、实际生活中,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吗?
人们一边高喊保护环境的口号,一边乱砍乱伐破坏环境。2、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4、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并且演一演。
5、小组展示。学生评价。
五、拓展练习,学以致用
1、师述:孩子们,课下你搜集了那些成语故事?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2、指名讲述收集的成语故事。
3、教师出示《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买鞋,就先在家里量好了脚的尺码。
他来到集市上卖鞋的地方,挑了半天,挑中了一双鞋。当他准备买的时候,突然说:“啊!我忘了带尺码!”
说完,他马上回家去取记着尺码的纸,并带在了身上。他又返回到了集市,却发觉那个卖鞋的已经走了。他又看了几个鞋铺,却再也挑不到自己喜欢的鞋了。朋友听说了,就问他:“你当时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呢?”
他说:“我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朋友听完这句话,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走了。
4、自己阅读,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1)做事不能很死板。
(2)做事情不能马虎。
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出示:阅读成语,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语言。
2、推荐阅读《成语故事》。
板书设计:
夸夸其谈
张口结舌
自相矛盾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的生字,理解文中的新词,能联系生活理解“自相矛盾”。
2.能把故事读正确、流利通顺,能用自己的概括讲述小故事。
3.能读懂《自相矛盾》,认识故事情节设计时的“突转”技巧。
4.产生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
【课前阅读五分钟】:
1.三字成语:紧箍咒、一溜烟、铁公鸡
2. 四字成语:滥竽充数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画蛇添足
3.五字成语:桃李满天下 一物降一物 疾风知劲草
4.六字成语:过五关斩六将 百思不得其解 迅雷不及掩耳
5.七字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赔了夫人又折兵
6.八字成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7.九字成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成语”
1.刚才我们读的都是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2.成语是相对固定的词组或句子,有的来源于
①历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
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
我们再来读几个四字成语,图文结合看看他们的来源
(1)望梅止渴
(2)画蛇添足
(3)嫦娥奔月
(4)学而不厌
3.翻开书,看看我们今天要学的三个成语,都是来源于……我们学过《一路花香》,知道寓言故事有个特点,一般会用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正因为有这些相同点,这三个故事被安排在了一课当中——《成语故事》。
二、初读故事,感知内容。
1.认认真真读故事,把故事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做个记号。读完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读给你的'同桌听。同桌裁判一定要认真听哦。
2.读后学习词语。
3.故事,故事,是以“事”为中心的,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喜欢的那个故事吗?
4.看,我们把小小的寓言故事读得更“小”了,还认识了不少字。那么下面的句子,你能读正确吗?
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只因太夸口,被人将了军。
可笑是南郭,鼓腮吹假音,蒙骗怕被抓,只好跑了人。
画家张僧繇,墙壁画龙身,逼真少神韵,点睛龙入云。
读完你发现了这些句子不但含有本课生字,还……
三、读懂故事,把握情节。
1.故事再短,也是需要情节的,故事适合于口头讲述,也许没有细腻的心理描写、没有繁复的景色描写,但它一定有流畅的情节。即使它是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也有变化突转的情节,靠着突转变化的情节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先来看《自相矛盾》这个故事,用心默读,用文中的关键词 【提示:这个故事是从( )开始讲的,因为( )故事就有了曲折,最终( )。】
2.组织交流,深入认识
“夸口”是什么意思?楚国人的话语中哪些词是过分扩大夸张了?
指导朗读。
围观的人“问”了什么?师生对话,明白言外之意?修改楚国人的话语。
四、讲故事,明道理。
1.讲好这个故事关键在于把握情节。回想情节。
2.如果把这个故事讲给比你大的学长听,你觉得跟谁讲这个故事比较好。
如果把这个故事讲个低年级的学弟学妹听,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呢?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刚才我们一起读出了故事情节的起点和突转,读出了故事的道理。你能自己读读《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找找故事情节,想想其中的道理吗?
2.写话。【格式:某某同学,我讲给你讲讲《自相矛盾》的故事,因为……所以我希望你明白:】
自相矛盾教案7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课文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叙述了主要事件:一个楚国人在卖盾和矛时,一边夸耀自己的盾坚不可破,一边又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有个围观的人问他,若是用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会怎么样?结果他无言以对,第二层是最后一句话点明了有此事件引发的议论,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对课文的意思有更全面的了解。
2.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教学重点:
1、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
1.师:今日,我们继续学习一则文言文,齐读课题。
师:回顾课文内容。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预设:本文主要讲了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他夸矛又夸盾,结果在别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他说不出话来了。(2分钟)
【评价:你介绍的有条有理,甚是详细。】
预设:本文讲的是一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样,结果被人问得哑口无言的故事。
【你总结得很简练】
师: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在朗读古文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1: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此言不错。不如请你来读一读罢。
【字正腔圆,声音洪亮,当以掌声表扬。】
生2: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
师:不错,你来读一读好吗?
【不疾不徐,停顿恰好,真是个朗读高手。】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则文言文吧!
二、交流展示(课件出示)
1.
(1)方法指导
过渡语:反复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文言文了,你还积累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呢?
生1:借助注释
生2:借助插图
生3:使用工具书......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读懂这则文言文。
(标红: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请你来读红色的句子。(2人)这句话是何意?
(生答)同意他的说法吗?
(标红“誉”“坚”“莫”字)
师:如何理解这几个字的意思的呢?
【誉是...坚是...】
师: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吗?
【楚人是个商人,卖东西的一般都会夸自己的东西好,所以我猜誉之曰的誉是夸的意思。】
【我知道坚原本就有坚固的意思,在这里是说一定指的是盾很坚固。】
【莫能陷也就是不能刺破的意思,莫就是不能】
师: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来学习,真是了不起。
师:楚人在夸赞他的盾,应该怎样读他说的话呢?
(出示: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评价语:
【这位卖盾的老板,可否再大点声呢!】
【嗯,此盾甚是坚固。】
【此盾天下无敌。】
【这真是一面好盾。】
大家一起读。
【此盾坚固无比,天下第一,尔等真会鬻盾也。】
(2)演好这句话。
(了解它的意思。)同学们,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演一演当时场景呢?街市上人来人往,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楚人怎样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呢?(8分钟)【你的吆喝声可真有穿透力】【我的心被你的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
三、合作探究
1.总结学法,自主学习“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同学们,我们刚才学习“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这一句时,先是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句意,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了对它的理解。接着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把当时的场景演绎了出来。现在,我们能不能用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句
话呢?
请大家拿出学习单。完成以下任务(出示要求),开始吧。
A.自主学习B.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两组)
师: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了这句话。学以致用,很了不起。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你的矛很锋利无比】
【你的矛无坚不摧】
【你的矛锐不可当】
【你的矛举世无双】
2.学习“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师:同学们,楚人夸盾坚不可摧,又夸矛无坚不摧。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买不买他的东西?预设:不买,因为他夸盾又夸矛,到底哪个厉害呢?
预设:不买,我怕他的矛不好,也怕他的盾不好。
师:你很不简单,一下子就听出来楚人话中的漏洞!围观的人群里有人帮你把这句话问了出来,读--(出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明知故问会怎么问?假如这是一位小姑娘,她会说:“叔叔.....”假如这是一位小伙子,他会说:“兄弟....”假如这是一位老人,他会说:“小伙子....”
3.其人弗能应也。
(1)师:面对这样的质问,楚人是什么反应呢?看插图,观察一下他的表情,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
(2)师:为什么刚刚自信满满的楚人现在“弗能应也”呢?
预设:
生:他也觉得自己的话不合适。
生:他卖东西言过其实,过于夸大了。
生:如果刺得穿,说明矛锋利,盾不坚固;如果刺不穿,说明矛不锋利,盾坚固。不论出现那种情况,他的东西都不好卖了。
4.学习“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师:是啊,楚人说的这两样东西,怎么可那同时存在呢?大家的观点和作者一样,读“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在这里“不可同时而立”的是什么?(板书:坚不可摧,无坚不摧)。(7分钟)
四、拓展延伸
1.你有什么要告诫这个楚人的呢?
生: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
生:我们要三思而后行。
生: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互相抵触。
师:同学们告诫楚人的'话也正是这个寓言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这篇文言文语言凝练,只用71个字就让我们知晓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2.在生活中有没有像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呢?(5分钟)
看来,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情还真不少呢,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陷入尴尬的境地。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收获,把这个故事再来读一读吧。
五、检测反馈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来演一演这个故事吗?可以自己来讲,也可以小组合作(3分钟)展示(2分钟)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也看到了同学们对这个故事精彩的演绎。同学们,古与今在这节课堂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精彩。这让我想到课本上的一句话“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明天。”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在说话做事时,要前后一致三思而后行。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坚不可摧
无坚不摧
《自相矛盾》学习单
一、我会字词
利:
无不:
二、我知道句子的意思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会读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四、我会演如果我是楚国人,我会这样夸赞我的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韩非子》,是一则内容浅显、寓意深远的小故事。讲的是楚国有个人既夸自己的矛锐利,又夸自己的盾坚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
巧用方法,理解句意。这篇小古文中,有几个字比较冷僻,学生不理解。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结合具体的语境等等,让学生既学习古文字义,又掌握了方法。
2.教学收获
(1)读句子,想画面。这篇课文中句子“其人弗能应也”是故事“自相矛盾”的结果。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句子以后,想一想当时那位商人“弗能应也”窘相、尴尬的画面,然后说说此时可以用什么成语来描绘,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哑口无言、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等成语,这些类似成语的积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了解了成语的魅力。
(2)阅读插图,拓展延伸,说写结合。插图是课文的一部分。教学中,我注意到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在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以后,我要学生把插图与文中对应的句子找出来,学生很快找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此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课文中那幅插图是一位老年人正指着那位商人,除了那位老人,还会有什么样的人,他们会用什么语气,说什么话呢?学生根据情境说话,分组练习,然后把练习的内容写出来。这样,通过阅读插图,想象说话,说写结合,使阅读有指向性,使读写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提高。
3、不足之处
课上完了,回顾整节课,自己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在拓展延伸的环节,要求学生和生活相结合,说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课堂有点儿沉闷。其实“自相矛盾”的意思是“言行相抵触”,主要有三种:就是前面说的和后面说的不一样;前面做的和后面做的不一样;说的和做的不一样,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当时也没有去好好琢磨。
4、改进措施
以后教学中要改进“教学导入”这个环节,采用“游戏导入”——请你猜一猜。上课开始可以创设情境,出示反映《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内容的图片寓言画面,让学生看画面猜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相矛盾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括的道理
4、演一演这则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括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
一、自读课文
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4、5句讲的是,当他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 四、明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需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自相矛盾教案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
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就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来个成语大比拼好不好?你能说几个以自开头的成语吗?(幻灯片)
1、同学们,大家说了这么多“自”字开头的成语,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成语。
(幻灯片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自给自足自觉自愿自力更生自告奋勇自强不息自食其力自愧不如自由自在自知之明自不量力自欺欺人自暴自弃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我陶醉自相残杀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自吹自擂自相矛盾
2、齐读成语。
3、成语接龙。
★成千上万—万马奔腾—腾云驾雾—雾里看花—花言巧语—语重心长—长年累月
★一马当先—先见之明—明知故问—问心无愧—愧不敢当—当机立断—断章取义—义无反顾—顾虑重重—重见天日—日新月异—异想天开—开门见山—山穷水尽—尽心竭力—力争上游—游山玩水
4、简介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5、同学们,今天老师在检查作业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同学告诉我说:“老师,我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生疑惑)
师:怎么啦?
(师看看外面),今天的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生笑)
师:又出问题啦?这也是矛盾的?板书“矛”“盾”“矛”是什么东西?(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盾:又是什么东西?(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不是两种东西了,它就产生了新的意思,那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些句子,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还很多。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例子,谁来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自相矛盾的事例还很多,知道这“自相矛盾”的老祖宗是谁吗?
简介韩非子“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今天,我们就来寻根——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二、初读《自相矛盾》,了解课文内容。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后同桌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楚国卖矛盾戳穿夸口锐利坚固张口结舌
2、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三、抓住“夸口”理解课文内容
师:在文中,用了“夸口”这个词,来说那个卖矛又买盾的人,“夸口”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夸字的上面是个什么字?(大)。夸口就是说大话。夸口就是说大话,文中的楚国人,说了什么大话呢?出示: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读句子,要读出“大”的感觉。)(自读、指名读、齐读)
现在,我们把句子变一变,加上一组关联词说一说。(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现在我们再来把句子变一变,改用第三人称转述来说一说。
(他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能不能再变一下,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出句子的意思?
出示: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也用上面的方式变一变,说一说。
四、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说大话好不好?
2、(遮住夸上面的大)看看下面是个什么字?亏可以组成什么词?(吃亏、亏损、盈亏)
3、说了大话就要吃亏,楚国人说了大话,他就要吃亏了,他吃了什么亏?(当有个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会怎样时,他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板书:张口结舌)
4、张口结舌什么意思?(由于理屈、紧张或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5、我们把问的人的问题画出来,并试着回答他的问题。如果试的话,会有什么结果?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他的盾(),这跟他说的“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相矛盾;如果矛戳不穿他的盾,这说明矛不(),这根他说的“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相矛盾。也就是说,他说的两句话不能同时成立,要么前一句不对,要么后一句不对。所以,后来人们就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来比喻——
生:一个人说话或做事前后抵触。
师:是呀,你们看,本来矛和盾都是两种兵器的名称,为什么现在却用来比喻一个人的言行前后抵触呢?正是来源于故事中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话前后不一致哪。
6、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师:让我们捧起书,再次走近这个给后人无数启发、至今仍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吧。
五、教学反思,提升认识
那楚国人回到家后,想到今天发生的事,觉得很丢脸,决定写一篇反思日记。他会怎样写呢?我们来帮他写一写。(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写反思?然后起来交流。)
六、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对比读现代文。
自相矛盾教案10
活动目标:
1、学习成语故事,理解故事所表达的寓意。
2、自己所知道的成语故事。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矛和盾的图片或实物模型。
活动过程:
一、出示矛和盾的图片,引出话题。
1、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两样东西吗?它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
2、教师小结:这两样东西逝时候打仗用的武器。长长的,一头有锋利的尖刃的叫矛,是用来刺杀敌人的。这个椭圆的铁牌叫盾,它很坚固,是用来当住矛的`。
二、游戏《成语对对碰》,巩固所学成语。
每两个幼儿为一组选择两张图片,组成一个成语。游戏进行2-3次。
三、听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1、幼儿边看图书,边猜故事情节。
2、告诉故事名称,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3、通过探望与讨论,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寓意,告诉我们说话、做事前后一致,不能对立。
四、告诉幼儿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五、幼儿学说故事。
1、幼儿自由结伴,自由讲述故事。
2、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事。
六、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学过的成语。
1、教师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2、个别幼儿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3、教师出示成语字卡,幼儿做动作。
4、在音乐伴随下,幼儿自由发挥表演成语。
自相矛盾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
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锐利 坚固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自相矛盾教案12
活动目标:
1、学习成语故事,理解故事所表达的寓意。
2、自己所知道的成语故事。
活动准备:
矛和盾的图片或实物模型。
活动过程:
一、出示矛和盾的图片,引出话题。
1、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两样东西吗?它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
2、教师小结:这两样东西是古时候打仗用的武器。长长的,一头有锋利的尖刃的叫矛,是用来刺杀敌人的。这个椭圆的铁牌叫盾,它很坚固,是用来当住矛的。
二、游戏《成语对对碰》,巩固所学成语。
每两个幼儿为一组选择两张图片,组成一个成语。游戏进行2-3次。
三、听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1、幼儿边看大图书,边猜故事情节。
2、告诉故事名称,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3、通过探望与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寓意,告诉我们说话、做事前后一致,不能对立。
四、告诉幼儿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五、幼儿学说故事。
1、幼儿自由结伴,自由讲述故事。
2、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事。
六、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学过的成语。
1、教师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2、个别幼儿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3、教师出示成语字卡,幼儿做动作。
4、在音乐伴随下,幼儿自由发挥表演成语。
活动反思:
开学初, 执教《自相矛盾》,原本信心十足,特意邀请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来指导作课,但一堂课下来,却让我汗流浃背,面红耳赤。
上课伊始,我是这样设计:
1、先板书“矛 盾”,让学生谈谈对矛与盾的认识。学生对说的很好。
生1:矛就是古时的一种进攻的兵器,可称为长矛。
生2:盾是古时战场上用来防御的武器。
2、分别出示了矛与盾的图片,让学生从形态上更直观的认识它们。
3、用矛和盾可以组成一个成语(自相矛盾),你们知道这个成语的来历吗?
(一生很顺利的'讲完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进行到这里,还是比较顺利,学生回答的也很精彩,但好景不长,我没有调控好课堂。
文中有两句话是卖矛与盾的人说的,原句是这样:“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的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的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他说话的语气,我从夸口入手,让学生理解夸口的意思,学生说的很好,但我没有注意倾听,同时学生在读这两句话的时候,总是读不出夸口的味,这时我就开始紧张了,因为上课之前我也没有练过该怎样读,很想范读,可后面坐着那么多的老师,我一时头脑懵了,更不知道如何指导读好了。
而接下来的教学,就很快陷入一种混乱状态,课前的预设完全打乱,我的心不禁怦怦直跳,而脸庞不时有豆大的汗珠流淌。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次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自己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没能吃透教材,导致不能自如把握。二是对预设好的教学过程过于依赖,没能灵活地处理好生成的问题,不能把握教育契机,调控课堂的能力急需提高。四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自读自悟,自由表达的空间太少,更多的时间是在唱独角戏,牵领学生太多,没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及表达欲望。
自相矛盾教案13
【教材简介】
这首诗歌科学知识趣味性很强,可以借机培养幼儿观察自然的兴趣,进而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提到的自然的景象有所了解,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我在课前利用了散步活动、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自然有规律的变化,让幼儿了解四季的变化特征,动植物的变化,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目标预设】
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
3、有欣赏、了解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自然的亲情。
【重点、难点】
1、从诗歌中了解自然的语言。
2、懂得发现、看懂自然的语言。
【设计理念】
让幼儿初步了解人的语言是靠嘴巴和耳朵了解的,而自然的语言又是靠什么知道的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孩子带着疑问去探究自然。活动的开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孩子能主动积极、自愿地参与和学习,获得经验,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教师以饱满的情绪、优美的教学挂图、形象的诗歌图谱,适时地指导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让孩子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美,体验学习诗歌的快乐。
【设计思路】
语言活动"自然的语言"针对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我把活动的重点落在让幼儿如何理解、看懂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因此我借助谈话、提问等形式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助幼儿理解自然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游戏"做相动作"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做相动作"游戏。
师:小朋友的应真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语言家都能听懂。老师说的话你们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自然的语言你们能听懂吗?靠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探索自然的奥秘吧!
(二)出示教学挂图,感受自然,了解诗歌。
1.师:看,我们这是在哪?(出示挂图)这里有花,有草,有树木,有白云,有太阳,有荷花,有小河┉这就是自然。自然会说话吗?我们一起来听诗歌《自然的话》里说了些什么? (幼儿听配乐诗歌录音)师:自然会说话吗?诗歌里说了些什么?你们听懂自然的话了吗?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2.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师:诗歌里说了自然中谁在说话?他们怎么说话的?(逐一出示白云、蚂蚁和树桩…)为什么说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为什么说蚂蚁往高处搬家,明天准是晴天?树桩上的一道道圈圈说明什么?怎么知道的?这都是人类多年观察出来的,这就是自然的语言。
师:自然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人的话要用耳朵听,而自然的语言就是指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象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3.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地学习朗诵诗歌一遍。
师: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妙不可言,我们一起来念一念这首诗歌。
师:《自然的话》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为什么?好在哪里?(出示是个以外的图片)小结:诗歌中先说了看到的自然各种各样的现象(白云高飘、蚂蚁往高处搬家、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紧接着写人们看到这种现象后想到了什么?(晴天、雨伞、一圈就是一年)最后告诉我们这就是自然的语言。诗歌的结构这样安排能让我们小朋友一听就能明白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人类善待自然,自然就会给人类好的回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歌,师:自然中有无穷的奥秘,你们平时都注意观察了吗?有没有发现感受到自然的话?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老师这儿也搜集了一些自然的话,你们能听懂吗?
4.幼儿进行仿编。
师:我用诗歌的形式把我发现的自然的话告诉了你们,你们也来用诗歌的形式说说你发现感受到的自然的话,好吗?
小结:真棒!你们一定都是爱学习肯动脑,细心观察,勤于积累的小朋友才能听动自然的话,课后你们可以把你蜜察到感受到的自然的话画下来我们装订成一本的诗歌集,好吗?
(二)结束部分自然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只要我们善待她,她就会给我们人类好的回报,但是现在我们人类有些人却不能善待自然,量地砍伐树木、捕杀动物,乱扔垃圾、工厂排除废气、废水污染环境,使自然受到严重的破坏。自然还会和我们人类做朋友吗?她还会以好的回报给人类吗?我们应该怎样做?课后你们可以去了解了解,再来告诉我,好吗?
自相矛盾教案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仿编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创编成语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前活动:
分两组比赛,说一说“自”字开头的成语。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课前的比赛中,大家说了许多“自”字开头的成语,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成语。
(灯片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不量力 自欺欺人 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相矛盾
2、齐读成语。
3、引入课文,板书课题,简介矛与盾(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
4、播放《自相矛盾》的FLASH
二、精读《自相矛盾》。
1、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正音。
2、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3、“夸口”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师: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4、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5、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6、现场表演: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四人一小组,商量商量,说一说,最好演一演。)
7、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
三、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 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对比读现代文。
4、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四、仿编成语故事。
1、播放自相矛盾现代版
2、四人小组编成语故事。
3、交流,评价。
五、教师总结。
自相矛盾教案15
教学要求:
1、理解故事内容;
2、懂得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
3、理解寓意,懂得言行要前后一致。
教学重点:
理解寓意
教学板书:
①我的矛锐利得很,无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夸口
②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
戳穿盾:
①对
②错
用矛戳盾
戳不穿盾:
①错
②对
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检查预习情况。
2、复习生字词语。(略)
二、新授
1、组织学生自由地读寓言。
2、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
3、领读课文。
4、组织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5、交流小结。
6、组织学生讨论:
卖矛和盾的人是怎样向人夸口的?
用矛戳盾,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他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
7、组织交流,并进行小结。
8、精讲:首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矛戳盾会怎样;再分析结果与卖矛和盾的话。
完成板书
9、揭示道理:
①组织讨论:
卖矛和盾的人错在哪儿?
我们说话做事应该怎样?
②总结,并完成板书。
10、结合课文,举例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和板书;
2、组织背诵竞赛。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从生活中找出一两个自相矛盾的例子来
【自相矛盾教案】相关文章:
自相矛盾名师教学设计11-13
自相矛盾优秀教学设计01-09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03-26
小鸡教案中班教案01-21
安全教案安全教案04-17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语言故事教案中班教案11-08
幼儿教案数学中班教案12-24
教案:《寓言》09-12
变脸教案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