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苹果教案 推荐度:
- 分苹果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分苹果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苹果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分苹果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上《分苹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具体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
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表达、合作的习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分苹果,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产生计算的必要性。并让学生通过操作的具体分,抽象出算式符号,让学生经历建模的过程。
课前谈话:和学生一起整理桌面。(每一组发了一张白纸,一张表格)请把老师发给你的表格放在左边同学的桌面上,把白纸放到右面同学的桌面上。
师:今天老师要一年二班的.小朋友上一节数学课,特别高兴,送给小朋友们一首儿歌:认真听课多动脑,小组合作静悄悄。大胆表达勤思考,刻苦学习本领高。(用大白纸并标上拼音出示)听了这首儿歌后,你们从儿歌里知道了什么?
生:上课认真听讲。
生:上课纪律好。
生:多思考。
生:同学合作时要静悄悄的,没有声音,不要影响别人。
师:刚才的同学说的特别好,上课操作的时候不要有声音,小组合作的时候也要尽量静悄悄。奖励这个同学一个小太阳。
师:刚才上课的一年三班上课的时候表现的特别好,你们一定能比他们表现的还好,有信心吗?
生:齐有。
师:准备好上课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师生问好)
(因为第一次和孩子们接触,把一首儿歌送给孩子,让学生知道课堂上应该如何表现。)
新课教学:
1、 数
师:手指儿歌动手合作静悄悄现在请同学们打开学具包,看看老师送给你礼物,(学生打开后看到里面的苹果学具)数一数里面有几个苹果,记在心里,千万别说出来!别让其他的小朋友知道呀。(小朋友已经数好了,都举手要告诉老师,但是没有学生说出来)
师:请同学们用手势告诉我,你的学具包里有多少个苹果?(有四个同学包里面的苹果不是10。)
师:请同学们相互数数,你的同桌数的对吗?如果他数的对,请你送给他一个大拇指,表扬一下你的同桌。
分苹果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2、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教学重点:进一步领会等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挂图、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谈话:淘气家里来客人啦,妈妈拿出了一些苹果招待客人,要淘气把苹果分一分.2.板书
二、问题探究
1.出示12个苹果图片和4个盘子图片贴在磁力板上。
2.问:看到了什么,能帮淘气分一分吗?
3.老师收走盘子,问:现在没有盘子了,还可以怎样把这些苹果平均分呢?
A老师巡视,指导。
B老师边听汇报边板书:
12个苹果,每个盘放x个,需要x个盘子。
三、体验感悟
尝试第1题
你还发现了什么?
基本练习
试一试第2题,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四、实践应用
试一试第4题
1.出示做操图
2.还可以怎样排?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分苹果
平均每个盘子放3个
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放6个盘子
分苹果教案3
活动目标:
1、体验关心家人的愉悦,初步懂得从小要尊敬、关心老人。
2、学着仔细观察图片,用简短句说出小红分苹果的`经过。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分苹果》。
2、一盆切好的苹果片,一些小叉子。
活动重点:
通过故事,懂得从小要尊敬、关心老人。
活动难点:
用简短句说出小红分苹果的经过。
活动过程:
1、出示布娃娃——小红,引起活动兴趣。
“这个小朋友叫小红(鼓励幼儿与“小红”打招呼,今天我们一起去小红家玩。”
2、出示背景图,观察讲述图片内容:
教师边操作插入教具,边引导幼儿看看、讲讲:
“小红妈妈端来一盆什么?小红看见了说什么?”
(教师可以以小红的口吻说:妈妈,我来帮你分苹果。然后请幼儿学说小红的话)
“小红先把苹果分给谁?她对奶奶说什么?”(集体~个别学讲)
(“小红又把苹果分给谁?她对爷爷说什么?”)(集体~个别学讲)
教师设疑,引导幼儿讨论:
“小红为什么要先分给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高兴地怎么说?”
“接下来,小红把苹果分给谁?”(个别幼儿学讲对话)
“盆里还剩下一个苹果给谁吃?”
教师带领幼儿完整讲述。
3、联想迁移,愿意学做有礼貌的孩子:
“你们喜欢小红吗?为什么?”
“你们在家里是怎么关心爷爷、奶奶的?”
4、品尝水果,体验谦让。
分苹果教案4
一、教学内容:
第1、2页
二、教学目的:
经历分苹果的实际操作,学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与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明白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三、教学重点:
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
竖式中商的位置。
五、教学关键:
理解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
讲授、实际操作
八、教具准备:
学具材料
九、教学时间:
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这里有20个苹果(板书20个苹果),每盘放5个(板书),可以放几个?
学生在自己本上做练习。集体交流。不论什么算式,只要学生能把计算过程说合理就行。
(二)新授
(1)学习用竖式计算。
针对20÷5=4讲解。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解答。就是竖式。有几个苹果?写20,除号就用一个新的符号来表示,在外面写5,教师板书,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第一课时分苹果(无余数)》。说说竖式的含义。如何来计算呢?几和5相乘得20。四五二十,4写在什么地方呢?4就是我们要求的得数。到这儿不算完,还得检查一下对不对。如果每盘放5个,放了4盘,共需要几个苹果?怎么算?四五二十,写上20,20-20=0。等于0说明什么?20个苹果,每盘放5个,正好放4盘。看20÷5=4复习每部分的名称。看竖式知道每部分名称。
(2)试一试
集体做第一个式子。假设有8个苹果,平均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写。8除以4等于2,如果每盘放4个,放了2盘,需要几个苹果?二四得八。最后等于0。
(三)练一练
(1)做试一试的第二个式子。找学生上黑板做。简单说说计算过程。再练习剩下的两个式子。做完了再出几个题练练。
(2)延伸
如果20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有时间的同学可以想一想,算一算。留作思考题,课后做做。
(四)总结
20÷5=4还可以表示成竖式,用竖式来计算。除法都可以表示成竖式,用竖式来计算。
(五)课堂练习:用竖式计算
24÷6
42÷7
64÷8
72÷9
(六)作业:p1试一试
板书:分苹果
20÷5=4
竖式
分苹果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2页~第3页“分苹果”“分橘子”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
ppt,学生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二次设计
一、问题引入:显示18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6个苹果,18个可以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通过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
b.用除法算式算:18÷6=3,所以可以放3盘。
(3)同桌同学合作用18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ppt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18÷6=3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18÷6=3
竖式:3
6丿18
18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3……商:“3”表示分3盘。
除数……6丿18……被除数:“18”表示有18个苹果。
“6”表示每盘18……商和除数的乘积:“18”表示需18个苹果。
放6个苹果。0……余数:“0”表示20个苹果全部放完,没有剩余。
说明:“丿”表示横式中的“÷”。
(5)练习: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的习题。
学生独立练习完毕,指名学生板书,进行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第3页“练一练”第1、2、3题。
四、总结(除法竖式的写法。)
分苹果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及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3.在活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
10以内的数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口算20以内加减法的有效手段。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与“合”的意识。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十分重要。教学时让学生用苹果卡片,自己动手分一分,并说出相应的算式。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共同整理出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教学条件比较好,学校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课件制作室;教室里配有电视机、vcd、实物投影仪等。
学校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划片招生,这样学生来源较复杂,有县直机关、街道、个体经商者的孩子以及借读生等,学生的'学前教育及环境影响各不相同。今年的学生年龄偏小,一般在 5.5~6.5岁,学生的知识基础只是直观地用手指算出10以内的加减法或死记硬背几个10以内的算式。我是第一次使用实验教材,前两单元的教学,有点不习惯,学生也有点不适应。但是学到第三单元开始入门,越琢磨教材越有味,越教越顺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吃苹果吗?(生:喜欢)苹果营养丰富,吃苹果可以增强体质,我建议同学们每天都吃一个大苹果。
老师没有带苹果,咱们就用苹果卡片来代替行不行?(生:行)出示苹果图:
看到这堆苹果,你们想到了什么?(生:想到了数字10)板书:10
现在要把这10个苹果分成两堆,并且每分一次都要写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这个问题,把机灵的小猴都难住了。看:小猴正在发愁呢?(把发愁的小猴图片放在苹果边上)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分一分吗?(生:愿意)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二)探究新知,体验发现
1.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1)同桌合作:一人分苹果,另一人根据分法写算式,看哪个同桌合作得好,分法多。
(2)小组交流:你们的分法有规律吗?互相说一说。
(3)展示交流结果,并让个别小组汇报操作过程。随学生汇报板书:
你们帮助小猴解决了问题,小猴高兴极了。看,小猴在夸你们呢?(用小猴大笑的图片盖住小猴发愁的图片。)
动物大王雄狮看见了,也想让你们帮助解决问题。
2.独立思考,填写算式。
出示雄狮带的题目,可以根据上面的表格进行填写。
□+□=10
10-□=□
随学生回答,板书:
1+9=10
9+1=10
10-1=9
10-9=1
2+8=10
3+7=10
4+6=10
5+5=10
0+10=10相应的减法口述即可
小朋友真厉害,连动物大王也没有难倒你们。
(三)应用拓展,寓学于嬉(做个游戏轻松一下吧)
1.玩中学。
(1)伸手游戏。
师:我出3。
生:我出7,3+7=10,……
(师生、生生活动)
(2)拍手游戏(师生、生生合起来是10)。
(有个学生做出要拍手的架势,但没有拍响,还说:这表示没拍,是0下。)
2.配钥匙。
你们会给锁配钥匙吗?(学生皱眉头)别发愁,只要开动脑筋,一定能配出合适的钥匙把锁打开,出示锁图:
师:锁上的数和钥匙上的数合起来是10,就能打开。
教师巡视,发现5号锁没有配上钥匙,让学生动手画出5号钥匙,然后展示连线的结果。
3.爬台阶。
出示课本第41页第3题:
(1)让学生给这幅图起名字。
生:爬山、上楼梯、爬台阶、小狗抢骨头等。
(2)说图意(略)。
(3)交流:把你所想到的数学问题说给大家听听(让学生畅所欲言)。
(4)列算式,并解释算式的含义。
(最后有个学生说:小狗爬到顶吃到骨头了,就是10-10=0)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4.出示教科书第41页第4题图:
让学生看图意,填算式。
学生很快完成书上的要求,并能讲解算式的意义。
(学生踊跃举手发言,其结果出乎意料:从小鱼的颜色、游的方向、翘尾巴的方向、吹泡泡、张嘴巴、鱼身上画虚线等等方面列出了好多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学生的表现精彩极了。)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的开始,我借助小猴为“分苹果”发愁的画面引入教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标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本课让学生动手分,自主观察,列出合适的算式。当学生未发现减法时,教师及时点拨,然后小组交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
3.注重改变教学方式,利用学生对游戏极大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既强化10以内的加减法,又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同时激发了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例如,生生拍手游戏,最后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有不同的拍法!”,结果是两手做出要拍手的架势,但没有拍响,其他学生发愣、等待,这个学生接着说:“我给同学们解释一下,我两手没碰一块,就是没拍,是0下。”0+10=10,10-0=10,10-10=0。多么开阔的思维啊!通过师生、生生的伸手、拍手游戏,学生学习热情异常高涨,每张小脸都洋溢着兴奋的表情,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4.通过“爬台阶”看图说话,列算式,讲算式含义,鼓励学生想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个学生说:“10层台阶,小狗全爬上去了,吃到骨头了,并且吃得特别香,就是10-10=0。”听课的教师欣慰地笑了,这样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5.教材的设计不但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例如:第41页第4题“说一说,填一填”,完成这个要求对学生来说远远不够,学生抢着说:我和他们想得不一样。结果学生从鱼的颜色、游的方向、翘尾巴的方向、吹泡泡、张开嘴巴和身上画虚线等不同的观察角度,列出好多有关10的加减法算式,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6.师生关系融洽、平等。在本节课上,师生一起玩拍手游戏,让学生帮老师给锁配钥匙并谢谢学生,出现了师生同乐的愉悦场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案例点评
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对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本案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借助动物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所体现的重要思想,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共同整理出有关10的加减法算式,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分苹果教案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少大小。
2、更进一步得理解数数。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一张图,上有20个苹果 、15个梨 、10个香蕉,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
2、卡纸做的奖品彩色小苹果、香蕉、梨图案小勋章数个。
活动过程:
教师:小朋友们好,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幼儿;喜欢。
教:那有些什么水果呢?
幼:苹果、香蕉、杏、还有….。
教:那么多,哦那天水果王国给我送来了几个勋章图案,他们说你们好聪明,是个肯动脑筋的.小朋友也很乖,所以想把它送给你们(拿出水果勋章)你们看好看吗?
幼:好看。
教:想要吗?
幼:想。
教:那好。(拿出图)你们看这上面有什么呀?
幼;有苹果…..
教:对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好吗?
幼:好。
(1、2、3、4、5、6、…)
教;哦 苹果有20个,小朋友苹果有多少个呀?谁来回答。举手回答,不举手我不让回答,如果不举手,你也说我也说,那水果图案小勋章给谁呢?所以回答问题要把手举好老师叫了才回答。要不然水果家族的朋友不喜欢你们了,不给你们图案小勋章了哟(好,XX你来吧) XX幼:20个。
教:恩对了,来,你回答的很好,给你一个苹果图案小勋章。
(一样的依次的和幼儿再数一数香蕉和梨各多少)
教:数出了香蕉15个梨10个,香蕉和苹果谁多一点呀?
幼儿:苹果比香蕉多一点。(教师在黑板上写上苹果多一点,再在苹果和香蕉的下面对应的写上个数的数字)
教师:对了,那苹果20个,香蕉15个,那么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也就是20比15多、是20比15大,小朋友们跟着我说:20比15多,20比15大,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
(再依次说苹果和梨、香蕉和梨的大小关系)
活动延伸:
看见这些水果,我们想象一下,苹果象什么呀?梨象什么呀?….
我还会想到一首歌谣:排排坐,吃果果——分果果,吃果果,大的给奶奶,小的留给我。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分苹果教案8
教学内容:
分苹果P40
教学要求:
1、学会有关10的加减法,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关10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小圆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苹果
1、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并说出相应的算式。
先自己分,再小组交流。
2、分组发言,整理板书
在发言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说。
3、完成书上10的组成练习。
二、练一练
1、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
先指导读懂题意,再连一连,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2、口算。生独立练习。
3、爬台阶。
(1)出示小狗爬台阶的图,谈话引入。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小老鼠用一根骨头引小狗上楼去,总共有几级台阶,小狗爬到了第2级,还有几级?......
(3)移动小狗的位置,它现在又爬到了第几级,还有几级?......
9、说一说,填一填。
(1)先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2)把算式与图结合起来说一说。如10-8=2表示有10条鱼小猫钓上8条,河里剩2条,也可以表示河里还有8条鱼钓上来2条鱼。
三、数学游戏
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完成。
分苹果教案9
活动目标:
1、通过分苹果活动,学会分享和谦让
2、通过操作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乐意与同伴,成人分享好吃的食物
活动准备:
1、奶奶、妈妈、小男孩、小女孩及1个盘子、3个大苹果、1个小苹果的图片
2、操作册《大苹果分给谁》
3、每组1个点心盘,放入比幼儿人数数量少1个的橘子,水彩笔人手1只
活动过程:
1、故事引入主题尝试为故事中的人物分苹果,初步了解与别人分享东西的方法。
故事:
一个星期天,奶奶带着小妹妹到欢欢家做客,妈妈端出一盘水果,让欢欢分给大家吃,欢欢最喜欢吃苹果了,他看看盘子里大小不一的苹果,很快将苹果分好了,小朋友你们看看欢欢分得合适吗?集体讨论欢欢分得是否合适,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如需调整,并请个别幼儿上前调整。
教师小结:
1、有好吃的东西时应互相谦让大的分给别人,小的留给自己。
2、将学到的分享方法加以实践,深入感知分享好吃的东西时要先想到客人、长辈、同伴和比自己小的人。请幼儿坐在桌边,打开幼儿操作册《大苹果分给准》教师: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帮欢欢分苹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迁移经验,尝试运用谦让和分享的方法品尝橘子教师:老师带来了好吃的橘子,可是不够每个小朋友分一个,怎么办?谁能想出好办法?引导幼儿用谦让和分享的方法幼儿分组品尝橘子,教师巡回指导
4、欣赏歌曲《李小多分果果》
教师小结:
小一班的小朋友你们真棒,大家都学会了如何来帮助欢欢分苹果吃。教师还发现了你们不仅学会了帮欢欢分苹果,而且还学会了分享,教师希望你们回家也给你们家里的人分苹果吃,大的分给别人,小的留给自己。
活动反思:
大苹果分给谁《大苹果分给谁》是一节小班社会领域的活动。这是一个培养幼儿学会谦让和分享的活动。幼儿,尤其是小班的幼儿,由于他们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有与他人分享或谦让的机会。本活动通过让幼儿尝试不同的分水果的方法,能够培养幼儿形成好吃的东西与大家一起分享的意识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方法。
活动的目标有三条。
第一“通过分苹果活动,学会分享和谦让”,是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提出的,意在通过学习不同的分苹果的方法,逐步培养幼儿形成好吃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的意识。
第二“通过操作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条行为技能方面的目标,意在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幼儿体验分享和谦让的过程,学会在不同的情景中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乐意与伙伴、成人分享好吃的食物”,是培养良好的社会性情感和文明行为习惯方面的目标,意在通过分享活动激发幼儿主动分享的情感和态度。
针对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我在活动中设计了三个环节。首先,通过操作磁性材料给幼儿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以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为起点,让幼儿在操作和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初步判断是非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在第一研时,有孩子认为“大人要吃大的.,比自己小的就要吃小的”,在讨论的过程中我总是强调“大的要给别人,小的要留给自己”,课后在教师讨论过程中何园长就给出了建议:根据幼儿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教师也可以不必拘泥于“小的一定要给自己”这一种答案,因为幼儿“小的给小妹妹,因为她人小吃不掉”的想法也有实际意义。可以不否定这种方法,但可以强化“小的给自己”的做法,较多地进行表扬,让幼儿明白那种做法是更受大家欢迎的。当第二研时同样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也没有否认这样的做法是不好的,而是让其他孩子用不同的方法再来分一分,当这位孩子把大苹果分给了别人,小的留给了自己后,我重点表扬了他,是个懂得谦让的孩子,这让其他孩子感受到谦让是一个好的行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第二环节是让幼儿通过阅读幼儿用书,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初步懂得有东西要分享的道理。这一环节何园长给出了建议:根据幼儿连线操作时有许多幼儿把苹果和人物直接对应连线而和内心所想不一致的情况,建议在连线时让幼儿先说一说“大苹果给xx吃”再画线,说一句画一画,这样可能会提高幼儿正确表达内心的效果。我觉得让孩子边说边画更能让孩子的操作达到有效性,在以后类似的活动,我会运用到其中。
最后,在具有相关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游戏性情境练习分享和谦让,主动尝试分橘子和香蕉的乐趣,进一步体验分享和谦让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活动的生活化和游戏化特点,促进了教育目标进一步达成。这一环节我用了橘子和香蕉,每组都是少一个,孩子们都能想出“大家分给他吃吃”的好办法,孩子在我给他一点,他给她一点的行动中,体验到了分享食物的快乐。一研活动后老师们给出了有效建议,建议在这一环环节中也让孩子感受一下“谦让”的快乐,就是在幼儿实践中可以把香蕉组的香蕉安排成大小不一的情况,使幼儿体验“小的给自己”的做法。二研活动时,我拿出了一盘与幼儿人数少一个的橘子,还有一盘是大小不等的香蕉,在共同品尝时,对于孩子出现的分享和谦让的行为时,我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让孩子体验了“分享”和“谦让”的快乐。通过这次的“一课三研”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尤其是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评课,让我认识到如何更好地去把握一堂教学活动,经过三次教研和活动后的反思,分别对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今后的路还很长,我要不断的努力,在“一课三研”收获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对每节课进行精心的准备,做深刻的反思,从每一节课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分苹果教案10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大小。
2、更进一步得理解数数。
注意:在数物时的手不要遮住图案 ,最好是用小木棍,或时有一定长度的东西来带领幼儿按物数数。
活动准备:
1、一张图,上有20个苹果 、15个梨 、10个香蕉,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
2、卡纸做的奖品彩色小苹果、香蕉、梨图案小勋章数个。
活动过程:
教师:小朋友们好,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幼儿;喜欢。
教:那有些什么水果呢?
幼:苹果、香蕉、杏、还有....。
教:那么多,,哦那天水果王国给我送来了
几个勋章图案,他们说你们好聪明,是个肯动脑筋的小朋友也很乖,所以想把它送给你们 (拿出水果勋
章)你们看好看吗?
幼:好看。
教:想要吗?
幼:想。
教:那好。(拿出图)你们看这上面有什么呀?
幼;恩有苹果.....
教:对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好吗?
幼:好。
(1、2、3、4、5、6、...)
教;哦 苹果有20个,小朋友苹果有多少个呀?谁来回答。举手回答,不举手我不让回答,如果不举手,
你也说我也说,那 水果图案小勋章给谁呢?所以回答问题要把手举好老师叫了才回答。要不然水果家族的
朋友 不喜欢你们了,不给你们图案小勋章了哟(好,XX你来吧)
XX幼:20个。
教:恩对了,来,你回答的很好,给你一个苹果图案小勋章。
(一样的依次的和幼儿再数一数香蕉和梨各多少)
教:数出了香蕉15个梨10个,香蕉和苹果谁多一 点呀?
幼儿:苹果比香蕉多一点。(教师在黑板上写上苹果多一点,再在苹果和香蕉的下面对应的写上个数的数字)
教师:对了,那苹果20个,香蕉15个,那么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也就是20比15多、是20比15大,小
朋友们跟着我说:20比15多,20比15大,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
(再依次说苹果和梨、香蕉和梨的大小关系)
结束语;小朋友你们回家后再数一数别的玩具呀,杯子呀等等再比比谁比谁多,谁的数量大)
大班数学教案:分苹果课后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的开始,我借助小猴为“分苹果”发愁的画面引入教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标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本课让学生动手分,自主观察,列出合适的算式。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
3.注重改变教学方式,利用学生对游戏极大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既强化10以内的加减法,又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同时激发了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例如,通过师生、生生的伸手游戏,学生学习热情异常高涨,每张小脸都洋溢着兴奋的表情,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分苹果教案11
〖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基础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部分学生以前就接触过除法竖式,但是对于竖式的含义、书写格式及应用还并不明确。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分成一课时或两课时完成。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安排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法打下基础。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20个苹果
师:要把这些苹果放在4个盘子里面,你可以怎样分?
(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的分法主要有:一盘放4个、一盘放5个、一盘放2个、一盘放一个。个别学生说每盘放2个,其他同学都说出了这样分的不合理性。学生还提出如果是每3个放一盘就正好分完,如果是每2个放一盘就会出现剩余,每4个放一盘则不够。)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二)合作学习
1. 活动一:每盘放2个苹果,12个可以放几盘
小组内交流
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1:通过乘法口诀“二六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6盘。
生2:2+2+2+2+2+2=12,可以放6盘。
生3:12-2-2-2-2-2-2=0,可以放6盘。
生4:12÷2=6,可以放6盘。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有疑问的地方。
2.活动二:每盘放3个苹果,12个可以放几盘?
请学生用12个圆片摆一摆。同桌交流。
(学生小结:略)
师:观察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有困难,提示学生观察总数、分的份数、每份数。)
发现分的每份同样多。
(3)试一试 书34页1题(学生可用学具摆)
在班上交流
(三)巩固练习,
1. 35页2、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交流。)
2.思考题
(“练一练”的第1题完成后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并选一道喜欢的题目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的平均分,通 过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的 现象。知道学习除法的必要性,了解除法分 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理解除法含义。
1. 引导学生体验除法分 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2种解决这一问题的 方法。在此基础上,我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 分的两种情况。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对除法有明确的认识,其实也是培养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让学生分,积累经验。
分苹果教案12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境与操作过程,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通过具体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的简单问题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感受合作与分享的愉快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难点:进一步体验平均分
四、教学策略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淘气家里来客人啦,妈妈准备了一些苹果招待客人,要淘气把苹果分一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帮淘气分一分苹果好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学内容,将问题形象化,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二)自主探究
出示“分苹果”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
从这幅图当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按份数分,每份有几个
(1)布置任务活动
任务要求:用五角星代替客人,圆圈代替苹果,将苹果公平的分给客人。
(2)学生活动,画一画
学生在算术本上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反馈交流
方法一:1个1个分,分了4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方法二:2个2个分,分了2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方法三: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分,分了1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3.按每份4个分,求份数
(1)问题情境
可是这些客人都吃饱了才过来,大家又不想浪费,打算把这些苹果带到福利院中去送给老爷爷老奶奶。
(2)分析数学关系
苹果总共有12个,每4个装一袋,需要几个袋子?
(3)学生活动,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交流反馈
每4个放一堆,一共分了三堆,说明要3个袋子。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结果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比较,发现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把12个苹果平均分,每份4个。
(2)不同点:
①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
②总共12个苹果,每份4个,可以分3份。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为以后的除法做铺垫。】
(三)巩固与练习
1.小兔子搬萝卜
2.圈一圈,填一填
(四)总结提升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七、板书设计
分苹果
分成3堆 ,每堆4个
12个苹果 分的结果相同
每袋装4个,需要3个袋子
分苹果教案13
活动目标:
1、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大胆想象并讲述画面故事内容。
2、感受关心家人的愉悦,初步懂得从小要尊敬关心老人。
活动重点:
通过故事,懂得从小要尊敬,关心老人。
活动难点:
用简短的句子说出小红分苹果的经过。
活动准备:
ppt 头饰
活动过程:
1、出示整体画面(图1)让幼儿进行画面描述。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哇,这里面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朋友仔细看看,谁来讲讲?
2、大家讲的很好,故事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看看到底是怎样的'?
(1)图2,星期天的下午,爸爸妈妈都在家休息爸爸在看报纸,奶奶在织毛衣……
(2)图3,妈妈端来了苹果给大家吃
(3)图4,小红在干吗?他和妈妈说了什么?(妈妈,我来帮您分苹果)。如果你是小红,你怎样分苹果呢?
(4)那么我们看看小红是怎样分苹果的?小红先把苹果分给了谁?图5,小红把苹果分给了奶奶,他如何对奶奶说?——小红说“奶奶这个苹果给您吃”,让孩子和老师一起复述这句话,并让幼儿知道,奶奶特别高兴,摸着小红的头说“小红真乖”
(5)图6小红又拿了一个苹果给了爸爸,对爸爸说“爸爸这个苹果给您吃”,让幼儿自已试着说出这句话。同样,爸爸高兴的摸着小红的头说“小红真乖”
(6)图7同样把苹果给了妈妈,让幼儿自己说出“妈妈这个苹果给您吃”,妈妈高兴的摸着小红的头说“小红真乖”
(7)图8盘内剩一个苹果了,给谁吃?
(8)图9小红吃了盘内的最后一个苹果。
3、原来画里面藏着这样一个故事,现在我们一起跟图讲讲吧,一定要把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讲出来,这样别人才能更清楚,更明白(老师引导幼儿根据画面复述故事内容,到语言部分尽量让幼儿说出来)
4、老师这有一个苹果,请小朋友把它送给你喜欢的老师,看小朋友是否已经掌握小红的语言。
5、小红先把苹果分给了谁?为什么?
老师总结,因为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头发都白了,所以有好吃的先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我们要关心尊敬他们
6、请孩子们当小演员,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里面的人物来进行表演,其余幼儿来进行故事复述
总结,今天我们欣赏了一幅很美的画,听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还当了一次小演员,主要想通过这个故事让小朋友们明白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关心老人,尊敬老人。
分苹果教案14
文本分析:
本文讲述了妈妈在哄孩子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看着熟睡的妈妈,孩子觉得她很美丽,很温柔,同时也感受到了妈妈的辛苦与劳累。通过孩子观察熟睡中的妈妈的举动,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妈妈满满的爱;而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我们也体会到了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本文第1自然段描写了妈妈哄孩子午睡的场景,第2~4自然段详细描写了睡梦中妈妈的样子,用3个并列式的段落描写了妈妈的美丽、温柔和辛劳。最后一段还穿插了场景描写,既表现妈妈睡得很熟,周围的一切都听不见了,又营造了静谧美好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家的温馨。本文以一个孩子的所见、所感来表达母爱,情真意切,语言朴实,是对学生进行关爱父母、感恩父母教育的一篇好文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力营造母子情深的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味亲情的美好,还要引领学生走进自我,体会现实生活中无微不至的亲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教学目标:
1、认识“哄、先”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发”,会写“哄、先”等7个字,积累“的”字短语,会写“明亮、故事”等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关键词句,感受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与辛劳,体会妈妈与孩子之间美好的爱。
教学重难点:通过关键词句,体会妈妈与孩子之间美好的爱。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哄、先”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发”,会写“哄、先”等7个字,会写“明亮、故事”等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点把握】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利用课文信息,说说睡梦中的妈妈美丽、温柔、辛劳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听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播放一组具有浓浓亲情的图片,随着美妙的音乐和感人的画面,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导语:同学们,这首歌是不是勾起了你许多美好的回忆?这首歌是唱给全天下的妈妈的。听了这首歌曲,你们愿意把自己的妈妈介绍给大家吗?可以说说生活中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你又是怎样爱妈妈的。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自由介绍生活中的妈妈。
过渡:在同学们的心中,妈妈都是这么可亲可爱的一个人。有一位小朋友啊,也观察了自己的妈妈,你们看,妈妈在干什么?
3、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画面并板书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
(2)朗读提示:“睡了”应该读得很轻。学生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交流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的读音。
2、多种方法巧记生字。
(1)联系生活实际及动作演示识记:闭、等、吸、粘。
“闭、吸、等”可以用动作表演识记;“粘”字可以用实物演示的方式识记,比如,把贴着双面胶的小花粘到黑板上,理解“粘”的意思。
(2)看部首,识记生字:哄、润、吸、汗、额、沙。
“哄”和“吸”都是口字旁,表示的动作与嘴部有关;“润、汗、沙”的部首都是三点水,它们都与水有关;“额”字的部首“页”表示头部,如“颜、颊、颈、颌”等字。
(3)语境记忆多音字“发”。
“发”在文中念fà,可组词为“头发、白发”,在“头发”中读轻音。另一个读音念fā,可组词为“发现、发明、发展”。例句:我意外地发(fā)现妈妈的头上长了好多根白发(fà)。
(4)近、反义词识记生字:紧、乏。
①紧:结合反义词“松”识记。②乏:在文中找近义词“累”。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生字上面注音),请一生当小老师领读,其他学生跟读。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小组内读一读。
哄人先后做梦闭紧红润等人呼吸
头发粘上汗珠额头沙子乏力
(3)去掉拼音再读生字。
(4)一生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请另一生读,其他学生评价读得是否正确。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
哄先闭脸沉发窗
2、学生观察,自由交流:我能识记住哪些字?哪个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
指导:“先”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略长,竖弯钩写圆润;“闭”的门框不能写得太窄;“哄、脸、沉”是左窄右宽的字,其中“脸、沉”左右大体等高,“脸”左边写窄长些;“窗”笔画最多,上宽下窄,框中的点要出头;“发”的撇长伸,与末笔捺的起笔相接。
3、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写字,学生描红,再写一个。
4、利用投影仪讲评学生的书写。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说说听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自由说,帮助学生提取文本信息,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题卡。
课文共有()个自然段,写的是妈妈在哄“我”午睡的时候,她自己先睡着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睡梦中的妈妈好(),睡梦中的妈妈好()。
过渡:老师看出来了,你们都很喜欢这篇课文,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在读的时候多和生字朋友打招呼,把课文读到你满意为止。
3、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练习朗读。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课后把这篇课文读给妈妈听一听。还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新词,积累“的”字短语。
2、通过关键词句,感受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与辛劳,体会孩子与妈妈之间美好的爱。
【要点把握】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辛劳,体会孩子与妈妈之间美好的爱。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生字词,多种形式巩固(指生读、齐读)。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生字词读得真不错,老师都忍不住要给大家鼓掌呢!课文是不是也读得同样精彩呢?我可要听听。谁愿意读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妈妈睡着时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交流妈妈睡着时的样子,教师板书:真美丽、好温柔、好累。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同学们肯定大都没有见过睡梦中的妈妈的样子,因为辛劳的妈妈总是比你起得早,比你睡得晚,对不对?那我们就先和文中的“我”一起去看看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吧!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请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小时候妈妈是怎样哄你睡觉的?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哄”的意思。
2、初步体会妈妈的辛苦:妈妈哄“我”睡觉,怎么自己先睡着了?(教师引导:妈妈累)
(二)学习“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1、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指名朗读。
2、出示中心问题,小组同学讨论。
思考: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3、学生汇报:从“明亮的眼睛”“红润的脸”可以看出。
(随机出示与之相关的图片,找找班上谁有“明亮的眼睛”“或“红润的脸”。)
4、指导学生读好这3个短语,学习带“的”字的短语。(出示小练习)
()的眼睛()的眉x()的脸()的'头发
()的小河()的小草()的花朵()的小路
注意:读好带“的”字的短语,把“的”字读得短而轻。
5、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并说说喜欢哪一句,感受写法的生动。
弯弯的眉x,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弯弯的眉x,也长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明确:妈妈睡得很香,就连妈妈的眉x也“睡”得很香。第1句中“睡”字用得非常恰当,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睡梦中妈妈的安静和妈妈的美。
(三)学习“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1、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全班交流讨论:好温柔。从“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可以看出来,她在睡梦中都在想着给孩子讲故事,说明妈妈爱孩子。
(2)理解“温柔”: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人来说说什么是“温柔”。
(3)质疑:这段中描述的并不都是看到的情景,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
明确:“妈妈微微地笑着”是看到的,“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是想到的。
(4)阅读推测:为什么孩子看到妈妈微笑,就想到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呢?(从中推测妈妈经常微笑着给孩子讲故事。)
2、回忆与交流:你见过妈妈微笑的样子吗?那时候,你的心情怎样?
(四)学习“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1、学生读第4自然段,说一说从哪里能看出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明确:从“呼吸那么沉”“头发粘在微微渗出汗珠的额头上”“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可看出妈妈很累。
2、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理解。
她干了好多活儿,累了,乏了,她真该好好睡一觉。
(1)妈妈干了好多活儿,她都会干什么活儿呢?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妈妈在家里要做的事情说一说。
(2)妈妈每天要干这么多的活儿,多么辛苦啊!此时的妈妈一定感觉很累、很困。当你看到妈妈累得睡着了,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心疼)请你把自己的感受融进文字中,再读一读这句话。
指导:读这一句话时,语调轻柔,不要太大声,带着心疼妈妈、害怕吵醒妈妈的爱意来读。
三、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师生共读课文。
过渡:睡梦中的妈妈是那么美丽,那么温柔,又那么劳累。随着老师一起,再轻轻地读一读课文,读给我们亲爱的妈妈。
2、(课件播放音乐《摇篮曲》)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3、有所发现:第2~4自然段有什么特点?(整体读这3个自然段,教师点拨。)
(结构相似,第一句话都是描写睡梦中妈妈的样子,其他句子都围绕这句来写。)
4、出示插图“母子午睡图”,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1)你特别想对图中的孩子和妈妈说什么?
(2)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内容。
小结:学完这篇课文,大家是不是有很多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是不是也想找个机会,看看妈妈睡觉的模样?如果有机会观察到,一定要与我们分享哦。今天的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了妈妈的美丽、温柔和辛劳,我们学会了通过找一些关键的词句去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我们也学会了许多生动的短语,如“弯弯的眉x、红润的脸、乌黑的头发”。在平时的表达中,我们多多使用一些类似的短语,会让表达更加生动哦!当然,学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妈妈也有累的时候,也需要我们关心,我们享受着妈妈无私的爱,也要学会去爱妈妈。
2、课后拓展活动。
(1)请家人帮忙,查找并阅读《妈妈心·妈妈树》《袋鼠宝宝小羊羔》《大棕熊的秘密》这三本书,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伟大的母爱可以创造奇迹的道理。
(2)为妈妈做一件事,让她感受来自孩子的爱,如帮妈妈梳头、洗脚,帮妈妈做家务等。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读中体会,感悟深情(教学重点)
师:请大家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读懂什么?如果有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生:我读懂了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我是从“明亮的眼睛闭上了”中知道的,因为“明亮的眼睛”一定是又大、又黑、又亮的,有这样的眼睛的妈妈一定很好看。
师:你说得真好,抓住具体的词语感受妈妈的美丽。谁还能像他这样结合具体的词语来说一说?
生1:老师,我从“弯弯的眉x”也能看出妈妈很美丽,因为弯弯的眉x就像小月牙似的,特别好看,我也希望自己长这样的眉x。
生2:我从“弯弯的眉x,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可以看出妈妈很美丽,因为妈妈在睡觉的时候脸红扑扑的,就像大苹果,再加上弯弯的眉x,就更好看了。
生3: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课文说“弯弯的眉x,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眉x都是长在脸上的,可这里为什么说睡在脸上呢?
师:是啊,眉x怎么能睡在脸上呢?我们都来读一读,想一想,是“弯弯的眉x,也在睡觉,长在妈妈红润的脸上”好,还是“弯弯的眉x,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好呢?
生1:“睡”字好。因为妈妈睡了,眉x肯定也不动了,就像睡着了似的,要是“长”,那眉x还可以动呢!
生2:老师,我也认为“睡”好。妈妈睡了,妈妈脸上的眉x也睡了,说明妈妈太累了,累得想睡觉。
师:这两个小老师讲得多好,都能体会字里饱含的感情。妈妈睡了,眉x也睡了,作者用词多准确啊!
师:睡梦中的妈妈多么美丽呀!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生1:轻轻地读,声音大了会把妈妈吵醒!
生2:美美地读,因为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
生3:我们都喜欢自己的妈妈,作者也一定喜欢自己的妈妈,所以要读出对妈妈的爱!
师:我们就轻轻地、美美地读这一段,把我们对妈妈的爱读出来吧!
赏析: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以学生自读自悟为起点,针对“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这一中心展开品读交流,并随时关注学生的交流,在点评中予以方法指导——抓住具体词语来分析。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不是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议、在议中辨析,这种建立在亲身经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真切而深刻的。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自然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当学生积极交流的时候,教师就成了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思考结果时,教师又成了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教学反思】
本文语言质朴流畅,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理解、词句体验等来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是在范读中浸润情感。在舒缓轻柔的《摇篮曲》中,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下,学生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二是在想象中丰富情感。妈妈为什么睡着了?因为她很累。这时我紧紧抓住“干了好多活儿”进行生活拓展:妈妈在一天里可能干哪些活儿?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当他们想到妈妈要做饭、洗衣、送自己上学、上班、收拾屋子、照顾老人……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心疼妈妈、爱妈妈的情感。当这种情感被诱发出来的时候,学生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三是在实践中升华情感。无论是第一课时的“观察自己的妈妈睡觉时的样子”,还是第二课时的“推荐阅读”,这两项作业都是在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将文本中体会到的情感移至生活。如果学生能在生活中读懂妈妈的爱,并随时关爱妈妈,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就真正实现了。
分苹果教案15
活动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归纳概括10的组成,加深认识加减法间的联系,初步掌握10的第一、二组加减法。
2.提高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及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3.能积极探索新知,在活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直接快速地凑10。
活动准备:
1.人手雪花片10个人手这样表格若干。
2.10个苹果卡片,10级台阶图,小狗、骨头卡片,喜羊羊手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孩子们,你们看今天谁来了?(出示手偶)大家猜一猜喜羊羊给我们带什么来了?(从桌下拿出一盘苹果)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喜羊羊一共带来了多少个苹果。(将盘里的苹果一个一个地摆在桌上)生:10个。
(将10个苹果卡片横排摆在黑板上)10个苹果我们就用10来表示。(板书:10)师:现在喜羊羊想把这10个苹果分成两堆,可是又不知道怎样分。孩子们你们能帮喜羊羊分一分吗?
师:喜羊羊说,今天谁分得好,她就把苹果奖励给他。
(二)探究新知,体验发现1.动手操作培养幼儿数感。
(1)分一分师:现在请你们听清老师的要求,请每位幼儿把桌子右上角的10个雪花片放到桌子中间。
生:(放雪花片)师:我们用这10个雪花片代替10个苹果,分一分。看谁分得又快又好,开始。
(在幼儿动手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10个苹果卡片)(2)说一说师:请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把10分成了几和几。
2.幼儿汇报后整理凑10法师:现在我要请最勇敢的孩子,把他的分法展示给大家看。其他小朋友请仔细观察他是如何分的,方法和你一样吗?(抽1位幼儿上台分苹果)师:XX把10分成了1和9,小朋友们你们同意吗。
师:老师也同意他的分法,笑笑的苹果奖励给你。
师:(指图形)从左往右看10可以分成1和9,从右往左看10还可以分成9和1,它们是一对好朋友,我们记的时候就可以这样来记,(填表格1、9)10可以分成1和9,10可以分成9和1。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记一记吧。
生:10可以分成1和9,10可以分成9和1。
师:现在又听老师要求,请把这10个雪花片放在一起。
师:请你们动动脑筋,刚才我们已经把10分成了1和9,接着我们又可以怎样来分呢?分好后,把你的分法小声的告诉同桌的`小朋友,开始。
(生动手分,教师在黑板上贴10个苹果卡片)。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我把10分成了2和8。
师(分苹果,中间用一条虚线分开)师:从左看10分成了2和8,从右看10还分成了8和2,它们也是一对好朋友。(填表格2、8)我们一起来记一记吧。
生:10可以分成2和8,10可以分成8和2。
师:请你们又把这10个雪花片放在一起。想一想接着我们又可以怎样分呢?分好后,把你的分法小声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开始。
(生动手分,教师在黑板上贴10个苹果卡片)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又找到了哪两个好朋友?
(带着幼儿把剩下的几种分法一起分完,把表格完成。)师:你们真能干,帮喜羊羊把10个苹果分成了两堆,并且有这么多种分法。现在我们一起来记一记你们的分法吧。
(三)整理算式。
师:刚才大家帮喜羊羊分苹果,她夸你们真聪明。现在,喜羊羊还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请你们把刚才分苹果的这几种分法用加减法算式表示出来,我们看谁最能干。我们一起来看第一种分法,左边有1个苹果,右边有9个苹果,可以怎样来列加减法算式呢?
生:(1)1+9=10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呢?你能看着图告诉我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1):左边有1个苹果,右边有9个苹果,合起来就是10个苹果。
师:谁再来列另一个加法算式?
生(2):9+1=10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呢?你能看着图告诉我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2):左边有9个苹果,右边有1个苹果,合起来就是10个苹果。
师:谁来列一个减法算式?
生(3)10-1=9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呢?你能看着图告诉我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3):一共有10个苹果,去掉1个苹果,还剩下9个苹果?
师:谁再来列一个减法算式?
生(4)10-9=1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呢?你能看着图告诉我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3):一共有10个苹果,去掉9个苹果,还剩下1个苹果?
师:为了你们能更准确的计算10的加减法,我们还可以通过找好朋友的方法来计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吧。
(师指表格,学生算)(四)应用拓展,寓学于嬉1.口算师:你们会了吗?好,老师来考考大家。现在,请大家看老师的卡片,很快的口算出答案,比一比谁算的最快最好。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2.小狗抢骨头师:(把台阶图贴上黑板)小朋友们今天的表现真好,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好吗?
师:有一天机灵狗饿了,到处找东西吃。突然他看到台阶上有一只大老鼠抱着一根骨头,(出示老鼠),于是,它就想去抢这根骨头吃。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小狗抢骨头,好不好?
师:我们一起先来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级台阶。
(学生数,教师在台阶上标数字)师:现在老师帮小狗爬上第一级台阶,(将小狗放在第一级台阶上)一共有10级台阶,小狗爬到了第1级台阶,它还要爬多少级台阶才能拿到骨头呢?
生:9。
师:怎样列算式呢?
生:10-1=9(教师在第一级台阶上板书算式10-1=9)师:小狗接着爬上第2级台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呢?
(抽幼儿提问并列式回答,教师在台阶上板书减法算式,继续把台阶爬完。)3.做练习。
【分苹果教案】相关文章:
分苹果教案02-23
分苹果教案范文01-07
分苹果教学反思06-09
《摘苹果》教案01-09
中班苹果教案12-22
《苹果丰收》教案10-13
苹果小班教案12-01
摘苹果教案02-22
《大苹果》活动教案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