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大班科学教案【实用】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2、尝试根据动物的外形特征判断其过冬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3、激发对大自然中的动物的探索兴趣,能积极参与讨论和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
头饰卡片、小动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兴趣。
1、出示挂图:"图片上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冬天)"冬天的天气怎么样?"(很冷)"冬天我们是怎样过冬的?"2、寒冷的冬季来了,我们每个小朋友都穿上大棉袄,戴上帽子和手套,开空调、取暖器、常在室内活动、加强锻炼等这样我们就再也不怕冷了,但是我们的动物朋友,松鼠、小燕子、蛇等会是怎样过冬的呢?小朋友想知道吗?那这节课,老师就告诉你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二、初步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1、板书课题:动物过冬。
2、倾听故事:《动物过冬》(略)3、讨论:听了这个故事后,都知道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吗?(引导幼儿回答帮助幼儿理解储藏、迁徒、冬眠、换毛的词汇。)4、出示教学挂图。
(1)、图上都有哪些动物?
(2)、这些动物是以什么方式过冬的?
(3)、出示动物过冬的四种方式、卡片。
让幼儿加深对动物过冬的四种方式储藏、迁徒、冬眠、换毛有一定的记忆。
(4)、领读、教读动物过冬的四种方式。
三、分组说说动物过冬的方式。
总结:熊和乌龟都是冬眠过冬的`,因为他们在冬天来临之前吃大量的食物,整个冬天他们就可以睡觉,不吃东西了,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像蛇、青蛙、蝙蝠、刺猬都是冬眠的动物;蚂蚁和松鼠是在自己的洞里过冬的,因为冬天出去找食会很冷,所以提前把整个冬天的粮食准备好过冬,还有兔子、小蜜蜂都是储食过冬的;因为天冬天的时候南方比较暖和,所以天鹅和燕子会选择南飞过冬,除了天鹅和燕子会南飞过冬,还有很多候鸟会南飞,像杜鹃、大雁、黄鹂、丹顶鹤,他们都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迁徙的鸟。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身边常见事物的兴趣。
2、探索区别生蛋和熟蛋的多种方法,培养幼儿比较观察的能力。
3、会区别生蛋和熟蛋,表达它们的不同,了解鸡蛋的多种吃法和营养价值。
活动准备
1、图片:鸡蛋
2、每个幼儿一个生蛋,一个熟蛋、盘子、筐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鸡蛋
教师:小朋友,老师不小心把生蛋和熟蛋弄混了,
小朋友请你开动脑筋帮老师把生鸡蛋和熟鸡蛋分开。
二、展开
1、幼儿尝试区分生蛋和熟蛋。
教师:每个盘子里都有一个生蛋和一个熟蛋,请你摸一摸、闻一闻、转一转,
判断一下哪一个是生蛋哪一个是熟蛋。
2、操作验证
请部分小朋友说己的结果及方法,老师打开鸡蛋进行验证。
:生鸡蛋表面粗糙,有颗粒。
闻起来有一股鸡粪的味道,转动慢速,晃时有动的感觉;
熟鸡蛋,表面比较光滑,闻起来有一股煮鸡蛋的.味道,转动速度较快,晃时没有动的感觉。
区分生蛋和熟蛋有好多中方法,可以闻一闻、看一看、转一转、晃一晃、摸一摸。
3、幼儿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进行尝试。
教师:我们现在来把冰箱里的生蛋和熟蛋分开,请你将生蛋和熟蛋分别放在两个筐子里。
4、幼儿表述区分生蛋和熟蛋的方法。
(1)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区别出来的?
(2)结合幼儿的答案,教师及时用简单的符号记录幼儿探索生蛋和熟蛋的方法。
5、幼儿品尝熟鸡蛋,了解其结构和营养价值。
(1)在吃鸡蛋的过程中认识蛋壳、蛋白、蛋黄。
(2)了解鸡蛋的多种吃法和营养价值。
三、结束
1、活动:从积极参与活动和回答问题等方面进行。
2、延伸活动:欣赏蛋壳艺术。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处处弥漫着美的气息,如美丽的风景、图画、音乐等。本次活动选用的材料都来来源于如钱币,有凹凸面的字、画、树叶等物品,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幼儿在园里经常做些美工活动,但利用这些物品来进行美工活动,对幼儿来说却充满了新奇,因为兴趣是幼儿探索问题的根源,我利用幼儿熟知的事物,在探索操作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这节中班科学课《拓印》,我将本次活动目标定位于:
1、知识目标:了解拓印的基本方法,探索拓印的奥秘。
2、技能目标:让幼儿运用多种材料进行拓印。
3、情感目标:让幼儿对拓印产生兴趣。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
让幼儿了解拓印的基本方法,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尝试、再操作,加上教师的指导,对拓印的方法有所了解。
难点是:
引导幼儿探索拓印的奥秘,让幼儿观察,发现,引起兴趣。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进行操作,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发现问题,为什么会印在纸上画,想办法知道。教师作为引导者及支持者,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幼儿探索拓印的奥秘。因此我为本次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树叶,硬币,有凹凸面的字画若干。
2、教师范例画一幅。
3、胶棒、纸、铅笔人手一份。
根据《纲要》中对科学所定的目标、内容等要求,结合本次活动的重点及难点,我为本次教学活动设计的流程是:
激发兴趣——探索讨论——动手操作——互相交流——继续操作——展示作品
一、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范画,让幼儿欣赏,发现其中的秘密,引出兴趣。“小朋友看看这幅画和你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吗?”教师引导幼儿观察。
二、探索讨论
幼儿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并探索其中的秘密。“小朋友想想这是怎么画上去的,你们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讨论一下再告诉老师”。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发言。
三、动手操作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讨论结果来进行拓印示范,然后请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每个盘里都有许多材料,你喜欢什么,就拿什么来进行拓印,看看你们选择的材料拓印出来的是什么样子的。”在操作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幼儿发展水平、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可进行个别指导,为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的体验,多注意幼儿操作过程。
四、互相交流
幼儿自选材料后,与其他幼儿交流自己选的材料是否能拓印,拓印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你的画拓印好了吗?如果印不出来,为什么呢?看看你旁边的小朋友有没有印出来?为什么?”
五、继续操作幼儿失败后,发现问题,引导幼儿不断尝试、探索来解决问题。只有在失败中吸取经验,才能再创新。掌握了拓印的方法及什么样的物品才能进行拓印。小朋友发现有的物品可以拓印而有的物品没法拓印,为什么呢?原来只有表面产生凹凸不平的才能拓印,较薄的可以拓印,过厚的物品不易拓印,在拓印时还要把上下两张纸固定好。
六、展示作品
幼儿拓印完,请每位幼儿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区,进行展示。一起分享探索拓印画带来的快乐。
本次教学活动按照新《纲要》的要求,以幼儿为主,创造轻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主动参与探索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观察法:教师出示范例画,引导幼儿欣赏,观察。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了解事物的特点及获取一些感性经验。教师要引导幼儿全面、系统、有序的观察,即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的整体,又要引导观察其细节。以保证幼儿观察的全面性,同时要为幼儿创设自由的观察空间,以免造成幼儿被动学习。
2、讨论法:教师通过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学习在“碰撞”中对不同观点进行相互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培养幼儿乐于探究和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态度和品质,接纳、尊重同伴的观点和经验。这种方法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并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思维社会化。
3、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带幼儿选择材料进行拓印时,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在失败中吸取经验,享受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探索的兴趣,鼓励幼儿进行猜想并对其验证,让幼儿亲历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及成功的体验。此法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发展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新《纲要》指出:
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形式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此外我还运用加入了操作法、审美熏陶法、激励法,使整节课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愉悦性和谐统一。同时促进了幼儿身体的、认知的、社会性的发展。
效果:
本节活动我们打破了以往教师教授,幼儿学习的旧观念,让幼儿自主参与活动,探索问题,操作解决,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保持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让他们喜欢参与。我预想本节活动的效果应该不错。
教学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户外做操时,我忽然发现站在第二排的张煜程小朋友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双手在胸前来回摆动,根本就不是在做操。我刚要提醒他,只见他又停了下来,一会儿看看地面,一会儿看看小手,原来他在玩影子。我没有制止他,他一直专注地玩到做操结束。做完操,我把原来制定的十米往返跑,改为踩影子游戏。孩子们发现了许多有关影子的秘密,由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影子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了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了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下面这个案例只是其中之一,使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影子形成的条件、影子变大变小、日晷等经验),通过猜测、记录上午9点下午3点之问,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索太阳、人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能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难点: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教师的观察很重要,只有教师敏锐的观察,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东西。做操时,教师观察到了一名幼儿玩手影,从而生成了主题活动;玩踩影子游戏时,观察到了每个幼儿发现的秘密,从而生成了多个探究点(大小影子、不同反射面的影子、两个物体变成一个影子等);从画影子中,观察到了幼儿对太阳、人、影子的模糊认识,从而引发了下一个活动——太阳、人、影子及日晷,使幼儿清楚地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后又发现了幼儿对影子大小的兴趣,从而又引发了在实验室探究影子变大变小的活动。总之,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2、活动中的不足: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性的提升。
主要内容:
1、“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并通过踩影子活动把个人的兴趣点激发成全班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系列活动,如日晷、彩色影子等。
2、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活动的开始主要以幼儿的表现为依据,收集幼儿的信息如踩影子时,幼儿发现了重叠的影子、弯曲的影子等),然后逐一设计活动,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3、每次活动幼儿都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活动的最后,教师没幼儿提升认知水平,不能使幼儿从经验水平上升为概念水平。
综合评析: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画自己的“日晷”成为加深幼儿对此问题认识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当老师第一次让幼儿猜“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而且幼儿都认为自己正确;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猜想与验证,幼儿逐渐地发现了太阳位置与影子大小、位置的关系。
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一整天谈论的话题就是影子;总是提醒教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也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周岐因中午没有叫他上楼画影子,伤心地哭,看来幼儿确实喜欢这一活动。
在呈现个人反思与小组合作反思中,有一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光和影”是一个系列活动(主题活动),反思是呈现对其中一个活动有效性的反思,还是对系列活动之间关系逻辑性的反思?由于,经常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因此无论是个人反思还是小组合作反思都显得有些杂乱。建议:对于这样的系列活动,可以沿着活动的有效性与活动问的逻辑性(系统性)两条线展开不同层面的反思,以帮助教师更清晰系列活动到底应该怎么搞。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和制作,进一步体验可以使用多种方法移动物体。
2、乐意与同伴合作并不断尝试,培育不怕困难的精神。
重难点
通过实验和制作,进一步体验可以使用多种方法移动物体。
活动准备
1、可乐瓶、牙膏盒、正方形纸、水盆、绳子等
2、幼儿已会折纸船。
活动过程
1、幼儿交流移动的经验。
教师:上学期我们是怎样移动物体的?你还有什么好办法?
2、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试验、制作,进一步体验物体的移动现象。
3、出使幼儿收集的可乐瓶、牙膏盒。
4、教师出示记录单,请幼儿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5、幼儿根据自己的`医院分组进行试验和制作,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活动过程,鼓励幼儿不断尝试、不怕困难,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及操作活动过程。教师给予幼儿帮助和鼓励。
6、幼儿交流自己的试验及制作活动过程。
教师:你制作了什么?怎么制作的?遇到什么困难?什么解决的?
7、集中展示幼儿作品。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的参与性是蛮高的。幼儿在玩中探索、发现物体运动的关系。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方法,发挥了幼儿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做的不够的地方就是每次操作之后,应该把要点更清楚地提一下,这样可能幼儿的知识概念更清晰一点,这样不仅心里领会,嘴巴上也能表达出来。还有在操作中可以让幼儿两两比较玩一下,这样可能更好地引起幼儿的互动,给予幼儿更直观的感受。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试验操作活动,让幼儿探索用一张纸保护鸡蛋的方法,发现科学道理,获得生活经验。
2.培养幼儿大胆操作,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大记录纸一张;卡纸50张;鸡蛋50个;蛋托8个;双面胶4卷;大框4个;滑板车和鞋盒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出示鸡蛋,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鸡蛋,提问:李老师带来了什么?如果我现在一松手,会发生什么事情?
2.有什么办法让鸡蛋掉在地上不碎呢?
二、提供卡纸,引导幼儿探索用纸保护蛋的不同方法。
1.出示卡纸,提问:你能用这张纸保护好鸡蛋吗?怎样保护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2.介绍操作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3.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4.集体讨论,归纳保护蛋的方法。
师:我们一起来完成一个保护蛋计划,你用什么方法保护鸡蛋的?
序号
方法
结果
1
用纸把蛋卷起来
2
象叠被子一样包
3
象包糖果一样包
4
把纸折成一个蛋卷筒
5
5.猜一猜,哪一种方法能成功保护好鸡蛋呢?
三、第二次操作,检验结果。
1.再来尝试
2.集中讨论
3.老师示范
四、第三次操作尝试,用折三角形的方法保护鸡蛋。
1.现在每个小朋友拿一张纸先折一折,再试一试。
2.集中讨论:我们同样把蛋放进这个小漏斗,为什么有的鸡蛋碎了,有的没有碎呢?我们来找找原因吧。
小结:原来要成功保护好鸡蛋,要把鸡蛋尖尖一头往下竖着放进小漏斗,还要往下塞塞紧
3.幼儿再次尝试操作,老师巡回观察指导。
4.集中讨论,发现科学道理。
这一次都成功了吗?那为什么把鸡蛋放进这个小漏斗里掉到地上,鸡蛋不会碎呢?
总结: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这个小小的尖角,秘密就在这个尖角上,这个小小的尖角起到了缓冲的作用,保护好了鸡蛋,让鸡蛋安全落地。
五、挑战高难度,激发幼儿探索热情
如果我们再站到高一点的地放把这个鸡蛋扔下来,鸡蛋会碎吗?
六、活动延伸,拓展经验。
有什么办法让装在鞋盒里的鸡蛋不碎掉呢?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探索让葱叶等多种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叶子的特征,感知叶子特征与其发声特征之间的关系。
2.通过参与活动,懂得 “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多次尝试”等途径认识事物特征,发展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独立与合作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请一位幼儿准备好简单的葱叶吹奏表演。
2.材料表演:葱叶每人若干,芦苇叶、竹叶、青菜叶等多种叶子若干。
活动过程:
第一部分
——听声音,引发幼儿猜测和探索的兴趣。
1. 先准备好的幼儿背对大家吹葱叶。
2. 师:“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 (幼儿进行猜测)“原来是葱叶在唱歌。”
第二部分
——操作体验,探索葱叶发出的声音第一环节:幼儿第一次尝试:幼儿自选一段葱的叶子,尝试让葱叶“唱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二个问题:
1.你们让葱叶“唱歌”了吗?为什么有的唱有的不唱呢?(幼儿猜测并讨论)
2.和刚才“唱歌”的葱叶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不一样?(请幼儿观察刚才表演的幼儿手中的葱叶,会发现会发声葱叶的秘密:只有一寸左右,两头都是空心的。)第二环节:幼儿第二次尝试:幼儿将葱叶摘至一寸左右,进行试吹。
教师提问:这次你们的`葱叶都“唱歌”了吗?为什么还有的“唱”有的“不唱”呢?
这一环节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并发现:要取葱叶中部绿色薄薄的部分,如果取了偏向葱白那段厚的部分,就吹不响。
第三环节:在对比与讨论中感知叶子外形特征与其发声特征之间的关系。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二个问题:
1.你们的葱叶都唱起来了吧?请和旁边的同伴比一比,看谁的葱叶唱的更好听呢?
(提供幼儿充分时间与同伴进行探索与比较)
2.一起来说说看,你发现自己的葱叶和同伴的葱叶“唱”起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第三部分
探索其它叶子发出的声音
1.组织幼儿讨论:找一找还有哪些叶子会唱歌?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叶子唱起歌来?引导幼儿直接把叶子放在嘴边吹就能“唱”起来。大家试一试。(请个别幼儿示范自己的探索结果。同伴的表演示范更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引导幼儿通过探索进一步发现,薄薄的叶子,吹的时候容易振动,就唱起歌来了,厚厚的,容易碎的叶子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3.什么办法可以让叶子唱起歌来呢?(请个别幼儿示范自己的探索结果。
(教师体验经验:葱叶为什么会唱歌呢?因为葱叶的形状和笛子很像,中间有一个小通道,我们吹出的气会振动发出声音,我们就听起葱叶唱起歌来了,从而引导幼儿探索并发现,一些叶子卷成来之后能发出声音。
第四部分
——演奏叶子大合唱
1.听名人让幼儿了解,原来叶子还能发出这么美妙的声音。
2.表演乐音,分享愉悦师幼一起用选用自己喜欢的叶子进行演奏。
第五部分
——活动延伸,模拟声音将幼儿实验操作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去,继续探索!
活动反思: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触很深。特别是有的孩子们到最后也没能吹响葱叶是在我的意料之外的,因为我觉得这个不是难题,应该比较简单,是我太高估他们还是我讲解的不清楚还是有其他原因呢?可能都有吧!就因为他们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上课的时候有点着急,急的汗都快流下了。评课老师们向我提出,其实我可以多让孩子们研究、讨论、琢磨,让孩子们互相帮忙,也许到最后他们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是的,很有道理,这也许是我的一点遗憾,也是孩子们的遗憾了!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3-26
大班科学教案06-13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3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3
《花》大班科学教案02-28
【推荐】大班科学教案02-23
大班科学教案【热门】02-25
大班科学教案【热】03-01
【精】大班科学教案03-01
【荐】大班科学教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