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常用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没有提前做好课件,临时看好后下载的课件,对课件不熟悉,导致课堂内容把握很混乱,跳跃性很大。
对于反问句改陈述句,我只能让学生带入语境去读,去体会,对于“否定词”“反问语气词”,我只是简单提了一下,并没有细细地去讲,这的确有些难。
在讲种葫芦的人说的两句话时,我没有把握住课文内容,顺序混乱了。文章先讲的是: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然后是他和邻居的'对话: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应该抓住这两句话,先讲反问句改陈述句,接着读句子;再问,你认为他想得对不对,谈谈你对这个人的看法,老师引读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对话。最后,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此环节结束后,引出这个人种的葫芦都落了的原因,再读这几个句子。最后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这个人种葫芦失败的原因。
拓展:看到葫芦都掉光了,这个人心情怎么样?
1、他站在葫芦架下,看着枯黄的葫芦叶和掉落的葫芦,____地说:“___________”
2、完成习题,第二年,这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2
从听到职初老师要赛课的消息后,我的心里一直是紧张、害怕的。选哪一课?怎么上好这一课?
我们二年级组坐在一起讨论教学时,我听到龙老师说他上过《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于是我翻开课本,把这篇课文默读了两遍,觉得挺有意思的,就确定了上这一课。
只有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我先认真看了教参,再写好教案,做好ppt。后来我看见赵敏老师在网上看优秀课例,于是我也在网上找优秀课例。但没那么顺利,视频只能看5分钟,vip才可以观看。我又重新找,找到一个课例,我把视频看了3遍,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我都会背了。我把她精彩的地方记了下来,我的教案和ppt也做了改动。
星期二去二班试讲了,二班的孩子还算听话,但我准备的内容只讲了三分之二就下课了,我的心里更慌了。灰溜溜地回到办公室,坐在椅子上,心里乱乱的。这时候,向老师坐在我对面看书。她看上去是那么的知性,我想去请教她,但不忍心去打扰她。星期四就要赛课了,想想还是鼓起勇气去请教了向老师。
向老师先问我上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我告诉她第一课时。于是向老师给我讲了讲第一课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再看了我的教案,告诉我哪些内容可以删除,哪些内容可以整合。生字可以借助字理网。向老师还逐句帮我推敲,哪些句子应该重点讲?哪些语用可以扩展。向老师就这么细心地给我讲了一节课,我的教学方向更明确了,也真心感谢向老师的'指导。
晚上,我又重新梳理了知识点。再次改课件和ppt。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快11点了,我以为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没想到一年级办公室还有两个职初老师在加班。大家都不容易!
星期四上午我又去7班试讲了,这一次依然没讲完。是因为投影仪出了问题,耽搁了几分钟。下午第一节课就正式讲了,心里扑通扑通地跳。
到了中午,我请刘老师帮我看管班上,自己早早地去研课室准备,对着空气又试讲了一次。
上课铃声一响,正式上课了。紧张的我紧张得忘记了紧张,就一点儿也不害怕了。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向学生介绍葫芦文化,让学生了解并喜欢上葫芦。生字讲解太过详细,后面讲解重点段的时候,没有注意示范读。最后生字也没有留足时间来写。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3
由叶校长指导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制定核心目标”的实验课第一轮磨课结束了,从刚开始分析别的老师的案例,到在叶校长的指导下,自己分析教材尝试制定一个单元的核心目标,再到自己备课上课,这一轮的尝试走下来,虽也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但也有了些许的收获。现将这一轮的学习反思总结如下。
实验课题的关键词是“怎样制定核心目标,怎样落实核心目标”,众所周知,我们所上的每一节课都是有教学目标的。在此之前的'语文课堂,我们注重朗读,注重文本内容,注重让学生体会你从课本中感受到了什么,唯独忽略了语文学科最重要的是语言训练。当经过一次次的培训,磨课,我们渐渐明白,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味,语文课不是思品课,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语言训练点,我们的课堂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一节课下来,教给了学生无数个知识点,但每个知识点都是蜻蜓点水,学生掌握得不甚牢固。在我们迷茫的时候,叶校长告诉我们一节语文课有许多个知识点,但却只有一个核心的训练点,只要核心目标定好,一节课都应该为它服务。这个时候,我们豁然开朗,原来语文课也并不是那么的复杂,当每一节课都定好了核心目标,课堂反而变得简单化了。
第一轮的实验课,我选择了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来分析磨课。《我要的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这则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词句的训练。纵观文本内容,有好几个语言训练的知识点。第一自然段有一个教学生把句子写具体的很好的范例,第二三自然段出现了不少的感叹句、反问句与陈述句。再仔细查看课后练习题与园地,课后练习是出现了两组句字的朗读。我在第一次解读文本的时候就以为这两组句子的出现是要学生掌握感叹句与陈述句的转换,以及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所以第一次备课时我的教学目标制定为进一步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尝试把反问句、感叹句转换成陈述句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一次磨课的效果不甚理想,学生对于句式的转换掌握得不是很好,课后,叶校长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课的问题所在:核心目标制定得过高。感叹句与陈述句的转换或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点应该是让学生先认识,但我却直接提升到了运用,难怪学生学起来有困难。
在叶校长的指导下,我修正了这一课的核心目标:认识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第二次磨课,要求降低了,并围绕这个目标设计了充分有效的练习,学生学习的效果还不错。
通过这一轮的实验磨课,我认识到要准确制定好核心目标除了对该文本要深入解读,对于知识点的承前启后也该明白清楚,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地积累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像串珍珠一样把它串起来,随时都能明白这个知识点出现在哪里该有怎样的训练要求。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4
聋校语文教学目的是力图通过音、字、词、句、文等内容的学习,培养聋生听(专指有残余听力的聋生)、看(看话)、读、写、理解与表达语言的能力。而聋童由于听力缺陷以及语言能力的未适时开发,导致其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有相当的难度,同时制约了他对周边人、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影响了自身个性的健康、常态发展。在近几年的聋校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尝试把普通学校新课改中所提倡的营造宽松愉悦的环境,让孩子在参与、活动和体验中,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理念融合在我和孩子们的语文课堂中,让聋哑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语言,在活动中陶冶性情,在参与中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
下面,我以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七册第17课《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为例,谈谈我在聋校课改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种了一颗葫芦,只想着葫芦快快长大,却不懂得要勤于管理,最后葫芦都脱落了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故事内容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聋生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以此理解和把握故事所折射出的深刻的寓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逐字逐句的讲,学生逐字逐句的啃,字句的意思容易明白,故事的内容也不难掌握。但是,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学得
被动,孩子们缺乏主动学习的愿望,文章理解得支离破碎,不能够走进人物内心,更难以理解文章寓意。在这篇课文的处理中,我采用“把教室变成剧场,让大家成为导演和演员,师生共同讲、读、导、演”的教与学的方法来突破。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师:“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的生字词语,也自己尝试着阅读了课文,现在谁能够把课文正确、流利的读出来?
(课的开始,首先给孩子们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以一个主动参与的态度投入课堂。)”
生:轮流开火车读。
(读完之后,师生共同指正、评价、肯定。把评价的权利也交给孩子,让他在给别人指出错误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知识点的'强化。)
师:同学们读的真不错。在读的时候,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生:年轻人种葫芦;葫芦很好玩,我喜欢;葫芦最后都落了…… (请孩子们自由表达,各抒己见,老师则同其他同学一起,及时肯定和欣赏每一位同学的见解。)
师:你们都读得很用心,想的也非常好。那谁能告诉我,那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最后都落了?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年轻人的庭院吧!
(同学们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大致情节。老师再把关键性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孩子们的兴趣进入下一个环节。)
接下来,老师随手在教室的地板上画了一幅图:一个古代的小庭院,一个葫芦架,挂满了可爱的小葫芦。老师则摇身变成了一个手拿香扇、悠闲懒散的古代书生。
生:全都哈哈哈地乐了,马上把教室变成了古代的小庭院,把自己变成故事中的人物,而且跃跃欲试。
(这幅图不是画在纸上,也不是画在黑板上的,而是画在教室的地板上,这样营造出的就是一幅立体的场景:一个小院落,一架可爱的小葫芦,一个悠闲的古代年轻人。聋哑孩子由于听觉能力的丧失,促成了视觉捕捉和感受能力的敏锐,还有手及其他肢体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所以说,他们对于“表演”这种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来表达内心和思想的方式尤为擅长,尤为喜爱。一幅画营造出了一个小剧场,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的欲望立刻凸现出来。)
师:指地上的图,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是谁种的?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最后一定都长成大葫芦了吧?噢,没有,那发生了什么事?还是让我们到故事中寻找答案吧!师生共同读黑板上的大字课文。
生:孩子们都站在“葫芦架”边,和老师一起读课文,有的同学已经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始摇头晃脑的模仿年轻人的神态和动作。
(这个环节开始后,课桌、讲桌已经拖到一边,教室已经变成了“庭院”,孩子们则成为了故事中的“年轻人”。)
师:葫芦开始的时候长得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都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而且不自觉地读起来。
师:嫩绿的枝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看着真叫人喜欢。怎么来表现这种喜欢的感情呢?
生:孩子们脸上、眼睛里都做出有些夸张的喜爱的神情,有的同学干脆边说边表演:一天看好多次,喜欢的不得了。
师:这位同学表演的真好,让我们大家都带着这种喜爱的感情来“表演读”这一段,好吗?
(讲读课文的环节开始了,我们的“剧本表演”也正式拉开了序幕,孩子们并没有感觉到是在刻意的学习,他们表现的欲望才刚刚开始。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老师一定要善于控制课堂的节奏,要能牵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收放自如,要在表演中体会,在“玩”中“学”。)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最后并没有长成大葫芦,为什么?我们继续来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
生:发现虫子了!
师:发现虫子怎么办?
生:用手捉掉虫子;是害虫,应该消灭它;妈妈都是撒上药,杀死虫子的;抓一只螳螂放上,捉虫子……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可是为什么要杀灭害虫呢?因为植物要通过根和叶子来吸收水分、阳光和其他营养才能生长,就像同学们要天天吃饭、喝水、呼吸新鲜空气才能健康成长一样。植物上生了虫子,虫子就会慢慢地吃掉植物的叶子,啃坏它的根和茎,它就没法吸收营养了,当然也就结不出果实了,甚至还会干枯掉。
(因为我班的聋生大多来自农村,对于爸爸妈妈消灭庄稼害虫的事情见得挺多,但对其中的道理并不明白。老师不限制孩子的思维,先让他们自由发挥,再给他们深入浅出的讲明道理。孩子们通过小伙伴和老师的讲述,对这件事情了解的越多,就越能反衬出课文中年轻人的无知,从而理解文章的寓意所在。在这个环节里面,老师已经把孩子们的角色定位拉回来,是课堂中一个相对静态的独立思考和接受新知的时段。当然,也为理解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把握文章的深刻寓意作了厚实的铺垫。)
师:同学们都知道了植物上生了虫子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可是有一个人却不知道,他是谁?
生:又都乐呵呵的,笑指课文中的年轻人。
师:好吧,我们看看这个年轻人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请看课文接下来的两段。
生:孩子们又都做回了“年轻人”的角色,一边读课文,一边摇头晃脑的表演。
(“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盯着葫芦自言自语地说”、“当邻居劝他赶快治蚜虫时,他感到奇怪,还反问道:什么,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等词句把年轻人既无知懒惰、又不听劝告的满不在乎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老师和同学反复通读这两段,并请每一位同学都来读一读,演一演。然后,互相评价,共同讨论:如何来表现这个年轻人的心态,怎么表演最恰如其分,谁哪里有问题,谁表演得最好。在这里,学习的过程由词句到表演,再由表演
到词句;每个人的角色从“演”到“导”,再从“导”到“演”,实质上已经完成了共同讨论、主动探究的过程。)
师:正因为年轻人的无知,最后出现了怎样的后果?同学们从这里想到了什么?
生:葫芦都落了,年轻人很失望;年轻人懒,不爱劳动;他很笨,不明白道理;他还不听劝告;我们不要这样做……
(孩子们通过发自内心的“演”和“导”的体验,很轻松地就掌握了文章的主题,体会到了文章所表达出的寓意。)
一堂课就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表演中结束了,孩子们没有中规中矩的坐在硬板凳上,嚼着与他们相隔千里万里的语言文字,而是放松自己的手脚和身体,飞扬着他们想象的翅膀,和老师一同来到古代的庭院,现代的大都市,草原的蒙古包、乡村的田野,还有好玩的动物园,有趣的童话小屋??在我的语文课堂中,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活泼的 身影,愉快地笑脸,雀跃的精神。我想,这就是我们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快快乐乐学习、健健康康成长的一个起点吧。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5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爱葫芦的人种葫芦时,只知道要葫芦果实,不知道要杀死叶子上的蚜虫,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其中不仅蕴含了“果实与叶子密切联系”的自然常识,而且更渗透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光看点,要看面”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本课
学生本节课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在教学本课时,我特别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面说说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
二、成功之处
1、课上我特别重视阅读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先读题质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习用词、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中我把握了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内容设计教学。
3、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我引导学生看图激趣,引导学生利用葫芦图及形声字的特点自主识字,这样识字有意识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了识字能力。
三、不足之处: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所 以处理不够到位。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应该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这些与自己课前的准备不够充分也有关。
3、课上教师提问的有些问题,把学生问得不知方向,浪费了课堂的时间,说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以后要在优化提问上下功夫。
4、课上自己说得太多,尤其是最后道理的引出,最好能够放手让学生多说多想。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完成任务,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炼,明确语言的指向性;使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另外,要多听课,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6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镇级公开课《我要的是葫芦》。课后,反思甚多。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二年级的小孩,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从情境中围绕“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本文。
《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采取激趣的方式,让学生在识字、写字、理解、朗读、表演等各个教学环节里,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抓住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在做教学设计前,我翻阅了单元导读及语文书上的课后题等相关资料,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初步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让孩子欣赏葫芦丝音吹奏,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引导孩子读好“葫芦”、“葫芦藤”这两个词语,揭示葫芦的重要作用,引出题目。
二、初读课文,识写生字。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通过合作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自言自语”“盯着”的意思,同时范写“盯”,让孩子在田字格里进行练写。
三、出示四幅图连环画。师生合作补充第一幅画面。首先让学生找一找应该在葫芦藤上画哪些东西,然后引导学生把句子读得美一些,用画葫芦叶的方式激励学生把“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读好。然后让学生用“多么()的()啊!”来夸一夸“葫芦藤”、“绿叶”、“小花”。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会复述第一段内容。
四、看图:请学生先看第一幅图,再看第二幅图,看看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孩子读好第二幅图的“伤心、难过、绝望”的.心情。
五、朗读、感悟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语气。出示反问句“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感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意思。通过对比读体会出反问句和感叹句在表达人物情感方面的好处。
六、揭示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蚜虫吸取葫芦藤汁液,导致叶子枯黄,从而无法输送给小葫芦营养,这是小葫芦落地的原因。事物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要多动脑筋,同时听取邻居劝告。通过这个故事,让小孩子说一说自己在学习中应该注意的事。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寓言故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环节中,我虽然以读为主,在读中让孩子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孩子走,没有真正让孩子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7
本堂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文之初的情感基调定得准。
我主要利用了谈话法、观察法、范读法和课件演示法来教学本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意这一点,所以,今天的课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在:
(1)能自主发现关键词句。
(2)能自主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
比如:在教学“那个人不明白为什么叶子上的虫子要治”时,学生能结课前的预习说出充分的理由,而且语言完整。这就给课堂一个激情的火花,适时的点评,激发学生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达到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高峰。这样,既引导了学生要带问题读书,想办法解决读书中的问题,还体现了预习的重要性,一举两得。
本课教学中,我还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学“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的情景时,心里会想什么?”这一环节时,我给学生设计用“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地说:“()”这样的句式来说,说之前让同学小组交流讨论,建立同学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师的参与,便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学生带着这种高涨的情绪学习思考,体会集体的力量。这一环节还锻练了学生说完整话,让学生的说话有了依托,又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更是一举两得。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还注重了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环环相扣、步步加深的.问题,如果明年你也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你会怎么办呢?由前面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这里学生说得很好,让我不由自主地想给他鼓掌。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叶子和果实关系的认识。
本课的教学也有很多不足,在感受小葫芦的可爱时,应该让充分读“多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就会自然地加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朗读“葫芦的样子”时,应该讲读“雪白”的花并板书,再挂实物,这里我忘记了。所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这棵葫芦到底有多好。如果这里充分的朗读,全面和邻居的对话就会有了很感情基调,学生就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充分备课,争取做得更好。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8
《我要的是葫芦》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课文紧紧围绕“葫芦”不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喜爱葫芦?
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通过朗读、勾画出那个人爱葫芦表现在:
(1)、“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那个人的神态,想象他的心理活动,揣摩他的语言,体会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表现出来。在理解“赛过”一词时,学生说不好,我就用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南瓜,然后又在南瓜边上画上一个大大的葫芦,学生都笑了,但是也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我想通过这一幕,学生对这一词的理解是不会忘记的。
接下来引导学生解决: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最后却没有得到葫芦,为什么呢?让学生抓住:
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很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抓住这两个句子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出那个人不懂得叶子、蚜虫、葫芦之间的关系,还有那个人不听邻居的劝告,最后导致没能得到葫芦。从而使学生明白了本课蕴含的道理。
为了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提高语文写作能力,我又设计了课后的一个练习“假如,你们是种葫芦的人,冬去春来,转眼到了第二年,又开始种葫芦了,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使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0xx年10月25日
1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9
学习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葫芦丝等实物,葫芦图片背后生字,生字卡片,磁性小黑板,磁铁,双面胶,两幅对比图,虫子,人图,句子对比纸条。叶子和果子关系图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的图片,这是什么?(葫芦)对,是葫芦。翻图片看“葫芦”两字。看,都是草字头,草字头和什么有关?(植物)葫芦是一种植物,它可以作为蔬菜食用,也可以用来作为工艺品用。比如:用来做葫芦丝,舀水的瓢等。它的用处可真大啊,你喜欢葫芦吗?(喜欢)!
葫芦用处这么大,你想要吗?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既然想要,那我们就要读出急迫的语气。再读两遍。
提问:这里面的“我”当然不是你们,是谁呢?他得到了葫芦吗?我们还是去看看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老师把这个故事读给你们听听,请你们把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圈起本课的生字,看老师是怎么读这些字的。
1. 老师范读,生圈字。
2. 读生字:同学们都把字圈好了吗?请在小组里把这些生字读一读——老师贴生字卡片——请你们一起来给生字注上拼音,师写生读——说说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是相同的偏旁呀――“哇,盯,邻”分别和谁长得很像,编绕口令:哇哇哇,换个虫字旁就是蛙……
3.生字快点生快读——做一做,连线。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一)看图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字都会读了,老师请你们看几幅图画。
看到第一幅图,请问:你看到了什么?(一个人,葫芦,葫芦叶子)
那么你知道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的就是这幅图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这葫芦长得怎样呢?请你们画出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相机板书:绿叶——开花——葫芦(可爱)
是啊,多么可爱的葫芦哇!这个人喜欢葫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盯,每天,都,几次”相机板画。是啊,这个人多么喜欢葫芦啊,那他一定会把葫芦照顾得好好的,一定会结出大大的葫芦来的,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
(二)看图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这幅图上你又看到了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叶子黄了,葫芦落了,人吃惊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看到第四自然段,读一读。
多可惜啊,多可惜啊,这可爱的葫芦落了!你能带着惋惜的`语气再来读一读吗?
板书:落了
看看这个人也很吃惊,这个人不是很喜欢葫芦吗?他怎么让葫芦就这么落了?是什么原因呢?(有虫子)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同学们小组里读一读二三自然段。
出示句子“他自言自语地说: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人看到了虫子爬在叶子是不在乎的。)相机板书:生虫子
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第一个句子好,反问句加重了语气,更加证明了这个人的无知)相机板书:不治
这个人要的只是什么?他认为什么不重要?(他认为叶子不重要)
那叶子真的是不重要的吗?演示植物的叶子跟果子的关系图。总结:是啊,一株植物要想长大长好,是要经过生根,发芽,开花才能结出好果子的,如果光重视结果,而忽略了中间的过程,是不可能的。我们再来劝劝这位只想要葫芦的人吧。分角色读。师旁白,男生读这个人的话,女生读邻居的话。
同学们,刚才你们读完,老师就突然想到了一个故事,跟这个故事很像:有个孩子叫丁丁,他天天嚷着,我要考一百分,我是全班第一,可是,上课的时候他却不认真,要做的作业经常不做完……
你们来猜一猜后来他能考全班第一吗?为什么?总结,要想成功,是少不了每一点一滴的努力的!谢谢今天这篇课文教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让我们再一次去品味这个故事吧!!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四、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1.总结板书: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古时候有个人种了一棵( ),葫芦长叶,开花,结出了( ),后来葫芦的叶子上( ),这个人不去( ),最后葫芦都( )。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人经过了此事之后,他会学聪明吗?如果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又长了虫子,他会怎么做呢?
五.作业
1.读课文,复述这个故事
2.复习生字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开花 ↗可爱
绿叶↗ 不治 ↘葫芦
————→ ↘黄、落
生虫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
【设计意图】
《我要的是葫芦》写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因为没有治葫芦叶上的蚜虫,所以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的内容短小,蕴涵的哲理浅显。因此,我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初读课文: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想想课文里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品读感悟,交流感受:
⑴ 种葫芦的人喜欢他的小葫芦吗?他的小葫芦可爱吗?
⑵ 种葫芦的人和他邻居的对话。
3、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教师扮演种葫芦的人向扮演邻居的学生发出疑问: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
4、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抄写两遍。
【课堂实录】
一、直接导入,初读课文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十四课《我要的是葫芦》。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我要的是葫芦。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想想课文里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生自由读课文。读后学生陆续举起了手。
师:好,请几个同学来说说。
生:课文讲了种葫芦的人和他的小葫芦。他的小葫芦都落了。(师板书:种葫芦的人 葫芦)
生:还有他的邻居。(师板书:邻居)
师:哦,那我们把它说完整。
生:课文讲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他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邻居劝他治一治,他不听,结果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二、品读感悟,交流感受
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读完合上课本能够说出来课文里讲了什么,这说明你读书的时候动脑筋了,这叫会读书。(生比较兴奋)
师:种葫芦的人喜欢他的小葫芦吗?他的小葫芦可爱吗?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画出来有关的语句。
(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而后举起手)
生:先说哪个?
师:哪个都行。
生:我先说他的小葫芦可爱吗。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这句话直接写出小葫芦可爱,看标点是什么?
生:叹号。
师:叹号怎么读?
生: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
生:(齐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
师:谁来说说可爱的小葫芦长什么样?
生:(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句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幅插图。小葫芦的藤、叶子、小葫芦。
生:细长的藤上长满了绿叶,藤上挂着几个可爱的小葫芦。
师:葫芦开什么花?
生:雪白的小花。
师:(板书:雪白)“白”是什么?“雪”是什么?“雪白”是什么?
生:“白”是白色,“雪”是雪花,“雪白”是像雪那样白。
师:我们学过的《欢庆》里也有带“白”的词语。
生:洁白。
师:(板书:──洁白)雪白和洁白是一对同义词,可以交换,说洁白的小花也可以。
师:请同位两人带着自己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互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多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肯定更加喜欢他的小葫芦。谁画出来啦!
生:(读)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为什么?
生:因为喜欢,所以一天要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师: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
生:(齐读)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
师:还有一个地方也写出种葫芦的人对他的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生:(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读的真不错。同学们听到她读得声音高还是低?
生:低,因为是自言自语。
生:自己给自己说话。
师: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
生:(齐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男生读,女生读。
……
师:是呀,这么好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好心的邻居劝他快治一治。
生:(读)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师:种葫芦的人听完有什么感觉?
生:奇怪。
生:(奇怪地、惊讶地)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惊讶地、夸张地)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师:什么意思?
生: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师:同学们看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生: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什么意思?
生: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师:同学们读一遍。
生:(齐读,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
师:(出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请男生读一、三句,女生读二、四句。
男: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女: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男: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女: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师:同位互读一遍。
生互读。
三、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师: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师:(稍停顿,面向学生)好心的邻居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这是为什么呀?
生:咳,你呀,为什么不听劝,后悔了吧!
生:他们是一体的。
生:叶子给小葫芦提供营养,没有了叶子小葫芦怎么生长啊。
师:我明白了,我不该不听你的话,谢谢你。
师:(播放录相)请同学们看屏幕,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四)布置作业。
师: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抄写两遍。
【教后反思】
本堂课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课文之初的情感基调定得准。
我主要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两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法,在只有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农村小学特别适用。
1、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2、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以前我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感悟,教师不讲授,才是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弄得自己在课堂上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讲,有时该讲的地方也不讲,学生感悟不到的地方得不到教师的点拨,学习效果很差。一节课下来,学生疲乏,教师劳累。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现在我才明白,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1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一类字二类字一共12个生字。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习生字,然后向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有的学生汇报:“邻”字读成了后鼻音,“藤”“盯”字读成了前鼻音,同伴教会了我“哇”字怎么组词。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我也就知道这些生字是他们难以掌握的生字了。
我再把这几个生字当做重点,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
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
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
3、男女比赛读
4、开火车读。经过趣味性的强化记忆,学生最终掌握地比较好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效果使我自己很满意。
当学生和文本接触之后,我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
我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采用角色换位学习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习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在品读感悟2、3自然段时,我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我抓住人物的语言,人物的神态动作来教学。如文中的“盯”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的集中表现,加以品析。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我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盯”的`品析。
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你想读什么角色的内容,然后老师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读,再让男生和女生对读,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课文,来读出那位种葫芦的人满不在乎的语气,和后来不听邻居劝告,结果没有收到葫芦后悔的语气。学生读得兴趣盎然,对课文也非常熟悉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这是从科学的角度来掌握的,另外也让学生懂得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注意做事情的过程很重要的,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2
首先,这是一篇寓言,讲一个种葫芦的人十分喜爱小葫芦,但葫芦叶上生虫了,他认为叶子上的虫子和他要的葫芦没有关系。结果小葫芦掉光了。这则寓言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正确全面地看问题。
这篇课文的语言很丰富,语言点很多,加之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情态描写,反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变化及应用。如何能够在让孩子们在一节课中掌握这些语言点,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设制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就当成那个种葫芦的人,从种葫芦人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活动,神态。并能够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之中。
课堂的整体气氛及效果都还不错,对语言点的落实及把握也能够落实到位。但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导语及过渡语有点生硬,不够童趣,没有考虑到二年级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和词汇量。像在强调反句语“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的朗读时,为了突出反句语语气,我问他们,这个种葫芦的人认为有几个虫子没关系,不可怕,不用怕。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来,有些人说要不当一会事,有些人说,他不把蚜虫放在眼里。其实这样已经够了,说明孩子已经理解了。结果我总结了一下“要读出不屑的语气”,他们不理解“不屑”的意义,反而不知所措。
课程在细节上的处理有些不足之处,比如由葫芦的图片导入课文,让孩子看图来说说葫芦的样子。意图第一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第二为了强调细节描写,怎样把物体描写得更具体,更生动。第三为了引入课文,看看课文中的葫芦是什么样子的。再一次强调对事物的细节描写。但在操作上出现了问题,课文中描写葫芦的语言是一句话,而我为了能让孩子说出葫芦的样子,给孩子的语言提示也是一句话,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还说,难度有点高。许多孩子说不出来。如果当时给出的语言提示是词语,比如()的葫芦藤()的葫芦叶……他们回答的积极性也就会更高了。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3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芦,却不管叶子上长的蚜虫,结果蚜虫把叶子吃光了,刚长出来的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长不成。
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语言朴实,用词准确。如:“长满了绿叶”,“满”是说叶子长得很多,郁郁葱葱,十分茂盛的样子。“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挂”就是“结”的意思,但用“挂”比“结”更准确,因为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落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十分可爱。“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盯”是注意力十分集中地看,用“盯”突出那个人只要葫芦的形象。
本课还有两幅插图:第一幅画的是课文第一段的内容,种葫芦的.人盯着可爱的小葫芦,非常高兴。第二幅图画的是课文的最后一段,种葫芦的人不听邻居的劝告,不给叶子治病,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要抓住第一段与第四段中写葫芦的句子,使学生知道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抓住写种葫芦人所想、所为、所说的句子,使学生在具体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之后,知道不了解或不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光顾葫芦,不顾叶子,是得不到葫芦的。
教学过程中,我试图通过“生本”理念,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教师确定学习的内容和进度,让学生自己学,对学生的学给予恰当而不过分的指导,确定学生在课堂上的根本性地位。
具体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预习:学习生字,通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第一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感受语言的朴实,用词的准确。会写八个生字。
第二课时:结合课文插图继续学习课文第一和第四自然段,感受事物的变化。理解课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通过师生的共同学习与交流,我主要有以下一些心得与经验。
做得较成功的地方有:教案设计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规律,脉络清晰,容易操作,让人感觉语文就是要这样简简单单地教。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也表现得很从容,能很好地驾驭课堂之上。因为整结课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将学生推向“舞台”,因此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效果很好,小组成员敢说敢评价,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也将小组学习作为训练重点,通过各种互动,孩子们也自然而然地悟出了故事所要说明的道理。
有待改进的地方有:学生的小组展示还是要移到台前,那样更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从小培养从容淡定的说话习惯。小组合作时各组员的职责还需要更细化一些,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不放过每一次展示的机会。在学习中还可以更放手一些,充分信任学生,并为其创设更和谐的学习环境。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4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通过虚拟的故事来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通过执教本节课,我最大的反思就是教学目标的设定。如何准备备课,怎样才能备好课,让备课不偏离方向,这就看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准确。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依据20xx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了解各学段的语文学习要求,同时结合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本课的课后题。只有教学目标确定,找准了方向,那在接下来的相关资料搜集、课文内容的取舍等问题上,才能拨开云雾,才能柳暗花明。《我要的是葫芦》是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的导读是这样的:一些词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吧!从导读中我获得了两个信息:一是受到启发,即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二是朗读,指导学生们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我将这两点作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了重难点就要大胆取舍课文内容,筛选重要的契合的信息。如何更好地呈现本节课呢?便要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与训练点结合地行云流水,水到渠成,这需要教师的匠心独运。而所有的这些都要指向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而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准确有效的唯一标尺,就是学生。关注是否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关注是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提高。学生没有所得没有提高,这节课无论如何布局皆是失败的,因为教学的最终对象还是学生。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准确,一定要依据学情来分析。本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还借鉴了学校语文教研活动的语用与拓展阅读的前沿思潮,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执教本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本篇故事揭示的道理没有被很好地引导出来。本课揭示的道理对于二年级孩子的认知来说有些难度,课堂中大部分的孩子能够明白叶子与葫芦的关系,但是上升不到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这种哲学层面。如何将抽象的哲理通过具化的叶子与葫芦的关系一步一步推敲出来,还需要在设计中层层推进。
(二)板书不完整。板书一直是自己的薄弱之处,好的板书设计会很好地串联起整节课的内容,更好地揭示本课的道理。板书了“蚜虫”“叶子”两个词,忘记板书“葫芦”这个词。其实这三个词只要通过箭头的标识就能轻松地让孩子们明白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三)对学情掌握不准确。本节课在同年级三班进行了试讲,课堂教学更加顺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对本班孩子的学情缺少深入的了解,导致有些环节出现不流畅。
(四)评价语要更关注于孩子,要真实客观具有激励性及正面的引导。
(五)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我上完这节课,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
整堂课,我起先设计的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因为在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的基础上,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点寓言故事的学习方法。而这篇课文拿来练习方法的使用是最合适不过的课。但是我可能高估他们了。当我发现我不提问,他们就冷场了。于是,迫于无奈,我还是继续提问。但整堂课仍然是我点拨,学生读说练。
这节课做得最好的我想应该是朗读这一块。上课伊始,我用谜语导入,学生们似乎早就已经猜到了答案。而学生初读前,我播放了课文录音。接着,进入了课文的学习。而我通过自由读,再到个别朗读。总体感知学生预习情况。在朗读方面,我重点指导了以下几句话。
1、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这句话重点指导学生付出种葫芦的人的喜爱之情。
2、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有的学生在读这句话的时候给了我很多惊喜,读完我问学生,如果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心里会怎么想?那该怎么读呢?
学生回答说希望葫芦快点长大,应该读出焦急的情感,读出渴望葫芦快点长大,早点丰收的心情。
3、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在这一段话的朗读中,我抓住了两个反问句,提醒学生注意这是什么句子?为什么连用两个这样的句子,它该怎么读?学生们有开始了新的一轮抢读的环节。而我们班朱邵祺和吴子韩读得最好,然后我抓住契机,问学生,你们从他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有的学生回答,种葫芦的人认为葫芦上的蚜虫不用治,而邻居劝他赶紧治。
我接着问,谁说得对呢?学生马上回答。邻居。他没有治蚜虫,结果怎么了?我再出示最后一段。学生读,读完后,同学说,这个种葫芦的人肯定后悔了,这个种葫芦的.人是寒号鸟,不听别人劝告。
紧接着我说,从这个种葫芦的人身上。你明白了什么?学生很多人回答,要听别人的劝告。
而我又提问,那这个叶子和果实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班的汪永晟说:“我认真。叶子就像传输员,把水分和养分输送给果实。”这句话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而后,我播放了光合作用的短片给同学们看,同学们一下就明白了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我接着问,那叶子和果实到底什么关系?有同学总结出来,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我接着问。仅仅是叶子和果实密不可分吗?还有别的事情密不可分吗?学生举了很多例子。最后总结:本课告诉我们要听从别人的劝告,还要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通过这一节课。我发现同学们可以读得绘声绘色了,这节课我才用了以读促悟,以读促思。
而我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忽略学困生的引导
当老师真正关注学生的时候,才发现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一定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要看一堂识字教学是否成功,重点要看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习下层面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的基础上有没有多大新的收获。
二、方法不够灵活
在第一课时,为了完成6个会认的二类和8个会写的生字的学习任务,担心课堂的时间不够,指导学生记字时,忽略了识字方法的多样性,忽略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记字方法记字,导致学生说出的记字方法比较平凡不创新。因此,面对这些不足之处,我在思考,要克服不足之处,必须扎根以下理念:
1巧设情境,激发童趣
语文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者。特别是低年段语文老师,更要“有耐心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我们的教材是立足于儿童的情趣、思维,结合儿童的需要,联系儿童的经验编写的。很多内容让孩子的心弦为之拨动。我们一定要抓住儿童的特征展开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认字效果,使学生对要认的字产生强烈的、深刻的印象……
二是采取多种方式复现,力求做到要认的字当堂学生都能认得准。要及时复习巩固”。同时运用多种手段突出识字重点,突破识字难点。教学中我们能发现规律,把握规律,就能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把本课的生字编到新的文段中认读巩固,既巩固了生字,又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5-23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1-13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4-03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集合]07-17
【热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7-09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优]07-09
[热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6-09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优选]07-09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优选)07-09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优)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