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集锦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知识目标: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诗句的深刻含义。理解“山”和“海”所蕴含的意思,联系生活,进一步理解思想感情,感悟人生。
能力目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相信理想可以实现,要为之不懈奋斗。
教学重点:顺畅地朗读这首诗,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海”和“山”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分析,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重点是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课文,初步学会如何朗读、齐读,讨论第1节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情分析:人教版新课程改革教材,各个单元以专题形式出现,第一单元专题: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叙述,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2、导语设计1: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古老悠久,充满魅力的首都北京,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由同学的回答,导入新课: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导语设计2:同学们回忆以下,你的童年有过怎样的幻想?导入新课。
3、作者简介和题解:王家新,1957年出生在湖北省山区---武当山下,一直到1978年读大学才走出大山。1982年毕业,到师专任教。后来为更高的追求,又在1992年到英国,1994年回国到北京教育学院任教。本诗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词典解决字词(投影)
提出齐读课文的要求。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u 喧腾xuān 扎下zhā 漫湿màn 一瞬shùn间
3、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出语气,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如何读出语气和感情)
同学回答,互相补充。
第1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的想望和困惑,现实中“山”和“海”;
第2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和 “海”是理想中的境界。
三、朗读、分析第1节
1、 自己大声读(要求读出语气来,体会作者感受)
2、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1)这一节写作者什么时候的事?
(2)“我”想了些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同学们通过想象思考)
(4)这里“山”与“海”分别指什么?
讨论明确:(1)童年时。 (2)山外世界,爬到山顶看海,没看见海,看到“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我”哭着回来了。 (3)“我”没看见大海,看见的依然是山,非常沮丧、失望,看到山也好像“铁青着脸”嘲笑“我”。拟人手法。 (4)现实中的山,也是一种阻碍他们想实现的实际生活的世界。大海,一个想象中世界。
四、作业:读一读写一写 每个词一行,每行5遍。
第2课时:重点是讨论第2节诗,感知全诗内容,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一、字词擂台赛,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略
二、朗读第2节,思考、分析:
1、 自己大声读(要求读出语气来,体会作者感受。)
2、 投影下列问题,分组讨论:
(1)这一节中的“山”与“海”又指什么?
(2)指名朗读“因为我听到还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你怎样理解这些诗句?
(3)指名朗读“在山的那边,是海吗?……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你对这些诗句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1)“山”重重艰难险阻,“海”理想境界(“用信念凝成的海”要到达理想境界,必须历尽千辛万苦,有坚定信念,百折不挠。 (2)作者相信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渴望理想的实现。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我”不懈地奋斗,滋润着心灵;充实而有活力,给“我”鼓舞,令“我”激动。枯干:对理想的渴望。(3)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顶峰,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
三、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围绕: 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
3、 小组合作学习: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或者你最喜欢的一句,说明理由。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互相交流。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引导、点拨:
(1)、“铁青着脸”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2)、怎么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终于”这个词可见爬上山顶费了很大力气,花了不少时间。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
(3)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妈妈,那个海呢?”(师故意带着怨恨的口吻朗读) 主要是疑惑不解,因为妈妈一般不会欺骗自己的孩子,“我”没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问妈妈。在这里主要是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你用这种心情把这句诗读一下。
(4)难点: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
点拨:“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可见,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全班齐读,体会读法。“飘”和“扎”都作重音处理。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5)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不要企图一举成功,要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6)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是多么兴奋、惊喜啊! 可见,遇到困难时,理想能激励我们战胜困难。
4、写作特点:1、运用象征手法,意象壮阔,意蕴丰富。2、诗歌语言凝练,含义深刻。
四、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延伸与拓展: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同学自由畅谈。
六、结束语: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好,那就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七、布置作业: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八、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海”——理想境界
象征
“山”——重重艰难险阻
教学反思:在进行内容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如何拿书,2、齐读的要求即如何读出语气和感情,3、齐读的要求,4、学生分组讨论的要求。
“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读的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现代教学媒体进一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语文教案 篇2
1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书写相应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赛跑、疼爱”等重点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联系上下文和自身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4、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体会时间的意义,懂事珍惜时间。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能够自学生字,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年级下学期是第二学段到第三学段的过渡阶段,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强,所以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会语文学习的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更有助于今后更好的学习语文。
3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并懂得珍惜时间。
2、难点:体会时间的意义,理解“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的含义。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书写相应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赛跑、疼爱”等重点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学时重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并懂得珍惜时间。
学时难点
难点:明白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并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和时间赛跑
第一课时
一、出示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导入新课: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
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所有时间。——(德国)贝纳姆
师: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句子,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都是关于时间的)
师:课前我们也搜集了相关资料,谁来谈谈你对时间的看法?(指名说)
生1:我知道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回来了。
生2:我们慢慢长大,时间就过去了。
师:大家对时间都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和时间赛跑的孩子,听听他是怎么看待时间的。(板书课题:和时间赛跑 齐读并介绍作者)
二、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2、学习本课生字词。
3、再读课文,巩固所学的同时深化对课文的认知。
4、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填空,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通过外祖母去世这件事,“我”懂得了____ _____,长大后要告诉自己的孩子___ ______。
(2)文中的“我”是一个_________的孩子。
(3)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
(指名说并说明理由)
三、指导书写,掌握本课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整体认读。
2、学生选出较难写的字,教师范写并提示学生。
3、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4、随机听写本课字词,同桌互相批改。
四、布置作业:
1、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作者是怎么看待时间的?
2、书写本课字词,牢固掌握。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和自身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体会时间的意义,懂事珍惜时间。
学时重点
难点:体会时间的意义,理解“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的含义。
学时难点
难点:理解“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的含义。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和时间赛跑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准确、流利地朗读重点字词和课文:
指名复述本课的主要内容,必要时教师适当提醒。
二、深入展开,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
生1: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时间真的很宝贵。
生2:读完课文,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时间,因为时间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是啊,正如大家所说,时间就是这么珍贵,而且不能重来。
2、课文哪些地方让你对时间有了认识?(根据学生的感触,随机学习课文内容)
(1)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理解亲人离开时的心里感受。
(2)重点学习爸爸的那段话,指名读并思考:这段话里包含了爸爸怎样的感情?
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明白:为失去亲人而悲伤;安慰悲痛的孩子;对时间的自我认识等方面,接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情感。
(3)结合自身经历,理解“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等关于时间的概念。
生1:“我在写作业的时候,知道时间一点点地过去了。”
生2:“有时候我五点钟出去玩,回来已经很晚了,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生3:“一个暑假没有上学,等到重新回学校,那段时间就过去了。”
在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时间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孩子们,那你们觉得这些过去的时间能够再回去吗?
生:不能!
师:大家一致肯定时间一去不复返,谁能说几个例子?(指名说)
生1:等我们长大了,现在的童年时光就回不来了。
生2:我现在读三年级,等读四年级的时候,就回不到三年级这个时候了。
过渡:是啊,跟大家的感觉一样,“我”经历了这些事情,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后来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3、学习6—8段,引导学生明白要学会珍惜时间。
(1)听了爸爸的话之后,我是怎么想的?
(2)体会到时间的流逝,我是怎么做的?(和时间赛跑)
引导学生掌握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几件事,并思考:作者和时间赛跑,节约的时间可以做什么?(看书、运动、帮家人做家务)理解节约时间的好处。
(3)思考:在和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我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指名说)
(4)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过渡:作者在和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
4、学习第9段,明白作者因为和时间赛跑而受益无穷的道理,进而理解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师:有人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容易被人放弃而又最值得珍惜的就是时间。你们知道珍惜时间对于我们,包括我们周围的人来讲都意味着什么吗?(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明白时间对于我们意味着生命,要好好珍惜。)
所以,当作者有了这样的感触之后,他对自己的孩子,就更希望他能够珍惜时间,他要告诉孩子的话其实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珍藏,时刻警醒自己的,这句话就是:
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齐读)
三、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1、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明白了时间的珍贵,懂得了要珍惜时间,那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以后该怎样和是时间赛跑,节约时间吗?(指名说)
生1:我以后放学尽快回家,争取早点完成作业,就可以多看点课外书了。
生2:上课的时候专心,就不会浪费学习时间。
2、看来,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此时此刻,你想用哪句名言警句来告诫和勉励自己呢?(指名说自己搜集的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作为积累)
3、小练笔: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写对时间的看法。
当 时候,当 时候,我知道, 。
(学生自由书写,并指名读出自己的文字,和大家分享)
四、布置作业:
1、深刻体会课文含义,时刻告诫自己要珍惜时间。
2、掌握本课字词,摘抄本课含义深刻的句子作为积累。
五、板书设计:
13、和时间赛跑
永远不回——可怕、不是滋味
过得飞快——着急、悲伤 时间宝贵
赢得时间——高兴、激动 珍惜时间
养成习惯——受益匪浅
13 和时间赛跑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3 和时间赛跑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书写相应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赛跑、疼爱”等重点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学时重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并懂得珍惜时间。
学时难点
难点:明白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并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和时间赛跑
第一课时
一、出示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导入新课: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
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所有时间。——(德国)贝纳姆
师: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句子,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都是关于时间的)
师:课前我们也搜集了相关资料,谁来谈谈你对时间的看法?(指名说)
生1:我知道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回来了。
生2:我们慢慢长大,时间就过去了。
师:大家对时间都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和时间赛跑的孩子,听听他是怎么看待时间的。(板书课题:和时间赛跑 齐读并介绍作者)
二、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2、学习本课生字词。
3、再读课文,巩固所学的同时深化对课文的认知。
4、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填空,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通过外祖母去世这件事,“我”懂得了____ _____,长大后要告诉自己的孩子___ ______。
(2)文中的“我”是一个_________的孩子。
(3)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
(指名说并说明理由)
三、指导书写,掌握本课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整体认读。
2、学生选出较难写的字,教师范写并提示学生。
3、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4、随机听写本课字词,同桌互相批改。
四、布置作业:
1、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作者是怎么看待时间的?
2、书写本课字词,牢固掌握。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能背诵课文重点语句。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赞颂花生顽强生命力的语句。
【教学准备】
老舍的《落花生》和《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梅花魂》等文章;
演示文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类比导入,揭示主题
梅花、竹子历来被中国人所喜爱,他们的清高、淡雅和坚贞往往被用来比喻有气节、有骨气、有灵魂的人。比如诗人郑燮在《竹石》中描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此抒发自己不畏磨难的铮铮铁骨。比如陈慧英的《梅花魂》中外公说: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腰。他们就像梅花一样!这些诗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似状物,实则是写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或“借物喻理”。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落花生》,看看作者许地山是如何通过写落花生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1、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与结构,如茅、榨、榴等。
(要求会书写,会组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
1、你对课文哪一部分最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文的学习。
2、集体读第一段,了解种花生、收花生。重点体会“居然”一词:
⑴ 读出花生收获后一家人的意外、惊喜。联系生活,会用“居然”造句。
⑵ 种了就是想收的,为什么收了却又说没想到?没想到什么?为什么没想到?感悟、体会花生顽强的生命力。
四、品读课文,研析重点
1、花生顽强的生命力令我们惊喜、赞叹,同样也让母亲高兴。在第二段中有一句话表现了母亲的高兴,谁能帮我们找出来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过渡:是啊,一次没想到的收获,也要过个节来庆祝,可见这一家人对生活是多么的热爱。这收获的哪里是花生,分明收获的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啊!
2、读一读4~15段,看看这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一家人是如何边吃边议论花生的?
读“吃花生、议花生”的内容。
过渡: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容易被人忽视的特点,而这容易被人忽视的恰恰是花生最可贵的好处。
3、默读父亲的话:
(出示演示文稿──父亲的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
要求:读这段话,你能读懂什么?还有没有不懂的?
⑴ 根据你对父亲的话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表格:
比较花生苹果、石榴、桃子
不同点
相同点
启 示
⑵ 反复读一读“我”说的话:“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联系生活,先想一想“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的各自含义,再深入体会父亲对我们的期望。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朗读最后一段,找一找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父亲的话给“我”很深印象。体会“印”字用得准确,体会父亲的话对“我”一生的影响。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长大后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他说过的这句话:
出示演示文稿:
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六、作业
语文能力的提高仅凭课堂上的学习和看几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更多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老师推荐几篇文章和几首乐曲,希望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认真读一读,听一听,相信你一定能从中享受到书籍和音乐带给你的震撼、快乐以及幸福。
书籍(文章)。
老舍的《落花生》、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陈慧英的《梅花魂》、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一读这些文章,把点明中心的句子画出来。
乐曲:《小草》、《劳动者之歌》。
〖板书设计
落花生 顽强的生命力
借
物 有用
喻
人
默默地奉献
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识字教案02-22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穷人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