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教学反思精品(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课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课教学反思1
——“镜子改变了什么”教学案例与思考
湖北省潜江市徐李中学张文方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新课程实验正在逐渐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方式。我们的数学课堂正逐渐地“活”了起来,这是令人可喜的。而一线教师的具体教学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7.5“镜子改变了什么”同一课时的两个教学片段,谈谈个人的一些分析与思考。
片段一:
[教师甲]
师:请第1小组站到镜子前面,其他小组站在镜子两旁,让我们一起来发现镜子中的学问。(学校的大厅里面有一面大镜子,上课时老师把全体学生带到这面镜子前)
师:看看我们的头,镜子里的像的位置在上方还是下方?我们的脚呢?
生:头还在上方,脚还在下方。
师:请把我们的右手举起来,看看镜子里的像,是左手还是右手?
生(疑惑道):变左手了。
师:那么我们伸出左手试试。
生(有所悟):变右手了。
师:那我们好好地思考一下,从刚才的现象中,我们发现镜子到底改变了什么?
生:(发言非常踊跃):镜子不改变物体的上下关系,但改变了物体的左右关系。
师:非常正确,我们来看这道题目。
……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卡片。
师:首先请数字1、2、3、4、5、6、7、8、9、0上场,请各位同学做记录,把镜子里的像填写在表格里。
生:我们发现,1、8、0的像与它本身相同;2的像是5;5的像是2。
师: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请字母A、B、C、D、E、F、G、H、l、J、K、L、M、N、O、P、Q、R、S、T、U、V、W、X、Y、Z上场。也请同学们做好记录。同学们先填一填,再议一议。
生:……(学生发言更加踊跃,发现了所有像与字母有无变化的规律)
片段二:
[教师乙]
师:首先请同学们画出这些数和字母关于这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因为前几节课学习的是轴对称的知识,此练习为下面的学习做了一个合理的铺垫)
1234567890ABEHIPXZ
(同学们都兴趣盎然地、准确地、迅速地完成了这个练习)
师: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1、8、0、A、H、I、X的轴对称图形还是1、8、0、A、H、I、X,2的轴对称图形是5,5的轴对称图形是2,P的轴对称图形是q。
接下去的过程与片段一相同,只是当学生回答了“我们发现……”后。
师:同学们发现得很好,但是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吗?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边说边走到刚开始做的轴对称的练习旁有意地指几下)。
(学生陷入沉思之中,这个时间有点长,有的同学甚至放弃思考,终于有一位同学、二位同学、三位同学……举手了)
师:请各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教师适时地说)。
(学生再次兴奋地交流起来,各抒己见,重现活跃的课堂氛围)。
生:我们发现,镜子里的像与人也是关于镜子成轴对称的,通过轴对称,上面的东西仍在上面,下面的东西仍在下面;因为像是与人正面相对的,所以,左边的东西变到了右边,右边的`东西变到了左边。
师(异常兴奋,备课时还担心学生能否得出这样的结论):太棒了,今天我们学习时,应用了镜子这个“道具”,但学习这一课后,我们就可以丢掉这面镜子了。学习本身就是为了丢掉许多携带不方便的“道具”。
以下的处理方式和片段一大致相同,只是教师只拿了ABEHIPXZ上场,学生发现了现象的规律,也发现了本质。然后,让学生利用画轴对称的方法找到另外几个字母在镜子里的像。
……
分析与思考一: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生动有趣的,学生活动也是积极活跃的。如果单从这方面看,教师甲这节课是成功的,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学生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现象发现了一些普遍性的规律。但遗憾的是教师甲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规律背后的东西。如果我们单从数学现象观察去上这节课,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内在的数学知识,没变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变了的数字为什么会变等,那么这节课就变得平淡无奇。我们虽然感到了课堂上的互动气氛,却没有看到教师巧妙的引导;看到了学生热烈的质疑、争辩,却没有听到教师打动心灵、揭示本质的讲授。教师自觉追求互动,为学生的精彩回答而骄傲,却忘记了自己最应该呈现给学生的东西——数学的本质。
数学课教学反思2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组织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欣赏的和谐氛围。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尝试着将问题变形、引申和推广,反思解题思路,从而认识到数学问题千变万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数学思想、方法,这些对于学生形成综合解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学中还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教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的过程。其次,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可以融入自己的智慧,根据学生认知程度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体现自己个性的案例,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在《有趣的七巧板》一课中,我在备课时总觉得用七巧板进行拼图来设计寓意也就那么几种图案,不会有什么更新的花样,但在实际课堂上,学生却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充分展示了小组合作的力量,他们不仅拼出了一些我意料之中的房屋、各种小动物等图案,而且还创造性地拼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悯农》、《百花齐放》等美丽的图案,更令我惊喜的是有的小组的同学结合边境口岸的实例,拼出了《国门》的图案,使当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再加上投影的应用,使学生的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本节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活跃的氛围中指出课堂中应用的数学知识。
三、多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是……;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等等。
四、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经过一段时间课改的具体实施和不断的反思,我发现也真正体会到,许多曾经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也使我真正体会到只要你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便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数学课教学反思3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之我感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以来,让我感受颇多。刚开始实行的一段时间,学生们非常兴奋,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而热烈的讨论、展示,虽然还有部分学生有些不好意思。但学生的积极和变化让我感到很欣慰和高兴。以为,执行小组合作学习原来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但随着小组合作学习频繁和深入的使用,我又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首先,课前的预习,当时间比较充裕的时候,学生们能预习的比较充分和深入;当时间比较紧张的时候,学生们根本不能保证预习的`质量。
其次,学生们自学的能力目前不是很高,在预习的过程中,有部分问题,优秀的学生都理解不好,更何况其他学生呢。(有人说把难问题分解,但难问题就一定能分解吗?即使能分解,那分解后就一定不难了吗?)再次,刚开始的时候后进生还非常积极,但后进生并不是三天两头就能赶上来的。新鲜劲过后,他们又开始犯一些“老毛病”,比如说懒,不只是身体上了懒,还有大脑的懒。
最后,就是小组的评价问题。只有有一个合理的评价措施,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们的学习。但目前,虽然几经考虑,我还是没能想出一个合理评价措施。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感悟和困惑,望大家不吝指正。
数学课教学反思4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的学科,数学课堂往往显得枯燥和乏味。我是一名数学教师,如何让我的数学课堂也精彩起来?课余时间我努力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从中汲取新的理念,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从情境引入到合作学习,为我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意识的反思、总结,我深深体会到数学课堂要以人为本,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才能真正成为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力手段,成为学生喜爱、依恋、维护的家园。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那么我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
一、转变教师角色,营造民主氛围。
新课标下的教师要转变角色,使自己成为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理解、尊重和信任,将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1、积极转变观念、开展有效的预习活动
理念是教师行为的指挥棒。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其实。教师讲得多势必会造成学生听得多,想得少。学生就会被动学习。新课程倡导我们,要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学的生命,也是当今课改的目标。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活动包含着许许多多个教学细节。课堂中的提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
2、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例如:我在教《平均数、中位数的使用》一节时,巧妙地从学生最熟悉的“学习成绩”这一问题入手,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在探索的氛围和激烈的争论中,参与的主动性得到了充2、转变思想,促使学生人人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面向全体,克服教学中多数学生当“陪学”,老师只为少数学生报务的现象,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力求人人参与。
3、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在课堂上,我常采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发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就要更新教育观念,落实新课改理念,改变教师包揽课堂的做法,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多让学生“做”数学。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把学生推向台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在授课的时候,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例如:分数大小比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分数大小比较的几种方法容易相互干扰,再加上分数与整数、小数的书写形式区别较大,学生易受过去整数、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定势影响。我在教学 “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安排了一节练习课。下面介绍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片断。
师: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
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
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
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分数值大。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值大。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生7: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包含分数单位的个数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数值大。
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出不仅课堂参与程度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我认为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提问是提高可以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活动包含着许许多多个教学细节。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怎样提问?教师首先要理解教材,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提问难度要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探究,把书本的知识进行扩展,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第一次,我要求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和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我让学生将圆柱中水倒入与其同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教师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同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同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可以说,在这几番“物质化”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教师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
例如:教师在教学完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的运算规律之后,请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总结收获。其中,有学生提出:既然加法、减法、乘法都有相应的运算定律或规律,想必除法也不会例外吧!对此,教师给予赞赏性的肯定,索性取消了进行练习课的打算,改为要求学生自主探索“除法的运算规律”。一开始,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切入思考的依据——例题:“商店卖出6箱电熨斗。每箱10个,共收入600元。每个电熨斗售价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在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出谋划策,讨论接下来该怎样去发现并掌握“除法的运算规律”,学生借鉴先前学习运算定律的方法,在小组中展开了自主学习,最后如愿以偿,发现并掌握了“当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时,等于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这一条运算规律,可谓事半功倍。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了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考在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深刻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他们经过自主探索,成功地获取新知。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要注重知识与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我现在学的是有用的数学。避免学生为学而学,学无目标,枯燥无味。如在学习“测量”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当你走进学校,仰头望着操场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你是否很想知道旗杆有多高呢?你能测量出它的高度吗?下面请同学们试一试。让学生从生活中看得见的实例,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成长最大的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究。当然还需要教师将课堂教学活起来,学生的主人翁意思激发出来,只有学生动起来了,他们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地发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用自己的“精彩智慧”去点燃学生的“心灵感悟”,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数学课教学反思5
现在很多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认为数学特别难学。我们只要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主要是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没有理解掌握好。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
一、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5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5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4、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圆周率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一般教师都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很快就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指出:“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非本质东西(如圆的大小,纸板的颜色,测量用的单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论圆的大小,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形成了概念。
5、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
二 有效巩固概念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我认为概念的记忆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及时复习并做归纳整理,对巩固概念具有特殊意义。
1、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
2、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如学生学了“比”的全部知识后,我帮助他们归纳整理了什么叫比;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这一系列知识复习清楚之后,才能很好地解决求比例尺三种类型题和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这样做,就构成了一个概念体系,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概念学得扎扎实实,应用概念才会顺利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之后,我就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钱,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让他们在课上向大家汇报。通过了解的过程,非常自然地对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得以运用与理解。又如学了各种平面图形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那些地方有这些平面图形。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这不仅巩固了所学概念,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综合运用概念,不仅巩固概念,而且检验概念的理解情况。
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之后,进一步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概念练习题,让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思考、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这也是培养检查学生判断能力的一种良好的练习形式。
学习数学仅仅是一个起步,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形成概念之后,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地运用概念,才能有更大的飞跃。只有学生会运用所掌握的概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
数学课教学反思6
“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
第一次教学
反思:第一次在教学9加几这堂课时,由于事先准备地比较匆忙,所以在许多教学的处理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首先,在重点和难点上,没有把握到位。在处理饮料问题时,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凑十法”的优越性,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感受这种方法的优点,让学生在逐渐的练习、感受中体会这种方法。而我似乎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主体,想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自主地感知方法的优点。同时在教学中学生操作摆小棒的部分也没能掌握好,没有给学生明确的要求,以至于这部分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做,自然不会达到教学要求。以后在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应该起好引导的作用,让整个课堂的教学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融洽。
第二次教学
反思: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去思考计算方法,领悟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我只是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我在教学中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计算方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充分让学生们体会到“凑十”的优越性。激发了学生不断自主创新意识,学生在相互影响和激励下,一次又一次地想出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他们体会了学数学的乐趣。
但在操作摆小棒过程中,引导还是不够,有些操之过急,学生们有些忙乱,以至于学生在交流过程时有些描述不清,影响到学生们对“凑十法”理解。
第三次教学
反思:经过前两次的教学,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再加上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我再一次修改了教学设计。在这次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多说多练,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们通过摆一摆、移一移,说一说等数学活动,掌握 “凑十法”的计算方法,体验“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课堂的把握,使每一个环节处理得更加到位。同时,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数学课教学反思7
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很好的发展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一、体现一个“主”字
这里所说的“主”字指的是:课堂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也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哲学角度分析,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所以,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把学生推向主体,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思维活动,自主参与,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教师和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讲解和被动接受的痛苦中解放出来。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导得巧、导得活、导得适时,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生动活泼;如果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就很容易造成高耗、低效、死板的课堂教学。
二、抓住一个“思”字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实践中我们发现,优质的数学课堂无不时时处处闪烁着思维的火花,在数学课堂上思维是“魂”,抓住了思维训练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设计与实施教学时,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出发点,注意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维素材,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思辩的机会,使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方法,教会学生有理、有据、有序地思考与解决问题。
三、突出一个“活”字
这里所说的“活”字指的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一方面,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不仅有教者的教学预设,而且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必然会有新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灵活的作出调整,千万不能死搬教案,对课堂上产生的动态生成不闻不问。因此,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而精当的处理和运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活化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实践表明,一个人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学习的效率是很高的,那么,课堂上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呢?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增强思维意识,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始终把激活数学思维放在首位。其次,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更应该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活泼而又蕴涵着一些思维力度的数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第三,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善于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重视一个“练”字
必要的练习是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上更不容忽视,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不能很好的处理“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大;练的习题不够精选,思维难易度把握不准,层次性不够明显;不能正确处理练与讲的关系,以讲代练或以练代讲的现象普遍存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摆正练与讲的关系,还要精心设计习题,做到精练、巧练、及时练。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练”,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充分“练”,就一定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五、讲究一个“创”字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更需要创新,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面对新教材我们怎样结合学生实际活化教材?怎样选择恰当的内容呈现方式?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大胆创新,讲究教学艺术。教学创新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把握、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生活实际的了解。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标、实践新课标,潜心钻研教材,走进学生的数学生活世界。只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追求创新,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而又促进学生发展的创新之路。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因为创新而更加有效,会因为创新而更加多姿多彩,我们的学生也会因为创新而更加爱数学,在数学的课堂上他们将得到更大的收获,得到更好的发展。
数学课教学反思8
《反比例函数》第一节课讲完后的反思,本节课学生表现积极踊跃有活力,效率比较高。
但是做为新老师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概念讲解过于简单忽略了形成过程,例题设置过于机械化梯度和深度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上要注意不能靠以往的经验来讲课,一定要精心设置,进一步探索和挖掘教材和考点,使得每一节课有价值而非浮于表面。
《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一课的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把握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解决许多问题有很好的帮助,在学生已有的正比例函数性质的基础上,学生学习性质比较轻松,但运用该性质解决问题存在难度。
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
为此应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对比: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两种函数的关系式有何不同?两种函数的图像所在位置是否相同?两种函数的增减性是否有区别?
(2)两种函数的取值范围有什么不同,常数的符号的改变对两种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
(3)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对于两个函数知道几点就可以求的。
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
综合能力。
运用多媒比较两函数图像,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清两函数的区别。
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两函数性质的理解。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直观性。
特别是反比例函数中k值对函数图像的位置教学和无交点坐标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
虽然制作起来比较麻烦,但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深入研究的习惯。
当然在教学中,由于小部分同学的数学基础薄弱,导致学习比较吃力,通过这种直观演示能较好的掌握知识,课后还应加强对性质运用的训练。
数学课教学反思9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与改进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以下是一些反思和改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建议:
1. 注重启发性教学:启发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发现来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提供多种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2. 注重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来实践性教学。
3. 注重多元化评价:多元化评价是指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作业评价、课堂表现评价、实验报告评价等方式来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注重情感化教学:情感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友谊情感、学习情感等。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进行故事讲解、开展游戏等方式来情感化教学。
5. 注重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开展个人项目等方式来个性化教学。
6. 注重反思和总结:反思和总结是教师成长的重要一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反思和总结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课教学反思10
我认为数学活动要有好的效果,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充分挖掘数学内在的魅力,要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寻找适合幼儿特点的内容,引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主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有目的进行探索。
买水果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在学习“8的加法”的活动中,我设计了“买水果”的`游戏。活动中,我先给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水果”,引导幼儿任意去买两种“水果”,但数量合起来一定要是“8”。操作时幼儿发现:“我买4个梨和4个苹果合起来是8个。”“我买5个香蕉和3个桔子合起来是10个。”“我买了2个桃子和6个苹果合起来是8个。”“我买了7个李子合1个西瓜合起来是8个。”……这样一来,4+4=8、5+3=8、2+6=8、7+1=8等加法算式幼儿一下子就掌握了。通过复习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换规律,让幼儿学习3+5=8、6+2=8、1+7=8等加法算式。幼儿在活动中反应很快,大部分幼儿能举一反三,感觉教学过程很轻松愉快。在游戏活动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积极动脑,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合体验,也养成了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在以后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要多采用游戏的形式,因为幼儿对游戏是最感兴趣的,最能吸引他们,游戏的形式可以使幼儿对数学活动更感兴趣,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爱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数学课教学反思11
本节课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的方式探究解分式方程的思路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回顾与思考、合作和讨论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感受过程、方法和数学思想,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关于分式方程的增根的.教学,是通过创设小亮解法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阅读理解、动手解题等手段,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而不是由教师去讲解增根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本节课小结采取了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的形式。这种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设置了独立思考的想象空间,提供了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教师能及时弥补教学中存在的漏洞创设了条件和可能。不过,若时间允许的话,有些问题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
教学环节是否可行,最终是由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来检验和评价的。所以本节课的某些教学环节对目标的达成是否行之有效,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完善。
数学课教学反思12
以前在教学8加几时,我是按照书上的课时安排,把8、7、6加几放在一个课时里进行教学,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都学得糊里糊涂,计算起来既费时又费力,很是麻烦。所以今年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我就尝试拆开教学,8加几安排第一课时,7、6加几安排在第二课时,那么这节课的中心就是教学8加几,使学生能理解算理,正确并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8加几是在已学过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难度不大,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凑十法迁移到8加几的学习中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以学生都喜欢的闯关游戏引入,设计了闯三关的游戏(第一关复习,第二关学习8加几,第三关解决问题),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一关所复习的内容是本节课知识的停靠点,有利于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来探索学习8加几的进位加法。
第二关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凑十的表象,并通过交流,把具体形象的动画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起来,探索出8+4、8+7、8+3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考过程,体会“凑十法”的简便性。然后脱离图画,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计算8+5、8+6,思考算法,算出得数,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填,巩固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如何“凑十”计算8加几,再通过心算,直接说得数,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这样分层地逐步抽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推理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第三关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全体学生都能理解并正确运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但有个别学生的计算速度较慢,还需要再多加巩固练习。
相比之下,这样拆开分两课时教学的效果要好的多了,使学生能扎实的掌握凑十法,理解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理,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数学课教学反思13
“左右”这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中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后、上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体会左右的相对性。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并结合摆一摆、做一做等活动,体会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能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和对本节课的理解,说说我设计这节课的一些思路:
首先,设计本节时遵循了一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构新知。
其次,在认识“左右”时,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物体的左右位置,我将切入点放在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习惯上,从让学生说一说左手、右手可以干什么,到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并与好朋友做游戏,通过玩中学,玩中悟,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习惯动作,与左右的认识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再次,我还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比如:摆一摆、说一说;做一做、玩一玩等,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悟。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游戏中。
另外,在教学“左右”前,学生对左右已经有了初步感受,但对其相对性、可变性缺乏清晰的认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老师和学生面对面、同桌面对面、上下楼梯。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明白:面对面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让学生握手和实践活动走楼梯,帮助了学生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训练学生左、右的方向感,有效地突破方教学的难点。
“左右”这一课,应当是一节非常活泼、生动有趣的课,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自身的一些因素(比如:水平、性格、年龄等)的影响,往往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敬请各位听课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数学课教学反思14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大教师推广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在运用过程中一些教师不顾教学实际及学科特点,使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整合产生错位。因此,合理地利用好多媒体才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下面本人根据我校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和探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尝试性的解决对策。
传统的数学课,枯燥无味,特别在过去,教法比较单一,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既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又缺乏供学生发现探索的良好环境。自从多媒体融进我们的数学课堂,顿时抽象枯燥的数学教学内容变得具体,清晰。现在多媒体正以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动静结合,吸引着学生。教学中通过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演示,创设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为教师顺利实施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所以我觉得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以下不可缺少的优势:
1、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新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有利于抽象的知识直观具体化,让学生更加便于理解内容,从而降低学 生的学习难度
3、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拓展思维深度,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4、有利于扩充信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尽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时有着诸多的优点,但在运用过程中,部分教师在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我认为存在的问题有:
1.重结果,轻知识的产生过程。部分教师完全把电脑当作活动的黑板,把现成的结论投映到屏幕上,甚至把所有的内容都投影到屏幕上,没有真正揭示知识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缺少感知、理解、记忆、训练的过程。
2.重机器,轻学生。部分教学内容,过分依赖多媒体,僵化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忽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使教师成为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和思考的观众,忘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重形式,轻实效。小学生容易对未知事物产生较强的兴趣,但自控力不强,注意力较易分散,兴趣难以持久。但图部分教师一节课从头到尾都在使用多媒体,以“教师为中心”,让电脑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多媒体为了使用而使用,贪图播放形式 ,因而大部分学生被屏幕上的精美图像、精彩动画所吸引,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使教学效果甚微。
鉴于以上问题,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好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等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例如把几句话的结语板书在黑板上,不一定比用幻灯片效果差。在讲复习课的时候,可利用多媒体的大容量特点提高教学效率,但也要注意穿插传统教学手段,如中间的停顿,辅助解释,让学生把要点记下来,或者,事先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道打印出来,课后发给每一个学生等等,这样做就更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2、处理好多媒体与板书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板书两者都具有益智增趣的功能,在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板书是不能抛弃的,科学地板书能充分协调师生互动,使小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启迪保持一致,深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使一节课的知识体系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在现在的教学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丢弃了粉笔和黑板,使精美的文字板书被机械的屏幕画面替代,且“板书”的内容在屏幕上一晃而过,学生头脑中无深刻印象,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例如一些数学符号的书写、图形图像的画法等一些基本技能的示范就不宜使用多媒体代替。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适当运用多媒体与板书,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和谐统一,追求最佳效果。
3、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变辅教为辅学。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应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所以,编制课件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做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难易适当,趣味性强,问题的提出、回答及反馈易为学生接受,视觉、听觉要合理搭配,声音和画面要精选,小学多媒体教学也不应理解为全堂多媒体演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反馈环节,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让小学生在动中探索知识。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就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动手操作的部分。可以在课的最后出示了16个苹果,要求学生取出所有苹果的1/2,学生踊跃举手,可以多让一些学生上台在电脑上操作。再要求取出剩下苹果的1/2。经过比较,学生发现,虽然都是取出1/2,但是取出的个数不同,难点就解决了。因为这个操作是学生自己动手的,学生很容易形成单位“1”这个概念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燃起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使那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小学生,也喜欢上了数学。这样把教学和多媒体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现代化。
4.处理好教学内容与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只有教学内容才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要不要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用在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目的。只有这样,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保持一致。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上,一方面,要考虑教学内容优化设计,另一方面,在表现形式上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只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的形式上,结果是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实效则平平。多媒体课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仅仅停留于作表面文章。只有充实的内容与完善的外在形式的有机结合,才以真正达到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善教学环境的目的。
总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巧用多媒体,并在实践中认真地去研究、探讨,从而真正理解和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内涵,真正感受到多媒体的神奇和巨大的魅力,使多媒体为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服务。
数学课教学反思15
首先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函数知识,为接下去学习反比例函数作好铺垫,其次给出了三个实际情景要求列出函数关系式,通过归纳总结这些函数都是反比例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的几种形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又通过列表格的方法对反比例函数和正比例函数进行类比,巩固反比例函数知识。
通过做一做的三个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但到这里用时接近25分钟,时间分配上没有很好把握为接下去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埋下伏笔。
接下去是要进行例1的教学,先进行的.是杠杆定理的背景知识的介绍,在学生练习纸上让学生自己来独立完成三个问题,然后有学生回答,当进行到第二时,时间已经不够了,很仓促进行了小节。
这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多多少少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在备课过程中,没有备好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这方面做的很不够,有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不是恰到好处,思考问题的时间不是很充分;还有的学生课堂表现不活跃,这也说明老师没有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课堂中指教者的示范作用体现的不是很好,,肢体语言也不够丰富,鼓励的话显得很单一,而且投影片上在新课导入的时候还出现了差错,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以上存在的问题。
综观整堂课,严谨亲切有余,但活泼激情不足,显得平铺直叙的感觉,缺少高潮和亮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进行改善!
经过这节课的教学,让自己收获不少,反思更多。
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默默前行,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
【数学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课教学反思05-23
数学课教学反思04-12
[荐]数学课教学反思06-07
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05-30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6-23
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09-2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6-17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4-17
[荐]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08-2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