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晏子使楚》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
《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首尾照应,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本课故事性很强,所以本课的设计理念定位在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以读促悟,以悟促演,走进文本,潜心会文。教师课前激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了解课文内容时,请学生按顺序来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抓住三次“斗智”来分析人物形象及课文主要内容,这对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很有帮助。
一、领悟到了晏子语言的巧妙
学生理解了晏子的话的意思后,我又提出问题:“如果晏子不采用书上的这种方式,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好不好,为什么?”生答:“采用最直接的方式不好!直接说会伤楚王的自尊,楚王肯定会杀了他,也决不会和齐国友好相处。而这样说让人感到晏子很有礼貌。晏子委婉的语言,不会伤楚王的尊严,而且也让楚王感到他的厉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协,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接着学生的话,说:“晏子的语言就巧妙在这。”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懂得了:礼貌、委婉的语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的语言才叫真正的语言艺术。
二、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推理时知道应使用关联词语,这一训练,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口才”最为突出。
当我们分析晏子说的每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时,我出示了多媒体的几张幻灯片,激发学生兴趣。多次训练,多人次的提问,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次比一次流畅的发言足以证明这样的训练是有效的。
三、感悟到了尊严来自实力
我抓住课文结尾的一句话:“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进行提问:
1、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口才)
2、晏子身上还有什么让楚王不敢不尊重他?(智慧、礼节)
然后,通过理解晏子话中的意思、晏子说话时的动作、神态,(“看了看”、“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体会晏子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爱国的品质。
四、懂得尊重别人
在体会晏子的`语言,感受晏子的聪明智慧之后,我又让学生回过头来看楚王:“你们看看这一国之君,在大庭广众面前啊,给晏子赔不是,落到这种地步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小结: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互相的。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只有你留住了自己的尊严和别人的尊严,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学生的感观是多元性的,掌握知识的工具也应是立体性的,教师要善于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龙头,将多种工具进行整合。多媒体带给学生鲜活的画面、良好的视听效果;教材则为学生提供整体的感知材料,是学生情感的依托;新颖、科学的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生动活泼的语言辅之以态势则让学生身临其境;简单、合适的道具更让学生入情入境。
反思这节课,今后应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1。感情朗读不到位,对晏子的语言巧妙印象不深。应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形成语感,积累语言,并将积累的语言运用到习作中。
2、优化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力求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
3、不断学习,积累、总结经验,让自己的课堂更丰满!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2
课堂秩序
今天进行《晏子使楚》的第二环节——精读感悟。学生准备得很充分,发言很积极,展示的欲望太强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后,纠错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为展示的学生纠错。纠错的热情非常高,耽误了不少时间。下午,我先向学生强调,倾听时要着重倾听别人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本以为提出这个要求后,会有许多学生不再这么积极,没想到,仍然有不少人抢着点评别人的.优点。秩序还是有些乱。怎么办?
课堂深度
下午继续交流对课文的体会时,崔传浩谈了自己对“南橘北枳”的理解。这时,他对课文中的“水土”一词出现了误读。晏子说:“大王您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崔传浩在解读第二个“水土”时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而是直接照搬了晏子的话,感觉齐国人百姓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是因为水土不同的缘故。
这也算是课堂生成吧。我当即问了学生一个问题:“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是像南橘北枳那样,因为‘水土’不同吗?”显然,人的变化不是因为“水土”,那么,晏子想说什么呢?我提示学生,“水土”是一语相关,晏子真正想说的是什么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后,李诗音站起来说,晏子的话是指楚王把楚国治理的不好,让不良的社会风气吹进来了。虽然她的表达不是非常准确,但是说出了大概意思。此时,学生都已明白,晏子第二次说的“水土不同”暗指楚王没把楚国治理好,导致社会风气不好,齐国人到了楚国才做起了盗贼。学生理解到这里,都已知道晏子在回击楚王了。我又追问了一个问题:“晏子为什么不直接回击楚王,非要打个比方,用南橘北枳,水土不同迂回地回击楚王呢?
此时,没有任何提示,学生想啊想啊,居然从几个角度来谈这个问题。第一个观点:晏子是客,楚王是主,晏子来到楚国的地盘上,理应客气一些。第二个观点:晏子是大夫,而楚王是一国之君,臣对君说话应该有礼貌。第三个观点:晏子出使楚国,万一把楚王惹恼了,楚王可能会令人把他拖出去斩了。第四个观点:晏子如果不委婉,而是与楚王针锋相对,可能会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那样的话,可能会造成生灵涂炭、两败俱伤。晏子是从大局着想的。第五个观点:第二自然段已经说了,齐王派晏子访问楚国。既然是“访问”,就是要建立友好关系,如果晏子直接回击楚王,让楚王很愤怒,两国的关系就僵了。
交流到此处,我给了学生晏子使楚的背景:齐王派晏子使楚,是为了与楚国结盟,准备联合抗秦。因此,晏子出使楚国是有使命的。听了晏子使楚的背景,大家更理解晏子为什么要委婉地回击楚王了。可是,这时又有学生提出质疑:既然怕惹恼了楚王,可以什么都不说呀。不管楚王怎么侮辱他,晏子可以不吭声,可以示弱。学生立刻有人反对,认为如果晏子一味地忍让也不对。这样会让楚王看不起,还谈什么结盟呢?讨论到此时,学生发现,晏子既要委婉地回击楚王,以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还要给楚王留有余地,留着面子,不至于撕破脸,让楚王认识到齐国的强大,只有与齐国联手,两个国家才更安全。
和学生谈到这里,所有人都感受到晏子掌握谈话的分寸是极难的,正因为如此,才体现出晏子语言的巧妙与智慧。
今天的课给我留下许多遗憾,也让我反思了许多,发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秩序、导向、理性、深度。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3
本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课文人物对话比较多,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一、谈成功之处:
1、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语言逻辑性很强,具有一定的推理性,教学时注意让学生使用关联词语,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时能抓住重点句子,读读悟悟,读悟结合,让学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齐国,晏子反驳楚王是为了维护齐国的尊严。通过学生读、找、划、再读,思考晏子反驳楚王的话含着的意思。课堂上学生很好地体会出来了,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正义感。
2、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异步性。
在设计教学时,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制定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以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作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目标化。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水平、个性、进行目标性学习。本节课,我在学生学习接受程度上进行分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优生脱颖而出,使学困生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尽快赶上来。
3、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学习词语时,为学生充分提供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学生在小组内形成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在活动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在轻松活跃的学习空间里完全地展现自我,避免了优等生唱主角,中等生当配角,差等生看热闹,再通过老师对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有效地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二、谈不足之处:
1、课堂上学生读文较少,朗读指导不到位。
2、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高,老师的“导”多了点,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教师的提问不够简炼。
三、整改措施:
1、课堂教学应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
2、在此基础上,应让学生表演读,这样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使学生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总之,我们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4
我任教的是浙教版义教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晏子使楚》。《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以他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我研究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设计理念:本文智力因素丰富,学生在认识、理解侮辱和反侮辱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智力角逐的愉快。教学中,应注意挖掘课文和学生的智力因素。我觉得成功之处:一、设计问题适中,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思路清楚。二、能抓住重点句子,读读悟悟,读悟结合,让学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齐国,晏子反驳楚王是为了维护齐国的尊严。三、能抓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通过学生读、找、划、再读,思考句子含着的意思。课堂上学生很好地体会出来了,训练了学生的训练逻辑思维。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由于本人教态不太自然,没有融入真正的课堂中,没有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虽然课堂上设计了综合题,以开发学生智力,加深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但事实上,此时课堂气氛紧张,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回答问题不抓主要的,高潮之处没有激起高潮。因此,如何从我自身开始,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活,学得扎实,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5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故事性很强,应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推理时知道应使用关联词语,这一训练,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口才”最为突出。当我们分析晏子说的每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时,我出示了多媒体的几张幻灯片,激发学生兴趣。多次训练,多人次的提问,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次比一次流畅的发言足以证明这样的训练是有效的。
二、领悟到了晏子语言的巧妙
学生理解了晏子的话的意思后,我又提出问题:“如果晏子不采用书上的这种方式,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好不好,为什么?”生答:“采用最直接的方式不好!直接说会伤楚王的自尊,楚王肯定会杀了他,也决不会和齐国友好相处。而这样说让人感到晏子很有礼貌。晏子委婉的语言,不会伤楚王的尊严,而且也让楚王感到他的厉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协,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接着学生的话,说:“晏子的语言就巧妙在这。”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懂得了:礼貌、委婉的语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的语言才叫真正的语言艺术。
三、感悟到了尊严来自实力
我抓住课文结尾的一句话:“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进行提问:
1、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口才)
2、晏子身上还有什么让楚王不敢不尊重他?(智慧、礼节)
然后,通过理解晏子话中的意思、晏子说话时的动作、神态,(“看了看”、“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体会晏子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爱国的品质;
四、感悟到晏子的尊严来自他背后有一个实力雄厚国家。
这一环节,我用《狼和小羊》这篇学生都熟悉的童话比较,说明:只有有理有节,不卑不亢是不够的,其结果会和可怜的小羊一样;晏子出使楚国成功,赢得楚王的尊重,不单单是他本身有实力,还因为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五、懂得做人要有尊严
为了让学生懂得做人要有尊严,我抓住“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中的“晏子”继续提问:“为什么不是楚王不敢不尊重齐国了?”刘人玮同学答得十分精彩:“齐国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好的也有坏的,总之,这次是晏子把楚王反驳了,所以就尊重晏子了。”“好极了。”我兴奋地说,继续补充道:“先尊重晏子,然后再谈尊重齐国。这叫爱屋及乌。如果我们每个人,努力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才能谈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国家的——(学生齐答)尊严!”
六、懂得尊重别人
在体会晏子的语言,感受晏子的聪明智慧之后,我又让学生回过头来看楚王:“你们看看这一国之君,在大庭广众面前啊,给晏子赔不是,落到这种地步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小结: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互相的。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只有你留住了自己的尊严和别人的尊严,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我想,学生该把“规圆矩方”记在心里,应该知道做人要做到“规圆矩方”。
感情朗读不到位,对晏子的语言巧妙印象不深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反复朗读,能加深印象,形成语感,这样学生有了积累,才能更好地运用。然而,我却匆匆而过,错过了让学生记忆这种智慧语言的最好时机。恐怕学生学过课文后,只知道晏子的语言巧妙,而记不清晏子究竟说了什么。
我做了这样的小结:“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互相的。只有留住别人的尊严才能留住自己的尊严。在生活中,帮助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才能受到更多人的喜欢,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
反思这节课,今后应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1、不断学习,积累、总结经验,让自己的课堂更丰满;
2、优化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力求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
3、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形成语感,积累语言,并将积累的语言运用到习作中。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晏子使楚》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得较好的是:
整个教学环节还是不错的,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所以我让他们都参与到课文里,担任齐国小记者的身份。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
在此基础上,通过表演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特别是第2个小故事的学习可以很好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成雨,张袂成阴,摩肩接踵等等,学生在表演这个故事时,还可以变换句子,用上这些词语,课后作业就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这样既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不足之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高,老师的“导”多了点,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教师的提问不够简炼。我们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为第二课时,重点研读三个故事中体现的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教学设计采用的是先拢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议的方式,意图从教学设计中就能突出本科的教学研读重点,即体会晏子语言的高妙之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文先找出三次交锋中楚王故意侮辱晏子的内容及结果,突出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并让学社提前看到就是这样一个咄咄逼人的楚王却在晏子面前一败涂地。究竟为什么,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悬念,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把焦点对准了晏子的言行。在进一步深入的阅读理解中,学生就很容易把握住晏子的机智体现,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应该说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可圈可点,但在实施教学中因学生有些回答没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教师的引导便显得有些过急,并因此挤掉了大量的自读体会、分角色朗读表演的时间。而这又导致下面的深入理解没达到预期的精彩,老师牵的过多,没放开手充分教给学生,应加强对课堂和学生的调控能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6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反驳,从而有力地回击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楚王的侮辱,晏子的反驳,构成了整篇文章的三个事件。晏子的三次反驳,合乎逻辑,言辞有力,同时也鲜明地展现了晏子智勇双全、有勇有谋、能言善辩的形象。每一次交锋都以楚王失败告终。
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三次交锋中晏子和楚王语言的理解和朗读,体会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和楚王的嚣张跋扈。但是否真正感悟了呢?我就创设了个情境,练习说话,既锻炼学生即兴说话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情境说话中对人物品质有了更深的领悟。
说话训练之前,让学生以词语或歇后语来概括楚王当时的心情。看似很简单,其实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积累的检查,因为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积累量。其次,通过学生的概括,我还能立刻了解到学生这堂课的.掌握情况。
随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化身为晏子的随从,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对楚王的发难进行反驳。首先,学生的兴趣马上变得浓厚了,因为对课文的学习,他们已经十分佩服晏子,佩服他的沉着、机智。孩子们跃跃欲试,急于体会下晏子面对楚王时的感觉,更急于表现自己所具备的聪明才智。情境创设的第一个目的便达到了。其次,以小组形式给予学生准备的时间,同时也是让那些胆小的、能力略差的孩子说话的勇气和机会。我也可趁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最后,让准备充分的学生为大家展示他——晏子随从不输于人的风采。
在这次情境说话中,不仅孩子们亲身体会到了如何以自己的智慧和言辞来战胜别人,而且更感悟了晏子的能言善辩、智勇双全。而作为执教老师的我,不用在课后再通过练习去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掌握情况,只要判断他们即兴说话的情况就马上可以一清二楚。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7
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当过齐国宰相。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受到楚王三次侮辱,但他运用自己智慧,进行了超凡脱俗的争辩,不但维护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反而将了楚王一军,得到了楚王的尊重。
在教学中,晏子的争辩不应用嘴巴或书本传授给学生,而应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争论。让学生尝试着像晏子那样思考,像晏子那样去回答难题,然后再读课文,这样就大大刺激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
本文记叙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我在教学中,对于晏子的语言分析得较为细致,对楚王的语言和神态却没怎么顾及到,这是做得不足的地方。文中楚王的话不多,多为设问口气,从“楚王见到了晏子,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能体会到楚王的目空一切、傲慢无礼。“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其中“打发”一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不尊重。后来,他又借故侮辱齐国,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楚王形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演课本剧,体验课文内容,使更多的学生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8
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二、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
在此基础上,通过表演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老课文,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上出富有新意,又能让学生收获颇多的课来,成了摆在我面前的最大的难题。这篇课文可挖掘的东西很多。细细分析课文,文章思路清晰,开头两自然段介绍了齐楚两国的现状及晏子使楚,楚王要借机侮辱晏子。之后,生动地记叙了晏子出示楚国后接连遇到的楚王的三次侮辱,人物的神情、动作细腻生动,特别是晏子与楚王之间的对话,充满了智慧与力量,让人不敢小觑。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晏子与楚王交锋的结果。我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作为文章的教学的点,以点带面,展开层层剥笋似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第二自然段写道:“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期中的“侮辱”一词,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什么是侮辱?为什么要侮辱?楚王是怎么侮辱晏子的?晏子是如何反驳的?结果如何?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系列的问题的提出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的学习和把握。三次交锋文章的重点所在,三个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和结构都相似,先写楚王如何侮辱晏子,再写晏子如何反驳,最后写结果如何。学生理解这些也许并不困难,要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也并不困难,但是,很多老师的教学都将晏子反驳的方式第一次:藐视对方,抬高自己;第二次先压低自己在贬低对方;第三次运用类比推理,取得了胜利。但是这些方法让今天的四年级小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其实,文中晏子与楚王的五次笑也是很耐人寻味的。
晏子的`笑。在第二回合的较量中,面对楚王的“冷笑”和挑衅性语言,晏子从容不迫,以牙还牙,驳得楚王张口结舌。这时作者写道:晏子说着“故意笑了笑”。这“故意”,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楚王“冷笑”的回敬,显示出晏子不卑不亢的气度;二是对自己的胜利充满了自信。这笑表面上轻描淡写,实则绵里藏针,有力地扎向楚王的心脏。在这种情况下,楚王只能“陪着笑”。这里,楚王的“笑”和晏子的“笑”相比,显得苍白而无力,这是面对尴尬处境的楚王的,用笑来掩饰自己的窘迫处境。他的笑反衬出晏子的“笑”的巨大威力。
楚国大臣们的笑。当楚王“笑嘻嘻”地用不怀好意的语言向晏子发起最后一轮进攻时,楚王手下的大臣们也跟着“得意洋洋地笑起来”。“得意洋洋的笑”,既是谄媚的笑,又是恶毒的笑,更是狂妄的笑,和楚王的笑一起,如黑云压城,杀气腾腾地袭向晏子。可惜这种笑没能保持到最后,在晏子的还击下,他们和其主子一样一败涂地,自食恶果。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反思《晏子使楚》这节课,觉得学生应有如下收获。
一、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推理时知道应使用关联词语
这一训练,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口才”最为突出。当我们分析晏子说的每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时,我出示了这样几张幻灯片:
开狗洞的是“狗国”,开城门的才是国家
现在楚国开的是狗洞
可见——
楚王想:晏子说_______,如果_____,那_______,哎________。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
我最不中用,派来访问楚国
可见——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到淮北就又小又苦,(水土不同)
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楚国就做盗贼,(水土不同)
可见———
四次训练,多人次的提问,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次比一次流畅的发言足以证明这样的训练是有效的。
二、领悟到了晏子语言的巧妙
学生理解了晏子的话的意思后,我又提出问题:“如果晏子不采用书上的这种方式,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好不好,为什么?”生答:“采用最直接的方式不好!直接说会伤楚王的自尊,楚王肯定会杀了他,也决不会和齐国友好相处。而这样说让人感到晏子很有礼貌。晏子委婉的语言,不会伤楚王的尊严,而且也让楚王感到他的厉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协,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接着学生的话,说:“晏子的语言就巧妙在这。”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懂得了:礼貌、委婉的语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的语言才叫真正的语言艺术。
三、感悟到了尊严来自实力
我抓住课文结尾的一句话:“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进行提问:
1、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口才)
2、晏子身上还有什么让楚王不敢不尊重他?(智慧、礼节)
然后,通过理解晏子话中的意思、晏子说话时的动作、神态,(“看了看”、“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体会晏子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爱国的品质;
四、感悟到晏子的尊严来自他背后有一个实力雄厚国家。
这一环节,我用《狼和小羊》这篇学生都熟悉的童话比较,说明:只有有理有节,不卑不亢是不够的,其结果会和可怜的小羊一样;晏子出使楚国成功,赢得楚王的尊重,不单单是他本身有实力,还因为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五、懂得做人要有尊严
为了让学生懂得做人要有尊严,我抓住“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中的“晏子”继续提问:“为什么不是楚王不敢不尊重齐国了?”刘人玮同学答得十分精彩:“齐国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好的也有坏的,总之,这次是晏子把楚王反驳了,所以就尊重晏子了。”“好极了。”我兴奋地说,继续补充道:“先尊重晏子,然后再谈尊重齐国。这叫爱屋及乌。如果我们每个人,努力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才能谈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国家的——(学生齐答)尊严!”
六、懂得尊重别人
在体会晏子的语言,感受晏子的聪明智慧之后,我又让学生回过头来看楚王:“你们看看这一国之君,在大庭广众面前啊,给晏子赔不是,落到这种地步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小结: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互相的。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只有你留住了自己的尊严和别人的尊严,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七、懂得做人要做到规圆矩方
这节课,共三次提到“规圆矩方”。
第一次:课前送学生礼物——“规圆矩方”。解释“矩”中的点的意思。即:“有一句古语,叫做“外圆内方”,外圆——规圆,内方——矩方。那就是说,“矩方”指的是规矩对自己多一点,对自己更加要严格要求,要强调自己的真才实学;对外要尊重礼节,所以堪称这个人做人能做到规圆矩方。”
第二次: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不但是因为晏子的口才、智慧,还体现在他有理有节,对外的他有一种道德的智慧,规圆。还有通过刚才我们体会的看了看笑了笑,从他的面不改色真正体会到他话的分量,那就叫真正的有理有据。它既有外在的,又有内在的,送给他一个词,那就叫——规圆矩方。
第三次:结束语再次回到“规圆矩方”。即:虽然今天我们再也不写“矩”字的点了,但这个“矩”字的点,已经悄悄地点在了我们的心里。同学们,无论将来学习环境如何变幻,生活环境如变幻,不变的就是——“规圆矩方” 。我们首先要具备外在的道德智慧,和内在的真正的实力。这正是老师送这四字的真正目的。请同学们牢记:做人要做到“规圆矩方”!
我想,学生该把“规圆矩方”记在心里,应该知道做人要做到“规圆矩方”。
反思这节课,又有很多的遗憾。
一、感情朗读不到位,对晏子的语言巧妙印象不深
学生体会到晏子语言的巧妙后,紧接着,应该让学生再读一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语言的巧妙。古人云:“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反复朗读,能加深印象,形成语感,这样学生有了积累,才能更好地运用。然而,我却匆匆而过,错过了让学生记忆这种智慧语言的最好时机。恐怕学生学过课文后,只知道晏子的语言巧妙,而记不清晏子究竟说了什么。
二、对尊严、尊重的理解还是限于课文中。
应该结合学生的发言,适时地点拨:楚王侮辱晏子的方式多种多样。针对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缺陷让他钻狗洞,说齐国没有人了;侮辱晏子自身缺陷不成,又故意安排武士压着囚犯上来,侮辱齐国人没出息。学完这节课,我们要具有辨别荣辱的能力,做一个崇尚光荣的人。
二、老师的过渡语多,问题碎,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出来。
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几个问题,这样使学生理解起来没有整体感。如果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从中可以发现晏子的那些品质?我觉得学生能更好地从整体感受到晏子的品质。老师的那些小结,学生完全有能力总结出来,这样学生理解得会更深刻,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得到发挥。
反思这节课,自己也有很多收获
一、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提供课堂上所需诗句
我们班的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窄,没有主动积累的习惯,也几乎没有搜集资料的渠道。我的教案设计中恰恰有夸夸晏子口才的环节。我有些担心,学生们能有恰当的语言赞美晏子吗?当时我预设学生可能会这样回答:
1、晏子的口才真厉害
2、晏子能言善辩
仅此而已。怎样能让学生的回答更精彩呢?我决定在我们晨读时间给学生几个赞扬人口才的句子。如:“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我用幻灯片的形式把这两个句子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快理解记住这两个句子。第一课时,学生读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对学生说:“我们来夸夸晏子的口才吧。”一生说:“晏子能言善辩。”另一个学生说:“这就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太好了!你能用积累的语言评价晏子,真了不起。我们大家也用这句话夸夸晏子吧。”全班同学大声道:“这就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高兴的同时,我在想:学生们能用积累的诗句评价晏子,说明他们已经有了运用诗句的意识。当学生们缺少某方面的积累并无法获得的时候,老师提供一些材料犹如雪中送炭。老师给的诗句,更能让学生容易想起引用。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对自己有了信心,日复一日,在今后的表达中便形成了主动运用古诗句或名人名言的习惯。
二、留住别人的尊严才能留住自己的尊严
在查找资料过程中,我看到了关于“真趣亭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乾隆皇帝曾到苏州狮子林游玩,看到酷似狮子群的石山便信手题了“真有趣”三个字。一旁陪驾巡游的新科状元黄熙觉得太俗,便上前奏道:“圣上御笔,笔笔铁画银钩,当中的‘有’字更是百媚千态,小臣冒昧该死,恳乞圣上将‘有’字赐给小臣。”于是便成了“真趣”,下有一行小字:“御赐黄熙有”。此匾至今仍悬挂在狮子林。黄熙的智慧令人敬佩。由黄熙又让我想到历史上众多进谏的大臣,他们的成功,不单单是语言委婉,不卑不亢,更重要的是这些进谏者心里明白:要使皇上能够纳谏,必须留住皇上的尊严。《晏子使楚》中,晏子能使楚王“只好打开城门”,“只好陪着笑”,“只好赔不是”其重要原因也是晏子给楚王留足了面子,让楚王在大臣面前不失尊严。这就让我感悟到:“留住别人的尊严才能留住自己的尊严。”相反,楚王颐指气使,一次次侮辱晏子,结果反被晏子侮辱。由此,我又联系到现实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尊严开始觉悟。如:在学校,一个同学随口一句“他是差生。”第二天另一个学生的家长就会找到老师:“他的话伤了我家孩子的自尊。”再如,老师见某学生上课溜号,就叫某生回答问题,想用提问的方式让他注意听讲。没想到,第二天,某生家长就往校长室打电话,说:“老师故意让我家孩子出丑,这种做法伤了孩子自尊。”诸如此例举不胜举。通过准备《晏子使楚》这一课,我越来越感到太多的人对尊严的理解是单方面的。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为一国之君的楚王,在大庭广众之下,在各位大臣面前给晏子赔不是,落到这个地步的原因是什么?”做了这样的小结:“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互相的。只有留住别人的尊严才能留住自己的尊严。在生活中,帮助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才能受到更多人的喜欢,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
反思这节课,今后应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1、不断学习,积累、总结经验,让自己的课堂更丰满;
2、优化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力求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
3、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形成语感,积累语言,并将积累的语言运用到习作中。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9
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二、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
在此基础上,通过表演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的不足,如课堂上对学生缺少足够的引导,致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目的性不强,三件事都是平铺直叙,重点不明显;教师的语言不够准确等,这一切都源于我本身的业务素质不强造成的,所以,今后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0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出使楚国,国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全文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其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怎样侮辱晏子,再写晏子怎样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能认输。
(1)初读。把课文读通顺,知道课文是写谁与谁之间侮辱与反侮辱的事,写了几个回合有些不大好懂又很新春关键的词语让学生查字典。
(2)再读。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启发学生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自己的看法。边读边思考:晏子和楚王之间几次智斗?晏子是怎样应对的?你认为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3)小组交流问题。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解决学生阅读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4)汇报。我进行指导。尤其是针对人物的表情、神态、语言、心里活动等。如楚王的'三次笑,每一次都有他特定的含意第一次笑是极尽轻蔑之能事表示楚王根本没有把晏子放在眼里;第二次是面对晏子不动声色中的滴水不漏的回击,他无言以对,以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第三次笑是态度上并不尖锐,实际上是笑里藏刀,他不甘心就此认输,又想出了新花样,这种笑居心更加险恶。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人表情、神态描写的重要性。
2、角色表演,走进人物。
同学们热情高涨,都想一显身手。
遗憾:其实,这一次的表演照比前几次有的小组已大有进步了。但是总是不尽如人意,想想谁天生就是演员呢?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1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选择这篇课文作为研究课原因有二:首先,从学生的角度讲,一般都比较喜欢这种趣味性的故事,这为教学过程中的理解环节奠定了先天的基础;其次,从自身角度讲,我自己对历史故事一直比较感兴趣,喜欢晏子这样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所以希望通过这种课文的教学使学生明白:一个人要像晏子这样有真才实学,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完成这次课的教学之后,个人对教学前的准备,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以及教学过后的反思感想做了一个简单的整理,现贴上来,欢迎老师们批评指正。
进步:
1、讲这节课前的准备比较充分,我看了几篇优秀的案例和实录,在借鉴的基础上,选择有用的材料为我所用,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充分的课前准备为在课堂上顺利教学打下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呈现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表达出来。能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换词比较理解、想象补充等一些策略、方法来达成预设的'目标。
不足:
1、在讲授这样的文章时,应当创设一种让学生讨论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想碰撞的平台。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时,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从大处着眼,小处着力,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所在。在上完这节课之后,我反思了一下,之前自己并没有充分意识这一点;
2、教学的层次性不强,没有教学高潮;
3、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潜移默化地完成学习方法的指导。面对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子都巧妙地加以反驳。这三个小故事都有相通之处,教师如能抓住其中一个,按照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指导,学生则以同样的方法自主分析其他两个故事,就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朗读指导的训练还不到位。其实这篇文章学生一看就懂,内容上没有必要深入挖掘分析,但是晏子的智慧体现在每次反驳都是抓住楚王的漏洞,非常巧妙,又不失礼节风范,让楚王恼也不是,怒也不是,最后赔不是:“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在理解的基础上,如果能够加以表演朗读,使学生真正地“活”起来,处于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则可以通过朗读,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学生如果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
5、一个好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当善于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不应只顾走教案),并加以巧妙指导,对教学目标的落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通过这次研究课,我总结出这么一个道理:一节成功的课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极强的调控指导能力和对教材的深入准确的理解。而这正是我所欠缺的,今后尚需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2
本节公开课比预想得要好,整节课流程清楚,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法,做到了师生互动,同学们能积极投入,踊跃发言,其中学生在课堂中绽放的生命活力肯定感染了不少听课的老师。回顾这节课,感慨颇深,现谈几点,以释情怀,若有不妥之处,敬请赐教!
首先,我感觉学生的状态特别的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朗读,不管是个人朗读还是集体朗读,读得非常好,读出了楚王的趾高气扬、骄傲自大及对齐国的蔑视和嘲讽;读出了晏子的机智聪明、不卑不亢,听同学们的朗读仿佛晏子就活灵活现得站在我们面前。第二,在“过把导演瘾”环节中,同学们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过程中,同学们能开动脑筋,“导”的形式是花样翻新,这是老师始料未及的,如:有一小组采用故露破绽的方式,导演先不导,演员先表演而表演的同学又用方言说,最后导演再说戏,并特别强调如果不是剧情的需要,表演时必须说普通话,这种方式用心良苦,可见同学们确实动了脑筋。我认为,不管这节课结果如何,同学们的这种创造性发挥是应当肯定的`。第三,在小组交流探究时,同学们确实得到了能力的锻炼。比如,同学们学到了如何整合资料,学到了如何根据要求找出与文本的联系和区别,我想,如果学生们每一节课都能学到一点,那么,学生们的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其次,这节课有几处疏漏之处:
第一,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时,有两个同学发言,我只是简单的肯定了第二同学的发言而没有指出第二位同学的概括好在哪里。
第二,在同学们导演过程当中,对学生的点评略显粗糙,应重点点出同学们要重点点评导演而不是点评演员。
第三,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没有仔细的考虑问题的深度。
第四,由于时间紧,学生们小组活动的时间太少,没有让学生们放开手脚,这是最遗憾的地方,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注意这点。
总之,我觉得开一节课很难但又能学到很多东西,也许正是这点才吸引我鼓足勇气去尝试。确实也是如此,在整个备课过程中,由于对教案反复修改,反复推敲,因而对新课程标准领会得也更加深刻,这是我感触颇深的。另外,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我真正的感觉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3
今天,我引领学生学习了《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晏子出使楚国,受到楚王三次侮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宴。但他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了超凡脱俗的争辩,不但维护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反而将了楚王一军,得到了楚王的尊重。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晏子作为一个使者,是怎样反驳,换回自己和祖国的尊严,从而体会晏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人。
本课为第二课时,重点研读三个故事中体现的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教学设计采用的是先拢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议的方式,意图从教学设计中就能突出本科的教学研读重点,即体会晏子语言的高妙之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文先找出三次交锋中楚王故意侮辱晏子的内容及结果,突出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并让学生提前看到就是这样一个咄咄逼人的楚王,却在晏子面前一败涂地。究竟为什么,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悬念,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把焦点对准了晏子的言行。在进一步深入的`阅读理解中,学生就很容易把握住晏子的机智体现,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因学生有些回答没达到预期效果,我在引导这方面显得有些过急,导致下面的深入理解没达到预期的精彩。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老师不要牵的过多,要放开学生的学习空间,加强对课堂和学生的调控能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02-09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06-21
《晏子使楚》说课稿12-16
《晏子使楚》教案01-19
《晏子使楚》的教案02-27
语文《晏子使楚》教案02-28
《晏子使楚》教案(15篇)03-11
《晏子使楚》教案15篇02-16
五年级《晏子使楚》教学设计05-13
《晏子使楚》教案(集合15篇)03-23