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教案

时间:2024-05-22 13:42:24 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教案

八年级教案1

  诗意画(1课时)

  课 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与创作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的

  在学习花鸟画和山水画的基础上,运用笔、墨来表现生活和意境的情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通过诗意画的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诗意画的创作步骤。

  难点:画面意境的处理。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准备2~3幅诗意画和数幅学生作品。

  国画工具:笔、墨、纸、砚、国画颜料。

  选择一首或一两句可入画的诗。

  教学步骤

  课前,将几幅诗意画和学生作品悬挂在教室里。

  导言:根据墙上所挂的几幅作品,介绍什么是诗意画?诗意画的特点以及学习画诗意画的意义,然后转入新课。

  作品欣赏:转入新课后,引导学生欣赏诗意画2~3幅,使学生懂得作诗意画如何立意、构图,以及笔墨的处理,为完成一幅诗意画创作作准备。

  作品欣赏之一:

  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画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画面采用直构图,以体现山的宏伟气势、山树森茂、重重叠叠,几道瀑布飞泻而下,打破了画面的`沉静;那道道弯弯的泉水,不仅穿透发画面的直构图,使画面生动多姿,更使人如临一个理想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王国。

  作品欣赏之二:

  李可染先生画的《秋风吹下红雨来》,这只是他众多的牧牛图中的一幅。漫天飞扬的红叶,概括出整个秋天的景色,一个牧童悠然骑在牛背上,牛用一块重墨,使主体突出。这虽然表现的是普通的农家生活,但在画家的笔下,却满是诗情画意,充分体现了画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感情。

  设问:

  老师选择一首诗或一两句诗,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谈感受,理解诗意,老师最后作总结,并根据学生的思路,画一幅诗意画的的创作步骤图。

  参考资料: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王维《山居秋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画步骤:

  立意、②构图、③勾线、④着色、⑤调整、⑥题诗、⑦盖章。

  老师先只写几个序号,待示范和讲解完后,让学生作答,以加深印象,再把字补上。

  学生作业

  以一首诗或一两句诗为题作画,教师行间辅导,及时发现好的作业,给予表扬,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作业要求

  本课以强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主,不必过多强调技法、技巧,凡是有新意的作品,均以肯定。

  要求学生完成一幅诗意画创作。

八年级教案2

  内容预览:

  第7课《海思》教案

  【教学构想】

  本文属于学者型散文,其知识含量的丰富,思维方式的独特体现着智慧的魅力。

  文章通过对海的博大、壮阔的描述,引出有关海的种种联想,进而引出海与人类的关系,作者纵情赞扬了海的壮阔之美,让我们感受人类在大海面前的渺小。从作者深邃的思考中,我们懂得了大海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类心灵的家园。

  本文的教学应注重以下三点:

  首先,弄清文本的基本内容,学会编写阅读提要是学习本文的主要任务。

  其次,在文学欣赏上,不要忽视语言的魅力。本文写景语言生动形象,在联想与想象中不失磅礴的气势。如何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这些美旬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用朗读激发学生深人理解文本的内涵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第三,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应着力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由眼前的海而产生的联想与沉思。海思的思是全文的核心,思的引发,思的方向,思的广度,思的深度,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智慧。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独特思路,研究这种奇特的联想中阐发的主题,探讨作者思想的深度。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作者由海而产生的独特的联想和深邃的思考。

  3.体会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4.探究作者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编写阅读提要。品读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作者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安排]两课时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学会编写阅读提要。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品读富有哲理的语言。

  4?关注作者独特的行文思路。

  5?拓展挖掘,归纳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几组海水翻腾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谈自己的感受。

  (借用图片这一直观教学用具,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展开想象,唤起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景象的主动体验。)

  2、教师小结,引入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疏通生字、生词。

  2、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在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之后,要求他们着重思考几个问题:

  ①文中有哪些句子自然完成了内容间的转换?

  ②作者眼前的海是怎样的?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样的?

  ③作者围绕海所做的`思考是为了表达什么感情?

  学情预测: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时候,过渡句的选择可能会比较容易,但对眼前的海和心中的海的对比理解可能会有些困难,教师应该作适当的指导。

  学情反馈:关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够从第3自然段找到句子被织进一张蓝色的大网中,这种可见而不可触的蔚蓝色,似有似无,给人一种遐想,一种飘渺,一种思想的驰骋,从而弄清作者由眼前的大海过渡到写心中的大海。

  对于第二个问题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样的?学生的回答有时会偏离文本的内容,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作者联想的触发点海的深和广以及乘船返回,在海浪的摇动中产生新的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明白作者心中的海的形象。

  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教师应依据文本内容作适当提示,如引导学生看议论抒情句,让学生全面把握作者爱海的博大精深,爱海的包容一切,爱海给人类心灵的慰藉。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由表及里,从理清文本结构入手,尽量激发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意识,基础的内容弄清楚了,再去探究作者的情感就不会使学生泛泛而谈。)

  全班交流各自编写的阅读提要,并要求学生进行板书设计。

  学情反馈:实践证明,这一过程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又能检验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程度。

  三、细品文本。

  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眼前的大海,并设计朗读方案。

  学情预测: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架空,教师要提出明确细致的要求,比如:这里写的是什么内容?从哪个角度写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才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哪个词用得最好?用细化的问题帮助学生将朗读设计落到实处。

  学情反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明确细致的要求,确实能够让学生走进课文。如果能配以音乐朗读,教学效果会更好。

  (这一过程的设计既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又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让学生通过品味朗读深入探究描写海的壮丽图景所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课文深入的理解。)

  四、自主研读

  选择文章中富于哲理的句子或含蓄的句子进行品评,在深入探寻句子含义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对于是,我明净的心头又涌上一汪蓝色的沉思海啊,你在我的心里这两个句子难以理解,教师要在此作适当点拨。

  五、积累佳词美句

  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1.教师提出疑问:课题为海思,那么作者围绕海作了哪些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思考?这一步只要求学生在互相探讨的基础上谈出自己的观点。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这一过程主要是强调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有自己的思考)

  学情反馈:学生基本上能从作者联想奇特的角度去讨论,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思考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沉思海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却心存疑惑。教师应介绍梁衡的散文特点及其大散文观,让学生在作者作品风格和思想深度上去感受行文独特的思考。

  2.在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奇特的联想中,引导学生挖掘一些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

  (这一设计将阅读与写作紧紧联系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拓展延伸,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1.借助具体物象,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①金钱确实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但它不是万能的,如金钱能买床铺,不能买甜蜜的梦;能买书,不能买到知识请你联想它的作用和局限,越多越好。

  ②有位作家写了一首诗《0的断想》:

  0是谦虚者的起点,骄傲者的终点;

  0的负担最轻,但任务最重;

  0是一面镜子,让你重新认识自己;

  0是一只救生圈,让弱者随波逐流;

  请你运用发散思维续写下去。

  ③我扑在书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是文学家关于书的比喻,它还可以比喻成什么?运用发散思维展开联想,请口头表达。

  2.超越时空局限,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美国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的一个人》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请你作合理想象。

  创新提示:

  ①能买药物,不能买健康;能买娱乐,不能买幸福;能买房屋,不能买家庭;能买选票,不能买人心

  ②0是一块空地,可种五谷;是烟圈,虚度年华;是铁环,组成坚韧;是战鼓,激人奋进

  ③书是进步的阶梯、知识的源泉、驶向知识海洋的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随时引导。)

  (这一过程是在阅读文本基础上进行的延伸与拓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及创新能力。)

  三、布置作业

  以大自然的启示为题,深入观察、研究,获得自己独特的发现,写一点自己的思考。

  (通过作业设计,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潜心思考的习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一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

  【板书设计】(一)

  7海思

  内容:海的波澜壮阔海的博大(包容力)

  海与人类的关系

  目的:爱海的博大精深,爱她的包容一切,爱她给人类心灵的慰藉。

  【板书设计】(二)

  7海思

  海:汹涌澎湃波澜起伏海天一色

  思:(联想)海的深和阔

  (沉思)海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后记】

  面朝大海,普通人呼吸到的是海潮,而作者梁衡呼吸到的是海魂。跨越时空的联想,奇特的感受,大气磅礴的语言,不仅增加了本文的艺术魅力,而且也让读者受到震撼和启迪。

  如何处理这篇散文的重难点?如何落实新课标下的三个维度?如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尝试:

  1.语文课注重体现出语文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解读文本的习惯与方法,注重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结合,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2.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能力。

  改变传统教学中烦琐的分析方法,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特别是学生自己写板书的这一过程,不仅强调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而且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

  3.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整合。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高写作的能力?在最后一个拓展思维的环节设计中,着重体现、强化学生对课文写作方法的借鉴与拓展。激活学生的思路与创造力,这不仅体现学习《海思》一文的重点,也加强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八年级教案3

  教学目的:

  1、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主旨: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全文中心

  2、文中的多处对比

  教学难点: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练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题(3')

  “地球转呀转得快,城乡的变化还要快”。乡下变化→城里变化→高楼大厦一幢幢,青山绿水一点点→鸟兽减少→如果我们生活在十二层的高楼上,突然家中来了一只受伤的鸽子,你会怎么办?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四课:《明天不封阳台》。

  二、快速阅读课文,考虑下列问题(6')

  1、开始我一家决定封不封阳台?

  2、来了一只受伤的鸽子后,想法如何呢?

  3、最后我们的'决定封不封阳台?

  三、扫清拦路虎(4')

  1、注音

  倏然( ) 蜷缩( ) 恬淡( )

  翘望( ) 呐喊( ) 喧嚣( )

  鳞次栉比( ) 龟裂( )

  2、解词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沐浴: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瑰丽:异常美丽

  恬淡:恬静、安逸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四、理清文章思路(6')

  复述、提问、回答、讨论、总结。

  第一部分(1-2):写明天要封阳台

  第二部分(3-10):写明天还封阳台吗?

  第三部分(11-13):写明天不封阳台。

  五、重点探究(系列问题,用卡片准备好,具体视情况而定提问)(')

  1、儿子与“我”决定明天不封阳台考虑是否相同?你认为课文中作出不封阳台的决定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儿子:对这只鸽子忧虑和喜爱。

  “我”:不但关注这只鸽子的命运,而且关注自然界的许多生灵;不但关注自然界,而且关注着人类自身。全文所要表达主要意思是人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与自然界共生共荣。

  2、文章中写出明天要封阳台的目的是什么?后来决定不封阳台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A、封了阳台,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B、为了鸽子不受 扰,为了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那片恬淡和谐的思绪。

  3、城市的生活环境今昔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昔:荒芜、萋萋芳草、幽幽土路

  今:对新的礼赞

  昔:对旧的怀念今:高楼、变幻莫测的霓虹灯

  4、“我”家的环境又发生什么变化?

  明确:昔:草坪、学走路、捉小虫和蚂蚱

  今:滑梯、跳跳床、电子游艺室

  5、请在文中找出描写鸽子外貌的句子。

  明确:P197 第3段、第4段 P198第8段

  6、在刚才外貌描写中,有几处描写眼睛,试作出分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源于对人类的害怕,担心人类会以多种手段猎杀烹煮它。蜷缩是因为一方面是孵蛋,一方面是惊恐。

  B、仍是孤单的、弱小的,受伤的,而且还要孵蛋,它需要人们的关注、爱护。

  7、学习本文后,你认为文章中有哪些语句用得好?(或议论精辟,或语句优美等)

  明确:让学生各抒己见(视情况而定),如第1自然段、第10自然段、第12自然段。

  8、为什么汽车进入茫茫草原时,我们会有游子终于回到故乡的感觉?

  明确:人与自然界融合为一体,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9、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当与自然和平相处。

  六、小结全文。(4')

  1、中心:本文叙说“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2、写作特点:(1)、线索清晰:是否封阳台

  (2)、叙议结合

  (3)、简洁而生动的描写

  (4)、多处用对比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2')

  1、抄写、仿写佳句(第10段)

  2、谈谈你对爱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想法,及为此拟几条标语。

八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具体感知内容。

  2、感悟作者为信客树碑立传的原因。

  3、品味“质朴典雅、警辟畅达”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把握文章脉络,了解信客职业品格,积淀人文素养。

  2、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品味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素质。

  【课型与课时安排】

  导读课,“读思说写”的训练与展示;一个课时完成。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合作)

  1、师生共同预习生字词,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师生共同查阅、整理“余秋雨”和“信客”的相关资料。

  3、师生共同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问题,写下所得与所惑。

  【课堂设计】

  一、情景导入(在导入前播放情景音乐并显示课文题目)

  展示图片1(配江河湍急的流水声)

  师:同学们,这是一幅邮递员用缆绳过河的图片,现在请几位同学动情地说一段话。

  师:此时此刻,大家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人,──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余秋雨的散文《信客》,一起随着文本,走进“信客”的心灵世界。

  二、走近“余秋雨”

  师:哪位同学查到了“秋雨”名字的来历?(目的是吸引学生)

  环节:师生共同展示交流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图片。

  原则:交流时注意有针对性和课堂时效。

  三、切入文章题目──“信客”

  师:课文题目“信客”这个词和“信”与“客”这两个字,请同学们与课文联系起来,根据课前的准备,想一想、说一说你们个人的理解。

  (多角度品思题目,让学生迅速入文。)

  要点明确:一种职业、一个故事和一种精神。

  职业与写作背景:作者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20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作者从小就听人讲家乡的信客,对信客的酸甜酸苦辣记忆犹新,对信客的职业品质充满敬仰,便写此文以记之。(配上旧乡村图片)

  (在学生交流中展示,进行时空链结。)

  四、一个动人的故事

  1、理清行文脉络,动情讲述信客的故事。同时把“重点字词”落实于文本中。

  导读:为什么做信客?──怎么做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后来怎么样?

  (让学生借助层次序号,和所配旧上海图片,讲述故事情节,再让学生评价补充。)

  脉络明确: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转行之后

  2、动情的读一读:找一找动情的段落或句子,说一说感动的理由。

  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感受信客崇高的人生和灵魂。

  (找读:个体读──齐声读。)(配乐)

  认真地想一想: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为什么?

  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题目中的“信客”到底指谁?

  3、衷恳地评一评:说一说信客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表达句式:信客是一位 的人。

  信客具有 职业道德。

  从信客故事中,我感受到 精神。

  (采用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的方式,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词句。)

  明确: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通达事理

  大胆地写一写:欣赏名人伟人的墓志铭,然后请你为文中的信客写一个墓志铭,评述赞美一下信客人生。

  (展示名人伟人墓志铭。)

  (教师具体指导,四人一组合作,课堂精彩展示。)

  (让学生在写与朗读训练中感受人物生平事迹和品质)

  (教师参与其中)几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都市之间,艰辛备尝。

  为人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

  四乡人无限敬重,众口传颂,万人吊唁,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师:同学们,我们读完故事,认识了信客,也明白了作者为信客树碑立传的原因。下面我们──

  五、品读作者语言

  屏幕显示:大家从语言的角度,说说本文作者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谈谈你的感觉。

  或者你对文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兴趣,或者说有比较深的印象?

  找出来,我们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

  (此处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品读和交流空间。)

  (目的:让学生感受作者“质朴典雅、警辟畅达”的语言特色)

  提示语:

  1、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而作者是学者,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学生找出的质朴而又典雅的例句可能有:“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生活化的表述,典雅的词随处可见。)

  2、请同学们捕捉一些富有深意的比喻句,品读出语句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含义再找出一些“一气呵成,有反复或排比成分”的句子体会语言气势的畅达。

  (学生找出的精辟而又的例句可能有:“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明确:质朴典雅、警辟畅达。

  六、体验与质疑

  师:请同学们谈谈这堂课的学习体验、收获或者仍存的疑惑。

  表达句式:通过这堂课,我的体验是──

  我的收获是──

  我的疑惑是──

  七、结束语(配抒情音乐)

  同学们,今天我们感悟了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笔下的信客形象,信客的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等美德深深地铭刻在了我们的心里。信客是无数奉献者中普通的一员,让我们从心底里去敬重他们,学习他们,将来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千万别抛弃了这些美德。

  八、作业布置

  1、巩固积累课堂所学内容,把你的所获和不解再与大家交流。

  2、请每一个同学给课文中的信客或普天之下辛劳奔波的邮递员写一首诗,或一篇散文,表达我们的理解、同情和崇高的敬意

  3、也请同学们课外读一读余秋雨的散文来开拓一下我们的视野。

八年级教案5

  一、导入:

  许多名家都很喜欢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叶圣陶评价它“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吴晗赞颂“《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但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不可分割”。老师也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并且常读常新。请问同学们读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板书课题:背影朱自清)

  二、初读课文,思考: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3分钟)

  预设答案:父爱子(呵护体贴)(板书:爱)

  (过渡)这个故事让我们非常感动,但这个故事的开端却是这样的:

  作为儿子的朱自清,父亲做出这些事,他心里对父亲会有什么样的看法?

  预设答案:恨(师引导:对父亲产生这样的心理,合适吗?哪位同学还有更恰当的词语吗?)

  不满、不满意、生气、瞧不起等等词语。(板书:不满)

  师:文章中哪些地方流露出这种不满、瞧不起的情绪?请同学们找出来。

  预设答案:笑他迂、瞧不起等。(拣座位、嘱茶房等,讨好我,我不在意、不耐烦。)

  师:本来他是不满的,可是他的情绪在后来慢慢发生变化,父亲做的哪些事,说的哪些话使他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三、读一读,品一品

  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什么变化?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答案:

  1.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2.找出文中描写父亲买橘子的动作(至少五个)并分析其作用。

  动作:走、探、穿、爬、攀、缩

  作用: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板书:感动理解谅解)

  师:朱自清对父亲情感变化由不满、不耐烦转变为感动,同学们找出了原因并分析的很好,现在,咱们设想一下:假如你是朱自清,看到父亲去给你买橘子时行动艰难的背影,你是怎么想的,会默默地对他说些什么?(示例:父亲,茫茫人海中,我看到了你的背影。你虽然不完美,甚至特别迂,但只有你,和我有着剪不断的血缘亲情。我的父亲,你行动那么笨拙、迟缓,还去给我买橘子,你对我的爱让我感动。)

  四、读最后一段,理解父子之间的亲情。

  (过渡)朱自清与父亲车站送别之后,他的内心可能受到一些触动,他对父亲多了一点谅解、理解,但他真的读懂了父亲的爱吗?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这篇文章又写于什么时候呢?

  (1917年——1925年)

  八年后才写父亲的`背影,可见他与父亲的矛盾并没有完全化解,甚至还出现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

  但又是什么样的事情让儿子完全读懂了父亲呢?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找出他读懂父亲的语句。

  预设答案:文段开头,我理解了他的不易;“哪知”“触目伤怀”,表达父亲的心境,两个“自然”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理解。“忘却我的不好”,表现了父亲对我的谅解,表现了我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晶莹的泪光”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思念。

  师:爱,需要理解,需要谅解,需要忘却,才能弥补生活中的矛盾。朱自清的父亲正是看到这篇《背影》,才真正原谅了儿子。

  五、布置写作作业:

  (根据板书小结)这篇文章,让朱自清的父亲情绪激动,继而老泪纵横。我们的生活中,父母和子女,难免会有隔膜和不快,但只有理解、谅解,才能懂得爱,才可以弥补亲人间的裂痕,填平代沟。

  你与爸爸妈妈之间有过矛盾吗?你又是如何化解矛盾的?请你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练笔,抒发真情。

八年级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

  2、速读全文,复述全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2、感受品味孙犁作品的明丽清新的笔调,秀丽隽永的风格。

  德育目标:

  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二、重点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识记重点字词: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 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

  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2、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五)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 “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战争的人民性问题)

  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练习

  1、巩固字词

  2、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

  3、课后练习预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2、文中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二、赏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一步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讨论: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小说创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而编织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描写的目的则是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而服务的。那本文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

  明确:(1)小说一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第1段)

  【分析】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C、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2)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3)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4)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6)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7)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8)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9)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地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总之: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三、探究置疑

  1、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2、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A、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第48—50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B、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第8段写道:“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四、作业练习

  1、本文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

  为。”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2、阅读课外阅读上本文的姊妹篇《荷花淀》,分析两文的异同。

  3、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附教学后记】本课的重点在于体味老头子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如画的语言,要通过朗读、品味、思考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达到陶冶学生性情,提高人生品味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思路:

  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 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粽子,吃粽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 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 用酒和hu?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2、 整体感知课文

  (1) 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3)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八年级教案8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中外卡通故事形象

  教学目标:

  1、在了解欣赏卡通画时感受卡通画这一绘画方式在表现形象时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2、初步学会能用简单的语言从美术的角度评价卡通画。

  3、学会用大胆、夸张、抽象的卡通画的特殊表现手法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卡通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放假都看了很多好电视吧?你们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

  生:略

  师:这些都是动画片。你们知道吗,动画片和漫画就是卡通。英文中卡通是cartoon读音象卡通,所以我们中国翻译成卡通。我们今天就是要学第一课:出示课题:《中外卡通故事形象》(边放以前的国产动画片)在以前还没有电脑时,要完成一部动画片要画出成千上万的画,把很多个连续动作的画连续播放才能完成一个简单的动作,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动画片。

  二、欣赏卡通

  1、(出示教材中的卡通图片)教师讲解教科书左边的几个动物明星:

  (1)《三个和尚》:三个和尚体态个异,高矮胖瘦对比十分强烈,而且样子滑稽可笑,从他们的眼神中不难发现小和尚心里正想事呢。用笔非常简洁,人物内心刻画栩栩如生。

  (2)《大闹天空》孙悟空,家喻户晓谁都喜欢,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中外观众。作品线条流畅,色彩艳丽,个性鲜明,造型传神。

  (3)《米老鼠和唐老鸭》滑稽、夸张的形象、人物幽默风趣、故事精彩跌宕,所有情节都是那么有趣和出人意料,在欢笑声中濡染真善美。

  2、(播放动画片段)师:注意这些人物(包括动物)形象的动作、神态、特征、性格。播放完师: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为什么?

  先叫几个学生回答再让全班同学集体评价几幅(教师注意启发引导从不同角度评价,主要从美术的角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中外卡通故事形象

  教学目标:

  1、在了解欣赏卡通画时感受卡通画这一绘画方式在表现形象时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2、初步学会能用简单的语言从美术的角度评价卡通画。

  3、学会用大胆、夸张、抽象的卡通画的特殊表现手法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卡通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欣赏卡通

  1、(出示教材中的卡通图片)教师讲解教科书左边的几个动物明星:

  (1)《三个和尚》:三个和尚体态个异,高矮胖瘦对比十分强烈,而且样子滑稽可笑,从他们的眼神中不难发现小和尚心里正想事呢。用笔非常简洁,人物内心刻画栩栩如生。

  (2)《大闹天空》孙悟空,家喻户晓谁都喜欢,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中外观众。作品线条流畅,色彩艳丽,个性鲜明,造型传神。

  (3)《米老鼠和唐老鸭》滑稽、夸张的形象、人物幽默风趣、故事精彩跌宕,所有情节都是那么有趣和出人意料,在欢笑声中濡染真善美。

  2、(播放动画片段)师:注意这些人物(包括动物)形象的动作、神态、特征、性格。播放完师: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为什么?

  先叫几个学生回答再让全班同学集体评价几幅(教师注意启发引导从不同角度评价,主要从美术的角度)

  三、学生动手

  玩你说我画的游戏:一位同学描绘一下想表现的人物形象的一些特征。另一位同学把其描绘的形象画出来。(教师引导用夸张特征的方法来表现人物)比如:猪八戒的特点是耳朵大,肚子又大又圆等,你就要把这些地方画的夸张点。还可以画上象征性的佩物——耙子。

  同学们用自己的笔来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卡通画(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趣味水墨(一)

  教学目标:

  1.体验墨点的艺术趣味,学习用中国画的方式和各种不同的墨点来表现心中的构想。

  2.培养学生学习水墨画的兴趣,创作以“墨点”为主要造型元素的国画作品。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寻找墨点:

  课件演示:展现米罗、沙孟海、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探寻画中最基本的造型元素的运用,并引出“墨点”。取师引语:假设:这是三位著名艺术家的作品,谁能说说他们是谁的作品?作品中用了哪些造型符号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呢?→引出墨点教学实况1:上课班级是一个小县城的中心小学,学生关于美术的知识面不是很广,但仍有小部分学生了解西班牙著名画家米罗的作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发现了这幅作品的一个共同点,即作品中充满了一个独特的视觉符号:点,并表现出对这一造型符号的新奇感。

  二、感受墨点:

  课件展示墨点教师引语:“同学看到这墨点你有什么独特的感受?与线、色块等相比,它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教学实况2:对单一黑点的感受学生们更多地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如象铝球象一个太阳等、教师适时引导了学生生活中任何东西当离我们越来越远时,都会成为一个黑点、并最终消失。在艺术的感悟中,老师引导学生体验了墨点的抽象性、概括性、多义性等,这一点很重要。

  三、探索墨点:

  1.教师现场示范画一个墨点,简单解说画法(如调墨、用水、运笔等)要点后,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小宣纸上用较短的时间画出一个或几个与老师不一样的墨点。

  2.展示(用实物投影仪)与交流: “说说你画了一个怎样的墨点、它有什么独特之处,是怎样画出来的?” 教学实况

  3:国画教学并不是定全摈弃示范,相反示范是很重要的,在这个环节,老师作了简单的示范,强调出了墨点表现最基本的注意点、引导学生在表现墨点时关注用笔、用墨、用水与最终墨点效果的关系,并激发起学生对墨点的探索的强烈欲望。在学生的墨点探索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们都能充满兴趣地变化出各种与老师不一样的墨点,在展示与交流活动中也都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个教学步骤为学生进行墨点的主题创作活动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4、欣赏一些不同的墨点,进一步感受墨点表现的丰富性。(如形状、浓淡、干湿、疏密等不同的变化)教师引言:“同学们感受一下这些墨点(课件欣赏),它们与我们自己刚才画的墨点有什么不同?又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5、为了进一步地开阔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关于墨点的视觉表象,老师按排了这个教学的步骤,重要的是对这个教学的步骤作了简化的处理,仅仅作为对学生

  自我探索墨点的完善与补充,我认为这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观念。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趣味水墨(一)

  教学目标:

  1.体验墨点的艺术趣味,学习用中国画的方式和各种不同的墨点来表现心中的构想。

  2.培养学生学习水墨画的兴趣,创作以“墨点”为主要造型元素的国画作品。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想象墨点:

  1. 单个墨点的联想:“看到这样一个个墨点,你有怎样的想象?可以小组讨论,并想象一个画面。

  2.组构墨点的联想:看到这样一组墨点,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

  3.学习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活动,你对墨点又有了哪些新的感受?教学实况

  4:这个步骤的二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拓展学生的艺术想象,教师作了教学的深入,组织了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汇报,尤其对于组构的墨点学生们表现出了更浓厚的兴趣,构想出了许多构思新颖奇特、充满趣味的画面。

  三、欣赏墨点(课件演示)

  欣赏以墨点为主要造型方式进行表现的作品,体会艺术家与其它小朋友们是怎样用墨点来表现自己的构想的?

  四、表现墨点:

  请小朋友自由创作一幅以墨点为主要造型元素的国画作品,看谁的作品表现出墨点的趣味和新意,给人以独特的美感。教学实况7:学生的创作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相互间可以交流和借鉴,课堂里播放着轻松的音乐。在创作中有的学生主题表现得不够明确,把许多对墨点的构想安排在同一个画面里,这时老师加以了提醒,使学生按一个主题性构想进行构图和艺术的表现。有的学生不太能感受到自己的这种表现形式所具有的一种现代艺术味与美感,而只是好奇地加以把玩,老师也要用贴切的话加以点拔和鼓励。有的学生画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构思,如日全食、火警、池塘与蝌蚪等,老师加以了留意,并在评价活动中对这些作品加以了。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趣味水墨(二)

  教学目的:学习传统笔墨技法知识,及在造型中表现的艺术情趣,提高对民族绘画的认识并培养作画的基本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工具,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现在生宣纸上,用大笔以浓淡不同,相互重叠渗化的点线面笔墨,信手表现几种不同的造型。以无声的语言,加上笔随意转的举动 ,把学生引入微妙的遐想和情思,趁机提问,“老师用什么工具材料画出来的?你们画过这种画吗?有什么体会?”

  (二)用笔用墨技法及艺术情趣

  1、用笔法(结合欣赏、演示与学生尝试)

  ①笔锋运用练习:中锋、侧锋

  ②笔触练习:点、线、面

  2、用墨法:(结合欣赏、演示与练习)

  ①墨色:浓、淡、干、湿

  ②墨法:笔、墨、色、水相互交融的趣味

  教师当堂演示用笔蘸墨、蘸色、色墨混合效果的试验以及在造型中的具体应用,树干、树枝及不同用笔形成的点线效果,采用随堂讲练结合的办法。

  墨法主要包括: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

  泼墨法:一般以大面积的浓淡墨色,采用写意手法,势如泼出,有的先以重墨落纸后,接着以水笔晕开找出形象再加点景;破墨法:应用广泛,但不论浓破淡还是淡破浓,均应把握趁湿接画;积墨法:主要是依据形象由浅到深层层积点,但要干后再接画第二遍,它在形象塑造方面更具特点。

  三、作业要求:

  1、墨色的浓淡与水分把握的关系

  2、墨和色相互作用的效果

  第一点作随堂练习,第二点是学生做练习的重点,并可作为本课的主要任务。当堂作业的练习,要提醒学生注意水分与浓淡掌握的情况,检查试笔纸和衬纸的运用的情况。

  四、教学小结:

  1、表扬笔墨效果,水分把握较好的学生,并展示习作,要求多在实践中体会。

  2、布置下节课的学具准备。

  当堂作业的练习,要提醒学生注意水分与浓淡掌握的情况,检查试笔纸和衬纸的运用的情况。

八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和知识目标:

  1阐明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1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鸟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教学流程新课导入

  分别讲述明朝万鹏的故事和清朝徐正明的故事,引出人类一直有想翱翔天空的梦想,有些鸟能在南、北半球之间迁飞往返,有些鸟竟能飞越珠穆朗玛峰!它们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呢?如果给人安上翅膀,人能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吗?那么鸟类又是如何能够自由自在的飞翔的?引发学生思考尝试性回答,教师总结带入新课。

  教学活动一:

  多种多样的鸟

  环节一:

  比赛看看哪组说出鸟类的名称最多,并要求说出他们的居住环境。教师点拨总结引入课本内容。

  环节二:

  自主阅读教材第30-31页内容,并完成教材中的讨论。学生思考填答,教师总结。

  (1).征与鸟的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提示:鸟的喙形状不同,都与其食性相适应。鸟的足特征不同也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2)鸟在外部形态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提示: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

  环节三:

  教师可以补充课外知识:

  早成鸟出壳后的雏鸟,眼睛已经睁开,全身有稠密的绒羽,腿足有力,立刻就能跟随亲鸟自行觅食。这样的雏鸟,叫做早成鸟。鸡、鸭、鹅、雁等的雏鸟是早成鸟。

  晚成鸟在出雏后到能飞行前近段时间里一直靠双亲喂养,大多数晚成鸟在离巢的时候体重已接近成鸟的体重。

  晚成鸟的成活率明显高于早成鸟,鸟巢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最常见的,早成鸟有鸡、鸭、大雁、天鹅,晚成鸟有燕子、麻雀、老鹰等等

  教学活动二:

  鸟的主要特征

  环节一:

  不看课本的前提下,请每个同学在纸上写出自己认为鸟类可以飞行的原因,教师巡视督导指导并给予适当评价。

  环节二:

  请写的最全面的学生上黑板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鸟,并将自己描述的鸟的特征体现在绘画中。教师评价并引导出外形、羽毛、胸肌、骨骼等方面的特征,以便学生后面的.自主探究方向可以更加准确到位。

  环节三: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书中探究,并回答以下问题:外观

  先从外部形态开始观察。

  1:你们观察鸟的形态是怎样的?这与他们的飞行生活有什么关系?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空气产生的阻力。2:鸟类的体表被覆盖着什么?有何意义?

  被覆羽毛,起到保温保护,而且前肢变成了翼,可以扇动空气,使鸟类可以飞行。

  3:将鸟的翅膀展开,你们能识别出与飞行有关的羽毛吗?他们在结构上和排列上有何特点?

  内部

  由此看出鸟的外部形态是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的。鸟类的内部结构如何呢?请大家根据家鸽的内部结构彩图来进行探究。

  4:请大家回忆一下,吃鸡肉时哪部分鸡肉最发达?推测一下原因。观看家鸽的骨骼模型,特别是胸部的骨骼有何特点?胸肌最发达,可以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鸟的胸肌重量是体重的五分之一,人的胸肌是体重的120分之一。这么多的胸肌需要一个可以附着的结构---龙骨突。

  胸部的骨骼突出来,成为龙骨突,有利于增加胸肌的附着面积。除此之外,鸟的骨骼占体重的5%~6%,人的骨骼占体重的18%,可见骨骼的特点是:骨骼轻、薄、坚固、长骨中空——减轻体重

  5:鸟类在空中飞行是剧烈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力,你们认为能量从食物中获取,那么鸟类在食量和消化方面有哪些特点?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巨大的耗能需求

  一只小乌鸦每天要吃下超过它体重的食物;一只体重约二公斤的肉食鸟类在一天内能把二公斤的鱼吃得精光!杜鹃幼鸟的食量更是大得惊人,它竟能在一天中吃掉18条小蜥蜴、39只蚱蜢、3只凤蝶蛹、43只甘蓝蛆、5条金龟子幼虫、4只圆蛛、50只黄粉虫及大量蚂蚁卵。

  有喙无齿,直肠短,随时排便———减轻体重

  完成探究,总结鸟类适合飞行的特点: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骨骼轻、薄、坚固,长骨中空,有龙骨突,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环节四:继续探究鸟类的其他与飞行有关的特点。

  鸟类在空中飞行时需要的氧气量很大,大约是静止时的20多倍,那么它的呼吸系统有怎样的特点才能满足这么多氧气的需求量呢?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这些气囊与肺相通,分布在内脏器官之间,有的还突入到骨的空腔里观察鸟体内的气囊分布示意图。

  双重呼吸:呼吸一次,氧气两次经过肺,进行两次气体交换。(鸟类独一无二)

  气囊作用大

  辅助肺进行呼吸,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满足飞行时对氧气的需要?减轻身体比重

  减少内脏器官间的磨擦?散发体内热量

  除此以外,鸟的心跳频率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功能强,可快速产能以补充飞行时能量消耗。

  小结:鸟的主要特征:(1)体表覆羽;(2)前肢变成翼;(3)有喙无齿;(4)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八年级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书下注释阅读文言文,能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讲述故事。

  2、学习本文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3、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并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入:船:用船(名作状); “载”字读四声zài,不读zǎi。当表示“年”时读zǎi,如“三年五载”。“一年半载”。而表示交通运输时读zài.如“装载”。 “以”连词,相当于“而”。

  至则无可用:到了:却

  庞然:巨大的样子。

  以为神:把(它)作为

  蔽林间窥之:躲藏偷看

  稍出近之:稍:渐渐;近:靠近

  慭慭然:yìn:(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相知:不了解对方;相:一方对另一方

  虎大骇:hài害怕

  远遁dùn:远远地逃跑

  以为且噬shì己也:以为:认为;将:咬

  然往来视之:然:但是;往来:走过来,走过去。

  觉无异能者(特殊的本领) ( ……似的)

  益习其声:渐渐

  终不敢搏:始终

  益狎:xiá益:更;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荡倚(yǐ)冲冒:摇晃,依偎;冲击顶撞。

  驴不胜怒:shèng)能承受

  蹄之:用蹄子踢

  虎因喜:因此

  计之曰:盘算;考虑这件事。

八年级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七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教材没有给出电能明确的定义,而是从社会日常生活生产中常见的获得电能和使用电能的例子来引出电能和学习电能的,突出了科学与社会和生活的关系。教材从电能的来龙去脉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学习电能。教材举了大量的例子,用了大量生动活泼的图片来说明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深刻地体味到物理学在促进人类社会现代化中起着的重要作用。然后从不同家庭使用电能多少的不同,电能有多少,来引入电能的单位,从而介绍单位的换算关系。在此基础上介绍电能的测量工具──电能表。介绍电能表的时候先说明怎样读数,再给出电能表铭牌上的一些参数及其意义,给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究以一种途径和方法上的指导。然后紧跟时代步伐,介绍新型、现代化的电能表,把现代新技术及时地引进教科书。教材最后从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的角度给出功的概念。还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或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结果很自然的得出功的单位和能的单位一样。

  在新教材中是第一次单独列一节来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能。新教材中“能”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知识,它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内容的一条主线。“能”的概念在声学、物态变化等内容中有提及,但都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新教材在处理“能”这一知识上有了新的突破,不仅仅把“能”作为新教材一条鲜明的主线,在内容安排上更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触“能”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这一实际,重视学生的生活经历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的作用,光学习能量,然后从量度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定义功,这样一来把功定义为“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量”,这样比旧教材对功的定义,就更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体现了能量是比功更基本的概念。而旧教材在处理能和功上,在学习能的知识之前,先从机械功给出功的概念,此时只能生硬的把功定义为“功等于力乘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即“W=F·L”,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来计算功,教材再没有解释和说明。学生更是觉得非常突然而难以理解和接受。新教材作了光电学后力学的安排,而且在电能这一书里给出了功和能的关系──功是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的物理量。这样安排以后在后面的力学部分学到机械功以及做功与内能的改变的时候,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得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应用;

  ②知道电能及电功的单位;

  ③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收集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知识,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课堂踊跃发言,了解电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从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各种应用来学习电能。

  难点:功和电功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课前利用各种条件收集整理有关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资料,记录家中电表铭牌上的信息。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电能

  一、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来源与应用

  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电能的优点:来源广泛、容易输送、使用方便。

  二、电能的单位

  度、千瓦时(kw·h)、焦耳(J)

  1度=1kw·h=3.6×10J

  三、电能的测量

  测量工具──电能表。

  6读数方法:一段时间内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去的电能。

  四、电功

  功是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的物理量。

  功的单位:与能一样。

  电功: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或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

  教学流程

  课前调查→情景引入→课堂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交流成果、展示资料、发言→引导阅读自学→讨论发言交流→设疑、引发思考、讨论交流→发言交流→引入功和电功的概念→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手边的一切资料,教材、书籍、报纸、杂志、网络等收集以下信息:1.电能有哪些来源?2.电能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3.记录家中电表铭牌上的文字。

  课堂活动

  播放关于能源的多媒体资料,如风能发电、管道输油、水电站、火车运煤等场面。师问:刚才播放的片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答:都是关于能源的。

  师: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电能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的.社会一刻也离不开电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

  板书:第一节电能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到的关于电能的资料拿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整理好,然后在全班展示你们组的成果。

  (生分组交流讨论,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培养合作精神,准备在全班展示和发言。师在小组间巡看,参与学生小组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小组讨论暂时到此,现在请各组发言并展示你们的成果。

  小组1:根据我们组收集到的资料,电能的来源有各种发电机和电池,电能的应用有生活里的各种用电器,如电灯、电风扇、电视机、洗衣机、电炉,电冰箱。展示收集到的图片资料。

  师问: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小组2:我们发现用电器还有空调、电脑,而且发电机有多种,如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

  小组3:我们发现电池也可以分为几种,有干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纽扣电池。

  小组4:我们给电能的来源和去向画了一个方框图(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学生收集到的资料非常丰富,还有各种图片和实物展示)

  板书:

  一、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来源与应用

  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电能的优点:来源广泛、容易输送、使用方便。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给电能的各种来源分类。

  (学生讨论交流)

  师:请各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甲:我们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发电机,另一类是电池。

  生乙:我们把它们分成三类,一类是由动能转化来的,另一类是由热转化来的,还有一类是由核能转化来的。

  师:能不能补充得具体一点呢?

  生丙:风力和水力发电是由动能转化来的,地热发电和火力发电是由热转化来的,太阳能发电和核能发电是由核能转化来的。

  生丁:太阳能不是核能。

  师:太阳能是不是核能呢?

  (生大多数表示疑惑)

  师:好了,太阳能到底是不是核能呢?这个问题当作课后作业,课后查找资料,把它弄清,并说明你的理由。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电能的各种应用也分一分类。

  (学生讨论分类)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么分。

  生甲:我们把它们分成四类,一类是把电能转化为光能,如电灯、电视;一类是把电能转化为热,如电炉、电灯、电烙铁、电饭煲等;一类是把电能转化为动能,如电动机、电风扇、电车;还有一类是把电能转化为冷能,如空调、电冰箱。

  生乙:冷能不算一类,因为没有冷能。

  (到底转化为冷能算不算一类?学生争论,相持不下)

  师:到底转化为冷能算不算一类?这也作为课后作业,向学们课后去查一查资料,特别注意看一看上册的《汽化和液化》中的TST电冰箱,我们下一节课来解决这个问题。

  (指导学生从多种渠道学习知识,进行知识之间的整合。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回答:

  1.电能的单位是什么?

  2.电能的不同单位是怎样换算的?

  (学生阅读思考,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师:请同学们回答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生齐答:电能的单位有:度、千瓦时和焦耳,其中千瓦时和度是一样的,它是千瓦时的学名,其符号是:kw·h,焦耳是物理学中常用的能量的单位,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kw·h=3.6×10J

  板书:

  二、电能的单位6

  度、千瓦时(kw·h)、焦耳(J)

  1度=1kw·h=3.6×10J

  师:那么1度的电能或1J的能量有多大呢?

  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一组图片和数据。

  (打出多媒体投影,列出一组图片和数据,说明1度的电能和1J的能量各能做什么,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抄下的你家的电能表铭牌上的信息,结合教材电能表的内容弄清:

  1.电能表的作用和怎样读数?

  2.你家的电能表的铭牌上各项内容的意思。

  (生分组阅读、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能表的作用和怎样读数。

  生甲:电能表用来测量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生乙:电能表读数时的单位是度,也就是千瓦时,读数时要注意,上面所显示出来的数字的最后一位是小数点后面的数字。

  生丙:电能表并不能直接显示消耗的电能,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是这一段时间前后两次电能表的读数的差。比如一个月消耗的电能,应该用这个月末电能表的读数减去这个月初的读数。

  板书:

  三、电能的测量

  测量工具──电能表。

  读数方法:一段时间内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去的电能。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再讨论电能表铭牌上各数据的含义。

  (学生踊跃发言,师强调指出“600r/(kw〃h)”的含义)

  (请学生介绍新型的电能表,师尽可能鼓励、表扬、肯定学生的发言)

  课堂小测(用投影)

  1.小明家中的电能表月末的示数是3706,月初的示数是3646,这个月他家用去了多少电能?如果电费为0.45元/度。这个月他家应交多少电费?

  2.我家的电能表铭牌上标有“3000r/(kw·h)”的字样,在一段时间里我观察到它的表盘转过了75r,问我家这段时间用了多少电能?

  (培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用投影)有一个同学说水从自来水厂流过来,水龙头有水流出来了,我们就要交水费,而我们的生活用电,电流从发电厂通过火线流过来后又从零线流回上了,而且电流又没有减小,所以我们不应该交电费。你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吗?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并说明应交或不应交电费的理由。

  (放开学生的思想空间,提供各种思维碰撞的机会,开始时小组中有激烈的争论,后来大多数同意应交电费,气氛非常活跃)

  6师: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甲:我认为要交电费,因为搭架电线要花很多钱。

  生乙:而且修建各种发电厂也要花钱。

  生丙:还有火电厂和核电站还要消耗原料。

  生丁:我认为要交电费,主要是因为我们在用电的时候电流虽然没有减小,但是消耗了电能,而获得了光能、声能、热能和动能等我们需要的能量,我们交电费就相当于买电能来用。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求思维的多样性)。是的,我们在用电的时候虽然电流没有减小,但是消耗了电能,而获得了光能、声能、热能和动能等,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这是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我们正是用电能表测量电流通过用电器时做了多少功或者说消耗了多少电能,然后根据做了多少功或者说消耗了多少电能来交电费的。很显然功的单位和能的单位是一样的。

  板书:

  四、电功

  功是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的物理量。

  功的单位:与能一样。

  电功: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或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

  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

  课后作业

  (第1、2、3题都是通过查找资料或调查完成的,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1.太阳能到底是不是核能呢?课后查找资料,把它弄清,并说明你的理由。

  2.电能转化为冷能算不算电能的各种应用的一类?同学们去查一查资料,特别注意看一看上册的《汽化和液化》中的TST电冰箱。

  3.教材P32“动手动脑学物理”

  1、2题。

  4.配套《新学案)P46,第7、8题。

八年级教案12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来自江苏物理(八上)第五章第二节。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来引入一个利用比值定义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速度也是学生学习物理以来首次遇到利用公式进行物理计算,所以对速度概念的理解会影响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过程方法:知道速度概念是一种比值,利用比值的方法可以定义物理量。

  情感态度: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骄人成绩,让同学们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荣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两种常见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

  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

  设计思路:速度这一节课表面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也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到比较的方法,用到了利用比值来定义的物理量的方法,学生亲身感受到这些物理方法,研究问题带来的便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自觉的使用这些方法,在以后学到如密度、压强、比热容、热值等物理量的时候也会自然联系到这种方法。

  速度单位的换算,常见速度值得介绍,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速度的理解,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知识紧密相连,让物理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便于学生更好地建构速度概念,在头脑中形成物理概念以及今后运用物理概念。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把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开始,教师都要力求设计适当的问题,构造物理情境,并通过有意识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教学器材:

  用白纸折成纸盘和纸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在线,讨论快慢

  师:同学们见过猎豹和蜗牛吗?见过他们移动的样子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猎豹和蜗牛运动的模样。

  多媒体展示:猎豹、蜗牛等运动的模样。

  师:同学们看一下,他们运动时的情景一样吗?运动的快慢情况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运动的快,一个运动的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如何比较的?

  生:……

  师:如果有人问你,一辆轿车行驶了5千米,一辆卡车行驶了2小时,问那辆车快?你如何回答?

  生:无法回答,因为缺少条件。

  师:对,物体的运动有快慢之分,然而单独用路程或时间都无法进行快慢比较,那如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下面我们就将要研究一下物体运动的快慢的问题。

  分析:

  虽然同学们在生活中多有接触速度的概念,但是没有经历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没有对于物理学中引入速度这一物理量有充分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中运动的场景到课堂上比较纸锥运动的快慢,通过猜想、实验讨论,尽可能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如果科学的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不能仅凭感官判断,要通过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来判断,这也使学生受到科学的教育。

  二、实验分析,比较快慢

  活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师:取两张16开的纸,分别做成大小不同的纸锥。

  师:若将它们从同一高度释放,猜想一下,哪个纸锥下落的比较快?

  生:大的

  师:同学们猜想的是否正确呢?

  生:实验

  师:那同学们能不能先设计一下实验方案?同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

  学生设计并讨论

  师:总结归纳方案学生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说你们的方法。

  生:相同时间比路程

  生:相同路程比时间

  生:我们让不同纸锥从不同高度下落。我们不会比?

  师:这位同学非常好,提出问题,有那个小组也做到这种情况没有?谁有办法解决吗?

  学生共同讨论

  生:比较速度,测出路程和时间,路程除以时间就是速度

  分析:通过纸锥落地实验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让学生对运动快慢有直观感受,分析速度概念先从学生前概念开始分析,因为学生对于运动快慢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这种方法再现引入速度概念的`过程。

  三研究需要,引入速度

  师:s/t也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这个比值可以用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物理学中利用速度这一物理量来描述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师:学生自学书P:109页,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速度?

  2、速度的主单位?常见单位?

  3、速度的公式?

  4、分析在比较不同时间不同路程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时候,必须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入了速度的概念,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后也加深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得到速度概念后,还要进一步了解它的计算公式、单位、常见数值、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速度数值的物理意义等。学生通过进一步学习了解速度的核心知识,为以后的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四、加深理解,解决问题

  课本上114页例题,完成解题步骤。第一次进行计算题的教学,应严格要求,对格式作出规定:

  1,。已知:

  2.公式

  3.代入数据:数据后面要带单位,这时区别小学及初一数学课的唯一的地方,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4.计算结果

  已知:s=180km,v=100km/h

  求:t

  解:由v=s/t 得 t=s/t=180km/100km/h=1.8h

  答:汽车需要1.8h可到达上海。

  分析:

  利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题很多信息不是在题干中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图形得到的,解题时强调解题规范,这为以后的计算题解题规范打下基础。通过解这道计算题,学生也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八年级教案13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生字、生词并积累下来,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2、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重难点:

  1、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

  1、常识介绍。(阅读“基础训练”P12,了解作者及书信格式)

  2、完成“基础训练”-------语言积累(1---3题)。

  二、视频朗读(PPT)

  三、自读感知。(PPT)

  1、自读课文,画出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细细体味。

  2、巴特勒为何征求雨果的意见?

  3、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雨果怎样烦人思想感情?

  四、课文研读,合作研讨。(PPT)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

  2、雨果在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时用了不少反语,找出这些反语,思考这些反语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3、这封信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然后才写侵略者对其焚烧洗劫,这样安排材料有何好处?

  4、雨果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属于人类的”。对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五、拓展延伸

  1、以给雨果写一封信的形式,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八年级教案14

  学习目标:

  1、参与调查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热爱科学、关注生命的美好情感。

  一、情景导入

  列举说己的日常生活中与动物相关的活动。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你想进一步了解身边的生物吗?你知道生物仿生的奇迹吗?你了解高科技生物工程的创举吗?(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知道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调查报告,结束后,推举部分学生就“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进行班内展示:

  提示:

  ①食用动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如牛肉、羊肉、鱼类等;

  ②动物在娱乐和旅游中的作用;

  ③动物在医药保健中的作用;

  ④列举一日生活中与人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动物;

  ⑤农村养殖业的意义和前景。

  学习任务二:探讨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应用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P50-51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生物反应器?

  (2)利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的物质有哪些好处?

  (3)利用生物反应器只能生产药品吗?还可以生产哪些物质?

  (4)课文中有关动物与仿生的实例,你能解释吗?

  (5)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与仿生的实例?

  (6)你认为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全班进行交流,并得出结论,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3、你认为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请列举仿生学方面的成功事例。小组成员先进行思考,然后进行讨论。

  三、系统

  动物在与人类生活中的关系,你有哪些收获?得到了哪些启示?

  四、诊断:

  1、选择题:

  ①下列关于生物反应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只能生产一些药品

  B产品的作用效果显著(或者活性高)

  C生产成本低,效率高

  D设备简单,能减少工业污染和环境污染

  ②下列属于动物在旅游和娱乐中的作用的是;

  A乳房生物反应器

  B赛马、打象球、斗牛、演马戏

  C仿生研究

  D蚕吐丝、丝织绸、绸制衣服

  ③科学家通过对动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和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

  A生物反应器

  B仿生

  C仪器制造

  D学习行为

  ④北京8奥运会主会场的建筑被称为“鸟巢建筑”,下列关于“鸟巢建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鸟巢建筑”是一种生物反应器

  B“鸟巢建筑”利用了仿生学的原理

  C“鸟巢建筑”美观但是不够耐用

  D“鸟巢建筑”为危险建筑

  二、非选择题:

  1、通过调查我们知道,动物可以为人类。

  2、利用生物反应器来恒产人类所需要的某种物资,好处有: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以动物乳房为主要“生产车间”的新兴产业得以发展,其意义可概括为。

八年级教案15

  复习提要

  1、 语言积累和运用。

  2、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古诗词阅读。

  4、 作文复习。

  重点

  1、 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文言文,生在朗读、背诵。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

  4、 学会审题,并结合学习生活实际,选取典型的材料进行作文,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及写作技巧。

  难点:

  1、 关键词语的揣摩。

  2、 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 理解诗歌的意境。

  4、 作文的选材立意。

  课时划分:

  1、 积累与运用(1课时)。

  2、 现代文阅读(1课时)。

  3、 文言文阅读(1课时)。

  4、 作文(2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1、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2、复习古诗、名句的默写。

  3、仿写句子。

  4、复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辨别和运用。

  复习过程

  一、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关键词语,让学生读、抄一遍,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拼写规则,特别注意平常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多音多义字的读音。

  如: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鳞次zhì( )比 风靡( )yùn( )含 tuí( )唐 狼jí( )

  二、学生复习要求背诵古诗和名篇。

  1、学生诵读本册要求背诵的古诗。

  2、教师指导学生熟记一些名句,会默写。

  3、掌握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

  A、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泊秦淮》

  ,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B、《登飞来峰》一诗表达诗人身在高处的独特感受的句子是: ,

  吟诵《泊秦淮》中“ , ”,诗人杜牧借题发挥,抒发了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之情。

  三、明白仿写的意义及方法。

  1、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只要被模仿的是句子的形式,不管是单句或复句,都列入仿句。

  2、仿句考查的知识点:

  (1)、考查同学们对语法、修辞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同学们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句子。

  例如: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目从句式上看是陈述句。在修辞上运用了比喻,同学们要注意比喻运用的得体,比喻的艺术贵在创新,要寻找新鲜、活泼的喻体,保持上下文的协调性。如:希望就是一颗永不陨落的恒星。希望就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2)、考查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多妩媚;月亮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燕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是问答式的仿写,在回答上运用拟人的修辞,要求天下们针对性进行回答,有一定的开放度,但是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回答对象的特点。如:我纯洁的心灵多明亮;我奋斗的人生极美好;我燃烧的青春极辉煌。

  (3)、是对同学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检测,包括道德素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例如: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这道题既是续写又是仿写,要求同学们对句子进行仔细分析品味,揣摩出句中所阐明的意义。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如果……就……)及修辞(比喻、排比)外,尤其要注意句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奉献精神)。这就要借助自己的感悟,写出富有生活哲理、启迪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句子。

  四、仿写练习训练。

  如:仿照例句,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没有泥石的聚积,就没有高山的巍峨。

  没有 _____________的聚积,就没有 。

  2.仿写下面划线的句子。

  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

  秋高气爽,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照句子,从“成功/失败、得意/失意、顺境/逆境”三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也可自拟一组)仿写句子。要求:1句式基本相同;2修辞手法基本相同;3语意通顺。(2分)

  例: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

  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仿:朋友是什么,朋友是 。

  朋友是 。

  4.仿照例句,运用比喻,另写一组句子。(可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句意须前后关联,字数不一定与原句相同。)(4分)

  例: 一棵树,

  是一艘大地的船。

  大地的船,

  为春风升起绿帆。

  五、练习卷巩固。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

  1、 本册书中的课内讲读课文。

  2、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 联系自己的生***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复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1、 指导学生再次把握各讲读课文的文章脉络,理清思路。

  如《最后一课》体裁小说,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以“我”(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表现了法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教师让明确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或更具深刻的含义。

  2、指导学生如何去理解在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深刻含义。

  A、上下文的联系。

  B、词语句子的言外之意。

  C、作品的写作背景。

  如:《阿里山纪行》

  “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三、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1、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划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并能结合主题思想有较深的理解。

  如:《背影》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

  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2、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方法有:

  A、 看文章的题目。

  B、 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C、 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

  D、 分析人物的性格。

  E、 综合各段段意。

  F、 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

  这些方法要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感悟,去理解,去运用,多做专题训练,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四、联系自己的生***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1、教师在“阅读与思考”上指导学生,如何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文章。

  创作源于生活,我们读到的一些文章,往往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似曾相识,甚至有的学生好像自己亲身经历过。这时,我们就可联系自己的生***验,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态度,评价文章的真、善、美,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感受。

  如:《我的母亲》

  A、四个片段作者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B、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五、小结

  要提高阅读能力,一定要多读,多想,多训练,运用教师教给的阅读方法,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课堂上大胆质疑,讨论归纳,提高阅读能力,积极参与。

  六、练习试卷巩固。

  第三课时

  复习内容

  1、 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2、 文言文翻译。

  3、 文言文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4、 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5、 重要的作家作品常识。

  复习过程

  一、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文言文实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方法解释,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这些词的词义古今变化不大,容易掌握。但有一些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万万不可望文生义,以致造成错误。这些词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 古今异义。

  有一些词,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已毫无关系,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也有一些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该加以注意。

  如“乃记之而去” “去”的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到……去”。

  (二) 一词多义。

  有一些词,有它本来的意义,另外一些还有引申义,这造成词的多义现象。

  如 “何以都不闻消息”, “都”,“总、竟”的意思。“都不哭”,“全、都”的意思。

  (三) 词性活用。

  有一些词,通常用为一种词性,但有时活用为另一种词性。

  如“子敬素好琴”的“琴”原来是名词,但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弹琴”。

  (四) 汉字的通假。

  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如“圣人非所以熙也”“ 熙”通“嬉”,取笑的意思。假借字的产生,大约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本来有一个正字,但是写书或抄书的人由于一时笔误,写成了别一个字,后来相沿下来,得到社会承认,或者由于地方习惯,写成了另一个字。第二种原因是本来没有正字,从一开始就借用某一个字。

  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

  二、文言文翻译

  为了理解文言文的大意,要先把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文。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的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文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非咨询不穷其致”的“穷”即“追究”。

  2、留。即文言文中沿用至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以及人名、物名、地点、官名、书名、年号等专有名词可按原文予以保留。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是人名,均按原文不变。

  3、换。即指文言文中有的词的意义,现在已改用其他词来表达,或者有的词虽然有的词还用,但已改变了意义,都要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词语。

  如:“但少闲人”译为“只是缺少”。

  4、省。即指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无法用相应的现代汉语来翻译,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义的可省去。

  如:“寡人反取病焉”,“焉”语气助词,可不译省去。

  5、调。即指文言文中某些特殊的句式,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语序。

  如:“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译为“以全石为底”。

  6、补。文言文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不闻消息”译为“不闻(其)消息”

  三、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四、重要作家作品常识。如《小石潭记》、《晏子使楚》等。

  五、文言文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1、老师指导学生复习各单元出现的文言文。

  A、重点掌握的字词。

  B、翻译全文,并重点理解一些句子。

  2、配合练习加以巩固。

  3、课后练习试卷。

  第四、五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写话题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写作方法,引导构思方式。

  课前准备:范文两篇。

  教学过程:

  (一)话题作文的概念

  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揭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限制范围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的'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话题作文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所提供的话题情境和内容范围,写一篇或记叙文,或议论文,或说明文,或其它形式的文章。

  (二)话题作文的特点

  1.话题作文提供的话题一般是考生所熟悉的或应该知道的,对这一话题,学生能有所感触,能有话可说。

  2.所提供的材料是由头,材料引出划定的写作范围和思考对象,考生可以由材料出发,但又不机械地拘泥于材料,而是要走出材料来写。

  3.话题作文的内容不作较死的限制,要求比较宽松,显得比较宽泛,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拓开写作思路,走出就材料写材料的狭小空间,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

  4.文体淡化更为彻底,在文体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内容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避免了大家共写一种文体、单调专一,限制学生选择的现象。

  5.话题作文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较为灵活。文章的字数较以前放得更开,一般不少于600字。

  6.话题作文不限定文题,考生可以依据话题材料和自己的选材特点、文体特点自拟题目,展示自己文题的个性。

  (三)1.研读提示语,进行创造性思维

  “话题作文”的提示语往往为写作方面提供了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提示。这些近乎清楚的“暗示”隐含着各种信息,有利于同学们进行发散思维,创新和想象。研读提示语要反复咀嚼,仔细品味,丰富的联想。

  2.选准切入口,确定文章的主题

  在总话题的规定下,在诸多的内容中,选择自己最有感受的,最有话可说的内容来写。不少学生面对话提往往有一种茫然而无从下手的感觉,怎么办?最好的办 法是“大题小做,以小见大”。

  3.确定文体,发挥特长

  话题作文的文体往往不限,如此我们就可以根据选材和立意选择最适合,最有效,自己最能驾驮的文体来写。比如,如以“诚信”为话题, “一分病历”用的是就诊记录的形式,“诚信的自述”用的是自我介绍的形式,“小白兔的朋友们”用的是童话。

  4.拟好题目,引人入胜

  “话题作文”往往自拟题目,拟好题目,能使文章锦上添花。题目的拟定要根据文体,内容。中心要反复推敲,尽量要做到简洁,明确,生动,新颖。“话题作文”一般不能以话题为题目,因为这种题目太笼统,更谈不上新颖独到。

  话题:沟 通

  王生想借邻居家的斧头来用。

  在去邻居家的路上,他想,邻居会把他的斧头借给我吗?那个斧头可是他新买的,他舍得吗?他本来就不是个大方人,上次我向他借犁,他就说犁坏了。这一次他肯定不会借给我,一把斧头都不愿意借,这个邻居也当得太无情无义了,以后我要是出点别的事,让他帮忙,他更不会帮了,这算什么邻居!

  王生边走边想,越想越气,他怒气冲冲地敲开了邻居的门,对邻居说:'留着你的斧头自己用吧!'然后扭头就走了。邻居莫名其妙地站在那里。

  写作要求:

  王生的问题是出在和他人非常严重地缺少沟通,沟通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在整个社会都很重要,请以“沟通”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思路领航

  1) 续写故事。邻居不知哪里得罪恶了王生,便追到王生家问个究竟,王生便把自己在路上所想的一切和盘托出,邻居恍然大悟,赶快解释并把斧头送到门上,两家从此成为好邻居并影响了其他人,整个村庄成为安宁祥和的幸福村。

  2) '沟通'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必要之路,可以想像一篇'鸡犬专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故事。比如一个现代人穿越时光隧道到达远古社会,他游历了几个相邻而无来往的部落,发现了许多趣事……

  3) 从现代社会中人们?“沟通”的态度--某种意义上,沟通亦即开放--对国家、民族发展的作用。

  4) 达到相互沟通是人们的良好愿望,但生活中有好多事难隧人愿。老黄是某局局长,老张是某名牌大学的知名教授,老巩是演艺界中的大腕,他们三个同住一幢楼中。他们都想进行沟通:有的想利用别人的权力,有的想利用别人的名望,有的凯觎别人的钱财,结果是……

  范文:沟通的终结者

  关键构思

  1. 以'终结者'喻指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沟通所造成的障碍。

  2. 将一代通信技术发展前后人们沟通的情况进行对比。

  在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电脑、传真机、移动电话、网络等科技产品已广泛地被人接受,并完全地融入到了人类社会中。当您有事儿要告诉另外一个人时,您可以打电话;甚至可以打开电脑,敲一通键盘,给他去个E-mall ……如此之多的联系方式,真是让人眼花缭乱,令人不知所措。但不知您发现没有,从始至终的交流过程中,您没有跟一个人见过面,跟一位真正的人说过话,您面对的只是毫无表情的机器。往往地,我们总能看见人们'抱着'电话机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叫、一会儿跳;或是在不断变换画面的电脑屏幕前大呼小叫,作痛苦状,作失望状,作兴奋状……

  今天,这些机器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在我们快乐地抱着它们,并渐渐离不开它们的同时,我们面对面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了。

  我们曾以我们日益先进的科技水平而骄傲,我们也为这个年代缺少人情味,缺少亲情而苦恼;数字化世界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数字那冰冷无情的一面。

  我小的时候住在湖北的一个小镇里,那时各家都还没有装电话,只是靠着串门、聊家常来传播消息。小伙伴们也都乐衷于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的日子。那时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很充实,很有人情味。

  现在我来到了北京--一个繁华、拥挤的大水泥城中,却时常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迷失自己,感到孤独、空虚……

  如今的人们情愿和千里之遥的陌生人在网上聊个热火朝天,也不愿对近在咫尺的老邻居问声你好。

  在城市人之间越来越冷漠的时候,网上社区却越做越火:想找亲情吗?去网上社区;想倾诉衷肠吗?去网络社区聊天室;想找朋友吗?去网上社区交友中心……

  我们渴望沟通。但在现实中得不到沟通的他们无奈只好用一种虚幻的交流来慰藉自己那空虚寂寞的心灵。

  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在不远的未来,人们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人们不再需要开什么会议,因为有了可视电话;人们不再上班,只要在家里打开电脑上网进入公司的网站便可以了;人们不再上学,网络会教给学生一切;甚至,人们不必再去相亲,因为,现在网络爱情就已经出现了……

  也许从电话发明的那一刻起,它便注定要成我我们沟通的终结者……

【八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生物教案11-14

八年级音乐教案07-06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12-30

八年级物理惯性教案12-12

八年级语文教案12-09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7-15

八年级光的反射教案12-29

八年级物理教案12-28

八年级物理质量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