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有多重》教案

时间:2024-04-16 10:11:5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北师大《有多重》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师大《有多重》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北师大《有多重》教案

北师大《有多重》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实物

  学具准备:实物若干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课件)

  1、故事导入。

  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二)看一看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方便面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洁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

  师:看了这几样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千克和克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还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g是表示克的符号!

  (三)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介绍台秤的使用方法,认识台秤称物体所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1、称一称。小组合作称出第一袋一千克的米米的质量。

  2、掂一掂。掂掂手中这袋1千克米的质量并感受一下一千克的质量。

  3、估一估。小组合作找出身边的物体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找出一千克重大约有多少个物体?

  4、猜一猜。

  (1)猜小猴为乌龟和兔子准备的物品中有两袋棉花和石头,它们谁重谁轻?

  (2)称出石头和棉花的重量是两千在。

  (3)感受物品不能从它的大小、多少来判断它的'轻重,而应该实际的去称量才能知道。

  5、拎一拎。把刚才称的两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两千克的质量怎样?

  6、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

  (四)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5个2分的硬币,它有多重谁来猜一猜?生猜。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来称一称吧?

  2、称一称。称出5个2分的硬币。从而引出一个2分的硬币是1克。

  3、掂一掂,说一说一克2分硬币放在手中的感受。

  4、找一找,学具盒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呢?

  5、比一比。把1克重的东西跟刚才1千克的米比起来,感觉怎样?

  (五)感受千克与克的关系

  1、掂一掂。掂抽屉里一袋100克的糖物品。说说比1克怎样,比1千克怎样?

  2、称一称。把学生的糖跟老师的糖合在一起,进行累加计算一下一共有几克?再拿到台秤上去称称看。

  仔细观察秤盘上,指针指在什么位置上?不是1000克吗?指针怎么指着1啊?

  生:因为台秤上的质量单位是千克,指针指着1表示1千克。

  3、引出千克和克的关系。

  刚才我们知道这一大袋糖的质量是1000克,而用台秤称的结果是1千克,那么1000克和1千克中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板书“=”。用英文表示就是:1kg=1000g。

  4、教1千克=1000克的读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给商品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包饼干重150( ) 一条鱼重2( ) 一颗糖10( )

  一个西瓜重4( ) 一头猪重150( )

  2、单位换算。

  4千克=( )克 2千克=( )克 ( )kg=3000g 6000克=( )千克

  3、把标签贴到合适的物体上。

  笑笑的体重 一只公鸡 一个梨 一个一元硬币 一辆卡车

  7克 160克 30千克 2千克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称质量工具(台称、弹簧称等),并给学生带来了米、硬币、橘子、苹果、石头等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模糊→体验→明晰”三个阶段。为了使之落到了实处,课前,我以学生最喜欢的动物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通过掂、估、猜、称,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kg)和克(g)这样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小组合作)。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得当,出色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任务;全课我感觉教得轻松,学生“玩”得尽兴,“学”得到位。

  值得改进的是:弹簧秤的使用上,说明略显仓促,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如果课前我能拿出一些时间进行专门、细致的说明、操作,我想活动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些。用字母表示1kg=1000g忘了告诉学生。

  对“克”与“千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获得千克、克的具体概念,教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创设生动有趣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愿望

  1、引发称物品的愿望,认识“秤”

  教师学生创设了动物比赛的场景,并提出帮助小花猫在比赛中获胜的问题,引出称物品的愿望,认识“秤”,为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2、引发“估”物品的愿望,感受“1千克”

  教师通过准确估计4本新华字典约重1千克,让学生兴奋不已,在“哇!好准哦”声中产生“估”物品的愿望,寻找出身边的物体感受1千克。

  3、引发更换工具的愿望,体会“克”

  教师将这5个硬币往台秤托盘上一放,学生发现指针“没动静”,从而唤起学生更换工具的愿望,探讨得出1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4、引发找的愿望,发现“进率”

  在学习小组寻找到100克的物品后,教师把10个小组的物品放在台秤的托盘上一称,使学生在“哇!”声中自然的得出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拓宽学生体验空间

  1、创设情景,感知轻重

  一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创设动物驮物品比赛情境,为小花猫选一袋物品并说明理由。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组常见物品的质量,让学生根据这些物品标注的质量,谈自己的发现,感知千克与克的区别。

  2、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为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需要的基本物品作为教学资源,如:台秤、天平、弹簧秤等测量工具;米、石头;钮扣、螺丝钉等实物,引导学生通过猜、称、掂、拎、找、估、算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1千克和1克的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实践活动,感受数学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为使学生明白物品的轻重不能从它体积的大小、多少来判断的道理,教师极其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实际质量相同的物品,把不能只靠观察得到的物品轻重的数学问题转变为学生可体验的数学事实,使学生在猜、称、想的活动中不断地感受数学。

北师大《有多重》教案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

  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

  四、反思,拓展升华

  1、: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后记:进行两袋食盐重量的测量,1千克与1000克相等,从而推出1千克=1000克,2千克=0克,练习时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北师大《有多重》教案3

  【教材依据】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章《千克、克、吨》的第一节《有多重》,主要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为下一课认识一吨大约有多重奠定基础。

  一、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教材中主要是提供了体重秤、盘秤、天平这几种秤要求学生通过称量与掂量鸡蛋、苹果、1千克食用油、2分硬币、曲别针认识感受1克与1千克大约有多重。虽然已结合生活实际,也确实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千克与克,但时代变化较快,有些已不符实际。尤其是鸡蛋易碎、1千克实用油日常几乎见不到、2分硬币已经很少见。我将教材做了这样的处理,主要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瓶装水、数学书、作业本、西红柿、苹果、课堂常规奖励的表扬信、常见的黄豆等物品)认识千克与克是描述轻重的质量单位;通过盘秤、微型电子秤的称量,学生掂量,交流掂量感受以及掂量验证;再次感知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实践体验反复强化,逐步深入认识1千克与1克大约多重。最终达到能凭感觉掂量出大约1千克与1克的物品这一教学目的,并能不断校正,提升对物体质量的感知能力。最终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时三年级学生,普遍年龄小又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乐于发言,尤其喜欢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并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美。

  从学习上看,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重量的轻重概念,也能描述物品轻重,但是由于受到生活经验限制,他们对1千克与1克到底大约有多重是没有明确认识的。

  (三)教法分析:机械化的记忆、说教通常小学生难以具体理解应用,因此我把学生推在主动者的位置上,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反复感知、校正,交流探究最终形成对1千克与1克大约有多重的认识,积累生活经验。因此我才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打豆浆”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2.任务驱动法

  通过称量1千克的水,引导学生去掂量感受并交流1千克大约有多重,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任务即掂量出日常学习生活中大约1千克的物品。任务驱动学生去对比掂量,感受1千克大约有多重,最后共同验证,评选出最佳小组。任务驱动法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无论是1千克的认识还是1克的感受都是在称量、掂量比赛的任务驱动下进行,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推动认识的深入。

  3.实践体验法

  为了能借助生活的经验参与,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最后达到学生能通过感觉准确掂量出大约1千克或者1克的物品,所以作业布置延伸向生活,要求学生回家掂量日常用品,如水果、蔬菜、洗衣粉、食用油等等。实践中体验,强化认识,巩固知识。

  (四)学法分析:参与观察式学习、讨论探究学习、实践体验式学习;本次教学主要采取这几种学法,通过掂量、称量、验证等教学活动,学生充分参与并观察学习,在活动过程种引导学生交流感受,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最终充分认识1千克与1克大约有多重。同时关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思考发现如1kg=1000g。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积累生活经验。

  方法与途径:

  1.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千克与克的描述,认识其属于描述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

  2.通过称量活动、掂量感受,小组交流,实践体验,逐步深入认识1千克与1克有多重,进而凭感觉能掂量出大约1千克与1克的物品;

  3.通过计算与称量活动启发学生探究发现1000g=1kg;

  情感与评价: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六)教学重难点:由于学生生活经验限制所以对于1千克与1克大约有多重缺乏认识,生活中不可能随时称量,所以本课重点和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称量1千克与1克物品,掂量1千克与1克物品并交流感受,最终获得生活经验,知道1千克与1克大约多重。

  二、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展台、数学书、语文书、西红柿、大作业本、文具盒、表扬信、黄豆、曲别针、盘秤、弹簧秤、微型电子秤、小组结果记录单、全班结果记录单等。

  三、教学过程

  <一> 生活情境导入课堂

  创设情境:“小吃货淘气想每天都喝美味的豆浆,于是学习打豆浆,看到材料单:水1千克,黄豆100克,愣住了这些底大约多重呢?要取多少呢?”导入课题(板书:有多重)。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明确目标、激起兴趣、引发思考)

  <二> 借助生活认识千克与克

  师:1.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见过的克与千克;

  2.明确千克与克属于描述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

  生:1.描述自己常用的物品包装袋上的克与千克;

  2.结合生活经验建立质量单位的大小区别。

  (设计意图:有生活经验浅层次认识感受克与千克属于质量单位)

  <三> 活动体验感受1千克

  师:1.应用情境,师生称1千克水;

  2.介绍称量工具:盘秤、微型电子秤;

  3.学生掂量感受交流1千克的水有多重。

  4.采访学生对1千克物体轻重的感受。

  生:1.思考并汇报见过的称量工具;

  2.选择合适的秤;

  3.组内合作掂量1千克水,并感受;

  4.组内交流掂量1千克的感受。

  (设计意图:秤出标准,初步感知1千克大约有多重)

  <四> 实践体验掂量出1千克

  师:

  1.布置活动任务:每小组掂量出大约1千克的同类物品(数学书、语文书、西红柿、作业本、苹果或其他同类学习用具);

  2.活动要求:小组有序高效完成,注意纪律;组长填写活动记录单。完成后举手示意本小组已完成活动。

  3.指导学生活动过程,注意观察;

  4.据学生活动情况,若有必要可以请掂量过程有序高效的小组师范掂量。

  5.在黑板收集整理各小组的掂量结果。

  生:1.学生小组合作掂量;(优秀小组师范)

  2.组长汇报活动结果;

  3.师生共同验证结果;

  4.师生评选掂量最准小组,奖励学习星;

  5.师生评选纪律最佳组奖励纪律星;

  6.学生再次掂量最准结果的物品,进行二次感知。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参照标准反复掂量,通过实践体验进一步感受认识1千克大约多重)

  <五> 活动体验感受交流1克

  师:1.继前一活动,为优秀个人奖励表扬信,引出活动:师生共同称量表扬信有多重(1克);

  2.采访学生掂量感受1克的表扬信有多重,并适当选择学生与刚才1千克感受对比;

  3.学生比照1克的表扬信掂量出1克的黄豆大约有几粒。

  4.师生验证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

  5.对优秀个人奖以表扬信。

  生:1.掂量1克的表扬信;交流1克的信感受;

  2.学生掂量出大约1克的.黄豆;

  3.验证几粒黄豆约1克;

  4.奖励掂量认真和纪律好的小组。

  5.再次掂量感知。

  (设计意图:掂量1克,感受并交流。实践掂量1克黄豆,强化认识)

  <六> 探究发现1kg=1000g

  师:

  1.称量5块肥皂1千克;

  2.计算5块200克肥皂重1000克;

  3.启发思考1千克与1000克关系。

  生:

  1.称量观察

  2.计算

  3.思考发现1kg=1000g。

  (设计意图:启发思考、探究发现单位换算)

  <七> 抢答竞赛,联系巩固

  师:

  1.以抢答竞赛方式呈现填写质量单位题目;

  2.以脑筋转弯形式呈现“一千克铁与一千克棉花那个重以?”;

  3.趣味发现小明给姥姥的信中错误的质量单位,并试改正。

  生:

  1.对照物品抢答填写合适的重量单位;

  2.脑筋转弯深入认识质量单位;

  3.趣味发现强化认识,积累经验。

  (设计意图:利用本节课所学,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练习,巩固认识、强化感受。)

  <八>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师:

  1.教师补充总结,强化巩固;

  2.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生:

  1.总结自己课堂收获,并汇报。

  2.回家后动手掂量家中一些常见物品。

  (设计意图:巩固认识;积累生活经验)

  四、教学评价

  物品名称 掂量结果 验证结果 优秀组员

  (组长评选)

  如:作业本 5 本 10 本

  课堂评价结合黑板上小组结果汇报单进行,优秀小组、优秀组员课后集中奖励,同时课堂有相应纪律星与学习星奖励记录。总体原则,以鼓励为主,各小组相互竞争、追赶。

  五、教学反思

  一、收获

  1.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借助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的前提,只有在能引起参与的情境中,学生才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在本节课中课前学生自主收集有关质量的空包装袋,向其他同学介绍这一环节极大的吸引学生参与,学生由想要表现自己,想知道自己介绍的质量单位有什么用,想知道这样的质量有多重逐步自主参与课堂。

  2.对于掂量物品这一环节,学生的操作过程比预设的好的多,基本上都能做到两手对比掂物,因此课堂应基于孩子的生活经验,适度的放手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3.在掂物这一环节中,较少物体可以两手同事拿起对比掂量,当遇到较多物体时,一个人难以完成掂量过程,因此小组合作自发组成,这样才能形成预想中的合作经验。所以小组合作是基于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操作需要而建立的,不是为了这样的形式而合作。

  二、不足

  1.基于教学内容而言,课堂上认识的范围仅限于基础质量单位,没有层次性的延伸,原设想是借助孩子已有生活经验,利用课堂所学进行不断对比校正,进而对质量感念认知。但限于学生经验素材与课后练习素材有差异,(有些物品学生无论间接还是直接根本就没有印象),学生在此处易错。现设想是可以在第二课时设计有层次的掂量认知,建立不同层次的质量标准,方便学生选择合适对象去对比。

  2.就课堂教学组织而言,课堂活动组织时,要求与示范要再细化,让不同层次学生有一个观察(聆听)思考再到模仿实践的感受过程。

  3.课堂针对学生个体的语言评价激励性不够强,未能很好的体现评价的作用。需再学习。

  总之,通过此课,收获颇多,也深深感觉到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任重而道远,依然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北师大《有多重》教案4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吨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上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千克、克两个质量单位,那同学们能告诉我你对这两个质量单位有哪些了解呢?我们还知道了自己的体重,动物园的小象贝贝想让大家猜猜它的体重,同学们能猜出来吗?

  二、新授。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我们以前学过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如果要计算一头大象有多重,要知道一艘轮船能装多重的.货物,用千克和克做单位就会感到不太方便,所以人们又规定了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吨。

  2、感知吨。

  (1)请一位体重为25千克的学生,再请一位学生背一背这位学生,感知25千克有多重。

  (2)想象1吨。一位同学重25千克,多少名同学的体重之和为1吨。

  (3)想一想1吨与40名25千克重的同学的体重一样吗?

  3、看一看,算一算。

  (1)一头水牛重350千克,3头水牛大约1吨重。

  (2)一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大约重1吨.

  (3)一袋面粉约重50千克,20袋面粉约重1吨.

  (4)我们每人大约重25千克,40人大约重1吨.

  (5)吨的国际单位符号是t

  4、简单的换算。

  (1)10个100千克是多重呢?10个100千克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1吨 =1000千克 1t = 1000 kg

  1千克=1000克 1kg= 1000 g

  (2)观察吨、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进率都为1000)

  (3)我们知道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后,你们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吗?

  5吨= ( )千克  8000千克= ( )吨

  5、 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如第1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6吨=( )千克    9吨=( )千克

  4000千克=( )吨  27000千克=( )吨

  2、曹冲称象。

  第几次   1  2   3   4   5   6   7   8

  质量╱千克 280 220 250 300 230 250 270 350

  船上的石头称了8次才称完,你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吗?

  四、作业。

  书上第22页的第2题。

  思路:

  估计重量,引出1吨概念的必要性,寻找1吨的参照物,确定不同物体重量单位,重量单位间的换算。

北师大《有多重》教案5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观念,要充分利用直观,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1、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秤及用途。

  2、每组准备一个台秤(或一个弹簧秤)两个熟鸡蛋、两袋盐、1小袋水果 、几枚硬币

  教师准备:

  1袋棉花和1袋铁钉(大约都是1千克左右)并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天平 。

  教学手段: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感知体验、多媒体课件

  学校及学生的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具有现代化规模的省级师范校,学校的各个班级都配有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很容易从网上了解一些必要的信息,而且学校地处市场、超市和药店等公共场所较近。学生经常跟家长一起买东西能看见不同类型的秤(如:台秤、电子秤),所以容易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也容易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但平时人们经常交流的语言还是几斤、几两,因此学生对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很陌生,另外,班级学额(60人左右)较大,分组时各组人数要达到8—10人,这可能对教学造成一些障碍。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准备在下周三进行一次拔河比赛,咱们班应该选那些同学参加呢?

  (生纷纷指出学生的名字。)

  师:(指着班上最瘦小的一名学生)为什么不选他?

  2、实践体验。

  同时让高大的一名学生和这名瘦小的学生互相背一背,并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

  再请学生掂一掂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板书:有多重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使学生以强烈的渴望进入下面的学习了。)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或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生分别说出自己见过的一些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出示一些秤的图片(多媒体出示)和实物。

  3、让学生观察带来的台秤、弹簧秤、天平,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4、本节课我们就用台秤、弹簧秤和天平来称一称。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

  师: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生1:我们组5个苹果

  生2:我们组的8个文具盒

  生3:我们组6本书

  …………

  4、猜一猜。

  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师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5、说一说。以千克为单位说一说身边或教室中物品和质量。

  生:窗台上的一盆花有1千克重。

  生:指着一摞作业本大约有1千克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生1:也可以用秤称。

  生2:我看书知道可以用天平来称。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师:我们就用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汇报:生:10个1角是10克,我知道1个1角的硬币就是1克。

  生:一枝笔是10克。

  生:一个鸡蛋是50克。

  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四)单位换算

  1、师:同学们认识了千克和克,拿出你们组带来的盐观察一下盐袋的正面是怎么规定质量的。引出:1千克=1000克

  2、练一练书中20页的2题。

  3、指“kg”、“g”,让学生说说在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三、巩固练习了,加深理解

  1、师:老师这有一段录像同学们想不想看。

  生:想看。

  师:录像中有数学问题,要注意哟!答上的奖励一颗★

  开始放录像。

  镜头一:几名学生在校医室量体重,当一名学生站在秤上时,画面拉近称上的刻度。50千克。

  镜头二:一名学生与父母在超市购物,学生拿起一个果冻,画面拉近封皮上的净含量: 30克。

  镜头三:爸爸拿了一个西瓜放在台秤上,画面上拉近秤上的刻度。指针指向刻度“5”。

  …………

  2、师:谁找到了镜头中数学问题,请回答。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活中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自觉地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3、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中物品,发展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来完成的,在活动中学生亲自感知、亲自体验。并在感知和体验中通过思考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尝试了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交流获得新知的喜悦,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实际操作获得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由于班级的学额(60人)较大,每组人数较多,每组中在操作过程中配合的不好,学生都争着操作、争着发言,因此课堂显得较混乱。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调控。

  点评: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猜一猜等实践活动,感知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与父母购过物,但是注意的只是买什么,并没有注意有多重。因此,教师放手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大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较好的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的过程的基本理念”。

【北师大《有多重》教案】相关文章:

水有多重要06-26

简历的分量有多重?04-08

环保对我们有多重要06-22

眼睛到底有多重要06-26

诚信有多重要_讲诚信作文1100字06-18

初中数学北师大教案12-19

企业家名人故事:一头成年猪有多重_1000字06-26

《有多长》教案11-25

北师大版第一册的教案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