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

时间:2024-09-21 23:20:50 教案 我要投稿

小石潭记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的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3.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静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文中的写景短句。

  三、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四、总结全文。

小石潭记教案2

  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二)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动静结合)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复习指导

  一、字句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关键字:西:向西。行:走。篁竹:成林的竹子。乐:以……为乐。因为……而感到快乐(对……而感到快乐)。之:代词,指(听到)如鸣佩环的水声。

  句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流声,好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我心里为此而感到很快乐。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关键字:伐:砍伐。取:取得,这里指开辟。道:路。下:往下(走)。见:看见。尤:尤其,特别。清洌:清澈。

  句译:我们砍伐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走便看见一个小水潭,水特别清澈。

  3.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关键字: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坻。全:整个。以:把,用。为:作为。卷石底以出:“以”,相当于“而”。出:露出。为:成为,形成。

  句译:小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形状。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关键字:蒙:覆盖。络:缠绕。摇:摇动。缀:连结。

  句译:(岸上)青翠的树木、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披拂,随风飘荡。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关键字:可:大约。许:表示数目不确定,上下,左右,光景。若:好像。空:在空中。

  句译: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条左右,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6.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关键字:彻:透过,穿过。布:原为“分布”之意,这里可解释为映现。佁然:愣住的样子。

  句译: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现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

  7.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关键字:俶尔:忽然。远:距离远(同“近”相对)。逝:离去。翕忽:迅速。乐:逗乐。

  句译:鱼忽然又远远地游开了,来来往往,轻快迅速,好像在同游人逗乐。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关键字: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七星那样。折: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明亮。灭:暗,看不见,常与“明”连用。

  句译:我向水潭的西南望去,那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9.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关键字:其:它的。势:形状。犬牙:像狗牙一样。差互:相互交错。差:交错。知:知道。

  句译:溪流两岸的形状像狗牙一样互相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10.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关键字:环:环绕。合:合拢,合抱。寂:寂静。廖:冷清,冷落。凄:使……凄楚。寒:使……寒透。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

  句译:坐在潭边,四面竹子树木环绕合拢,寂静冷落没有旁人,那种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这地方真是寂静幽深,使人感到忧伤。

  1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关键字:以:因为。其:它的。境:环境。过:过于。清:冷清。居:停留。之:代词,指当时的情景。去:离开。

  句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我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1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关键字:隶:跟随。从:跟从。小生:年轻人。生:对读书人的尊称。

  句译:作随从跟着来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二、内容理解

  1.作者柳宗元,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领袖。此文写于其被贬谪到永州期间。当时柳宗元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本文为其中的第四篇。

  2.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充满了探奇的情趣,而水清、石奇、树美的自然景观则更写出了小石潭景致的美妙。作者发现美景的喜悦自然流露于其中。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写鱼,动静结合,“似与游者相乐”,又用拟人手法写出游鱼的活泼和怡然自得,表现作者暂时陶醉于自然美景的快乐。游鱼、日光、影子等侧面写出水清。

  第三段写小石潭曲折的溪流和岸势。比喻形象。

  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小石潭环境冷清,勾起作者内心忧伤凄苦之情,以至匆匆离去。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全文按作者游踪来写(移步换景)。

  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又随景而变,从“心乐之”(发现小石潭的快乐心情),到“似与游者相乐”(观活泼游鱼,陶醉于美景的快乐),再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苦闷凄苦的心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抒发作者被贬后(想要寄情山水却)难以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中心归纳:本文记述了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经过,含蓄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想要寄情山水却)难以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课堂实录和反思】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请坐。游山赏水,探胜寻幽,历来是我国文人的保守喜好。或抒发平步青云的喜悦,或咏叹仕途坎坷的感悟。唐朝的文学大师──柳宗元,借游小石潭,唱吟了一首宁静与感伤的诗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小石潭记》。

  作为一篇文言游记,你最希望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会哪些知识呢?

  生1:学会文言字词的音、义,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生2:弄懂文意。

  生3:了解所描述景色的特点。

  生4:古人往往借景抒情,本文是否也是这样?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认为我们应先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1)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时所做的游记之一。

  生:(一齐)朗读并背诵。

  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老师确定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并且读一遍。

  (出示课件2)

  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师:我们先听一遍课文录音,感知文章内容,标注出下列生字词的读音。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出示课件3)

  一、走进录音棚

  1、听录音,为下列加粗字释义:

  篁竹(huáng)_______ 清洌(liè)_______

  为坻(chí)_______ 为屿(yǔ)_______

  为嵁(kān)_______ 佁然(yǐ)_______

  俶尔(chù)_______ 差互(cī)_______

  幽邃(suì)_______ 悄怆(chuàng)_______

  师:放录音。

  生:(听完后)齐读字音,并带拼音写一遍汉字,交流词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反复诵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出示课件4)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会的字、词、句交流讨论。

  生:(边读边结合注释)自主学习。

  师:接下来,我想考一考同学们,请看屏幕。

  (出示课件5)

  3、理解下列每组加粗词的含义:

  ⑴ 全石以为底 ( )

  ⑵ 以其境过清, ( )

  ⑶ 以天下事为己任 ( )

  ⑴ 其岸势犬牙差互 ( )

  ⑵ 以其境过清 ( )

  ⑶ 益习其声 ( )

  (讨论后)

  师:(找两名学生回答其它学生补充)明确答案:由、因为、把 那、那种、驴子。

  师:同学们字词理解得很好,再努力,看谁能理解了文章内容。

  生:相互交流,疏通文意,不会的提出,商讨。

  师:(学生讨论结束后)哪位同学愿意把自身的理解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解释文意(其它学生补充)。

  师:同学们对文意理解得非常好,你能否用自身的方式给同学们分析一下你所喜欢的句子?请看示范:

  (出示课件6)

  二、进入探究园

  1、结合文意,大胆想象,用自身的方式给同学们分析一下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如:第二段的“似与游者相乐”可理解为:鱼儿一会儿钻出水面,一会儿又潜入水底,一会儿游到你的面前吐着水泡,一会儿又游得远远的望着你,好像故意逗你呢!

  (学生考虑、讨论)

  师:哪个同学愿最先表达自身的见解呢?

  生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可理解为:树木和藤蔓郁郁葱葱,枝叶相连,环抱着小石潭,如同一位母亲轻轻摇动着睡梦中的婴儿。

  师:很好!比喻新颖。

  生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一句,可理解为:石头的底,石头的边,石头的岛屿,石头的岸,一个天然的石头盆景出现在眼前。

  生3:我认为“日光下彻”中“彻”用的好,仿佛让我们感到阳光直接照射在潭底,潭中没有任何东西一样。从而更好地表示出小石潭水之清澈。

  师:在描写方法上这属于哪一种呢?

  生3:侧面描写。

  生:(一齐)为生3的精彩回答一齐鼓掌鼓励。

  师:非常好!这三名同学的考虑很具独创性。哪位同学还想再试一试?

  生4:我认为“影布石上”一句也具这种功能。看起来是写鱼影,但实际上仍在表示潭水之清。正因为水清小鱼的影子才干极其清楚的.“布”在石上。一个“布”字用的极妙。

  生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表示了小石潭地处偏僻之地,与前面“伐竹取道”相互应。又能看出小石潭周围的环境极其幽静,幽静的能让人发生寒意。又与下文“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相联系。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在此基础上你能否再归纳一下作者笔下的小石潭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学生讨论)

  生1:小石潭的──清。

  生2:小石潭的──静。

  师:作者又是分别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突出这两个特点呢?

  师生一起交流,用课件明确答案。

  (出示课件7)

  2、小石潭的显著特点:

  小石潭的“清”是通过(水、石、树、鱼)

  小石潭的“静”是通过(四周环境、作者的感受)

  师:既然同学们对课文理解的很深刻。那么老师有一个不理解的问题,你能否帮老师解决一下吗?

  (出示课件8)

  3、作者描写了那么美的景色,开头也说“心乐之”而为什么结尾处却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1:景色虽美,但此地过于荒凉。

  生2:我却认为:景色虽美,但作者遭贬,心情抑郁。

  其它学生补充。

  师:由此可见,人在欣赏景色时,心情是关键。心情不佳往往会触景伤怀。作者心中被贬的阴影挥之不去,抑郁之情时时体现在字里行间。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第四段,体会文中的这种感情。

  生:朗读、品味、感悟。

小石潭记教案4

  一、教学内容:

  《小石潭记》

  二、重点、难点: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新课讲授:

  1.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当权派同流合污。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的寄情山水,抒发个人的抑郁和苦闷;有的反映当时人民的疾苦和愿望,谴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等。《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都是他被贬永州时期的代表作品。

  《永州八记》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2.文言字词注音:

  卷石(quán)参差(cēncī)寂寥(liáo)摇缀(zhuì)隶(lì)

  悄怆(qiǎochuàng)俶尔(chù)佁然(yǐ)嵁(kān)

  翕忽(xī)幽邃(suì)坻(chí)

  3.朗读课文:

  4.文言词语总结: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5.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佩玉、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越响声,(我的)心情高兴起来。(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看到下面有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岩石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和翠绿的茎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到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而又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的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没有别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长时间停留,就题字离去。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6.整体感知:

  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水尤清洌)写小石潭的方位和循声发现它的情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指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小丘,即前一篇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说的小丘,是小石潭方位的参照物。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水声悦耳,引动了作者的好奇,当然要去看个究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是寻到小石潭的经过。伐竹取道,与上文的隔篁竹呼应,又为后文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设下伏笔。水尤清洌,循声而来,直写潭水,极其自然。尤字,是拿它与前篇的钴鉧潭相比。

  第二层(全石以为底到本段结尾)写小石潭的概貌。全石以为底,着意突出了一个石字,又暗含了一个小字。近岸,卷石底以出形成坻、屿、嵁、岩,真是造化奇特,令人感到神妙无比,再抬头环顾潭的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在轻风中参差披拂的景象,不仅使人感到小石潭的神奇,而且深感它的秀美。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石潭中的游鱼和潭的水源。也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潭中游鱼的情趣。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对潭中游鱼数目竟一目了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洌,又暗示了石潭之小。空游无所依也贴切地描绘了鱼儿的动态。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动态。从这动静交错的描写中作者刻意抒写了鱼儿的欢乐,似与游者相乐。人迹罕至,幽深寂静的环境,竟透出如此盎然生意,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短短的几十个字,把物态、物情、感受全写出来了。

  第二层(第3段)写潭的水源。潭西南而望写水源方向。抬头远望,这一层是由近及远地写。斗折蛇行,北斗横陈,静态,蛇行蜿蜒,动态。明灭可见,写远望那溪流时隐时现的景观。其岸势犬牙差互,用几个字扩展一笔,写出了溪流的岸势。而溪水来路迷离扑朔不可知其源,更使人感到又有一层神秘。文句虽短,但韵味隽永。

  以上两幅图画,一幅是潭的近景,一幅是潭的远景,写得都极为真切。

  第三部分(第4段)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照应了开头的隔篁竹,又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清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反映了当时很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写了他离开小石潭的原由。这一句是曲笔;并非是作者的游兴已尽,实在是触景生情,忧伤之至,不能不赶快离开这儿了。从这层意思上,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的痛苦。

  7.问题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8.小结: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小石潭记教案5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江山多娇。入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壮丽山河的,让学生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被贬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对于景物的描写以及抒情方式的表达有一定的基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所以教学时侧重于对文言词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被贬之后寄情于山水的那种凄凉、忧伤的情感。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词汇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合作、讨论、教师点拨等方法,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文中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被贬之后寄情于山水的那种凄凉、忧伤的情感。

小石潭记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资料.

  积累文言资料

  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工具书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心境.

  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法选择: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初读课文,搜集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资料.

  一。 导入:由学生简介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教师导入: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烦闷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访山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洞纷至沓来,美不胜收,看于茂林修竹之中,谭清泉又呈现于眼前了.

  二.朗读---整体把握

  1.朗读:1) 教师范读

  2) 学生自读

  2.翻译:分段进行,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不懂得划出.

  提出不懂得问题 ,全班根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不懂得划出.

  提出不懂得问题,全班同学和教师解答,指名翻译.

  3.齐读---梳理文脉:说景物:作者描绘了那些景物,这是景物按什么顺序一次出现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溪岸)-- -潭中气氛 按游览顺序

  说氛围:作者认为这些景物笼罩着什么气氛?

  幽深冷寂

  作业:积累文言词语

  第二课时

  三.选读---品味语言

  1.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品味最美的一个画面,用得最妙的修辞,用得最妙的词语.

  四.探究---理解主题

  1.小石潭在当时称不上美景,也算不上胜地,只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潭,假如经柳宗元妙笔生花,现在已经成为名胜古迹.发挥你的想像力,假如你和朋友一起去游览,请描绘一下看到的风光.

  2.游览了小石潭的风光,你觉得那的环境怎么样,你的心情如何?

  3.同是小石潭,为什么柳宗元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柳宗元参改革,失贬被贬,这幽深冷寂的环境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柳宗元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这种写法叫寓情于景.

  五.联读---赏析体验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物皆情语"的确,景如果没有情绪加入,景是死景,情如不借景抒发,情又太直白,景物与心情相结合,就会出现一种境界.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名言佳句都体现了这种境界,请任选一则赏析.

  (多媒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石潭记教案7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读一读1、导语:

  由祖国江山多娇导入课文学习,检测课前学习。

  2、明确学习目标,征求学生意见。

  3、组织学生诵读课文。

  4、评价学生朗读。

  明确任务,回答。

  学生发表意见,明确学习目标。

  自读课文听读课文伴读课文。

  自我评价朗读。二、想一想1、导入想一想环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2、检测问题达成情况。

  3、导入活动一环节,请学生读文作画。

  4、组织交流、评价。

  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发言反馈。

  读文作画。

  交流、评价。三、比一比1、导入活动二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背诵比赛。

  2、组织比赛、评价。

  3、组织检测。

  背诵、准备比赛。

  参与比赛。

  完成检测。

  四、课后学习

  探究本文写作手法,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常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记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忧与乐是本文的学习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小石潭记》作者(),字()()河东人,著名文学家,

  之一。我们学过他的文章《》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全石底以出,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二)、导入

  新课,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是因为变法失败而被贬到永州的,他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今天通过我们学习的《小石潭记》便可知道。

  (三)1分钟、明确学习目标:幻灯显示,内容见前面。

  (四)精讲点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各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快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悄怆是作者悲凉凄苦的反映。

  (2)课文的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试说说本文的思路。

  明确: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3)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请你说说本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明确:如第一段,整段文字全都是围绕着石的特点来写潭的。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洌,正由于它是个石潭。接着从正面落墨,写出石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又如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是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的。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空游两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

  (五)课堂小结: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强化训练:观察你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感受。

  (七)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810题选做,15题必做。

  四、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

  小石潭记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潭中气氛

小石潭记教案9

  教学目标

  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代文体。

  2、思想贯通:了解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4、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重点

  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教学难点

  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方法

  情景陶冶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习题、实物投影、录音机、彩粉笔、笔记本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配乐诗朗诵

  指名读:

  成就可以更大,但你必须大胆梦想。当然实现梦想的过程必定艰辛万分,因此你必须保持一种愉快的态度,用轻松的'心情面对挑战。这样你才能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适应压力,放飞心灵,才能在踏实中筑梦,才能顺利走向成功。缓解紧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情感体验

  古之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遭贬谪,在数不清的遭贬人员中,不乏饱读诗书的志士。由于对认识变迁和世态炎凉有了更清醒更深刻地认识,创作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

  学生举例:

  如: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刘禹锡的《陋室铭》……为解决本课重点埋下伏笔。

  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就付息一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感受这些孤独而又高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内心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粗略回顾三篇文章,并指出异同。(分小组讨论)

  复习过程

  1、提示三篇文章的基础知识

  2、复习记这种文体既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

  板书:叙事,描写,议论

  3、像这样文体隐含在题目当中的文言文你还了解哪些?

  板书:说: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序:临别赠言

  4、提出问题《小石潭记》时乐常忧《岳阳楼记》因国而乐《醉翁亭记》因景而乐过度:“乐”也好,“优”也罢,三篇文章的表现方式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体现。

  5、勾画突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屏幕显示)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

  6、练习描写景物(屏幕显示)一段有关秀美山川的录像

  点拨:语言内容主旨

  A文体都是“记”。

  B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三作者同为贬官,但对贬官的态度不同。

  C都有景物描写,作用不同。(屏幕显示)让一名学生读: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情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

  学生举例:

  依据问题,分行思考,选代表作答:

  1、《小石潭记〉中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伧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2、《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意无穷也”与《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中的“乐”的内涵是否相同。

  学生动笔:

  小结:

  同是写景抒情,但主旨不同,文笔也不同,愿与作者的经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学生阅读理解学生习作了解所学过的古代文体完成目标。

  写作技巧的点拨完成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完成目标2。

  练习

  布置习题:

  练习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稻粱发酵以成美酒,少材躬压以成犁辕。范仲淹这些大臣在漫长的遭贬过程中,成就了另一番学业,那酵成的美酒芬芳诱人,那工成的犁辕带着信念走向春的田野,划出美丽的诗文!

小石潭记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网上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5.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学生课下搜集、查找的有关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资料。

  2.大屏幕展示风景图片;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的鸟鸣、和着潺潺流水营造出一种优美、恬静的气氛;音乐声中教师缓缓导入(充满人文关怀):

  同学们,请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间,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听,还有各种鸟儿鸣叫的声音,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

  1.教师伴音乐吟诵全文。

  2.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又使他陷入忧伤、悲凉之中。

  3.学生诵读全文。(教师做诵读指导)

  4.学生自主归纳一词多义现象: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动词,成为)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可不可知其源(助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差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投影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游览顺序。

  2.学习作者对小石潭的入微观察,细致描摹。

  3.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4.诵读。

  理清游览顺序。

  a.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b.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写出游览顺序。

  c.教师整理板书: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a.教师板书:水清、石美、树茂,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句。

  b.明确: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石美──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

  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学生反复诵读第二段,感受作者对小石潭入微的观察和细致的描摹。

  品味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清,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的动与静。

  大屏幕重放自然风景图片,指导学生入微观察,仔细描摹

  布置作业:写作片段练习。可以找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或图片贴在习作旁边

小石潭记教案11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 熟读课文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翻译全文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3》。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课下反思感觉内容有点单薄。

  一:

  教者在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二: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课了。

小石潭记教案12

  知识能力: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2.理解作者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怨愤抑郁的心情。

  教学重点:

  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中国文人有一句话说:一山一水真朋友,一花一鸟好兄弟。文人在失意郁闷时寄情山水,唐代有一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出示柳宗元简介,并指名学生读。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学习重要字词的含义。

  2.听录音朗读,感受作者描写的情境。

  3.学生模仿朗读,注意语调的变化。

  四.知与不知试试看.

  1.解释下列括号内字词的意思。

  水尤(清洌)往来(翕乎)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说说课文中"以"、"为"的不同含义。

  全石以为底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以其境过清为堪为岩

  五.临潭观景悦心情.

  1.小组合作探究.

  ⑴课文中哪些句子写石,哪些句子写水清,找出相关句子,并说明理由。

  ⑵.文章一开头,作者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观鱼时与游者乐,可是坐潭后,竟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凄”,矛盾吗?为什么?

  ⑶、一切景语皆情语,小石潭的景与情如何统一的?

  2、学生交流,解决问题。

  3、教师小结。

  六.寄情山水抒真情。

  1.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比赛。

  2.作业:任选一处景致把它写成一篇短文。

小石潭记教案13

  教学目标 :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

  2.学生熟悉课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本课教学准备通过诵读和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知美,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探究式 合作学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 一 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自读,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第 二 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二、教师范读课文(放录音,出示画面)

  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小石潭给人的印象如何?(用一个字概括)

  2、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美”。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几句小结。

  (二)、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现场出示)

  (三)、体会人物的“忧”

  1、过渡:

  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

  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解释)

  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

  ①、朗读第一段的一、二两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偏僻,人迹罕至,虽然景色奇美,但过于幽静冷清,时间长了,让人感到寂寞难耐,悲从中来。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分不开的。

  3、作者背景简介。(屏幕出示)

  4、学生尝试着将情与景结合起来,解释作者心情忧伤的原因。

  5、教师小结:

  作者是被贬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五、总结全文。

  六、拓展练习:

  观察自己的学校,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

  景色美 乐在其中

  偏 贬

  远 谪

  幽静冷清 触景生情 抑郁忧伤

  景 情景交融 情

小石潭记教案14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内容浅显,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作为学习的重点。课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初中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作为学习难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采取合作学习的原则,发扬探究学习的精神,用集体智慧来攻克难题。课前学生通过自学,查找必要的工具书,自己动手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争取不待老师讲就能粗知文章大意。并结合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①了解作家、作品及游记的一般特点,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②学习本文用特写镜头状物绘景的手法。

  ③体会借写景物的幽静,抒发自己凄清忧伤之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

  ②感受作者谪居后,抑郁忧伤的感情。

  教学难点:

  ①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在喧嚣闹市中常不免让人觉得烦闷,郊游是我们排遣郁闷的最佳方式。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唐代伟大的文学家柳宗元一起去游小石潭,感受小石潭奇丽的风光,并学习他状物绘景的写作手法。[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谭记》,省称《小石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朝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

  三、背景

  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遗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母潭、钴母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四、解题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地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阅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六、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 水 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 听到流水声,

  如 鸣 佩 环, 心 乐之。 伐 竹

  好象(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响,(我的)心感到很高兴。砍掉一些竹子,

  取 道, 下见 小 潭, 水 尤 清冽。 全石以为底,

  开出小路(向前走),看到下面有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潭)以整块石头作底,

  近 岸, 卷 石底 以出, 为 坻, 为 屿,

  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有的成为水中高地,有的成为小岛,

  为嵁, 为岩。 青 树 翠 蔓, 蒙 络 摇 缀,

小石潭记教案15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 ,也可 ,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清洌( ) 参差披拂( )(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悄怆幽邃(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特别)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一样)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到)

  D.潭中鱼可百许头。(用在数字后,表示不定数)

  4.填空。(8分)

  ①本文作者是 代的 ,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 ”。

  ②《小石潭记》直接写潭水清澈的.语句是;间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5.文章中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多选)(8分)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6.文中描写了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 的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

  7.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环:如鸣佩环( ) 四面竹树环合( )

  ②清:水尤清洌( ) 以其境过清( )

  ③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知其源()

  ④以:全石以为底( ) 以其境过清( )

  8.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并探究说明这些词语的用法特点。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下见小潭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

  ⑤斗折蛇行

  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神寒骨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20分)

  10.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6分)

  ①日光下彻

  ②俶尔远逝

  ③如鸣佩环

  ④心乐之

  ⑤近岸

  ⑥隶而从者

  11. 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4分)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1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7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

  ②以游鱼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③以“阳光”“影子”,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的句子是:

  13.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3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4.填空。.

  ①《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②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

  ③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

  15.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上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语句是

  【自主合作探究】

  16.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条理十分清楚。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1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

  鱼,则变换为 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 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18.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说说“闻”“伐”“取”“见”好在哪里?

  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文章写景与感情相融。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20.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试举例对这一写作特点进行阐述。

  【反馈检测】(20分)

  21.文中描写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 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 的情感。(3分)

  2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2分)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2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2分)

  2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负势竞上 ②泠泠作响;

  ③望峰息心 ④ 横柯上蔽

  ⑵翻译下面句子(3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⑶请说出文中的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3分)

  ⑷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感情?(3分)

【小石潭记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08-02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03-28

小石潭记教案范文03-26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07-17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1-11

【荐】《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5篇07-17

《小石潭记》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案12-01

《小石潭记》读后感04-01

《小稻秧脱险记》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