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教案

时间:2022-12-24 08:45:05 教案 我要投稿

《比例的意义》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例的意义》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比例的意义》教案(通用15篇)

《比例的意义》教案1

  一、知识与技能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辨别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领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

  分析及解答:(1)

  ;(2)

  ;(3)

  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

  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活动2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xx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高h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1)能否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3)能否比较深刻地领会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分析及解答:(1)

  ;(2)

  ;(3)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

  活动3

  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 相邻的两条边长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师生行为:

  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顺利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活动4

  问题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

  问题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师生行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分析及解答:

  1、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

  2、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

  ,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的值.

  解:(1)设

  ,因为x=2时,y=6,所以有

  解得k=12

  因此

  (2)把x=4代入

  ,得

  三、巩固提高

  活动5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8.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y=2时x的值.

  2、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学生独立练习,而后再与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

  四、课时小结

  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

《比例的意义》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一)复习准备

  1.求比值:

  2.请你找出比值相等的两个比。

  1.2∶0.4 24∶8 6∶2 1.2∶0.4 24∶8

  (二)学习新课

  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80千米,第二次6小时行240千米,请你说出第一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

  板书:80∶2

  再请你说出第二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

  板书:240∶6

  师:现在你分别求出两个比的比值。(学生口述,师板书:80∶2=40,240∶6=40)

  师:你们观察一下两个比的比值怎么样?这两个比之间有没有关系?(学生互说)

  得出:第一个比的比值是40,第二个比的比值也是40。因为比值相等,所以比就相等。(老师板书:两个比相等,可以用等号把两个比连起来。)

  教师把80∶2和240∶6中间用等号连起来,然后边指着边说:“像这样的式子在数学上是什么概念呢?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比例的意义。”(老师板书课题)

  师:至于什么叫比例以及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组成比例的条件,请你结合思考题看书自学。(告诉学生页数,从第几行看到第几行。)

  思考题:

  1.什么叫比例?

  2.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组成比例的重要条件?

  采取自学→两人讨论→集体讨论。

  师再次强调组成比例的条件:

  A.必须是两个比。

  B.两个比的比值必须相等。

  C.必须是一个式子。

  最后得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老师将板书完整化)两个比表面上看不同,其实质是相同的,也就是比值相同。那么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式,关键是看比值是否相等,只要比值相等就可以组成比例。

  师:上面那些比符合比例的意义吗?能否组成比例?(学生说,老师连线或让学生连线。)

  比例还有其它书写格式吗?请同学们看,老师怎样写。

  (三)巩固反馈

  1.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1∶3和3∶9( )

  (2)60∶30和160∶80( )

  (4)0.2∶0.4和1.6∶4( )

  并组成比例。(学生先写再说)

  3.随意写比例,互相查看。(至少写2个)

  第二部分:比例的性质

  (一)讲授比例的性质

  让学生观察:在比例里有几个数?这几个数叫什么?这几个数有没有区别?

  学生发言,老师小结:比例是由两个比组成的,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比例的项(老师边指边说),靠近等号的(中间的两项)两项叫内项,两端的两项叫外项。如:

  请你指出黑板上比例中的内外项。

  现在请你做一件工作:先算出两个外项的积,再算出两个内项的积。算完以后你发现什么规律?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

  通过以上几道题,使学生看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个规律我们把它叫做比例的性质。(老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师:这个规律是在什么前提下成立的呢?必须是在比例里,才能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你们说说什么叫比例的性质?这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第二个内容。

  师: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时,比例的性质如何理解呢?

  80×6=2×240 1.2×8=24×0.4

  即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用字母这样表示:

  (二)课堂练习

  (放幻灯片)

  (1)用比例性质验证你所写的比例是否正确?

  (2)用2,8,5,20四个数组成比例。

  (3)填适当的数。

  3∶18=5∶( )

  为什么填30?有几个答案?

  4.8∶0.6=( )∶2

  为什么只能填16?

  12∶( )=( )∶5

  有几个答案?

  (4)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是80,那么这个比例中的内项积一定是几?为什么?

  (5)在比例中两个内项分别是45和2,那么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积应该是几?为什么?

  (三)课堂总结

  (学生小结这节课所学内容。)

  1.质疑:(学生、老师质疑)(幻灯片)

  ①表示两个相等的式子叫比例。对吗?

  2.思考题:

  (1)根据30×3=45×2写比例式。

  (2)求x:

  12∶30=8∶x

  能不能应用今天所学的内容解决?怎么解决?比例的性质还可以应用在什么问题上?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案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设计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问题。本教案分为两部分,先教授比例的意义,再教授比例的性质。

  第一部分,首先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再通过例题,用汽车两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老师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还安排了四个数组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性质。首先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下面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另外,在学生没有提出问题的情况下,老师出了两道题,目的是巩固对比例意义的认识与理解,最后老师出的思考题,为解比例做铺垫工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自学与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老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做些调整,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按照这个程序教学是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例1、例2,练习一第1、2、3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受到“实践出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关键:

  观察众多的实例,概括出比例意义的过程;找出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的规律。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一)教师出示投影,结合画面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看了我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美吗?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幅员之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科学家在研究很小很小的生物细胞时,想清楚地看见细胞各部分,就要借助显微镜将细胞按比例放大。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页复习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5:2.7。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合作互动,探求共性。

  先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完成“活动内容1”。

  活动内容1: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有意义的比。

  (2)观察写出的比,哪些比能用等号连接,为什么?

  (3)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这样的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然后让学生汇报活动情况,小学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结合学生回答,教师任意板书几个比例式。(如80:2=200:5, = ,2:5=80:200,5:200=2:80……)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抽象概括,及时巩固。

  (l)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以上比例式,概括出共性。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完成第2页“做一做”,并说明理由。

  (4)让学生自己举出两个比例,并说明理由。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l)让学生查阅教材,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内项”、“外项”。

  (2)让学生观察自己刚才举的比例,找出它的内项、外项。

  (3)引导学生观察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外项和内项的位置又是怎样的?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让学生小组活动完成以下活动内容2:

  活动内容2: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如上面发现的规律?

  ③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④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活动情况,认识到任何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都存在相等的关系。

  (3)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完成板书。

  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

  1.完成练习一第1题区别比与比例。

  2.先让学生解答第2页“做一做”第l题,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仅可以应用比例的意义,而且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3.完成练习一第2题。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四、全课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3题。

《比例的意义》教案4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教材40—41页《比的意义》。是“比和比例”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在安排此内容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数学课程准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联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比分为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比值的意义和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今后学习比的其它知识和比例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

  3、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同时领悟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技能目标:

  1、能正确的求出比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主要学习方法及教学策略分析:本节课用创设情境法,从学生身边熟悉身体结构提取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用身体中的头部长和身长两个数量比较成为教学的起点,逐步引出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的教学,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自学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比的意义》一课概念不仅多而且也琐碎,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内容,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师做好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自学中体会、练习中感悟、讨论中明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多媒体出示)

  1、填空。速度=( )÷( )单价=( )÷( )工作效率=( )÷( )

  2、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二、情境导入。(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测量了自己的身体各部分的长度,谁来说一说?师:老师也查阅了赵凡的一些资料,我们来了解一下,好吗?

  多媒体出示课件(课本主题图片)

  同学们,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用算式表示赵凡同学的头部与身长的关系吗?

  生:20÷160、表示头部长是身长的几分之几?

  生:160-20表示身长比头部长多少厘米?

  生:160÷20表示身长是头部长的多少倍?

  师:除了用算式表示头部长和身长的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还有一种方式也可以表示出头部长与身长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新方法——比(板书:认识比)

  2、借助教材,感知概念

  师:求赵凡头部长是身长的几分之几用25÷160还可以说赵凡头部长与身长的比是25:60身长时头部长的几倍还可以说身长与头部长之比师160:25师:同学们25:160和160:25这两个比一样吗?

  生:不一样,25:160是头部长与身体的比160:25是身长与头部长的比

  师: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意义就变了。

  师:你能不能试用比说说赵凡身体其他两者之间的关系?

  指名发言

  师:刚才我们所说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都是同类的量,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练习这样的例子

  3、探究不同类量的比

  多媒体出示:赵凡3分钟走了330米,赵凡的行走速度是多少?

  问:速度可以怎样求?330÷3=师:这时候我们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可以说路程和时间的比是330:3师:除了相同的量可以可以用比,不同类的量只要有相除关系就可以用比表示

  所以我们把两个数相除也叫做两个数的比。

  练习:用比表示练习

  4、自主学习交流成果

  同学们打开可本自学比的其他知识,交流学习成果。

  小练习

  5、探究比、除法、分数的关系

  1、讨论交流他们之间的关系

  2、0可以是比的后项吗?

  3、比赛中的0和比有关系吗?

  ①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和除法算式中的什么?

  三、思维拓展,感知数学无处不在。

  1、生活中的比,人体中有趣的比。

  人的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1;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身高与胸围长度的比大约是2:1;人的体重与血液重量之比大约为13∶1。

  先自读,后同桌互读,理解内在含义。

  五、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想着节课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同桌听,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告诉老师,我们一起来解决。

  板书设计:比的意义

  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

  头部与身长的比25:160路程与时间的比330:3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100 : 2 =100 ÷ 2=50前项比号后项前项除以后项比值

《比例的意义》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路程(千米)

  1 :90

  2 :180

  3 :270

  4 :360

  5 :450

  6 :540

  7 :630

  8 :720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 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2) 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3) 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比例的意义》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

  (2) 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3) 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4) 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教师板书:商不变

  (二)成反比例的量

  1.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如下表.

工效(个)




10




20




30




40




50




60




……
时间(时)

60




30




20




15




12




10




……




  2.教师提问

  (1)计算工效和时间的乘积.

  (2)这一组题中涉及了几种量?谁与谁是相关联的量?

  (3)请你举例说明谁与谁是相对应的两个数?

  (4)在这一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举例说明)

  3.小结:有什么规律?(板书:积不变)

  (三)不成比例的量

  1.出示表格

运走的吨数




10




20




30




40




剩下的吨数




90




80




70




60




总吨数(和不变)




100




100




100




100




  2.教师提问

  (1)总吨数是怎样得到的?

  (2)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它们又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运走的吨数少,剩下的吨数多;运走的吨数多,剩下的吨数少;总和不变

  (四)结合三组题观察、讨论、总结变化规律.

  讨论题:

  1.这三组题每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在变化过程当中,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

  共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第一组商不变,第二组积不变,第三组和不变.

  总结:

  3.分别概括

  4.强调第三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叫做不成比例

  5.教师提问

  (1)两种量成正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两种量成反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五)字母关系式

  三、巩固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一种圆珠笔

总价(元)




1。2




2。4




3。6




4。8




6




7。2




支数




1




2




3




4




5




6




单价(元)




1




2




4




5




10




支数




100




50




25




20




10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说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

  (3)每组等式说明了什么?

  (4)两种相关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当速度一定,时间路程成什么比例?

  当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当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长方形的面一定,长和宽

  4.修一条路,已修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反比例的关系,要抓住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是本质.

  五、课后作业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

  (二)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六、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教案7

  教学目标:

  1、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 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 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⑴ 3:5 18:30 ⑵ 0.4:0.2 1.8:0.9

  ⑶ 5/8:1/4 7.5:3 ⑷ 2:8 9:27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 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 。

  (课件显示:“3:5”与“18: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

  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5、 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读一读,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

  (二)练习

  1、 出示例1 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一次

  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数(元)

  1.2

  2

  买的本数

  3

  5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一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⑴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⑵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练习1其实是对例题的巧妙补充。]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 课件出示: 3 : 5

  前项 后项

  (2) 课件出示:3 : 5 = 18 : 30

  内项

  外项

  (3)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先出示一组数:3、5、10、6

  再出示: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 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3=10:5

  3、 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同,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⑶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3/5=18/30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四、 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纸2、3、4

  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 :21 和 6 :9

  1.4 :2 和 5 :10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 1/5:4组成比例。

  ①5:4 ② 20:1

  ③1:20 ④5:1/4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4

  =

  12:( )=( ):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全课总结(略)

《比例的`意义》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2、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

  1、什么叫做比?比的书写形式有哪些?

  2、什么叫做比值?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每个星期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会举行什么活动?我们一起说吧。

  (生齐声说:升旗仪式)

  课件出示:升旗仪式的情景

  你们对这个情景已经非常熟悉了,你们对这面国旗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了解吗?

  不了解是吧?那老师告诉大家:

  课件出示并介绍:我们这面国旗的长是2.4米、宽是1.6米。

  提问:你除了在升旗仪式上还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加到过国旗呢?

  指名回答(学校周一升旗时操场上的国旗、会议桌上的国旗、教室后面的国旗、)

  在很多的场合像我们的教室、还有大型的庆典活动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庄严的国旗。

  那么你们知道这些国旗的尺寸大小吗?追问:知道不知道?

  那么下面呢我们看一下老师收集到的一些信息。

  课件出示不同场合下的国旗

  课件出示:不同场合下的国旗

  提问:谁能用最简短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四面国旗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并读出它的长和宽(1)天安门广场的国旗,长5米,宽10/3米。

  (2)学校的国旗长2.4米,宽1.6米。

  (3)教室里面的国旗长60厘米,宽40厘米。

  (4)会议桌上的国旗长15厘米,宽10厘米。

  那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国旗的大小都一样吗?

  师小结:在不同的场合的国旗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追问:它们的形状相同吗?(相同)

  尽管它们的大小不一样,但形状相同。我们看上去每面国旗在我们的眼中还是那么的庄严和美丽,那么的和谐和统一是吗?那么到底按照怎么样的标准才能制作出这种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国旗呢?其实每面国旗的里面是否也蕴含着我们的数学知识呢—比例!(板书课题:比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听清要求:

  先写出图中国旗长与宽的比然后再求出它的比值。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

  提醒: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认真。注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哪个同学愿意和大家来分享你的成果?和大家勇敢的分享你的成果。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汇报并分类板书。

  5:10/3=3/2

  2.4::16=3/2

  60:40=3/2

  15:10=3/2

  大家同意他的计算结果吗?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计算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

  指名回答

  师小结:说的非常好,这是个很重大的发现,这四面国旗它们的长与宽都有变化,但比值都是3/2 。其实呀不止这两面红旗长与宽的比是3:2,所有国旗长与宽的比的比值都是3/2,这在国旗法中有明文规定的

  板书:5:10/3 2.4:1.6

  师:像这样的两个比,它们的比值相等的,也就说这两个比相等,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变成一个等式?

  来大家一起把这个等式念一下(学生齐读)5:10/3=2.4:1.6

  提问:那么谁能根据这四个5:10/3=3/2

  2.4:1.6=3/2

  60:40=3/2

  15:10=3/2

  相等的比也像老师一样写一个等式呢?

  指名回答并根据汇报板书

  我们写的这些等式数学上把它叫做比例。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指名回答

  老师明确:我们把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重点强调比值相等)

  大家齐读两遍,开始。

  学生齐读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的意义

  板书课题

  提问:在读了比例的意义以后,在这句话里你认为那些字非常重要呢?

  指名回答

  教师明确:两个比相等并在这句话的字的下面标上黑点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深入理解比例的意义

  那大家看一看:15∶3和60∶12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对,15∶3的比值是5;60∶12的比值也是1.5,所以说15∶3和60∶12能组成比例。

  那同学们,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啊?对,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追问并出示课件:那同学们,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啊?

  (指名回答)

  大家同意吗?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追问:如果不相等的话,能组成比例吗?

  教学比例的另外一种写法:同学们知道比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分数的写法)像2.4:1.6=15:10这个比例还可以写成2.4/1.6=15/10,这是两种不同的写法!

  (3)、合作探究:在四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数据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找的多,开始吧!

  班内交流:哪位同学说一说你们小组找出来哪些比例?

  同学们真了不起,从这四面大小不同的国旗中,就组成了这么多不同的比例。比老师找的还多呢,请看屏幕

  展示:2.4:1.6 = 60:40 (长:宽=长:宽)

  1.6:2.4 = 40:60 (宽:长=宽:长)

  2.4:60 =1.6:40 (长:长=宽:宽)

  这里能组成的比例还有很多,同学们课下再找出其他的比例吧!

  2、比和比例的区别?

  (1)同学们,以前学了比,现在又学比例,那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下,请看屏幕,“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内探讨,一会儿告诉老师好吗?好,开始吧!

  (2)交流:谁愿意来说一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生答)

  (3)展示:说的太好了,比由两个数组成,是一个式子,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由四个数组成,是一个等式。它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请看屏幕上的表格

  三、智慧城堡

  师小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特别好,我们一起去智慧城堡闯闯关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四、谈收获

  这节课,大家都非常积极和认真,老师相信同学们的收获肯定很多,那谁想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

  五、全课总结:

  师小结:比例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法国著名的建筑物埃菲尔铁塔,希腊雕像断臂维纳斯,还有闪烁的五角星,这些事物之所以能给我们美感,是因为它们的构造都和一个词“黄金比例”有关。希望你们课后能从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比例”,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到那时,相信你们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课后小结

  比例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法国著名的建筑物埃菲尔铁塔,希腊雕像断臂维纳斯,还有闪烁的五角星,这些事物之所以能给我们美感,是因为它们的构造都和一个词“黄金比例”有关。希望你们课后能从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比例”,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到那时,相信你们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比例的意义》教案9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2~3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1、使同学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同学笼统概括能力。

  3、使同学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同学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局部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同学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同学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 2.4:1.6 60:40 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 =2.4:1.6 60:40=15:10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 =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同学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和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 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同学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同学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同学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同学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需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同学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同学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同学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身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同学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同学写成分数形式。

《比例的意义》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什么叫比?

  2、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小黑板)

  12:16 1/4:1/3 和9:12 4.5:2.7 10:6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例1:同学们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观察这些比,哪此能用等号连接?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这些式子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吗?

  (2)归纳比例的意义

  (3)2:5和80:200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4)完成第45页“做一做”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在一个比例里,有四个数,这四个数分别叫什么名字?

  (2)请同们分别找出80:2=200:5和2分之80=5分之200的内项和外项。

  (3)你们任意找一个比例,把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分别乘起来,双可以发现什么?

  (4)指导学生归纳后,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指导学生完成第一46页“做一做”第1题。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创意作业:

  有一房间,窗子的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门的长和宽分别是21分米和14分米,你能用已知的四个数组成多少个比例?比一比哪个同学组成的多。

《比例的意义》教案11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教学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比例的意义》教案12

  教学内容:

  补充有关比例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进一步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3.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措施:

  帮助学生系统整理前几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练习过程中注重分析学生练习情况,加强课堂上对学习困难生的辅导。

  教学准备:

  上传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

  1.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这三部分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3.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

  4.揭示课题: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判断。

  (1)比例是一个等式。

  (2)甲数和乙数的比值是2/3,如果甲、乙两个数同时扩大3.5倍,它们的比值还是2/3。

  (3)比例的两个内项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

  (4)任意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

  (5)如果A╳9=B╳6(A、B均不为0),那么,A与B的比是3:2。

  组织学生思考、交流,鼓励学生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分析推理过程。

  2.根据下面的等式,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

  3╳40=8╳15

  (1)现在已知的是一个等式,等式左、右两边的两个数分别是写出的比例中的什么?

  (2)你能有序地写出所有的比例,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交流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讲评:可以先把3和40作为比例的内项,写出四个比例;然后再把8和15作为内项写出另外四个比例。

  3.判断四个数10.5、5/4、20/21、8能否组成比例?

  (1)要判断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有哪些方法?(根据比例的意义或比例基本性质)

  (2)你认为这里选择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3)指名学生交流后,学生写出比例。

  小结:如果给我们四个数,要让我们判断能否组成比例,一般,我们可以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比较简便。基本方法是先将这四个数从大到小排列,然后用最大数乘最小数,中间两数相乘,看看乘积是否相等,最后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写出不同的比例。

  4.按要求组成比例。

  (1)从2、10、4.5、9、5五个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2)从18的所有约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3)把8和9作两个外项,比值是1/2的一个比例。

  (4)给5、8、0.4三个数分别配上一个不同的数,组成两个不同的比例.

  逐个出示题目,学生练习之前先要弄清题目要求。

  学生完成后进行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评价。

  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导。

  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1 2:0.5=12:( )

  0.3/4=( )/32 7/9:( )=1/2:3/5

  ( )/12=3/18 ( ):4.5=0.4:9

  先让学生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思考并求出括号中的数,然后请学生交流思考过程。

  三、解比例

  25:7=X:35 514: 35= 57:x 23:X= 12:14 X:15=13: 56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a. 96和X的比等于16和5的比。

  b. 45 和X的比等于25和8的比。

  c. 两个外项是24和18,两个内项是X和36 。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吗?

  四、布置作业

  补充相应练习

《比例的意义》教案13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含“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两部分。本节课的内容是这个单元的起始,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比例、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的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还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遵循“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有效学习情境的创造。

  新课伊始,通过谈话激活学生对国旗的已有认识,引出本节课要用的中国国旗的三种不同规格的相关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熟悉的现实情境中,情绪饱满地进入到对比例知识的探究学习中。

  2.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先引导学生依据三面国旗的长与宽写出多个比,再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比值相等,可以写成一个等式,引出比例,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进行归纳总结出比例的意义。

  3.重视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以“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探究为例,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思维互补,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又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渗透情感,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国旗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

  师:这三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

  2.课件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旗仪式上的国旗:长5 m,宽 m。

  操场升旗仪式上的国旗:长2.4 m,宽1.6 m。

  教室里的国旗:长60 cm,宽40 cm。

  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3.导入新课。

  师: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们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结合国旗的知识来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在加强学生对国旗知识了解的同时,有效地引入学习资源,为学生探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提供第一手资料。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自主尝试。

  课件出示教材40页主题图,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写出不同场景中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并求出比值。

  (2)汇报、交流。

  预设

  生1:天安门升旗仪式上的国旗。

  长∶宽=5∶=

  生2:操场升旗仪式上的国旗。

  长∶宽=2.4∶1.6=

  生3:教室里的国旗。

  长∶宽=60∶40=

  (3)感知比例的意义。

  观察写出的比,想一想,这些比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用等号连接的两个比的式子可以怎样写?

  预设

  生1:可以用等号连接,因为它们的比值相等。

  “2.4∶1.6=”和“60∶40=”可以写作“2.4∶1.6=60∶40”。

  生2:可以用等号连接,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说明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

  生3: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比例的意义》教案14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六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把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概括。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铺垫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导入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 3 :5 24 :40 (2) :7.5 :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 :2○3 :6 0.5 :0.2○5 :2

  1.5 :3○15 :3:2○:1

  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 1.5 :3和15 :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先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提问:能不能组成比例?(板书比例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3 :6=5 :( ) 0.8 :( )=1 :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向学生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看开始组成的两个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让学生计算上面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

  5.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2.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

  强调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如果学生有困难,启发用比值相等的方法推算。填写以后,学生回答:为什么填这个数?

  让学生口答结果。提问: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追问: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三、巩固练习

  1. 提问: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2. 完成“练一练”。

  指名4人板演.集体订正.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3.做练习六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再写出比例。提问练习情况并板书,让学生说明“为什么”。

  4.做练习六第2题。

  让学生判断,在练习本上写出来。提问:哪一个比和:4组成比例?为什么,(比值相等,或化简后两个比相同)

  5.完成练习六第3题。

  学生先观察、计算,然后口答,说明理由。

  四、全课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可以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4、5题。

《比例的意义》教案15

  1.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意义的变化规律。

  2.学会判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口述三量关系:

  (1)路程、速度、时间;(2)单价、总价、数量;(3)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口述关系式、老师板书。)

  (二)学习新课

  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请同学们回答老师的问题。

  幻灯出示:

  一列火车1小时行60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3小时、4小时、5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生:60千米、120干米、180千米……

  师:根据刚才口答的问题,整理一个表格。

  出示例1。(小黑板)

  例1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师:(看着表格)回答下面的问题。表中有几种量?是什么?

  生:表中有两种量,时间和路程。

  师: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的?

  生:时间1小时,路程是60千米;2小时,路程为120千米;3小时,路程为180千米……

  师: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就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

  (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表中谁和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生: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我们看一看他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生:时间由1小时变2小时,路程由60千米变为120千米……时间扩大了,路程也随着扩大,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师:现在我们从后往前看,时间由8小时变为7小时、6小时、4小时……路程又是如何变化的?

  生:路程由480千米变为420千米、360千米……

  师:从上面变化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样的规律?(同桌进行讨论。)

  生:时间从小到大,路程也随着从小到大变化;时间从大到小,路程也随着从大到小变化。

  师:我们对比一下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互相讨论一下,这两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组讨论)

  师:请同学发表意见。

  生:第一题时间扩大了,行的路程也随着扩大;第二题时间缩小了,所行的路程也随着缩短了。

  师:我们对这种变化规律简称为“同扩同缩”。(板书)让我们再看一看,它们扩大缩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师:根据时间和路程可以求出什么?

  生:可以求出速度。

  师:这个速度是谁与谁的比?它们的结果又叫什么?

  生:这个速度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它们的结果是比值。

  师:这个60实际是什么?变化了吗?

  生:这个60是火车的速度,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也是路程和时间的商,速度不变。

  驶多少千米,速度都是60千米,这个速度是一定的,是固定不变的量,我们简称为定量。

  师:谁是定量时,两种相关联的量同扩同缩?

  生:速度一定时,时间和路程同扩同缩。

  师:对。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商,也就是比值一定时,它们同扩同缩。我们看着表再算一算表中路程与时间相对应的商是不是一定。

  (学生口算验证。)

  生:都是60千米,速度不变,符合变化的规律,同扩同缩。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扩大和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样的。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叙述一遍?

  (看黑板引导学生口述。)

  师:我们再看一题,研究一下它的变化规律。

  出示例2。(小黑板)

  例2 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如下表:

  (板书)

  按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幻灯)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谁和谁是相关联的量?关系式是什么?

  (3)总价是怎样随着米数变化的?

  (4)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

  (5)谁是定量?

  (6)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生:(答略)

  师:比较一下两个例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师:对。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内容。(板书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师:你能按照老师说的叙述一下例1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

  师:想一想例2,你能叙述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两人互相试说。)

  师:很好。请打开书,看书上是怎样总结的?

  (生看书,并画出重点,读一遍意义。)

  师:如果表中第一种量用x表示,第二种量用y表示,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成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与定量的关系?

  师: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例子吗?

  生:(答略)

  师: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关系,有的是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关系。所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要抓住相对应的两个量是否商(比值)一定,只有商(比值)一定时,才能成正比例关系。

  (三)巩固反馈

  1.课本上的“做一做”。

  2.幻灯出示题,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

  (2)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

  (3)小明的年龄和体重( )。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自己总结,举手发言。)

  师:打开书,并说出正比例的意义。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五)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第一部分:复习三量关系,为本节内容引路。

  第二部分:新课从创设正比例表象入手,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分析、概括,紧紧围绕判断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两个量、商一定展开思路,结合例题中的数据整理知识,发现规律,由讨论表象到抽象概念,使知识得到深化。

  第三部分: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由此验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方法。最后指导学生看书,抓住本节重点,突破难点。安排适当的练习题,在反复的练习中,加强概念的理解,牢牢掌握住判断的方法。合理安排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力争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使学生认识结构不断发展,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做到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教案(通用15篇)】相关文章:

《比例的意义》教案精选15篇12-30

《比例的意义》教案(集合15篇)01-04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2-05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09-27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说课稿07-12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5篇12-24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15篇)12-15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15篇12-10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案12-29

分数的意义教案15篇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